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精神
希臘酒神戴奧尼索斯,代表的是一種打破一切界限、解脫一切束縛、復歸自然的浪漫精神。
同樣的,劉鉅堂也一直不接受市場上「必須先累積足夠知識,才能開始喝葡萄酒」的論調,正如同開車的人,不一定需要懂得車種品牌或車體構造才能上路一樣!因此他曾試圖尋找市面上的葡萄酒書籍以作為講課教材,卻發現大多數的葡萄酒書,同樣堆疊了太多葡萄酒的「進階知識」,然而對於初入門者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卻幾乎付之闕如。
也就是說,在我們專注於汲取葡萄酒的客觀知識時,已然忘卻酒液穿梭於味蕾、唇舌之間的極致挑逗,忘卻了關於酒液芬芳滋味的直觀享受,忘卻了千百年來,「食物」之所以能蠱惑人心的魅力所在,從來不在於理性的知識本身!劉鉅堂說,如果要懂很多才能開始喝葡萄酒,那乾脆轉去喝啤酒、威士忌與白蘭地算了!
因此在本書中,您將看不到太深奧的葡萄品種、各國產區相異點等介紹,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純粹、幫助您更享受與體驗葡萄酒感官之美的實用撇步。例如:
如何看葡萄酒的年分?
葡萄酒該如何儲藏?
什麼溫度下喝葡萄酒最適宜?
開瓶器如何使用?
開瓶後如何保存?
如何品嘗葡萄酒?
如何在餐廳點用葡萄酒?
本書可說是劉鉅堂二十年紅酒講座的精華集結,翻開本書,拋卻一切嚴肅而不必要的背景知識雜念,保證每一堂精采的葡萄酒課程都讓您如臨現場,親炙這位紅酒男人專業又幽默的大師風範!
【贈品】
以禮盒形式呈現;以書加上台灣侍酒師協會指定「Ah-So」專業老酒開瓶器一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azestaff/home/picture/9789868616769-ahso.jpg)
開瓶器介紹──Ah-So開瓶器
禮盒所附的開瓶器為本書獨家限量版,由劉鉅堂老師親自開模監製,同時更為台灣侍酒師協會指定的專業紅酒開瓶器。這款由德國人設計的開瓶器,是專門針對存放十幾年以上的老酒所設計,使用的方法是將兩片金屬片以左右晃動的方式,小心從瓶口及軟木塞之間插進去,再以一面旋轉、一面拔起的方式開瓶,保證能在眾人的驚嘆聲中(Ah-So──原來如此),將軟木塞完整的取出來!
作者簡介:
劉鉅堂先生 法國農業部騎士勳章得主
華裔,馬來西亞檳城人
法國騎士勳章,一個由法國政府頒出,與世界級藝術家貝聿銘、林懷民等獲得同樣尊榮的榮譽勳章,劉鉅堂在2002年也曾獲得此項殊榮,以表彰他對葡萄酒的卓著貢獻。但他本人對於這些「身外之物」的榮耀,卻是絕對的低調,寧願稱自己為葡萄酒的「傳道人」!
二十年來,他主辦品酒會、美酒餐會、寫作、翻譯、講授葡萄酒知識、擔任葡萄酒顧問等,培育並啟發了無數台灣與亞洲地區人士對於葡萄酒的喜愛與認識,並帶動了葡萄酒的品飲風潮。說他喝的是葡萄酒液的物質本身,毋寧說他喝的是一種保存人類文化的精神信仰。
1981年,劉鉅堂所服務的飯店邀請了瑞士洛桑旅館管理學校的講師來對員工授課,其中一堂生動的葡萄酒課程點燃了他對葡萄酒的深入求知欲,於是一頭栽入葡萄酒的世界,從此開啟了他「酒師」的生涯。1991年,劉鉅堂脫離旅館工作,開了台灣第一家葡萄酒專賣店「酩酒坊」,正式成為專業「酒販」。
在台灣喝葡萄酒的風氣並不是那麼盛行的年代,劉鉅堂一路走來不無顛躓,甚至也曾經搖擺於「酒師」與「酒販」身分的抉擇兩難。對他來說,閱讀一本好的葡萄酒書,比喝到一瓶好的葡萄酒更令人愉悅;與人分享葡萄酒的品嘗經驗,比賣出一箱高價葡萄酒更振奮人心!理想與現實該如何取得平衡?劉鉅堂認為,關鍵在於提升台灣社會對於葡萄酒文化專業地位的體知。
因此在2010年,他參與了新成立的「台灣侍酒師協會」,為推動台灣專業侍酒師的認證而努力。未來,他也希望能成立一個葡萄酒園區,其間包括一棟各個品牌、年分葡萄酒的陳列展示空間;一棟提供存酒設備的出租空間;一棟用於講座的會議空間;一棟用於品酒、宴饗的餐飲空間,與一棟結合當地文化環境的住宿空間。行有餘力,他還打算整理一本關於葡萄酒的專業辭典,將所有關於葡萄酒的中文譯名統一。
談到這些關於未來的計畫,劉鉅堂露出一抹堅定而自信的微笑──Just do it!
葡萄酒專業學經歷如下:
2010年 台灣侍酒師協會常務監事
2002年 法國農業部騎士勳章
1989年 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特優高級文憑
1989年 德國「德國葡萄酒學院」文憑
1988年 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文憑
「酒師」經歷:
法國食品協會(台灣及中國大陸)、加州餐酒協會、德國葡萄酒台灣訊息中心、晶華酒店、中華航空、長榮航空、中國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等……機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30位社會菁英聯名推薦】
台灣侍酒師協會(TSA)理事長 洪昌維
葡萄酒作家 陳匡民
「英卓美食網」暨「愛吃客指南」創辦人 艾哲庸John Isacs
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專任講師 陳怡樺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國際講師 蘇素珍Sophie
「玫瑰人生」美酒餐會會長 蔡榮貴
橡木桶洋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敏惠
葡萄酒愛好者 李文琳
法國食品協會Sopexa資深講師鍾正道、
歷史最悠久的葡萄酒專業進口商/亨信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錕章、
酩洋國際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香文、
葡萄酒飲用實踐家林誠三、
桃園中山扶輪社創社社長駱志祥、
心臟內科教授葉森洲、
台大教授陳新民、
台南「永酒會」會長黃正南、
「人生常酒」美酒餐會創辦會長黃秀琴、
台南「永酒會」會員賴秀玉/謝瑞吉、
「玫瑰人生」美酒餐會會員于乃章/林榮生/胡中行/陳歆、
國賓飯店侍酒師聶汎勳、
2010年台灣最佳法國酒侍酒師比賽冠軍曾孟翊、
侍酒師陳定鑫、
音樂老師呂紀民、
驊蒂酒商施振興、
孔雀葡萄酒曾彥霖、
《半頹廢男人》作者吳仁麟
【名人推薦語】
他們都推崇劉鉅堂在葡萄酒界的貢獻!
葡萄酒界不認識劉鉅堂老師的人可說是絕無僅有。在我回來台灣的這15年,我見證了台灣葡萄酒界的發展,其中一直看到劉鉅堂老師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台灣侍酒師協會(TSA)理事長 洪昌維
劉鉅堂老師是我相當尊敬的葡萄酒界前輩,這一本著作的問世,恰好讓愛好葡萄酒的種子有更多機會成就枝葉茂密的森林。
葡萄酒作家 陳匡民
多年來Jason藉由他淵博的知識和傑出的鑑賞能力,啟發了入門者,激勵了收藏家,並在台灣以及鄰近地區帶動了新一代的葡萄酒愛好者。
「英卓美食網」暨「愛吃客指南」創辦人 艾哲庸John Isacs
劉老師這本書涵蓋的葡萄酒知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葡萄酒入門祕笈。
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專任講師 陳怡樺
劉老師從「玫瑰人生」美酒餐會到弗洛瓦公司,一、二十年間,一口一口的累積豐富的經驗及知識,寫出了這本深入淺出,易讀易懂的葡萄酒書。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國際講師 蘇素珍Sophie
劉老師不吝傳授品飲專業知識於台灣甚而大中華區,晚近葡萄酒界人才輩出,劉老師功不可沒,在台灣飲酒史上必將記上一筆!
「玫瑰人生」美酒餐會會長 蔡榮貴
劉老師用你看得懂的文字娓娓道來,帶領你深入淺出的徜徉在葡萄酒世界,一探葡萄酒的奧祕。
橡木桶洋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敏惠
「品酒」其實關係到品酒人背後的文化厚度,而關鍵則在於態度和修養。好友劉先生出了這本好書,可以讓大家有個依歸。
葡萄酒愛好者 李文琳
名人推薦:【30位社會菁英聯名推薦】
台灣侍酒師協會(TSA)理事長 洪昌維
葡萄酒作家 陳匡民
「英卓美食網」暨「愛吃客指南」創辦人 艾哲庸John Isacs
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專任講師 陳怡樺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國際講師 蘇素珍Sophie
「玫瑰人生」美酒餐會會長 蔡榮貴
橡木桶洋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敏惠
葡萄酒愛好者 李文琳
法國食品協會Sopexa資深講師鍾正道、
歷史最悠久的葡萄酒專業進口商/亨信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錕章、
酩洋國際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香文、
葡萄酒飲用實踐家林誠三、
桃園中...
章節試閱
葡萄酒誕生的美麗傳說
葡萄酒的誕生有不少傳說,以下的故事我常加以引述,因為它可以讓我帶領您深入了解葡萄酒的本質。
話說從前有一位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國王很愛吃葡萄,為了怕別人偷享他的最愛,有一回他把葡萄藏在一些密封的容器中,外面寫上「毒藥」兩個字。沒多久,有一位妃子因失寵而不想活,偷偷把一罐「毒藥」打開,發現裡面是一些冒泡的液體,果然很像毒藥。於是她喝了幾口,結果不但沒死,反而帶來一股像「仙藥」般安樂陶醉的感覺。她把這項偉大發現呈報給國王後,再度獲得他的寵愛,從此兩人過著有葡萄酒的仙境生活。
為什麼國王把葡萄放入容器中,結果變成冒泡的液體?請回想您吃葡萄的經驗:葡萄,特別是紅葡萄,很明顯的在皮上有一層白白的果粉,這些有黏性的果粉會把大氣中一些叫作「酵母」的微生物黏住。葡萄通常是甜的,因此它含有糖分。國王把葡萄放入容器時,可能不小心弄破了一些葡萄,使得皮上的酵母與葡萄中的糖分接觸,結果就產生了一種複雜的化學變化,稱為「發酵」(Fermentation)。發酵的過程中,酵母將糖分轉換成酒精與二氧化碳(氣體),即成為含酒精的飲料。
發酵可以用一簡單公式表示如下:
酵母
糖 ────── 酒精 + 二氧化碳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了解到糖分是原料,酵母是發酵的媒介物,缺一不可。如果糖分用完(完全被酵母轉換成酒精與二氧化碳),發酵當然結束。但另一種情況則是如果酒精含量達到15%左右,酵母會被殺死,那時就算還有糖分,發酵也無法繼續。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有關葡萄酒本質的重要結論:透過自然發酵所產生的葡萄酒很少超過15%的酒精含量(注1),事實上您在市面上所看到的葡萄酒酒精含量多在8%~15%之間,其中除了德國葡萄酒通常在8%~10%之間外,其他國家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多為11%~14%。
注1:酵母不是只有一種,有些酵母可耐高酒精含量,因此也會有超過15%的葡萄酒,不過畢竟屬於少數。我喝過最烈的葡萄酒,酒精含量高達16.5%!
葡萄酒的甜度如何控制
從前面的發酵公式您就可以明瞭,如果糖分全部被轉換成酒精的話,酒就沒有甜味;如果部分糖分沒有被轉換成酒精,有所謂的「剩餘糖分」,那麼喝起來就有甜味。
假設葡萄在採收時裡頭有11顆糖,一顆糖可變成1%酒精,8顆糖轉換成酒精時就中止發酵,3顆剩餘糖分讓酒帶有甜味,那麼這款酒的酒精含量就只有8%。如果當初的葡萄有13顆糖,所釀成的酒還是8%的話,表示剩餘糖分就有5顆,除了更甜之外,更重要的是11顆糖的葡萄與13顆糖的葡萄比較起來,前者較不成熟,風味當然略遜一籌,因此顯然要生產較好的甜酒,需要較成熟的葡萄。
如何讓葡萄更成熟?如果讓葡萄留在樹上更長的時間,而氣候沒有變惡劣的話,葡萄應該就會更成熟。所以延後採收或晚收成,是生產較好甜酒的方法之一。如果您在標籤上看到「Late-Harvest」或「Late-Picked」,就表示該酒是使用晚收成的葡萄釀造,絕大部分是甜酒。
晚收成待採收的葡萄還有可能增加裡頭的糖分嗎?有兩種經典的方法,但都要「求神拜佛」!第一種方法是祈求氣溫降到攝氏零下8~12度,在這種情況下葡萄會結冰,立即採收後壓汁,榨出來的只有少量的葡萄汁。因為事實上是果中的水分結冰,流出來的是濃縮了的糖分與其他成分,本來13顆糖的葡萄就變成了15顆。透過結冰葡萄釀造的甜酒,通稱為「冰酒」(Ice wine或德文的Eiswein)。
另一種方法則是祈求在傍晚或清晨時起霧,在霧中潮濕的環境裡,葡萄的皮上可能會生長一種特殊的黴菌。可是如果一直都很潮濕,以至於黴菌繁殖過快而使葡萄破皮也不行,因此又得祈求白天氣溫回升,抑制黴菌的生長,讓它們慢慢刺穿葡萄皮但又不會讓葡萄破爛。果中的水分慢慢揮發,葡萄變得像葡萄乾一般,所壓榨出的葡萄汁當然少而且非常濃稠。
這種黴菌所形成的葡萄像是腐爛(rot)的葡萄,而且是求神拜佛得來的珍貴(noble)結果,因此這種黴菌的俗名就稱為「貴腐菌」(Noble Rot)不過標籤上如果出現rot的字樣可能會讓一些消費者誤解,所以有些生產「貴腐甜酒」的酒商會標示出黴菌的學名,您可得要認識--Botrytis。
依葡萄酒的釀造方式分類
市面上這麼多的葡萄酒,我們該如何加以分類?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有何不同?通常葡萄酒的分類可依據其釀造過程以及所使用的葡萄原料,分成以下四大類:
(1)靜態酒(Still Wines)
所謂的「靜態酒」指的是透過自然發酵所產生,不含氣泡的葡萄酒。還記得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嗎?發酵時讓二氧化碳跑掉,酒就不含有氣泡。靜態酒又可分成三種,即紅酒(Red Wines)、白酒(White Wines),以及玫瑰紅酒或粉紅酒(Rose Wines / Pink Wines)。
您又得回想吃葡萄的經驗了。紅葡萄剝皮後果肉是什麼顏色?不管您如何去形容果肉的顏色,例如綠綠的或透明的,總不是紅色的吧!顯然紅葡萄的色素就在皮裡。因此如果要釀造紅酒,又不得添加紅色素(葡萄酒是非常少人工添加物的自然飲料),含有紅色素的葡萄皮勢必得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簡單來說,紅葡萄酒必須將紅葡萄壓碎後連皮發酵,一方面葡萄汁裡的糖分被酵母轉換成酒精,另一方面皮裡的紅色素滲透或被萃取出來,使得酒液帶有紅色。
用白葡萄釀造白酒應該沒問題,那麼用紅葡萄可以釀造白酒嗎?有人會馬上聯想到將紅葡萄剝皮。但堆積如山的紅葡萄如何一顆顆去皮!事實上,既然果肉或果汁基本上是沒有顏色的,因此只要將葡萄壓汁,不管是白葡萄或紅葡萄,用純葡萄汁發酵即可得到白酒。
但紅酒和白酒就僅僅是顏色上的差異而已嗎?葡萄皮您總嘗過吧,有何明顯滋味?澀!造成苦澀口感的原兇是所謂的「單寧」(Tannin),由於皮中含有單寧,因此紅葡萄連皮發酵時除了紅色素會滲透出來之外,單寧也跟著出來,使得紅酒多多少少帶有澀味。白酒則通常不會帶有澀味。我常碰到有人用「dry」這個字來形容澀,可是事實上dry是指不甜,那澀呢?既然澀是由tannin所造成,源自於tannin的字「tannic」即可用來形容澀。
在我做葡萄酒推廣的經歷裡,不時遇到客戶要我介紹一款白酒,但強調「不要太澀」,這意謂著他們曾喝過「澀」的白酒。但以我的經驗來說,帶有澀味的白酒並不常見,很可能客戶所謂的「澀」是指白酒中較常出現的酸味。「澀」與「酸」都有刺激的口感,但事實上具收斂性的澀感是讓您的唾液乾掉,酸味則會讓您產生更多的唾液。試著認真體會一下「澀」的感覺,但不必去吃一堆葡萄皮,喝一杯同樣含有單寧的濃茶就行了。
何謂玫瑰紅/粉紅酒?在某部影片中有這麼一幕:一位服務生兩手分別拿著一瓶紅酒和一瓶白酒,問客人要喝紅酒還是白酒,那位客人卻說要玫瑰紅酒。於是服務生就把兩瓶酒同時往客人的杯子裡倒──紅酒加白酒,或白酒加紅酒,就成了玫瑰紅酒。
想想也有道理,前者的紅酒被白酒稀釋了,自然成為顏色較淡的玫瑰紅;後者的白酒經過添加紅酒,也自然呈現出淡紅色。不過這種作法在歐盟國家(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主要產酒國都是歐盟會員國)是被禁止的,他們較好的玫瑰紅酒多使用紅葡萄連皮發酵的方式來釀造,只不過泡皮的時間比釀造紅酒的時間來得短。就像把茶包放入兩杯熱水中,其中一杯茶包放置一分鐘以上,另一杯幾秒鐘後就把茶包拿起來,前者如同紅酒,後者則是玫瑰紅酒的釀造方法。
玫瑰紅酒除了顏色比一般紅酒淡以外,單寧含量也比較低。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以往台灣所生產的玫瑰紅酒是甜的,讓不少人以為所有的玫瑰紅酒都有甜味,事實上不少國外生產的玫瑰紅酒是不甜的。
(二)、氣泡酒(Sparkling Wines)
像生產汽水一樣把二氧化碳灌入葡萄酒中,即成了氣泡酒。但這類氣泡酒也像汽水一般,氣泡大且不持久。比較好的氣泡酒是利用發酵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只要在密封的容器中進行發酵,二氧化碳跑不掉的話,就會形成壓力,溶入酒裡,日後打開容器時酒就會冒泡。含有細緻氣泡的葡萄酒與靜態酒比起來,當然另有一番風味。
要得到細緻且持久的氣泡,通常要透過二次發酵,即第一次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不保留,讓葡萄汁先變成靜態酒,然後在酒中加入一些糖和酵母以進行第二次密封式發酵。如果第二次發酵是在酒瓶裡進行,效果最好。在酒瓶裡進行二次發酵以得到氣泡的方式稱為「香檳法」,源自位於法國巴黎東北方的香檳(Champagne)產區。
但您以為冒泡的酒都可以稱之為香檳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香檳與氣泡酒又有何分別呢?應該說,如果您送我一包鹿谷茶,那應該是屬於烏龍茶的一種;然而卻不是所有的烏龍茶都能稱為鹿谷茶。香檳既然跟鹿谷一樣是個產區的名字,這兒的氣泡酒稱為香檳當然沒有問題,但其他地方的氣泡酒也叫香檳妥當嗎?法國人絕對不以為然。
(三)、加烈酒(Fortified Wines/Liqueur Wines)
上述兩大類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多在8%~15%之間,可是加烈酒的酒精含量則在15%以上,通常可高達22%。在前面介紹發酵時曾提過,自然發酵所產生的葡萄酒不太可能超過15%的酒精含量,顯然加烈酒高於常態的酒精含量不完全是透過自然發酵,而是經過人工添加的。白蘭地您應該熟悉吧?它是葡萄汁經發酵成為葡萄酒後,再經蒸餾以成為酒精含量在40%以上的烈酒。在葡萄酒中添加白蘭地就可以提升酒精含量,變成所謂的「加烈酒」。
比較著名的加烈酒為波特(Port)和雪利(Sherry)。不少國家都有生產波特與雪利型態的加烈酒,可是最原始的波特產於也是P字母開頭的葡萄牙(Portugal),最傳統的雪利則來自S字母開頭的西班牙(Spain)。波特通常是甜的,酒精含量在20%以上,而且有年分的分別,如10年、20年(指在木桶裡陳年的平均年分),或源自單一年分葡萄所釀造的,如1955、1963等;雪利則有不甜和甜的兩種型態,前者例如標示為Fino的,酒精含量介於15%~18%之間,後者酒精則可達22%,例如Cream。結論是,購買雪利時要先跟酒商說明您要的型態。
雪利型態的加烈酒通常在發酵結束,即所有糖分變成酒精後才「加烈」(額外添加酒精),因此最初型態是不甜的;而波特型態的加烈酒則是在發酵過程尚未結束前就添加酒精,過高的酒精含量殺死了酵母,中止發酵,就存有剩餘糖分,所以帶有甜味。法國南部有一些所謂的天然甜酒(VDN──Vin Doux Naturel),基本上就是波特型態的加烈酒,即酒精含量在15%以上的甜酒,有白酒也有紅酒。
加烈酒是葡萄酒裡添加了白蘭地,而某些產區則在葡萄汁裡加入白蘭地,變成了另類甜酒(葡萄汁當然帶有甜味)。這類酒比較著名的為產於法國白蘭地產區干邑(Cognac)的彼諾甜酒(Pineau des Charentes),以及另一個白蘭地著名產區雅文邑(Armagnac)的福樂克酒Floc de Gascogne。
另外要注意的是,加烈酒的英文原本是Fortified wine,最近歐盟的正式名稱已改為Liqueur wine。
(四)、加味酒(Aromatized Wines)
這類酒並不多,甚至您可把它歸類到上一類酒中,因為加味酒通常也都經過加烈(即添加額外酒精)的過程。與一般加烈酒不同的是,加味酒再經過另一道加味或調味的手續,即利用各種草、木、花、香料等(各家廠牌各有其獨門配方),讓酒帶有另一番風味。學過調酒的人都會接觸到苦艾酒(Vermouth),那正是一種加味酒,主要產於法國南部以及義大利北部。
依葡萄酒的生命力分類
如果您買了一瓶年輕酒齡的VSOP白蘭地,儲藏在家裡10年、20年後會不會變成一瓶老年分的XO?或者您家中的12年威士忌在擺放9年後,會不會成為一瓶21年的威士忌?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類酒精含量較高的烈酒酒齡之長短,是指它在橡木桶內的時間,一旦裝瓶後就「死掉」了,即幾乎不會再有很大的變化。可是葡萄酒在裝瓶後仍在不斷的變化,以至於我們常說葡萄酒是活的,或有生命的。於是根據葡萄酒在瓶中的兩種變化情形,我創造了另一種葡萄酒的分類法如下:
(一)、日常飲用型酒
此類酒的特質是裝瓶上市時,通常就是最適於飲用的時間點,且保持適飲巔峰的時間不長,從數個月至數年不等,即在瓶中的變化為品質逐漸衰退,而不是大家觀念中愈陳愈佳的酒,相對於下一類型,可稱為「短命型酒」。凡是售價低廉或包裝簡單(例如使用紙盒裝)的葡萄酒,多屬於此類型酒。事實上,這類型酒占了葡萄酒的絕大部分,適合日常佐餐飲用。
(二)、陳年型酒
第二類陳年型酒則需要至少數年的瓶中陳年時間後,才開始發揮出該有的風味,而且能保持較長的適飲巔峰期,因此也可稱為「長命型酒」。這類酒以紅酒占大多數,售價也比短命型酒來得昂貴;而且因為能「增質」,所以也能「增值」。較老年分的酒通常得在拍賣市場裡尋找。若您具有基本的品嘗功力,與同好一起分享此類型酒時,會更能體會葡萄酒的迷人之處。
找一款適合你的開瓶器
由於大部分葡萄酒都是以軟木塞來封口,要真正享用到酒液本身的話,勢必要藉助開瓶器來將軟木塞拔除。建議您選擇一種好用、不容易出差錯的開瓶器,輕鬆的將酒打開,免得與軟木塞拚鬥了一陣子,滿頭大汗後,結果塞子斷了,大大影響您享用葡萄酒的心情。
以下是一些開瓶器的介紹:
T-型開瓶器──除非您力氣夠,否則建議把它扔掉。這是一種頗不理想的開瓶器。
侍者之友(Waiter’s Friend)──餐飲服務朋友的最愛,因為它攜帶方便,並附有小刀以割開瓶口的封籤,不需使用蠻力,只要利用槓桿原理將軟木塞拔出即可。但多多少少要注意一些技巧,例如螺旋體在進入和拔除軟木塞時都得要保持垂直、正中央的方向,進入的深度也得要夠深,如此塞子才不容易中途斷掉。近年來有一款「兩段式」的侍者之友,更為方便。
蝴蝶型開瓶器(Butterfly)──頗省力,螺旋體在進入軟木塞(垂直、正中央的方向)時,兩個「翅膀」會往上張開,把翅膀往下扳即可將軟木塞拔出。缺點是進入的深度不夠,如碰到長而脆弱的軟木塞(老酒的軟木塞),較容易弄斷塞子。
阿壽開瓶器(Ah-So)──將兩片金屬片在瓶口與軟木塞之間插進去,就可將塞子夾出來。但在進去時注意不要把塞子推入瓶中,因此必須以前後晃動的方式,小心將金屬片慢慢插進去。但也不要垂直拔出,以免塞子滑離金屬片。您可以一面旋轉、一面拔起的方式開瓶,保證能在眾人的驚嘆聲中(Ah-So──原來如此)將軟木塞完整的夾出來。
傻瓜開瓶器(Screwpull)──有專利的導管將螺旋體以垂直、正中央的方向轉入軟木塞,一直旋轉即可將塞子拔除,非常容易使用且失敗率低。另有開封器,很方便就可將封籤切除,露出軟木塞。也有攜帶型的傻瓜開瓶器,附帶小刀以切除封籤。唯一的小缺點則是螺旋體必須將軟木塞刺穿後才能將它拔除,可能會讓一些木塞屑掉入酒中。
葡萄酒誕生的美麗傳說
葡萄酒的誕生有不少傳說,以下的故事我常加以引述,因為它可以讓我帶領您深入了解葡萄酒的本質。
話說從前有一位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國王很愛吃葡萄,為了怕別人偷享他的最愛,有一回他把葡萄藏在一些密封的容器中,外面寫上「毒藥」兩個字。沒多久,有一位妃子因失寵而不想活,偷偷把一罐「毒藥」打開,發現裡面是一些冒泡的液體,果然很像毒藥。於是她喝了幾口,結果不但沒死,反而帶來一股像「仙藥」般安樂陶醉的感覺。她把這項偉大發現呈報給國王後,再度獲得他的寵愛,從此兩人過著有葡萄酒的仙境生活。
...
目錄
推薦序
自 序──20年葡萄酒推廣老兵感言
美麗的仙境傳說──葡萄酒的誕生
濃情華爾滋──葡萄酒的甜度
繽紛交響曲──依葡萄酒的釀造過程分類
華麗極簡長短調──依葡萄酒的生命力分類
穿梭於時光之河──葡萄酒的年分
醉人的永恒──葡萄酒的儲藏
你是否依然溫潤如昔──軟木塞的替代品
華氏46.1度的愛戀──適合喝葡萄酒的溫度
飛舞在紅海上空──開瓶器介紹
淡定與沉潛──開瓶後的保存
在杯觥交錯之間──酒杯VS.口感
舌尖上的嘉年華──如何品嘗葡萄酒
微醺,在薄暮中──飲用葡萄酒的時間點
來自天堂的饗宴──葡萄酒點用step by step
附文──葡萄酒與健康
推薦序
自 序──20年葡萄酒推廣老兵感言
美麗的仙境傳說──葡萄酒的誕生
濃情華爾滋──葡萄酒的甜度
繽紛交響曲──依葡萄酒的釀造過程分類
華麗極簡長短調──依葡萄酒的生命力分類
穿梭於時光之河──葡萄酒的年分
醉人的永恒──葡萄酒的儲藏
你是否依然溫潤如昔──軟木塞的替代品
華氏46.1度的愛戀──適合喝葡萄酒的溫度
飛舞在紅海上空──開瓶器介紹
淡定與沉潛──開瓶後的保存
在杯觥交錯之間──酒杯VS.口感
舌尖上的嘉年華──如何品嘗葡萄酒
微醺,在薄暮中──飲用葡萄酒的時間點
來自天堂的饗宴──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