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梓為了野菜,即使刮風下雨也堅持走路,即使披頭散髮也在所不惜。
走吧! 一起跟著方梓走路,採野菜,吃野菜。
認識花蓮的好山好水,原住民文化,以及野菜的歷史小故事。
本書特色
飲食散文、野菜筆記、親情回憶、歷史典故、原住民文化、花蓮風情。
作者簡介:
方梓
本名林麗貞,臺灣花蓮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總編輯、全國文化總會學術研究組企畫、《自由時報.副刊》副主編、總統府專門委員,及大學兼任講師。著有《人生金言》、《他們為什麼成功》、《傑出女性的宗教觀》、《第四個房間》、《采采卷耳》、《來去花蓮港》等。
章節試閱
我在找灰灰菜
每種植物都有名字,因為國家、城鎮,因為語言、生活文化的不同而有一堆奇奇怪怪的稱謂;一種植物常有數個名稱,一種名稱也有好幾種大同小異的植物,因此,在認識植物時經常要繞了一大圈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你!
我就是繞了幾個城市,逗了好一段時日,才確認了灰條菜就是小葉藜,不是藜。
植物的身世很單純,卻像千面人背了一長串的別名,只因人類的複雜,就像藜,就像灰條菜。
我在找藜,一種野菜,俗稱灰條,在中國華北、西北地區常見,據說臺灣也有。
二○○八年春天,在前往中國敦煌途中,蘭州鄉下農場的餐館,一大盤白煮羊肉,剁成大塊大塊,果然有大口吃肉的豪氣。全無腥羶味的羊肉就著蒜瓣一口羊肉一口蒜,吃得大家驚呼連連,一下子盤子見底,仍未覺飽足。蘭州的拉麵與麵食好吃著名,餐餐都有麵餅,而最後一道菜就是拉麵,說是見「麵」歡喜,即使肚腹圓滾,胃腸飽漲,仍貪饞吃上一口麵餅或拉麵。
在甘肅省白煮羊肉和拉麵一樣受歡迎,餐館老闆說是和蓬灰草有關;糝和蓬灰草粉的拉麵特別有嚼勁,而羊群在乾旱光禿的岩壁覓食,經常吃的草就是蓬灰,所以沒有羊羶味。不知是真是假,但餐餐有白煮羊肉,盤盤見底。
雖然餐餐飽食羊肉和麵,我最懷念的竟是農場餐館一盤野菜,或許就是那麼一次,特別顯得眷戀;和飲食習慣有關吧,敦煌之行的幾天餐桌上難得有熱炒青菜,多半是小黃瓜切條、番茄切片,不過對著有些燥熱的羊肉倒是十分對味。農場餐館強調農家菜,果然端了一盤野菜炒得翠綠爽口,卻怎麼也吃不出是什麼菜。服務員說是「灰條」,一種當地常見的野菜。
劉克襄告訴我灰條就是「藜」,臺灣也有,但是不常見。
臺灣的野菜我認得的不算少,但沒見過藜。絕大多數的野菜都帶苦澀或草腥味,不能算是「美食」,不喜歡或不敢吃大有人在,喜歡的是取其苦中回甘愈嚼愈有滋味,或是基於健康考量。那盤熱炒的灰條不知是否先汆燙過,或是春天當季特別嫩翠,幾乎沒什麼苦味。連著幾天想念著那盤灰條,可惜不再有農家菜,都是餐館的大魚大肉八冷八熱。
古書關於黎的記載不少:如《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聚橡栗藜藿而食之」、《記•太史公自序》「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吃藜菜應該從堯王年代,甚至更早;藜藿,指粗劣的飯菜,野菜,當然不是美食,指人民過得辛苦。
藜(藜蘆),也稱灰條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花呈紫黑色,有毒,可入藥。 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藜芘(藜編的璧障)、藜床(藜莖編的床塌)。原來 藜不但可食也可用,還真是藜民百姓十分實用的植物。
另有一種叫藜蒿,是中國湖南人早春時節的鮮嫩野菜,在菜館裡會趁時推出藜蒿炒臘肉。《詩經》、〈小雅:鹿鳴〉中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莖老了當柴燒,是家家必備的柴薪,沒有藜日子就過不下去。因此用「八十歲的老太婆砍藜蒿,一日不砍沒柴燒。」來形容貧困孤獨的老婦人的生活。
於是,我開始在臺灣找藜。
臺灣有小葉藜,別名狗尿菜、豬菜、灰莧菜、粉仔菜、灰條菜、灰灰菜、灰藋、白藜、灰條草。臺灣農田秋冬休耕期都可見到。這種野菜,小時候的菜園的確常見,但母親告訴我的名字是「西谷米仔」,可能是因為結實的穗串像小米,它在母親的野菜品鑑中並不算是好吃的;在戰亂時期只能水煮加鹽的野菜,當然不會是美食。
小葉藜春季開草綠色小花,顯然和藜的「花呈紫黑色」是不同種的。小葉藜的莖也不能拿來當拐杖或編床蓆,所以臺灣的小葉藜不是我要找的「藜」。劉克襄也認為臺灣的小葉藜和我們在敦煌吃的灰條可能是不同種。
臺灣還有一種紅藜,據說目前只有屏東縣和東部的原住民種植紅藜,以屏東縣的排灣族和魯凱族使用最多,而三地門鄉使用率最高,主要是用來釀製小米酒,或像小米那樣拿來當主食,也有拿來插花及做頭飾,紅藜的營養價值很高,它的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五倍。
紅藜也不是我要找的藜。
二○○九年清明節前,母親脊椎手術,我待在花蓮的時日較多。
午後三點多,我和父親到吉安黃昏市場採購魚蝦海鮮。吉安黃昏市場,大約開始於一九七三年,是一群阿美族婦女,聚集擺攤販售一些野菜和醃釀的魚肉食品,後來,人潮湧進,攤位愈來愈多,各類生鮮、熟食應有盡有,現今規模約大傳統市場的五、六倍,仍保留了原住民區。原住民攤位主要仍是販賣野菜和野味,野菜有藤心、山苦瓜、刺莧、山茼蒿等原住民常吃的野菜。野味,則以蝸牛為主,現剝殼沒有除去涎液,以及當天宰殺的山豬肉,或醃漬的魚、肉。
那日,我發現數十年未見的野菜,初始,我以為是「灰條」,灰綠色的葉子,的確和藜有些接近。賣菜的是位客家老先生,他說了我聽不懂的客語菜名,隔壁攤位的婦人告訴我是「紫背草」。攤上有兩種紫背草,一種葉背脈上有紫色,一種沒有。這種植物我常在暖暖苗圃的路邊山壁上看見,竟不知它就是紫背草,還是可食用的野菜。後來我也發現,在菜園裡長大的紫背草和在暖暖山壁上的紫背草味道仍有些不同,在山壁長大的紫背草草腥味較重,也許缺乏營養的肥料的關係。
我逢賣野菜的人就問知不知道「藜」、「灰條菜」,彷彿在尋人般,他們全都搖頭。
臺灣很可能沒有「藜」,但不死心的我仍在市場原住民攤位徘徊;每個原住民攤上賣的東西,大致相似,蝸牛、黑鬼菜(龍葵)、野莧、山茼蒿、山苦瓜、藤心…等,當然也有紫背草,就是沒有藜。
初夏,日本伊豆之旅走踊子之路。從河津車站搭三號公車到踊子步道的最高起點往下走文學步道,一路上我「三心兩意」,不全然只為尋找島崎藤村、橫光利一、川端康成的紀念碑,沿途翠綠盎然的各種植物像花枝招展的吸引著我,盛開的繡球花淡藍紫色,看起來就像野菜和不知名的各種植物,在我眼眸發光。
忽窄忽寬的文學步道,小溪水邊有紅藜(或是藜蒿),葉片闊長莖高,有春菊,以及林樹下的山葵,還有不知名的野菜。
懸念藜的心境彷佛驚鴻一瞥的佳人,因為再也沒看過,怎樣也忘不了。
二○一○農曆過年,回花蓮在壽豐山區一家原住民的餐館吃風味餐,烤魚、土雞、山筍等,然後一盤翠綠青菜上桌,我眼睛一亮斷定是野菜,味道幾乎就像是在蘭州農家菜館裡的灰條菜──藜;味道的記憶有時是模糊的,有時是一種心情,我一廂情願把它想成是藜,也許只想為自己快要淡忘的味道記憶劃下句號。
「請問這盤菜是什麼菜?」我得一探究竟是我的味覺是否穿鑿附會,還是真的就是那個難忘的味道。
「一種野菜啦,好像叫什麼灰什麼菜。」青少年服務生的答案讓我大大驚喜。
我到櫃臺尋問野菜的名字,老闆娘說是小葉灰藋,也叫灰灰菜。
有了明確的答案,我反而更疑惑了;小葉灰藋就是小葉藜,從小就知道的野菜,和遠在中國蘭州的藜是一樣的味道?花蓮山區的灰灰菜會是我在蘭州的灰條菜?
二○一二年在雲南昆明的茵菇火宴中,灰灰菜是主要的綠色蔬菜,顏色和形狀都和臺灣的小葉灰藋極相似,唯臺灣的小葉藜葉片較窄小,並有明顯鋸齒狀。我大致可以確信蘭州、臺灣和昆明的灰灰菜都應是小葉藜,因為環境、地質的不同而有了小小的差異。
經過幾年,我終於知道此藜非藜蘆的藜,而是臺灣稱為小葉灰藜或小葉灰藋,極適合快炒或加入火鍋的野菜。
任何一個飢荒或戰亂的時歲,野菜是保命菜,到了豐衣足的食年代,野菜被淘汰,是上不得餐桌的野草。然後就在吃什麼都不稀奇,吃到不知要吃什麼時,野菜仿若童年的歌謠,從悠悠的記憶飄來,成了味覺的鄉愁,成了醫食同源的養生菜,我們自討苦吃的去咀嚼那份被遺忘的味道。
經過生離和戰亂的母親,野菜是一種傷痛,早已不是農夫的父親,留一塊地栽些菜蔬,但每見野菜必除務盡。他說:「吃怕了。」
野菜不是我的味覺鄉愁,尋找灰灰菜,卻讓我探索到母親或祖母那輩的流離,還有,土地溫厚的包容。
〈野菜筆記〉原來你就是灰條菜
每種植物都有名字,因為國家、城鎮,因為語言、生活文化的不同而有一堆奇奇怪怪的稱謂;一種植物常有數個名稱,一種名稱也有好幾種大同小異的植物,因此,在認識植物時經常要繞了一大圈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你!
我就是繞了幾個城市,逗了好一段時日,才確認了灰條菜就是小葉藜,不是藜。
大陸流行吃農家菜,就像十數年前臺灣的土雞城,現在的風味餐。因為風味及產地特色必然有野菜,是故馬蘭頭、薺菜因為美味已被大量的栽種,灰條菜也成了新寵。
藜(藜蘆),別稱灰條菜、灰灰菜。
小葉藜,又名灰條菜、灰灰菜、狗尿菜、豬菜、灰莧菜、粉仔菜、灰藋、白藜、灰條草、西谷米仔。藜及小葉藜都是藜科藜屬,也都有相同的別稱:灰條菜、灰灰菜,但兩者長相、用途卻完全不一樣。
在大陸吃過灰條菜,他們說就是:藜。經過幾年,我終於知道此藜非藜蘆的藜,而是臺灣稱為小葉灰藜或小葉灰藋,極適合快炒或加入火鍋的野菜。
植物的身世很單純,卻像千面人背了一長串的別名,只因人類的複雜,就像藜,就像灰條菜。
我在找灰灰菜
每種植物都有名字,因為國家、城鎮,因為語言、生活文化的不同而有一堆奇奇怪怪的稱謂;一種植物常有數個名稱,一種名稱也有好幾種大同小異的植物,因此,在認識植物時經常要繞了一大圈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你!
我就是繞了幾個城市,逗了好一段時日,才確認了灰條菜就是小葉藜,不是藜。
植物的身世很單純,卻像千面人背了一長串的別名,只因人類的複雜,就像藜,就像灰條菜。
我在找藜,一種野菜,俗稱灰條,在中國華北、西北地區常見,據說臺灣也有。
二○○八年春天,在前往中國敦煌途中,蘭州鄉...
目錄
就是要採野菜──前言
我在找灰灰菜
男人不如薺
草仔粿與清明節
豬母乳與王寶釧
他者心情
昭和菜
愛喝湯的阿美族人
他鄉是故鄉
土地的眷戀
鳥不踏的風味美食
就是要活下去
麻芛回甘
再見情人的眼淚
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夏日的召喚
動物樂園
也可以這樣吃
山林的精靈
妖魔與神樹
祭典之心
漂泊的身姿
單純與複雜
山野溪澗的清雅
魚腥草的遐想
愛玉與璞玉
就是要採野菜──前言
我在找灰灰菜
男人不如薺
草仔粿與清明節
豬母乳與王寶釧
他者心情
昭和菜
愛喝湯的阿美族人
他鄉是故鄉
土地的眷戀
鳥不踏的風味美食
就是要活下去
麻芛回甘
再見情人的眼淚
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夏日的召喚
動物樂園
也可以這樣吃
山林的精靈
妖魔與神樹
祭典之心
漂泊的身姿
單純與複雜
山野溪澗的清雅
魚腥草的遐想
愛玉與璞玉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