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前後的日本社會,出現了一股「精神修養」的熱潮。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熱,「修養」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
新渡戶稻造的《修養》,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長銷書」。此書自從一九一一年出版以後到一九三四年就重印了一百四十八次。歷經百年,至今,早已成為日本人修養勵志的經典書籍。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其敘述的方式,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既沒有理論的鋪陳,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令讀者倍感親切。其論述特點也是形象生動、樸實無華。我們從新渡戶稻造對修養這一概念的解釋,就能體會到他的敘述風格。
作者簡介:
他出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武士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代跟伯父在東京上學,十歲進私立英語學校讀書,十五歲時考入札幌農學校學習農學,受時任農學校教員的美國人克拉克的影響,信仰基督教。札幌農學校畢業後,在北海道開拓廳工作兩年。一八八三年,新渡戶考入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和農業經濟。一八八四年留學美國,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一八八七年留學德國,一八九一年回國,先後在札幌農學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任教。其間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一九一八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六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次長,一九三三年因病在加拿大去世。
一九八四年版紙幣的頭像人物,新渡戶稻造和福澤諭吉、夏目漱石一起,成為代表近代日本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被稱為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
章節試閱
逆境
看似身處順境,其實是在逆境中開始、在逆境中奮鬥,最後在逆境中結束的人不在少數。
在自己還沒有活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以過去的經驗對今後作出的推斷,不一定完全中肯。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得志之人也多身不由己之事
看到社會上志得意滿、一帆風順的人,世人多會予其溢美之詞,羡慕其幸福。不過,若是詢問本人,卻不一定是這樣。細細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會發現縱有多少艱難困苦,他們也不會從外表顯露出來。正如「樹大招風」這句話所說,試看那些名揚天下之人的身後,隨處都能聽到對他們的誹謗中傷之辭,他們藉以成就功名的大小之事,也被別有用心之人橫加責難,成了推倒他們的藉口。即使是區區無名之輩,想默默地做一些善事,卻不能遂心如願的人也不在少數。就算好不容易避開了眾人的耳目,悄悄地做了善事,也會立即被報紙披露出來。他們本該因為這些善事得到褒揚和好評,結果卻受到了意外的攻擊,工作進程也因此受到耽擱。隨著一些本該隱藏之事的曝光,很多人惹上了麻煩。雖然每個人因身份不同而情況各異,但是不得不承認,人行走社會,確實有很多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
所以,感情細膩的人會厭倦俗世煩擾,立志追求幸福平和的生活。有人為了避開塵世的紛擾,甚至遠離塵世、隱居山林;還有一些人不得已,將「處世多學萬年龜,輕易不要惹是非,人情世故腦中藏」之類的話,作為處世箴言。
不幸的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在成就一番事業的過程中,總要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遭遇一些從未預料的逆境。不過,世人所說的「逆境」,多半指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如果這也算是逆境,那「逆境」的意思就過於寬泛,幾乎每個人都不能倖免了。《言志晚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話:「人一生之順境和逆境互為消長,此本不足為怪。於反省自身,自覺順中有逆、逆中有順。身處逆境應愈加超然,身處順境,亦不應生出怠慢之心。」
順境也有想像不到的苦衷
看到別人擁有自己缺少的某樣東西,很多人往往會生出豔羨之心,甚至不滿。不過,自己所缺少的東西,真的就那麼值得羡慕嗎?比如,就金錢來說,貧窮的人也許會對三井岩崎那樣的富豪欣羡不已,由衷地感慨:「這人好幸福啊!」假如詢問那些富豪,恐怕他們更多的覺得金錢上過度的富足,帶給自己的是困擾吧。沒有學問的人看到有學問的人,會想:「那個人什麼都知道,一定很快樂吧!」羡慕不已,但若體察對方的心情,大概像《浮士德》裡所描繪的一樣,是快樂的反面吧。
探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學者們總會被一些一時難以解決的難題所困,比起你我這些平庸之輩來,不知要多耗費多少心神。怪不得古人感歎:「識字是人生煩惱的開端。」醜女見到美人感到自愧弗如,自己為什麼就不能擁有那樣的美麗呢?殊不知,美人也有很多醜婦想像不到的煩惱;老百姓羡慕位高權重之人的榮華富貴,卻不瞭解,登上權力峰頂的人,也許還羡慕普通人的悠然自得呢。與此相似,越是地位高的人,胸中越是埋藏著難言的苦衷。名震一時的大人物,雖然為萬眾矚目,但是往往多為各種義理所束縛,南洲翁不就沒有壽終正寢嗎?就拿最近來說,伊藤公爵死於非命,也是其中的一例。
有人在和歌裡吟唱道:
花不開,不為折;櫻之仇敵,櫻自身也。
世間很多事都是這樣,旁人豔羨不已,當事人卻倍感苦惱。所以,由此看來,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會遇到所謂的逆境。很多人表面上看似風光無限,內心卻在偷偷地哭泣。
美國的林肯是一代偉人,被暗殺逝世時,受到舉國哀悼的禮遇。仔細想來,他其實是一個何其不幸的人。他出生於貧寒之家,小時候經常衣不蔽體,連一雙像樣點的靴子都沒有,再加上住的地方非常偏遠,不要說受正規的教育,就連見到書籍都很困難。他為了借一本《華盛頓傳》而步行了十幾里。在看書時遇到有不認識的字,既沒有可以查閱的字典,也沒有先輩可以詢問。他幼年喪母,是由繼母撫養長大。在普通人看來,這樣的境況下長大的林肯,確實不折不扣是生長於逆境當中的一個人。
據林肯的傳記記載,繼母很疼愛他,而他也從心底裡尊敬繼母,可見繼母是一位善良的人。不過,如果林肯是一個凡夫俗子的話,即使是繼母再和善,他也有可能會乖張頑劣,無視其好意。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林肯能夠圓滿地處理好母子關係,所以,後來才能夠將母親的美德發揚光大。
一說逆境,很多人認為一旦身處逆境,就只能束手無策,苦於當前的境遇。比如,很多人實現不了好不容易才確立的遠大志向,將之歸咎於家境貧窮,或是沒有高人教導等。林肯最終超越了逆境,終成大器,我想這既和他本身的天賦有關,還與他面對逆境的時候,能夠潛心修身養性有關。林肯當上總統以後,雖然顯赫一時,但也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隨心所願。在他組建內閣時,對他不服氣的內閣成員也遠不只一兩人。休華德學識淵博、家境富裕,在當時很有名望。就是他也會在南北戰爭時,向林肯隱瞞前方送來的戰報,自己發號施令。就在這樣的境況下,林肯擔任著總統職位。像林肯這樣看似身處順境,其實是在逆境中開始、在逆境中奮鬥,最後在逆境中結束的人不在少數。
然而,林肯最終入主白宮,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外人只看到他作為世界最大共和國的統治者的無限風光,或者聽到他舉重若輕地談笑風生,他們也許根本體察不到這位偉人埋藏於心的憂愁吧。水戶黃門隱退以後,蟄居太田村,春賞花、秋觀月、冬望雪。據傳聽聞有人羡慕他的悠閒之時,公提筆在紙上揮毫寫道:
蹁躚水鳥,看似無憂,繁忙鳥腿,猶如吾思。(和歌。––譯者注)
所以,看上去很春風得意、幸福無比的人,也許風光的另一面,是身處逆境時不為人知的艱辛。
身處逆境的兩個原因
以上我說了所有的人都會身處逆境,不管是看上去春風得意的人,還是貴為總統的人,一定都有各自不如意的地方。這種不如意換句話說,也就是災禍。這災禍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天降的,一種是自身引起的。總之,人的一生中既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榮譽,也會遭遇出人意料的誹謗,吉凶、禍福、貴賤、貧富、生死等儘管都是天命,但是,有的也是自己造成的。換言之,一種是所謂的自作自受,另一種就是所謂的「命運」或者「宿命」。
神的行為(Act of God )、不期而至的事件,或者是自然災害,都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是外部的不幸。很多人都遭遇過類似父母兄弟姊妹患病、離世,自己受傷,火災燒毀家產等不幸,從而陷入困境的經歷。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抱怨不已:「我已經盡力了,為什麼還是要陷入如此的困境?上天究竟有沒有公道?」或者是:「有人說是善惡有因,我沒有覺得自己前世做了什麼虧心事,為什麼總要無端受到懲罰呢?」於是開始懷疑天命。我親眼見過很多人因為突發事件,引起心境發生根本變化的實例。
很多逆境都是自己製造的
要說世上的天災和人禍哪一類更多,恐怕還是後者更多。世人不去好好思考逆境的由來,所以常常會怨天尤人。人又往往見識淺薄,只要結果不太理想,即使是自己的錯,也容易將過錯推諉給他人。比如,赴宴後要是回家感冒了,就會埋怨:「要不是那個人叫我出去吃飯,就不會遭遇夜間的寒氣患上感冒了。」根本不反思自己的疏忽之處。明明是自己不能夠克制私欲,卻總是歸因於遺傳的罪過,覺得是父母的缺陷、祖先的過錯。像這樣,愚蠢地將自己的罪過,轉嫁給他人的例子不勝枚舉,越沒有智慧,越容易將自己的過錯轉嫁給他人。
在這裡我想到一個古老的故事。甲乙二人交情甚篤,共同飼養了一百隻綿羊。有一天,甲從牧場放牧回來後,死了一隻綿羊。於是,乙責備甲:「是因為你今天選的牧場不好,羊吃了有問題的草才會死。是你殺死了這隻羊!」甲辯解說:「不是的,羊會死不是因為當天吃的草的原因,是因為前幾天你給它吃的草有問題!」兩人互相推卸責任、相持不下。最後,他們決定把羊群分開來各自飼養。每人分了四十九隻,還剩了一隻兩人共同所有。
不久,春天來了,到了剪羊毛的季節。甲認為已經到了剪羊毛的時候了,於是將歸他飼養的羊的羊毛都剪了,但是乙認為還不到剪羊毛的時候。因為分配的時候有一頭羊是兩人共有,現在圍繞這頭羊兩人又起了爭端。結果是甲剪了羊右邊的毛,而乙讓羊另一邊的毛還原封不動地留在身上。第二天,這頭羊死了。於是,乙憤憤地指責甲,說是因為他給羊剪了一邊的毛,羊感冒了才會死。而甲也寸步不讓,說是因為乙沒有剪左邊的毛,左邊的毛過重才讓羊摔死的。兩人各執一詞,最後鬧到對簿公堂。
這雖然是杜撰的故事,但是,人世間類似於發生在這對友人身上的事例,卻是不勝枚舉。人們互相推卸責任,拼命地將過錯往別人身上轉嫁,從而導致爭端由小到大。暗暗留心孩子們說的話,會發現他們都會以各種各樣奇特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比如,他們在跑來跑去的時候摔了一跤,弄得渾身是泥,這時候他們往往閉口不提自己的疏忽,而是埋怨把東西放在這裡的人。要是摔跤的時候穿的是簇新的和服,而不是一件破了也沒關係的普通衣服,他們會懊惱為什麼穿的是這件簇新的和服呢,這時候,他也不會好好反省自己,而是一味地埋怨媽媽,今天給他穿的是這件衣服。像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只要平心靜氣地仔細想想,那些看似是天災或者是別人的原因而引起的災禍,其實大部分還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自己想像出來的逆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會帶來現實的災禍,只是在思想中存在的逆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總是感到不滿足,於是在頭腦中,給自己建構出來一個逆境。這也就是所謂的「得隴望蜀」,認為自己既然有統治千乘之國的能力,所以也一定能做萬乘之國的君主。任憑欲望這樣無限制地擴大,自然就會感到有諸多不滿。不足之感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要是一開始思量,就會無休無止。
比如說,即使是讓路邊一個流鼻涕的毛頭小子完全心滿意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給他一袋子花生,告訴他「這已經是最好的了」,他一定會歡喜異常,但是,如果每天都給他花生,他逐漸也會厭煩,盼望著要是有粗點心就好了,而且心中會暗暗訴苦:「沒有像我這樣可憐的人了,天天盡吃花生,看別人都能吃糖……」他會抱怨每天只能吃到花生。但是,假如給他粗點心,持續三天以後,他又會感到不滿意了,開始盼望著得到蛋糕或者是更精細的點心。
像這樣,再美味的山珍海味,連續吃上十天就會讓人生厭;再舒服的旅店,住上一年也會感到厭煩。據說當初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世界以後,曾經望著月亮哭泣:「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征服月亮呢?」人往往都是這樣不知道滿足。
我現在之所以很少抱怨,是因為曾經經歷過一些特別的事情。十年前,有兩個學生從北海道來東京看我,一人是北海道人,一人是我的同鄉。我花一天的時間,陪他們逛了東京有名的淺草等地,兩人後來各自回家了。北海道的書生對我感激不盡:「您那麼繁忙,還特地抽出一天的時間來陪我們。不但為我們付車費,飯錢也花費不少吧。」與此相反,我同鄉的書生好像對我很不滿意,理由大概是他覺得自己從那麼遠的地方到了東京,我卻只抽了一天的時間作陪,在偌大的東京市內,讓他坐慢騰騰的公車,請吃飯也只是普通的鰻魚飯,實在是招待不周。
其實,也並非是我對這個學生有所虧欠,而是他對我的要求過多了,也許他期待我抽出好幾天來陪他,讓他坐著馬車,盡情地將東京遊覽個遍,再請他吃精養軒或八百膳的大餐。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我既沒有這樣做的義務,他也沒有這樣要求我的權利。他沒有考慮到我一個月能領到多少薪資,還有多少其他的用途,他認為我能領到不菲的薪水,應該請他吃更高級點的飯。誠然,要是我沒有家人,不需要花錢買書,也不需要跟別人交往的話,也許可以請他們坐馬車,但是我既有家庭,又要花錢買書籍和交際,所以不能如他所願。這樣一想,就能看出我這同鄉書生的要求之無理。
不過,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和這個書生相比,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在我耳邊,就經常有這樣的抱怨:「我那麼辛勞,為什麼社會還要虐待我、容不下我呢?」想必諸位也一定聽到過類似的抱怨吧。其實,社會絕對是不會虐待人的,大部分情況都是自己虐待自己。不過,本來能領悟到這一點的人就不多。也有人瞭解自己的惡習,比如喝醉以後會滋事,總是給別人添麻煩,老是欠錢不還、聲名狼藉,或是因為性格上的弱點,容易在女色上犯錯。
但是,即便是知道這些缺點,也不會積極地改正,反而拿「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樣的話,來為自己辯解,覺得即使是有缺點,社會也會原諒自己的,若是社會不能容忍,那就是社會不夠寬容,就這樣將過錯轉嫁給社會。如此一想,人真是怯懦的東西。為什麼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錯誤,卻不能像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那樣去擔當呢?在因為自身的缺陷而不能為社會承認的時候,為什麼不好好反省自己、積極改正呢?明明是自己讓自己陷入了逆境,卻總是歸因於他人從而埋怨社會,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人間萬事都是塞翁失馬
從前,塞上有個老翁丟失了馬,鄰居們很同情他,說:「你丟了馬,真是不幸啊!」但是,老翁一點也沒有顯出為丟失馬匹而悲傷的樣子。幾個月後,這匹馬突然帶著一匹駿馬回來了。這下鄰居們都為他高興:「丟失了的馬又帶回來一匹好馬,真是可喜可賀!」但是,老翁一點也沒有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老翁的兒子酷愛騎馬,有一天,騎著這匹駿馬出去遊玩,不小心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把身體摔殘廢了。「真是好可憐啊!」附近的人再一次為老翁感到難過,但是,即使這樣,也仍然不見他悲傷的樣子。就在這時,這個國家與鄰國發生了戰爭。敵兵來襲,官府為防禦敵人,到處抽壯丁。戰爭異常激烈,被召集去的士兵,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死去了,只有老翁的兒子因為是殘疾人,免除了服兵役的義務,和父母在一起平安度日。
這是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包含著人間萬事都是塞翁失馬的道理。其實,人世間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看上去辛苦,其實苦中有樂,看上去是災禍,有可能禍會變成福。正如「禍福如繩,互相糾纏」這句話一樣,禍與福是會互相轉化的。《菜根譚》裡說道:「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得道之人能夠同等對待順境和逆境,不管是喜悅還是憂愁,都能將其忘掉,超越它們、安享天命。一般的人如果遇到逆境,只會一個勁兒地怨天尤人。殊不知,喜能轉化成憂,憂能轉化成喜,如果能善用逆境的話,就能使其成為修身養性的資本和達到順境的手段。
身處逆境之人容易自暴自棄
值得注意的是,身處逆境的人,在精神上免不了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這是身處逆境時,最應該注意和警戒的事情。
人陷入逆境,容易因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傷或怨恨:「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要遭受這樣的災禍、陷入這樣的困境。看來沒有什麼努力的意義了。」不少人充滿這樣憤懣的情緒,不去想如何超越逆境,反而變得自暴自棄、自甘墮落。人若實現不了最初立下的大志,最終碌碌無為地度過了一生,雖然有很多理由可供開脫辯解,但是更多的原因還在於,因為一時的困難而自暴自棄,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而且可以肯定地說,十有八九都是這樣的情況。
陷入逆境而惱怒的人,大多目光短淺,目光遠大的人,大多都不會自暴自棄。目光短淺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困難,看不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因此他們的心靈也容易變得粗暴,或者成為心術不正的人。受了教育的人、或者是經歷多的人,即使是陷入逆境,也很少會自暴自棄。沒有受到多少教育的人,或者是經歷少的人,換言之,年輕人往往最容易在陷入逆境後自暴自棄。
自暴自棄的人哪個國家都有,在歐洲南部的拉丁人,也就是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當中最多。而日本國民在這一點上和南歐非常相似。
人要是陷入困境,容易失去理智,顧前不顧後,一個勁地想:怎麼辦啊,怎麼辦啊……從而破罐子破摔。有人可能會讚賞說這是豪俠氣概,但是我覺得這不過是由於他見識短淺,看不到更遠的前方罷了。其實只要稍微踮著腳向前眺望,就會發現前方有一條光明的人生大路,閃爍著希望的光芒。然而,目光短淺的人往往為一時的黑暗蒙住了眼睛,輕率地斷定前方到處都是黑暗,見不到光明,也喪失了希望,從而變得消沉。
「那麼,以後會是怎樣的呢……」
在這樣的時候,假如退後一步,想一想:「那麼,以後會是怎樣的呢……」就能朦朧地看清前面的路,承認還有光明和希望。這樣一來,在逆境中消沉的人,會比現在少得多吧。我極力奉勸身在逆境中的人,不要僅僅因為眼前的事情而迷失方向,踮起腳看得長遠一些。
在我認識的年輕人當中,有人考試落榜了,有的人違反校規被開除了,有的人經商不成功破產了,有人當了別人家的養子後,和家人合不來,還有人被醫生告知得了重病。這些人往往都自憐自哀,不能深謀遠慮,只是一味地為眼前的不幸所困擾。在他們看來,一次落榜就意味著做學問之門永遠緊閉,被一所學校開除,就等於被世界上所有的學校拒之門外,和家人暫時合不來,也等於以後永遠也享受不到天倫之樂,其實所患的疾病,只需休養一陣就能痊癒,卻把醫生告知休養的注意事項,當成是死亡通知,像這樣悲觀地看待前方的路,是這些青年的通病。這個時候若是冷靜地思考一下:「那麼,以後會是怎樣的呢」,光明的前途也許就唾手可得。
我曾經在後藤男爵那裡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有一次,他去拜訪勝海舟翁的時候,翁說道:「你們是學醫的,對於肌肉的作用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吧。有很多人對此都一無所知。明明知道脖子是能夠前後左右轉動的,但是,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把脖子伸長一點往前看……」確實如此,大多數人一遇到什麼事情,馬上就狼狽不堪,不能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那麼,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所以,古人教導說:「事窮、勢衰之人,應常問其初衷。」
前一陣子,我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位因為一些小事被學校開除的外地青年寫來的。信的內容大意是:我因為一些小事被學校開除了,錯誤確實是自己犯下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可以怨恨的。只是我的母親為了給我籌集學費,每天四點就起床,漿洗縫補忙個不停。雖然只是一點小錯誤,卻被開除了,想到辛勤的母親,我真是於心不忍,也覺得無顏面對社會。真想就這樣了此一生,只是想到母親的餘生,才下不了決心。先生,您說我還有在社會上抬頭的機會嗎?窘迫之情躍然紙上。
我馬上給他回了封信,信的大意如下:假若你犯的錯誤如你信中所說,那在讓你退學的理由當中,沒有哪一條是你應該感到羞恥的。僅僅從信上所說的這些事情來看,你沒有必要因為被開除,就覺得無顏面對社會。只要你深刻地表達了悔恨之情,挽回被開除的壞名譽,也不是不可能,學校也一定會讓你返校的。兩周以後,這位青年又來信了,字裡行間充溢著喜悅之情:「謹遵先生的教誨,學校又讓我返校了。」雖然是一件小事,從這件事可以得到啟發:從現在的境地退後一步看,就能看到光明的前途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社會不是無情的
在逆境中的人常常會抱怨:「人性本惡,牆倒眾人推。」我也不是沒有那樣的念頭,所謂的「一犬吠虛,萬犬傳實」,只要有一個人說誰壞話的話,大家都會爭著傳播,最後弄得那人四面楚歌。而成為眾矢之的的那個人,會覺得沒有翻身之日,覺得與其活得這樣辛苦,還不如一死百了。
但是,我覺得「人性本惡」這句話,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也許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有的話,也只有四分,另外還有六分,讓我相信社會有情。所以我也相信,那些身陷逆境而愈加竭盡全力努力的人,早晚有一天會走出逆境。能夠忍辱負重的人,最終會為社會認可,即使不是當下,早晚也會被承認,就算是生前不能被理解,死後一定也會得到平反昭雪,有些人甚至受到世人超過神明一般的敬重。
蘇格拉底在監獄裡服毒自殺後,來收取他的遺骨、為他流下悲痛的淚水的,不過是少數幾個門徒而已,周圍很少有人對他們師徒抱有同情之心。不要說同情,有的人還拍手稱快,甚至口出譏諷之言:「他以前那麼高傲地教人這、教人那,還不是就這樣死了嗎?」這時候的蘇格拉底門徒們,猶如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但是,就在他死後的第二天,國人開始意識到他的偉大之處了,扼腕歎息:「可惜了這麼一位偉大的聖人啊!」因為他的逝去,全國上下舉國哀悼,人們到處稱頌他的德行,把他當做神明一樣祭祀。這些行動,不正等於譴責宣判他死刑的審判長、證人為叛逆者嗎?
也有的人認為,死後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著的時候,就應當得到相應的好處。我很惋惜自己沒有能力說服有這樣想法的人,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善行之人,在活著的時候都會得到相應的善果。不過,我的意思是,不管來得多麼晚,早晚一定會結出善果的。謝林說:世界的歷史也就是世界的審判。確實如此。人只要這樣一想就會明白,無論是怎樣的艱難困苦,一旦為其自暴自棄,就是見識短淺,只要忍辱負重,遲早有一天會得到好報。常言道:「悲哀之人有福。」苦難不會永遠持續,所以,在身處逆境的時候,要經常勉勵自己:「就差一點點,就差一點點了。」這樣一來,境況遲早會好轉,總有一天會看到光明的前途。
逆境看似身處順境,其實是在逆境中開始、在逆境中奮鬥,最後在逆境中結束的人不在少數。在自己還沒有活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以過去的經驗對今後作出的推斷,不一定完全中肯。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得志之人也多身不由己之事看到社會上志得意滿、一帆風順的人,世人多會予其溢美之詞,羡慕其幸福。不過,若是詢問本人,卻不一定是這樣。細細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會發現縱有多少艱難困苦,他們也不會從外表顯露出來。正如「樹大招風」這句話所說,試看那些名揚天下之人的身後,隨處都能聽到對他們的誹謗中傷之辭,他們藉以成就功名的大小之事...
作者序
重返修養(中譯本序) 林少華
當今之世,國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錦衣玉食、香車寶馬,也未必是職稱學位和天賦才華,恐怕更是人格修養、心性修養。
本來,中國人最不應該缺少人格修養。因為中國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學、處世哲學。如孔子云「仁者愛人」,孟子云「反求諸己」,老子云「為而不爭」,莊子云「用心如鏡」,荀子云「崇德揚善」。尤其儒學,歷代儒學家都強調修身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國難當頭「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和先憂後樂「天下為公」的知識份子。為什麼到了現代,人格修養反而成了問題、成了稀有元素呢?
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難盡,但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的衰落與斷裂,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這顯然和晚清以來外侮內憂、銷魂鑠骨的社會情勢有關。九十年前,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學,被視為封建主義的代名詞,受到空前猛然的抨擊,儒學獨尊的時代至此終結。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限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未能對傳統文化採取公允態度。而一九五七年的「反右」,使得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大批飽學之士淪為「右派」,傳統文化的地位愈發風雨飄搖﹑朝不慮夕。及至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浩劫,所有傳統文化俱成「革命」對象,風捲殘雲一般,被「文化大革命」的鐵掃帚,掃進了所謂的歷史垃圾箱。言語道斷﹑思維路絕,莫漫說儒學「反躬修己」之說,就連劉少奇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都成了「大毒草」,「造反」之聲甚囂塵上,「修養」一詞殆成反義,危危乎銷聲匿跡。
春風化雨,萬象更新,一九七八年迎來改革開放。邇來三十年間,豐衣足食﹑國泰民安。人們大多有了政治修養、理論修養、藝術修養、文學修養以至國學修養,但人格心性的修養始終未能與之並駕齊驅。這從整個社會風氣存在的種種流弊,即可窺其一斑。歸根結蒂,社會風氣問題無非是心的問題。而心的問題也就是心性修養問題。正因為沒有這方面的修養,心才缺少定力,沒有根基,如浮萍一樣,在社會這個汪洋大海中隨波逐流,見利忘義,見錢眼開,見色動心,弄虛作假,招搖撞騙,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甚至為人師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學術造假屢禁不絕。
不諱地說,對於當下國人,心的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近年興起的國學熱,不妨視為這種心無所依的焦慮和饑渴,所催生的心靈尋根或文化回歸現象。這也為人格心性的修養,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但完全依賴國學也不現實。我感到費解的是––也許我孤陋寡聞––迄今為止,好像還沒有哪位學者,以國學為根基,結合西學並揉進當代元素,寫出中西今「三位一體」的修養讀本。
新渡戶稻造這本《修養》,恰恰在這方面有其價值。書中,他將東西方經典,和自己對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潮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於一爐,在經典與民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得經典走向大眾、親近大眾、服務大眾,以此改造國民的思想、熔鑄國民的氣質、提升國民的人格。顯而易見,中國的儒家學說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養》的兩根支柱。作者開篇就將《大學》「修齊治平」之「修身」,視為修養概念的來源,繼而將基督「飼養羔羊」之語,轉用於「修養」的「養」,使得修養一詞,同時迸發出東西文明的光彩,構思精巧而妙造自然,雙峰並起而互為一體,實為大家手筆。進入正文後繼續旁徵博引。以第七章「對待名譽的心理」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譚,忽而聖經、古希臘、莎士比亞,甚至拿破崙和《魯濱遜漂流記》也聯翩登場。又不忘引用日本臨濟宗中興之祖白隱禪師逸事、和之於日本人的「誠」之含義,信手拈來、隨機生發。同時融入作者本人的閱歷和對青年人心理的體察。東西切換自如,古今一氣貫通。這是此書的第一個特點。第七章有這樣兩句話尤需切記:「講別人的壞話,只不過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須知道,獲得名譽的同時,必定伴有幾分危險」。
說起來,我國近年來出了許多勵志方面的書,皆與修養有關。但大多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再三告訴青年人如何成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為精英或成功人士誠然可喜可賀,亦為社會所需。問題是那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則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崗位履行平凡職責的普通人。《修養》的另一可貴之處,在於它是為普通人寫的。這是此書的第二個特點。作者認為修養的目的,並非使人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豪傑,獲取榮華富貴,而在於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麼都重要。他在總論中寫道:「也許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說的平凡任務,儘管性質上是平凡的,但是,執行任務的人,絕不能稱為平凡的人。」作者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每天早晨有一個賣納豆(大豆發酵做成的、一種類似濕豆豉的豆製品)的婦女,從他家門前經過。她的職業平凡,買賣也很尋常,但她風雨不誤,不亂開價,納豆做得一絲不苟,態度誠懇熱情。用賺得的錢養活臥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這樣的人品,「她不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嗎?」在作者眼裡,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透過人格修養,成為了不起的人。換言之,較之教人如何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這本書更是教人如何成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無疑問,後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此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譯者在譯者前言中強調的通俗易懂。新渡戶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學者、大學教授和一校之長。早年負笈歐美,諳熟西方經典,通曉英德語文,曾以華麗而高雅的英語文體,撰著廣為人知的《武士道》一書。但《修養》則寫得深入淺出,平白曉暢,推心置腹,娓娓道來,毫無艱深晦澀的學究氣息,和居高臨下的說教意味,作為一代大家,委實難能可貴。自不待言,原作筆調需由譯文體現。儘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來,譯文有的地方尚欠工致和洗練,但總體上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這一特點。若干段落譯得文氣充沛,一瀉而下。以「直譯」論之,殊為不易。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於窺海齋
時青島垂柳初綠、細雨如煙
重返修養(中譯本序) 林少華
當今之世,國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錦衣玉食、香車寶馬,也未必是職稱學位和天賦才華,恐怕更是人格修養、心性修養。
本來,中國人最不應該缺少人格修養。因為中國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學、處世哲學。如孔子云「仁者愛人」,孟子云「反求諸己」,老子云「為而不爭」,莊子云「用心如鏡」,荀子云「崇德揚善」。尤其儒學,歷代儒學家都強調修身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國難當頭「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和先憂後樂「天下為公」的知識份子。為什麼到了現代,人格修養反而成了問題、成了稀有元素呢?
...
目錄
第一章 閱讀
一、我從讀書中學到的 036
二、一生受益的閱讀之 042
第二章 逆境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048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058
三、處於逆境時,退後一步再行動 086
四、順境和逆境之間也許僅一步之遙 093
第三章 順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時 110
二、人在身處順境時,更加容易掉以輕心 115
三、境遇的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121
第四章 處世
一、人在社會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132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137
第五章 道路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 146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159
第六章 默思
一、靜思默想是靈魂與天地的交會 172
二、沉默五分鐘 178
三、以體會人生真味為目標 186
第七章 暑天
一、夏季是最佳的精神修養期 196
二、讓散亂的精神盡量歸一 204
第八章 新年
一、新年是重新出發的好機會 218
二、將自己的願望變為現實 226
第一章 閱讀
一、我從讀書中學到的 036
二、一生受益的閱讀之 042
第二章 逆境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048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058
三、處於逆境時,退後一步再行動 086
四、順境和逆境之間也許僅一步之遙 093
第三章 順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時 110
二、人在身處順境時,更加容易掉以輕心 115
三、境遇的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121
第四章 處世
一、人在社會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132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137
第五章 道路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 146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159
第六章 默思
一、靜思默想是靈魂與天地的交會 172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