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一本書清楚搞懂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工作,如何戰勝病原體及打贏抗藥性之戰!
★ 1996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彼得.杜赫提(Dr. Peter C. Doherty)好評推薦!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險峻,作者特別撰寫台灣版序!
★ Amazon讀者五星好評,樊登讀書、羅輯思維強力推薦
我們的免疫系統是怎麼形成的?它們如何跟入侵的病原體戰鬥?
我們該如何面對免疫系統的天然缺陷?
病毒,細菌都在不斷演化,未來的抗藥性之戰應該怎麼打?
◆ 為什麼媽媽懷孕的時候,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胎兒?
◆ 為什麼有些病原體能夠騙過免疫系統?它們怎麼辦到的?
◆ 免疫系統為什麼有時候會敵我不分,反過來危害人體?
◆「提高免疫力」是消費陷阱嗎?萬一造成免疫失調怎麼辦?
◆ 我們有沒有可能製造出含有抗體的牛奶,或者可治療疾病的雞蛋?
在這本生動易讀的書裡,伊丹.班-巴拉克向我們展示了免疫系統如何運作,又是如何摧毀病原體。我們為什麼會對某些致病體產生免疫,同時,也探討了免疫系統的演化以及我們關注的抗生素與疫苗的功能,並展望了免疫的未來,帶領讀者展開一次有趣的免疫系統漫遊。
免疫系統就像我們身體內的一支軍隊,他們跟外來的侵入者展開一連串的戰鬥。在人生的無數場戰役中,病原體施展了各種詭計:隱蔽、欺騙、偽裝甚至赤裸裸的暴力,跟人體的免疫系統展開鬥智鬥勇的殊死戰。而人體的免疫大軍有時也會失控、也會誤判敵情、甚至陣前叛變。即使如此,我們能在眾多病原體環伺下活到今天,仍都拜它們之賜,而我們對它們的認識,還在不斷地探索更新。
作者用詼諧風趣的文字,把免疫系統執行功能的完整過程,寫成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同時又絲毫不影響全書的專業和前瞻性;本書還特別用了很長的篇幅,描寫胎兒在母體成形後,母體的免疫系統所經歷神奇而複雜的調整,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母嬰關係,也對大自然賦予母體的精密設計讚歎不已。此外,還精采回顧了科學界對免疫系統的認識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以及展望未來最尖端的生物科學,扼要談到可能幫助長生不老的技術。
各界好評:
「對一個複雜且重要的主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記錄。」
——彼得.杜赫提教授(Prof. Peter C. Doherty),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極有雄心且非常易讀,它為大眾讀者精煉地總結了免疫系統的核心特徵。其內容非常前沿,甚至包括了最近榮獲諾貝爾獎的有關先天免疫系統演化的部分內容。這本小書是難得的通俗醫學佳作。」
——古斯塔夫.諾塞爾爵士(Sir Gustav Nossal),愛因斯坦科學獎得主,澳洲國寶級生物學家
作者簡介:
伊丹.班—巴拉克Idan Ben-Barak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醫學學士、微生物學碩士,雪梨大學科學史與哲學博士,其代表作《奇妙的微觀世界:微生物是如何統治世界的》(Small Wonders: how microbes rule our world)由Scribe Publications出版,已譯成五種語言,並獲得二○一○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優秀科學圖書獎(青少年組)。他也與繪者朱利安.佛洛斯特合著過一本兒童科學繪本《不要舔這本書》(Do Not Lick This Book,台灣由小天下出版),獲得澳洲童書協會年度圖書獎、德國國際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譯者簡介:
傅賀
美國伊利諾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現於喬治亞大學從事微觀海洋學與生態學研究。譯有《消失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健康危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獲二○一七年第十二屆文津圖書獎),《創世記:從細胞到文明,社會的深層起源》(中信出版集團)等優秀科普圖書。
章節試閱
引言
當我們環顧四周,目力所及之處,皆潛伏著無數細菌,它們伺機侵入我們的身體,試圖從溫暖宜居的環境、可口的蛋白質和豐富的能量來源裡分一杯羹。由於肉眼無法看到這些微生物,我們也許會忽視它們,但是電視裡的清潔劑廣告和新聞報導卻時刻提醒我們,在門把上、超市推車上、電腦鍵盤上、廚房流理台以及枕頭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疾病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只聽倡導衛生人士的話,你也許會覺得,世界如此凶險,我們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呢。
沒錯,這的確是個奇蹟。這個精采絕倫、錯綜複雜但也會惹出麻煩的奇蹟,就是免疫系統。本書說的就是它。不過,先做一點澄清:本書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不會教你如何減肥節食、如何讓秀髮更亮麗,不會傳授青春永駐的祕訣,不會讓你冬天少得流感,不會幫你支付信用卡,也不會幫你提高學習成績。我自己對所謂的「有用訊息」有點過敏,因此在本書裡能不提就不提。我最喜歡免疫系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需要我們的關注也能正常工作。它在私底下悄悄地運行,像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清道夫,只有出亂子時才會引起你的關注。
如果你真想知道養生的不二法門,答案就是:吃好,睡好,多運動,適度飲酒,不抽菸,不抽大麻,接種疫苗,不要太在乎乾不乾淨。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細節,請移步在地書店或圖書館的「健康」專區,那裡有浩如煙海的書籍供君閱覽。
說到閱讀本書的好處,我希望本書能時不時讓你開懷一笑(臨床表明,多笑笑有益健康),甚至幫你理解幾樣事情,並對它們有一點更深刻的認識(其實這可能對你不見得是好事)。僅此而已,抱歉。
事實上,你對免疫學的理解已經相當不錯了。是的,沒開玩笑,你不必否認,從你呼吸的方式我就看得出來。即使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抗原和抗體的區別,記不清細胞激素有什麼作用,你的身體仍然很清楚誰是誰、誰在做什麼、要去哪裡,也知道之前發生過什麼、下一步又要做什麼。如果你的身體不是非常精通免疫學,你可能早就死掉了。就這麼簡單。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沒死掉呢?
任何開放性的問題往往都有不只一種答案。顯然,一種回答是,你還沒死掉是因為你沒有被行進中的列車撞到,或者沒有被紛飛的子彈擊中,等等。但是,這些回答偏離了本書的主旨。我關注的是疾病—畢竟,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會死於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我的問題是,既然世界上有這麼多可怕的疾病可能會降臨到我們身上,但我們大部分人不僅活著,而且還活得健健康康的,並沒有躺在病床上苟延殘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幾個層面來回答,本書的各個章節對此做了嘗試。縱觀全書,我希望這些回答能從免疫系統的角度,比較完整地呈現生命與環境的關係。
本書第一章給出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免疫系統,你看,它有好幾層防線來抵禦感染。」然後我會簡要地回顧一下免疫系統有哪些組成要素,它們的運作機制又是怎樣。
這很好,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但是只說一句「我們有它,就是這樣」在某些情況下不會令一些人滿意(比如警察、稅務官以及我們的父母)。他們還想知道,我們是怎麼一開始就有它的。因此,第二章給出的回答是:
「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免疫系統從我們還是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緩慢地發育,在內部和外部各種刺激的輔助下,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母親對這個過程貢獻很大—等你讀完這一章,你會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母嬰關係。話先說在前頭嘍。
第三章的回答由此更進一步,從個體的層面拓展到物種演化的範疇。在大多數教科書和暢銷的健康指南中,我們的免疫系統往往被呈現為「它就在那裡」,似乎人類一直就有它。暢銷書籍也許會試著告訴我們如何保證它正常運轉,醫學書籍會教導專業人員如何應對免疫系統不工作的情況。充其量,一本書會描述一番免疫系統在我們一生中的發育狀況。這很好,是常識途徑,也無可厚非。但我想,我們可以稍稍開闊一下視角,所以,第三章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演化了數億年,從我們的祖先還是一個小不點動物的時候開始,透過與周遭的(而且也在不斷演化的)環境進行互動,我們的免疫系統逐漸形成。」
也許我還可以接著說:「我們還沒死掉, 是因為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誕生了,然後⋯⋯」但是,這就把「免疫學」的概念扯得太遠了,即便是最不著邊際的闡釋也不至於此。因此,第四章採取了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為生存和健康所做的努力,回答是:「我們還沒死掉,是因為人們在不斷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機制,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這使得人類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
當然,關於這個問題,顯然有一個更合適的回答—早在人類對健康和疾病有任何瞭解之前,我們就已經在繁衍生息了—但是,如果你縱觀人類歷史上的死亡率,毫無疑問,如果不是由於醫學的進步,特別是藉由抗生素和疫苗來對抗傳染病,今天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活不下來。我會對免疫學歷史上一些有趣的進展、辯論和錯誤(嗯,是的)進行細緻的分析,回顧我們的認識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當然,這遠遠不是最終定論。
當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正坐在墨爾本的一家圖書館裡,步行幾分鐘就是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院(Walter and Eliza Hall Intitute),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曾在此工作多年。從一九四九年起,他在這裡發展出了免疫系統辨識「自我與非我」的概念—這是一個解釋力很強大的框架,主導了免疫學的後續發展,他也為此榮膺一九六○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免疫自我」的概念現在受到了新發現和新問題的挑戰。免疫系統是否把它接觸到的所有物質都認為是「自我或非我」?我會在第四章裡談到伯內特的工作,但是,你會看到,與這個概念相牴牾的例子在本書其他章節也會出現。
關於科學研究的進步,第五章給出了更進一步的回答:「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死掉,是因為現在我們可以對彼此做一些之前做不了的事情來延續我們的生命。」我們會打針;我們進行器官移植;我們餵孩子,親吻愛人,打噴嚏時小心翼翼地避開他們;即使他們得了重病,我們也會告訴他們問題不大(他們也的確就感覺問題不大,但這個話題會引起很大的爭議,稍後再提);如此等等。我們將會在第五章裡探討這些問題。
最後,作為尾聲,我會簡短地談談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讓我們長生不老的技術。當然,前提是,我們能夠活到那一天。挺住。
引言
當我們環顧四周,目力所及之處,皆潛伏著無數細菌,它們伺機侵入我們的身體,試圖從溫暖宜居的環境、可口的蛋白質和豐富的能量來源裡分一杯羹。由於肉眼無法看到這些微生物,我們也許會忽視它們,但是電視裡的清潔劑廣告和新聞報導卻時刻提醒我們,在門把上、超市推車上、電腦鍵盤上、廚房流理台以及枕頭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疾病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只聽倡導衛生人士的話,你也許會覺得,世界如此凶險,我們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呢。
沒錯,這的確是個奇蹟。這個精采絕倫、錯綜複雜但也會惹出麻煩的奇蹟,就是免疫系統。本...
作者序
致台灣讀者
本書原先於二○一四年問世,二○一八年出了更新版。當我在二○二○年五月下旬寫這篇序時,我們的世界正與一場全球病毒大流行奮戰,病毒擴散已經幾個月了,而且不會很快消失。突然之間,免疫學不斷登上頭條新聞,每個人似乎都在談抗體、疫苗、免疫反應……對於像我一樣已經鑽研這些事物好一陣子的人來說,真是不知所措,感覺很像發現自己最愛的邪典電視影集或獨立樂團突然變成超熱門主流。
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不是樂團或電視劇,它造成貨真價實的危害。就我們記憶所及,傳染病已經糾纏人類很久了。在世界各地,傳染病對許多人來說不曾消失過——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結核病、瘧疾和其他各種傳染病仍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但是現在,其他地方也一樣為傳染病所苦。有些人曾經沾沾自喜,因為過去約五十年來,抗生素、疫苗接種計畫和衛生改善措施都讓傳染病顯得更沒有威脅性。瘟疫是過去的事了,我們打敗了瘟疫,覺得很安全。嗯,結果發現我們並不安全,而且未來還要不安全好一陣子。
不過這一點你們早就曉得了。部分是因為二○○三年SARS爆發時,台灣是對傳染威脅做出迅速、果決應變的其中一個國家,因此蒙受的損害相對較小。這份近期發生、令人膽顫的回憶,你們都還記得,但我們有許多人已經忘記。傳染病是大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一直都是。這個事實就反映在人體內部:我們的免疫系統縱貫人類演化史發展,以多種巧妙的方式回應傳染病提出的挑戰。這本書就是從幾個不同的視角來敘說這一段發展歷程的故事。現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病也突顯了我們將在全書看到的幾個關鍵主題:
截至二○二○年上半年,醫學能提供給新冠肺炎病人最好的處置是支持性療法,實質上就是在病患的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同時維繫住他們的生命。依我們所有的技術和知識,人類能用來對付這種新傳染病的最佳工具仍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醫院、在家中,數百萬人的免疫系統扛起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戰鬥主力,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現有的支持性應對,然後等待。而且,當疫苗發明出來、經過測試、核准通過,也一樣要透過免疫系統來發揮功效。
另一方面,許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正苦於對病毒的免疫反應過度激烈的影響。他們的免疫系統似乎進入一種恐慌模式,對病毒的威脅過度反應,造成全身多種發炎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負責治療的醫生努力要讓病人的免疫系統平靜下來,使它不至於強到令患者身體無法承受,但又要夠強,才能對病毒本身發動攻勢。這是要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我們在全書會好幾次談到這個重點:免疫系統太「強」未必是件好事。免疫力的關鍵概念是平衡,以及不斷自我調節,但有時這種平衡會被破壞,陷我們於不利之境。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完美的免疫力。
最後,容我說句樂觀的話:這是我們贏了。當我們看到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生病,以及人們的生活和生計所蒙受的損害時,很容易就會忘記這一點,但請試著將這幅勝利遠景銘記在心。我們大家正在經歷焦慮窒悶的禁足防疫,面臨醫療器材和領導者的一片混亂,這段動盪不安的時期會繼續延伸到模糊而不確定的未來,充斥著財務困難與情緒風暴。這一切,就廣義上來看,都是人類正在努力做好應對流行病。
比起過去幾世紀或甚至幾十年前我們處理流行病的方式,現在全球能進行快速、明確、全面性的反應。病毒被辨識出來了,它的特點在幾天之內就傳達至世界各地,而不需花上幾個月或幾年(一如過去的情況)。科學家、醫護人員和決策者幾乎立即動員起來。檢疫、隔離程序、檢測、公眾傳播,整個國家預防性全面封城。驚人的是,離第一起確診病例才三個月時間,科學家們已經在研發疫苗了!要是發生在兩個世代以前,當街上屍體橫陳時,我們所有人恐怕都還在埋頭苦想,搞不清楚正在發生什麼事,猜測會不會跟供水方面有關。這曾經發生過,當時的情況便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反應並非最佳表現。我們應該更有所準備;應該要多聽那些預見疫情人士的話;國家的行動應該要更迅速、更果斷;科學家們應該要講得更清楚;政府機構應該更積極關閉賣野味給那些有錢笨蛋的野生動物市場;老師和作家們應該更適切地教育大眾,讓眾人早一點認真看待,而不是加以輕忽,或散播愚蠢謠言和無稽建言。這些都沒說錯,而且還可以說更多。但考量到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類,而且這樣的我們在地球上有七十億,所以看到大家的共同反應其實令我感到相當振奮。這次防疫動員拯救了數百萬生命,而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
這場大流行病很嚴重,非常嚴重,但我們正在做正確的事,而且一般來說,做得相當好(除了美國政府是值得注意的例外)。
我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祝大家健康。
伊丹.班-巴拉克
二○二○年五月
致台灣讀者
本書原先於二○一四年問世,二○一八年出了更新版。當我在二○二○年五月下旬寫這篇序時,我們的世界正與一場全球病毒大流行奮戰,病毒擴散已經幾個月了,而且不會很快消失。突然之間,免疫學不斷登上頭條新聞,每個人似乎都在談抗體、疫苗、免疫反應……對於像我一樣已經鑽研這些事物好一陣子的人來說,真是不知所措,感覺很像發現自己最愛的邪典電視影集或獨立樂團突然變成超熱門主流。
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不是樂團或電視劇,它造成貨真價實的危害。就我們記憶所及,傳染病已經糾纏人類很久了。在世界各地,傳...
目錄
致台灣讀者
致中文讀者
引言
第1章 相遇的時刻
1-1 看不見的元素
1-2 病菌眼裡的免疫系統
1-3 病毒與輔助自殺
1-4 更高級的滲透策略
1-5 嗅出哪裡不對勁
1-6 細菌看不到的東西
1-7 適應性免疫系統
1-8 記憶與原罪
1-9 免疫系統的種種故障
1-10 邊界地帶
1-11 房間裡的十萬億頭大象
第2章 發育的過程
2-1 孕婦 vs.胎兒
2-2 骨頭機器
2-3 有備而來的瘋狂
2-4 如此隨機
2-5 在胸腺裡發生的(基本上)就留在胸腺
2-6 偶然的必然性
2-7 就這樣來到人世
2-8 敏感話題
第3章 演化的歷史
3-1 陽光,並沒有那麼特殊
3-2 鯊魚不會得癌症?
3-3 RAG基因登場
3-4 無脊椎動物也有免疫系統嗎?
3-5 無脊椎也複雜
3-6 實施干擾
3-7 無路可逃
3-8 單細胞生物也有免疫力嗎?
3-9 為什麼如此可疑?
3-10 第三方解讀
3-11 平衡的蠕蟲
3-12 免疫行為
第4章 研究的歷程
4-1 遠遠早於那個時代
4-2 愛德華.金納與疫苗
4-3 病菌理論
4-4 細胞 vs.體液
4-5 抗體是怎麼工作的?
4-6 選擇
4-7 嘿,還有我們
第5章 干預的時代
5-1 體外製備抗體
5-2 一個時代的結束
5-3 我就是沒感覺呀
5-4 癌症
5-5 治癒癌症
5-6 「增強免疫力」
第6章 結語:免疫的未來
6-1 未來一瞥
6-2 你能治療一顆受傷的心嗎?
6-3 分子綜合論
6-4 再議免疫
6-5 框架之外
6-6 框架之內
致謝
術語表
延伸閱讀
譯者致謝
致台灣讀者
致中文讀者
引言
第1章 相遇的時刻
1-1 看不見的元素
1-2 病菌眼裡的免疫系統
1-3 病毒與輔助自殺
1-4 更高級的滲透策略
1-5 嗅出哪裡不對勁
1-6 細菌看不到的東西
1-7 適應性免疫系統
1-8 記憶與原罪
1-9 免疫系統的種種故障
1-10 邊界地帶
1-11 房間裡的十萬億頭大象
第2章 發育的過程
2-1 孕婦 vs.胎兒
2-2 骨頭機器
2-3 有備而來的瘋狂
2-4 如此隨機
2-5 在胸腺裡發生的(基本上)就留在胸腺
2-6 偶然的必然性
2-7 就這樣來到人世
2-8 敏感話題
第3章 演化的歷史
3-...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