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跟你所住的房子很像。房子裡你喜歡和討厭的東西都有;有你經常使用的空間,也有心血來潮才會臨幸的角落;有經常需要保養的區塊,也有不予理會卻能數十年不壞的部分。若時間和財力許可,幾乎所有人都會翻修房子。最理想的狀況是,房子所有的缺點都會依照我們的喜好改善,且有足夠空間存放我們最寶貝的物品。
真正的關鍵是:不管居家還是過日子,我們都想要「自在」。對此,我們通常的做法是修正自己察覺到、並判定為問題根源的事物,例如空間不足、時間不夠。但有些問題出在質而不在量,因此不容易看到,也較難確認、描述與解決。倘若我們不了解自在感從何而來,就無法提升自在的程度。比方說,每天下班回到家,你總會覺得煩,因為你得先穿過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問題不在雜物堆,而是進門的動線不良——必須「穿過」雜物堆,才能進到屋裡。
生活也一樣。我們常以為問題出在工作、老闆、保母或者另一半,試著調整,卻發現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自在生活遙遙無期。原因在於,事情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就像確認問題出在進門動線不良的過程,解決問題時,我們得先了解問題為何發生。我們需要大幅調整看事情的角度,而以建築設計為例,頗能幫助我們了解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褚士瑩 地球人,國際NPO工作者
強力推薦
---------------------------------------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生活不能全由自己掌握?」或者常自問:「有成就的人生,真的比較好嗎?」現代人的生活忙錄不已,但通常都是被不是真正迫切、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和責任所佔據。然而,許多人誤將生活的不適意歸咎於住家空間不夠寬敞、家用物品不夠好,下班後無法喘息,於是追逐更大的房子,買更多、更好的東西……(特別是在媒體、建商、商業鉅子、藝人一味歌詠豪宅人生的推波助瀾之下)。
其實,你家屋子的問題,確實就是你生活的問題,但關鍵絕不在「不夠大」。你覺得居住空間侷促,是因為堆藏了太多東西,障礙住活動空間;隔間太多,框限了視野。生活也一樣,忙亂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我們排進太多事情,攬了太多的責任,以為這樣才有本事、有成就;把生活切割得太零碎,疲於轉換身分與心情。可是真正要緊的事情,尤其是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反而擠不進行事曆。
本書作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改造過無數房子,擅長將有限的空間轉化成啟發性無限的住屋,連帶地讓屋主的生活呈現新面貌。她根據多年的專業經驗,建構了「房子不用大」的建築概念與設計手法,進而延伸出「生活不用大」的思維與實行步驟,協助我們將生活「翻修」得小而美、小而優,進而創造實現夢想的時間與空間。
作者簡介:
莎拉‧蘇珊卡Sarah Susanka
美國知名建築師、暢銷作家、文化人,著有「房子不用大」(The Not So Big House)系列叢書。她引領美國社會一股新文化潮流——房子要「蓋得好一點,不用蓋得大一點」(build better, not bigger),並據此延伸出「不用大」(Not So Big)的生活哲學。歐普拉曾邀請她上節目暢談理念;《高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評選她為改變美國社會的「高速50」(Fast 50)創新家之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曾評選她為「美國文化的創新者」;《建築商》(Builder)雜誌則將她列為「建築業50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章節試閱
看著塵埃粒子在窗邊光影中移動,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
我們鮮少聽到內心的音樂,
然而我們仍全隨著這音樂跳舞,
由我們的導師指揮,
陽光的單純喜悅,
我們的音樂大師。
——傑拉魯丁.魯米(Jelaluddin Rumi,伊斯蘭教蘇菲派〔sufi〕神祕主義詩人、教法學家)
前言
大約十二年前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讀一本輕小說。多年來,結束緊張忙碌的一天後,我總會藉此紓壓,而且通常都有效。但在那一夜,我卻突然覺得沮喪。於是我放下書,試著釐清是什麼念頭令我惱怒。「真的僅止於此?」一個念頭閃過腦海:「我這輩子就只有這樣嗎?我是個成功的建築師,一家四十五人公司的執行合夥人,肩負許多責任,面對大量挑戰,待辦事項清單像阿婆的裹腳布那麼長。我成天努力工作,有接不完的電話和開不完的會。每天都得保持驚人的步調,才能處理完幾十件公私要務。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一天下來,回到家通常已超過八、九點,這時我會做些不花腦筋的事,好從白天的心情抽離,換得一夜好眠,以應付同樣繁忙的明天。人生應當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吧。」
正視這個問題後,我知道自己得有所改變。我看到,甫成年時的夢想和此刻真實的生活,存在落差。
高中時代,我總是滿腦子想法和理念。我想研究腦部如何運作,想探究讓事物顯得美麗、方程式漂亮的原因,想設計出令人心情雀躍的建築,還想和關心自己居所與工作環境的人共事。但我最想做的,是寫作。我喜愛寫作,當我靜下心來,讓文字從指尖流洩而出,便有股神奇的感覺湧現——筆下字詞的意義,使我更深入地了解書寫的主題。內心深處,我知道這才是我真正熱愛的事;我渴求找到時間與空間,實現夢想。
可惜,雖然我實現了一、兩項早年的志向,眼前的生活卻沒有餘裕做其他事。與其說我的人生充滿意義、不停追求內心的欲望,還不如說我的人生填得太滿了——塞滿了責任。說真的,那天晚上我簡直快要窒息。我了解到:倘若不調整生活的輕重緩急,下半輩子就會一成不變地過下去。車子以定速在人生道路上行駛,我卻在車裡睡覺,還深信自己始終朝著某個重要的地方前進。但直覺提醒我:我正錯失旅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警醒、覺察和全心投入的部分。我的生活是那麼混亂、那麼【大】,情況難以抑遏,導致快速的步調成了生活唯一的色調。
我彷彿大夢初醒,突然間,成年的我頭一次活了起來。如今,學習在每天的活動中保持清醒,並盡快找出保持清醒的方法,似乎成了首要之務。通常要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或者重病患者,才會有這層體悟。但我都不是。我能領略到這一點,並非外界事物使然,而是靜下來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上天在我頭上敲了一記,引領我以嶄新的方式檢視自己的現況。
就從那天起,我開始探索改變生活的可能性。我繼續擔任建築師,但也開始端詳自身和我填滿日子的方式,觀察我生活的「地基」。當我開始質疑過去的信念,周遭有許許多多的門陸續打開,而過去我從不知有這些門存在!我開始簡化生活,把焦點放在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物上。此外,我還抽空寫作,釋放長期被忽視的熱情。心之所欲對全然覺醒的人生非常重要,正因為我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房子不必大」(Not So Big House)系列叢書才得以誕生。
事實上,「設計出每天都能讓我們振奮的房子」這想法,就是源自於我的「生活不必大」哲學。而「不必大」(not so big)這個詞彙,是我全心投入寫作後才創造出來的——就在寫第一本書的導言時,神來一筆。透過寫作的過程我才明白,有些要緊的事情我早已知道,過去卻不自覺。但寫下這個詞彙後我發現,不管設計住宅或過生活,「不必大」最能解釋我們在規模、步調和比重上遭遇的難題。
你我沒什麼不同。不管是誰,都能從過度緊湊的生活中清醒,做自己長久渴望的事。責任、差事、電子郵件、親朋好友……,身處一團亂的現代生活,我們可以放慢腳步,讓自己真正「參與」正在做的事。我們可以開始過充實、豐富、充滿活力的「不必大生活」,全然體驗所遭遇的一切,讓心靈和情感得以茁壯、成長。就像我容許自己探索正職以外的事物,你會發現,你也能追求自己特質中尚未展現、但渴望獲得解放的面向。
如今,我以這種新模式做為生活的【核心】,而不是如大家想像的,以建築師或作家的職涯為重。職涯是人生的內容或情節,但新的生活模式讓我得以開發愈來愈多的潛能。這是「生活不必大」哲學的應許,對於有心讓生活更平衡、更和諧且更有意義的人,一律適用。
如果你想改造生活,請依照下文藍圖中的指示行動。你將發現,生活真的比你現在所知更有意義。我已經迷上這種生活,但願也能感染你。
第一章 規劃新生活的藍圖
一如往常,今天我們空虛且恐懼地醒來。
別打開書房的門,也別找書讀。拿起一件樂器。
讓我們做自己喜愛的美好事物。
跪下親吻土地的方式有上百種。
——魯米
我們缺少了什麼?
今天,我們面對著一項大問題,這問題時時刻刻都在眼前,卻大到看不見。我們的生活都太大了,從早到晚塞滿看似必要的活動、急事和責任。沒有時間喘口氣,更無暇檢視問題的根源,而是拚了命在找解決之道。假如停下腳步,想像速節奏更快時生活將變成什麼模樣,我們可能會被絕望和徒勞的感覺壓垮。我們會被掏空,束手無策。
我們必須改造生活方式,但不會是透過擴充現有的空間——這麼做只會讓生活變得更龐雜。我們需要的改造,能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體驗已然存在的事物,進而使我們感到愉快,而不是把我們逼瘋。
你的生活跟你所住的房子很像。房子裡你喜歡和討厭的東西都有;有你經常使用的空間,也有心血來潮才會臨幸的角落;有經常需要保養的部分,也有不予理會卻能數十年不壞的部分。若時間和財力許可,幾乎所有人都會翻修房子。最理想的狀況是,房子所有缺點都會依照我們的喜好改善,且有足夠空間存放我們最寶貝的物品。
真正的關鍵是:不管居家還是過生活,我們都想要自在。對此,我們通常的做法是修正自己察覺到,並判定為問題根源的事物,例如空間不足、時間不夠。但有些問題出在質而不在量,因此不容易看到,也較難確認、描述與解決。倘若我們不了解自在感從何而來,就無法提升自在的程度。比方說,每天下班回到家,你總會覺得煩,因為你得先經過洗衣間,推開待洗衣物的籃子、堆積如山的床單和毛巾,還有小孩的外套和鞋子……。你可能需要建築師來點醒你,你家進門的動線設計【不良】。問題不在洗衣間,而是你必須【穿過】洗衣間,才能進到屋裡。
生活也一樣。我們常以為問題出在工作、老闆、保姆或者另一半,試著調整,卻發現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自在生活遙遙無期。原因在於,事情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就像確認問題出在進門動線設計不良的過程,解決問題時,我們得先了解問題為何發生。我們需要大幅調整看事情的角度,而以建築設計為例,頗能幫助我們了解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翻修房子時,無需大興土木就能轉變屋子的性格,但一定得評估哪裡原先規畫得不好,並確認什麼是你想要,但現在欠缺的空間。接著,你需要構思良好的設計方案,就現有空間做小幅修改,創造新的機能。之後,你還得製作一套藍圖,記下所有的決定。最後,你必須動工;這一步說來簡單,卻最容易被忽略。再多的計畫都是紙上談兵,實際動手改變才會成真。
改造自己的生活也一樣。你可以博覽群書,東思西想,但唯有下定決心,貫徹計畫,事情才會開始不一樣。新學到的生活方式必須融入你的每一天,像洗手、刷牙那麼自然,而不是週末餘暇偶一為之。解決生活太大的問題有兩個步驟:第一,我們需要知識,才懂得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其次,我們必須以新的方式過日子、做事情,新知識才算成功融入原有的生活。
為了完成生活的改造,我們需要藍圖,以及落實藍圖的指南——這正是本書所要提供給讀者的。大功告成後,你的生活內容不會有太大改變,但你將有餘裕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也更能體驗自身等待發掘和實現的潛能。假如你遵循指定的步驟,融會貫通,改變【將會】發生,你也【將會】以新的方式和活力體驗人生。
那麼,要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一塊兒來檢視建構「生活不必大」的關鍵元素。以下先簡述計畫的各項步驟,之後的章節中我將做更詳盡的說明。
一:規劃新生活的藍圖
人們習慣劃分自己的生活:工作是一個區塊,家庭生活是一塊,想和自己內在本質對話的欲望又是另一塊——我們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應該可行,卻未真正去實踐。
切割生活,正類似用牆壁分隔空間。如果屋內隔間眾多且只以狹窄的走廊相通,不管房子再大,依舊會令人覺得窒息。空間感取決於空間之間相連景觀的大小。以拱門或內窗打穿一道牆,視線愈能延伸到相鄰的空間中,愈覺得房子寬敞。
同樣的,我們必須為生活各層面做這樣的連結,移除其間的障礙;如此一來,無論工作或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都會感到活力十足,生活完整。我們需要整合自己的想望與工作,不必顧此失彼;若我們更了解內心的自己,兩者就能和諧共存。
二:找出令你振奮的事物
開始一樁建案時,我會請業主用照片說明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房子,並告訴我他們最愛的自家角落。這些特色是帶來幸福感和家的感覺的重要因素,使他們每天期待回家。
我記得一位媽媽,她有三個活潑的男孩。她給我看一張照片,是從家庭娛樂室縮進去的一個小空間,裡頭擺了一張舒適的高背椅,正好能眺望窗外遠方的大草原。我問她,照片中最吸引她的是什麼,她說是對未來的憧憬,將來有一天,她除了坐看風景外什麼都不必做,沒有任何責任、事情來煩她。照片捕捉住她目前所缺少的生活品質,在翻修計畫中安排這樣的空間,能鼓舞她為自己找到這樣的時光。
還有一位五十多歲的業主,是一家中型製造業的執行長。他讓我看一張老照片,是他祖母的避暑小屋——孩提時代,他在小屋度過許多陽光普照的快樂時光。小屋是簡單的木板屋,沒有繁複的裝飾,這些特色令他回想起那些夏季中感受到的平靜和輕鬆。他現在的生活非常複雜、混亂,他想在新家中複製小屋的形式,以提醒自己那種簡單的美好。
我們可以運用相同的方法,找出最能激勵自己的活動和嗜好。幾乎任何東西都能提供鼓舞人心、超越自我設限的素材。我們只需辨認出哪個空間最令我們感動,然後將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就像建築師在翻修房子時置入最令你自在的空間。
三:確認哪裡有問題
知道能鼓舞新業主的事物後,接著我會問他們,覺得家中哪裡規劃不佳。他們會帶我參觀各個房間,指出有問題的地方。他們常常提到,廚房工作區域的配置不理想,比如準備料理時,沒有地方供其他人坐下來。但他們不了解,「廚房孤立於主活動區域之外」的缺點,往往比他們看到的其他問題更要緊。建築師的職責就在於: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之外,看出房子整體規劃的嚴重缺失。
相同地,我們可以輕易說出自己想做的事,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做我們【該】做的事,照理說,這樣就能騰出空檔做有趣的事。然而,我們往往不明白,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時間,而是我們利用時間的方式。我們以為問題出在做事的順序,其實我們「怎麼」做事。如同改造廚房的建築師,我會教你用不同的觀點看事情,以釐清真正的障礙,過有意義的生活。
四:移除雜物
找我改造房子的客戶,幾乎人人都有祕密收藏的雜物。第一次檢查房子時不一定會發現,但打開某個衣櫃,或者往床底下仔細一瞧,就會發現各種已經用不著的舊物。這些客戶家裡大多也有顯眼的雜物堆,徒然佔據空間、阻礙通行,讓人以為房子裡已擺不進新的東西。翻修房子時,除了將視線可及的雜物清掉,還得清理隱藏的雜物,把衣櫃和抽屜空出來收納真正該放的東西,也就是目前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品。
我們很容易看到工作或配偶帶來的挫折,但看不出挫折感源自自己的陳年舊習——或許曾派上用場,如今卻已用不著的行為模式。這些習性,就好比堆在床底下的雜物,或是廚房吧台上雜七雜八的文件。老習慣使人習於用舊方法做事,想像不出略做改造能有什麼功效。用上一點心理學,以及大量的自我觀察,你會發現:只要有正確的工具,改造生活的素材每天都會自動送上門。
五:傾聽你的夢想
確切了解業主的好惡後,我會請他們詳述自己渴望的住宅是什麼模樣,但先別管經濟上能不能負擔。屋子很難完全依他們的夢想整修,但經過一番說明,我或許能做出一些他們以為預算內絕對做不到的設計。
舉例來說,一位業主希望房子有間圖書室,但她知道不可能。然而在設計時,我發現樓梯上到二樓後的樓梯間相當寬闊,正好可以排上書架,做為藏書的空間。不用說,她喜出望外。倘若她沒說出她的夢想,我絕不會想到這個點子。
我們的生活也一樣。若認為夢想不可能實現就放棄做夢,我們便不會傾聽,夢想也永遠無法成真。不論你是否相信夢能帶給你什麼(包括白日夢與夜夢),在「不必大的生活」中,你會開始明白:進到你生命中的一切,都蘊含著某種意義。在逐漸覺醒、認清眼前事物的過程中,夢就像路標,為我們指引方向。
六:學會看穿障礙
面對業主時,建築師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協助他們想像我們的提案。我通常會用模型、手繪草圖,或是電腦透視圖和動畫,來展現房子翻修完成後的模樣。但對多數屋主來說,他們習慣了房子的現狀,要將想像具象化可是一項嶄新的技巧。即便最投入的客戶,要想像拆掉一堵牆或將廚房搬到現在餐廳的位置,都可能是很大的考驗。但有一些訣竅,當他們學會了,就可能在動工前對改造後空間有大致的概念。
改造生活時,「以嶄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同樣是必須掌握的重要技巧。剛開始,要能看穿現有的架構,並看到逐漸浮現的新模樣,似乎令人卻步。但只要練習便能做到。之後你將會發現,生活有各種彈性,過去的自己卻從不認為可行;而且很快地,你就會看得到改造生活的可能性。
七:改善現有的品質
接下來,輪到改造的「創意工作」登場——以不同的角度來看房子,從現有架構琢磨出新設計。通常,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空間,而是提升流動性,並重新配置空間,好讓你自在地依自己喜歡的方式住在裡頭。常有人問我,設計是怎麼產生的?這是個祕密,所有藝術家和創意人都知道,卻很少談論。建築師設計、畫家作畫或音樂家作曲時,他們其實只是個媒介。他們的職責,是蒐集執行創意所需的一切靈感和事實,然後退到一旁,讓藝術經由他們而產生。聽起來有些神祕,但這個過程發生時,卻是世上最自然的事。
這是通往「生活不必大」的真正關鍵。當你做好所有準備,然後放手,改造生活的創意才會降臨。這正是改善現有生活品質的方式。願望能否成真不是你無法操控,但你能成為願望實現的推手——只要你備妥所有工具,接著讓事情自然發生。我們都能擁有這樣的創意,但為了實現創意,必須全然專注於手上的工作,而不去計畫、思考或擔憂創作最後呈現的模樣。
我們可以盡量讓生活處於這種創意流動的狀態。不論在職場或家裡,不論痛苦或滿心歡喜,只要有工具在手,開始將此狀態融入日常生活,你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生活意義自動出現。
八: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最棒的業主不僅想要一間更棒的房子,他們還了解家是生活的平台,能進一步傳達出他們即將變成什麼樣的人。想讓房子成為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最重要的步驟是找出一個空間,當做自己的避風港——不管多小都行。在這裡,你能靜下來與心中當下浮現的想法對話,可以從事嗜好或坐下來閱讀,也可以沉思和冥想。
這正是翻修房屋和改造生活的交集,因為有了這樣的空間,你就會找時間去使用。這空間等著你造訪,許給你和自己之間一份更深刻的新關係,犒賞你留給自己片刻寧靜。許多房子多餘的空間有限,但這避風港不必時時存在。我認識有些人利用客房、餐廳一角,必要時甚至動用更衣間。
同樣地,規劃生活時你可以選定一段時間,讓自己沉靜半晌,或是每天早上小孩起床前冥想幾分鐘。也許你決定早點下班,好在回家前到公園安靜地散個步。我們經常認為繁忙的生活中擠不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其實只要認真去找就會找到。
不管你如何命名這段空檔,重點是每天擁有一段不用思考、社交或工作的時間。留時間和空間給自己,便是在「邀請內在本質成為你外在生活的一部分」。
九:完成施工階段
施工階段中,若要我建議業主該抱持什麼期望,我會請他們「務必接受事情的結果」。你可以做足一切準備,但凡事總有意外,因此你必須放輕鬆,處理所有出現的問題。倘若一遇到意料之外的難題就失控、生氣或沮喪,你會逼瘋自己和所有和計畫有關的人。反之,能沉著應對每天的狀況,就會一切順利。
至於改造生活,同樣的建議也適用。開始之前,你必須了解過程中免不了意外轉折和逆流,但你也得到方法,以自己從未察覺的沉著來因應。翻修房屋或改造生活的實際動工階段,可能會是一段很棒的時光,因為你能看到每天的變化,並開始看出改造過程中所顯現的空間特質和性格。只要你專注於眼前該做的事,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十:遷進你的「不用大」生活
工程一旦完成,接著就要搬進去住。屋主可能會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發現,翻修後帶來的新生活模式,也能自動轉變他們的生活。所有原先阻礙動線的物品都移除了,房子清爽許多;面積沒有增加,卻有了以往所欠缺的寬敞感。生活自然而然地改變,新設計的特性讓一切活動或互動變得更有活力。
改造生活,也能提供同樣強度的轉變。落實改造計畫,短時間內生活方式就會大幅改變。你會變得更輕鬆、更愉快,更常注意到周遭的美,也有更多空間喘息,並從事自己真正喜愛的事。
十一:維持改造後的新生活
任何改造計畫的最後一步,都是將所有操作手冊和說明書交給屋主,讓他們能把新家保持在良好狀況。在亮眼的新裝下,房子看起來完美無瑕,但若缺乏長期保養和照料,就很可能回復翻修前的凌亂狀態。因此,我會鼓勵屋主每年至少檢視一次哪些設備需要保養,並且檢查各房間和空間設定的機能,確保一切運作正常。
就算你全力以赴要改造自己的生活,未來數十年間若沒有任何指南輔助你維持一切順利運作,終將前功盡棄。因此,改造生活的最後一步,便是創造一份使用者手冊,用於每年至少一次的例行性維護,以確保新生活方式持續對你有所助益,並隨著你的改變不斷演進。將此一檢視變成年度要事,就能確保你繼續發揮潛能。
十二:自在人生
整個過程最後也最棒的部分是:在整修後的建築內從事日常活動,你的生活將會全面改變。數不清的業主告訴我,他們從來沒想過,小小幅度的改造竟能大大影響生活。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城南有一對夫妻,住在一間很普通的平房多年;入住翻修的新家六個月後,他們邀我去作客。如今,他們自認住在夢想中的房子——過去他們一直想像,這樣的屋子得靠自己一磚一瓦才蓋得成,而且還要很久,可能是退休之後才能著手吧。他們從沒想過房子本身能夠激勵住在其中的人,但他們的新家就是最好的實例。
我希望,你的生活在改造後也能產生這種效果。倘若你一心一意要改變生活,你會發現所需的一切就在心中。用不著翻山越嶺;毋需走遍世界各地,尋找能讓你豁然開悟的人;不需要遠離親友;至不用換工作。你需要的只是全然的專注,以及開放的態度。其他一切,會在對的時刻,自動送上門來。
當你能好整以暇處理真正要緊的事,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完整表達自我,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貌?豐富和活力是必然具備的特質,但除非親身體會,言語實在難以道盡。即便如此,我們可以窺見一些具體特性。
關於眼前所做的事,你的壓力將會比現在減輕許多,而且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坦然面對,優雅地接受。以往會讓你煩惱好幾天的事,你能當機立斷,然後拋諸腦後。你能以嶄新的觀點看待困擾你多年的人。他們可能依然故我(至少在他們注意到你的改變前是如此),但再也不會困擾你。所有的電子郵件、留言、簡訊、電話、會議,能依照自己的節奏處理,而不是被搞得精疲力盡。簡單地說,你將掌控自己的生活。
一旦找到時間和空間傾聽內在的渴望,渴望就會開始實現。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滿具創意的;也會發現機會主動降臨,得以投入一直想做的事——不是因為你去發掘,而是你已經準備好。你將發現:自己有的比之前的想像更多。改造將開放一些空間,融入現有的陳設。
登山家威廉.賀齊森.穆瑞(William Hutchison Murray)在一九五一年的著作《蘇格蘭人的喜馬拉雅山遠征》(The Scottish Himalayan Expedition,常被誤為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作品)中,形容得最貼切:
……一個人對自己做出明確承諾的當下,命運也跟著轉動。連串事件因此決定而起,各種插曲、相遇和有形的協助,都有利於自己;一般人通常做夢也想不到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穆瑞了解,一旦接受心靈的渴望,生命中出現的一切,幾乎都能用來闡釋你以更大熱忱投入的事。當我們願意全心投入,生命會以各種奇妙的方式刺激、引誘和邀請我們,但你必須願意調到對的溝通頻道,才能領受生命的滋養。做過一次,你就永遠不會再捨棄生命,因為你將如實知道,真正的養分和生活真正的財富,就在這裡。這就是我所謂的「生活不必大」;在這種生活中,你非常清醒、沿路遵循指標,並全心投入讓自己感動的事。
準備你的簡約生活筆記本
閱讀本書以及做各章末尾的練習時,建議你拿個本子做筆記。接下來幾天展開生活大改造時,你也會需要筆記本,記錄自己學到了什麼。
這些年來,我用過各式各樣的筆記本——三環檔案夾、空白筆記本、橫格黃紙標準拍紙簿,乃至於電腦硬碟。因為本書的練習強調互動,能補充紙張的筆記本比較實用。比方說,關於第三章和第十章的問卷,「生活不必大」網站(www.notsobiglife.com)上有空白版本可供下載,夾進筆記本裡。倘若你就愛漂亮的空白筆記本,無妨!必要的時候,在特定的區域貼上一、兩張紙即可。
重點是,筆記本的樣式,要能讓你發揮最大的創意空間。你即將展開一段旅程,探索過去所不知道的自我,因此要確定筆記本能容納你【所有的】想法和洞見,收集在一處並適當地組織。
閱讀本書時,你可能會驚訝於一些未經消化的生活經驗浮上檯面。有一些已遭遺忘的美好記憶,讓你成為今日眼中的自己。你可能也會想起一些悲傷、尷尬或受挫的回憶。探索內心世界時,甚至可能挖掘出一些令人略感害怕、一直隱而未見的事——如同遺忘在床底下的寶物。
這些都是自我發現的一環;看穿床底下的怪獸只是幻覺,是個重要過程。這群怪獸是不再適用的舊行為模式,阻礙我們去做想望的事,導致生活無法進步。過去的恐懼使我們認為,自己無法開創新生活,不曉得人生經驗可以豐富多元。如果閱讀時出現這種情況,你只要加以注意,想的話也可以記下來,然後繼續讀下去。處理自我認知的工具,自然會逐漸浮現。
每章結尾都有練習,最好做完再進入下一章;若不做練習,你從本書學到的會少掉許多。這意味著你得花更長的時間閱讀。請在筆記本中依序記下所有練習的答案,稍後回頭參考。現在,請準備好筆記本,隨時記下想法和評論。如此一來,你將創造出個人專屬的旅程指南。久而久之,還能回頭參考之前的見解,幫助自己更了解眼下逐漸明朗的概念。
所有練習都清晰易懂,每一章的練習需使用一到十頁不等的筆記本。但你可能也想點別的,例如現在和將來都對你有益的策略、格言、問題,以及行為警訊。一路往下閱讀,接近尾聲時,你為自己量身打造的「使用者手冊」也即將完成。這是能讓你每年執行維修檢查,確保改造工程妥善運作的工具,我們將在第十一章討論。
接下來是你所需要的主要項目。你可能想加些別的,好讓筆記本更反映個人興趣和氣質,但現在請先用這裡附的分項清單,記錄你稍後想參考的項目。目前你只需為這些頁面做好標籤,隨後我會解釋使用方法;不久之後,你將能依照自己的特殊需求和洞見修改筆記。
以下是你馬上會用到的主要項目(每個項目至少留五頁空白頁):
* 扶持我成長的每日例行公事
* 改變日常生活模式的策略
* 要銘記心中的格言
* 要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 必須注意的個人行為模式
* 洞見和頓悟
* 看起來會困擾我的問題
* 要深入查究的事物
* 個人的渴望和抱負
* 一般的沉思
* 生活中令人驚喜,且似乎與我正在讀的書有關的事件
第二章將用到的項目:
* 有意義的事物(留一到兩頁)
* 有意義的時刻(留大約五頁)
其他章節各需十頁左右,但有些練習你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裡可能會想再做一次,因此需要更多頁數。
目前,你只需要做到這些。帶著筆記本,準備出發。看到吸引你的句子或想法,就記在合適的頁面上。你會發現:所有看似有趣、刺激或擾人的事物,都能夠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而透過這了解的過程,你會發現愈來愈多的潛能,也會找到愈來愈多的工具來實現潛能。大約一個月後,當你回頭看這本筆記,會驚嘆自己的發現。就如同度假的照片,你的「生活不必大筆記」將幫助你記住到過哪裡,以及沿途發現了什麼。
看著塵埃粒子在窗邊光影中移動,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
我們鮮少聽到內心的音樂,
然而我們仍全隨著這音樂跳舞,
由我們的導師指揮,
陽光的單純喜悅,
我們的音樂大師。
——傑拉魯丁.魯米(Jelaluddin Rumi,伊斯蘭教蘇菲派〔sufi〕神祕主義詩人、教法學家)
前言
大約十二年前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讀一本輕小說。多年來,結束緊張忙碌的一天後,我總會藉此紓壓,而且通常都有效。但在那一夜,我卻突然覺得沮喪。於是我放下書,試著釐清是什麼念頭令我惱怒。「真的僅止於此?」一個念頭閃過腦海:「...
目錄
[ 前言 ]
第 一 章 規劃新生活的藍圖
[ 準備好「生活不必大」筆記本 ]
第 二 章 找出令你振奮的事物
第 三 章 確認哪裡有問題
第 四 章 移除雜物
第 五 章 傾聽你的夢想
第 六 章 學會看穿障礙
第 七 章 改善現有品質
第 八 章 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第 九 章 完成施工階段
第 十 章 遷進你的「不用大」生活
第十一章 維持改造後的新生活
第十二章 自在人生
[ 附錄:「生活不必大」使用者手冊 ]
[ 前言 ]
第 一 章 規劃新生活的藍圖
[ 準備好「生活不必大」筆記本 ]
第 二 章 找出令你振奮的事物
第 三 章 確認哪裡有問題
第 四 章 移除雜物
第 五 章 傾聽你的夢想
第 六 章 學會看穿障礙
第 七 章 改善現有品質
第 八 章 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第 九 章 完成施工階段
第 十 章 遷進你的「不用大」生活
第十一章 維持改造後的新生活
第十二章 自在人生
[ 附錄:「生活不必大」使用者手冊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