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在處理既複雜且深具挑戰性的情境時,似乎比其他人更遊刃有餘?為什麼有些人在面對變局時,似乎比其他人更有本事?
應用世界知名精神病學家暨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治療學體系,學習如何將個人意義與成就感帶進你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進而發揮出你的最大潛能!
本書的七大核心原則
一、你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在所有情境下,不論它們可能看似或確實有多麼危急,你永遠都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你的態度。
二、實現你追求意義的意志—真正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的,而這些價值與目的是唯有你才能夠實現與達成。
三、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只有你能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方法是覺察生命契機的意義,以及承擔起責任,編織出代表你存在的那幅獨特織錦。
四、不要為難你自己—避免沉迷於或執著在某種意圖或結果,那樣做可能其實是與你想要的成果背道而馳。
五、從遠處審視自己—只有人類擁有從一段距離外或從其他角度來觀察自己的這種能力,那也包括了「幽默感」這種獨特的人類特徵。
六、轉移你的注意力焦點—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並且建立起你處理壓力與變革的處置機制。
七、超越自我—透過與他人相關或針對他們的事物,在工作中展現人類心靈。
本書談些什麼?
我們天生就是習慣的生物。我們尋尋覓覓,希望在我們的「舒適區」裡找著一個全在預料之中的人生,我們遵循慣例,在大部分時候,我們按照習得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事務。實際上,我們在內心創造思維路徑的方法,和我們在草地上踏出一條小徑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反複使用。再者,由於這些模式的形成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以為這些思維與行事的慣常方法「超乎我們所能控制」。人生,似乎是注定要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只會將我們面對人生的反應合理化,同時還會畫地自限、限制自己的潛能。倘若我們認定自己相當軟弱無力、為本能所驅使,只要我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就很難看清所處的實際狀況。因為我們將自己鎖在我們創造的心靈牢籠中。我們看不見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力,也看不見別人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許多探索心靈生命風景的研究中,都曾記錄人類讓自己成為「心智的囚徒」的種種方法。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在他的大作《完整的生命》(Unconditional Life)的有聲版錄音帶中說道:「我們架起並建立了一個牢籠,然而悲哀的是,我們甚至看不到這個牢籠的牆。」
唯有透過我們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我們才能重新塑造自己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從受限的觀點中「解凍」,找出鑰匙,並打開自己的心靈牢籠。
維克多.弗蘭克是一個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監禁的心理醫師。而他卻因為這些籠罩著他的苦痛,也可以說是即使是在如此的苦痛之中,他仍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畢生的研究可以歸納成所謂的「意義治療法」;這個方法幫助我們了解到,我們存在的基礎就是找到人生的意義。然而弗蘭克也表示,這種巨大創傷的苦難並非追尋人生意義的必要條件。他的意思是說,即使真的遭逢苦難,不管有多麼嚴酷,我們都有能力在那種情境下找到意義。選擇如此做,就是通往有意義的生命的路徑,而有意義的生命也包含了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將探討我從弗蘭克研究中歸納出來的七項核心原則:
(1)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物,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態度;
(2)我們可以全心投入有意義的價值與目標,來實現追求意義的意志;
(3)我們可以在生命的契機中找到意義;
(4)我們可以學著看清自己是如何對抗自己;
(5)我們可以從遠處觀察自己,從而獲得洞察力與觀點,還可以取笑自己;
(6)面臨困難時,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的焦點;
(7)我們可以走出去,超越自己並且對這個世界有所作為。
這七項原則,我相信是弗蘭克研究的基石,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我們取用。它們引導我們追尋意義、自由,並將我們的生命與周遭其他人、全世界的生命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認為生命原本就富有意義且具備無限潛力,這種想法需要我們調整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我們就自己的角色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因為正如弗蘭克指出,生命中每一個時刻的潛在意義,只能透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發掘出來。弗蘭克指出,這種責任感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去實踐的,即使是在最悲慘的景況,甚至是只剩最後一口氣,也要這麼做。」
弗蘭克自己完全照著這條路走。他一生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哲思與治療方法是如何奠基於實作之上。無論是身為納粹死亡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為人尊崇的思想領袖,在弗蘭克漫長的人生中,他的個人經驗為人類的無限潛力做了最好的見證。他的生命帶給我們豐富的證明—證明開啟生命牢籠的鑰匙,不管是真實或是想像的,都存在我們心中,而且唾手可得。
不論我們是否選擇這一條自我解放之路,這是一個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做的決定,也是自己該負的責任。我們向外找尋,並且發現了我們存在與生命經驗的真正意義時,就明白生命並不會就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是我們遇見了生命,是我們使它充滿意義。
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以愛為中心
對某些人而言,尋找工作中的魅力聽起來可能像是一種無用的作為,然而它不僅可能,而且真的會發生。如果它真的發生,它在工作場域中引發的漣漪效應可能會十分巨大。感受魅力代表著靈魂的涉入,也就是我們身旁充滿了興奮、感激與感謝—也就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將這種意義導向的感受力帶進工作中,創意與生產力都會大大地增長。
就拿總部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大型設備製造廠史高泰(Skaltek)為例。讓我們聽聽創辦人魏斯坦.史高樂伯格(ystein Skalleberg)是如何描述他對於員工與工作的哲學:
每個人都是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不自知。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所以他們並未將孩子當作達文西來對待,也因此他無法成為達文西。這是我理論的基礎。
重要的是,史高樂伯格說到做到。在史高泰,公司並不採用任何職銜,這是為了要避免賦予某些人某種特權地位,而每位員工的名片上只有適當的聯絡資訊及照片。有一次,有人問史高樂伯格有關這個職銜的政策,他是這樣回應的:假定他真的要給他的員工一個職銜,那麼很可能就是「李奧納多.達文西」或「無限的可能」,而不是其他公司常用的那些職銜。
此外,他們也沒有職掌描述那種俗套。事實上,所有在史高泰協助建造機器的工人,都會將他們個人的名字加到最終的成品上去。透過這個方式,顧客不僅可以直接連結到每一個參與產品開發的人,同時這也強調了全程透明的全面品質管理。在史高泰的工作環境中還有許多更激進的特性,像是年度員工考核是由隨機選擇的績效考評團隊來執行。據史高樂伯格的說法,正因沒有人知道會是由誰來進行績效考評,因此「每個人都時時保持微笑!」對於在後現代時期打造公司文化,史高樂伯格也有一個前所未見的方程式:「以自信為起點,歡樂為構成,並且以愛為中心。」那麼,史高泰看起來像不像是個秉持著意義導向哲學,將魅力帶進工作中的公司呢?
從工作中找出意義
打開工作帶給個人意義的那些鑰匙,一直都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它們就像此刻這樣接近你我。每當我們停下腳步,有夠長的時間連結到我們自身、我們所處環境、那些與我們共事的人、我們眼前的任務,以及連結到那些總會在我們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奇妙,我們便能從中找到意義。意義代表著我們是誰;意義能為我們生色增輝。
然而,有時得透過我們自己的醜態,才能為我們增添魅力。而這也能帶領我們找到意義,有時是在我們最沒料到它會發生的時刻,穿越混亂與困惑而來。我們在工作上往往會累積出一條軌道,朝著某個方向延展,但我們的生命列車卻決定駛往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那些時刻,我們像是一列出軌的火車,等待著事故發生。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那樣的時光。壓力不斷累積,而我們設法適應。我們改變態度、整個人動起來;我們重新構築自己的經驗,以符合人生中的挑戰。接著發生了某件事,而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都付諸流水。
當我們擁抱我們的全新可能性,即便它們是那樣困難且具有挑戰性,我們等同是擁抱他人的可能性。而結果可能會帶來未曾預期的回報。維克多.弗蘭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集中營……我我們必須處理它,帶著寬恕與耐心—正如完整的人類一樣;正如我們是,正如我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
生命總有方法能引領我們通往意義,只要我們願意讓它這麼做。有時,我們必須隨著生命的重拳而四處滾動。在生命的打擊下,我們可能變得謙遜,從而培養出一種能力,懂得「對自己與他人越來越深切的無條件的愛」是怎麼一回事。或者,我們可能強硬起來,變成防衛心極重且越來越沒有能力去愛。選擇權握在我們手中。而且,如今選擇可是越來越複雜了。
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假如你希望事物停格不動,那麼,你肯定得改變某些事物。」但是,倘若有某個東西一直保持相同狀態,那表示它變了。隨著機會與可能性增多,時間也加快了腳步,使得我們的生命以及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發快速,變動的幅度日益劇烈。我們被迫不斷確認:我們是誰?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們如何能充分體現那樣的價值觀?只要我們花時間去了解我們自己,去認識並實踐我們自己的誠信,我們便離實踐意義更近了些;只要我們從「我們是誰與我們代表什麼—誠實、公平、仁慈與愛」的核心出發,採取行動,無論是工作中或工作外,我們的生命便與意義形成了合夥關係。意義為我們生命的每個方面、每個時刻增添光彩,知道我們有幸得到意義的祝福,是真正的自由。在職場上,它將我們從批判老闆與同事當中解放出來;它解放我們,讓我們與我們最懂的事—我們自己的生命旋律—合拍。這支歌曲只有我們有辦法吟唱。當我們這麼做,就再也沒有人能代我們唱這首歌了。
拚命求生存是「為了」某件事而奮鬥努力;它的目的明確,而且唯有如此,它才會充滿意義,也才能夠為人生帶來意義。
當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活出意義,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意義、看見意義,以及分享意義。面對生活與工作,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他人、如何回應我們的工作,以及如何在艱困的境遇中盡力而為。我們可以超越自我,透過意義來改造自己。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在最不尋常之處、在最沒料想到的人身上找到意義的連結。意義充滿了驚喜。它挑戰我們的期待並強化我們的知覺。它成了我們。
而意義也是有彈性的。在我們工作生涯的某個時候對我們有意義的事,在其他時候可能不然。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可以是有彈性的。如果我們在意義中扎根,那麼無論是遇上微風或颶風,我們都能更為靈活地擺動。
只有我們真正知道、理解與領會的有意義的作為,才是招待我們工作的方式。我們的工作就像一顆精緻的鑽石,呈現出我們的許多面貌,但是將光輝帶入工作中的,仍然是我們。倘若我們的工作本身就令人滿足,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假如工作提供我們事物的方法遠超過職場所及,我們知道為什麼如此。這種「知道為什麼如此」就代表了意義。而知道為什麼如此則表示我們了解自己,也知道是什麼召喚我們去工作—無論是供應我們所愛的人生活開銷、實踐我們獨特的天賦、滿足家人的需求、回應這世界的要求、因為命運把這份工作送到我們眼前,或者上述原因的各種組合。
南亞大海嘯的救援書籍
二○○四年,印度洋的一場巨大地震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災,也就是南亞大海嘯。這個劇變奪走了超過二十八萬條人命,使百萬人受傷,讓成千上萬的受害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印尼亞齊省是最接近震央的陸地,也是遭受怒濤狂浪摧殘最烈的地區。
在偶然的機緣下,剛出版面市的這本書,得以送到雅加達一間管理顧問公司大能企管(Dunamis Organization Services)的負責人手中。當時他們正著手規畫一套「志工準備計畫」(Volunt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