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李壬癸,回顧生涯之作
透過李院士親身執筆的懷思追想,本書是他學術專業論著之外的一部感恩、知遇、生涯別記。
李院士從他的出身地宜蘭冬山河寫起,一路追憶求學、留學、教學,以迄到中央研究院專研台灣南島語言,帶頭踏尋、蒐錄、整理多種即將消失的台灣南島語,留下彌足珍貴的文本記錄,引起國際南島語言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本書聚焦在台灣語言之〔人〕與〔事〕:
〔人〕 李院士本是素樸、敦厚、堅韌、執著的性情中人,一生中每階段似都有「貴人浮現」,包括前輩學人胡適院長、小川尚義、趙元任、李方桂,宜蘭中學時代的李煥同學、台灣師範大學時代的良師,如林瑜鏗教授(他暱稱的Miss林)、許世瑛教授、梁實秋教授等,中央研究院任職時代的錢思亮院長、丁邦新、龔煌城、何大安、李亦園、高去尋、曾永義諸院士,學界友人王士元、鄭錦全、湯廷池等教授;乃至國際同行學者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白樂思(Robert Blust)、土田滋等……這些名重一時的學界良師益友,在李院士懷帶感情的筆鋒寫來,公務私誼都栩栩如生,親切溫馨,並且兼有逸趣,偶爾也透露一些小秘辛。
〔事〕 多樣性的世界南島民族,如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斯群島、斐濟、東加羅林群島、關島、夏威夷大島、雅普島……李院士都有親訪體驗的奇遇;而台灣多采多姿的諸多南島語,更是李院士終生投注的重點,他風塵僕僕尋訪,所幸還能找到幾個碩果僅存的南島語言發音人,本書留有寶貴的記錄。
另有關台灣南島語的沿續、發展、困境與挑戰,在本書有李院士衷心的建言和論辯紀事,當可供此道中人省思參考。
作者簡介:
李壬癸
臺灣宜蘭人,1936年生於冬山鄉的農村。自懂事以後就得經常下田工作,直到考上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北上念書為止。結業後先後在建國中學、北二女中各任教一年,服完兵役後即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以一年修完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臺師大英語系任教。四年後赴夏威夷大學修語言學博士學位,1970年回國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到2006年退休。先後曾在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教語言學相關課程多年。
李先生的專業是南島語言學,帶動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風氣,並推上國際學術界,因而國際學者很重視臺灣南島語言的重要地位。他的學術貢獻已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肯定,榮獲國科會傑出獎、教育部學術獎、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中研院院士、總統科學獎、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士、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終身奉獻獎等。
曾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第一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主任(第一任)、台灣語言學會會長(第一任)等。除在國內外重要期刊或論文集發表研究論文外,也出版《魯凱語結構》(1973)、《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1996)、《高雄縣南島語言》(1997)、《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1999)、《巴宰族傳說歌謠集》(2002)、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2vols, 2004)、《噶瑪蘭語詞典》(2006)《新港文書研究》(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2010)、《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2011)、《邵族傳說歌謠集》(2011)、《法佛郞語文本分析》(2019)、《台灣語言人與事-我的南島語學思追想》(2023)等專書。
章節試閱
〈台灣史前移民史與小矮人〉
人類的起源地在非洲東部,大約七萬年前現代智人才從東非一帶離開非洲並擴散開來,大約五萬年前到達亞洲東南部。人類最早到台灣來是在何時?他們是哪一種人?這一直是近百多年來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最近幾年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器物顯示其上限年代至少到三萬年前(臧振華2016)。他們是屬於哪一個民族?
各種語言學和考古學的證據顯示:台灣南島民族的祖先大約在五千年前至五千五百年前之間到台灣,他們更早大概在亞洲東南部從侗傣民族和南亞民族(Austric)的合體分化出來,到台灣才成為南島民族,後來才擴散到東南亞島嶼和太平洋各群島去。六千年前到三萬年前的人種是什麼?這一直是一個謎。
有趣的是,台灣南島民族各族群,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關於小矮人的傳說。傳說中他們個子矮小,居住在偏僻的地區,而跟南島民族屬於不同的種族。這些傳說是否有其真實性,還是只不過是他們憑空想像的?從三百多年前到一百多年前,有不少台灣文獻,如郁永河(1697)的《裨海紀遊》、高拱乾(1694)的《台灣府志》、王禮(1720)的《台灣縣志》、黃叔璥(1722)的《臺海使槎錄》,盧德嘉(1894)的《鳳山縣采訪冊》都有關於小矮人傳說的記載。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鳥居龍藏、足立文太郎、鹿野忠雄等人都探討過小矮人到底是否真實存在過,可惜都沒有肯定的答案。現代學者如凌純聲(1956)、Raleigh Ferrell(1968)也都著文討論過小矮人(以上請詳見李壬癸1996)。Dean Karalekas和Tobie Openshaw在編輯一部專門討論小矮人的論文集(英文版),要呈現最新的研究成果。
過去幾十年,台東八仙洞遺址出土的都只是先民使用過的器物,而沒有人類骸骨的遺存。幸而黃士強(1991)在花蓮小馬洞遺址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包含六千多年前的女人頭顱碎片,它跟現代哪一種民族有關聯?
小馬洞遺址出土的女人頭骨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在台灣南島民族到台灣定居之前。黃士強將該遺址的考古器物收藏於台大人類學系。洪曉純知道那件人頭骨碎片的重要性,邀請越南和日本的古人類學者阮鄰強(Lân Cuòng Nguyên)及松村博文(Hirofumi Matsumura)教授重組人頭骨碎片成形,再比對世界上各種人種的頭骨後發現,小馬洞的人頭骨殼居然跟菲律賓呂宋島的小黑人(Agta Negrito)最接近(洪曉純 2019, Hung et al. 2022),首次證明了小矮人至少在六千多年前已經在台灣了,這是一重大發現。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從三萬年前到六千年前在台灣定居的是否全部都是小矮人,還是小馬洞的女人頭顱骨骸只是一個個案。但願不久的將來台灣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將有類似或進一步的發現,尤其時代更早的人類遺骸,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中國大陸上唐代就有「崑崙奴」的記載,他們是從東南亞進口小矮人去當奴隸,凌純聲(1956)寫過〈中國史志上的小黑人〉。
原始南島語言有沒有小矮人的同源詞?各種台灣南島語言對他們的稱呼就是:阿美語pakito;泰雅sisiŋu、siguc;布農caðuʔcuʔ、saðuʔsuʔ;卡那卡那富tapcarake;噶瑪蘭ziŋit;排灣ŋəɖəl;魯凱ngutol;拉阿魯哇kavorua;賽夏taʔay;賽德克sinsoŋot;卑南kikik、turu、tedner、payiliilid;邵ʃlilitun;鄒meefucu、salutsu、sayutisu。有些語言形式是專業的紀錄,而有的卻是警察的記音,靠不住。就現有的語言資料看來,它們大都不相干。只有布農語saðuʔsuʔ跟鄒語salutsu似乎相似,排灣語ŋəɖəl跟魯凱語ngutol也很相似,但是它們地理上鄰近,很有可能互相移借。最麻煩的是語音無法規律的對應起來,也就無法鑑定它們為同源詞了。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嚴謹語言學的證據可以證明小矮人的存在。
參考書目
李壬癸. 1996.〈台灣南島民族關於矮人的傳說〉,《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79-60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洪曉純. 2019.〈台灣東部與菲律賓群島的史前人群交流─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田野考古》19.2:87-116。
凌純聲. 1956.〈中國史志上的小黑人〉,《中央研究院院刊》,251-267。
劉育玲. 2015.《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臧振華. 2016.〈論台灣原住民的源流:考古學的證據與觀點〉,《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33-72.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Ferrell, Raleigh. 1968. Negrito ritual and tradtions of small people on Taiwan. In Matsumoto and Mabuchi, eds., Folk Religion and World View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63-72. Tokyo: Keiyo University.
Hung, Hsiao-chun, Hirofumi Matsumura, Lân Cuòng Nguyên, Tsunehiko Hanihara, Shih-Chiang Huang, Mike T. Carson. 2022.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 World Archaeology 54.2:207-228.
李壬癸,2023/3/25
〈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宜蘭縣就是台灣的一個縮影。因為宜蘭縣境內就有漢民族和南島民族,而其內部就包含好幾種不同的族群,包括泰雅、噶瑪蘭、巴賽、猴猴,以及從西部平原遷移進來的五種平埔族群:道卡斯、巴布拉、貓霧拺、洪雅、巴宰(參見李1995)。除了泰雅之外,所有的平埔族群如今都已完全漢化了,已經分不清漢族和南島民族。我們相信這些平埔族各族群的基因大都流傳下來,今日還留在蘭陽平原上所謂漢人的血液中。
在中國大陸上,許多地區的漢人原來也不是純種。華南一帶在歷史上原有好幾種不同的民族,經過二千多年的通婚和民族交融,他們部分所謂的漢人從福客家人,因為生活在閩南語的環境,我父親從小就只會說閩南語,而不會說客語。只有在拜祖先禱告時,他還使用客語。
以下就以我家族的遷移史來看宜蘭縣人口組成的一個樣品,作為個案研究。《李姓族譜》中頁23有如下的記述:
「始祖李念七公,原係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人也。情因天下朝廷未歸一統,本處地方國家謠亂,終日喧嘩不息,而致奔流遊落斯土。......改名換姓,成其開基創作。殆後則我始祖念七公,生於永樂十三年。」
汀州府屬福建省。永樂13年是公元1415年。
到了乾隆38年(1773)以後,李氏子孫大都按照八世祖所作的詩句依序取名字。族譜頁24中載道:
「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正月,在大坪頭祖祠公議:將八世祖派衍始作詩句,照代流傳,日後叔侄序次永久免致紊淆。詩句云:
國兆世善先榮茂 家傳詩訓後汪洋
書香丕振流芳遠 耀族光宗永吉昌。」
李家後代若按照祖傳詩句取名,就可以看出是屬於那一世,而且也可證明他們有沒有血緣的關係。
大坪頭在那裡,尚有待查考。不過,李家世代在詔安縣1 定居,是在福建省的西南方,屬於客家人的社區。
我的家鄉在宜蘭縣冬山鄉珍珠村。珍珠村舊名珍珠里簡,是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李氏家族遷台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家族有沒有南島民族的血統?如果有,是屬於那一個或那幾個族群?
我家所傳的《李姓族譜》頁43有這一小段的記載:
「乾隆三十一年,歲次丙戍,來台居擺接芎蕉腳。」
乾隆31年是公元1766年。遷移來台的是第13世祖李榮軸先生,那時他31歲(雍正13年出生)。他的妻子是「妣謚勤惠,沈氏大娘,生七子一女」,從姓名看來她是漢人。但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原為原住民婦女改從漢人姓名的可能性。族譜並沒說明他是單身來台,還是攜同眷屬來台。擺接的地點在現在板橋以北附近,是屬於平埔族巴賽族群的分支雷朗的社區之一(參見Tsuchida 1985)。
李榮軸死後葬在淡水龜崙:「公葬在淡水龜崙,」許多年後才遷葬於冬山。他的長子是李茂殿,在他的名下有如下較詳細的記載(頁44):
「公生於淡水,兄弟七人,後住龜崙老路、楓樹坑二處。至兄弟分爨之後,移新路坑,碾米生理。妣在家中每日扶同力作,甚是艱辛拮据,家務頗有盈餘。後因嘉慶十四年,漳泉分類。至十五年,家資聚有七百餘金,並搬眷屬來蘭。先居三結街北門,溪前溪背二處貯谷生活。公思近街風俗不美,恐日後兒孫非久遠之計,再擇東勢安居。仍貯豐年之谷,粒積成家。」
龜崙(Kulon)是現在的桃園龜山,原為平埔族龜崙族群的居住地。新路坑也屬於龜崙社(參見小川1944)。龜崙族的語言資料僅留下45個單字。根據日本學者土田滋教授(Tsuchida 1985)的研究,龜崙的語言和賽夏語言接近。這一族根據黃叔璥的「番俗六考」(1722)中有一小段描述:
「龜崙、霄裏、坑仔諸番體盡矲,趨走促數,又多斑癬,狀如生番。」
第十四世祖李茂殿先生於嘉慶十五年(1810)從桃園的龜崙遷到宜蘭。先住在三結街上若干年後,又搬遷到東勢鄉下定居。他那時的觀念大概是:鄉下人勤勞純樸,而都市人尚浮華,恐怕後代子孫染上不良的習氣,所以住處要避開都市區。他的幾個弟弟也都先後到宜蘭買田地,「嘉慶十九年(1814)兄弟同挈眷來蘭,......後擇居東勢珍珠里簡」(頁54)。他們遷移宜蘭的年代比西部平埔族一千多人遷移到宜蘭的時間(嘉慶九年)稍晚幾年(參見姚1829:71)。珍珠里簡社(噶瑪蘭族)就在里腦社(巴賽族)的附近。
綜合而言,從以上歷代祖宗曾住過的地方,包括雷朗亞族的擺接,龜崙族的老路、楓樹坑、新路坑(即龜崙社,參見小川1944),噶瑪蘭和巴賽兩個族群的蘭陽平原。因此他們都和這些地方的平埔族應有所接觸。有沒有人娶當地的原住民婦女為妻?從歷代配偶的姓名 看來,似乎沒有,她們全都是漢人的姓氏,且多為客家人(名字都叫做「O娘」)。不過,我們並不能排除她們有人原為南島民族卻改從漢名的可能性。更進一步說,這些女性的家族史都沒有資料可查,無法確知她們的祖先是否含有南島民族的血統。例如,我母親的娘家在成興(舊稱「牛路頭」),位在奇澤簡(噶瑪蘭)社和猴猴社之間。她的祖先有沒有混入這兩種族群的血統,我們毫無所知。
從十三世到我這一代是十九世,每代約三十年,六代近二百年間,歷代都在蘭陽平原定居,但也有旁的李姓家族留在桃園,至今仍有後代還在桃園。
其實李家遷移到台灣的並非自第十三世才開始。只不過是第十三世才是我的直系祖宗。李家旁系祖宗在第十世就有四、五人「移住台灣」(頁37),是第五(?)、六、七、十一公,可惜並沒註明年代。不過,和他們四、五人同一代相近(大概是弟兄)的好幾人卻有出生年代可考,包括第五公康熙甲戌(1694),第八公康熙丙申(1716),第九公康熙己亥(1719)等。假定他們三十歲左右遷台,那四、五人大約在公元1730至1750年就遷台了。至於他們遷到台灣的那個地區,族譜就沒有交代了。
參考書目
中、日文部分
小川尚義. 1944.〈インドネシア語に於ける台灣高砂語の位置〉,《太平洋圈民族と文化》上卷,451~503。太平洋協會。
李壬癸. 1995.〈宜蘭縣境內的各種族群及其遷移歷史〉,《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88。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詩講(契名長盛,字朝昌,謚榮三). 《李姓族譜》。
阮昌銳. 1966.〈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台灣文獻》17(1):22-43。
—1969.〈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臺灣文獻》20(1):1-7。
姚瑩. 1829.《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722.《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
西文部分
Tsuchida, Shigeru. 1985.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0:1-59.
本文於1995年發表於《臺灣史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76-179。
〈台灣史前移民史與小矮人〉
人類的起源地在非洲東部,大約七萬年前現代智人才從東非一帶離開非洲並擴散開來,大約五萬年前到達亞洲東南部。人類最早到台灣來是在何時?他們是哪一種人?這一直是近百多年來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最近幾年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器物顯示其上限年代至少到三萬年前(臧振華2016)。他們是屬於哪一個民族?
各種語言學和考古學的證據顯示:台灣南島民族的祖先大約在五千年前至五千五百年前之間到台灣,他們更早大概在亞洲東南部從侗傣民族和南亞民族(Austric)的合體分化出來,到台灣才成為...
作者序
《立足台灣,胸懷國際》
我在台灣從事學術研究已超過半個世紀了,絕大多數的對象都是台灣鄉土語言。過去數十年來我寫了一些文章常是有關台灣學術發展,感念我的良師益友,他們對提升台灣國際學術地位都有很大的貢獻。假如缺少他們,台灣語言學研究恐怕就不會如此地蓬勃發展和有聲有色了。
這些文章包括這幾大類:關懷鄉土與憶往、紀念先賢的學術貢獻、懷念良師益友、台灣學術寶藏、台灣學術爭論、島嶼奇遇、獲獎感言、序文等。以上很多都跟台灣學術發展有關,但也有一部分只是個人對鄉土和親友的感懷,例如〈冬山河憶往〉。這些文章絕大多數都是最近二十年內所寫的,而且大都已在期刊、專書或報紙上發表過了,但在本書中內容有些都已更新過了。最早的一篇寫於1966年,是留美的小品文。只有少數是最近才特為本書的出版而撰寫的,如小矮人、發音人、東加羅林群島、活火山、雅普島、南島語言書寫系統這六篇。
台灣在國際學術界能佔有一席之地,我們都要感謝前輩學者有遠見和大力提倡。胡適首先在台灣倡導成立「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數十年來對台灣學術發展和提升台灣國際學術地位確有深遠的影響。台灣語言學界是表現得比較突出的一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我們得要感謝日本和中國的傑出語言學家小川尚義、趙元任、李方桂等人所奠定的基礎和他們所培植的後進。董同龢和林瑜鏗於1950年代率先分別在台灣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講授語言學,許世瑛在這兩個大學講授聲韻學,他培植了不少優秀的漢語音韻學者和漢語方言學者,如丁邦新、鄭錦全、竺家寧、姚榮松等人。以上就是本書幾篇文章所涵蓋的這兩個主題:紀念先賢和懷念良師益友。我的良師除了林瑜鏗(密斯林)、梁實秋、許世瑛、李方桂、帥德樂(Starosta)這五位恩師之外,還有其他中學和大學的許多老師,不勝枚舉(請詳見拙著《八十自述》)。1994年我們在荷蘭萊頓大學參加國際南島語言學會議時,曾經給我獎學金的前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系主任George Grace教授,他得知我成為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的領導人,他感到很欣慰,當年對我的投資確實產生了效果。我的益友也很多,包括李亦園、丁邦新、土田滋、白樂思Robert Blust、龔煌城、王士元、鄭錦全、湯廷池、曾永義等幾位教授,如今難得其中有少數幾位還健在。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
台灣要走出去,要國際化,得要同時發展我們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如台積電,軟實力如台灣的自由民主和南島語言。各種台灣南島語言都是我們的學術寶藏,我好幾篇文章都是在呼籲國人大家要珍惜我們現有的學術寶藏。國際南島語言權威學者Robert Blust一向很重視台灣南島語言,我們六個南島語學者合作把他的巨著Austronesian Languages《南島語言》翻譯成中文,已於去年(2022)由聯經出版。我跟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前後花了四年的時間編輯了一套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集,動員了三十六位台灣南島語言專家學者撰寫了共60篇論文,涵蓋各層次的語言現象,是劃時代的論著,今年(2023)內要在國際著名的出版社Brill出版網路版和紙本版。
台灣南島語言書寫系統雖然政府已經公布使用十幾年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尚有待修正。漢語的拼音系統要採取哪一種方案,二、三十年前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論,我有三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台灣學術發展,尤其人文與社會科學各研究領域,何去何從?我有兩篇文章討論其困境與挑戰。
五十多年前,在我留學夏威夷大學時代,我幸得有機會到太平洋一些島嶼去做田野調查或旅途路過,行蹤所至,所見所聞學到不少新奇事物。有四篇文章記錄這種奇遇。我曾到過南太平洋今稱萬那杜群島(Vanuatu)上,幾乎每晚我都會遙望著離海平面上很近的「十字星」(cross stars),四顆星成十字形,其形狀和高度隨著地球自轉而改變,過不久就完全消失不見了。這已是55年前(1968年)的事,至今記憶猶新,恍如昨日!1969年夏天我從夏威夷飛經關島前往東加羅林群島(Eastern Caroline Islands),先飛抵Truk島,再搭小小的水上飛機,以海面上作為跑道起飛和降落,其聲勢頗嚇人,到達Ponape島上去。那年夏天美國太空人首次成功登陸月球,我們都圍坐在收音機旁傾聽廣播其精彩過程,大家都非常興奮: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在月球上漫步!2009年元月我首度踏上雅普島(Yap)上,親自體驗他們還保存的傳統習俗,包括純真性情、上半身裸體。
我很榮幸獲得不少重要獎項,包括總統科學獎、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教育部學術獎和終身奉獻獎、國科會語言研究傑出獎、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等等,也是我學術研究進展的里程碑,得獎感言留下了部分實況記錄。之前,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在1994-2003年間每年舉辦「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著作獎」,我幾乎年年獲獎,1996年我更榮獲「特殊貢獻獎」,這些獎項實有助於後來我獲得更重大的獎,如前所述。所有這些獎都在肯定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及其學術價值。
我的序文大都是為台灣重要學術出版品而寫,那些論著或許還值得國人參考。
最後,我要感謝歷年來資助我各種專題研究計畫的單位,包括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哈佛燕京學社等,讓我的調查研究工作計畫都順利進行,持續不斷有不錯的研究成果問世。
李壬癸序于南港舊庄中研院,2023/04/16
《立足台灣,胸懷國際》
我在台灣從事學術研究已超過半個世紀了,絕大多數的對象都是台灣鄉土語言。過去數十年來我寫了一些文章常是有關台灣學術發展,感念我的良師益友,他們對提升台灣國際學術地位都有很大的貢獻。假如缺少他們,台灣語言學研究恐怕就不會如此地蓬勃發展和有聲有色了。
這些文章包括這幾大類:關懷鄉土與憶往、紀念先賢的學術貢獻、懷念良師益友、台灣學術寶藏、台灣學術爭論、島嶼奇遇、獲獎感言、序文等。以上很多都跟台灣學術發展有關,但也有一部分只是個人對鄉土和親友的感懷,例如〈冬山河憶往〉。這些文章...
目錄
立足台灣,胸懷國際 序
輯一 關懷鄉土與憶往
台灣史前移民史與小矮人
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
冬山河憶往
青年男女之間在美國
國語日報與我
推雙語國家,先救本土語
海外遊子心懷台灣
輯二 紀念先賢
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與劉半農
胡適與趙元任
趙元任博士對漢語語言學的貢獻
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
影響我最深的人—胡適
志同道合的兩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與李方桂
輯三 懷念良師益友
密斯林與我
梁實秋
許世瑛教授逝世日期小考,兼述我對許老師的感念
我所認識的李方桂先生
Stanley Starosta帥德樂
王士元
Robert Blust白樂思
土田滋對臺灣南島語言的貢獻
緬懷丁邦新院士
我衷心敬佩的龔煌城院士
錢思亮院長與我
對我學術生涯有重大影響的李亦園院士
我所知道的高去尋先生二、三事
懷念母校宜蘭中學的良師益友
何大安
鄭錦全與我
令人敬佩的湯廷池教授
懷念曾永義先生
懷念多才多藝的李煥博士
輯四 台灣學術寶藏
每兩週有一種語言消失
何止第十族?
語言能起死回生嗎?
何謂太魯閣族?
本土與非本土語言研究
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台灣南島語言的多樣性
從物種和種族的多樣性看台灣的重要性
下一個消失的語言是?
多采多姿的臺灣南島語言
捐贈我收藏的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資料
令人敬佩的發音人
輯五 台灣學術爭論
台灣南島語言書寫系統
漢語拼音統一的標準在哪裡?
幾種漢語拼音方案的檢討
漢字拼音的幾個關鍵問題
口語跟書面語
通用詞的處理原則
國內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
發展、困境與挑戰─臺灣語言學研究
輯六 島嶼奇遇
南太平洋的奇遇─回憶新赫布里斯群島
南太平洋的小島國:斐濟
關島風情畫
東加羅林群島歷險記
夏威夷大島的活火山
體驗雅普島的傳統習俗
輯七 獲獎感言
千山我獨行─母語著作得獎感言
《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編撰感言
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報導
2009年總統科學獎得獎感言
宜中傑出校友得獎感言
教育部終身奉獻獎得獎感言
輯八 序文
楊南郡《平埔族調查旅行》序
鄧相揚《霧重雲深》序
王錦堂《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序
吳明義《阿美族語辭典》序
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序
《世界各國語文教育政策研究》序
「2019南島語言復振國際論壇」論文集序
《台灣南島語言叢書III─詞類及其教學》推薦序
索引
立足台灣,胸懷國際 序
輯一 關懷鄉土與憶往
台灣史前移民史與小矮人
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
冬山河憶往
青年男女之間在美國
國語日報與我
推雙語國家,先救本土語
海外遊子心懷台灣
輯二 紀念先賢
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與劉半農
胡適與趙元任
趙元任博士對漢語語言學的貢獻
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
影響我最深的人—胡適
志同道合的兩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與李方桂
輯三 懷念良師益友
密斯林與我
梁實秋
許世瑛教授逝世日期小考,兼述我對許老師的感念
我所認識的李...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