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覺得自己正在磋跎生命
害怕這輩子高不成、低不就
本書能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價值
找到突破生涯限制的關鍵!
以下情形,如果你很熟悉......
凡事力求簡便,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時間「準備」工作、「逃離」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訂立」計畫、「談論」計畫,但就是無法「貫徹」計畫。
無法組織工作、組織人生。
總是對新鮮事物感到興奮莫名,當新奇感消失後便開始倦怠。
追求目標的動機錯誤,變動頻繁。很快感到無聊,總是渴望開始新的事物。
接近成功的時候,就萌生放棄的念頭。
做事拖拖拉拉。
只參與低於你真正能力的工作、人際關係和其他狀況,因為你不必全力以赴。
常被非傳統的事物吸引,一心迴避傳統、按部就班的工作計畫或老闆的命令。
無法力爭自己內心真正想望的東西,因為你不想失望或失敗。
避免做出重大承諾,因為想要有更多選擇。
分不清「機會」和「冒險」的差異,習慣冒無謂的風險,或者太過害怕失敗。
覺得自己有社會適應不良症,認為自己落後同儕,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如果你在這份清單中看見了自己,也不代表你正在走下坡,或是被判出局。你可能是某種類型的「自我設限族」,進而導致成為「低成就的高潛質族」。
本書將是一張地圖、一套計畫,也是一整組的工具,提供15個實用、有效的方法,讓你可以突破障礙,了解自己的極限潛能!
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務
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驚險刺激的探索旅程
何謂「自我設限」?
在各方面都限制自己發揮的程度。就算透過考試,或是經過專家肯定了你的才華,也不去發展這項天賦,這種行為就叫作「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族的類型
沈睡者/漂流者/進退兩難者/絕不冒險者/拖延者/功虧一簣者/自我懷疑、自我打擊者/表面功夫者/超級冒險者/反抗者/懷才不遇者/寧缺勿濫者
低成就高潛質族常見的工作模式:
投機取巧者/避免要求者/躲匿者/自成生態者/閃靈一族/跳房子嬉遊者/轉業達人/超級打工族
低成就高潛質族常見的的感情模式:
漂流浪子型/單軌情人型/東藏西躲型/角色扮演型/跳房子找情人型/遊戲人間型/征服花名冊型/衝動型/寧缺勿濫型
15個步驟改變自己!
準備
任務一/先找樂趣(祕訣:不要等待)
任務二/許自己一個未來(祕訣:馬上寫下來)
任務三/下定決心(祕訣:重複練習)
任務四/規畫時間
任務五/客觀公平的自我衡量(祕訣:勇敢誠實的面對自己)
任務六/詳列「弱點清單」
行動
任務七/解除自我設限 (祕訣:明白自己掌握了選擇的權力)
任務八/建立新的習性 (祕訣:讓新行為成為自發反應)
任務九/改變語言模式 (祕訣:除去表達含混的暧昧用語)
任務十/察覺自己的進步
任務十一/打造個人夢想企畫書
任務十二/訂立目標
任務十三/建立備用方案
任務十四/選擇並完成一個特定計畫
任務十五/終極大躍進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而是他差點就贏了。
投入畢生精力研究「低成就的高潛質族群」,克莉絲汀博士發現,很多人總是習於自我設限,導致天賦及潛力無法充分發揮,過著刪節版的人生。有些人帶有某種莫名的傾向,面臨機會故意不盡力而招致失敗;也有人不想長大、拒絕承諾,將拖延視為生命主題;更有些叛逆者以「反抗一切要求」為己任,藉此拒絕探索自己能力的機會;還有人因為害怕失敗會破壞完美形象,寧可將夢想拉高到不容許自己去追求……。
有時他們無法跨越的障礙,甚至是不可思議的瑣碎小事。
因為了解,所以能夠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方向。超過二十年臨床經驗的克莉斯汀博士,從「自我挫敗行為」研究開始延伸,發展出一套關於低成就的全觀視點,提出十五個實用且有效率的步驟,讓人可以突破障礙,發揮自己的極限潛能。
本書,是這套計畫所有技巧的精華呈現。
謹以此書,獻給那些長了翅膀、卻飛不起來的人~~
作者簡介:
肯尼斯.克利斯汀Kenneth W. Christian 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臨床執業近30年。1990年創辦「極限潛能計畫」(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經常受邀於美國、歐洲等國家演講,多年來協助過數千人突破低成就的心理障礙,順利在事業與生涯上成功起飛。本書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所提出的觀點與方法出版之後,引起廣大迴響,並引起熱烈討論。
章節試閱
前言
你,到底怎麼了?
我正在開車回家的路上。週末剛參加完朋友小馬的婚禮,在他們家待了整晚敘舊。我大一時就認識小馬了,這些年來大家的感情日漸深厚。
那個下午,大家滿心祝賀小馬和他的新娘蘇珊,但我卻老想著小馬的小弟彼特退縮的模樣。認識彼特時他才六年級,但大家都認定他將來會成就非凡。他聰明伶俐,全身散發著個人魅力,熱情洋溢,好動活潑,有種天生對生命的熱情投注,讓家人和朋友深深著迷。他天資聰穎,跳級就讀,一年到頭在籃球場上廝殺比賽。
自從他們家搬到東岸之後,我和彼特漸漸失去了聯絡。雖然如此,我還是從小馬那裡得知彼特不如意的生活──以低空飛過的成績從高中畢業,之後又從大學休學,只因他掙扎著想「追尋自我」。這場婚禮,是多年後我第一次再見到他,原本還期望見到一絲之前的活力朝氣,也很希望再度和他取得聯繫,但我壓根沒想到,見到的會是這樣一個彼特──那道光芒已經消失了。 在排演婚禮晚宴時,彼特始終保持距離。我試著找他說話,他卻以時差為由躲進房間休息。隔天他出席了無法避免的結婚典禮,在接待時他義務性的應酬交際,卻一直避開我的視線。以往總能在眾人間施展個人魅力的他,現在看起來卻是既僵硬又了無生趣。他還是說著該說的話,但當他跟親朋好友談到未來的計畫和自己的近況時,卻給人一種過度開朗的感覺。
我心裡知道,他並沒有長大。隨著時間飛逝,他的光芒已經消失了。他還是假裝世界就在他的腳下,但我從他身上看到一種「心死」的狀態,或許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世界已經遺棄他了。那個野心勃勃、極富想像力、總是令人驚豔的小孩,那個在夏日夜晚陪我到湖邊散步、一起去吃冰淇淋、在我還沒拿到學位就開始叫我「博士」的小孩,已經不見了。
婚禮隔天,我把彼特叫到一旁,想知道為什麼。一開始他閃躲我的問題,但當我把對話轉移到這幾年的生活時,他緊咬著唇,低頭強忍著淚水,終於開始說話了。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好嗎?沒想到我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彼特支支吾吾的道出了他的故事。他們搬家的前一年,他決定不再做個「完美的學生」。他深信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在中學時回歸正常。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我老是告訴自己,明年再來好好唸書,但總是做不到。」他說:「明年來到時,又覺得拿來唸書很不值得。一段時間後我告訴自己,我根本不在乎。」
彼特不明白的是,當一個人放棄某件事之後,想要回頭並不那麼容易。當他決定不想再當個乖學生,他便開始往不同的方向去了,把某部分的自己遺忘在一旁,過沒多久就再也不記得自己曾經是誰了。「籃球」是他唯一還在乎和拿手的事,但他再也無法靠天賦從比賽中脫穎而出。他還是加入球隊練習,但在夏季聯盟賽中卻不怎麼努力。高三時,和他一樣優秀、卻比他更努力的對手出現了。儘管如此,當年他還是郡內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員。
但是後來,他竟然眼睜睜讓一件毀滅性的事情發生。高中的球隊晉級州冠軍賽,但彼特這位主力前鋒卻因為成績不佳,政治課瀕臨被當。他的老師破例給他一次機會,只要他寫出兩頁任何和憲法有關的文章,就讓他過關。
他沒有寫。
「最讓我痛苦的是,我並沒有決定不寫,我就是讓期限過去了,之後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球隊找人替代我,但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我讓每個人失望──球隊、家人,還有我自己。」 籃球失利之後,彼特變得畏懼退縮,也沒有試圖振作自己。
他第一次直視我的眼睛。
「告訴我,醫生,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
我回答不出來。只能深呼吸,繼續聆聽。
整段談話中彼特始終顯得相當困擾。我開始建議他接受治療──雖然這是制式的回應,我還是感到很不自在。身為一個心理醫生,我了解這樣的情況,我不認為治療會有什麼幫助。現在,連我也感受到那種痛楚了,是他的絕望感染了我,還是,有什麼是我沒有發現到的?
在你空虛枯竭之前……
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了解到像彼特這樣的案例,其實大有人在。我想到前年來接受治療的文斯。他的故事和彼特的不盡相同。又或者,其實是相同的?我看到了什麼?我沒看到什麼?
文斯不是眾所矚目的明星,他不像彼特擁有天生的魅力。雖然聰明伶俐,他看起來卻有點迷惘,跟彼特一樣垮著張臉。此外,他身上似乎還有些什麼東西,是我無法觸及的部分。我記得他溫順的陷在躺椅中,注視著地毯,年紀還輕,看起來卻非常老。他訴說著破碎的夢想和不順遂──他做的事,沒一件成功的。他錯失了許多機會和捷徑,一切變成了迂迴的徒勞無功。
我還想到了愛麗絲。她原本生活一路平順,但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年,她認為一切都沒有繼續的價值,因為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放棄學業之後,她以為花點時間旅行,可以幫助她理出一點頭緒。但後來她發現,根本沒有自己能做的事,也沒有她想做的事。很快的,愛麗絲感到生活毫無目標,對自己產生懷疑,她開始相信,自己已經過了人生的高峰,正在走下坡了。
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公司開始翻閱舊檔案。一個個像彼特、文斯和愛麗絲這樣的人,來找我時都是一樣的失神憔悴。為了找出這些人的關聯性,我開始尋找他們童年生活的相似度,然後,我想到了克蕾莉莎。她是我女兒的幼稚園同學,對學校生活充滿熱情,雖然講話有點結巴,但她很聰明,並沒有任何學習上的障礙。身為復健中心的諮詢顧問,我見過很多有嚴重學習障礙的案例,克蕾莉莎沒有這樣的情況,我也找不出任何事會影響她的熱情和專注。但就像彼特、文斯和愛麗絲一樣,她就是退縮了,也不想做任何努力。
我瀏覽了一堆案例,包括小孩以及他們的父母,了解到我所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我的對象是由大人、夫妻和家人組成的。百分之八十的父母將他們十來歲的小孩帶來,大都是擔心他們在學校裡的表現。他們有些就像彼特,潛力十足卻漸漸消耗殆盡。我成功幫助了一些兒童,但有些結果我並不滿意。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同?他們需要什麼?我不知道,我想別人也無從知道。 闔上檔案時已經很晚了,我並沒有找到彼特的答案。除了對彼特以及其他人的感情和關心之外,他們的掙扎觸動了我心中的某部分。我決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然而,我知道從表面著手,大都徒勞無功,於是我想要和這些人──這些和我檔案裡的案例一樣臉孔的人──接觸,在他們變成像彼特、文斯那樣空虛枯竭之前。但是,該從何處著手呢?
接下來的數週,我試圖從科學研究調查裡尋找答案。以前我曾做過關於自我價值的研究,這些研究集中於人們所重視的東西,還有他們用來衡量自己的標準、對自己的信仰,以及世界對這些目標和行動的影響。我相信這些議題都是層層相關的。
然而,我發現之前關於「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於外在行為或學業成績的表現,而不是個人內在的體驗。大家對這類主題的興趣,於一九七○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理論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響,日趨成形,心理治療的標準模式也因應而出。但是因為沒有確實可信的結論,只撐了兩年多。「團體治療」感覺比較有展望,但是關於家庭群體治療,並沒有系統的方法可以驗證。
我將搜尋範圍擴大到其他領域,最後找到社會心理學上的「自我挫敗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會有種莫名的傾向,面臨機會時故意放棄努力而招致失敗。終於,我找到了一絲線索。
潛能無法發揮是相互影響的議題。只要父母親、老師、治療師,還有其他亟需新方向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決之道。我從「自我挫敗行為」研究開始延伸,發展出一套關於低成就的全觀視點,可以提供全新的方向。總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深入而多元的方式面對問題,反轉這些導致低成就的誘因。為了完成這項實驗,我們同時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機構的同儕團體中,父母親則到父母教育團體中,全面展開家庭治療,並在四個半月當中,和學校當局以及老師密切聯繫。以此方法,我在一九九○年提出了「極限潛能計畫」(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用這個獨特的技巧,我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孩子們改變了對生活和學校的基本認知,他們變得活力十足,也能夠全心投入。
想改變,但不知該怎麼做
一九九三年,我在舊金山國家公共廣播網KQED電台接受專訪,談論這個「極限潛能計畫」。我本來以為關切這個議題的是家長,但聽眾的發言卻漸漸變成「你剛才描述的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種不交作業、喜歡跟學校作對的學生,直到現在還是渾渾噩噩。我想要改變現狀,但不知道要怎麼做」。
那天晚上打進來的聽眾,有一半以上並非求救的父母,而是想要改變自己的成人。接下來幾天,我和同事開始研究如何幫助彼特、文斯、愛麗絲,以及其他像他們一樣無法發揮潛力的成人。我想要看著他們從槁木死灰,變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生活。
我當然知道很多成就低的人,是甘於平凡庸碌的。但更多的人就跟彼特、文斯和愛麗絲一樣,墜入漫長而自我折磨的過程,深深感到失望、痛楚和後悔。詳查他們面臨的問題之後,我得到一個重要結論:我在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模式,幾乎是世界上大多數人的通病。
我發現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生活設限。事實上,人們似乎覺得擁有夢想是很尷尬的一件事;他們比較傾向搗毀夢想,而不是追求夢想。對於個人不足的地方,他們勇於承認,但卻不敢面對內心真正的想望。明明心裡想做得更多,但還是消極以對。而且,越來越多人訂好計畫後,很快又以各種形式退縮,這顯然也是一種「低成就」的現象。總之,成人低成就的情況,是日常生活中「慣性墮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書、老是拖延減肥計畫、無法按時回信等等。
更糟的是,大眾文化很能接受這種狀況,這個世界並不怎麼重視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或是堅持個人理想、長遠奮鬥這類的價值觀。我們喜歡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我們對天才和奇人比較有興趣,而不是一步步朝向目標邁進的人。像保羅.班揚(Paul Bunyan,傳說中美國拓荒時期的伐木巨人)這位民族英雄,他之所以成為傳奇,是因為他的天賦異稟,而不是過人的努力。現代的超級英雄也都是靠時髦科技或超能力取勝,從不用吃苦耐勞。
為了避免辛勤耕耘的勞苦,於是我們降低標準。從公司機構到公共政策,甚至細微到日常生活,我們任由這樣的低標準滲入其中。廣告商老是告訴我們,要年輕並跟得上時代,就不要去管什麼歷史文學或世界大事,而且要提防所有對這些知識有興趣的傢伙。二○○○年美國參議院大選時,一位畢業於長春藤盟校的參選人說他從沒聽過懷特(E. B. White,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評論家),用這招來凸顯自己的「平民」特質,避免洩漏出自己優秀的才識。
一個「放水」的文化
最後一個可以看出縱容低成就的地方,就是學術界。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這八十年來在學院通識教育上逐漸衰微,幾乎所有知名大學對於學士學位的標準都有「放水」的傾向。很多大學的英文系不再需要研讀莎士比亞或喬叟。更荒謬的像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規定大一英文系的新生每週寫一篇散文,主題有兩種選擇,除了指定文學之外,就是他們「最愛的電視節目」。學校公開譴責學位氾濫的問題,但是爾灣分校的教授們被告知,不管學生表現如何,盡量讓他們通過英文主科,不然他們可能會進不了研究所──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因為,其他大學也在放水。
我們公立學校的入學標準不只落後其他國家,也不如以往。著名的「明尼蘇達多相個性測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通常被醫院用作嚴重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在一九九八年測量表更新之後,引發心理學家關注。一九四八年舊版的測量表,要求病人具備六年級的閱讀能力;新版則要求八年級的程度。隨之而來的爭議不斷,後來有關單位才宣布,這並不是提高標準,兩個版本要求的閱讀能力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在一九四八年,這是六年級的水準,但到了一九九八年,卻已經變成八年級的能力。
在低標準的環境中,我們理所當然的降低對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想望,降低對人際關係、自我認知、學識教養,以及個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幾乎無人不受影響。
大眾文化崇尚即時和時髦科技,凡事給你省時省力的承諾,遠大的理想變得不值錢,連英雄也開始追求流行。當我仔細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有時也會拖延一些曾經很重要的事,把它們延到「未知的將來」,壓抑自己的夢想。
於是我了解到,不論人們最後多麼成就非凡,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所有人在成功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到猶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礙。事實上,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選擇面對困難的態度。無法突破個人障礙或社會氛圍的人,漸漸變得麻木疏離,安於較低的品質,習慣於「有就好」的妥協。就像是柏拉圖所提到的無知群眾,滿足於和內心認知相似的曖昧陰影。
很不幸的,有潛力創造成就的人,通常會遭到低成就人群的非議批評,結果不只是個人傷害,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低成就現象可能導致吸毒、暴力舉動或是其他重大問題,但它潛在的影響才是我們最大的損失,遠勝於表面所見的亂象。我們流失了多少哲學家、藝術家和發明家?有多少多才多藝的人因而放棄了自己?
誰來評斷你的「成就」?
有人會問:「何謂『成就』?由誰來評判?是誰說每個人都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評判一個人『低成就』的標準又是什麼?還有,是誰說『低成就』就是個問題?」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提供了幾種方法,讓大家思考潛力無法發揮所可能引發的問題。我承認這個過程是主觀的,因為成就的高低多少牽涉到等級問題,而且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掌握這些要素之後,我和同事將一些低成就者組成一個焦點團體(focus group),方式包括上課、實用技巧傳授、團體成員交流,以及自我探索。結合上述這些方法,由我同時擔任指導員和心理治療師的角色,就如同一家擁有數百名員工的工廠,由我來引導他們提升產能。這整個過程,就是本書的基礎。
如果上述提到的行為,對你來說似曾相識,或是你在兄弟姊妹、父母、子女……任何人身上看過的話,我強烈建議你繼續看下去。你選擇了這本書,表示你想要改變,或是希望你親近的人能有所改變。改變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變是不夠的,你至少需要表明決心,並且承諾會持續努力一段時間。
很不巧,會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會習慣性的避免這種承諾。為了發揮最大潛能,你一定要摒除積習,學習新的技巧。當你明確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依計畫循序漸進,就一定會成功。否則,就像一直撞上玻璃的蒼蠅一樣,永遠都會遭遇無形的障礙。
本書是一張地圖、一套計畫,也是一整組的工具。它是「極限潛能計畫」所有技巧的精華呈現,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過二十年的臨床經驗。它提供了實用、有效率的方法,讓你可以突破障礙,了解自己的極限潛能。
不想發揮自己的潛力,只讓它維持在最低限度,這是一種退縮,也等於是放棄了自己的最大權益。相對的,「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務,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驚險刺激的探索旅程。
八種上班族,有沒有你的影子
已經習慣「不費力就可成功」的SLHPPs,長大後同樣會抱著希望不勞而獲的心態,不想全力以赴,結果是,他們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將會變得複雜難料,就像德瑞克一樣。遇到困難就故態復萌,隨便找個不太喜歡的工作,然後採取一種疏離的工作態度,避免過多的投入和責任的承擔。
以下是抱持著逃避心態在工作的幾種典型。這些人既不努力、工作態度也不佳,因此工作成績也乏善可陳。如果你對工作沒什麼熱情,可能會在下列模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投機取巧者(Job Coasters):這種人擺明了不想努力,想盡辦法抄近路,「越省事越好」就是他們的中心目標。雖然本書提到的每一種自我設限模式都有這種心態,但是慣性取巧者特別能將逃避工作的本事發揮到極致:工作總是沒做完、把困難的部分丟給其他人、不想充實自己的技能,或至少維持該領域應有的水準。他們的工作表現通常也不怎麼樣。
每種工作、每種職位都會出現這種取巧者。有些人一踏入職場、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是抱持這種想法;有些人則是歷經大風大浪後,以這種心態納涼,殺時間等退休。
取巧者從不在正式提案或小組討論前做準備,新案子進來之後,也只會抱著好奇的心態瀏覽一下。他們的工作表現不佳、慣性拖延,因此別人對他們也不會有太高的期望,而且他們會拿捏得剛剛好,讓自己雖然參與其中,卻不會被要求承擔責任。
這類人只想混口飯吃,並不想追求什麼目標,也不渴望創新,有人甚至把懶散視為自己的風格。
避免要求者(Demand Avoiders):這種人傾向找一份自己可以輕鬆勝任的工作,並盡可能避開任何對他們發號施令的人事物,因為他們重視自由甚於其他。不像「投機取巧者」那樣老是抄捷徑,「避免要求者」通常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也不會投機,有些人甚至還賺了很多錢,但他們就是不想要負擔,排斥那種老是需要操心的職位。發揮專長和實現夢想並不在他們的藍圖之內,「避免要求者」通常就是前面提到的「拖延者」、「進退兩難者」、「寧缺勿濫者」。
躲匿者(Hiders):這種人總是躲在大企業的庇護下,尋找可乘之隙,藉著一些模糊的計畫混上幾個月。
三十八歲的馬丁,幾年來都刻意避開「熱門」或引人注目的工作機會,因為那是有事業心的人才會去爭取的地盤。他盡量讓自己不被注意,因此不會有什麼壓力和監視,因為主管的心思都在那些需要施壓的人身上。
「躲匿者」總是精心安排,讓自己被忽略,做起事來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因為他們的工作都不怎麼緊急,也無關乎成敗。所以這種人通常是前述的「功虧一簣者」、「絕不冒險者」或是「沉睡者」,但也有可能是「進退兩難者」,甚至是反其道而行的「反抗者」。
自成生態者(Niche Builders):跟「躲匿者」差不多,只是他們選擇待在小公司、事務所或是大學院校等,專門負責那些大家都不喜歡、卻無可避免的一般行政事宜,不想從事有壓力的工作。這些事項可能包括了毫無專業可言,或是一些附屬的活動。他們一開始抱著玩票性質,後來卻再也鬆不開手。
羅娜和史坦合夥經營一家法律事務所,有一次,他們搞砸了一件大案子,失望之餘,羅娜開始做些辦公室雜務,而她的搭擋史坦則繼續出庭累積經驗。六年後,羅娜還是在處理雜務,阻斷了出庭學習的機會,從此再也沒上過法庭。
「自成生態者」通常是「絕不冒險者」或「功虧一簣者」,但也有可能是「進退兩難者」。
閃靈一族(Flashers):這種人通常在緊要關頭現身,憑藉著自己的才華或能力,出人意料的解決問題,然後以一副「現在你們知道了吧」的態度揚長而去。平時他們只做自己分內的事,並不關心小組或公司需求,但在緊要關頭卻很可能是扭轉局勢的人。他們不喜歡公司體制內那些嚴格的規定,或是日復一日的無聊工作,他們是獨來獨往的游擊手,能夠適時展現效率和潛力,讓大家刮目相看,雖然他們平常看起來並不怎麼靠得住。
「閃靈一族」並不會致力於改善自己的弱點,也不會精進自己的技能,所以他們從未真正發揮潛力,只是一再重複自己已經得心應手的工作,就像老是寫出類似劇本的劇作家,或老是表演同樣即興片段的吉他手。他們尚未達到顛峰,能力也還沒被完全開發。廣告界、市場行銷部門、藝術界,以及運動隊伍裡,最常見他們的身影。
「閃靈一族」通常是「寧缺勿濫者」、「超級冒險者」、「懷才不遇者」、「反抗者」,偶爾也會有「表面功夫者」。
跳房子嬉遊者(Hopscotchers):這種人不斷換工作,只要新奇感消失,馬上換跑道。通常發生在業務領域、多層次傳銷、自由工作者,或是自己當老闆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實現初衷,因為缺乏耐性建立人脈、經營客戶,而這些通常是這幾種行業成功的關鍵。
這些人對自己的將來通常抱有樂觀的幻想,對於實現理想所需花費的時間卻沒有具體的概念。短視近利,只企望短暫、立即的成功。他們老是覺得之前的失敗是因為產品本身的缺點、別人的支援不夠,或是其他狀況,所以很有自信這一次的情況會好很多。
諷刺的是,有些「跳房子嬉遊者」採取相反的策略:他們不願中斷已經出現明顯錯誤的冒險,倔強的拖延著,想證明他們的舉動不是毫無計畫的衝動。因此,嬉遊者不是抽身得太早,就是拖延得太久。
「跳房子嬉遊者」通常是「寧缺勿濫者」、「超級冒險者」,但有時會是「拖延者」、「表面功夫者」、「反抗者」或「懷才不遇者」。
轉業達人(Job Surfers):他們不走常規性的事業路線,長期從事一些基層工作,一下子在書店,一下子在酒吧,待到無聊的時候就換工作。雖然這種人跟「避免要求者」有些相似,但是後者並不會換這麼多工作,也不一定會選擇這類的基層服務工作。比較起來,轉業達人通常缺乏專業訓練和經驗,無法從事責任重大的職位。
這種人通常是因為過去做了錯誤的決定,忽略了很多可能,或是放棄自己的才能,錯失了近在眼前的機會。他們大都是「漂流者」、「沉睡者」、「拖延者」、「絕不冒險者」或是「反抗者」。
超級打工族(Temp Surfers):他們是「轉業達人」的另一個版本,靠著人力仲介公司介紹工作。這種策略的好處是工作來源可靠,也省去找工作的麻煩,因為仲介公司會根據你的需求幫你安排工作。由於是臨時性質,有約定好的工作時程,不必簽訂長期的契約,如此一來,他們就不必屈就於不愉快的工作場合。表現優秀的「超級打工族」在工作與工作之間有許多空檔,有充分的彈性過自己的生活。「超級打工族」通常是「沉睡者」、「漂流者」、「拖延者」、「懷才不遇者」,有時候是「絕不冒險者」或是「反抗者」。
很多的SLHPPs,尤其是那些不想承諾、玩弄自己才能的人,通常都不願被某項職業綁住,因為一旦從事某種行業,代表你必須全力付出,也放棄了未來的其他可能。「定下來」對這些從沒準備好做出重大決定的SLHPPs來說,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今年三十二歲的湯姆談到他面對事業抉擇的掙扎時,說道:「我覺得,當我伸手去打開一扇門,就會聽到背後有千百萬扇門關起來的聲音。我就是沒辦法下定決心,長期從事一項工作。」
很多SLHPPs盡量拖延,不想面對職場生涯規畫,一心只想晚點進入大人的世界。也許你也有同樣的心態,想喘口氣,再多消磨些時間。對SLHPPs來說,稍微拖延一下事業抉擇或成人生活,似乎無可厚非,因為他們的條件不差,隨時可以開始。
前言你,到底怎麼了? 我正在開車回家的路上。週末剛參加完朋友小馬的婚禮,在他們家待了整晚敘舊。我大一時就認識小馬了,這些年來大家的感情日漸深厚。 那個下午,大家滿心祝賀小馬和他的新娘蘇珊,但我卻老想著小馬的小弟彼特退縮的模樣。認識彼特時他才六年級,但大家都認定他將來會成就非凡。他聰明伶俐,全身散發著個人魅力,熱情洋溢,好動活潑,有種天生對生命的熱情投注,讓家人和朋友深深著迷。他天資聰穎,跳級就讀,一年到頭在籃球場上廝殺比賽。 自從他們家搬到東岸之後,我和彼特漸漸失去了聯絡。雖然如此,我還是從小馬那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