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
內容簡介: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
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
兒心科醫師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
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
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
本書特色:
●當孩子為了維持完美小孩形象,逼迫自己到崩潰,當回家只剩空蕩蕩的孤寂與不安,當家不再是避風港,反而變成施暴的魔王……還有哪裡,能讓孩子安心哭泣,不必再過度堅強地撐起自己?
●從少少一、兩次乃至持續數年的看診,兒少精神科診間的親子互動便是真實家庭關係的縮影。
●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無論你的狀態好壞,我都願意在你身邊,支持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以及屬於自己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
●謝依婷醫師:「過去十年,我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那些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都滲透進我的生命裡,當我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摘於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蔡淇華老師:「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的小孩,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這本書呈現青少年的病徵,也爬梳問題背後的問題。期待關心下一代的每個人,都能翻閱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從孩子淚水的來處,陪他們走向溫暖、有光的所在。」──摘於推薦序(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為揉合臨床經驗書寫創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攜手關心:
●專文推薦: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溫柔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心理特攻隊psy」粉絲團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
周文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兼任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部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
張祐嘉(楊陽老師/資深英文補教老師)
陳柏熹(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廖泊喬(精神科醫師/《古人解憂療鬱帖》作者)
蔡伯鑫(兒心科醫師/作家)
蔡景宏(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謝依婷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服務於安平心寬診所。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需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跟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對話。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國小孩子聊寶可夢機台,與青少年討論手遊和YouTuber。除此之外,也時常得扮演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翻譯」,安撫焦慮,疏通與重建親子溝通的小徑。
以兒心醫師身分執業近十年,終於走出醫院,開始成為小鎮醫師。渴望兒心的專業和價值能得到重視,有更多人力和資源願意投入,最終為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守護的力量。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一個燠熱的下午,高二的螢螢隨著媽媽進到診間,窗外的豔陽照不亮她灰暗的表情。
「請問螢螢今天是什麼原因過來就診呢?」我問。
螢螢低著頭不說話,而媽媽看上去很焦慮,卻又吞吞吐吐。
「呃,她在學校遇到了一點事,我很擔心她在心理上是不是有受影響。」媽媽隱晦地說著。
經過努力地澄清後,媽媽才終於說出所謂「學校的事」,原來螢螢交了一個男朋友,是大她一屆的學長。
「這個年紀的孩子會對感情產生興趣也是挺正常的。所以是什麼狀況讓媽媽你這麼擔心呢?」我進一步詢問。
「我已經跟我女兒說過很多次,不要在上大學前交男朋友,會影響課業。結果她不只給我交學長,他們的LINE裡面,那個男生還傳那些不三不四的照片!我絕對會告死他,這個變態性騷擾我女兒!」媽媽聽到我的問題,突然像被戳破的氣球般整個爆發出來。
「醫師,有些事我想單獨說……」螢螢的眼睛開始朦朧一片水氣,聲音小到幾乎聽不見。我好說歹說地勸媽媽先在外面休息,她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
///
原來,螢螢跟這位學長是在熱音社認識,兩個人對彼此都有好感,最近在學長告白後,螢螢也答應當他的女友。然而,在螢螢承諾交往後,學長便開始對螢螢有一些親密的試探行為。
「學長一開始是想牽我的手,我讓他牽了。後來在社辦沒人的時候,他開始會抱我,想要親我,我們也接吻了。」螢螢回想著交往經過,臉上卻寫滿迷惘,不見一絲甜蜜的表情。
我詢問螢螢跟學長有這些親密行為時,她是什麼心情。螢螢迷惑地說,她也不知道。
「學長說,既然我是他女朋友,這些行為都很正常啊。我覺得到這邊我都不討厭,但是後來……」螢螢的表情開始起了變化,眼睛驚恐地睜大,露出十分不適的表情。「上禮拜學長要我摸他……我覺得很害怕,說我不想。學長說女朋友本來就應該要可以接受這些,不過他倒是也沒強迫我,只說我這樣讓他很失望,我們吵架了,我心裡很難過。回到家,就收到學長傳訊息向我道歉,說是他不好。」
螢螢和男友吵架本來很傷心,男友道歉的訊息讓她瞬間像吃下一顆定心丸。兩人和好後,又開始說些甜甜蜜蜜的情話,男友告訴她這世上他最愛的人就是螢螢,為了她,他什麼都不怕、都可以給。
正當螢螢覺得一陣窩心時,手機突然傳來一張他一絲不掛的裸照。「寶貝你看,我和你之間沒有任何祕密。這是我最私密的照片,你存下來,想我的時候就可以看。」螢螢頓時傻了,不知該如何回應。「我都這麼毫無保留了,寶貝是不是也該展現一下誠意啊?」
看到手機又跳出學長的訊息提示,嚇壞的螢螢腦袋一片空白,只能隨便回些「我媽叫我了掰掰」,就趕快關閉手機螢幕。
「其實我本來就知道我媽有時候會偷看我的手機,所以定期會把聊天訊息刪除。但是那天真的太驚嚇了,加上我媽突然叫我下樓吃水果,一時沒有刪訊息。誰知道好死不死,我媽那天晚上就看了我的手機。」
媽媽看見訊息和照片,勃然大怒,劈頭就把螢螢罵了一頓,說她不知檢點、行為放蕩,還說對方是性騷擾,她一定要給他好看。
螢螢怕媽媽真的去找男友麻煩,把事情鬧大,聲淚俱下地對媽媽道歉,保證自己沒有和對方發生進一步的親密行為,並發誓再也不會跟學長來往。
媽媽雖然沒有去找學長,但是從上週到現在,每天都提起這件事,接著就不停碎念螢螢是不是自己跟男生走太近,又問她反省了沒有。
螢螢每夜以淚洗面,都不敢讓媽媽知道,直到今天再也壓抑不住,在上課時突然暴哭不止,導師告知媽媽帶她回家休息。
我聽到這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明明是學長對你做了這些事,你也覺得很受傷,結果卻是你向媽媽道歉嗎?」我問。
「對啊,好像從小都是這樣。」螢螢苦笑。「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幫忙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只。媽媽聽到聲音後過來,劈頭就罵我『怎麼這麼不小心!』她完全不關心我有沒有受傷,只在乎她的碗。」
還有一次,螢螢在學校打躲避球時跌倒,膝蓋都流血了,媽媽邊幫她擦藥邊罵,碎念「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去做這麼粗魯的運動」。
「反正一切都是我的錯。就算我受傷了,也是我的錯。」螢螢邊啜泣,邊說道:「今天上數學課的時候,我突然越想越難過……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結果就哭出來了。」
///
螢螢離開診間後,換媽媽進來。
「今天老師打給我的時候,我真的嚇壞了。我沒想到這件事到現在還讓螢螢覺得這麼受傷,但她又一直叫我不要去找那個男生麻煩。可是看到螢螢這樣暴哭,我實在很想直接去學校,把事情都講出來……」媽媽恨恨地說。
「媽媽,你看到螢螢收到那些訊息時,是什麼感覺?」察覺到母女間的想法有著落差,我思考著該怎麼讓媽媽明白,女兒除了對男友的行為感到不適,也同時因著媽媽的指責而更加委屈。
「還能有什麼感覺?!當然是氣炸了啊!這個男生對我的寶貝女兒做了什麼事啊!萬一我那個天真的女兒真的傻傻被他騙了,把私密照傳給對方,結果流出去,那她以後還要不要做人?」
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著她的擔心,什麼「看新聞就是有小女生被網友騙,結果私密照外流,在網路上傳來傳去,結果女生得了憂鬱症,想自殺」,「鄰居的女兒十八歲就被搞大肚子,結果休學,人生都毀了」之類的。故事一個接一個,洋洋灑灑的都是為人母的擔憂。
「媽媽,聽得出來你當時非常焦慮和擔心。那你有想過,螢螢那時候是什麼感覺嗎?」我問。
「她是什麼感覺……?」螢螢媽媽突然語塞,只是遲疑地重複著我的話。「我怎麼知道她有什麼感覺?她從來都不說啊。我這個女兒從小就很傻、很好騙,別人跟她說什麼都『好好好』,從來不反駁,所以我才會這麼擔心她。現在果然發生事情,我明明跟她說過……」
「媽媽,其實在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螢螢的感受,對吧?」見媽媽又開始迴圈她的焦慮,我單刀直入。「你有想過為什麼螢螢都不說她的感覺嗎?」
她錯愕地望著我,似乎沒想過會有人這樣質問她。
「我的經驗中,很多孩子都是因為怕被罵,所以不說。」我自問自答。
「怎麼會呢?我都是擔心她才念她呀。她發生這種事,我心疼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罵她。」媽媽理直氣壯地表示。
我聽到了一個關鍵詞,連忙抓住。
「你為什麼會覺得心疼她呢?」我問。
「因為……因為……她收到這種照片,應該也很害怕吧。我是她的媽媽,卻讓她獨自面對這種事,當然會心疼呀!」媽媽努力思考著。
螢螢的媽媽其實感受到了女兒的害怕,而她一方面驚慌,一方面又自責沒有保護好女兒……種種情緒化成對自己的生氣,接著這些混雜的情緒統統投射到女兒身上,變成怪罪她為什麼那麼不小心。
「你明明是自責和心疼女兒,但你跳過了『關心』這個步驟,直接檢討她。螢螢感受到的就只是自己一直被念、被罵。」我試著把母女溝通的問題點出來,媽媽聞言沉默。
「那……我該怎麼做?」安靜一陣後,媽媽小心翼翼地詢問。
這樣以責備取代支持的互動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使得她連最單純的關心也需要人提點。
「如果螢螢現在還是個小小孩,地上有顆石頭,讓她走路時跌倒了,你會怎麼做呢?」我問。
「當然是把她扶起來,看看她有沒有受傷,」見我不住點頭,媽媽總算放心地說下去,「然後抱抱她、哄哄她呀。」
「媽媽,其實你會嘛!」我鼓勵著頓悟的媽媽,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回家就是這樣,先關心螢螢有沒有受傷,然後帶她去吃點好吃的、逛逛街,或是做任何你們喜歡一起做的事都可以。」
「她小時候最喜歡吃冰淇淋。不管哭得多傷心,只要買冰淇淋給她吃,她就會笑得好可愛。我全世界最可愛的寶貝呀,怎麼會遇到這種事……」媽媽露出苦甜參半的表情,那是為人母才會有的心情。
看著她們母女倆離開診間,我心知互動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然而,我期待這次看診對她們母女之間的溝通,是如同嬰兒學步般的一個開始。
【內文試閱】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一個燠熱的下午,高二的螢螢隨著媽媽進到診間,窗外的豔陽照不亮她灰暗的表情。
「請問螢螢今天是什麼原因過來就診呢?」我問。
螢螢低著頭不說話,而媽媽看上去很焦慮,卻又吞吞吐吐。
「呃,她在學校遇到了一點事,我很擔心她在心理上是不是有受影響。」媽媽隱晦地說著。
經過努力地澄清後,媽媽才終於說出所謂「學校的事」,原來螢螢交了一個男朋友,是大她一屆的學長。
「這個年紀的孩子會對感情產生興趣也是挺正常的。所以是什麼狀況讓媽媽你這麼擔心呢?」我...
推薦序
【推薦序】
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文◎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她考4A1B,但沒關係,」身旁的一位母親自我安慰:「還好,家裡還有另一個會念書的孩子。」
女兒低下頭,無聲行走。她知道,她不是母親引以為傲的孩子。
我無法想像,這位家長竟然只以家中考5A的孩子為榮。當下好想告訴這位母親,別給孩子那種失敗的眼神,因為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的小孩,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
///
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近十年(一○二至一一一)共有超過五十萬對配偶離婚。而主計總處調查,台灣單親家庭的比例快速攀升,在二○二○年,已經來到將近九十萬戶!家庭結構的解體,造成青少年情緒問題日益加重。
我曾帶著校刊社學生,以董氏基金會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對六百六十六位國、高中生施測,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國中生憂鬱情緒表現很明顯;高中生竟然更不快樂,所得數據高達一倍,百分之五十二,也就是兩個高中生就有一個自覺不快樂。想不到以「快樂學習」、「適性揚才」為目標的兩次教改後,台灣的孩子竟然越來越不快樂。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在二○二三年六月表示,台灣二○二二年十五到廿四歲的自殺死亡率,較二○二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二.三,是各年齡層中增加比例最高的。陳亮妤指出,已知網路使用是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父母離異、家庭糾紛等,也會增加青少年的自殺風險;再者,憂鬱、焦慮、飲食疾患等因素,也可能提升自殺意念。
對於陳司長的分析,我心有戚戚焉,因為三十年前初任教師時,很少遇見憂鬱的孩子,然而兩年前帶一個文藝社團,竟有接近一半的社員有憂鬱症。去年甚至有一位已輔導上頂大的學生,在暑假輕生,離開世界。
根據健保署的雲端資料,台灣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從二○○五年的七十九萬人,逐年快速成長,至二○二一年,已達一五○萬四千人,成長近乎一倍──而在這些冰冷的數字下,其實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
///
這幾年遇到太多傷痕累累的孩子,他們手上常是滿滿的美工刀血痕。為了他們,身為老師必須不斷強化輔導知能,甚至陪伴他們上醫院。
然而在讀了謝依婷醫師的書後,才了解以十八歲以下為對象的兒少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他們必須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感恩謝依婷醫師,願意在兒心醫師身分執業十年後,揉合臨床經驗書寫,為亟需青少年身心輔導知能的師長,寫下這一本「救急」的寶典。
這本書呈現青少年的病徵,也爬梳問題背後的問題。原來「想爸爸想到心痛」的男孩,真正心痛的,是被丈夫拋棄的媽媽。一直沉默的女孩是夾在爭監護權的爸媽之間,無所適從,她以為只要像《鬼滅之刃》的主角彌豆子一樣,選擇沉默,就可以維護這個家。少年嚴重失眠,認為在媽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謝依婷醫師筆下一個個失眠、憂鬱、焦慮、情緒疾患、過動、亞斯……孩子背後的故事,使我們讀來恍然大悟:
有時孩子自己流著血,而傷口卻可能是在家庭身上。
期待關心下一代的每個人,都能翻閱這本書。
看完後,你可以學會理解:過度堅強的孩子,可能只是為了被愛;需要安眠藥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家中依附關係動蕩不安;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可能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被認為無法專心、不認真的孩子,可能得了「注意力不足症」;還有天才亞斯、因過動被控霸凌、渴望被正常看待的妥瑞氏症孩子等等……都藏在這本書裡,等待謝依婷醫師協助「翻譯」他們心底的聲音,然後得到理解、包容與安放。
亟力推薦大家閱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讓我們一起從孩子淚水的來處,陪他們走向溫暖、有光的所在。
【自序】
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這本書的主角是孩子與家長,但在此,我想先寫寫兒心醫師。
///
就在六月初,剛好去台北開了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年會。
每年都是同樣的會場,同樣的夏天。會場交通對於外地前來赴會的人並不特別方便,天氣總是燠熱,往年步行前往會場總是大汗淋漓,今年遲來的梅雨算是給了難得一次的清涼。
出第一本書《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時,我曾寫過,全台僅有兩百多位兒心醫師。今年在會場得知,這兩年台灣的兒心專科醫師總算堪堪超過三百位了。如此小眾的一個次專科,年會會場卻總是擠得水洩不通,全台各地的兒心醫師齊聚一堂,題材迥異的演講、研討會和工作坊百家爭鳴,大家熱烈討論著臨床見到的個案、學術研究的新發現,以及現今台灣兒心醫療的困境等。
每每望著這些前輩、同事以及後進,胸口總是湧上一股驕傲和心疼。這是一群默默為孩子付出的人,大家不懂經營聲量大的網路媒體,不願伐善施勞。在如今長照為重的年頭,健保對兒童相關的醫療給付相對拮据,也因此,兒心醫師在醫院常常是會被檢討「業績怎麼全院倒數?」的一群。偏偏兒心門診費時費力,看不快,也看不多,聽過許多兒心醫師看診到半夜十二點,卻因為延診而被院方罰錢。
第一本書付梓後,陸續有家長攜書前來門診,告訴我因為看了書,所以下定決心讓孩子來尋求協助。我很感動,當初希冀能讓大眾不再對兒心門診卻步的小小初衷算是達成。
然而很快地我發現,隨著疫情、網路及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甚至星火燎原的「Me Too」現象,現代的人類對於極端快速的各種變遷似乎適應不良。各種霸凌、性平事件頻傳,青少年自殺率節節上升,傳統學校的教育思維似乎也到了一個需要改革的年代,孩子拒學、希望接受實驗教育的情況也越發常見。
而需要回應這一切的大人們顯然也有些措手不及,畢竟這些變化,他們也沒經歷過。老師需要協助班上孩子處理霸凌、性平事件,自身也感到巨大壓力;家長對於孩子想學的才藝從珠心算變成影音剪輯、機器人設計,感到不可思議;而孩子的夢想職業從老師和醫師變成網紅與YouTuber,卻又沒有太多前例可循,爸媽也難以感到放心。
轉型正義和求新求變是現在的常態。但面對這些目不暇給的事件發展,人類大腦需要的反芻及思考卻還來不及跟上,情緒也沒有時間反應及沉澱。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兒心醫師也要努力更新自己,跟上時代變遷,並且在家庭來求助時,給出儘可能可以協助大人和孩子的建議。
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兒心醫師門診越看越晚,收拾包包,離開診間下班時,往往整棟門診大樓只剩這一盞燈。
///
「我們不是全能的,我們是有限的,一個醫師不可能幫助所有病人。」這句話在精神專科受訓時,就有老師對我們說過。然而在真的因為超載、超時,而無法再多接一個遠道而來的小病人時,我還是會打從心裡感到自責。接著就是不斷地想:「兒心的需求這麼多,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為何我們卻沒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疫情結束後,幾家有兒心醫師的醫療院所接到健保局發函,要求解釋「為何貴院所申報兒心治療的比例較其他一般精神科診所為高?」。也聽聞有醫師因為在疫情期間提供兒心視訊看診而被核刪【註1】上百筆,理由是「兒童不適合以視訊進行心理治療」。
我理解政府因醫療支出太高,需要樽節補洞。然而此般作為,對於投入兒心服務的醫師實在心寒,不懂為何在健保體制下,我們為兒童精神醫療付出,竟是如此吃力又不討好。
同時也不解──對於如今兒少越發嚴峻、難解的心理健康議題:霸凌、性平、拒學和自殺【註2】,許多媒體或網路KOL都疾呼應更加重視兒少心理健康,然而我們看見學校的特教、輔導諮商資源吃緊,僧多粥少,許多孩子根本排不上學校的心理諮商或是使用特教資源【註3】;而身為後端接受轉介的醫療單位,平時都已感到難以消化這麼多孩子和家庭,卻有公文荒謬地要醫師解釋為什麼看這麼多兒心個案。
在如此不友善的醫療環境下,我對於未來是否有更多人願意投身兒心這領域,不禁感到擔憂。
然而參與年會時,仍看見有著許多秉持初衷的兒心醫師,熱烈討論「怎麼優化治療模式」、「如何理解個案的症狀」、「怎麼協助焦慮的家長」等等。
知道這世上還有許多人和自己一樣被家長抱怨看診等很久、被醫院說業績很差、但看著小孩進步會超級感動等,我想,儘管環境險惡,或許能再多撐一下。
///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這本書,就在這樣複雜的心情下誕生。
或許是心境的轉換,下筆時,我有許多猶豫和擔憂。對於兒心超載的服務以及不合比例的給付,仍沒有解方。為了不涉及個案隱私,這本書的所有故事,我以近乎小說的方式架空書寫,也因此並非真有其人其事。聲明於此,希望讀者不要誤會。
(附帶一提,《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書,是以「知情同意」及「去識別化」的方式寫作而成。)
儘管如此,本書中所有的互動及感受,我相信是很接近真實的。
過去十年,我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那些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都滲透進我的生命裡,當我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
也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一些些觸發、反芻和沉澱。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
以本人駑鈍之資,沒能為目前的兒心醫療困境提出解方,僅以此書與此文直抒胸臆。也希望讓更多人理解現況,或許能一起找出解決之道,為我們的孩子謀取更多的福利。
我的個性原本不喜張揚,能繼續寫作及出版,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有賴陪伴及敦促我的所有人,也謝謝身邊的朋友、家人,以及對我第一本作品給予鼓勵及指教的每一位。
【註】
1.「健保核刪」意指當次看診所做的治療或開立的藥物,經過健保委員事後審核,健保不付該筆費用給醫院及醫師。
2.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小至大專校院,民國一○五年的學生自殺通報案件數共一○八九件,到一○九年增至八七三○件,成長八倍;學生自殺死亡數則從六十四人增至一○六人,成長一.六五倍。並且,兒少自殺的年齡層正逐步下降。
3.根據《學生輔導法》,專業輔導人員與學生人數比例須達一:一二○○。亦即一間學生人數一千兩百人以下的學校,僅會設置一名專業輔導人員。
【推薦序】
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文◎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她考4A1B,但沒關係,」身旁的一位母親自我安慰:「還好,家裡還有另一個會念書的孩子。」
女兒低下頭,無聲行走。她知道,她不是母親引以為傲的孩子。
我無法想像,這位家長竟然只以家中考5A的孩子為榮。當下好想告訴這位母親,別給孩子那種失敗的眼神,因為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
目錄
目錄
●【推薦序】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009
文◎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015
1.過度堅強的孩子,只為了被愛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032
──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兒心醫師想說】一句「你有沒有受傷?」,表達對孩子的在乎
●●「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 043
──家庭三角關係中的犧牲者
【兒心醫師想說】夾在父母之間的孩子,只能用生病來呼救
●●「我想當彌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講話。」 054
──「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拉扯
【兒心醫師想說】讓孩子知道,爸媽的愛不會因離婚改變
●●「想爸爸想到心痛……」 064
──大人的痛,小孩子默默承接
【兒心醫師想說】父母不快樂,孩子其實都懂
●●「他們都恨我害死了我媽。」 074
──只能努力扮演乖小孩
【兒心醫師想說】「陪伴」是無論孩子的狀態好壞,你都在身邊
●●「醫師,我能不能再加點安眠藥?」 083
──當依附關係動盪不安
【兒心醫師想說】以「當孩子朋友」的心態,保持彼此連線
●●「媽媽,你會不會死掉?」 093
──過度「共生」的親子關係
【兒心醫師想說】大人的焦慮與傷痛,孩子會吸收
●●「我邊讀書邊打瞌睡,只好甩自己巴掌。」(上) 103
──相伴療傷的少女們
●●「雖然傷心,但至少我感覺到坦誠。」(下) 113
──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去照顧人
【兒心醫師想說】先不評價孩子交友,而是陪著孩子一起討論
2.聽見彼此的內心話,重新連線
●●「停不下來的想法,讓我覺得好痛苦……」 124
──「是不是我太過擔心了,孩子才有強迫症?」
【兒心醫師想說】看見孩子心中,說不出口的擔憂
●●「如果可以,我也想快點好起來啊。」 136
──「可能我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給了她太大壓力。」
【兒心醫師想說】照顧憂鬱孩子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自己
●●「渴望媽媽,但又害怕失去的痛苦。」 147
──「這孩子為什麼都不讓我靠近?」
【兒心醫師想說】只要有開始,就能抱著期待
●●「我的人生是不是一個錯誤?」 159
──「不管你是什麼樣子,媽媽都一樣愛你。」
【兒心醫師想說】成為孩子心中,可靠的大人
●●「贏球是我唯一能讓爸爸驕傲的事。」 169
──「無論贏或輸,你都是我最棒的孩子!」
【兒心醫師想說】失敗不會是世界末日
●●「爸媽只在乎我能不能上頂大。」 179
──「以後你會感激我這樣要求你的!」
【兒心醫師想說】正視「為何孩子有這些感覺」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多努力了!」 190
──「是不是吃了精神科的藥,孩子才這麼情緒失控?」
【兒心醫師想說】有時候,藥物是不可少的協助方法
3.診斷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我們看診多年的情分一筆勾消!」 204
──天才亞斯父子的挑戰
【兒心醫師想說】現在和過去不同,孩子和爸媽也不同
●●「我也希望自己別這麼堅持,但腦袋就是停不了。」 214
──亞斯一家的苦惱
【兒心醫師想說】常被忽略的「女性亞斯」
●●「我跟昆蟲擾西一樣是過動耶,太棒了!」 224
──看兒心科等於被貼標籤?
【兒心醫師想說】標籤本身是中性的,端看怎麼運用
●●「他說我很像狗……」 234
──當一個過動兒被控霸凌
【兒心醫師想說】調查校園霸凌,需要更細緻地還原事件經過
●●「原來無法專心,不是因為我不認真。」 242
──「注意力不足症女孩」容易被忽略
【兒心醫師想說】抽絲剝繭,找出孩子面臨的問題核心
●●「終於有個地方,讓我覺得自己是正常人。」 252
──自在飛翔的妥瑞氏症少女
【兒心醫師想說】將病人的期待背上身,竭力前行
目錄
●【推薦序】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009
文◎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015
1.過度堅強的孩子,只為了被愛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032
──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兒心醫師想說】一句「你有沒有受傷?」,表達對孩子的在乎
●●「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 043
──家庭三角關係中的犧牲者
【兒心醫師想說】夾在父母之間的孩子,只能用生病來呼救
●●「我想當彌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講話。」 054
──「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拉扯
【兒心...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