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回溯臺灣電影與臺灣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以「原住民影片」作為分析文本,並從影像的產製脈絡與影像表現作為分析主軸,深入探討影片中的原漢意識是否能為原住民族群帶出更多新的出路。
電影只是媒介,將所有的影像文字轉換成真實的書寫文字,可以使後人對原住民族群有更深刻的認識。最終冀望促成語文教育中「族群」課題的深化,提供文化傳播與政策擬訂所需族群意識的參考資源,並成就新一波族群影片拍攝的構想。
作者簡介:
巴瑞齡,1977年生,東大語教所畢,現任國小教師。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影片
第二節 原住民影片
第三節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
第三章 影片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編劇與導演
第二節 鏡頭敘事與剪接
第三節 意識形態觀點
第四節 審美特徵
第五節 其他
第四章 原住民影片的特性
第一節 原味的編劇與導演
第二節 非連續感的鏡頭敘事與剪接
第三節 半流動的意識形態觀點
第四節 悲壯式的審美特徵
第五節 其他
第五章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住民意識
第一節 聚焦說帖
第二節 控訴強勢族群壓迫與新殖民
第三節 尋求族群融合的途徑
第四節 凸顯原住民的特殊經驗
第五節 其他
第六章 原住民影片中的漢人意識
第一節 壓迫元兇定調
第二節 探索初階補償性格
第三節 掉落低次族群
第七章 原住民影片中的現實與想像
第一節 社會與文化的距離
第二節 異己與同化的兩難困境
第三節 希望與失望的擺盪
第八章 相關研究成果的運用
第一節 促成語文教育中族群課題的深化
第二節 提供文化傳播與政策擬訂所需族群意識資源的參考
第三節 成就新一波族群影片拍攝的構想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內容的回顧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影片
第二節 原住民影片
第三節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
第三章 影片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編劇與導演
第二節 鏡頭敘事與剪接
第三節 意識形態觀點
第四節 審美特徵
第五節 其他
第四章 原住民影片的特性
第一節 原味的編劇與導演
第二節 非連續感的鏡頭敘事與剪接
第三節 半流動的意識形態觀點
第四節 悲壯式的審美特徵
第五節 其他
第五章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住民意識
第一節 聚...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