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 RISKBOOK網站評鑑.2006十大經典財金書
◆「只有馬克∙魯賓斯坦才有辦法寫這本書。非常具有特色的折衷之論,到處充滿驚奇。任何想要認真研究金融經濟理論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本書。」 ——William F. Sharpe,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奨得主
◆本書清楚說明經濟學、金融學與機率理論基本貢獻的最初起源,其不只釐清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而且很精簡地綜合說明金融理論的現況;這些觀念對於現代投資理論產生重大影響,也塑造了當今的資本市場與衍生性交易工具市場。
◆本書記載了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的研究;如,20世紀的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約翰•梅納•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等。以及一些對金融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包括:約翰•凡•諾曼(John von Neumann)、李納•莎維奇(Leonard Savage)、約翰•納許(John Nash)、莫里斯•肯德爾(Maurice Kendall)、丹尼爾•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與路易斯•巴楔利耶(Louis Bachelier)等人。
◆全書共分成三大篇,將金融經濟學歷史劃分為三個期間作論述:分別是1950年之前的『古代期間』,由1950年到1980年的『古典期間』,以及1980年之後的『現代期間』。
作者簡介:
MARK RUBINSTEIN
馬克.魯賓斯坦畢業於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與洛杉磯加州大學。目前是柏克萊加州大學哈斯商學院的應用投資分析教授。他最大的貢獻在於研發衍生性交易工具與資產訂價,並獲得無數的榮譽與獎勵。魯賓斯坦的著作豐富,包括:《選擇權市場》(Options Markets)、《衍生性交易工具》(Derivatives: A PowerPlus Picture Book)與《魯賓斯坦論衍生性交易工具》(Rubinstein on Derivative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魯賓斯坦的《金融投資理論史》清楚說明經濟學、金融學與機率理論基本貢獻的最初起源,其不只釐清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而且很精簡地綜合說明金融理論的現況;這些觀念對於現代投資理論產生重大影響,也塑造了當今的資本市場與衍生性交易工具市場。
本書絕不代表單純的歷史,投資理論研究者或金融業者,都不該錯失這本著作。
《金融投資理論史》記載了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的研究;如,20世紀的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 Frank Knight)、約翰•梅納•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弗里德里希•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肯尼斯•阿羅( Kenneth Arrow)等。以及一些對金融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包括:約翰•凡•諾曼( Johnvon Neumann)、李納•莎維奇( Leonard Savage)、約翰•納希( John Nash)、莫里斯•肯德爾( Maurice Kendall)、丹尼爾•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與路易斯•巴楔利耶( Louis Bachelier)等人。
本書將金融經濟學歷史劃分為三個期間作論述:分別是1950年之前的『古代期間』,由1950年到1980年的『古典期間』,以及1980年之後的『現代期間』。
本書對於所引用的每篇論文、每本書,儘量做到透過主要投資歷史資料來源修正。
本書原則上不採納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除非它們經常被引用,及其論點在多年後被其他作者引用而發表論文。
名人推薦:
魯賓斯坦的《金融投資理論史》清楚說明經濟學、金融學與機率理論基本貢獻的最初起源,其不只釐清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而且很精簡地綜合說明金融理論的現況;這些觀念對於現代投資理論產生重大影響,也塑造了當今的資本市場與衍生性交易工具市場。
本書絕不代表單純的歷史,投資理論研究者或金融業者,都不該錯失這本著作。
《金融投資理論史》記載了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的研究;如,20世紀的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 Frank Knight)、約翰•梅納•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弗里德里希•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肯尼...
章節試閱
前言
本書處理上,論著與書籍並不是按照主題歸類,因為我試圖把整個領域視為單一整體,強調某個研究支流如何影響另一些看起來截然無關的支流。基於這個緣故,我似乎應該按照發生時間的順序來講述(但也不盲目遵守這個原則),因為只有先發生的想法可能影響後來的觀念,反過來則不可能。如果我能夠縱容自己享受一下歷史學家最心愛的消遣,則可以把金融經濟學歷史劃分為三個期間:(1)1950年之前的『古代期間』,(2)約略由1950年到1980年的『古典期間』,以及(3)1980年之後的『現代期間』。大約從1980年以來,古典期間所奠定下來的基礎,遭受愈來愈強烈的擠壓,直到本書截稿的2005年,究竟是否會發展出一套新的標準模式,還有待觀察。
《金融投資理論史》記載了很多著名經濟學家的研究。
20世紀的經濟學家,例如:法蘭克•奈特( Frank Knight)、約翰•梅納•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弗里德里希•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肯尼斯•阿羅( Kenneth Arrow)、保羅•薩謬爾遜( Paul Samuelson)、密爾頓•弗萊德曼( Milton Friedman)、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傑克•赫舒拉發( Jack Hirshleifer)、詹姆士•托賓( James Tobin)、約瑟夫•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羅伯•魯卡斯( Robert Lucas)、丹尼爾•卡納曼( Daniel Kahneman)、阿摩司•特佛司基( Amos Tversky)與喬治•阿克洛夫( Akerlof, George)。
該世紀內,一些非經濟學家而對於金融學有重大貢獻的人,包括:約翰•凡諾曼( Johnvon Neumann)、李納•莎維奇( Leonard Savage)、約翰•納希( John Nash)、莫里斯•肯德爾( Maurice Kendall)。
至於更早期的人,丹尼爾•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與路易斯•巴楔利耶( Louis Bachelier)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但還有一些大家比較不熟悉而同樣有重大貢獻的人,包括:布萊斯•巴斯卡( Blaise Pascal)、皮耶•費馬( Pierrede Fermat)、克利斯提安•惠根斯( Christiaan Huygens)、亞伯拉罕•棣莫弗( Abrahamde Moivre)與愛德蒙•哈雷( Edmund Halley)。
這個領域裏,很多學者都沒有清楚註明觀念的最初起源,雖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其他領域,但我還是覺得有些懊惱。學術論文與著述(包括一些歷史概論)對於最後充分發展的理論,經常過份簡化整個進展過程的貢獻者,只提到少數最著名的學者;當然,這種現象有時候是出於無奈,但通常是因為無知。無疑地,本書也難免發生這種現象,但程度上希望能夠減到最低。更糟者,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可能被歷史掩埋;有些時候,那些最經常被引用的論文,其重要性甚至還不如更早期的某些研究成果。譬如說,各位認為誰是下列觀念的最早發現者:現值( Presentvalue)。
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The Modigliani- Millertheorem)。
布列特-阿羅的風險嫌惡衡量( Pratt- Arrowmeasuresofriskaversion)。
馬可維茲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理論( Markowitzmean-varianceportfoliotheory)。
戈登成長公式( The Gordongrowthformula)。
資本資產訂價模型( Thecapitalassetpricingmodel)。
布萊克零貝他模型( The Blackzero-betamodel)。
考克斯-羅斯-魯賓斯坦二項式選擇權訂價模型( The Cox- Ross- Rubinsteinbinomialoptionspricingmodel)。
盧卡斯交換模型( The Lucasexchangemodel)。
米爾葛羅-史托基無交易定理( The Milgrom- Stokeynotradetheorem)。
根據個人理性假設推演而得的期望效用( Thederivationofexpectedutilityfrompostulatesofindividualrationality)。
運用風險中性機率表示的平賭訂價程式( Themartingalepricingrepresentationwithrisk-neutralprobabilities)。
動態完整性( Dynamiccompleteness)。
隨機漫步與理性市場之間的關連( Theassociationofrandomwalkswithrationalmarkets)。
運用不平穩變異數描述證券價格的隨機程序( Theuseofnonstationaryvariancetodescribethestochasticprocessofsecurityprices)。
股票價格向上偏頗、信念非均齊性質與放空限制之間的假設關係( Thehypothesizedrelationshipbetweenupwardlybiasedstockprices,beliefheterogeneity,andshort-sellingconstraints)。
規模效應( Thesizeeffect)。
異常盈餘成長模型( Theabnormalearninggrowthmodel)。
展望理論( Prospecttheory)。
多數情況下,學術論文參考資料最經常被引用的人名,實際上都存在多年前,有時候甚至是在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前。某些情況下,還有一些獨立的研究者,也幾乎在同時有所發現,這些人很少被提到,這也是史蒂芬•史迪格勒( Stephen Stigler)歸納出「創始者得名法則」(lawofeponymy)的根據之一,科學創見從來不會根據創始者命名。這個法則也同樣適用于史迪格勒法則本身,因為其觀點稍早已經由社會學家兼科學思想家羅伯•莫頓( Robert K‧ Merton)提出。至於在金融經濟學方面,最凸顯的例子莫過於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Modigliani- Millertheorem),這套理論的明確闡述,最早出現在約翰•伯爾•威廉斯( John Burr Williams)1938年的著述,較莫迪利安尼-米勒早了20年,但目前很少人提到這本書。如果威廉斯最初的創見得到適當的評價與考量,我們或許就可以避免好幾十年的混淆。
「戈登成長公式」( Gordongrowthformula)就是莫頓之命名矛盾的典型例子。不幸地,這類錯誤一旦發生,就很難更正。事實上,錯誤變成根深蒂固,即使公開澄清,往往也無濟於事。另外,研究者往往也沒有察覺某套理論的重要基本層面,可能在很多年前已經被發現。讓我們看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布萊克-薛里斯( Black- Scholes)在1970年代初期發展的選擇權訂價模型,當然是金融經濟學領域的重大發現,但其引用的基本觀念,則是透過已經存在之少數證券構成的投資組合,用以取代這種遺失的證券。肯尼斯•阿羅( Kenneth Arrow)在20年之前的1953年,就已經提出非常類似的概念。更往前推演,帕斯卡( Blaise Pascal)與費馬( Pierrede Fermat)之間的一些書信往來,也顯示阿羅的想法早在3世紀之前已經出現了。科學領域內的進展,經常借用其他領域的觀念或方法,這些想法最初可能是基於其他目的而發展,尤其是數學工具。歷史研究的最可喜副產品之一,是經常能發現一些顯然不同或無關研究之間的關連——這些關連當時很難察覺,但無疑會透過一些沒有文獻記載的冷門領域而造成影響。對於觀念起源,我們應該思考學術圈子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大的扭曲。歷史基本上是由勝利者重寫的。新進的研究者,其學術歷史觀點經常來自授業師長,而後者又來自其師長,依此不斷往前推演。很少研究者會質疑既有的引用紀錄,進而到圖書館翻閱那些佈滿灰塵的期刊雜誌,窮本溯源地查閱論述緣起。學者同樣具有人性的偏頗,經常把重要貢獻歸功給那些較著名、較經常被引用的論文,或對於特定觀念著墨較多的人,因此對於那些更早、更具原創力的人變得不公平,只因為他們在處理方法、地理或時間等層面上,不居於主流地位。羅伊( A‧ D‧ Roy)針對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選擇提出的唯一論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哈利•馬可維茲認為羅伊絕對有資格與他共同被視為投資組合理論之父1。羅伯•莫頓稱此為「馬太效應」( Mattheweffect;非常貼切的說法,尤其是其本身也是個例子),這是源自于「馬太福音」( Gospel Accordingto Matthew﹝25:
29﹞):「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對於觀念起源過份簡化的傾向,當然不是只發生在金融經濟學領域。舉例來說,一般人都認為,微積分由牛頓( Issac Newton)與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發明的。事實上,微積分的觀念可以回溯到更早的古希臘時期,尤其是安迪芬( Antiphon)、歐多克索斯( Eudoxus)與阿基米德( Archimedes),他們已經考慮了極限與積分的概念,並運用「窮盡法」(methodofexhaustion)決定幾何物體的面積與體積(舉例來說,利用內接多邊形來估計圓形的面積,當多邊形的「邊數」持續增加而逼近無限大,內接多邊形面積也會愈來愈接近圓形,最終逼近圓形)。
同樣地,迦利略( Galileo Galilei)雖然沒有寫下明確的數學公式,但他對於運動的研究,已經蘊含著速率是距離對於時間的第一階導函數,加速度則是距離對於時間的第二階導函數。費馬( Pierrede Fermat)設計的切線方法,實質上也就等於我們今天用來決定函數最大、最小值的方法。艾塞克•巴羅( Issac Barrow)運用微分觀念來尋找曲線的切線,並提出各種定理,包括兩個函數之積與商的微分、x乘冪的微分、變更定積分的變數,以及隱函數的微分。不同於一般歷史,有關金融經濟學觀點緣起的諸多真實狀況,仍然可供查閱,資料保留在圖書館架上的舊書內,至於過期雜誌可能只有電子檔案。大部分有關投資的歷史,只是被勝利者重寫而已,所以能夠透過主要資料來源做修正。
本書會儘量做到這點。對於所引用的每篇論文、每本書,我的目標是釐清它們對於這個領域的邊際貢獻。如同莎士比亞《馬克白》( Macbeth)內的三個女巫一樣,經由後見之明,我可以「透視時間的種籽,能夠判斷哪顆穀粒能夠成長,哪顆不行。」(但願我與女巫之間的類似程度僅止於此。)充分運用這方面的能力,我會故意低估某些研究的重要性,雖然其價值一度備受肯定,但最終證明為錯誤的處理方法〔譬如:關於股價發展的穩定帕雷托假說(stable- Paretianhypothesis)〕。馬克•魯賓斯坦2006年1月,加州,柏克萊
前言
本書處理上,論著與書籍並不是按照主題歸類,因為我試圖把整個領域視為單一整體,強調某個研究支流如何影響另一些看起來截然無關的支流。基於這個緣故,我似乎應該按照發生時間的順序來講述(但也不盲目遵守這個原則),因為只有先發生的想法可能影響後來的觀念,反過來則不可能。如果我能夠縱容自己享受一下歷史學家最心愛的消遣,則可以把金融經濟學歷史劃分為三個期間:(1)1950年之前的『古代期間』,(2)約略由1950年到1980年的『古典期間』,以及(3)1980年之後的『現代期間』。大約從1980年以來,古典期間所奠定下來的基礎...
目錄
前言古代期間︰1950年前古典期間︰1950年—1980年現代期間︰1980年以後附註
前言古代期間︰1950年前古典期間︰1950年—1980年現代期間︰1980年以後附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