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推薦商管必讀書單之一★
★★克服職場倦怠的經典之作★★
倦怠、情緒失控、焦躁、沮喪、不想上班……
人們在不同的工作階段都會遭遇到各種心理負擔與危機,
久而久之對一切產生莫名疲乏與厭煩,喪失前進的動力,
究竟該如何擺脫工作帶來的心力交瘁、日復一日的身心枯竭感,
從心理卡關中找到出口?心理危機不一定能成為轉機,反而在累積後導致不同程度的「精疲力竭症」,它往往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大多來自於對自己的憤怒──尤其當長期被栓在工作與生活的懸崖邊奮力拚搏時,若放任「精疲力竭症」耗損精力、掏空身心,它將能輕易搞垮我們的生活,甚至毀掉苦心得來的成功。
內在驅動力──心理上的自我獎勵,能趨緩並消除「精疲力竭症」,這絕不是簡單的給自己加油、鼓勵,而是要找到深刻的心理緣由,針對性地採取心理技巧來自我療癒,重新理解幸福的真面貌與成功的定義,以最佳狀態迎擊工作和生活上接踵而至的心理危機:
→以正確方式認識自己,放棄「改頭換面」的念頭
→樂於迎接壞消息
→試著以女性思維方式思考
→承認自身的弱點,拋開自責
→要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做」
→識別錯誤等式:成功=物質富裕=幸福;別再信奉「我的職業=我的人生」
→正確理解:脆弱≠沒有抗壓性;夢想達標≠生活一定非常美好
努力達到了目標,卻發現一切沒有如預期中變美好;一個輕鬆的長假後,身心仍無法感受到放鬆;患得患失,在害怕失敗丟臉與他人期待之間徘徊不停;明明從事夢寐以求的工作卻想放棄;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感覺人際關係漸漸失衡……;不爽就辭職,放棄為錢工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就能解決被搞垮的身心嗎?
作者史蒂芬.柏格拉斯是職場倦怠領域的權威,他指出:很多人飽受「精疲力竭症」所折磨,導致常常感到不安、消沉沮喪,對工作和生活完全沒有熱情,有人因此患上憂鬱症、心血管等疾病,有人像洩了氣的球,毅然逃離放棄努力得來的事業,有的甚至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尋求解脫,開始酗酒、賭博、偷竊、嗑藥等脫序行為。
本書是職場心理學的經典,透過真實案例,深度剖析職業倦怠的文化、社會、家庭病根,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對生活時時進行自我調節,讓內心的動力永不枯竭。
作者簡介:
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
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的成員。他曾為《Inc.》雜誌撰寫「企業家的自我」專欄,常於《紐約時報》、《財富》、《時代》、《華爾街日報》、《人物》雜誌發表文章。長期關注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並為美國眾多著名企業提供員工心理諮詢服務,幫助許多成功人士戰勝職業疲勞。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王浩威╱作家、榮格分析師和精神科醫師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王浩威╱作家、榮格分析師和精神科醫師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這麼成功,那麼失落
若非遭遇人生危機,成功人士很少去諮商心理醫生。實際上,即使正經歷著危機的陣痛,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也不願承認他們需要「退縮」。我的大部分客戶都由第三方轉介而來,他們覺得如果再不接受專業的心理諮商,他們的同事、朋友或伴侶的情況將變得更糟。若想讓一位成功人士來接受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企業教練的輔導,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勸說。因此,有些人會覺得我的做法很奇怪:每次遇到新病患,我會先指出在他處境中兩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
第一,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每位成功人士都經歷過挫折。職場菁英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在競爭中堅持自我,在變化中適應環境,在逆境中忍受煎熬。成功人士都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學習一項新技能;(2)磨練這些技能,才更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3)拋去現有身分(例如企業家、藝術家、投資者等),創造一個同樣優秀的新身分。成功人士都是征服者,當他們來見我時,我都會提醒他們這一點。我希望他們能正視自己的困境,以征服者的姿態解決問題。
第二,每位成功人士都以「危機」自欺欺人。每當遇到那些在人生中開始走下坡路的人,我都會盡力去幫助他們接受事實。我請他們看「危機」這個詞,這個詞包含兩種含義,既有「危險」,又有「機會」。為了幫助這些成功人士擺脫困境,我的職責就是讓他們專注於「機會」,而不再是「危險」。
然而,要在危機中找尋機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一定要把危機理解成即將到來的災難,可以把它看作一個轉折點,一個選擇點,一個改變的機會。我有一個客戶很沉迷於塔羅牌,按他的說法,「死亡牌」有著相似的兩面性,意味著失去,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畢卡索說過,「沒有破壞,就不會有創造」。
在我們一生中,「失去」總是會和機會並存,儘管在年輕時這些可能還稱不上危機。當青少年不再是未成年人時(大約就是我們開始找尋自己的存在感之時),他們會更關注於機會,並為之歡呼雀躍。自由自在的成年生活終於到來了!可以開車,可以脫離親人的保護去做一份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工作,甚至可以去約會。不可否認的是,當某些熟悉的事物消失時,往往會引起焦慮,但也可能有更令人興奮的挑戰在前方等著你。關鍵在於:如何理解這些危機,而不是僅僅關注它們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就像鳥兒總是貪戀鳥巢的溫暖,但相較於天空的遼闊,鳥巢又算得了什麼呢?
對處在危機中的成功人士來說,成功的矛盾之處在於:它們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卻讓人感覺沉悶而拘束,但拋棄現狀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當成功人士想要從頭再來,若達不到預想的高度,難免會感到羞愧。但回頭想想,若過著單調枯燥的生活,不能開闊眼界,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這樣的危害又該怎麼算呢?要知道,縮在成功的殼裡固然安全,然而代價豈容忽視?
因此,當一些人成功度過了一段危機,再面臨新的危機時,便開始向我尋求諮商。儘管他們已經擁有不少的成功經驗,還是會來尋求我的幫助,希望在面臨即將到來的威脅時,能更好地去應對。第一次來見我的成功人士通常都會害怕失去,害怕苦痛、羞辱,這就是「精疲力竭症」所擔憂的。
精疲力竭症
「精疲力竭症」(Supernova Burnout)讓人倍感煎熬之處在於,成功人士們發現,自己選擇的志業已經無法再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甚至威脅到自尊。人們總說現在是拜金時代,事實上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許多職場成功人士,無論男女,在努力工作多年後,都會有「逃離此時此地」的衝動。我見過一些事業有成的管理者,他們多年來身居高位,卻迫切希望我幫他們打開自己手上的「金手銬」;有些專家學者寧願放棄令人羡慕的地位,也要逃離枯燥乏味的生活;有些表演領域的明星,像是運動家、音樂家、演員,對台下粉絲們「再來一個」的安可呼聲表面上微笑以對,心中卻只想趕緊說「再見」。
一個人白手起家達到人生的巔峰後,卻驟然經歷自由落體式的潰敗,終因心魔難除而選擇自殺,這樣的傳奇人物很多,如七○年代好萊塢喜劇演員佛萊迪.普林茲(Freddie Prinze)、前白宮顧問文斯.福斯特(Vince Foster)、媒體大亨羅伯特.麥斯威爾(Robert Maxwell)、美國製片人大衛.貝格爾曼(David Begelman)等。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並非我說的精疲力竭症。據我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症狀表現多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後的倦怠」,也就是:你努力實現了目標,並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結果並沒有如你所願。
相較於沒有達到目標,達到目標後卻發現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改變,這種情況更為糟糕。面對失敗時,你總是可以回到起點「再試一下」,而且這會激勵你繼續向前。但是面對成功,你只能問自己「就這樣了嗎」,沒有第二次機會重來。我們對成功總寄予太高的期望,所以失望往往也很大。
所有創造資產階級文化的英雄人物都會去追求成功的職涯,不論是美國作家霍瑞修.愛爾傑(Horatio Alger)筆下的人物,抑或是實業家洛克菲勒(Rockefeller)、梅隆(Mellon)和卡內基(Carnegie),再到當今社會的名流,例如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性別也不一樣,都已然達到職業生涯的頂峰,並且十分富有。然而,以我的經驗來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往往也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因夢想破滅而造成深層的精神痛苦。
精疲力竭症的範圍很廣,儘管已經討論了幾個世紀,但人們卻不願承認它的存在。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職業生涯一開始就和這種感覺爭戰,他感覺自己被成功和讚賞所困惑:
雖然我成功了,卻覺得沮喪,原因不是因為想要驅逐那個「像個沒用的冒牌貨」的自己,而是這份工作讓我沮喪,這種感覺緊緊抓住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我有一份非常厭惡的工作,是正常人無法逃脫的那種厭惡……(最終)我擺脫了那種生活。
蕭伯納七十多歲時,在被問及真正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之前,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寫下前面這段話。大部分接受我心理輔導或指導的職場人士都沒有像蕭伯納那樣「擺脫現狀」。對於二十多歲的這個年齡來說,來自金手銬的束縛壓力,遠比身上承載的家庭責任和期望要小得多。大部分情況下,受困於精疲力竭症的職場人士早就意識到他們厭惡自己從事的工作,除非有什麼大變動來促使他們放手,否則他們很難得到解脫。
但確實也有很多人——正如正在閱讀本書的你—經歷過和精疲力竭症類似的症狀,但他們不需要求助於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可以對生活進行自我調節。
有一名女士,我暫且叫她瑪莎——因為她和瑪莎.史都華(Martha Stuart)一樣,都非常謹慎而且有與生俱來的組織才能。她似乎厭倦自己這份經驗豐富的工作,身為財務執行副總裁,她已經在華盛頓附近、《財星》排名前一千大金融公司工作數年。在我設想中,企業的管理團隊在接手一個新商業計畫時,應該是準備充分的,但當我遇到瑪莎時,她對新任務的準備狀態不足卻讓我大吃一驚。第一次見面後,我為她安排了後續的治療計畫,並坦言我的擔憂:「我的感覺是,妳認為收購目標企業對貴公司並不是一個合理的規劃,」我說,「事實上,在我們交談時,妳看起來沒有為企業的發展機會感到興奮,反而為可能面臨的困難憂心忡忡,這讓我很驚訝。」
瑪莎的回應倒是很坦率:「你說得沒錯,但是這和我的工作應該沒有關係。剛得到這個職位時,我有夢想成真的喜悅,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殆盡。我已經四十一歲,女兒們都已經上高中,但我卻有些嫉妒她們:她們的未來有無限的機會。當我在她們那個年齡時,我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心願是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得獎者』和『慈善家』。現在即使不算股票,我的薪水遠超過諾貝爾獎獎金的兩倍,但這並沒有讓我感到滿足。我為什麼不能做一些事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人生贏家,而非平庸的職場人士呢?」
此後,瑪莎和我有過幾次簡短的談話,或許可以這麼說,我是她決定改變的催化劑。那一年多裡,我發現瑪莎一直在尋找加入華盛頓的一些經濟研究機構(她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我告訴她,大多數專業人士擺脫不了惰性是很平常的。在我的催促下,她辭去了工作。
有些人薪資優渥,心理卻得不到滿足,相對來說,他們比起正在經歷精疲力竭症的人所遭受的折磨要更多一些。這類人擔憂自己無法實現期待,或許也因此而痛苦,但他們的問題與工作狂的問題只有程度上的差別。書中列舉的精疲力竭症患者案例都是比較極端的,就像汽車和啤酒品牌都喜歡用美女做廣告,目的只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只有對精疲力竭症有更深度的理解,我們才能明白瑪莎雖然不情願但仍堅持工作多年的心理原因。在接下來章節中所提到的案例,將更完整地解釋衝突、疑惑、焦慮、罪惡感、敵意等是如何引起精疲力竭症,讓讀者們更簡單易懂。
瀕臨崩潰的模特兒
我大學畢業後,也同時結束了酒吧的打工生涯,開始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生活。像大多數在紐約漂泊的學子一樣,我欣然接納了在這個世界上最棒城市所給我的一切資源,包括隨時隨地參加派對的機會。我的一個朋友當時正與一位模特兒約會,她有十分可觀的收入可供揮霍,他們常邀請我去格拉梅西公園附近的義大利餐廳共進晚餐,這是我在學生時代少有的體驗。不久後,這些聚會中的熟面孔——大部分都是和我朋友的女友一起工作的——開始向我吐露心聲,如同美國喜劇《歡樂一家親》(Frasier)的費雪.克蘭醫生(Dr. Frasier)的角色一般,很快我就成為紐約大多數名人的知己和顧問。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我成為業餘的精神科醫生,我開始切身體驗到每位心理醫師都熟知的內容:十二月是個非常壓抑的月分,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大部分來自聖誕節家庭團聚帶來的心理緊張和壓力。這時心理諮商中心的急診量會暴增,心理醫生開出的抗憂鬱處方是一年中最多的時候。儘管我已習慣有模特兒客戶在嗑藥過量或喝醉後來找我談話,但某次聖誕節前夕發生的事卻令我措手不及。
在一次聚會上,有位女士向我走來,看起來像處在精神完全崩潰的邊緣。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她喝多了,或可能是正處於要回家和家人共度聖誕的恐懼中。她剛想在我身邊坐下,就摔倒在地上。我把她扶到椅子上,她又猛跌到地上,還雙腿交叉,嘴裡一直念念有詞超過五分鐘之久。當我終於把她喚醒時,她卻一直對我罵粗話,絮絮叨叨說著她的絕望。
雖然我之前從未見過這位女士,但我知道她是當時紐約最富有的模特兒之一。她的財富、美麗的容貌、天生的資質毋庸贅言,但是當時她整個人看上去意志消沉。為解決心理問題,她選擇「藥物濫用」,而且服用的是催眠鎮靜的安眠藥,外界通常稱之為安眠酮(Quaaludes)。安眠酮曾經是醫生用來減輕焦慮或治療失眠的藥物,由於濫用的關係,如今已經被列為禁藥。
當黑暗的傍晚過去後,隨著藥物作用褪去,這位女士變得愈發健談。她急切地想與我分享她的人生經歷,在她的鼓勵下,我問了她幾個現在看起來很天真的問題,「我不懂,」我說,「妳已經擁有這個世界能夠給予妳的一切。妳賺了很多錢。妳的名字出現在每個活動和晚宴的首席嘉賓名單上。男人都為妳傾倒。然而妳卻在毀掉自己的生活,這是何必呢?」
「何必呢,」她非常生氣,「你剛才說的都是廢話。你看到的全都是表象,我的美貌是出生時的一場意外,也是你現在跟我說話的原因。你會特別關注一個外表醜陋的女人嗎?你對我擁有的一切印象深刻,但你了解我嗎?你會透過我的外表看到我的內心嗎?你和其他人可以建立情感關係,但每個人都把我當成一件『物體』看待。我的外表決定了人們怎麼看待『我』。問題是我想要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卻沒有勇氣劃破自己的臉!」
第一章 這麼成功,那麼失落
若非遭遇人生危機,成功人士很少去諮商心理醫生。實際上,即使正經歷著危機的陣痛,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也不願承認他們需要「退縮」。我的大部分客戶都由第三方轉介而來,他們覺得如果再不接受專業的心理諮商,他們的同事、朋友或伴侶的情況將變得更糟。若想讓一位成功人士來接受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企業教練的輔導,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勸說。因此,有些人會覺得我的做法很奇怪:每次遇到新病患,我會先指出在他處境中兩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
第一,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每位成功人士都經歷過挫折。職場...
目錄
第一章╱這麼成功,那麼失落
精疲力竭症
為什麼很多人會變成酒鬼?
瀕臨崩潰的模特兒
自我設限的行為:為失敗找藉口
非偶然的成功
忍受成功折磨的超級巨星
樂團男孩
麥可.喬丹的精疲力竭症
壓力的兩種表現
麥可.喬丹的「痊癒」
重燃鬥志:普羅米修斯的傳奇
第二章╱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疾病
成功憂鬱症
從名人到無名小卒
良性壓力讓人更快樂?
目標完成了,然後呢?
企業縱火犯
成功是「更多讚美、更多金錢、更少選擇」
安可=更多重複
失敗的快樂
鏡中的自己
渴望新事物是貪婪嗎?
第三章╱你為何總是感到疲憊
渴望贏得戰爭
強烈的個人主義世代
「你是最棒的」帶來的負擔
出生就背負的沉重期望
為何會倦怠?
矛盾的激勵效應
自我設限的另一種形式
自我實現的心理
「道」與心理治療
需求的層次
自我實現的障礙
克服精疲力竭症的第一步
你的雄心壯志為了誰?
第四章╱得不償失的復仇:傷害自己,是為了報復誰?
你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誰掌握了控制權?
小愛因斯坦的復仇
偽裝成自我毀滅的復仇:我不好你也別想好
薛西弗斯成就:你給的永遠不夠多
皮洛士復仇策略
第五章╱成功者需要女性思維
對男性適用的卻不適合女性
女性心理
像女性一樣思考的男性會有精疲力竭症嗎?
軟弱的恥辱
一見鍾情不隱藏
被貼上「成功」標籤後的結果
為何不願承認錯誤?
表現出脆弱是一種羞辱嗎?
歸屬感
學習女性特點
女性的自我認同
是害怕成功?還是害怕成功帶來的痛苦?
痛苦需要陪伴,你需要嗎?
第六章╱追求成功,謹防走火入魔
成功是靠實力得到的?還是靠知名度?
成功成為新的精神信仰
成功,而非祈禱
強烈的個人主義
自給自足者的宣言
第七章╱擁抱挑戰、創新和改變
逃避風險
連續挑戰:從良性刺激到倍感威脅
一帆風順帶來的煩惱
把創新和改變融入生活的三個技巧
盆栽藝術
長期多樣化
第八章╱征服高山,不如征服自己的內心
自戀還是自欺
浮士德式交易
浮士德式交易的後果
找到和社會的連接點
自助心理的危險
突破心理防線
停滯不前與過度緊張
傳遞火炬
讚美失敗
捨棄的恐懼
你能成為好的指導人嗎?
人際關係很重要嗎?
第九章╱真正的幸福是個動詞
生活快樂了,工作就快樂?
消極的安慰劑效應
真的可以隨便說「不爽就辭職」嗎?
以賺錢為動力不對嗎?
憤怒,的確是種錯誤,但不可避免
壓抑情緒的危害
服從與自我控制
精疲力竭症:壓抑憤怒的副產品
誰是你的主人?
避免自責
釋放情緒
不擇手段的努力是為了誰?
忠於自己
喚起你的熱情
六十分鐘療法
致謝
第一章╱這麼成功,那麼失落
精疲力竭症
為什麼很多人會變成酒鬼?
瀕臨崩潰的模特兒
自我設限的行為:為失敗找藉口
非偶然的成功
忍受成功折磨的超級巨星
樂團男孩
麥可.喬丹的精疲力竭症
壓力的兩種表現
麥可.喬丹的「痊癒」
重燃鬥志:普羅米修斯的傳奇
第二章╱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疾病
成功憂鬱症
從名人到無名小卒
良性壓力讓人更快樂?
目標完成了,然後呢?
企業縱火犯
成功是「更多讚美、更多金錢、更少選擇」
安可=更多重複
失敗的快樂
鏡中的自己
渴望新事物...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