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請溫柔地抱抱自己,
告訴自己:「辛苦了!我已經夠好了。」
放下「以成就換取愛」的習慣;
你的存在,就是價值,就值得被愛。
最讓你感到耗竭的,不是你真的不夠好,
而是你心底的那個「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的無底洞。
我們總以為被挑剔、苛責之下長大的我們,離開原生家庭以後就會好了,但你卻發現傷痕如影隨形……
你是否有以下狀況:
‧「既然XXX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無法接受別人的讚美,總回應:「我只是運氣好……」
‧習慣用苛責、批判的方式,讓自己不斷進步?覺得活著好累,但卻無法停止。
‧我這件事搞砸了,我就像父母從小批評我的:「你不夠好、不夠認真、做事不夠仔細……」
‧無法享受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或甜美果實,只一心想追求下一個成就……
「我想不到我的任何一個優點,
因為這些都是我『應該』要做到的!」這個念頭讓我萬分辛苦。──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挑剔、批評、否定與羞辱,內化到我們心裡,讓我們習慣性苛責自己;華人文化對角色的社會期待與標準,也讓我們困在許多的「應該」裡,例如「你應該要煮飯,才是好媽媽。」「你應該每週都要回家,才是孝順。」而從小到大,無法停止的各種「比較」,更讓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潛質與獨特。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陷入焦慮、嫉妒、自責、憤怒、憂鬱等反覆循環的自我折磨裡
曾經深陷在「不夠好」的泥沼,宜芳心理師知曉這件事,讓人多麼惶恐煎熬痛苦,因此,她在這本書裡,集結眾多個案,專業又細膩地分析,並一一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以及當嫉妒時,從第三者目光來看待自己等。當我們能練習接納自己的每個情緒、每個好與不好,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成為自己,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
★本書特色:
◎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撰推薦序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NeKo嗚喵(說書人;YouTuber)、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疼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常覺得自己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試圖提醒你一段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的經歷。
《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書中收錄了許多關鍵提問,肯定能為你帶來靈感,陪伴你與心中那些不同時期的自己,重新對話、和解。──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在達成某個成就時,我就會馬上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當我的粉專人數一千人時,我想著︰「哪時候才能兩千人呢?」因此,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讓自己活得好累、好辛苦。
面對過於耀眼的人時,也讓我有種無形的壓迫感。我開始會避開這樣的人,因為只要在這些人身旁,都讓我覺得難以呼吸。那就像有隻小螞蟻啃噬著我的內心,彷彿有一根鞭子不斷鞭策著自己︰「宜芳,你得繼續努力、你還不夠好!」好多複雜的情緒隨之而來︰害怕、自責、憤怒、難過、沮喪……
──摘自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本書有許多練習,例如:關於內疚感的練習
當內疚趨使你的罪惡感襲來時,請你問自己︰
1.是什麼觸發了你的內疚感?
例如︰昨天天氣很冷,我帶孩子出門,卻忘記幫他戴口罩,結果他感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個時候,你對自己說了什麼?
例如︰我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怎麼我長這麼大了,還這樣忘東忘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可以怎麼調整我的想法?
例如︰除了忘記幫孩子戴口罩,我也有盡力把孩子照顧好。我能看到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什麼證據支持你的想法?
如︰孩子感冒有很多原因,不只是因為沒有戴口罩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你已經夠好了,做得夠多了。你能少一點內疚,多愛自己一點嗎?
作者簡介: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專業訓練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課程共60小時
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
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
有一對七歲和四歲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你走一程。
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是《親子天下》、《未來Family》、《媽咪拜》、《女人迷》的專欄作家。
各單位 親職講座、表達性藝術治療紓壓&自我照顧工作坊講師,帶領講座、工作坊超過三百場。主要專長為親職教養、自我肯定、原生家庭、情緒困擾、親密關係等議題。
已出版《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其中《先陪伴,再教養》一書獲選金石堂當月強推,以及文化部《Books From Taiwan》選書。
IG︰yvonne_counselor
FB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
章節試閱
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有一位四十歲的男性個案跟我抱怨,他的太太常常挑剔他,嫌他掃地掃不乾淨、摺衣服摺得很醜、炒菜炒得太鹹,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嫌。他每天下班都會在車上多待半小時,打個電動,紓壓一下再回家。
長期下來,他開始出現「習得無助感」(註1),覺得做什麼事都很無力、無奈。
當太太罵他哪裡沒做好,他也不想再多說,反正就照她說的做就好,因為多說,兩人反而吵架。有時候,他甚至只想擺爛,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會被雞蛋裡挑骨頭。
談了幾次之後,我鼓勵先生試著邀請太太進到諮商室一起會談。
進到諮商室,太太不好意思地承認的確有這個狀況。不知道為什麼,她總是很容易看先生不順眼,在職場上、對朋友也是。但在外頭,太太通常會收斂一點,不會表現得太明顯,怕影響人際關係;一回家面對先生,太太看到先生,卻常覺得一肚子氣,覺得先生做什麼都做不好。
媽媽讓我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
我問太太︰「在你小時候,有誰常常批判你嗎?」
一開始,太太搔搔頭,說︰「我一開始想到的是我媽,但我想不到她到底批評我什麼。」講到一半,太太突然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我在我媽旁邊,總是有種隱約不安的感覺,到現在都是……她好像不是真的批判我什麼,而是讓我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像是上個月我們全家都得了流感,或是我最近比較少煮飯,她就說我『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只顧工作』,又說我很懶惰之類的。反正只要她心情不好,什麼都可以罵。
「在我小時候,當媽媽心情好,就說我長得很漂亮,心情不好,就說我怎麼這麼胖……在她心情好時,我可以吃甜食,她心情不好時,她就說:『這麼胖,還一直吃。』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常常不知道要跟她聊什麼,因為閒聊也會被念。我講話之前都要想一下,我這樣講可以嗎?會不會又被媽媽念。
「我在媽媽身旁,常常覺得提心吊膽,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說錯什麼話、做錯什麼事。 媽媽的批評,我也可以假裝不在意,但還是會覺得心情不好。
「好久以前有一次,我故作輕鬆地告訴她:『你講的一些話,讓我覺得心裡不太舒服。』結果她反而說我玻璃心、太脆弱。之後,我就不再和她說心裡話了,因為說了,她也聽不懂,我們反而還吵架。」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
在心理治療學派中,精神分析提出「防衛機制」這個概念,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可以幫助個人因應焦慮,避免自己被焦慮所淹沒。其中一個常見的防衛機制是投射作用(projection),指的是將個人無法接受的欲望或衝動,歸到別人身上去。
當一個人總是要表現得很強勢、時常怨天尤人、嫌東嫌西,其實是把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透過責怪他人,來顯示自己並沒有那麼糟;但實際上,雖然他們表面上時常攻擊他人,但他們卻很容易在心裡不斷責備自己。
一個常常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也會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面及黑暗面投射出去,而覺得其他人做得不好。越是好強、強勢的人,內在可能越脆弱。因為內在太渺小、脆弱了,才需要假裝自己是如此的強大。
太太接著說︰「其實,我也不怪我媽,只是覺得跟她在一起時,我有點辛苦,也常常感到很受傷。但我也知道她很辛苦。在我媽還很小的時候,我外婆就離家了,後來外公過世,是她的姑姑照顧她長大的。但姑姑家小孩也很多,沒辦法好好照顧她,能供她吃飽就很不錯了。我媽媽如果有委屈,或是表哥欺負她,總是有苦往心裡吞,沒有人可以說……」
當太太願意試著去理解媽媽為何長成這個樣子,就能對媽媽有多一份包容,同時也減少內疚與自責。
「只有我考得好,才值得被愛。」
如果你很容易批判自己、批判他人,很可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小時候,你在一個常常批判你的家庭中長大。
父母可能長期給孩子「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愛」相反,若父母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管我做得好、做不好,都是被愛、被接納的。孩子會知道,就算我做錯事,父母還是愛我的。父母可能不喜歡我做的事情,但我還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而「有條件的愛」是什麼意思呢?例如︰當孩子考差了,父母並沒有安慰他,或是去同理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而是一直責怪孩子為什麼沒考好。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感受到的是「只有我考得好,才值得被愛」。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若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如果我考不好,我可能不被愛,或媽媽會比較愛另一個手足,這是多麼深的恐懼──可能被拋棄的恐懼。
不只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成績考好一點,父母才會比較愛自己。每次我聽到這樣的話,都覺得萬分心疼。因為這樣長大的孩子,學習到的是用成就才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夠好的。當孩子考不好時,孩子不只是面對父母失望的臉孔,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自責與內疚。
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抱持正向期待時,孩子的成績的確會比較好。但研究更重要的發現是,當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孩子反而會成績變差。
只是許多父母還是認為應該要更嚴格、盯更緊,甚至用羞辱、批評、嘲諷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因此,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永遠不夠好」、「我很糟,不值得被愛」,課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只給自己五分,但老師卻給她十分的孩子
在學校,有個孩子講話總是很小聲。談了幾次以後,我發現,她有很深的「羞愧感」。
她常常因為大事、小事感到丟臉,也覺得自己有人群恐懼症,只要上台,就緊張到覺得自己吸不到氣。她覺得自己很糟、長得很醜、成績不好、人緣也沒有很好、常常被媽媽和阿嬤罵、從來沒有見過爸爸。
總之,她覺得自己沒有一件做得好的事。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會有多辛苦!
上學期的期末,導師請每位小老師自評分數,這個孩子只給自己五分,但任課老師卻給她十分,肯定她做小老師認真、負責。
我看到後好驚訝,這是多麼大的差距。
她說,她的確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情,只是覺得五分好像比較適合自己。
這些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的孩子,抱持著「我就笨、我就爛、我就是數學/英文學不會」。他可能在上課時就選擇閉上耳朵,考試一考差,就再次驗證自己真的不是學數學/英文或任何科目的料。
這些覺得自己很爛、低自尊的孩子,他要怎麼好好學習?因為,孩子的自我批評,已經把他的耳朵和心給關起來了。
孩子開始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很容易批評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怎麼看你,深深影響你怎麼看自己。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若總是跟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不要這麼脆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很難去接受自己真實的情緒。孩子因此開始選擇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可能是不被愛的。
如果你長期在一個批判的家庭中長大,你可能也很難好好愛自己,而時常批判自己。一個常常批判自己的人,自然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容易怪東怪西。
但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了。下次,當你看別人不順眼,看自己也不順眼時,是否可以看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告訴自己︰「你已經很棒了!」
一份「自我肯定」的練習
1.寫下你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例如︰分手後,我還是努力讓自己能正常上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麼做到的?
例如︰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即使再微小,都沒關係)
例如︰「我沒有這麼容易被打倒」、「沒有你,我一樣可以過得很好」、「我知道自己還是值得被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邀請你把愛自己化為行動︰
1.你現在愛自己的分數是幾分呢?(1─10分)____分。
2.你期待愛自己的分數是幾分呢?(1─10分)____分。
3.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分數能高1分?例如︰罵自己時會喊停、不把心事悶在心裡,嘗試說出來、學習一項新事物、運動、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看自己順眼了,自然看他人、看這個世界,也會覺得可愛。
註1︰當一個人一直努力卻不斷失敗,可能產生「習得無助感」,最終認為自己就是魯蛇、失敗者,選擇放棄或消極以對。
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有一位四十歲的男性個案跟我抱怨,他的太太常常挑剔他,嫌他掃地掃不乾淨、摺衣服摺得很醜、炒菜炒得太鹹,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嫌。他每天下班都會在車上多待半小時,打個電動,紓壓一下再回家。
長期下來,他開始出現「習得無助感」(註1),覺得做什麼事都很無力、無奈。
當太太罵他哪裡沒做好,他也不想再多說,反正就照她說的做就好,因為多說,兩人反而吵架。有時候,他甚至只想擺爛,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會被雞蛋裡挑骨頭。
談...
作者序
【推薦序】溫柔的鑰匙 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蔡宜芳心理師的新書《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中提到的昱坤,從小在壓抑情緒的家庭中長大,被教養成慣性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成年後成為工作狂,失控地以高壓方式對待孩子。
或是像宇晴,因父親早逝,使母親長期受困於負面情緒。在媽媽長期的負面情緒灌溉下,宇晴覺得若快樂,會對不起媽媽。成年後,即使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宇晴仍常莫名失落,內心似有填不滿的洞,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書中案例的主角們,都經歷了不同型態的傷痛。他們的心像被這些經歷烙印上了傷疤,舊傷未癒,又受新傷,層層疊加,像重重枷鎖,將未能宣洩的傷痛感受封印在心靈深處。
即使許多經歷早已被淡忘,但傷痛卻不曾癒合,仍汩汩流著鮮血。持續影響著他們的言行、人際關係,及對待自己的方式。
如書中的阿德,長期遭受父親的家暴,因無力抗拒,也無法逃避,引發書中提及的「大腦凍結/關閉階段」的狀態。他讓自己無感,因唯有進入這種麻木狀態,才能免受負面情感與身體暴力的折磨。此機制長期運作,使得成年後的阿德成為一個容易暴怒的人。
此外,書中有些角色因不堪受苦,觸發防衛機制,出現成癮、暴怒、過度追求物質等失控行為,走入宜芳心理師書中不同情境的失控人生。
最終,不只本人痛苦不堪,身邊的人同樣受累,甚至讓傷痛代代相傳。
我在書中的故事裡,也看到很多長輩、同事、朋友,甚至學生的身影。暴躁的性格、總愛討好人、長時間的自慚形穢、總覺得自己做錯事、討厭自己等等……他們同樣遭枷鎖重重束縛,難以自救。
/
這本書像一把充滿愛與溫柔的鑰匙,帶著我一層一層地解開心中交錯繞疊的情緒枷鎖。
許多早已淡忘的過往被書中故事解鎖的瞬間,自己好像悠悠吐出一口積蓄不知多少年的鬱悶。
宜芳心理師也提供明確方法,透過溫柔、細膩的文字,輕聲地提醒我們覺察情緒與感受。精準剖析每個故事,探究這些情緒的根源,讓我們透過書,學習重新框架負面經驗,練習安頓情緒與釋放壓力。
我在幾則故事中,也看見一部分的自己。我想起自己也曾自覺不夠好,不受控地討好他人。我也曾是失控的工作狂,無止境地追逐金錢,還有過莫名失控的行為──胡亂買鞋。
有很長一段時間,經過鞋店時,即使腳下的鞋還很新,家中也還有未拆的新鞋,我仍會進去轉轉。
有回被朋友問:「張祐嘉,你買這麼多鞋幹麼?你是蜈蚣精嗎?」早被問爛的問題,我如往常插科打諢地笑笑帶過。
但那次回家路上,我腦子逕自播放起一段早已淡忘的往事。三十幾年前的某日,我穿著爸爸新買給我的球鞋,開心地走進教室。一位家境富裕的同學,高聲指著我的鞋子喊:「張祐嘉,你的鞋子是仿冒品吧?看起來好爛。」接著一群同學圍了上來,輪番嘲笑。
爸爸省吃儉用買給我的鞋,此後卻成為我被嘲笑的日常。每日早晨,套上鞋的剎那,同學訕笑的臉與尖酸話語總在腦海中對我發動攻擊。
腳踏進教室前,我常不自主地先深吸一口氣,再閉眼走進去。
有回鼓起勇氣,想跟爸爸訴苦,希望他為我換雙「正常」的鞋。但回家看到他吃著白饅頭配大蔥,當晚餐充飢,我到嘴邊的話硬生生被吞回去。
「忍,不去想,不去感受,逼迫自己麻木」,是當時十三歲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
像書中角色一樣,任由抒發不掉的感受蓄積,硬將之鎖進靈魂深處。當時的我必須麻木,才能喘息。
日子久了,此事早已被淡忘,但卻常沒來由地「自慚形穢」或「想買鞋」,惹得我不時納悶,覺得自己「有病」。
/
那回朋友的發問,讓我覺察這陳年舊傷。覺察也像把鑰匙,成功地協助我卸下傷痛枷鎖。
我在心中擁抱那位國中時的自己,默默地原諒當年的同學,在心裡喊了他一聲:「頑皮的小屁孩。」
十幾歲時,心裡那如萬斤重擔的壓迫,對中年的我而言猶如一縷青煙。只嘆當年沒有機會獲得友善長輩或書籍引導,甚至總想把自己藏起來,希望別被人注意到。
傷癒後,某日我在健身房運動時,發現鞋面破了兩個洞,往常的我遇到這種情況,總覺得難為情。
但這次,只覺得破的位置讓鞋看起來很酷、有個性。我跟教練說:「這兩個洞破得剛好,滿好看的耶。」
運動完的回家路上,經過每次必逛的鞋店,我沒再走進去逛逛。回家想著:內心深處那位十三歲的自己,等解鎖的關鍵提問究竟等了多久?
/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常覺得自己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試圖提醒你一段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的經歷。《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書中收錄了許多關鍵提問,肯定能為你帶來靈感,陪伴你與心中那些不同時期的自己,重新對話、和解。
或許多年前的自己,多年來一直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影響你的言行、心情,期待你快點發現它,只因你缺那麼一句關鍵提問、少一把溫柔的鑰匙,反而總覺得是自己有問題,想把自己藏起來。
誠摯地邀請你讀這本書,期盼書中的關鍵提問,能引導你踏上「發現自己真的很好」的旅程。
【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許多念輔導諮商的人,都帶著故事而來,我也不例外。
我在第一本書《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中提到,高中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三年。國中考前五名的我,同時考上了第一志願的普通班和音樂班,我選擇了音樂班,卻重重地跌了一跤。
國中的我,曾天真地以為,成績不好的人就是不認真念書;念了音樂班,才赫然發現,原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每一次術科考試──主修、副修、視唱、樂理、聽寫,所有的成績都會貼在公布欄,我常常是最後幾名。我變得很自卑、畏縮、常常覺得很丟臉。
我曾經好努力,但發現自己聽寫就是寫不出來。主修、副修考試時,緊張到手冒冷汗、全身發抖。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也有我做不到的事情,習得無助感不斷襲來。
我不願意轉學,因為我很害怕,如果沒有「雄中」這兩個字,我就什麼都不是了。就這樣,我辛苦地撐了三年畢業。我常常上完主修課,在琴房偷偷哭泣,然後擦乾眼淚,假裝沒事回去上課。晚上常常哭到睡著。
琴房的地板鋪著稍有霉味和磨損的綠色地毯。畢業後好幾年了,我還是重複做著同一個噩夢。夢中的我,在綠色地毯上狂奔,跑過一間又一間好像永無止境的琴房,卻怎麼也找不到下樓的路。就像那三年,我怎麼也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我想要逃走,卻發現自己身陷其中。
我主修聲樂,當時班上還有兩位同樣主修聲樂的同學。我記得其中一位同學,面容姣好,身高還超過一百七十公分。她唱起歌就像天籟,如同黃鶯出谷、餘音繞梁。每次在她身旁,我都覺得自己就是一隻站在天鵝旁邊的醜小鴨。那隻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的醜小鴨。
高中畢業之後,我身旁那個巨大的壓迫感仍然如影隨形︰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我已經習慣「比較」。其實,只要一個人一開始比較,便會只看結果,忽略了過程。當我們習慣用「比較」來確認自己是否夠好,你就會發現,你永遠不夠好。因為,就算你的成績是全班第一,還有全校第一呀!比較,是永遠比不完的。
在達成某個成就時,我就會馬上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當我的粉專人數一千人時,我想著︰「哪時候才能兩千人呢?」因此,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讓自己活得好累、好辛苦。
面對過於耀眼的人時,也讓我有種無形的壓迫感。我開始會避開這樣的人,因為只要在這些人身旁,都讓我覺得難以呼吸。那就像有隻小螞蟻啃噬著我的內心,彷彿有一根鞭子不斷鞭策著自己︰「宜芳,你得繼續努力、你還不夠好!」好多複雜的情緒隨之而來︰害怕、自責、憤怒、難過、沮喪……
我直到某天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個無底洞。不管我怎麼努力填滿,永遠都無法填滿的。一山還有一山高,當達成一個目標,我就為自己設了下一個目標,我將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一天,累壞了的我,終於停了下來。我開始告訴自己︰「我已經擁有夠多了!」我知道,我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高䠷的身材或姣好的臉蛋,我唱的歌永遠不可能比她動聽。但我也是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我是心理師、講師、作家、雙寶媽,我也在屬於自己的地方發光發熱。
現在的我更知道,就算我沒有這些頭銜,我還是我自己,我也只能成為我自己。我是蔡宜芳,我不需要任何東西證明自己;光是成為我自己,就是值得被愛的了。
現在,當我看到那位高中同學在舞台上曼妙的身影,現場繚繞著動人的歌聲時,還是會有隱微的失落。畢竟,那也曾經是我年輕時的夢想呀!但現在的我,不會再掉入那個無底的深淵。我可以拉自己一把,轉過頭來看自己所擁有的,同時微笑著祝福她。當嫉妒的心情能轉變為羨慕和祝福,我想,這一定是我給自己最棒的禮物了。
我發現,適度的調整目標非常重要。因為,最讓你感到耗竭的,不是你真的不夠好,而是你心底的那個無底洞。如果你沒有看清楚那個洞長什麼樣子、需要什麼東西;你只是一味地拿任何東西填補,你仍然會感到疲憊不已。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自卑使我們追求卓越。這真的是好大的力量!自卑使我不斷努力、不停地鞭策自己。這麼多年來,我拚命拿東西填補那個無底洞,拚命地鞭策自己付出更多努力,但其實,填補的效果很有限。因為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還不錯;但更多時候,我仍然不滿足、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總是拔腿狂奔、停不下來,我無法放鬆。我沒有辦法享受努力的過程,我看不到我走過的路途中,開著美麗的花、有飛翔的鳥兒,我只在意我跑得夠不夠快,我比別人早到終點了嗎?回首過去,我才發現我錯過了許多瑰麗的風景。
你的內心深處,也有那個覺得自己很渺小的地方嗎?
大學的我就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我的人生轉了個大彎。我狂熱地栽進了心理學和輔導諮商這個浩瀚無垠的大海,重新找回自己那失落的一角。
我就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的恩師賀孝銘說︰「你不可能克服所有缺點,但你可以鞏固優點。」唱歌似乎不是我最擅長的事,但諮商、寫作、演講,好像是我做得還不錯的。這樣,就夠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切,很心疼當時的自己,想溫柔地抱抱那個上完課在琴房哭泣的自己,告訴她︰「你辛苦了!」
我的高中同學K說「高中的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我覺得這個譬喻真好!雖然很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卻滋養我們成為不一樣的自己。同學Y說了一段好美的話︰「如果沒有那幾年的衝擊和自我懷疑,找尋自己更多的可能,找尋除了演奏外的熱情、目標和夢想,我們就都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過了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
謝謝你打開這本書,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一步一步更靠近自己的心。讓我們練習好好傾聽你的心想告訴你什麼,一起走一段療癒之旅!
【推薦序】溫柔的鑰匙 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蔡宜芳心理師的新書《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中提到的昱坤,從小在壓抑情緒的家庭中長大,被教養成慣性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成年後成為工作狂,失控地以高壓方式對待孩子。
或是像宇晴,因父親早逝,使母親長期受困於負面情緒。在媽媽長期的負面情緒灌溉下,宇晴覺得若快樂,會對不起媽媽。成年後,即使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宇晴仍常莫名失落,內心似有填不滿的洞,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書中案例的主角們,都經歷了不同型態的傷痛。他們的心像被這些經歷烙印上了...
目錄
010【推薦序】溫柔的鑰匙/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013【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輯一 父母以愛之名的批評、羞辱、控制、否定,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026那些以愛之名的嘲諷、羞辱、貶低、控制,都是創傷
請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035那些父母的責備,長大後,卻內化為自我批評
從自我批判中停下來,聽一聽自己的聲音。
046怪罪他人、工作狂、暴飲暴食、網路成癮,都是防衛機制,保護我們不要受傷防衛機制是一種求生策略。
058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067過去的創傷經驗,讓你容易情緒失控
我們不可能變回原本的自己,但我們將會長出新的自己。
076愛情中,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可能從你和母親的依附關係複製而來
如果沒有母愛及正向的親子互動,我們無法好好長大。
086討厭自己、無法信任他人,很可能和「依附關係」有關
如果我們從小就沒有好好被愛,我們怎麼會愛人?
096你內在的匱乏,會不斷驅使你的行動
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拚命用各種方法證明自己夠好。
輯二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
106若你總是壓抑情緒,有一天,情緒可能會反撲
接納情緒,幫助我們過更想過的生活。
115練習接納每一個情緒;當情緒能自由流動,它會走的
我們缺的,是允許我們做真實的自己的人。
123憤怒底下,隱藏著什麼?恐懼和羞愧,讓我們對情緒更難以啟齒
唯有坦承自己的脆弱,才有可能真的長出堅強。
134嫉妒:嫉妒使人痛苦,卻也激勵我們朝渴望邁進
當我們覺得「不應該」嫉妒,就產生了罪惡感。
141焦慮:隱微卻如影隨形的焦慮,讓我們被焦慮驅使,無法自拔
唯有好好聽一聽你內在的焦慮是什麼,改變才能開始。
150內疚:跳脫不對、不夠好的恐懼及內疚
當你感到內疚,你會想補償他人。
158憂鬱症不是你能控制,吃藥不代表你軟弱
研究發現,藥物搭配心理治療的效果最好。
輯三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壓力?
172你有完美主義嗎?華人文化讓我們容易過度背負社會期待
就算表現不夠好,你還是值得被愛。
180在「被比較中」長大的我們,練習放下「以成就換取愛」的習慣
當你承諾要當一個好孩子,你就失去了犯錯的權利。
189你常為了小事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嗎?有條件的愛,造成有條件的自尊
這件事沒做好,不代表我就是個不夠好的人。
199「高敏感」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高敏感也是專屬於你的天賦
高度同理心、豐沛情感、思慮周全,是高敏感族珍貴的能力。
207壓力不是問題;你如何看待壓力,才是問題
你怎麼去解讀這個事件、你和環境是怎麼互動,決定了壓力的大小。
217當你面對壓力,是跟它拚了,還是先去打電動?適度的壓力是助力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擺爛的孩子或大人沒有壓力,但其實,這可能就是慢性壓力。
輯四 如何與曾讓我們受傷的原生家庭相處、立下界限?
228當你無法改變家人,你可以先改變自己
她對心理師說:「我覺得我這輩子,是為了心疼我媽來的……」
235生氣時,你不需要幫對方找藉口;好好生氣後,你才會好起來
當你告訴自己不可以生氣,就是任由對方繼續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對你。
243課題分離︰當你沒照父母的期待走,你不需要承擔父母的失望
覺得自己不夠好,可能是從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學到的。
252與其責怪父母的安排,不如把「選擇」的責任還給自己
我們不能總是把決定權交給父母,卻又抱怨父母的決定是錯的。
263你可以選擇當「有意識」的父母;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你的父母怎麼對待你,你就會怎麼對待孩子。
273原生家庭的傷痕可能會複製,但你能為自己改寫腳本
你沒有闖過的人生關卡,上天會用不同方式,繼續考驗你。
281【後記】接納自己,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事
010【推薦序】溫柔的鑰匙/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013【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輯一 父母以愛之名的批評、羞辱、控制、否定,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026那些以愛之名的嘲諷、羞辱、貶低、控制,都是創傷
請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035那些父母的責備,長大後,卻內化為自我批評
從自我批判中停下來,聽一聽自己的聲音。
046怪罪他人、工作狂、暴飲暴食、網路成癮,都是防衛機制,保護我們不要受傷防衛機制是一種求生策略。
058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