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淨觀簡介
一、不淨體狀貌
律戒本疏(節錄)
明不淨有四種。一因不淨。過去無明行是。二種子不淨。父母精血是。三所依處不淨者。依在生熟二藏中間是。四體不淨。三十六物是。歎不淨行者。歎不淨理能除或到。歎思惟不淨者。此歎能行不淨觀人。就第二順教修行中有三。第一初說不復往返已來。明修不淨觀因緣。第二從爾時毘舍離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眾僧集會因緣。第三從爾時世尊已此因緣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第一修不淨觀中有三子句。第一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訖歎死勸死講死已來。明順教修行便生厭患身命。第二從時有比丘字未力伽難提以下訖扙若塚間已來。正明起過。第三從有諸居士以下訖不復往返已來。明俗人譏嫌。因不淨觀六十人捨身者。欲明此人過去時有其誓願。要因此觀得道而復捨身。是故今日受其昔願。
二、不淨觀何性幾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何世為有漏為無漏為離欲得為加行得。頌曰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為性。違逆作意為因所引。厭惡棄背與貪相翻。應知此中名不淨觀。名不淨觀應是慧者。理亦不然。觀所順故謂不淨觀能近治貪故。應正以無貪為性。貪因淨相由觀力除。故說無貪為觀所順。諸不淨觀皆是無貪。非諸無貪皆不淨觀。唯能伏治顯色等貪。方說名為此觀體故。此約自性若兼隨行。具以四蘊五蘊為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唯爾所地此容有故。此觀唯緣欲界色處境。欲界顯形為此觀境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耳根律儀所防護者。住不淨觀乃至廣說。此言為說諸為色貪所摧伏者。彼必由為緣聲等貪之所摧伏故。欲摧伏緣色貪者。必先應住耳根律儀。由此方能住不淨觀。有說。此觀唯依意識能引。所餘違逆行相故若有住耳根律儀彼必應先住不淨觀。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若謂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以為不淨。舍利子等於佛色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為不淨故。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由此已顯緣義非名。亦已顯成通緣三性。初習業者唯依人趣。能生此觀非北俱盧。天趣中無青瘀等故不能初起。先於此起後生彼處亦得現前。此觀行相唯不淨轉。是善性故體應是淨。約行相故說為不淨。是身念住攝加行非根本。雖與喜樂捨三根相應。而厭俱行如苦集忍智。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此觀行相非無常等十六行攝。故唯有漏通加行得及離染得。離彼彼地染得彼彼定時。亦即獲得彼地此觀。離染得已於後後時。亦由加行令得現起。未離染者唯加行得。此中一切聖最後有異生皆通未曾。餘唯曾得說不淨觀相差別已。
三、不淨觀自世緣與修得
俱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二(節錄)
堯圓抄云。不淨觀自世緣。謂能緣不淨觀。與所緣色法有同一世。故名自世緣。能緣所緣。為一具有同一世。由此過去世色法。配過去不淨觀所緣。現在色法。配現在不淨觀所緣。未來色法。配未來不淨觀所緣也。以實論之。過去已作用。未來未作用。唯現在世不淨觀正作用故。限現在世不淨觀。雖應建立能緣所緣。以配當能緣所緣義故。三世判之。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文。若不淨觀未來不生。通緣三世。謂能緣不淨觀。緣闕雖不生。所緣法。或有未來。或依至現在。或落謝過去也以上。
有漏者文 光云。此觀既非十六行攝。但是假想理唯有漏文。堯圓抄云。有漏通假想真實。無漏唯真實作意相應也以上。
通二得者文堯圓抄云。離染得者。離下地染時。得上地不淨觀也。謂離欲界煩惱時。得初禪近分。并初禪及中間三地不淨觀。離初禪煩惱時。得第二禪近分。并第二禪不淨觀。第三第四禪可准之。以之思之。欲界不淨觀。無離染得義。但除盡智位。盡智位得欲不淨觀故以上。
若曾修得文 光云。此且據一相說。若細分別。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者。謂非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者。謂離有頂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文堯圓抄云。未曾得者。未曾得法也。曾得法者。曾得法也。彼曾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此即以法後得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以法後得成就過去法也。光釋未曾得有離染得者。指盡智位。彼盡智位。一切有漏無漏功德。曾得未曾得。悉由離有頂染得之故也。曾得法加行得者。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也。
四、不淨觀與意近行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15)辯緣起品第四之一(節錄)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即是無漏染污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污餘。即有漏善無覆無記。染污觸中一分數起。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云何順受觸。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為受行相依故。名為順受。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又與樂等受相應故。或能引生樂等受故。名為順受。如是合成十六種觸。已辯觸相。受相云何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此合成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即於所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云何十八意近行耶。謂憂喜捨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為十八。由三領納唯意相應。六境有異故成十八。非一受體意識相應。境異成六領納異故。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喜等有力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若說喜等意為近緣於境數行名意近行。即應想等亦得此名。與意相應由意行故。若唯意地有意近行。豈不違經。如契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廣說。此不相違。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淨觀唯意地攝。然契經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此亦如是。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由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意近行五識所引意識相應。不應為難。何緣身受非意近行。與意近行非同法故。以意近行唯依意識。故名為近。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為行。一切身受與此相違。故非意近。亦不名行。豈不身受亦有此相。身受領納色等境已。意識隨行。由身受力意識於境數遊行故。此亦不然。已說相故。謂諸身受不依意識。無分別故。由彼不能分別境界功德過失。故非彼力令意於境數數遊行。又不定故。謂身受後非決定有意識續生。意受俱時必有意識。故唯意受名意近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淨明
優惠價: 9 折, NT$ 585 NT$ 650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第一章 不淨觀簡介
一、不淨體狀貌
律戒本疏(節錄)
明不淨有四種。一因不淨。過去無明行是。二種子不淨。父母精血是。三所依處不淨者。依在生熟二藏中間是。四體不淨。三十六物是。歎不淨行者。歎不淨理能除或到。歎思惟不淨者。此歎能行不淨觀人。就第二順教修行中有三。第一初說不復往返已來。明修不淨觀因緣。第二從爾時毘舍離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眾僧集會因緣。第三從爾時世尊已此因緣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第一修不淨觀中有三子句。第一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訖歎死勸死講死已來。明順教修行便生厭患身命。第二從時有比丘字未力伽難提以下訖扙若塚間已來。正明起過。第三從有諸居士以下訖不復往返已來。明俗人譏嫌。因不淨觀六十人捨身者。欲明此人過去時有其誓願。要因此觀得道而復捨身。是故今日受其昔願。
二、不淨觀何性幾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何世為有漏為無漏為離欲得為加行得。頌曰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為性。違逆作意為因所引。厭惡棄背與貪相翻。應知此中名不淨觀。名不淨觀應是慧者。理亦不然。觀所順故謂不淨觀能近治貪故。應正以無貪為性。貪因淨相由觀力除。故說無貪為觀所順。諸不淨觀皆是無貪。非諸無貪皆不淨觀。唯能伏治顯色等貪。方說名為此觀體故。此約自性若兼隨行。具以四蘊五蘊為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唯爾所地此容有故。此觀唯緣欲界色處境。欲界顯形為此觀境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耳根律儀所防護者。住不淨觀乃至廣說。此言為說諸為色貪所摧伏者。彼必由為緣聲等貪之所摧伏故。欲摧伏緣色貪者。必先應住耳根律儀。由此方能住不淨觀。有說。此觀唯依意識能引。所餘違逆行相故若有住耳根律儀彼必應先住不淨觀。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若謂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以為不淨。舍利子等於佛色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為不淨故。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由此已顯緣義非名。亦已顯成通緣三性。初習業者唯依人趣。能生此觀非北俱盧。天趣中無青瘀等故不能初起。先於此起後生彼處亦得現前。此觀行相唯不淨轉。是善性故體應是淨。約行相故說為不淨。是身念住攝加行非根本。雖與喜樂捨三根相應。而厭俱行如苦集忍智。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此觀行相非無常等十六行攝。故唯有漏通加行得及離染得。離彼彼地染得彼彼定時。亦即獲得彼地此觀。離染得已於後後時。亦由加行令得現起。未離染者唯加行得。此中一切聖最後有異生皆通未曾。餘唯曾得說不淨觀相差別已。
三、不淨觀自世緣與修得
俱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二(節錄)
堯圓抄云。不淨觀自世緣。謂能緣不淨觀。與所緣色法有同一世。故名自世緣。能緣所緣。為一具有同一世。由此過去世色法。配過去不淨觀所緣。現在色法。配現在不淨觀所緣。未來色法。配未來不淨觀所緣也。以實論之。過去已作用。未來未作用。唯現在世不淨觀正作用故。限現在世不淨觀。雖應建立能緣所緣。以配當能緣所緣義故。三世判之。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文。若不淨觀未來不生。通緣三世。謂能緣不淨觀。緣闕雖不生。所緣法。或有未來。或依至現在。或落謝過去也以上。
有漏者文 光云。此觀既非十六行攝。但是假想理唯有漏文。堯圓抄云。有漏通假想真實。無漏唯真實作意相應也以上。
通二得者文堯圓抄云。離染得者。離下地染時。得上地不淨觀也。謂離欲界煩惱時。得初禪近分。并初禪及中間三地不淨觀。離初禪煩惱時。得第二禪近分。并第二禪不淨觀。第三第四禪可准之。以之思之。欲界不淨觀。無離染得義。但除盡智位。盡智位得欲不淨觀故以上。
若曾修得文 光云。此且據一相說。若細分別。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者。謂非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者。謂離有頂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文堯圓抄云。未曾得者。未曾得法也。曾得法者。曾得法也。彼曾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此即以法後得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以法後得成就過去法也。光釋未曾得有離染得者。指盡智位。彼盡智位。一切有漏無漏功德。曾得未曾得。悉由離有頂染得之故也。曾得法加行得者。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也。
四、不淨觀與意近行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15)辯緣起品第四之一(節錄)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即是無漏染污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污餘。即有漏善無覆無記。染污觸中一分數起。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云何順受觸。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為受行相依故。名為順受。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又與樂等受相應故。或能引生樂等受故。名為順受。如是合成十六種觸。已辯觸相。受相云何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此合成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即於所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云何十八意近行耶。謂憂喜捨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為十八。由三領納唯意相應。六境有異故成十八。非一受體意識相應。境異成六領納異故。意近行名為目何義。喜等有力能為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若說喜等意為近緣於境數行名意近行。即應想等亦得此名。與意相應由意行故。若唯意地有意近行。豈不違經。如契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廣說。此不相違。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淨觀唯意地攝。然契經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此亦如是。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由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意近行五識所引意識相應。不應為難。何緣身受非意近行。與意近行非同法故。以意近行唯依意識。故名為近。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為行。一切身受與此相違。故非意近。亦不名行。豈不身受亦有此相。身受領納色等境已。意識隨行。由身受力意識於境數遊行故。此亦不然。已說相故。謂諸身受不依意識。無分別故。由彼不能分別境界功德過失。故非彼力令意於境數數遊行。又不定故。謂身受後非決定有意識續生。意受俱時必有意識。故唯意受名意近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