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
1982年,在北京西郊一隅的中關村,
一群「星期日工程師」聚在「藍色小屋」,
以矽谷精神為榜樣,接case、賣技術、提供諮詢服務。
這場知識份子的紅杏出牆,卻刻畫出「中國矽谷」的夢想原型。
如今,這個新思想、新制度和新人物的發源地、矽谷的追隨者,
到底甘於做新技術的中轉站?還是致力成為世界研發中心,
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1980年以來的中關村,就是21世紀中國崛起的縮影。
* * *
像中關村這樣的地區,不僅中國僅有,而且全世界難能有二。它的時間延續至今,跨越中國全部改革歷程:從官方立場上看,它作為科技園的歷史是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的,然而在一些民間研究者看來,自從陳春先一九八○年自行其是地創辦了第一家公司,中關村的新革命就已經開始。它的包容性之大,是這個國家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富人和窮人、博士和文盲、外來人和本地人、高官顯貴和三教九流,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機會在這裡譜寫精彩篇章。它的事件紛繁複雜: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技術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傳統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人的本性問題。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還在繼續,所有人物都是「進行式」。
【作者自述】我知道,如果我美化官方或者成功者,就會失去信譽;如果我迎合民間輿論,也有嘩眾取寵之嫌。總之,無論唯上還是媚俗,都會離開公正從容的立場,使得人們更加簡單化和更誇張地估價某些問題。我並不期望本書的描述能和中關村的正史合拍,那是歷史家的事。我本人的職業是記者,對於人物和事件的取捨,更多的是出於記者本能。我希望讓讀者瞭解這裡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我想對讀者說:「它在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之路蹣跚而行的曲折歷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國崛起的真相。」這包括它的陽光和陰暗,包括它的英明之舉和愚蠢行為,也包括它的混亂和秩序。
作者簡介:
凌志軍
祖籍廣東,生於上海,長在北京。十五歲到工廠做工,十六歲做農民,十九歲當兵,二十五歲成為新華社記者。三十歲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年後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現在是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
長期浸淫在中關村這個主題之中,鑽研龐大浩瀚的文獻,不厭其煩,一一查對原始資料,歷時三十二個月,採訪三百人,並經五稿、壓縮三分之一的篇幅,從幽微的人事變遷,到社經的風起雲湧,由內而外,將中關村這個地區、創業者、政策演變的故事,從容又生動地呈現出來。
深具感染力的文字,評論精微,鞭辟入裡,不落俗套,既深入個別人物的觀點,又跳脫既有框架,同時闡釋巨觀與微觀下的歷史變化,正如大陸某位網友所評,此書「個性鮮明而不張揚,鋒芒畢露而不偏執」。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透露中國大陸科技產業對未來的期許,要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是一場產業革新的科技大夢,而這個夢可說是從北京的中關村開始的。在《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從一九八○年代至今,中國到底有了哪些改變,又憑什麼可以許下這樣宏大的願景。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產、官、學界對於高科技業的發展各自抱持什麼樣的思維態度,並洞悉未來在中國投資可能面臨的有利與不利情勢,也更加瞭解中國本身可能構成的競爭與威脅,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索。 ──金寶電子公司董事長許勝雄
***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關村是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試驗田,更是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搖籃與發源地。在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裡,中關村成為我們這個國家的縮影,經歷了無數溝溝坎坎、風風雨雨,箇中滋味,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民營企業家甘苦自知。作為嚴肅而負責任的記錄者,淩志軍先生給我們提供了這部大氣而恢宏的作品,為所有關注中關村、關注中國改革進程的人提供了一幅壯麗、真實的畫卷。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柳傳志
中關村,一個匯集了太多的變革與躍遷、衝擊與包容、堅韌與輕狂、靈感與夢想的地方。當大洋兩岸不同風格的創業理念和不同背景的創業人群,在這個原本只是北京西郊一隅的地方交會、融合,當一代代新技術、新模式和新IT人在短短十幾年間製造出無數激動人心的起伏跌宕,很少有人能夠像淩志軍那樣從容、縝密地繪製出中關村的大幅圖景。應當說,本書為梳理中關村的發展脈絡,揭示IT人的創業歷程,解析中西方企業文化的融匯規律做了一次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李開復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不僅是中關村高科技創業歷史的寫照,更是中國覺醒和崛起的縮影。淩志軍以犀利流暢的筆鋒,獨特、深邃的洞察力和抽象力,給中國和世界奉獻了又一筆精神財富。 ──微軟全球副總裁 張亞勤
媒體推薦:
迄今為止出版的八本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除了台灣及中國大陸,他的著作還以英文、日文、韓文等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一九九八年,和同事馬立誠合著的《交鋒》引起轟動,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成為當年中國第一暢銷書。二○○○年的《跟著智慧走──比爾‧蓋茲的亞洲微軟研究院傳奇》(大陸書名作《追隨智慧》)在大學校園引起強烈回響,被評為年度「最佳紀實文學」。二○○三年,被中國大陸媒體評為「年度圖書」的《變化》,也獲得《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二○○三年底,被中國大陸新聞雜誌《南風窗》評為「年度人物」。《聯想風雲》入選「二○○五年最佳風雲榜」,並榮獲「二○○五年度北京地區最佳版權輸出圖書獎」。
名人推薦: 本書透露中國大陸科技產業對未來的期許,要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是一場產業革新的科技大夢,而這個夢可說是從北京的中關村開始的。在《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從一九八○年代至今,中國到底有了哪些改變,又憑什麼可以許下這樣宏大的願景。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產、官、學界對於高科技業的發展各自抱持什麼樣的思維態度,並洞悉未來在中國投資可能面臨的有利與不利情勢,也更加瞭解中國本身可能構成的競爭與威脅,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索。 ...
章節試閱
前言 一張桌,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
《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在大多數情形下都是撩人的。二○○七年一月二十二日的最新一期,用了一幅血紅色的圖片來展示中國:一個巨大的五星升起在萬里長城之上,金光閃閃,在風起雲湧的大千世界投下萬道霞光。光芒中跳出一行字來:「中國:一個新王朝的出現。」(China: Dawn of a New Dynasty.)兩位作者是《時代》雜誌執行主編助理邁克‧艾略特(Michael Elliott)和《時代》北京分社社長西蒙‧艾勒根(Simon Elegant),為這期封面寫出的故事長達十一頁,按照他們的描述,在這個剛剛開始的世紀裡,美國的力量會走下坡,而中國的力量將上揚。中國正將它的經濟影響轉變為強大的政治威力。因此,「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世紀,一點也不誇張。」
這是好幾年來世界性持續不斷的「中國話題」的最新表述。在這個世紀的最初幾年裡,全世界的人都在湧向中國。他們面對這個急劇變化的國家,每天都在問:中國的崛起會成為事實嗎?這會是一個和平過程嗎?這會成為國際化浪潮的一部分嗎?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嗎?這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會同西方發生衝突嗎?
就歷史來說,中關村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這個國家打碎了精神枷鎖,戰勝了饑餓,又讓自己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製造車間」。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術的高地,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是新一代人的夢想,激勵著整個國家再接再厲,進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這拓展了中國和西方大國的合作,也增加彼此間的疑慮。而中關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為它是這條道路上的先行者。它迄今為止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
我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接觸中關村,但是存心把它寫出,是過去兩年的事。在這之前,我用了大約十八個月追?微軟亞洲研究院,又用六個月調查聯想集團。這兩個機構都在中關村,相距不到兩公里。一個是典型的美國公司,一個是典型的中國公司。那時我希望從公司內部來觀察時代的融匯演進,而把大部分中關村的故事?諸身後。直到二○○五年的某一天,我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當時我來到雙清路上,在清華創業園A座三○二房看到一個場面,有如新世界的混沌初開。這間屋子裝著三十八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過占有其中一個方格,由一張簡易電腦捉和一把旋轉椅組成,和大公司裡那種員工座位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在通常鑲嵌員工姓名的地方,貼著公司名稱,一律由普通道林紙列印而成,凌亂一片,讓我想起滿天繁星。電腦桌後面坐著的那些人,個個年輕。他們是老闆,也是會計,還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員工。只要花五百塊錢,就能在這裡坐一個月,而他們在這裡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年。很多人失敗了,但總會有人成長起來,擴大隊伍,搬到樓上。那裡有單間辦公室,沿著走廊排列,是為他們這些人準備的。室內空間略大,可以擺下四、五張桌子,門外掛著一塊公司招牌。站在走廊裡,可以看到兩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筆直地伸到盡頭。十二個月,也許十八個月之後,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會垮臺,但必定有幾家繼續成長,將搬到更大的寫字樓去,占據整整一層。我對公司的創業景象並不生疏,可眼前這一切竟是聞所未聞。微軟和聯想都是擁有數萬員工的龐大公司,但是說老實話,都沒有「A座三○二房」那樣讓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氣,看到壓力和不確定性,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
「一張桌」,「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這個脈絡直觀地反映了公司的成長過程。然而新一代人的資本關係、技術路線和公司結構,已經和他們的前輩完全不同,節奏也更快。中關村的公司還是成者少,敗者多。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當中有七七%在三年內消逝,有九○%在五年內消逝,有九九%在十年內消逝。但這並不能阻止創業者前赴後繼、一代接著一代地走過來。他們已經走了二十七年,直到今天。先行者為後來者提供了範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中關村的故事,也成為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我意識到,我所看到的中關村的一些事情,為公?所不知,而公開輿論中很多深入人心的東西,又與其本來面目相去很遠。於是我便生出一個念頭,想把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很多朋友對我的想法不以為然,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中關村有什麼高科技?應當說,在對它的種種批評中,這是客氣的。我們都知道,還有人堅定地認為,「中關村就要死亡。」這個說法比較專業的表述是,它「已無力領導中國的高科技走向」;比較浪漫的表述是,它「只是一次性噴湧的死火山」。這種輿論自二○○四年春天以來特別強大,以致引發一場激烈的討論。贊成者和反對者全都理直氣壯,實際進程中則充斥著相互對立的證據。這讓故事更加生動,富有衝突、懸疑和戲劇性,但同時也增加了我們討論問題的難度。這些問題有:中國為什麼出了個中關村?中關村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子?它的精神源泉來自何處?究竟是民族主義的伸張,還是西方思想的產物?它的商業體系是如何形成?它掀起的三次技術浪潮是怎樣影響整個中國?民間資本為什麼能夠戰勝國家資本,成為主導力量?它也經歷了原始積累的階段嗎?它有原罪嗎?有欺騙嗎?有無法無天嗎?有勾心鬥角嗎?它的疆域如何拓展?它的法律怎樣遞進?它究竟是個新技術的聖地,或者只不過是個大集市?它究竟是技術第一,還是市場第一?究竟是科學家更重要,還是企業家更重要?為什麼中關村的公司總是長不大?好不容易長大了又為何不能避免盛極而衰的命運?政府應當介入嗎?應當干預嗎?應當憑藉行政權力去支援或者阻止某些力量嗎?如果不應當,那麼怎樣制止它的混亂和無法無天?如果應當,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介入?老一代已經過氣了嗎?「海歸」將要成為它的主力軍嗎?當跨國公司紛紛進駐之時,它還是小公司的天堂嗎?它還是新技術的發源地嗎?它還是國家創新的一面旗幟嗎?它將會成為一個世界創新中心嗎?也許,它的歷史已經中斷,將被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取代?
前言 一張桌,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
《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在大多數情形下都是撩人的。二○○七年一月二十二日的最新一期,用了一幅血紅色的圖片來展示中國:一個巨大的五星升起在萬里長城之上,金光閃閃,在風起雲湧的大千世界投下萬道霞光。光芒中跳出一行字來:「中國:一個新王朝的出現。」(China: Dawn of a New Dynasty.)兩位作者是《時代》雜誌執行主編助理邁克‧艾略特(Michael Elliott)和《時代》北京分社社長西蒙‧艾勒根(Simon Elegant),為這期封面寫出的故事長達十一頁,按照他們的描述,在這個剛剛開始的世紀裡,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