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勳為梁啟超之弟,他深得長兄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
本書根據一九八九年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的《曼殊室隨筆》版本單獨摘錄出來,為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書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標點及校正原書之訛誤。原書每則均無標題,此次為醒眉目及明各則之宗旨,蔡登山主編特於每則加上自擬小標題,《梁啟勳讀史隨筆》堪稱兩岸最完整詳備的整理本。
作者簡介:
原著/梁啟勳(1876年-1965年)
字仲策,廣東新會人,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翻譯官,號曼殊室主人。
為梁啟超之弟,是中國最早的翻譯家之一。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一、民族同化力之強弱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咒誼與頌揚,均以後嗣為標準,後嗣地位之重大也如此。雖則儒家哲學之組織,以後嗣衍進為本身不滅之原則,與魂靈哲學分道而行,自然可以養成重視後嗣之觀念。但此種觀念,受封建制度之影響亦不薄。「無子國除」,封建制度之大法也。一人無子,可使全家男婦於一剎那頃由赫赫王族而降為庶人。同時更令近派宗支,由堂堂貴族而變為平民。其重視也亦宜。因一人無子之故,蒙重大之損失者百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焉得不爾。重男與多妻之俗,蓋有由矣。
建炎二年十二月,金兵破襲慶府,衍聖公孔端友已避兵南去。軍人將啟宜聖墓。左副元帥宗翰問其通事曰:「孔子何人也?」通譯者答曰:「中國之大聖人也。」宗翰曰:「大聖人墓豈可犯?敢犯者殺無赦。」故闕里得全。以女真民族主蠻橫,而竟有此舉,金人似猶愈於今人也。襲慶府即今之曲阜。
民族同化力之強弱及抵抗同化力之強弱,實根於天性。以中國歷史論,如五胡、契丹、女真等,皆嘗侵入主中夏,乃不旋踵即同化於一爐。又如滿洲入關時,自定種種制限以拒絕同化。然而不能自持,致政權一墜,種亦淪亡。唯蒙古最奇。統治中國垂九十年,迨見擯出塞,依然能保持其民族固有之特性,至今不滅。但若留心讀史,實不待事後即能知之。彼之入主中夏,在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此後仍以至元十五、至元十六,銜接而下。並不因定鼎燕京而更易年號以圖耳目之一新。
即此一端,已可知其精神仍以和林為根基,掠一新領土,置行宮於燕京,曾不足以介其意也。期亦奇矣。
二、瀕死而訖無一聲
唐僖宗乾符二年,黃巢乘主仙芝之亂,起自浙東。五年,仙芝敗,眾推巢為王。於是由浙而閩而粵桂而湘鄂而豫晉而陝。廣明元年冬,破潼關,入長安,僖宗幸蜀。中和四年,敗於齊魯間之狼虎谷。前後凡十年,轉戰十數省。其殘忍凶暴,固不足以成大事,然亦一世之雄矣。迨巢既敗,時溥獻俘。戮巢及其兄弟妻子,函首送成都;擇其姬妾之少艾者生致之。中和四年秋七月,帝受俘於成都南門之太玄樓。溫語宣問諸姬曰:「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一最少而最美者對曰:「國家以百萬之眾且失守宗祧,播遠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弱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默然。悉牽出而戮於市。沿途婦女,爭與之酒。蓋欲使其神經麻醉,減驚怖之苦痛也。
獨能最少而最美者不泣亦不飲,臨刑仍不改其常態。時溥之不殺而獻之,已存赦宥之意。僖宗之溫語,更有赦宥之意。假令答以被掠無可奈何等語,定當得活。金聖歎謂紅娘對老夫人一段話,乃千古之快人快事。蓋以其辭令犀利而痛切也。巢翁姬人之口角,豈讓紅娘。史書言黃巢棄長安而東下,官軍李克用等復入,標劫淫掠,尤甚於巢。朝延之所以為女子輕蔑者蓋有由矣。且生逢亂世,那有弱者之幸運,與其留此身以作傳舍,曷若破口大罵,死個痛快之為愈也。
晚唐黃巢之亂,復繼之以秦宗權。史書所言,自懷、孟、晉、絳、數百里間,州無刺史,縣無令長,田無麥禾,邑無煙火者始將十年。又謂荊南數萬戶,兵荒之餘,只存一十七家。又謂宗權所至,屠翦焚蕩,殆無孑遺。軍行未始,轉糧車載鹽戶以從。所謂鹽尸者,乃將人之屁骸實之以鹽,以供軍糧也。又謂楊行密圍廣陵半載,城中絕食,以人為糧。軍士掠人詣市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則所謂法國革命之恐怖時代,尚瞠乎其後矣。「訖無一聲」四字,真能描出恐怖時代之變態心理。蓋人之受痛苦而號哭者,實存求救求助之意,或求助於人,或求助於鬼神也。施耐庵解釋哭之韻味最為周詳,曰「聲淚俱下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有聲無淚謂之號,當時潘金蓮把武大的屍體收拾停妥之後,便號了幾聲。」以此論之,則啜泣實為悲痛最深之表現。蓋亦知事已無可奈何,求援求助之心,殆已斷絕,只悲身世而自憐,非乞憐矣。至若瀕死而訖無一聲,則並自憐身世之念而無之,但覺此世界實無可留戀,得早解脫,勝於有生。心理如是,則哭泣已屬無意識之閒筆墨,更何有於號,此其所以「訖無一聲」也歎。
五、名臣謀國
語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此寥寥數字,實不知歷過幾許經驗得來。唐末藩鎮之禍,全國大亂四十年,殺人不可以數計,在歷史上成一大事件,後世引為殷鑑。原其動機,實肅宗啟之。
在不解名器之為用者視之,幾謂微細不足道。豈有他哉,不學無術而已。至德二年,平盧節度使王元志死,上遣使傳諭,謂視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裨將李懷玉推侯希逸,因以為節度副使。自茲以往,諸鎮之逐節度使者踵相接,朝廷之威信掃地以盡,於是天下大亂。此與利用學生驅逐學校教職員之事故頗相類。年來非己自食其果報矣乎?慎之哉。
晚唐文宗太和二年,詔舉賢良方正。劉蕡對策,於時局痛下針砭。其指斥藩鎮之一段曰:「首一戴武弁,視文吏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翦除兇逆,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以侵軼里閭。」此一段文章,竟活畫今日軍閥之面目。晚唐藩鎮之亂,以迄於五代,凡百年。然則生當今日而望重睹太平,不略嫌太早也耶。吾為此懼。劉蕡乃昌平人,主試者以其策論之傷時而黜之。同時應舉而中選者共二十有二人。其中有名李郃者,憤然曰:「劉蕡下第,我輩登科,能勿汗顏。」亦可見當日之輿論矣。
宋太祖怵於晚唐五代之亂,刻意裁抑軍人;然而右文過甚,致外患之來,無以為禦,後卒以此覆其宗,固無論矣。即仁宗之世,以一儂智高,亦且披靡兩廣,守土者聞風而遁,日下數城,至勞朝廷重臣,僅乃平之。當時狄青督師南下,交趾遣使請求會兵,助我平亂,狄青嚴詞拒絕。其上朝廷札子中有一語曰:「假兵於外以除內寇,非我利也。」名臣謀國,其遠略實有邁於常人。獨惜今之執政者,無暇讀書,可奈何。
范文正守杭,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間請治第於洛陽,樹園圃為逸老地。范曰:「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誰獨障吾游者。豈必有諸己而後為樂耶?」其闊達誠不可及。「為主人者莫得常游」一語,千古如一,真有意思。惜今之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亦無暇讀書,遂令九百年前,有人斷決其終身而不自覺,實屬可憐。
六、項羽定是美男子
唐武后見駱賓王所草之檄文,慨然歎曰:「此宰相之過也,有才如此,乃使之流落不偶耶。」真是聰明人語。既見闊達大度,又能深明宰相之職責。為宰相者,責任不僅在於施政,而尤在於進賢。人才之調劑與分配,最宜注意。若運用得宜,在消極的方面可以弭亂萌,而積極的方面更可以福民利國。蓋豪傑之士,絕非壓抑之所能消滅。「多助寡助」,實成敗之最大關鍵。此中消息,固未可為外人道矣。
北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九月,司天監言太陰當食之既,請禱祀之。帝曰:「經躔已定,何可祈也。」帝者而聰明若此,真無奈之何。自古以來,災異祥瑞,史不絕書。此乃古之聖哲,借自然界之變象以控制帝者於萬一,以祥瑞為獎勵,災異為懲戒。雷電雨雹,地震日食等,則曰上帝震怒,亟宜恐懼修省,危言以恫嚇之。其計甚拙,而其心則甚苦矣。假令帝者皆如宋真宗,於經緯躔度,了然於心,其科學知識,視司天監尤為高明;則真無法以治之矣。但此司天監亦未免太急激,俟月既食而嚇之則可矣。事前相告,何異於藏頭而自露其尾。
項王語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徒以吾兩人耳。願與大王挑戰決雌雄,毋苦天下民父子為也。」此真乃仁者之言。項羽初起僅二十四歲,苦戰七年,死時亦只三十一。斯亦人傑也已。觀於所以語劉邦者如是其敦厚;對於虞姬又如是其溫柔;竊以為項王定是一美男子。今戲臺上把他勾成一張大黑臉,恐怕不對。想是因其事功之叱咤,遂以黑臉刻畫「勇」字之意義而已。
十、印刷術之發明乃在北宋初年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五月,帝幸國子監,閱書庫。問祭酒邢昺,書版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史正義皆具。臣少時業儒,每見學子不能具經疏,蓋傳寫不給故也。今版本大備,士庶皆家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矣」云。考景德二年上距建隆元年恰四十又五載(九六○-一○○五)。然則邢昺之所謂「國初」、所謂「少時」云者,僅二三十年間事耳。乃國子監之書籍由三千餘冊而驟增至十萬餘冊。突飛之速,實屬可驚。可證印刷術之發明乃在北宋初年,即公元第十世紀之中葉,距今恰是一千年。又景德二年十月,丁謂等上《景德農田勅》五卷,令雕印頒行,民間咸以為便。此亦印刷術初行之一證據矣。
南宋紹熙慶元間,直敷文閣趙不迂建書樓於江西鉛山縣以供眾覽。謂因邑人舊無藏書,士病於所求。乃儲書數萬卷,經、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鑰掌之。來者導之登樓。樓中設几席,俾得縱覽。見《廣信府》志。同時有鄭文英者,建巢經樓於福州。樓之側有尚友齋。欲借書者取書而就讀於齋中,不得借出。見《稼軒集詞題》。
斯二樓者,觀其管理制度,絕非私人藏用以自娛者可比。實公開閱覽性質,與現代之圖書館無稍異。距今已八百年矣。此或為世界最早之公開圖書館,未可知也。埃及與歐洲之古代史,雖亦有記載藏書之事。然或在帝王之宅;百姓不能見,或在僧侶之手,平民不得讀。「藏」而已,且不能比中國古代之太學,遑論公開。當十二世紀之初年,實未必有公開閱覽之圖書館如鉛山趙氏及巢經樓者。趙不迂,字晉臣。
一、民族同化力之強弱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咒誼與頌揚,均以後嗣為標準,後嗣地位之重大也如此。雖則儒家哲學之組織,以後嗣衍進為本身不滅之原則,與魂靈哲學分道而行,自然可以養成重視後嗣之觀念。但此種觀念,受封建制度之影響亦不薄。「無子國除」,封建制度之大法也。一人無子,可使全家男婦於一剎那頃由赫赫王族而降為庶人。同時更令近派宗支,由堂堂貴族而變為平民。其重視也亦宜。因一人無子之故,蒙重大之損失者百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焉得不爾。重男與多妻之俗,蓋有由矣。
建炎二年十...
作者序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蔡登山
梁啟勳是梁啟超的長弟,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翻譯家。梁啟勳在才學和影響上儘管不能和其兄梁啟超比肩,但仍不愧為學兼中西、識貫古今的學術名家。作為情深意篤的同胞兄弟,梁啟勳深得長兄梁啟超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雙星閃耀,時人比之蘇軾昆仲。
梁啟勳(一八七六-一九六五),字仲策,號曼殊室主人,出生於廣東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他比梁啟超小三歲,因年齡相近,關係甚為親密,幼年伴長兄啟超就家學。一八九○年,梁啟超結識康有為並拜其為師。一八九一年,在梁啟超、陳千秋的邀請下,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設立「萬木草堂」,開始講學。梁啟勳於一八九三年隨兄入「萬木草堂」學習,梁啟勳曾在〈「萬木草堂」回憶〉一文中回憶恩師康有為說:「康先生中等身材,眼不大而有神,三十歲以前即留鬍鬚,膚色黑,有武人氣。」康有為講學的內容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對強列壓迫、世界大勢、漢唐政治、兩宋的政治都講。
梁啟勳曾回憶道:「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先生所講的『學術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謂九流,以及漢代的考證學、宋代的理學等,歷舉其源流派別。」梁啟勳在此期間除讀中國古書外,還學得許多西方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技術,並自學英、日文。梁啟勳的知識面大為擴展,為日後成為學兼中西的知名學者打下了基礎。
一八九五年梁啟勳隨兄進京,結識夏曾佑、曾習經、譚嗣同等人。一八九六年繼赴上海,為梁啟超等人創辦的《時務報》擔任編輯,負責編審譯稿。梁啟勳和其兄兩人曾共同參加戊戌變法時期的許多活動。一八九八年變法失敗後,梁啟勳組織掩護康、梁等人的家屬擺脫清政府的追緝,撤離至澳門、香港和國外,後被戲稱為「家屬隊長」。梁啟勳一九○二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現復旦大學),一九○三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遂赴美留學,除在華僑開辦的洗衣店等打工外,還翻譯出版外文書以維持生活和上學。(這時期翻譯的《血史》和《世界近世史》分別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七年在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在美留學期間,協助康有為處理保皇會經濟事務,深為康有為倚重。一九○八年畢業後梁啟勳即赴日本參加梁啟超在海外創辦的《新民叢報》、《國風報》等工作。
一九一二年梁啟勳與梁啟超一同回國,返回天津,梁啟超著手創辦《庸言報》,梁啟勳任報紙撰述。一九一四年,梁啟超任接任幣制局總裁,梁啟勳即任中國銀行監理、幣制局參事的經濟工作等。一九一五年梁啟超主編《大中華》雜誌,梁啟勳任雜誌撰述。一九一六年,護國戰爭爆發,梁啟超南下發起反袁活動,梁啟勳在廣州料理父親梁寶瑛喪事,梁啟超開始不知父親逝世消息,仍寄來報平安的家信。
一九二四年,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去世,梁啟勳在北京全權負責營造墓園工程。一九二五年,梁啟超在清華講學期間,進城便住在梁啟勳南長街五十四號住所。一九二六年,梁啟超任司法儲才館館長,聘梁啟勳為總務長。一九二七年,梁啟勳代梁啟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訂婚儀式。
一九二八年,梁啟超因病住在協和醫院,梁啟勳的《曼殊室戊辰筆記》有紀載其它之病情。一九二九年梁啟勳於梁啟超逝後跋《袁世凱之解剖》、《白香山詩集》、《東坡樂府》、《初白庵蘇詩補註》,緬懷長兄。
一九三二年梁啟勳執教於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在山東省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檔案中,有一份一九三一年國立青島大學的聘書。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梁啟勳接受校長楊振聲的邀請,於一九三二年二月到校任職,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講師。當時,聞一多任中文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他們均畢業於清華大學,都曾是梁啟超的學生。因這層關係,再加上梁啟勳到校時已五十六歲,聞一多、梁實秋視他為師長,對他特別敬重。不過因為年齡的原因,梁啟勳和梁實秋、聞一多交往並不多,他只管潛心備課、認真教書。梁啟勳不僅是詞人,而且是現代重要的詞學家。他在青島大學中文系講授詞學和音韻文,臧克家、丁觀海等都是梁啟勳的學生。梁啟勳正是在青島大學教書期間,開始著寫《中國韻文之變化》。該書於一九三八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改為《中國韻文概論》,全書通過介紹《離騷》、漢賦、駢文、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演變及其關係,講述韻文的發展概況,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梁啟勳說:「《詩》三百篇,是中原文學之祖,一切變化皆由此出。詞的方面如騷、賦、七、駢文、律賦等,詩的方面如古樂府、五七言詩、新樂府、詞、曲等源於三百篇。」
在青島大學梁啟勳還創作了《詞學》一書,於一九三二年由北平京城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梁啟勳詞學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分上、下兩編,上編分總論、詞之起源、調名、小令與長調、斷句、平仄、發音、換頭煞尾、慢近引犯、暗韻、襯音、宮調十二章,以詞的音、聲、律為本位,梁啟勳視之為「詞之本體」;下編分概論、斂抑之蘊藉法、烘托之蘊藉法、曼聲之回蕩、促節之回蕩、融和情景、描寫物態(節序附)、描寫女性八章,側重論「詞流之技術」。《詞學》初步建構起了近世略具規模的「詞學」研究體系。梁啟勳的立論肇端雖然不免粗淺,而且立足於「作法」,相當程度地沿襲了此前各家對「詞學」的關注範圍,其上、下兩編仍是分別從音樂與文學兩端來展開分析。但對於後續的研究者的啟示和影響還是很大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認為梁啟勳是近世詞壇上初具規模的現代「詞學」建構奠基者之一。
一九三三年梁啟勳在北京交通大學及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任訓育主任。這時期譯有《社會心理之分析》二卷(Great Society,英國walins.G著)。任教期間創作了著名的〈交大平院校歌〉。抗戰時期梁啟勳只在銀行擔任閱報、圈報和剪報的工作,這是他一生最苦惱的時期。抗日勝利後,他在北京大學任助教,梁啟勳為北大地下黨和學生會收藏有許多秘密文件。一九五一年七月,梁啟勳與章士創、康同璧、齊白石等二十八位各界著名人士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此外,梁啟勳還當選為北京市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一九六一年十月一日國慶的國宴前,周恩來總理曾特意邀請梁啟勳在人民大會堂單獨會晤,暢談他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工作情況,並請他寫了一篇關於「萬木草堂」的回憶記述,刊登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梁啟勳於七十年後追述少年時從遊康氏帳下聽講之情景,並由其侄梁思永筆錄而成。(案:該文已收錄於本書附錄中)。
梁啟勳著有《詞學》二卷、《稼軒詞疏證》六卷、《中國韻文概論》三卷、《曼殊室隨筆》五卷、《海波詞》四卷,被稱為海波老人。與夏敬觀、劉毓盤、吳梅、王易、汪東、顧隨、任訥,陳匪石、劉永濟、蔡楨、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趙萬里等並為朱(彊邨)、況(蕙風)一脈。梁啟勳還翻譯過《大社會》,後更名為《社會心理之分析》。此外,他還翻譯過若干外國名著,是中國最早的翻譯家之一。梁啟超對詩詞的研究興趣,對梁啟勳影響很大。梁啟勳的《稼軒詞疏證》正是繼長兄梁啟超未竟之業,並對乃兄的研究成果進行補正。
《曼殊室隨筆》是梁啟勳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六年間的讀書隨筆,「曼殊室」是梁啟勳位於北京南長街的書齋名,他在〈自序〉中說:「溯自新紀元之第十五年丙寅正月,始作《讀書隨筆》。觸目如有疑義、感想、互證、校勘等,輒援筆記之。歲月易得,於今二十又一年矣。叢稿盈篋,約之可得四十萬言,分類而詮次之,都為五卷,曰《詞論》、《曲論》、《宗論》、《史論》、《雜論》。敢云有得,亦曰備忘而已。」《曼殊室隨筆》其內容橫跨詞學、曲學、史學、哲學、心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民俗學等領域,兼及晚清掌故與民國趣聞,行文活潑不羈,警句迭出。梁啟勳學貫中西,書中時常融匯傳統儒釋道學說與西方思想觀念,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精神。
《讀史隨筆》是《曼殊室隨筆》中的〈史論〉,可說是梁啟勳遍讀史書的心得筆記,其所閱讀的歷史書籍除了正史外,還兼有前人的諸多筆記,甚至西方的歷史書籍,雖然他不是以歷史研究學者而成名,但他的歷史觀和視野無疑地是廣博的。他在談及史料的採用,有時間上、空間上、人事上的三種考量,他說:「如記載者與本事之發生同時,自然比後人補記者為有力;若記載者所在地與本事之產生同地,自然比遠道傳聞者為有力;若記載者與當事人有特殊關係,自然比杳不相涉者為有力;此一定之方法,而做學問之態度亦應如是也。」而對於歷史的寫作者,他也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唯修史則與作誄辭、作像贊不同。雖則刪冗芟蔓乃史筆之要義,穢蕪定非良史。但削伐過甚以致敘述不明,令人迷惑,則亦未可遽許之曰良。過猶不及,蒙頭蓋面與語焉不詳,厥弊維均。」他認為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較於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為優。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在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因此他也慨嘆良史之難能也。
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梁啟勳也有他的看法,他說:「考我國史乘,凡有變更古法者輒遭抨擊,自天子以至庶人,貴賤一也。不變則已,變則難逃斯例,此亦我民族性之特異者矣。積弱之源,於斯為烈,如不然者,荊公何至受謗哉?使荊公得行其道,則一部宋史之面目必不如此,可斷言也。師古雖為經驗之累積法,凡一種文化之所以成立,實利賴之,無可諱言;然而師古則可,泥古則不可矣。萬世不變之道,師之可也。但時代變遷,頃刻不留,潮流之與環境,常相摩盪,無有已時,若應付不敏,則弊害立見。」
而在中國歷史上開國創業之君主,為何在打下江山之後,每多殺戮其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呢?梁啟勳也有他獨特地觀察,他說:「蓋每當天下大亂,群雄角逐,在名分未定之先,同是豪強,禮節每多脫略。一旦南面稱孤,不得不做作一副尊嚴面目以威臨臣下。斯時也,朝上功臣,多屬昔日草澤之夥伴。雖則曰禮儀只是虛文,不外相互間之裝腔,但人類之所以自命為異於禽獸,全賴此一副假面具。無奈從前脫略已慣,忽而裝腔作勢,每多不自然,不如殺之便。」這是許攸為曹操打下不少江山,但後來恃功驕嫚,嘗於眾坐呼操小字曰:「阿瞞,卿非我,不得冀州也。」但此時的曹操已非昔日的曹阿瞞了,他雖然表面笑著說:「汝言是也」,但他內心終究是不高興的,最後就以他故將許攸殺了。
但另外《讀史隨筆》也記載君臣之間也有可以諧謔的,紀曉嵐就在皇帝面前講黃色笑話!紀曉嵐號稱乾隆朝第一才子,他和清高宗(乾隆),君臣之間,態度固屬莊嚴,然亦間雜以諧謔。紀曉嵐在悼亡期滿後,乾隆皇帝召見他,問他最近可有「哀艷之作」,(皇帝也想聽有顏色的八卦),紀曉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有」,乾隆說:「願聞其詳」。紀曉嵐就朗誦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這一段。只是紀曉嵐將陽平之「夫」字讀作陰平,遂成「夫人」。讀誦至「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高宗已仰面大笑,聲震屋瓦矣。紀曉嵐真不愧是第一才子!才思敏捷,博君一粲!只是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名句,被誤讀為黃色笑話,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由於梁啟勳是詩詞專家,對於文學作品的要求特別高,他說:「詩乃陶寫意志之工具,意至即吟,意盡即止,庶幾可得佳構。意未至而動筆,是曰無病呻吟;意既盡而不停,是曰畫蛇添足。」因此他對於非出自於真實感情所寫的作品,他都認為不是好作品,他說:「應制詩已屬無聊,以其非自己之意志也,況承旨詩乎!」。
《讀史隨筆》是根據一九八九年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的《曼殊室隨筆》版本單獨摘錄出來,而此版本是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書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標點及校正原書之訛誤。而原書每則均無標題。此次為醒眉目及明各則之宗旨,筆者特於每則自擬小標題加上,也便於檢索。《讀史隨筆》全書一百二十二則,卻前後寫了二十一年,是梁啟勳讀史的心得精華,非常精彩,在此無法逐條列論,只嘗鼎一臠,道及一二。《讀史隨筆》堪稱兩岸最完整而詳備的整理本,並且是首次獨家出版的,值得購藏閱讀!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蔡登山
梁啟勳是梁啟超的長弟,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翻譯家。梁啟勳在才學和影響上儘管不能和其兄梁啟超比肩,但仍不愧為學兼中西、識貫古今的學術名家。作為情深意篤的同胞兄弟,梁啟勳深得長兄梁啟超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雙星閃耀,時人比之蘇軾昆仲。
梁啟勳(一八七六-一九六五),字仲策,號曼殊室主人,出生於廣東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他比梁啟超小三歲,因年齡相近,關係甚為親密...
目錄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蔡登山
一、民族同化力之強弱
二、瀕死而訖無一聲
三、年號屢易之惡習
四、貳臣卻有功
五、名臣謀國
六、項羽定是美男子
七、命懸於君之動念
八、天才非學力所能致
九、兄弟間宜分居
十、印刷術之發明乃在北宋初年
十一、干支最為妙用
十二、野心之蓬勃
十三、政教分離
十四、國際地位在文化高下
十五、海源閣孤本散失殆盡
十六、《四庫全書》之存毀
十七、天事人事各居其半
十八、記廣州光孝寺
十九、明清之帝陵
二十、一代興亡非關天時地利
二十一、玄嗣最易啟亂萌
二十二、英雄已入吾彀中
二十三、薄稅歛
二十四、外戚與宦官
二十五、相國之位尊於丞相乎?
二十六、題詠各有懷抱
二十七、無名古畫真名手
二十八、領袖人物以闊達大度為第一
二十九、自製中國歷史圖表
三 十、東陵帝后墓被盜記
三十一、元祐黨人碑
三十二、清之重用洪承疇
三十三、皇帝之成就各有所別
三十四、箋註非易事
三十五、穿鑿附會之說
三十六、竇憲以外戚而佩大將軍
三十七、「四姓小侯」之名
三十八、五銖錢通行最久
三十九、榮膺九錫又如何?
四 十、隋煬帝矛盾性極大
四十一、性善之說不能無疑
四十二、違反教義之誥令
四十三、賜姓以愛惡
四十四、以德化人
四十五、《史記》前後文有異
四十六、寺、庵、觀、廟、祠各有區別
四十七、唐玄宗仁且智
四十八、借外力以平安史之難
四十九、司馬遷之材料多實地調查而來
五 十、丹書鐵券不足憑
五十一、師古與泥古
五十二、制度愈趨謹嚴,禮法愈趨虛偽
五十三、國祚繫於君相之手
五十四、司馬溫公言人不敢言
五十五、用兵在機微
五十六、武則天牝雞司晨
五十七、好弄小聰明為人之通病
五十八、漢武帝勇於改過
五十九、修史不能語焉不詳
六 十、女子小人之難養
六十一、不是胡兒是漢兒
六十二、稱謂要考之時間
六十三、辛棄疾與黨懷英
六十四、孟昶無負初志
六十五、地理與人文之關係
六十六、「夏侯色」之所得傳
六十七、春燕歸巢於林木
六十八、北魏胡太后事蹟類慈禧
六十九、性無善無不善
七 十、悲喜由心
七十一、唐朝女禍不絕之因
七十二、劉晏有科學之頭腦
七十三、唐朝之「租、庸、調」
七十四、不復生帝王家
七十五、石敬塘為兒皇帝
七十六、豎子不足與謀
七十七、印刷術在五代即已暢行
七十八、馮道失節
七十九、音樂力之大
八 十、回曆歲首無定
八十一、漢元帝之棄珠崖
八十二、佔有慾是惡德亦是美德
八十三、王景文莫須有賜死
八十四、化外之民
八十五、唐代有國父之稱
八十六、武則天有寬宏大度處
八十七、慈禧有十六字尊號
八十八、戰爭亦可促進文化交流
八十九、歷史學要關乎全社會
九 十、君臣有諧謔
九十一、運河之功用大矣
九十二、泰山頂上之無字碑
九十三、荔支移至北方而枯
九十四、人定勝天全在定字
九十五、七年戰爭
九十六、四種個性皆可取法
九十七、良知良能之根本
九十八、武則天之嫉妬
九十九、罪己與責人
一○○、儇薄子之於情婦
一○一、郭守敬治水
一○二、元朝之科舉制
一○三、纏足與後宮干政
一○四、三代政制非極軌
一○五、治河之策
一○六、家國之分
一○七、傀儡皇帝與滑稽皇帝
一○八、主觀與客觀孰為真諦
一○九、隋煬帝最早之集團結婚
一一○、佔有慾成敗之分
一一一、任子猶有別解
一一二、更何面目以見漢家
一一三、喚起良知
一一四、郭守敬《授時曆》
一一五、荀彧之死
一一六、假面具
一一七、重手工藝術
一一八、宰相有別名
一一九、駢文藻麗相尚
一二○、精彩之對話
一二一、兩次世界大戰之比較
一二二、清帝陵再度被盜
附錄一 萬木草堂回憶
附錄二 戊戌前後康、梁史料補遺
梁啟勳和他的《讀史隨筆》/蔡登山
一、民族同化力之強弱
二、瀕死而訖無一聲
三、年號屢易之惡習
四、貳臣卻有功
五、名臣謀國
六、項羽定是美男子
七、命懸於君之動念
八、天才非學力所能致
九、兄弟間宜分居
十、印刷術之發明乃在北宋初年
十一、干支最為妙用
十二、野心之蓬勃
十三、政教分離
十四、國際地位在文化高下
十五、海源閣孤本散失殆盡
十六、《四庫全書》之存毀
十七、天事人事各居其半
十八、記廣州光孝寺
十九、明清之帝陵
二十、一代興亡非關天時地利
二十一、玄嗣最易啟亂萌
二十二、英雄已入...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