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兩本79折尋訪日本之美拖延情緒蔣勳楊双子民主世代扁平時代性暴力楊定一二手書現折5%人生貓教練吉竹伸介哥吉拉52種走路方式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

Beyond Sound Art: The Avant Garde, Sound Machines, and the Modernity of Hearing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林其蔚

評價
14收藏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 NT$ 405 NT$ 450

本商品已絕版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從前衛藝術、現代音樂、龐克搖滾到科技舞曲,
從歷史梳理、文化探源、技術追溯到藝種解構,
閱讀一個世紀以來的聲音創作,
超越聲音藝術的慣有解讀,由此開始。

感官特化分工是現代主體建構的知覺基礎,其中尤以視覺為其核心,無論文學史、藝術史,乃至音樂史的建構,皆由視覺文本出發。

在現代文化架構中,西方帝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可以由視覺主體的建構過程來理解。殖民地文化成了西方主體以視覺機器量測的對象物,西方在窺看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主體,讓被窺看者的文化成為「落後」的參照體,並且依此模型來構造世界。緣此,「聲音」或可另闢蹊徑,提供解構視覺中心主義的思想資源。

本書由前衛藝術、現代音樂一直介紹到戰後的龐克搖滾與科技舞曲,並非為了構建某種新學門(如「聽覺藝術史」),以之對抗視覺藝術史的感官分工政治(如若依此邏輯,未來還要發明嗅覺藝術、觸覺藝術等新學門),而是反過來以聲音為方法,以聲音作為穿透視覺主體分工體系的象徵,質疑人文與科技的二分,文學、音樂、美術、劇場、建築專業的特化,反思「新媒體」、「跨領域」等等時興的學科統合計畫,而其方法在於擴張僵化的聽覺認知模式,還原聲音生產過程中的身體性與機械性,由聲音來追溯音樂、圖像、符號不可分割的源頭。

作者簡介:

林其蔚
1971年出生於台北,曾研讀法國文學、台灣宗教藝術及媒體藝術,於1992年開始聲音、影像及表演工作迄今,http://www.linchiwei.com。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