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蔡曉濱繼《美國報人》之後的又一本關於報人的專題隨筆集。以散文隨筆的手法,以學術的態度,生動活潑地描述了20世紀中國報人的精神風采和人生故事,從這些中國報人的人生中,展現了從20世紀初開始的中國現代報人的努力和坎坷,從中反映了時代的風雲和波瀾。本書所描寫的中國報人有:邵飄萍、史量才、張季鸞、胡政之、林白水、成舍我、王芸生、徐鑄成、鄒韜奮、陳銘德、鄧季惺、范長江、儲安平、張友鸞、穆青等。他們是20世紀中國報人的典型代表。
作者簡介:
蔡曉濱
1955年出生於青島,媒體從業者。近年來致力於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問題研究,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國報人》《中國報人》等。
章節試閱
邵飄萍
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邵飄萍都是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的「另類」和「異數」。
學者張育仁稱邵飄萍是走向涅槃之路的「異教徒」。他說,邵飄萍「從青年時代起即發誓:要創辦獨立的民間報刊,用輿論監督政府、干預政局,最終實現自己『新聞救國』和營造自由主義理想田園的夢境。」
在不具備現代民主意識的專制中國,無論哪一種「救國論」——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新聞救國,統統是空中樓閣,絕無實現的可能。公民社會是走向現代化國家的肥沃土壤。根基不牢,大樹難成。邵飄萍與所有的先賢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後來之人,僅僅同情、扼腕是不夠的。我們要釐清前輩們的足跡,昭彰他們的信念理想,承繼他們的生命薪火。唯其如此,邵飄萍們的鮮血才不會白流。
邵飄萍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趣味,願終生以之。」他似乎是為新聞而生,為新聞而活的。他把自己短短40年的生命歷程,送上了「新聞自由」的祭壇。
1886年10月11日,邵飄萍出生在浙江東陽大聯鄉紫溪村一個窮儒之家。「紫溪」是人名。紫溪村原名黃毛塔。明嘉靖年間,邵氏家族的邵豳出任了朝廷的監察禦史,這是邵家從未有過的大官。邵豳字紫溪,族人們一經商議,便將村名黃毛塔更名為紫溪村,村外那條自北向南終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也就理所當然地叫成了「紫溪」。
邵飄萍家算是書香門第。曾祖父「學窺淵海,蜚聲灃沼」,耕讀傳家,仗義疏財,家裏的錢物都資助了肯讀書、求上進的邵氏子孫。邵飄萍的祖父沒有考取功名,年輕時在家鄉租田而耕。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打下東陽時,他隨天軍南下福建,從此音訊全無,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邵飄萍出生不久,父親邵桂林迫於生計,舉家遷往金華謀生。邵桂林別無長技,只會教書。來金華後,還是重操舊業,設館授徒,當起了私塾先生。3歲的邵飄萍出於好奇,時常到父親的塾館玩耍。邵桂林發現,邵飄萍記憶力非凡,學過的東西過目不忘,甚至比那些上學的大孩子還記得牢固。邵桂林欣喜不已,決心要把這個兒子培養成才,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於是,剛剛5歲的邵飄萍便正式進了父親的私塾讀書,每日讀書背書,學業和技藝大有長進,很快便聲名在外了。
一日,光緒皇帝的表叔、金華知府繼良得知年幼的邵飄萍乖巧機靈、才思敏捷,便差人將他叫進府中。繼良拿起一個有缺口的銅錢要他打謎。邵飄萍毫無怯態,隨口應答:「不成方圓。」繼良大喜,稱他「奇才」。
1899年,老少童生齊集金華應考秀才,13歲的邵飄萍也躍躍欲試。開考之日,試院的大門兩旁多了一副對聯,邵飄萍仰頭觀看,隨口評點起對聯書法的優劣高下。恰好主考官路經這裏,聽到邵飄萍出口不凡,戲之曰:「小少年,藍布衫拖地。」邵飄萍聽罷,立即對答:「大官人,紅頂帽朝天。」主考驚訝萬分,記住了這個翩翩少年。發榜之日,邵飄萍果然高中,成績列金華府屬八縣之首。主考官內心歡喜,又怕他年少氣傲,自此懈怠,便有意將他圈至第十名。13歲考了個第十名,這在金華和東陽也一時傳為美談。
進入二十世紀,西風東漸,變法、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有識之士的先行者們,將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逐漸介紹到了中國,「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意識在學子當中相當流行。年少好學的邵飄萍敏銳地感覺到,讀經已無出路,科舉已走向腐朽。在中了秀才之後,他便拒絕赴舉,改學當代自然科學。
1903年,17歲的邵飄萍進入了設在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這是一所新式學堂,教授的課程既有中國古文,也有聲光電化等現代科學知識。兩年後的1905年,在國內改革的巨大壓力下,清廷宣佈廢除科舉制度。這足見邵飄萍當初選擇的正確。
1908年,邵飄萍中學畢業後,考入了浙江省立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攻讀師範科。同窗有邵元沖、陳布雷、張任天等。高等學堂設於浙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杭州,毗鄰上海,風氣較為開放。學校師資上乘,學風自由,邵飄萍如魚得水,樂學上進。同學陳訓恩長了一個圓圓的娃娃臉,酷似麵包,英文麵包是「bread」,譯音為「布雷」,邵飄萍便以「布雷」稱之。後來,「陳布雷」三字越叫越響,甚至取代了他的真名陳訓恩。多少年後陳布雷成了蔣介石的文膽,國民政府第一文章高手。
1908年春天,浙江省的公、私各校在梅登高橋體育場舉行聯合運動會,這實際上是杭州各校的一次體育大聯歡。邵飄萍與同學張任天、陳布雷,在美術老師包蝶仙的指導下,辦了個《一日報》。因運動會只開一天,他們便取了這樣一個報名。三人做了分工,陳布雷為編輯,張任天和邵飄萍為訪員(記者)。《一日報》為蠟版油印,十六開大小,一天之內出了二十餘期,每期印一百二十多份,
分送體育場內的各校師生,很受大家的歡迎。這也是邵飄萍最早的新聞實踐活動。
1909年夏天,邵飄萍從浙江省立高等學堂大學畢業了。金華中學堂學監余敏時欣賞他的才華,立即聘他為中學堂教員,並給他分派了國文、歷史等重要課程。同年秋天,邵飄萍由父母做主,迎娶了結髮妻子沈小仍。沈小仍是舊中國的傳統女性,小腳,沒有文化,邵飄萍在感情和精神上無法與她溝通和交流,但他們卻能相敬如賓,平靜過活。邵飄萍一生的五個孩子(三女二男),都是沈小仍所生。不久後,邵飄萍結識了金華的漂亮姑娘湯胖,湯家開了個照相館,小本經營,藉以維生。湯修慧聰明靈秀,但讀書不多。邵飄萍說服湯家,自己出資送湯修慧到杭州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湯上學期間,二人鴻雁傳書,日漸生情,1912年結為連理。多年後,邵飄萍主辦《京報》時,又娶報館女職員祝文秀為妻。一夫而三妻,這既是那個時代的風俗,也是舊中國知識份子倜儻不羈的象徵。邵飄萍只是隨了大流而已。
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形勢發展很快。在這大變革、大動盪時代,邵飄萍那顆鼓蕩的年輕之心,耐不住三尺講臺的寂寞了。他渴望著「以言論政」、「文章報國」,從事他嚮往已久的新聞事業,在世事大變遷中建功立業。
懷揣著殷殷的新聞夢想,邵飄萍來到杭州拜訪杭辛齋。杭辛齋是個老報人,同盟會會員,早年參與創辦過《杭州白話報》。杭州光復後,革命黨急於辦張報紙,宣傳主張。邵飄萍此刻投到門下,正中杭辛齋下懷。他們立馬以《杭州白話報》人員為班底,著手創辦了《漢民日報》,25歲的邵飄萍臨急受命,責無旁貸地擔任了《漢民日報》的主筆。
報紙的要義在旗幟鮮明。邵飄萍全力支持革命,支持共和,「亟亟希望中華民國之完全成立」。對於所有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和人物,邵飄萍洞若觀火,毫不留情地予以痛斥。袁世凱支使馮國璋瘋狂向革命軍反撲,攻克了漢口,縱火焚燒街市。邵飄萍在《漢民日報》上撰寫評論,猛烈抨擊:
馮國璋以奴隸之性,貪殘之心,焚掠漢陽,慘殺同胞無算。
嗚呼!此非人道主義之毒蛇猛獸,人人得而誅之者乎?乃袁世凱內閣方以其能塗炭生靈,賞給二等男爵,然則袁賊之居心可知矣。
粉馮之骨,碎馮之身,為漢陽人民吐冤氣。褫袁之魄,斬袁之頭,為中華民國定大局。
嗚呼,男兒勉乎哉!
邵飄萍
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邵飄萍都是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的「另類」和「異數」。
學者張育仁稱邵飄萍是走向涅槃之路的「異教徒」。他說,邵飄萍「從青年時代起即發誓:要創辦獨立的民間報刊,用輿論監督政府、干預政局,最終實現自己『新聞救國』和營造自由主義理想田園的夢境。」
在不具備現代民主意識的專制中國,無論哪一種「救國論」——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新聞救國,統統是空中樓閣,絕無實現的可能。公民社會是走向現代化國家的肥沃土壤。根基不牢,大樹難成。邵飄萍與所有的先賢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後來之人,僅僅...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邵飄萍
史量才
張季鸞
胡政之
林白水
成舍我
王芸生
徐鑄成
鄒韜奮
陳銘德 鄧季惺
范長江
儲安平
張友鸞
穆青
後記
寫在前面的話
邵飄萍
史量才
張季鸞
胡政之
林白水
成舍我
王芸生
徐鑄成
鄒韜奮
陳銘德 鄧季惺
范長江
儲安平
張友鸞
穆青
後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