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林清玄
企業家的夢
終戰後,短短數10年間,日本成為世界公認的超強經濟大國。
日本人擅長於談判和作生意,是大家都十分了解的,但是日本人在經營企業上獨到的理念、哲學,卻非一般人所能了解。
談到日本經營企業的理念和哲學,就不能忽略被喻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松下出身貧寒,從學徒做起,幾乎沒有受過任何經營企業的教育,可是他把日本傳統精神運用於企業經營,卻創造了輝煌的成功。到他晚年的時候,他統轄的松下企業,每年的營收,超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政府的總預算。
說松下統轄的企業是一個王國,一點也不為過,但這個王國的治國綱領又是什麼呢?
在日本,研究松下幸之助的書早已汗牛充棟,新的出版品還在繼續上市,我每次讀到松下幸之助的思想和哲理,都會得到感動與啟發,幾乎凡是接近過松下幸之助的人,都在他的理念薰陶中受益不淺,在他的手下也誕生了不少新一代的大商人,真不愧是「經營之神」。
最近讀到江口克彥著作的《經營秘傳》,也是江口克彥在松下幸之助身邊工作22年所寫的經營啟示。
正如江口克彥說的,經營者最重要的是經營的本質,而經營本質的掌握不是用「想」的,而是用「感受」的。因此,這本書和其他經營書籍最大的不同,是用感受寫成的。
江口克彥把他從松下的教誨所感受的經營理念,濃縮為一天的時光,從上午10點開始寫起,一直到下午5點黃昏時分為止,整個寫作形式是非常感性與哲理的,所以讀起來趣味盎然。
以感性的方式來記載松下的經營秘傳是很恰當的,因為他的許多經營靈感都是來自生活的啟示。
例如,松下認為經營者要有使命感,那是有一次他去參觀某個宗教團體的總部,發現整個教區看不到一粒灰塵,而且大家拚命工作,他對於沒有酬勞的義務工作,竟比有酬勞的工作還要認真感到驚訝,後來才想通了「作生意沒有使命感,而宗教卻具有濟世救人的大使命感。」因此,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企業家,就不可能強而有力的經營企業。
例如,他從庭院中有各種各樣的植物,體會到一個企業一定也要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能包容各種人才的企業才會大展鴻圖。他說:「這個世界若只有薔薇一種花,那未免太單調了。有薔薇、有櫻花、有百合、有菊花,每種花都各有特色,各自努力的展現風姿,這才有意思哪!」
例如,他認為公司也應該遵循自然法則,不剛愎自用,事業將會順利。甚至不景氣也不是壞事,反而是求之不得的,只要順應自然,就可以無所畏懼。他說:「戰爭中,箭如雨下,可是在同一個地方的將軍,有的會被射中,有的卻不會被射中,我大概就是那個不會被射中的吧!」
松下幸之助在企業經營上,有許多非凡的創見,就像社會上、或一般企業常說:「為了全體,必須犧牲個人」,他很反對這個觀念,他認為「全體也是為個人存在的」,因此,個人與社會應該並重,兩方面都不可以被犧牲。
還有,他因為出身貧寒,堅持企業主和員工一樣都只是「平凡的人」,因此企業主應該不恥下問、廣納建言,對於每位為公司出力的員工,要心存感激。「每一位員工都得當他是工作的主宰者,當他是個了不起的存在,相信他具有強大的力量。」
松下幸之助認為美國人的品質管理也大有問題,因為他們只定出一套固定的方法,而忽略了人與人互相的幫忙、體諒和鼓勵。「日本人不只是有形的事,連無形的事都做到了。」
我覺得松下幸之助最可貴的,是他一直到垂暮之年,還保有許多夢想,他一直希望日本成為「無稅國家」,主張廢除國家預算的單年度制,把國家當成公司來經營,改成公司的會計制度,就不會為了消化預算,浪費財富。
他的夢想是:
如果每個單位的預算都留下1%,那就等於是總預算留下1%。總預算如果以6兆日幣來算,其1%也就是6000億。每年留下6000億,存進銀行年息為6%的複利,這不是很好應用嗎?
這麼一來,百年後不就成了2212兆元,光利息就高達193兆元。以後不論錢幣是否貶值、國家預算是否增加,光憑利息就足可應付國家預算。
那還要什麼稅金?根本就不需要人民繳稅,甚至會因為利息太多而必須分配給人民也說不定,到時候不但不必交稅,還可以向政府領錢。
他的第二個夢想是「創造新的國土」,由於日本地小人稠,將來一定會面臨土地不足的困境,土地價格就會暴漲、侵蝕民心;土地不足也會使道路狹窄、寸步難行;甚至糧食不足以供需。他主張利用「移山填海」來創造國土,理想的是在兩百年間,使日本增加一倍以上的國土。
其次,他的夢想是確立日本的國策方針,使日本成為一個有風範、有理想的國家,要改變國家形象、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將愛心擴及世界各角落。
最後,他希望能培養政治家的人類觀,將來能不斷出現為日本及世界和平、幸福、繁榮有所貢獻的真正政治家。
我們讀到一個大企業家潛藏的夢想,再回來想想台灣的情景,台灣的國力雖不及日本,但在政治、國策、土地、稅收方面的困境與日本也有相通之處,讀到松下的宏論,令人覺得他的夢想說不定台灣也可以實現呢!
在近代日本,松下幸之助有著像神一樣的地位,那不是偶然的,因為他與一般企業家不同,他有開闊宏偉的視野,他對人有真正的愛,他有堅強的使命感,他不把企業獨立於社會之外,他堅信傳統、自然、道的價值。因此,他的思想、信念乃不是為企業家或經營者而存在的,一般人也可以在他的哲學裡得到很好的省察與啟發 。
這也是《經營秘傳》值得我們深思的所在。最後,松下幸之助說:
「不管是誰,只要能懂得隨時反省,一定都會成功。當然要能真正的反省才行。因為懂得反省就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哪些事是決不能做的。人就是要這樣才能成長、成熟。
「如果任何事都不肯反省。過去的事不論對、錯,都不再作評估,則再多的過去都沒辦法成為下次做事時的借鏡,以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結果是,每次都做同樣的事,同樣的錯誤也不斷的重複出現。
「好的地方繼續保留,不好的地方想辦法改掉。人不就是這樣在成長嗎?
「懂得反省自然就會生出感恩之念。
「那次要不是誰的幫忙……那次多虧了誰……還好能大事化小,這都多虧了誰……等,就是這種感恩之心。
「最近大家似乎都逐漸忘了這種感謝、報恩之心。不光是別人,連我都感覺到自己的感恩之心還不夠。
「總之,彼此相互反省,心存感恩之念,這點一定要做到才行。大家要是都能有這種心,世界會變得更好。」
讀到這裡,使我歎息,台灣有許多富可敵國的政客,也有許多列名世界十大的財閥,他們的財富都是取之社會與平民,是不是也會有反省之念、感恩之心呢?台灣是不是會更好呢?
譯者序:朱廣興
譯者序
本書是江口克彥先生將其長久以來得自松下幸之助先生(以下敬稱略)之教誨,以松下一日獨白之方式撰寫而成。從作者翔實的記錄中,可窺知松下的為人及其經營理念。全書表面上是在暢談經營之法,其實,松下所談的道理似乎並不僅適用於經營之上。站在譯者的立場,我認為本書不只是在談論經營之道,也是在說明為人處世之道。這些為人處世之道,或許才是一個人不論從事任何行業或工作,是否能成功的關鍵。
松下幸之助,日人稱之為「經營之神」,依其在事業上的成就,該稱號的確當之無愧。松下企業早已是一國際性之企業,其規模之龐大,正如書中所述,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國家總預算都比不上松下的營業總額,這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也正如書中所述,成功一定得靠努力,但是努力的結果卻未必就帶來成功。沒有幸運之神的眷顧,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換言之,盡了人事外,還得要聽天命才行,因此松下的成就及其奮鬥過程固然值得稱頌,但是,畢竟能否成功並非完全操之在我,所以也不必以成敗論英雄。撇開成敗不論,理念卻是能自主的,操之在我的。松下在書中所透露出的理念,為人處世之道等卻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
作生意將本求利,這原是天經地義之事。可是,我們卻常常可以聽到「無商不奸」之類的嚴苛批評,甚至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四種身分中,「商」即一直居於末位。這些都明白表露出商人在一般人心中的地位。按理說,商人流通物品、解決大眾需求,應受大眾感激才是,怎麼會落到此一結果呢?遠的米糠油事件等等不說,就以近幾年的土地房價飆漲為例,這些不都是商人為一己之利而炒作的結果,造成無殼蝸牛增加,成本上漲逼使某些企業出走海外。生意人的第一目的是賺錢,第二目的也是賺錢,其所作的一切都是以賺錢為目的,至於有否傷害到個人,社會或國家全體完全不在其考量的範圍內,為賺錢即使傷害他人也無可奈何,這正是商人不受歡迎的原因吧!松下也曾因此而煩惱,在煩惱中而悟出做生意還應具有使命感,即消除貧困,即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物品以改善大眾生活貢獻這個社會。也因此,在還是一間小工廠的時代,松下就發表了250年計畫,希望在250年後,將日本建設為一片樂土,完成生產者的使命。試想,在我們的社會中,如果商人建屋是為解決更多的居住問題;如果建不建核電完全是從提供人民更大幸福為著眼點時,何來「反商情結」呢?松下的使命感不只適用於做生意,從事各種行業者如果也都能抱持相同的使命感,還愁寶島台灣不會成為樂土嗎?
至於在待人處世上,僅就書中所提,有關謙虛的部分而言,儘管松下一再強調他本身因讀書不多,才養成徵詢部屬意見、重視部屬意見的習慣,可是,有多少人能在事業稍有所成後仍然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師」呢?當然這種現象也並非只局限在商界,所謂的「學術界」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上教授充其量也只不過表示在研究上受到某種程度的肯定而已,卻有許多「學者」不但沾沾自喜,忘掉謙虛,甚至以此為一種絕對的身分象徵,在校內一些無關學術的職務上,動不動就限定「教授」才擔任或參與的資格。更有下焉者不但自此以後不求進德修業,反而目空一切,自我膨脹,爭名逐利,歸根究柢,就是因為喪失了「謙虛」之心。「滿招損、謙受益」、「稻穗越是成熟越是低頭」,老師都不一定能做到這些自己常掛在嘴邊告誡學生的道理,但是一位讀書不多的生意人卻能一生身體力行,對此怎能不令人汗顏?其實,書中處處可見松下令人深思的見解,以上所舉只不過是一、二例而已。
如同前面所述,以譯者的身分,我寧可視本書為處世為人之參考。在教學上,我經常從松下創辦之PHP雜誌中去尋找教材,兼可和同學討論其中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如作者所言,經營所要面對的情況千變萬化,因此因應之道也是千變萬化。但是經營的理念和處世原則卻是不變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此書必能予各行業的讀者有所啟發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