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2008年第55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推薦好書
◎入圍2009年金鼎獎最佳人文類圖書獎
名人推薦:
推薦專文
「知山」、「親山」、「登山」,到「護山」 戴寶村
台灣是一個高山之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境內,卻有海拔接近四公里的高山——玉山 (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近三百座,如此國土面積與山岳高度的對比,世界各國無一能與台灣比擬。台灣一般人雖能與生活周遭平原、丘陵接壤的近山淺山朝暮相望,但早期的高山因山高雲深路遙,山地原住民的民情隔閡,加上漢人又比較缺乏探險登高精神,所以台灣人與高山始終可遠望而不可及。
日本治台之後,基於國土資訊的掌握和山林資源開發、原住民部落的鎮壓與治理,還有探險蒐奇、休閒健身的諸多因素,促發近代台灣的登山運動。從日治時代的開創至戰後管制下的發展,到現今登山活動成為擁有相當多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來,登山者堅實的步履,踏出了多采多姿的登山歷史。
與本書作者玫君結識於她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由於我個人研究歷史、教授歷史非常重視作業(坐業)與行業兼顧,猶記得口試開始就問她攀登過多少高山?她的答覆符合了我的期待。而詳細閱讀她的論文後,更驚訝於以一個非出自歷史系所的研究者,卻對日治時代登山活動的相關檔案文獻、書類刊物等非常熟悉,豐富的史料與紮實的論述,使她的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肯定,因此獲得學位後不久即以《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一書出版刊行。而今相隔沒多久,她又將登山史往下延伸,並將內容普及化,完成了這本《台灣登山一百年》,結合了學術人與登山者的雙重角色,而且是真正的「勇腳」。
本書從懼山到望山反映早期台灣山岳的神秘面貌,從探險到休閒勾勒出日治時代的登山活動圖像,細述戰後從沈寂到發展的登山活動,也考察當代登山活動的傳承,全書時間脈絡清晰,內容涵蓋山岳、登山者、登山團體、各類登山活動,以及與山有關的物件等,行文流暢易讀,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又穿插歷史和新近的寫真圖像,使登山者能印證回味山野行蹤,愛山者可作為預習閱讀或遐思神遊,能穿梭世紀時光,也可縱橫高山深谷。
回憶個人的登山歷史,始於大二時的能高越嶺(一九一七年闢建、一九一九年完成)健行,首次領受了中央山脈的壯美與奇萊山群的險峻,從此開始培養登山的嗜好,但因受限於教學研究忙碌、假期天候及團體行動等諸多因素,行年已過半百而登臨的「百岳」數年來也還停格在七十三座,不過對台灣高山仍充滿想望,閱讀書稿之際,更感覺高山的召喚似又鼓動血脈,私下也期盼八通關橫斷之行能早日完成。
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也是一個高山國家,玉山已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認同地標,綿延的台灣高山更是台灣人的靠山,希望本書讓台灣人能夠「知山」、「親山」、「登山」,而到「護山」。願讀者開卷閱讀《台灣登山一百年》,進而邁開步伐,走向郊山、中級山、高山的各種「百名山」。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國家山岳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