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由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所撰寫,探討母女糾葛關係的療癒專書。
除了女兒的狀態與心境,此書最特別之處是同時回頭探討母親的生命困境。◎陳安儀(資深媒體人)、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撰推薦序。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黃偉俐(黃偉俐身心科院長;《失眠勿擾》作者)、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同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多年來,我一直很好奇:到底外婆與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天底下竟然會有傷害自己子女的母親?為什麼這麼多女兒「想愛媽媽,竟然這麼難?」終於,這本《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
心理師黃惠萱利用個案的故事,讓我有撥雲見日之感。……
只可惜,我母親早走了20年,我來不及帶著這本書裡的「療心練習」去教導親愛的媽媽:
『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以自信取代懷疑』、『以客觀事實破除對方的操弄』、要以『拒絕』和『中斷』去面對外婆的心理缺陷。
最重要的,是要「身心健康的活著」,因為我們三個孩子和爸爸的愛,就是妳的美好人生……」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
◎「很多人會困惑:為什麼我們常聽到『母女糾葛』,卻鮮少聽到『父子糾葛』?那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父子之間的關係困境,更常見的是『疏離』,遇到衝突情境時,大多採取指責或逃離的策略來因應。
但同為女性,在母女之間,會有大量親密與情感流動的需求,因此情緒界線容易模糊。尤其在父母的婚姻出狀況時,女孩比男孩更常以拯救者的姿態,企圖去照顧母親的孤單,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成長、獨立與健康,來守護家庭的完整,成為『留守家庭的孩子』。
好的婚姻關係,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孩子可以安心、獨立去飛,毋須在自己的生命中往前走時,還得頻頻回首望向孤單母親的身影,並且在自己長大、自組家庭以後,不自覺繼續複製母親的身影。
這是在看完黃惠萱心理師的著作後,最深刻的感觸。特此推薦予您!」──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
◎3段暖心的修復叮嚀
1.儘管大家都說母女連心,但妳的母親不是妳,就算妳用自己的人生去完成母親的期待,她的心靈功課也不會因為妳的努力而少一點。
人生在世,我們只能為自己負責任,也只該為自己負責任。
2.當妳覺得「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努力,下屬/孩子才會出這樣的錯!」時,
告訴自己:「我接納我自己有時候不夠努力,我接納我自己無法避免下屬/孩子的錯誤」。
當妳認為「我必須要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才算是個好女人/妻子/母親/媳婦」時,
告訴自己:「我接納我自己無法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
當遇到挫折與失敗時,若批判自己的信念再度出現,請告訴自己:
「我接納這件事情中我做得好的部分,我也接納這件事情中我做得不夠好的部分。」
3.與遺憾共處的最佳方式,就是「如實地接納」。
接納「母親的缺席」,接納自己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真相,並且接納自己對遺憾自然產生的情緒和想像,例如妳會疑惑、生氣、哀傷、怨恨、嫉妒,妳會不由自主地認為可能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命運不好。
如實地接納妳會有痛苦的情緒,也接納自己會產生無盡的想像,但是請記得,「情緒只是情緒,想法也只是想法」,這兩者都不是事實。
如果妳不用力地抓住它們,情緒會過去,想法也會改變。
妳覺得遺憾的影響力很大,可實際上沒有妳想像的那麼大。
38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
一、拒絕逼迫,拿回屬於妳的主動權
二、不論好壞或輸贏,勇敢走自己的路
三、練習放下「比較」,接受「本質」
四、做妳自己故事中的主角
五、接納所有被自己遺忘的妳
六、從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度
七、練習區分,並經營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
八、練習在關係中說「不」
九、給予適當的信任,讓對方有改變的機會
十、練習「退後幾步」來說話
十一、不斷地摘下偏見的眼鏡
十二、昇華版的陽剛
十三、昇華版的陰柔
十四、信任妳自己
十五、接受妳「無法」狠心,也接受妳「必須」狠心
十六、練習只為自己負責
十七、試著做自己心靈的好媽媽
十八、培養對他人言行的觀察
十九、時常觀照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法
二十、練習「不批判、不交換」
二十一、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二十二、平衡且全面地認識自己
二十三、享受平凡的小幸福
二十四、練習分辨「感受」不等於「事實」
二十五、把「不完美的自己」接回來
二十六、山不轉,路轉。跌倒是告訴妳,要用別的方法來成功
二十七、路很長,但一定要走。請遠離受虐關係
二十八、如實地接納生命中的遺憾
二十九、勇於選擇好關係
三十、愈想緊抓,愈該放手
三十一、探索並照顧想壓抑下去的感受
三十二、學習「恰如其分」地照顧自己
三十三、直視痛苦,接受如其所是
三十四、學著視自己若珍寶
三十五、建立人我界線
三十六、享受互動的樂趣
三十七、找到妳自己可以滋養伴侶的方式
三十八、練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擔任各種角色
作者簡介: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目前於黃偉俐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師,並於《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擔任專欄作家。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曾任職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心理衛生中心團體帶領者。
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粉絲專頁:「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
章節試閱
無法進食的女兒──控制型的母親
長大後遇到和別人快要吵起來的時刻,她心中會快速想起那次和媽媽的爭吵,自己對母親大吼,「為什麼妳什麼事情都要逼我?」
母親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我是妳媽媽」。
因為妳是我媽媽,所以妳什麼都要贏嗎?因為我是妳的女兒,所以我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嗎?
「妳笨蛋呀!我不是叫妳昨天下班前把貨都搬進來嗎?為什麼讓我看到東西還在這裡?」組長對著雅貞咆哮。
她先是被對方的大聲震懾而呆住,而後心裡升起一股噁心感,很想吐在對方身上。
店長從倉庫走出來說,「是我叫她先把倉庫裡面整理好,今天再把貨搬進來。」
組長悻悻然地瞪了她一眼。
最近工作時這樣的爭吵愈來愈多,新來的店長和組長處得不好,兩個人都希望能夠拉攏她,也都會命令她,她夾在中間很是為難。
哭著對媽媽大吼
這陣子,她發現自己又開始吃不下飯了,只要一看到食物,身體裡就有一股厭惡感湧上來。
她從小心情不好就吃得很少。國三那年最嚴重,有一段時間,完全沒辦法吃東西,勉強吃了,甚至會吐出來。
當時她承受很大的壓力,母親希望她能考上前三志願,整天在她身邊叨念,催她讀書、逼她吃飯、管她早睡。
有一天,她爆發了,和母親大吵一架。
「為什麼妳什麼事情都要逼我?」她記得自己哭著對媽媽大吼。
媽媽氣得大聲罵回來,「因為我是妳媽媽。」
聽到這句話,她就像洩氣的皮球,失了神。母親後面再說什麼,她都不記得了。接著,她就好一陣子都沒辦法吃東西,只能去看醫生,嚴重時,還住過幾天病房。
後來醫生建議父母讓她離開家,爸爸就安排她到南部念書,住在姑姑家,後來她的胃口就漸漸好起來了。
她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與判斷
畢業後開始工作賺錢的這幾年,她無法進食的老毛病,時不時還是會跑出來。如果太久沒有好轉,她會去找醫生聊一聊,吃些藥,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
照顧她很久的醫生對她說,「有對妳身體好跟不好的食物,也有適合跟不適合妳的人。妳可以選擇妳要吃什麼,要和什麼人交朋友,不需要全盤拒絕。」
她覺得醫生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她不知道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斷。
如果她選擇了對自己好的,但別人說是錯的呢?如果她相信或依賴了某個人,後來對方以此逼迫或傷害自己呢?
女兒的內心世界
「依賴會讓我變成妳的附屬品」:
不要逼我吃妳給的東西
「是非題」需要「是」與「非」,只有一個答案不能成為「選擇題」,這個道理放在心靈與人生中同樣適用。
一個人要能夠發展出「面對選擇,做出決定」的能力,光是找到自己想要的並接受,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說不」與「放下」。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母親無法「放下」,女兒也就難以「說不」。無法拒絕是一種變相的失去自由,最終的反撲可能是青春期激烈的叛逆,而另一種常見的抗議方式,就是像厭食或暴食這類的飲食困難。
身體會攝取食物當成養分,就像心靈需要愛的滋養。在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是不是能自由選擇吃與不吃、什麼時候吃、吃些什麼、要吃多少,就好比這個家庭給予孩子的愛,是不是彈性且貼切成員本身需求。
正是因為在身心對比下,攝取食物與接受愛是如此相似,所以當親子關係中愛的流動被過度控制而僵化,常見的戰場就在餐桌上,但這不會是唯一的衝突點。
身體成為抗議的戰場
母親對雅貞的控制不是只有食物而已。成長過程中,她一直是父母生活的重心,特別是母親,每天媽媽都會關心雅貞大大小小的事情。
這樣的關心,並沒有隨著她的年紀增長和能力增加而改變,小時候的教導到了青春期變成了干涉,滋養植物的肥料太多的時候,就會變成淹死植物的毒藥。
在國、高中這個升學壓力極大的階段,母親缺乏界限的關心,讓她比一般青少年考生,多背負了缺乏自由而來的窒息感。最終,她的身體變成對家庭抗議的戰場,用「拒絕妳給的食物」,來表達「不要逼我,我不想成為妳的附屬品」。
習慣扮演「被動的受害者」
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透過家庭互動,逐漸學會用言語說出需求,乃至表達情緒,然後在人際衝突中找到抒發情緒與化解爭執的方式。
但如果家庭氛圍不允許犯錯,或將成員間不同的聲音或個人自主意識,當成是對家庭的不忠誠。在這類家庭長大的孩子,容易變得過於害怕犯錯,或惹別人不高興,因此難以主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習慣壓抑或忽略自己的負面情緒,像是憤怒或悲傷等,最後累積下來的情緒壓力,就會透過身體症狀表現出來。
一個人如果缺乏對自己的探索,不夠了解自己,再加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在人際互動時,就很容易發生誤解或衝突,讓長大後的人際情境重複著與小時候原生家庭相似的戲碼。
就像故事中的雅貞,她夾在組長與店長的角力中,不敢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習慣將情緒壓抑下來,自己處理。
在人際關係中,缺乏想要努力溝通的動力,因為她總是習慣扮演「被動的受害者」,所以連帶著影響到那些與她互動的人,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坐上「主動的加害者」的位子,而她自己則不斷在每個故事中重演著被人「逼迫」的角色。
母親的內心世界
「不斷給予,才是一個好媽媽」: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妳好
有孩子邁入青春期的家庭,總是火藥味很重,但如果能聆聽青少年的聲音,常有許多意外收穫。因為從他們充滿情緒、聽起來很刺耳的話語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實面貌與困境。
在晤談室,常見的場景像是母親苦口婆心地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孩子則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給我的這些。我要的,妳卻不給我。」
被許多「好媽媽」的標準所綁架,無法動彈
不斷給予,卻不考慮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母親自己本身的需要,因為她需要透過「不斷給予」,來減輕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的焦慮。
是不是要養出一個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好小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街坊鄰居都有口皆碑?還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名校、好成績?但是這些別人眼中或嘴裡的優點,能夠反映出孩子大腦與品德的成長,以及更重要的內心滿足和快樂嗎?
同理,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是不是儘管很多人說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這點,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會像壓垮妳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妳崩潰大哭。
很多被孩子認為是「控制狂」的媽媽,都是太過焦慮,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思考的女性。為了對抗焦慮,她們緊緊抓著從上一代或是周遭環境吸收進來的「各種標準」,嚴格地控制小孩與自己。
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多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潛在的監視與控制,因為她們也讓自己身在「許多標準」的控制中。
「留白」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而「安靜」更是一種深刻的包容。除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習「放下」,是另一種孩子也需要我們給予的愛。
在孩子還幼小、依賴時,身為母親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努力,幫助孩子的身心逐漸茁壯。當孩子日漸長大並堅強時,我們該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們自己可以走得好,過得快樂。
*****
妳是一個難以「說不」的人嗎?在與家人的角力中,妳總是被逼著退讓,妳漸漸習慣不表達自己,最後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變得陌生,但妳隱約知道自己心裡有一顆不吐不快的氣球,等到它撐不住,爆炸開來,妳就開始拒絕所有的東西進入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讓任何人改變自己。
不管是一開始隱忍到爆炸中間經歷的辛苦和混亂,或是到後來對外界全面拒絕的匱乏和孤單,這些都是令人非常難受的處境。也許妳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好讓自己不要總是在兩個極端間擺盪。
妳不需要用力地證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贏」
在親子或伴侶這類的親密關係中,我們經常會為了得到愛,或害怕失去愛,讓彼此陷入爭「誰輸誰贏」的局面。好像「贏」,才能讓對方看見自己的「好」,只有自己在對方心中是好的,才是有價值,才能夠得到愛;另一方面,在關係中一直贏或是占上風,好像是再次確認對方認同自己。不去看對方和自己不同之處,似乎能夠減輕我們害怕失去愛的恐懼。
但弔詭的是,當妳證明自己「贏」,那對方就是「輸」。當妳努力讓自己站在「好」的位置,就順便把對方推到「壞」的位置。
妳以為自己變「好」或是「贏」了,就能夠得到或保有對方的愛。殊不知,對方被「輸」與「壞」這樣的位置和標籤,弄得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削弱了愛人的能力。所以有人說,「在愛裡面,輸就是贏,贏就是輸」。
在親密關係中的嫉妒與競爭,說穿了,都是為了得到與保有愛,如果能對這點有深刻的理解,也許妳會知道改變做法或偶爾放下堅持,可能是更好的相愛方式。
做為一個母親,妳不需要一直讓子女聽自己的話,或是照自己的計畫走,妳只是希望他們好而已。
當妳過於強調自己的堅持,同時就把孩子推向「輸」與「壞」的位置,這已經削弱孩子主動變好的力量。
做為一個女兒,妳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母親爭執到「贏」,或不斷向家人證明妳的「好」。但是妳要為自己奮鬥,儘管在進步的路上,暫時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同,妳還是要為自己努力。遇到挫折、跌倒了,就用自己的方式爬起來。
經歷過一切,妳會發現家人們能否看到妳的改變,或是認同妳的好,其實受限於他們自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那是屬於他們的議題,而不是妳的。
人生有很多辛苦要克服,若妳不為自己奮鬥,就會讓別人來逼妳
如果妳發現自己總是落入被人逼迫的窘境,停下來想一想,也許妳自己該負一些責任。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把主導權交給別人,也不會被動地受人逼迫。也許是過去的經驗,讓妳太習慣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隱藏起來,太習慣用順從來維持關係的和諧。妳會發現自己在被逼迫時,常陷入兩難。妳如果不做什麼,對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妳不好,但如果妳真的去做了什麼,又好像是聽從對方,讓對方贏,而自己變成輸的一方。卡在這類的問題裡,妳總是繞不出去,似乎選擇全盤拒絕,還比較簡單。
人難免會犯錯、會偷懶、會粗心大意,妳可以對自己生氣,但妳不該拿自己的人生前途來鬧脾氣。如果因為偶爾失敗或做得不完美,就放棄自己的想法,把做選擇的主動權讓給別人,那劇情就會演變成別人來逼迫妳。
好比一個人因為對主管不滿,既不選擇表達,又不敢離職,內心無法消化的抗拒,讓他上班常遲到,最後逼得主管只能拿考績威脅他準時上班,而同事眼中的他是一個沒有時間感,不夠負責任的人,可能連他自己都這麼想。
如果能早些正視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拿回改變的主導權,他也許不需要用這麼消極的方式去過生活。
把母女關係愛回來
一、拒絕逼迫,拿回屬於妳的主動權
不再讓人逼迫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要能夠有自信地在自己與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清楚明確地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仰賴妳平常對自己的認識與栽培。
也許妳覺得這件事對妳而言太陌生,不太知道怎麼開始。建議妳可以從仔細觀察自己的言行做起,就像寫心情日記一樣,記下妳一天的心情好壞,慢慢累積對自己的認識,哪些事情、哪些人、哪樣的態度會讓妳傷心或生氣,而做哪些行為會讓妳快樂。
記錄一段時間之後,試著用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妳的紀錄。想一想,如果妳透過文字認識這個人,妳會如何形容她呢?如果妳想跟她當好朋友,妳會知道她喜歡或討厭什麼嗎?
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妳會變成自己最好的知己與戰友。
二、不論好壞或輸贏,勇敢走自己的路
尋求認同是人們共同的需要與渴望,特別是來自家人的認同,但是如果為了得到認同,卻變得無法好好地探索自己內心、認識自己的特色,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變得本末倒置。
「追求快樂」無法讓妳得到快樂,而是透過深刻地投入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才能得到快樂。「尋求認同」也是一樣的,妳不需要把他人的認同放在第一位,而是盡情地去做自己,讓自己的潛力得到好的發揮,讓自己變得更好。
妳會變得看重,且欣賞自己,他人也會因為妳的好狀態,而認識到妳為自己做的決定是個很棒的選擇。
無法進食的女兒──控制型的母親
長大後遇到和別人快要吵起來的時刻,她心中會快速想起那次和媽媽的爭吵,自己對母親大吼,「為什麼妳什麼事情都要逼我?」
母親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我是妳媽媽」。
因為妳是我媽媽,所以妳什麼都要贏嗎?因為我是妳的女兒,所以我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嗎?
「妳笨蛋呀!我不是叫妳昨天下班前把貨都搬進來嗎?為什麼讓我看到東西還在這裡?」組長對著雅貞咆哮。
她先是被對方的大聲震懾而呆住,而後心裡升起一股噁心感,很想吐在對方身上。
店長從倉庫走出來說,「是我叫她先把倉庫裡面整理好,今天...
推薦序
【推薦序一】如果早20年看到這本書,媽媽就可以沒有遺憾的離開……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
每一對母女,或多或少都有一世的愛恨糾葛,這好像是一個避免不了的宿命──因為這世界上,再沒有一種關係,比母女之間更加親密幽微、複雜難解,且又影響深遠。偏偏,因為中國人一句源遠流長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讓很多女人一輩子煎熬其中,找不到出口。
我的外婆和母親,就是一對最典型的例子。大約十年前,我在部落格上寫了一篇〈親密仇敵〉,描述的就是她們之間互相折磨,至死方休的故事。令人大感驚訝的是,文章露出之後,點閱率極高。這十年來,不斷地也有女性讀者寫信給我,感謝我的文章讓她們獲得了力量,讓她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原來糾纏了一輩子的痛苦、罪惡和疑惑,並非自己罪有應得。七十四則一字一淚的留言中,我看到了許多小小受虐的「女兒」,長大之後成了傷痕累累的「女人」。如果她們不曾療癒自己,不曾學習醫治自己的心靈,那麼,這些曾經痛苦悲慘的女兒,將來仍然可能變成嚴重失職的母親,一代代傳承這如同天譴的「母女枷鎖」。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和外婆就一直處於敵對的狀態。母親說,外婆一直不喜歡她,不論她做得再多:煮飯,燒菜,洗衣,一手帶大小她十四歲的妹妹……但外婆從來不曾稱讚過她。媽媽從小不停地受到外婆各種惡毒的咒罵:「看看妳這個下賤的樣子!」「一副下女樣!」讓人不敢相信,這些話出自於親生母親之口。
此外,種種光怪陸離的遭遇,包括小時候,外婆一發脾氣就勒住她的脖子,威脅要把她掐死;嫌棄她不會讀書,長得胖,不好看;永遠不給她合身的衣服穿,甚至在與父親相親那天,還得在廚房裡生煤球爐,搞得一臉黑漆漆;然後,外婆竟還坐在客廳裡,跟第一次見面的爸爸告狀,說她不學好,半夜偷溜出去跟男人跳舞……令人匪夷所思。
外婆除了動不動就暈倒、尋死尋活,惹得外公發怒、全家雞犬不寧,作為達成目的的要脅手段之外,還有強烈的金錢控制欲與嫉妒心。外婆要求控管所有孩子的金錢,即使孩子婚後也不例外。總而言之,在母親的口中,外婆簡直就是個現代後母,心機既深,又會演戲,甚至心理變態地嫉妒女兒嫁得比她好……但是,奇怪的是,外婆始終對我很好。雖然,在媽媽的口中,那只是「做樣子」,但童年記憶中的外婆,對我始終言笑晏晏,和藹可親。
隨著我長大,母親和外婆的戰爭愈演愈烈,而我,更成了雙方角力的對象。我聽我媽抱怨外婆、外婆數落我媽,三十年來已經痲痹了,雙方的台詞,我都能倒背如流。剛開始,我還試圖拉攏、解釋,幫雙方說好話,但結果總是碰一鼻子灰。媽媽覺得我站在外婆那一邊,不了解真相;外婆也怪我是媽媽的女兒,只會幫媽媽來氣她。因此,我慢慢學會,不去提這些敏感話題,也不再試圖為雙方和解,只是做我應當做的,為人女、孫的陪伴。
直到媽媽得了癌症。從發病至臨終,外婆一次都沒有來探望過媽媽,甚至連一通電話也沒有。媽媽嘴上說「看開了」,但背地裡總是暗自流淚。我知道,媽媽心裡渴望的是她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母親的讚美、肯定、擁抱和──愛。我知道媽媽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她雖然擁有忠貞的伴侶、爭氣的兒女、成功的家庭,但她的內心深處,始終欠缺了一角──母女間親密的親情。
這一點,我真的很幸運。從來沒享受過母愛的媽媽,雖然剛開始也不太懂得傳達她的愛給我,但是,她一再地告訴我,她絕不會像外婆一樣地對待我,也努力地調整她自己的言行。因此,在經歷過我狂狷不羈的青春年少、叛逆衝突之後,天性的母愛還是勝過一切──媽媽展開雙臂迎接我的回歸。因此我們之間,有了完美的結局。
多年來,我一直很好奇:到底外婆與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天底下竟然會有傷害自己子女的母親?為什麼這麼多女兒「想愛媽媽,竟然這麼難?」終於,這本《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心理師黃惠萱利用個案的故事,讓我有撥雲見日之感。看完了本書中二十種讓女兒痛苦、煎熬的母親類型,我除了忐忑不安地檢視自己之外,也終於明白,我的外婆,正是那個「殘忍的母親」,而母親竭力一生,不想當個「分裂的女兒」。
只可惜,我母親早走了二十年,我來不及帶著這本書裡的「療心練習」去教導親愛的媽媽:「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以自信取代懷疑」,「以客觀事實破除對方的操弄」,要以「拒絕」和「中斷」去面對外婆的心理缺陷。最重要的,是要「身心健康地活著」,因為我們三個孩子和爸爸的愛,就是妳的美好人生……
但是,我相信許許多多、受困於母女關係的女孩和女人,皆將因這本書而自我療癒。「當帶傷的女人成為母親」,書中三十八個療心練習,將陪伴在痛苦中的每一個妳,讓妳擺脫心靈困境,享受美滿人生。
【推薦序二】母女為何糾葛?/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
每個孩子從逐漸懂事的年紀起,都在尋求正向的成人典範。而與孩子最靠近的父母,自然成為大多數孩子的第一個典範。
就像父親之於男孩、母親之於女孩,孩子總在父母的身上,學習扮演社會建構下的男性與女性角色。即使女孩自小由父親擔任主要照顧者,並且獲得足夠的親密感,依舊免不了會頻繁把眼光望向母親,觀察母親如何在家庭中、在婚姻中展演自己。
令人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成人典範,皆屬「正向」。
也許是因為孩子倉促之間降臨,母親心裡毫無預期;或是伴侶彼此間的親密關係出現危機,而天真地以為孩子的到來可以留住對方,不致仳離。甚至,當女孩遭逢家內性侵,原應提供保護的母親卻默許一切反覆發生,無視女兒的呼喊與求助。
在諮商室裡,我更常看見的是:在小女孩逐漸長大之際,感受到母親的壓力與焦慮,迫使孩子提早長大,反過來照顧媽媽的情緒,成為親職化的小孩。
我想起了一張令人心疼的熟悉面孔。
【代替父親照顧母親的女孩】
遇見她,是因為大量遲到、請假缺課,多到可能畢不了業,所以被導師轉介而來。導師還補充道:「孩子的媽很防衛、很強悍,不好溝通。」
大概已因此事被指責多次,所以女孩索性放棄抗辯,只是靜默。
但當我翻開她的缺曠紀錄時,發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她的每次請假、曠課,都是連續多日。這引起我的好奇。
「我發現妳跟大多數請假過多的同學不太一樣。妳的請假與曠課都是不請則已,一請都是連續好幾天,甚至一整個禮拜。妳自己有注意到嗎?」她點點頭。
「我猜想,在這些日子裡,勢必有什麼重要的事發生,而且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不知道我有猜對嗎?」
「媽媽出國去找爸爸。」她看著我說。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爸爸在對岸工作,媽媽自己一個人獨自帶三個孩子在台灣生活,所以不得不強悍。這女孩是長女,家中還有一個唸國小的妹妹,以及一個學齡前、身心障礙的弟弟。
那一刻,我在這女孩的身上,彷彿看見一個母親的形象:「長姊如母」的使命感,迫使她得提早長大,肩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甚至,有時候她還得像個父親,陪伴那看似獨立強悍,實際上卻孤單不已的母親,照顧母親的情緒。
於是我決定會一會這對父母,約定在爸爸返台期間,夫妻一起來談。
約定見面的當日,母親與孩子的爸一起走進來時,那個姿態擺明就是要來吵架的。全副武裝,為孩子出征,我知道那是一種「為人母的強悍」,目的是要告訴我們:她愛孩子,為了克盡母職,不惜一切!
父親緊跟其後,踏進辦公室時,禮貌性地點頭示意了一下。
那一刻,我心裡不自覺浮現了圖像:一個「表面上防衛且炮火十足,實則高度焦慮」的母親,以及一個「長期缺席」的父親。「只是……為什麼母親會如此焦慮?」這是我心裡的困惑。
【焦慮的母親、缺席的父親,與疏離的婚姻關係】
「因為孩子的事,常常接到學校電話,應該讓妳很煩躁,很有壓力吧?!而且我聽孩子說,你還一口氣獨力帶三個小孩。」一進諮商室裡,我不等母親開口,隨口問了一句。
這句話,不只是說給母親聽的。
「對啊!真的很累。」那一刻,我看到媽媽原本僵硬的臉部線條、緊繃的肩頸,明顯鬆了,開始細數三個孩子,尤其這個老大的學習狀況讓她多操心、多頭疼。
我靜靜地聽著,感受她話語裡的無力、擔憂,與隱含的焦慮。
突然,我聽到原本靜默的父親,開口了:「我跟妳說過多少次,叫妳不用專程飛過來找我,妳偏不聽!妳自己看看,每次妳一過來,孩子就出狀況,或是不上學!我又不是不回台灣,真不知道妳究竟在急什麼。」
我望向一旁的媽媽,面對先生連珠炮似的指責,從頭到尾只是尷尬陪笑,沒有任何反駁。剎那間,我彷彿看到這對父母平常對話的姿態:習慣指責的父親,以及深怕丈夫生氣,所以選擇討好的母親。
我問父親:「妳知道太太為什麼這麼急著去找你嗎?」他困惑地搖搖頭。
「因為帶孩子的辛苦,除你之外,生活中,她沒人可依靠。但真正令她焦慮的,是孩子頻繁出狀況時,她這個全職帶孩子的媽媽會被指責為『不稱職的母親』,或是被你說:『已經讓妳專心照顧小孩就好,還照顧成這樣!』」
我用眼角的餘光,瞥見一旁母親的臉上,已掛著兩行淚。以及看到太太落淚,一時之間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靠近與安慰的丈夫。
【好的婚姻關係,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很多人會困惑:為什麼我們常聽到「母女糾葛」,卻鮮少聽到「父子糾葛」?那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父子之間的關係困境,更常見的是「疏離」,遇到衝突情境時,大多採取指責或逃離的策略來因應。
但同為女性,在母女之間,會有大量親密與情感流動的需求,因此情緒界線容易模糊。尤其在父母的婚姻出狀況時,女孩比男孩更常以拯救者的姿態,企圖去照顧母親的孤單,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成長、獨立與健康,來守護家庭的完整,成為「留守家庭的孩子」。
好的婚姻關係,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孩子可以安心、獨立去飛,毋須在自己的生命中往前走時,還得頻頻回首望向孤單母親的身影,並且在自己長大、自組家庭以後,不自覺繼續複製母親的身影。
這是在看完黃惠萱心理師的著作後,最深刻的感觸。特此推薦予您!
【推薦序一】如果早20年看到這本書,媽媽就可以沒有遺憾的離開……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
每一對母女,或多或少都有一世的愛恨糾葛,這好像是一個避免不了的宿命──因為這世界上,再沒有一種關係,比母女之間更加親密幽微、複雜難解,且又影響深遠。偏偏,因為中國人一句源遠流長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讓很多女人一輩子煎熬其中,找不到出口。
我的外婆和母親,就是一對最典型的例子。大約十年前,我在部落格上寫了一篇〈親密仇敵〉,描述的就是她們之間互相折磨,至死方休的故事。令人大感驚訝的是,文章露出之後,點閱率極高...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