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小額投資人錢的事一直時有所聞。但那些表面上看似正常合法、隱而不顯的陷阱,讓投資人誤入歧途,對初入股市者造成危險。
光采奪目的企業故事背後,有誰能看出真相?又如何判斷股市分析師對股價前景遠大的預測?有誰被慫恿從眾?單日沖銷交易風行一時之際,有誰真正瞭解這股新潮背後的含意?一些劇烈的股市震盪後,又有誰有能力宣稱,這股激盪的行情原是大型銀行及大戶按自己的意願,隨意操縱股價所產生的後果?
衛‧蘭格細膩分析了股市中最重要的陷阱,求證事實,並舉出股市中相關實例為證,讓投資人明白日常的股市運作,避開不必要的投資損失。
【目錄】
序言 專為小額投資人寫的一本書秘笈
一.別錯把股市分析師當先知秘笈
二.辨識分析報告背後的商業利益秘笈
三.股市的不確定性永遠存在秘笈
四.對統計數據的預測存疑秘笈
五.解析股票債券的風險秘笈
六.投資避險基金的風險秘笈
七.養成正確的投資心理秘笈
八.打破從眾本能的迷思秘笈
九.避免自我高估秘笈
十.別對來自紐約的數據反應過度秘笈
十一.不可過度信賴股票基金秘笈
十二.股價指數不是唯一標準秘笈
十三.網路股熱潮的省思秘笈
十四.看清新市場的真實情況秘笈
十五.謹慎過濾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秘笈
十六.別輕易嘗試單日沖銷交易秘笈
十七.合併熱潮不一定帶來投資獲利秘笈
十八.認清大銀行所操縱的行情秘笈
十九.人為操控的行情漲跌秘笈
二十.新股上市可能只是熱空氣秘笈
二十一.內線交易內幕重重秘笈
二十二.遠離謊報漩渦
附錄一.讓散戶避免掉入股市陷阱的建議
附錄二 進出股市的檢測系統
章節試閱
推薦序
文/SMART智富月刊社長 林奇芬
「大部分人買股票,都是為了投機,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股價推升,賺取差價。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情況是買進後股價持續下跌,最終被股票牢牢套住,損失慘重。
雖然散戶投資血淚史歷歷在目,但仍然有前仆後繼的人潮,不斷的往投資陷阱中跳,因為,希望就是最好的春藥,就像買大樂透一樣,本小搏大利的夢想,符合了大部分人的發財夢。
確實,買股票就是賭一個未來。通常一家公司如果虧損連連,但終於撐到可以轉虧為盈之際,即使公司還沒有獲利,但是股價可能已經飆高一倍了。另外一家經營體質強健的公司,雖然每年穩定獲利,但若市場預期未來的成長力道不如現在,股價就率先領跌。所以,投資股票的行動,要快、狠、準,還要能未卜先知。
但散戶的風險,就在於對投資市場的了解不夠,產業的知識不足,再加上對於企業的動向掌握不易,所以落得總是搭上最末一班車的命運。如果真能洞悉這些危機與風險,一切投資都從最壞的結果開始盤算,那麼贏的機會可能就大大提高了。
本書作者衛.蘭格的背景很有趣,從一位神學家變成一位投資專家的戲劇化人生轉變,令人好奇,但是他不僅個人投資績效佳,還是專業投資刊物的發行人,再加上出版了多本有關投資的暢銷書,可說是理論實務兼具的投資大師。
在蘭格的眼中,他最想和投資人分享的,就是認清投資市場的風險與陷阱,這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忽略的。但若缺少對危機的了解,就會像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命運可想而知。
所以,想要在股票市場上獲勝的投資人,不能忘了富貴險中求的真理,只是這裡要強調的是,不是先追求富貴勇往直前,而是先認清風險,才有致富的機會。舉個大家都很有印象的例子,九二一大地震後,不只是台灣中部災情慘重,全球電子產業都跳起來了,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一震對於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產生什麼衝擊,這時投資市場的反應一定是先出脫持股,降低風險。但這時在台灣的外資分析師第一時間立刻衝到新竹科學園區,了解各個公司的損失狀況,當他們判斷台灣電子公司衝擊非常有限後,立刻進場大買台股。在所有人還心有餘悸之餘,經過評估確認風險後,就成了最好的獲利機會。
同樣的,現階段全球經濟景氣持續擴張,各國股市頻創歷史新高,各新興市場更是展現完全不同於過往的繁榮景象,這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歡樂的榮景可以持續,應該加碼買進,還是應該適時的獲利出場呢?這又是另一個風險與獲利的抉擇點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指出了許多投資人容易疏忽的風險與陷阱,在我來看,這就像是武術中的防身術,學好了防身的技巧,才能伺機出招,發揮出奇不易的攻擊力道。想在投資市場上險中求富,確實要先蹲好馬歨才能踢得高。」
秘笈七
養成正確的投資心理
最近,行為學者也致力於對股市投資人的投資行為進行研究。「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市場理論,嘗試以人類的行為方式去解釋股市的行情變化。
德國曼海城「行為財務學研究小組」召集人馬丁•韋伯(Martin Weber)教授在接受《明鏡週刊》的訪問時曾指出: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是,在行情持續上揚的情況下太早賣出﹔行情滑落的時候又太晚出清哠。這不只是股市新手,專家也同樣如此。
而當買進股票時,錯誤同樣出現。大部分投資人在股市開始上揚時都顯得小心翼翼,因為他們對於這樣的股市榮景還不太相信,但很快就會懊惱:為什麼在股票還便宜的時候,只是隨意地買了一點點股票,而不敢痛快地玩一把。儘管價格已到了高點,投資人仍會投入大量資金,以期將錯失的贏利補回來。提起勇氣額外加碼買進的理由是:大家都在買這支股票,所有的消息都是正面的,又得到那麼多專家的極力推薦,應該不會錯。可惜事實卻是,當大家鼓足勇氣進場的時候,股市行情已經開始走下坡了。
如果將「行為財務學」研究用於股市,當然便成了透過對人類行為的認知研究,解釋股市的波動變化問題。這樣的研究不失有趣,可惜還沒達到可讓人們藉此預測股市的地步。在股市,心理學家們關心的顯然不是投資人自己如何評估股票或股指,而是分析大多數股市參與者的看法及相應的股市操作行為。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分析那些非理性的投資人行為比計算衛星繞地球軌道還要複雜。
到目前為止能夠確定的是,股市絕對不是遵照經濟規律運作的,是從中「背離並產生出看似偶然、不理性及無法理解的結果」唎。箇中原因,大家應該都清楚:「集體的愚笨」。這個概念是小團體研究者史耐德(H. D. Schneider)在一九八五年提出的,他指出:團體決定的品質絕對不會比個人的好。來自波士頓的堅尼斯(I. L. Janis)在一九七二年也就群體決策問題做過多項研究。他發現,當一個團體內相互質疑時,對風險性便不再那麼敏感,人們很快會將自己的意見棄之一旁。即使是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體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認為意見共識是正確決策的擔保。
但實際上,特別是在股市裡,事實卻恰恰相反:一片樂觀的行情通常引發跌市﹔相反地,一片悲觀低迷的景氣中,行情卻往往上揚。
下列股市「心理陷阱」顯示了許多投資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產生過程:
● 股市行情高點時進場,從眾心態作祟。
● 媒體大幅報導,投資人過度樂觀。
● 大量買入--股市榮景期助長了貪婪。
● 有選擇地接受事實--只接受那些與自己先前認定符合的事實
● 「加碼買進」,造成投資過度。
● 恐慌出售(「馬上脫手拋掉,能多快就多快!」)。
● 情緒性買入(行情圖表又呈上升趨勢了!我總不要一輩子都為錯過股市榮景婉惜吧?)
● 固執的堅持(「現在可不能拋,一拋損失就都收不回來了。」)
有些人在生活中善諒別人、適應力強、善於傾聽別人意見,處處受人歡迎,人生路順利如意。然而到了股市,過於隨波逐流,無法做出與他人不同的事,往往慘敗,令人不禁扼腕。股市贏家反而是那些單兵作戰的人,對主流意見總是持懷疑的態度,能搶先認知市場的轉勢,從不聽信他人意見及評論,操作時不憑感覺,而是根據客觀的訊號操作。
人們在股市最常犯的錯誤不是缺乏專業知識,而與自身心理因素有關。因此,通過自身錯誤學會認知自我,這種能力是股市中獲利成功的前提。可是如何才能擺脫股市中大眾心理的影響,避免未經深思熟慮的操作呢?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者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及心理學者兼記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了「情緒智商」(EQ)概念唃。情緒智商指涉的是對自我感情如貪婪、憂鬱、憤怒及害怕等認知、持續觀察及理解的管理能力。舉例來說,現實的樂觀主義可以成為一種行為,避免讓人陷入無精打采、絕望或是悲觀的情緒中,而天真的樂觀主義則可能產生毀滅性的結果。
秘笈二十一
內線交易內幕重重
如果有人買了某支股票,之後便向大眾竭力推薦,這是被允許的嗎,是公平的嗎?從一九九七年八月到一九九八年七月,德國3-sat電視頻道「股市」節目中的名嘴艾格貝特•普瑞爾(Egbert Prior,也是股市專刊發行人)在幾乎一整年的時間裡一直向觀眾提股市點子。普瑞爾一定會為Mobilcom及SCM兩支股票說話,因為他自己已先買進了這兩股,隨後更利用3-sat的股市節目大力推薦,這不算是內線交易嗎?
但普瑞爾反駁,他對於在新市場上市的Mobilcom(見圖59)及SCM的那些瞭解,早在他提出買進建議前,就已眾所周知。另外他還強調,在他買進Mobilcom及SCM股票前,就認為這兩支股票有潛力。當他在星期五晚上3-sat頻道的股市節目中做推薦時,其實並沒有添加什麼新的資訊。
要是普瑞爾和他的朋友們在星期五當天下午大量買進股票,而由於很多天真的投資人聽信了電視中的股市推薦,星期一大量進場造成股價暴漲,而他們馬上獲利了結,這難道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詭計嗎?這算得上是被禁止的內線交易嗎?在股價推高後才進場的電視觀眾是否要起訴他們,投資人會考慮到這些嗎:由於上百萬觀眾收視這個節目並跟隨操作,而使市場空間變得狹窄?難道3-sat頻道不會想到,這是利用上百萬觀眾來操控股市嗎?
但我們從法律上大概找不到相應的懲處條款。真的只有那種運用欺騙手法謊造數據才算得上是操縱行情的行為嗎?普瑞爾進場購買股票的時間點早已計劃好,透過推薦使行情高漲,無論如何辯解,都還是利用了內線消息,而這在法律上是嚴禁的。但由於上述兩種違法情形的舉證非常困難,因此,不能成立起訴。
普瑞爾進行的股票買賣方式稱為「捷足先登」。既在大潮湧進之前,事先買進自己推薦的股票。很多投資人都有這種看法,認為當電視節目播出推薦時,首先要做的事是搶先進場,誰搶了先,誰就是贏家。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德國《商業日報》(Handelsblatt)曾經報導:據直接投資銀行統計,只要是在電視頻道n-tv的《電視股市》(Teleb殃rse)中提到過的股票,市場需求量會突然提高。這個節目的專家剛提了一個建議,訂單馬上暴漲。
另外的一個問題是,普瑞爾的作為是否公平。他一定知道,這裡牽涉到市場狹窄的問題,透過他的推薦,股價行情定會上揚。由於這點眾所周知,記者及電視台就要避免一切可能經由報導獲取利益或是讓親朋好友得到好處等現象。舉例來說,《商業日報》對工作人員就有嚴格的規定。如果記者獲得某家企業的獨家消息,隔一天刊登出來,那麼,這位記者至少要在文章刊登三天之後,才可以進行相關的股票買賣。一旦成為某一類股的專家,則絕對不允許擁有該類股的股票。
但顯然對整個新聞界而言,這些防範措施並非理所當然,至少對《焦點雜誌》(Fows)來說,並非如此。它的總編輯哈姆特•馬克佛特(Helmut Markwort)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日誌」隨手寫下了這一段話,驚訝甚過於批評:
「在我們討論完以股票作為標題新聞的文章後,可以注意到幾個參與編輯會議的同仁,火速打電話連絡自己的銀行。」
一九九六年以來在《焦點雜誌》主管金錢投資欄的馬利安•馮•科佛(Marian von Korff),顯然私下利用了《焦點雜誌》對特定企業的相關報導。
科佛自己參與投資的公司有:ricardo.de、EM-TV及CE Consumer,同時他也是多家投資及金融投資公司的股東、工作夥伴甚至是顧問,這些投資公司也投資EM-TV、CE Consume及UCA等公司。《焦點雜誌》的金融市場版面上提到這些公司時,總相當正面。EM-TV股價的大幅上揚,很可能就與《焦點雜誌》慶賀式的報導有關。
至於有關科佛的詳情以及後來他又是如何成為億萬富翁,並在一九九九年離開《焦點雜誌》的事,不在本章討論之內。《明鏡週刊》編輯漢斯尤根•亞克柏斯(Hans-Jurgen Jakobs)及克里斯多弗•保立(Christoph Pauly)曾對此詳細報導過奊。只是科佛的同事及總編到今天還認為科佛一方面為《焦點雜誌》撰寫新聞,另一方面在金融業操行副業的行為是正確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科佛是否有意透過報導對投資人產生影響,則無從查證。
推薦序 文/SMART智富月刊社長 林奇芬「大部分人買股票,都是為了投機,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股價推升,賺取差價。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情況是買進後股價持續下跌,最終被股票牢牢套住,損失慘重。雖然散戶投資血淚史歷歷在目,但仍然有前仆後繼的人潮,不斷的往投資陷阱中跳,因為,希望就是最好的春藥,就像買大樂透一樣,本小搏大利的夢想,符合了大部分人的發財夢。確實,買股票就是賭一個未來。通常一家公司如果虧損連連,但終於撐到可以轉虧為盈之際,即使公司還沒有獲利,但是股價可能已經飆高一倍了。另外一家經營體質強健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