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科學與技術之定義講起,分別介紹兩者之不同與相互之影響,然後介紹兩者對經濟、環境、教育、文化之影響。本書內容主要探討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及社會(Society)三者的相互關係,對「科學、技術」與「科技」不同之處,以及科學引導技術,或是技術引導科學,或是科學、技術自形發展,皆有詳細說明與分析,讓讀者明瞭科學、技術與科技之間的差異。內容中對西方、中國的科學思想源起與技術發展,甚至科學、技術對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政策影響,在書中各單元中皆有詳細的探討與說明;同時,並以中外各種發明及事件,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聯性,讓讀者能對「科學、技術與社會」此一學科有粗淺的認識及入門。
目錄
第一章 前言1.1 何謂「科學」1.2 何謂「技術」1.3 「科技」的混淆1.4 其他的誤解1.5 科學對人類的影響1.6 技術對人類的影響1.7 科學、技術與社會第二章 科學與技術2.1 「科學」的定義2.1.1 科學的特質2.1.2 「唯科學」與「泛科學」2.1.3 科學的侷限2.1.4 科學侷限論2.2 「技術」的定義2.2.1 應用科學2.2.2 技學2.2.3 技術之類別第三章 科學與技術面面觀3.1 程序3.1.1 科學研究的程序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3.2 原動力3.2.1 科學的原動力3.2.2 技術的原動力3.3 發展3.3.1 科學的發展3.3.2 技術的發展3.4 特性3.4.1 現代科學之特性3.4.2 現代技術之特性3.5 災害3.5.1 科學之災害3.5.2 技術之災害第四章 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4.1 科學研究4.1.1 觀察4.1.2 實驗4.1.2.1 實驗方法的特點4.1.2.2 實驗的誤解4.1.3 推理4.1.3.1 比較分類法4.1.3.2 分析綜合法4.1.3.3 歸納演繹法4.1.4 數學方法4.1.4.1 數學方法的特點4.1.4.2 數學方法的作用4.1.4.3 數學模型的性質4.1.4.4 正確認識電腦模擬4.2 技術發展4.2.1 設計4.2.1.1 設計的分類4.2.1.2 我國的情形第五章 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5.1 古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5.2 中世紀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5.2.1 科學影響技術5.2.2 技術影響科學5.3 工業革命與科學的關係5.3.1 技術的實用與考量5.4 近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5.5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影響5.5.1 自行發展5.5.2 科學引導技術5.5.3 技術引導科學5.6 三大學派5.6.1 科學至上論5.6.2 技術至上論5.6.3 哲學至上論5.7 結論第六章 西方的科學思想6.1 前言6.2 古代西方之科學發展6.3 古希臘時代之科學發展6.3.1 亞里士多德6.3.2 古希臘的科學觀6.3.3 古羅馬時代6.4 中世紀之科學發展6.4.1 文藝復興時代6.4.1.1 伽利略6.4.1.2 培根6.4.1.3 笛卡爾6.4.1.4 中世紀的科學思想6.4.1.5 牛頓6.5 近代科學思想6.5.1 達爾文6.5.2 從「科學」到「科學主義」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7.1 前言7.2 中國古人的思想7.2.1 商代與西周的思想7.2.2 春秋時代的思想7.2.3 春秋時代的倫理7.3 易、五行與陰陽7.3.1 孔子的思想7.3.2 易7.3.3 五行與陰陽7.3.4 東漢以後的陰陽五行7.3.5 宋代的陰陽五行7.4 中國古代科學不彰之原因7.4.1 中國的大一統7.4.2 儒家思想7.4.3 墨子7.5 結論第八章 中國古代技術8.1 指南針8.1.1 磁石8.1.2 司南8.1.3 指南魚和指南龜8.1.4 指南針和羅盤8.1.5 指南車8.2 火藥8.2.1 火藥的起源:煉丹術8.2.2 火藥的發展8.2.3 火器8.2.4 火藥的西傳8.3 造紙8.4 印刷8.4.1 雕版印刷8.4.2 活版印刷8.4.2.1 泥活字版8.4.2.2 木活字版8.4.2.3 金屬活字版8.4.2.4 清代活版印刷8.4.2.5 平版印刷8.5 算術8.6 醫學8.7 《天工開物》8.8 結論第九章 西方技術通論9.1 技術成長與產值9.2 技術與環境9.3 技術的走向9.3.1 LearningbyUsing9.4 技術的擴散9.5 技術之相互影響9.6 對技術的期待9.7 21世紀的技術第十章 科學、技術與經濟10.1 知識經濟10.1.1 知識經濟之特質10.1.2 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模式10.2 工業革命的後果10.2.1 英國工業革命10.2.2 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10.2.3 歐洲工業革命10.2.4 工業革命的經濟理論10.3 政府與經濟10.3.1 經濟之「主義」10.3.2 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10.4 政府與技術10.4.1 政府應否介入技術發展10.4.2 技術政策之模式10.4.3 技術發展之階段10.4.4 技術發展之機構10.4.5 技術發展之政策第十一章 臺灣技術與經濟的發展11.1 經濟政策11.1.1 進程11.1.2 工業產品11.1.3 政策演變11.1.4 政策檢討11.2 未來展望11.2.1 臺灣的「製造技術」11.2.2 兩岸經貿11.2.3 知識經濟11.2.4 臺灣發展知識經濟之展望11.3 結論第十二章 科學、技術與環境12.1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12.2 自然環境的平衡與破壞12.2.1自然環境的破壞12.2.2 自然環境的平衡12.3 永續發展12.3.1「永續發展」的沿革12.3.2 何謂「永續發展」12.3.3 ISO1400012.4 深層生態學12.4.1「深層生態學」與「淺層生態學」12.4.2 深層生態學的特性12.4.3 深層生態學的規範與原則12.5 環境倫理12.5.1 反省環境問題之學派12.5.2 環境倫理之內涵12.5.3 環境倫理之侷限12.6臺灣的環境12.6.1 臺灣的汙染12.6.2 臺灣的「永續發展」12.6.3 「綠建築」第十三章 科學、技術與高等教育13.1臺灣社會的功利主義13.2 高等教育沿革13.2.1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13.2.2 西方高等教育13.3 通識教育13.4 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13.5 我國的專業教育與博雅教育13.6科學、技術與教育13.6.1 科學對教育的直接衝擊13.6.2 技術對教育的直接衝擊13.7結論第十四章 科學與文化14.1 何謂「文化」14.1.1 文化的層面14.1.2 科學與技術如何影響文化14.2 科學對文化之影響14.2.1 牛頓與因果論14.2.1.1 因果論之沿革14.2.1.2 因果論之貢獻14.2.1.3 因果論之侷限14.2.2 達爾文與演化論14.2.2.1 演化論是科學嗎?14.2.2.2 演化論之影響14.2.2.3 演化論之侷限:智慧設計論14.2.3 混沌理論14.2.3.1 混沌理論的出現14.2.3.2 何謂混沌理論14.2.3.3混沌理論的影響14.2.4 複雜理論14.2.4.1 何謂複雜理論14.2.4.2 複雜理論的發展14.3 結論第十五章 技術與文化15.1 未成熟的科學:FrancisGalton的故事15.2 未經評估的技術:WilliamFarish的故事15.3 資訊:ClaudeShannon的故事第十六章 技術與美16.1 藝術與美16.2 藝術與技術16.3 手工藝與美16.4 明日的技術與美
第一章 前言1.1 何謂「科學」1.2 何謂「技術」1.3 「科技」的混淆1.4 其他的誤解1.5 科學對人類的影響1.6 技術對人類的影響1.7 科學、技術與社會第二章 科學與技術2.1 「科學」的定義2.1.1 科學的特質2.1.2 「唯科學」與「泛科學」2.1.3 科學的侷限2.1.4 科學侷限論2.2 「技術」的定義2.2.1 應用科學2.2.2 技學2.2.3 技術之類別第三章 科學與技術面面觀3.1 程序3.1.1 科學研究的程序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3.1.2 技術發展的程序3.2 原動力3.2.1 科學的原動力3.2.2 技術的原動力3.3 發展3.3.1 科學的發展3.3.2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