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說明如何利用水文學原理,以解決水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工程問題,並進一步了解工程設施所面臨的風險。本書是以目前各大學共同授課內容為主,並檢視近十年來高普考與各研究所入學考題,以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出現率,而劃定本書的編輯範圍。本書內容涵蓋水文循環、及水區地文特性、降雨、蒸發與蒸散、入滲、地下水、降雨逕流演算、水庫與河道演算、水文統計與頻率分析以及水文量測方法。本書中每一節均有例題與習題,並有習題解答副冊。
本書另附有授課教師上課之課程大綱,可作為一般課堂用講義,或作為同學考前複習之重點整理,讀者如有需要請自行至: http://ind.ntou.edu.tw/~ktlee 網站下載檔案
作者簡介:
李光敦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
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後副研究員
美國伊利諾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系主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高普考水文學命題委員
獲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水文學之定義
1.2 水文循環
1.3 水文模擬方法
1.4 水文學之應用
1.5 台灣地區之地文與水文概況
第二章 集水區地文與水文特性
2.1 集水區邊界與河川網路特性
2.2 集水區地文特性分析
2.3 集水區水文特性分析
第三章 降雨
3.1 降雨之成因
3.2 降雨種類
3.3 降雨紀錄補遺與校正
3.4 降雨分析
3.5 設計暴雨
3.6 降雨損失
第四章 蒸發與蒸散
4.1 蒸發機制
4.2 自由水面之蒸發估計方法
第一章 導論
1.1 水文學之定義
1.2 水文循環
1.3 水文模擬方法
1.4 水文學之應用
1.5 台灣地區之地文與水文概況
第二章 集水區地文與水文特性
2.1 集水區邊界與河川網路特性
2.2 集水區地文特性分析
2.3 集水區水文特性分析
第三章 降雨
3.1 降雨之成因
3.2 降雨種類
3.3 降雨紀錄補遺與校正
3.4 降雨分析
3.5 設計暴雨
3.6 降雨損失
第四章 蒸發與蒸散
4.1 蒸發機制
4.2 自由水面之蒸發估計方法
4.3 蒸散機制
4.4 蒸發散估計方法
4.5 減少蒸發散方法
第五章 入滲
5.1 土壤特性
5.2 土壤水份入滲機制
5.3 入滲現象
5.4 入滲量測
5.5 入滲公式
5.6 入滲指數
5.7 積水發生時間
5.8 入滲公式修正
第六章 地下水與水井力學
6.1 地下含水層與地下水
6.2 飽和含水層水份流動
6.3 定常性水井力學
6.4 非定常性水井力學
6.5 含水層特性與地下水流特性
第七章 集水區降雨逕流演算
7.1 集流時間
7.2 流量歷線與集流時間
7.3 合理化公式
7.4 單位歷線
7.5 瞬時單位歷線
7.6 合成單位歷線
第八章 水庫演算與河道演算
8.1 洪水波運移特性
8.2 包爾斯水庫演算法
8.3 朗吉-古達水庫演算法
8.4 河道水文演算法
8.5 河道水力演算法
第九章 水文統計與頻率分析
9.1 水文統計理論
9.2 頻率分析理論
9.3 合適機率分佈之選取
第十章 水文量測
10.1 雨量量測
10.2 水位量測
10.3 流速量測
10.4 流量量測
第一章 導論
1.1 水文學之定義
1.2 水文循環
1.3 水文模擬方法
1.4 水文學之應用
1.5 台灣地區之地文與水文概況
第二章 集水區地文與水文特性
2.1 集水區邊界與河川網路特性
2.2 集水區地文特性分析
2.3 集水區水文特性分析
第三章 降雨
3.1 降雨之成因
3.2 降雨種類
3.3 降雨紀錄補遺與校正
3.4 降雨分析
3.5 設計暴雨
3.6 降雨損失
第四章 蒸發與蒸散
4.1 蒸發機制
4.2 自由水面之蒸發估計方法
第一章 導論
1.1 水文學之定義
1.2 水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