一位醫者開立的另類處方箋,
寫給也會生病的自己、行醫生涯中交會的病人、
身處其中的醫療體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會世界。「這些短文和隨筆都寫於清晨時分,在我窗外街上的電車開始隆隆行駛之前,在大家都還沒醒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是我的額外空間,讓我有機會安靜思考,我們身處在會產生某種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的醫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麼。……記憶中那個在醫院裡的我,就像個玩著裝扮遊戲而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然而,那時所留下的白紙黑字,證明了我還能夠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時間。」
希區考克醫師在熙來攘往的公立醫院裡服務,與背負著各樣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賴藥物而拒絕做出生活改變的中年女士、堅信靈氣療法而導致嚴重肺炎的年輕男子、只能從食物獲得慰藉的孤獨暴食症患者、做過多項檢查卻找不出問題所在的絕望病人、因各專科推諉收治而被懸置在急診處的未分類病患。這些揪心的交會經驗,令她寫下深刻的行醫體悟:「醫師坐在診療椅上,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有衝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除了凝視眼前的病人,她也不斷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像是恣意吸菸與探索非法藥品的混亂青春期、從文科生轉變為醫學生的心路歷程、在宛如「男士俱樂部」的白色巨塔裡懷抱性別意識、自己也需要「過度檢查」才能安心的時刻、到偏鄉醫院服務目睹的光怪陸離現象、被病人家屬無理指控的椎心之痛、主治病人在自己的醫療決策下過世的巨大失落。
她還從各種視角來思索醫療體制本身,以及醫療與社會的關係,諸如大型藥廠與執業醫師的糾纏關聯、主流醫學和另類醫療的整合辯證、將社會問題簡化成醫療問題的後果、反毒大旗下的藥物禁令與大麻研究、醫療的消費者模式對醫病關係的衝擊、醫學院挑選入學生的機制設計、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戴口罩的公民義務與疫苗分配的正義問題、疾病篩檢的效果及迷思、全民健康照護體系與私人醫療保險的競合。
曾獲文學獎的希區考克醫師以她的敏銳心靈及生花妙筆,寫下見聞過的醫院風雲和世間百態。這些時而哀傷動人、時而幽默慧黠、時而批判反諷的細膩文字,顛覆了主流的論述與思維框架,為我們開啟一扇又一扇的思索之窗。
作者簡介: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畢業於澳洲紐卡索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醫學院,同時擁有英文(創意寫作)博士學位。曾在澳洲三個州數家公立醫院擔任專職醫師,現為自由執業醫生,臨床工作主要聚焦於疼痛、疲勞、肥胖及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是澳洲最早獲准開立藥用大麻處方的醫師之一。她定期為澳洲雜誌《月刊》(The Monthly)撰寫文章,著有《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Dear Life: 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短篇小說集《小白襯裙》(Little White Slips)獲得2010年昆士蘭總理文學獎。
譯者簡介:
劉思潔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專教師及出版社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有《親愛的人生》、《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原諒就是力量》,並合譯《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共感推薦
「醫生對於你而言,是如何的存在?透過本書,身為醫師的作者紀錄下工作過程的反思與感受。她成功還原白袍外立體的樣貌──不只是求學時遙望其校排名背影的同學,不只是在診間冷靜聽人揭露身體秘密的專業訓練者,醫者是人,於是她/他腦中運作專業判斷時,必定同時也有思考、感受生成。它們必然帶來稜角、限制,卻也使醫療與制度、與社會、以及與各個生命經驗產生雙向連結及互動。
作者Karen,使人想起約翰•伯格的《幸運者:一位鄉村醫生的故事》。『有的醫生是手藝人,有的醫生是政客,有的醫生是實驗員,有的是慈善長官,有的是商人,還有的是術士,不一而足。但也有一類醫生,如同船長,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想要體驗世間一切可能。』」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街頭生存指南》共筆作者)
「人類很容易對自身職業感到麻木,所以我們身體裡的種種災難,對忙碌的醫師來說,通常只是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作。不難察覺的是,工作超時的專家有時候對你我的病痛難掩厭煩──就醫求診時頻頻出現的各種負面感受,正是打開這本《處方箋》的最佳理由。
澳籍作者希區考克醫師,用她那帶著文學詩意的筆,寫下富於人性的醫療現場觀察;也反思肥胖、成癮、焦慮背後的社會困境。她有種尖銳的誠實,『全科醫師最厲害的技能之一,就是有辦法區分憂傷的人和生病的人。』可是也有一種沁人的悲憫,『我們把一些人安置在養護之家,那個地方加速他們的認知和身體衰退。』也許環繞你我的各種疾病或不健康,除了病理性的調適以外,同時也不能缺少這樣一本,反思健康政治、洞悉醫病矛盾的另類醫療散文。」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幾年前還在急診服務的時候,曾聽同事轉述一位病人在得知看診醫師前去上廁所的當下,說出:『蛤?醫生也會放尿(pàng-jiō,意指解小便)喔?』的回應。像這樣不經意脫口而出的玩笑話,正反映出醫師在社會大眾心目中是足以抵制命運轉輪的神格化的存在。然而醫師也不過是跟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對生命有過困頓和猶疑的平凡人。凱倫•希區考克身為一名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目睹人生中各式各樣苦難的臨床工作者,她對醫療現場的照護實作有著深刻的思辯及反省。而透過這樣的反省,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醫師做為一個『人』的脆弱及有限性。她並且一再地告訴我們,生活極其不易而心靈是多麼需要被妥善地照顧,一昧簡化地開藥和安排檢查絕對不會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陳俐伊(個案管理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穿上白袍的醫生,有如擁有可以解釋身體疾患、消滅病痛的專業權杖。在練習操演權杖的過程中,醫生似乎時常理所當然被視為『拯救生命』甚至解決各種社會健康問題、高不可攀的「英雄」。然而,當醫生逐漸成為被社會形塑與賦予期待的權威角色,『機智的醫生生活』在醫治疾病到助人求生之間,如何思考各種生命狀態的意義價值?《處方箋》作者希區考克醫生,就像是卸下白袍的友人,以廣闊而犀利的『局內人』的視角,娓娓道來醫界人生日常百態與所處社會的關係。本書不只映照出醫者在各種診療現場、在醫療體系、市場力量與多元社會價值之間,每日面對生命政治衝突與抉擇中生活的個人處境,作者也引領讀者深入淺出地反思醫療作為解方的多重意涵。」
——陳懷萱(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原是念英文系的作者,進了澳洲第一所不單以分數作為評量標準的紐卡所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醫學院,成為臨床醫師。這本結合批判觀點與醫學臨床經驗的醫師生命敘事,透過一位女醫師的視野,讓我們深入反省老化、死亡、肥胖、憂鬱症的醫療現場,是如何扣連到當代的社會、文化、醫療制度與保險、國家政策、跨國藥廠乃至於新自由主義的市場邏輯。對作者而言,醫療現場是相互主體性存在,醫師的決策往往超越教科書式的一套標準答案,打破非黑即白、人文社會科學與實證醫學彼此的隔閡。這本書對生命、醫療與現代社會文化交織的複雜性,提供了睿智與犀利的思考。」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研院人文講座(陽明、國防、北醫)授課老師)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共感推薦
「醫生對於你而言,是如何的存在?透過本書,身為醫師的作者紀錄下工作過程的反思與感受。她成功還原白袍外立體的樣貌──不只是求學時遙望其校排名背影的同學,不只是在診間冷靜聽人揭露身體秘密的專業訓練者,醫者是人,於是她/他腦中運作專業判斷時,必定同時也有思考、感受生成。它們必然帶來稜角、限制,卻也使醫療與制度、與社會、以及與各個生命經驗產生雙向連結及互動。
作者Karen,使人想起約翰•伯格的《幸運者:一位鄉村醫生...
章節試閱
社會安全網
我的作家朋友們都說:「妳太幸運了,擁有一份真正的工作,在現實世界裡具有真實的影響力。」他們帶著存在主義式的嘆息說這些話。「妳真的是在幫助人。」我通常只是點點頭,因為反駁的想法太多了,不說也罷。
有時我會退回到逃離一切的夢境,逃到一個像是緬因州冬季的鄉間,坐在屋裡的柴火堆旁,觀看土狼鑽進雪地追逐老鼠。住在森林深處,身邊什麼都沒有,沒有旁人,也沒有別的地方。我真想被冰雪困住,可以待一大段時間。
大學時期我有一個朋友,她後來丟下一切、投入加爾默羅修會(Carmelites)。前一分鐘還是個素食主義畫家,後一分鐘卻加入了一種封閉的教團:與世隔絕、緘默無聲、整日閱讀。我不信教,但我覺得這幾乎像冰天雪地一樣棒。
幾年前我搬了家,隔壁的新鄰居是幾位修女,她們跟我那個朋友不一樣。她們穿著正常的服裝,在婦女收容所和救濟處工作,也支持難民。她們成立服務中心、安排醫療預約工作,還安慰孑然一身的垂死者。她們清早出門——我從書房的窗戶看著她們——拼命工作到晚。
不動產經紀人第一次帶我參觀這間未來的住所時,我就遇到愛格妮絲修女了。我跟愛格妮絲說我是醫生,她就抓著我的上臂、開懷大笑地說:「感謝上帝。」
競價日當天,街上擠滿了人,好像有節慶活動一樣。幾位修女就坐在客廳,手牽著手禱告,希望我勝出。
她們的修會以前也住在我這間房子,修女們會穿過籬笆上的一扇門,在兩個房子之間走動。後來她們開始凋零,就像瀕臨絕種的鳥類。僅存的少數幾位——愛格妮絲修女、馬利亞修女、克莉絲汀娜修女——都八十幾歲了。或許她們過世後,會有另一位醫師住進她們的地方。
有一天我在街上巧遇愛格妮絲修女,她看起來好像快哭了,我問她最近還好嗎,因為我想起馬利亞的關節不好、克莉絲汀娜有心臟病。「他們刪除了迎賓之家的經費。」愛格妮絲說。聖馬利亞迎賓之家是給無家者、迷失者、精神混亂者聚集的地方,從一九五九年開始,就在墨爾本郊區的費茲羅伊(Fitzroy)營運至今。迎賓之家供應餐食、淋浴、陪伴及協助,給數百個在社會邊緣生活的人,這些人被排除在其他的服務之外,或是無法使用那些服務。迎賓之家沒有入選標準,入住不必填表申請,也不透過自動電話語音服務來洽談,就是一個歡迎所有人的家。「他們要到哪裡去呢?」愛格妮絲說道,雙手掩著嘴巴。我站在那裡,想到雪地和與世隔絕的修會,我知道這些人會到哪裡去:醫院。
在公立醫院任職,需要用到大量的否認、壓抑、酒精,或繁複扭曲的自圓其說,才有辦法對劣質的公共政策保持冷靜。醫院是社會的安全網,而且位於真實的世界裡。如果你沒地方睡覺,沒有鞋子好讓雙腳不被割傷而受到感染,沒有食物和藥品,沒有人扶你上廁所;或者如果你想去死,且從各種社區資源之間的缺口往下掉落,那麼偉大崇高又古老的公立醫院就會收容你。
最近我照顧一位得到肺炎的年輕女性,她住在自己的車子上,全身傷痕累累。她住在前一個婦女收容所時,錢包和大部分的衣物都被偷了。她被列在多年來一直急迫候補公共住屋的名單上。她一邊乾咳,一邊說:「我可能得回家去。」
我曾去參觀那些修女為了被丈夫逐出家門的女性——或一再被丈夫踹在臉上——所設立的祕密家園,那是一間通風採光均佳的房子,裡面滿是婦女和兒童,在公用廚房裡邊煮飯邊唱歌。那裡有一個花園和一座大型鳥舍,整個房舍安全地座落在一大堵磚牆的後面,經費並不仰賴政府的贊助。
全民醫療保險無法永續;福利事業無法永續;教育無法永續。我們老是聽到這類的說法。社區服務被大幅削減,彷彿是收割時節。許多針對特定群體的具體需求而生的社福機構,正面臨被關閉、招標,以及併入大型私人公司裡,由這些公司更有效率地「遞送服務」。表面看來,為了「我們的」兒女和子孫的未來,「我們」必須做這些犧牲。
家父最常說的話是:「管你去死,我沒事。」當路上有人搶道,或我和哥哥偷吃了最後一包餅乾時,他就會這樣說。這句話適切地總結了近年來政府的社會政策。你甚至可以想像鋼鐵人臉上掛著「開個玩笑嘛」的笑容,一連重複唸了三次,而梳著髮髻、塗著血紅唇色的政府發言人女士則是在那邊點頭,模仿柴契爾夫人的樣子。
小政府。個人責任。姑且一試。反對經營不善的政府單位。我開始想到,政治保守分子的基礎就是認定每個人都跟他一樣。他們彷彿認為,蹲在街角、兩膝間放一頂帽子行乞之人,只要真的願意就可以站起身來、把一頭亂髮上的油漬和幻覺梳掉,然後競選議員。
這種信仰體系裡面缺了某樣東西。或許是產生同理心所需要的那種想像力,還有歷史知識。我們這個富裕的國家,正一步步走向魯莽躁進的不公不義。
醫院和醫師都很擅長治療生病的器官,但我們現在得花費數量爆增的時間,試著拼湊修補社會災難而力不從心。街上價值四萬元的破口,變成了醫院裡好幾百萬元的支出。
我走出家門,騎車去上班,在醫院裡不會有時間做白日夢。等我回到家,我打算問問愛格妮絲是否曾經夢到遍地的白雪。
社會安全網
我的作家朋友們都說:「妳太幸運了,擁有一份真正的工作,在現實世界裡具有真實的影響力。」他們帶著存在主義式的嘆息說這些話。「妳真的是在幫助人。」我通常只是點點頭,因為反駁的想法太多了,不說也罷。
有時我會退回到逃離一切的夢境,逃到一個像是緬因州冬季的鄉間,坐在屋裡的柴火堆旁,觀看土狼鑽進雪地追逐老鼠。住在森林深處,身邊什麼都沒有,沒有旁人,也沒有別的地方。我真想被冰雪困住,可以待一大段時間。
大學時期我有一個朋友,她後來丟下一切、投入加爾默羅修會(Carmelites)。前一分鐘還是個素食...
推薦序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
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編輯老友客氣而耐心地詢問:「不知道新書的推薦序,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收到?」當時我正深陷在醫院裡頭各種應接不暇的工作,像在打乒乓球般,回應著許多需要在很短時間完成的任務。績效管理指標正盯著你上個月為醫院看了多少病人,今年寫了幾篇SCI研究論文。
另外一頭也正在燒著。前幾天家人住院,因為疫情的緣故,醫院規定看護只能一對一照顧,服務員嚴重缺工,煩惱著如何撐起二十四小時的家人照顧工作。隔天才知道,幫家人做診斷的主治醫師,前一夜被送到了急診,同事們懷疑她是不是最近被操壞了,身體出了狀況。昨晚,母親在通訊軟體中傳來好長的訊息,抱怨好久沒有見到兒子;我苦惱著怎麼回覆。
「這本書的作者正好和你面臨一樣的情境。她寫這本書的時候,在忙碌的公立醫院擔任醫師。在清晨時間,她寫下自己在醫療現場的所見所思。」編輯老友鼓勵著我。相識十幾年,他總是充滿熱忱地鼓勵著我。
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己的清晨時光
把握住清晨時光,閱讀《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我突然發現,好久沒有如此清澈,如此神清氣爽的時刻。在清晨時分,整個城市正在甦醒,尚未喧嘩。那些時常盤旋在腦中,占據大腦認知頻寬的瑣碎和紛擾,彷彿暫時被清出了記憶體。這是個沉澱情緒,重新盤理身心的奇妙時刻。我一口氣把這本小書讀完。
作者是一名內科醫師。也許,她在寫作的時候,正沉浸在如此清澈的清晨時光中。在每天還沒有把白袍穿上的時刻,醫者打開了「醫學」的豐富面貌,重新獲得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身的嶄新視野。
她面向患者。說病人的故事,也試著反思日常臨床實務的難題。她看見在當代過度強調成本效益的醫療體制中,高齡照護的困境與可能伴隨的年齡歧視;她反覆思索安寧緩和照護、安樂死的適切性,以及其中所宣稱的「人權」是否如此黑白分明。她回想臨床上的難題,許多「醫學上看起來沒問題」卻深受身心不適所苦的人,如何重新挑戰著當代醫療的診斷與處置。
她面向社會。離開了診間和病房,探問著在「神奇的藥丸」與「社會的處方」之間,醫者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岔了路。當國家與藥廠砸大錢尋找失智症治療的神奇藥丸,我們在社會健康促進的預防工作的投資是否不成比例?抗憂鬱劑的廣泛開立,是否只是暫時消解了我們對於貧窮、社會孤立、失業、暴力等社會問題無能為力的焦慮?
用更具社會性的視角,她也重新思考「生活型態」與大眾健康的複雜性。飲食、睡眠、性、吸菸、飲酒、毒品、老化、整形、維生素和自費健檢,我們如何認識這些「健康」與「不健康」的嗜好、行為與社會現象?當「健康生活型態」不只是新生活運動的教條,我們開始理解有關生活型態、嗜好、行為及成癮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與脈絡。而有些盛行的個人化健康策略,如維生素的補充以及自費健康檢查,有時很可能是過於虛妄的許諾。
在清晨的寫作時光,作者也不時面向自己。作為一名女性醫師,她試著理解自身在醫界文化與工作倫理中的處境;作為一名醫者,她試著自我探問,在健保體制、醫院管理、病患抱怨中,日常的醫療臨床實踐的掙扎。她終於面對自己在忙碌紛雜的生活與工作中的「懶散」,面對自己的無力。
為什麼我們讀╱寫醫者的「清晨敘事」
在閱讀中,似乎找到了作為一個醫者的共鳴:我們都不孤單。我們在病人的故事中,學習人們的疾病與憂傷;在醫療的實踐中,認識診間與社會的距離。我們都同樣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感到身心被掏空;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為難於各種體制與個人的抉擇;在每一個臨床的決策中,感受醫學的魅力,發現當代醫療的限制。
也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時光」,在世界的喧嘩尚未塵囂之際,當大腦記憶體還沒被日常占據的時刻,感受最清澈的想望。
也許,每個醫者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敘事。在每一天還沒有穿上白袍之前,在尚未被龐大的臨床工作壓垮之前,在還不需要扛起當代醫療的招牌與許諾之前。想一想遇到的病人,想一想臨床的決策和難題,再想一想醫療實踐中的徬徨與掙扎。
當醫者在沉澱中清澈,面向患者、面向社會、面向自己,「醫學人文」不再是「好醫師」應該如何的教條,不只是冰冷的醫學倫理的原理原則,也不再被化約成廉價的愛心奉獻,或者鄉愁式的「上醫醫國」。
我們,作為醫者,在讀╱寫清晨敘事的對話中,重新找到力量。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
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編輯老友客氣而耐心地詢問:「不知道新書的推薦序,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收到?」當時我正深陷在醫院裡頭各種應接不暇的工作,像在打乒乓球般,回應著許多需要在很短時間完成的任務。績效管理指標正盯著你上個月為醫院看了多少病人,今年寫了幾篇SCI研究論文。
另外一頭也正在燒著。前幾天家人住院,因為疫情的緣故,醫院規定看護只能一對一照顧,服務員嚴重缺工,煩惱著如何撐起二十四小時的家人照顧工作。隔天才知...
目錄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劉介修
序言
醫師回到家
當醫師需要一位醫生
請多說一點
鐵人和醫師考試
男士俱樂部
鏽病案例
高齡照護
參訪護理之家
再思安寧緩和照護
失智症的療程
藥丸,藥丸,藥丸
大型製藥公司
用藥問題
神奇解藥的紛紛擾擾
火紅的藥丸
過量的藥丸
飲食與健康
飲食大戰
下一輪大瘦身
肥胖之城
再思〈肥胖之城〉
其他的嗜好
睡眠寶貴
戒菸者的悲嘆
細微的界線
性與藥
亢奮時刻
毒品:論藥物治療、立法及娛樂
身心之間
生理與心理
醫療與心身問題
身體的藝術
生病的那天
醫師在病房
績效檢查
勿傷身體
學生樂透
偏鄉地區的醫師問題
地區醫院的工作
溝通不良
眼見為憑
愛、恐懼與階級制
我在害怕什麼?
最重大的決定
倫理
為所應為
死亡的權利,還是殺人的權利?
微生物大戰
嚴重的流感
體制
為暴風雨做好準備
社會安全網
牙痛
找麻煩
注意缺口
美式醫療照護
醫學的火星任務
最後的手段
某些時日
謝辭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劉介修
序言
醫師回到家
當醫師需要一位醫生
請多說一點
鐵人和醫師考試
男士俱樂部
鏽病案例
高齡照護
參訪護理之家
再思安寧緩和照護
失智症的療程
藥丸,藥丸,藥丸
大型製藥公司
用藥問題
神奇解藥的紛紛擾擾
火紅的藥丸
過量的藥丸
飲食與健康
飲食大戰
下一輪大瘦身
肥胖之城
再思〈肥胖之城〉
其他的嗜好
睡眠寶貴
戒菸者的悲嘆
細微的界線
性與藥
亢奮時刻
毒品:論藥物治療、立法及娛樂
身心之間
生理與心理
醫療與心身問題
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