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收藏家公開15年寶貴經驗、與慘痛教訓
◆從0開始,人人都負擔得起、學得會的收藏之道
◆從挑選作品、議價、付款、保存到參展,完全認識收藏大小事
◆不只為財富增值,更為豐富人生的收藏之樂
◆7/9當代藝術館「癮行者」──宮津大輔收藏展,同步出版!
◆2011年8/2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演講人
他的外號是"低於一千美元的鐵公雞型收藏家"
上班族零用金收藏術
擁有草間彌生、奈良美智、蔡國強……,不是夢想!
他對藝術的熱愛始終如一的態度,讓我不禁肅然起敬。──草間彌生(前衛藝術家)
我要向他那當下捕捉藝術的決斷與勇氣致敬。──小山登美夫(藝術品交易商)
收藏的精髓在於:當遇見一種新的創意或嘗試時,是否能夠全然相信自己去支持這些作品的那份直覺。──宮津大輔
日本知名藝術藏家宮津大輔以獨特眼光著名,他只是一位平凡無奇的上班族,卻證明了藝術收藏絕非富人的專利。他蒐藏有草間彌生、奈良美智、蔡國強等人的作品,證明昔日的眼光,可以締造出時價遠高於當年十倍的珍奇佳作;以熱情,邀請藝術家朋友為他打造他的dream house,淋漓盡致地享受他獨有的藝術人生。
他的「夢想之屋」已是藝術愛好者來到東京必定拜訪景點,由法國藝術家多明妮柯(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擔綱設計粉紅色與藍色的建築主體外觀。十幾年來,陸續加入的還有島袋道浩的庭園設計和浴室牆面、鄭然斗的壁紙、篠田太郎的書架、草間彌生的全身鏡、楊俊的燈籠、Surasi Kusolwong的椅子、Peter Pommerer的壁畫等十多位藝術家的量身創作;其中,早在13年前就向奈良美智預訂的日式拉門畫作(五片一組),將在此次台灣當代藝術館「癮行者」展覽開幕前及時完成並空運來台,首次向全世界公開亮相。透過這個造夢計畫,展現的不僅是房子的造型、空間、裝飾、傢俱等,更重要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持續不斷的關係與情感互動。
書中以淺白易懂的敘述方式,道出宮津大輔十五年來由收藏所習得的寶貴經驗與慘痛教訓,當中並夾雜一些如今回想起來令人莞爾的軼事。作者期盼能透過他的經驗分享,為大家降低收藏的門檻,快速步入收藏殿堂,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眼光與夢想的藝術品。
What did he say about art collection
Q──要具備多少財力才能收藏當代藝術?
A──時代變遷至今,即便像我這樣的市井小民,單憑辛苦儲蓄而來的微薄零用錢和公司獎金,也照樣買得起備具內涵的當代藝術品。
Q──何時是進入現代藝術收藏市場的最好時機?
A──就是現在。現代藝術品少有贗品問題,它們極可能在十年後,有十倍以上的漲幅,搖身一變成為一代名作。
Q──該如何挑選作品?
A──只有一句話:「相信你自己,絕對不要欺騙自己。」如果你不懂得掌握「忠於自己的喜好」,買後極可能會「悔不當初」。
Q──要如何培養鑑賞力?
A──「理解作品的捷徑,就在於與藝術家交流。」這也是帶動下一次收藏與計畫的來源,也是我十五年來所學到、最精華的收藏經驗了。
Q──購賣藝術品,可以議價嗎?
A──依個案處理。如果真的很希望畫廊能稍微降價割愛作品,請鼓起勇氣,斬釘截鐵向畫廊提出你的想法。
Q──個人洞察先機的收藏智慧?
A──應該及早留意的,不只是具有潛力的藝術家,還有現在正在畫廊工作的助理,極可能就是未來享譽國際市場的畫廊主人。
作者簡介:
宮津大輔(みやつだいすけ)Miyatsu Daisuke
1963年生於東京都。
東京都內一位平凡上班族,1994年起正式開始收藏當代藝術作品。他的獨特收藏與住所「夢想之屋」,每每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多達三百件的收藏品,曾於東京歌劇城畫廊與韓國首爾大林當代美術館(Daeli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等處公開展出。其中不乏時價已高達當年購買時金額數十倍的珍品。目前亦從事藝術相關書籍的撰寫工作。
譯者簡介:
桑田德(Kuwata Toku)
1966年生於台灣新北市。
東吳大學日文系在學期間即從事日文翻譯,兼任日語教師至今。亦曾擔任進步教育小學教師、出版社編審、網站管理員、程式設計師。
近年主要美術類書譯作:《寫給年輕人的西洋美術史》、《找到你心中的天使》、《三分鐘看懂名畫》、《日本設計大師力》。網址:http://kuwata.ismao.com。
章節試閱
節錄自第一章《收藏之初》
「收藏」二字,讓你聯想到什麼?有些人可能想到郵票、錢幣、書籍,有的人想到的或許是古董、藝術品,總之是因人而異。不過我想,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大家都會認為,數量必須達到某個程度,甚至十分龐大。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總計大約七百萬件,大至考古學的遺物,小到一般書籍和各類標本。這座博物館的收藏品緣起於一位醫生,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的個人收藏。我不知道斯隆爵士的第一件收藏品是什麼,但是我很肯定,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同樣是從第一件開始,積少成多,才有如今七百萬件的龐大數量。
目前我個人擁有的收藏品大約三百件,和大英博物館一樣,當初我壓根沒想過會收藏這麼多當代藝術品。誠實說,當年我只知道:凡是我所欣賞的藝術作品,只要願意用點心思,就一定有辦法將它弄到手。於是乎,我從一九九四年買進第一件藝術品後,就被藝術收藏的魅力深深吸引,不知不覺,手邊的收藏已經「數以百計」。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珍貴藝術品,若不是博物館或美術館的收藏,就是神社、寺廟和教堂的寶物。這些藝術品,原先都是過去在政治、經濟或宗教方面握有大權的個人或團體所擁有。
然而,時代變遷至今,即便像我這樣的市井小民,單憑辛苦儲蓄而來的微薄零用錢和公司獎金,也照樣買得起備具內涵的當代藝術品。這是生在自由、和平的時代,生在自由、和平的國家的公民,所共同擁有的「享有幸福」的特權,就歷史而言,我們正處在一個極具意義的關鍵時期。
因此,倘若讀者對於藝術也小有興趣,何不也來盡情享受這個幸福的環境,享受收藏當代藝術品的樂趣,進而透過這些作品,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國家與環境。
接著,我就從大家最是難以理解的部分開始寫起:為何一個平平凡凡的上班族,會如此鍾情於當代藝術,甚至變成一名收藏家。
1邂逅當代藝術
邂逅安迪‧沃荷
我自幼受到祖母影響,經常接觸以日本為主的亞洲古玩與近代日本畫作,啟蒙了我對藝術欣賞的眼界。長大以後,我最早接觸到的當代藝術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對一個頻繁出入東京神保町岩波書店大廈與千石三百人劇場,稍嫌早熟的高中生而言,儘管我早已知道安迪‧沃荷的存在,卻因為感覺這號人物疑似專為名流畫肖像的御用藝術家,而刻意迴避,敬而遠之。
可是一旦實際接觸到他的作品,我才驚覺其中的深意。當時我說不上理由,只是覺得此人真是不可小覷。那種驚訝之感,就好比渾身上下突然通了電流。
邂逅安迪‧沃荷之前,我一直深信繪畫最重要的是描繪能力與技巧。我之所以在童年時期就放棄當畫家的夢想,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可能擁有美術館裡那些經典名作的神奇技藝;那些名作使我全然喪失了繪畫的自信。
可是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只是把照片原原本本複製出來而已。
就我當時的審美觀來看,我應該對安迪‧沃荷非常不以為然,可是我的眼睛卻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簡直百看不厭。而且當時我完全無法找出自己為何會如此被吸引的理由。
對我衝擊最大的,是那幅以死刑電椅為主題的作品。在那之前,我看過的繪畫和陶器,主題若不是花鳥蟲魚、山川草木,就是風景和美女。然而,眼前這幅作品裡讓我感受到一股排山倒海而來的強烈存在感的東西,竟然是一件刑具─一張電椅。
藝術不美也可以嗎?不是自己做的也沒關係嗎?
重重疑問在我心底不斷泛起,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這段經驗倒也帶給我一個契機,因為在同一時刻,冥冥之中我已然開始正視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叫做藝術?
與草間彌生的命運邂逅
邂逅安迪‧沃荷之後,我對當代藝術的眼界大開,唸大學時,我仍持續不斷地參觀各種類型的藝術展出。
至今我仍清楚記得,當我首次看到草間彌生的「白網系列」作品時,就好比有一股吸引力,拉著我向它靠近,隨後就像是進入畫中世界,現實世界與繪畫世界之間的界線頓時消逝,我甚至感覺到些許不安,深怕一旦走入畫中,就再也走不出來。
然後,我體會到一種「似曾相識」(déjà vu)的感覺,不由得想起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演的電影《二○○一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裡,男主角被吸入星門的那個場景。
眼前這位藝術家不是白皮膚、藍眼睛的外國佬,而是活生生的東方女性;在那個我們如今難以想像的性別歧視的年代,她竟然能活躍於當代藝術的大本營─紐約。草間女士重重刺激了我,讓我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屬於日本人的、大和魂的藝術力道。
「非買不可!」「一定要弄到手,帶回家徹底研究!」我聽到一陣又一陣的內在呼聲。就像切換開關一般,咔嚓一聲,我就進入了另一道門。我想,若不是當時邂逅了草間女士的作品,我是絕不可能開始收藏當代藝術。
不論當時或現在,對我而言,草間女士的作品永遠超越了藝術的框架,始終是能夠讓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的特殊之作。
開始收藏:我的第一件收藏品
記得時間是一九九四年,當時網際網路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普及,無法一想到什麼就透過網路搜尋,簡簡單單在短時間內找到解答。
於是我憑著過去的記憶,先到圖書館遍尋資料,選出位於關東地區,永久收藏品中包含草間女士作品的七間美術館,試著以電話詢問。
「您好,是這樣的,我曾在貴美術館看過草間彌生的作品,不知道可否麻煩您幫我查詢一下,現在這些作品放在哪裡?哪一間畫廊或哪一個展場?」
結果只有兩間美術館正面答覆了我的疑問,其餘的要不是對我不理不睬,就是表面上禮貌應答,語氣上卻對我的請求不屑一顧。好在,至少我已經得知有幾件作品放在富士電視台畫廊。我鼓起勇氣,拿起電話撥過去。
「不好意思,我正在四處打聽草間彌生的作品,不知道您們那兒有沒有比
較小件的?最好是上班族買得起的……」
對方答覆說,倉庫裡確實藏有幾件小型作品。於是我們就在電話中約定好時間,週末見面。
終於做到了。原來是這樣的感覺。但我突然想起童年時教我如何欣賞藝術品的祖母,她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藝術品是大家的資產,不是屬於個人的東西。想看藝術品去美術館看就好。」當時我一則以憂,覺得自己違背了祖母的教誨;一則以喜,為自己能有機會購買一心嚮往的草間彌生作品而興奮不已。就這樣,在坐立難安的矛盾心情下,我等待著週末到來。
當時,富士電視台畫廊仍設在舊址,位於東京河田町富士電視台總部。因為我曾在廣告公司工作過,對那個地方絲毫不感覺陌生,可是那天,當我走進畫廊正門時,卻是非常的忐忑緊張。
我先向服務台告知我的來意,之後出面接待我的,是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先生。我事前以為會是一位非常熟悉藝術作品的年長、資深畫廊主人。這下我總算可以安下心來,和他輕鬆交談,自在多了。不一會兒,這位先生帶我進入畫廊後方一處會客室,我在那兒約莫等了四、五分鐘。
「讓您久等了。」走進會客室時,這位先生手上抱著大約五件紙盒。他一一將紙盒拆開,把幾幅包著黃色布袋、A4大小的畫作,整齊排列在我面前。接下來那一瞬間,我一直盯著這幾只黃布袋,等著他亮出作品供我一窺究竟。
隨後,我被其中一幅裱著未上漆原色木框,畫滿圓點的繪圖作品給深深吸引住。純白的底色配上用黑色墨水畫成的無數圓點,是一幅構圖極為單純的作品。可是,上頭每一顆小圓點卻像活著一般,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我留意到它的右下角附註了「1953」,是製作年份,還有草間女士的英文親筆簽名,「Yayoi Kusama」。也留意到裱褙的底紙有些泛黃,但是絲毫不影響這幅作品在我眼中的價值。
取出所有作品之後,這位先生針對每一幅作品為我作了一些說明,不過過程中我卻只管盯著剛才那幅圓點畫,對他的說明完全心不在焉。
突然,我決定鼓起勇氣打斷他的解說,「請問這幅作品的售價多少?」畫廊先生說了聲「請稍等」,開始翻找他手裡的一本筆記。這一刻,那翻找售價時筆記紙因為空氣乾燥所發出的脆裂聲響,傳遍了整間會客室,我緊張的情緒也不由得隨之高漲了起來。
經過了十五年,如今我已經收藏了將近三百件作品,但我仍舊會在詢問價格、等待報價的那一小段時間,感覺到莫名的緊張。我會在心中不斷默禱,「拜託,請說個我買得起的價錢!」
結果,售價是五十萬日圓。當下我在心裡深深嘆了一口氣,「唉,果然買
不起……」。那位先生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立刻說:「方便的話,也可以等夏冬兩季拿到獎金時分兩次付款。」既然他都把話說得這麼明白體貼了,我也就沒有拒絕的理由。成交,「謝謝您!」
就這樣,我正式踏出收藏當代藝術品的第一步。
2當代藝術的魅力
藝術家與我們生活在同一時代
買或不買藝術品?買了之後是繼續收藏,還是就此打住?
我想這完全取決於第一件收藏品買得順不順心,還有這件收藏品日後對自己是否依舊具有價值。
當然,這裡我所說的「價值」並不單指「市場價值」,而是指購買者是否能夠長期而且不間斷地感受到作品本身的「魅力價值」。如果缺少滿足自己的這一環,恐怕就很難再出手購買下一件藝術品了。
就算當初純粹只是很喜歡藝術,並沒打算購買藝術作品,但只要買過一次,之後就會如同洪水決堤般,繼續買個不停,這種收藏家我身邊到處可見。
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探討的是,當代藝術的魅力究竟何在?
這又是個因人而異、難以答覆的問題了。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說,當代藝術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藝術家和我生在同一個時代。」
當代藝術的英文原文是「Contemporary Art」。「contemporary」除了有「當代」的意思,還有另一層含意:「共存於同一時代」。
不論你是塞尚(Paul Cézanne)的畫迷,或者多麼心醉於畢卡索,你永遠沒有機會直接從他們口中聽到他們談論自己的作品。當代藝術就不一樣,姑且不說青年藝術家,就連像傑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草間彌生、小野洋子這類傳說中的藝術家,當我們在展場親見他們的身影,只要鼓足勇氣,上前招呼,就有可能和他們直接對話。
但如果是電影明星、搖滾樂手,或者知名音樂家的話,別說想和他們一對一談話,就算我們有機會混進後台休息室或演唱會後的慶功宴,若非身分特殊,同樣不見得有機會與他們正面接觸。
當然,也有些將作品視為唯一憑據的收藏家認為,和藝術家過從甚密可能會影響個人對作品的欣賞與評價。我支持這種想法,也可以理解這是收藏家忠於藝術作品的表現。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當我對某一件當代藝術品深感興趣,卻不能與作者進行直接交流,那真是件人間憾事。
大約十年前,部落格還沒像現在這般盛行,擁有個人網站的人數寥寥無幾。當時我就和幾位收藏同好共同建立了一個當代藝術網站。
我們會趁著楊‧法布爾(Jan Fabre)、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丹尼斯‧歐本漢(Dennis Oppenheim)等一流藝術家來訪日本時,前往採訪,藉此充實我們的網站,並且提供國內外藝術展出的最新訊息。
那個時候,藝術雜誌上所刊登的採訪稿,往往都是兩、三個月以前的事,而一些難得的展出,雜誌上既未刊登時間、地點,訪問的內容又少得可憐。因此我們才會想,乾脆自己來,採訪之後直接刊登在網站上,讓訊息更具即時性。
這裡我想順便介紹幾位當年我曾經採訪過、並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家,以及他們說過的智慧名言。
楊‧法布爾,來自比利時,在當代藝術領域裡,以使用昆蟲、盔甲製作雕刻、裝置作品見長,名聞全球。二○○一年他首度訪問日本,在四國香川縣的丸龜市豬熊弦一郎現代美術館舉辦過一次盛大個展,之後又陸續在水戶藝術館、國立國際美術館等處參與過聯展。
同一時期,他也在一九八四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發表了作品《戲劇瘋狂之力》(The power of theatrical madness),二○○一年的法國亞維農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推出現代舞台劇《我是血》(Je suis sang),一手包辦了劇本、導演、動作設計、舞台設計,在舞台藝術的領域備受國際肯定。
二○○七年二月份,我有幸在東京埼玉縣,彩之國埼玉藝術劇院觀賞到《我是血》,親身體驗了法布爾的舞台藝術魅力。訓練有素的舞者們的肢體動作,可說是法布爾作品獨創的舞台設計與服裝,以及劇烈且鏗鏘有力的音樂,遠遠超越了直到當時為止的舞台相關常識。我只能說,這齣舞台劇根本是一件無與倫比的總合藝術的傑作。
法布爾本人非常熱情,但也有些難以親近。尤其當採訪中問及一些他不喜歡的問題時,他總是一語帶過,不予作答。但如果是他感興趣的,又會突然變得滔滔不絕,口若懸河。
記得採訪當時,他剛說完一段他特別偏好的白隱禪師的「隻手音聲」,我突然想請教他一個我一直很想問的問題。原先我非常擔心這個問題會不會太過小兒科,也擔心他會不會因為經常被問到同樣的問題而感覺不耐。最後我還是決定提問:「為什麼您會同時創作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您比較偏好哪一邊?」
很意外的,法布爾微笑說:「學生時代,我曾經向一間商家借了他們的櫥窗在裡頭作畫。正在作畫的我,所有的動作都是肢體表現,這是表演藝術;而這些肢體表現所留下來的,則是我的畫作,也就是視覺藝術。這是我的第一次體驗。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察到,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其實根本是同一樣東西,兩者相輔相成,分不開的。」
他的答覆相當簡短,卻清楚說明了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聯,任何人都能明白他的意思。當時我深深感到佩服,一流藝術家說出來的話果然不同凡響。
「理解作品的捷徑,就在於與藝術家交流。」
這句話或許就是我個人十五年來所學到、最是精華的收藏經驗了。
當代藝術只有真品
當代藝術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沒有贗品。
二○○七年十月份,倫敦佳士得(Christie’s)拍賣會開拍前,傳出出現奈良美智的仿製品,佳士得在事前確認作業中將拍品撤下,禁止拍售。二○○八年日本也曾發生過村上隆簽名造假案。這說明了贗品問題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似乎同樣無法倖免。
不過這些事件只會發生在次級市場,在初級市場裡,肯定都是如假包換的真品。
所謂初級市場,是指那些事先與特定藝術家簽定合約,取得授權,然後才將藝術家作品帶往展覽會或藝術博覽會公開販售的畫廊。「 初級」(primary)的原意是「初期的」、「最早的」,換言之,藝術家的新作必定是在初級市場首次面世。
至於次級市場,那裡販售的一定都是曾經流入市面的作品。最知名的次級市場就是由佳士得和蘇富比(Sotheby’s)這兩家公司所舉辦的拍賣會。這類拍賣會是由一些專門經營次級市場交易的畫廊和一群自身沒有展售場地的畫商所組成。
下一章我還會詳細描述,當屬於初級市場的畫廊(以下本書若未特別註明,我所提及的畫廊一律是指初級市場畫廊)舉辦新作展覽會時,一定會由藝術家本人親自到場布置,開展當晚也必定會邀集所有藝術家,共同舉辦一場開幕茶會或酒會。
此外,這些畫廊所展出或庫存的作品,不論新舊或是否曾經展出,也一律是由藝術家本人直接拿來委託販售。畫廊的工作內容不只是提供展場與販賣,也同時身兼藝術家專屬經理人的角色,為藝術家洽談在大型美術館展出的相關事宜、製作畫冊、出版書籍、安排媒體採訪等等。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至為密切,形同一體。正因如此,根本不可能有贗品混入的可能。
至於次級市場則永遠存在受騙上當的危險性。相較於當代藝術,古美術和古典大師(Old Masters)的作品更是危機重重,即便是透過第一流的古董商或最高知名度的拍賣會購買,同樣無法保證百分百不是假貨。
山種證券(即現在的SMBC friend證券公司)的創辦人山崎種二年輕時只是個米店小弟,在他發跡之後,因為收藏了大量日本近代畫作而遠近馳名,後來甚至成立了山種美術館。
山種美術館的館藏多達一千八百多件,其中不乏日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傑出作品,包括名列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的速水御舟的《炎舞》(最近因為渡邊淳一小說《失樂園》以它做為封面圖而再度火紅)、竹內栖鳳的《班貓》,以及村上華岳的絕佳傑作《裸婦圖》等。
山崎種二生前曾有人問他:「為什麼您不收藏古美術的名作,反倒是對現在還活躍的藝術家作品情有獨鍾?」山崎種二回答說:「因為不必擔心贗品,而且升值的機率很高。」
後來他也曾提出過類似「畫如其人」之類的理念,認為與藝術家直接交流,更能充實個人收藏的深度與廣度。
雖然時代稍有不同,收藏的內容也不盡一樣,但是山崎種二的理念與想法,至今仍足以做為我們接觸當代藝術、收藏當代藝術時的依據與參考。
節錄自第一章《收藏之初》
「收藏」二字,讓你聯想到什麼?有些人可能想到郵票、錢幣、書籍,有的人想到的或許是古董、藝術品,總之是因人而異。不過我想,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大家都會認為,數量必須達到某個程度,甚至十分龐大。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總計大約七百萬件,大至考古學的遺物,小到一般書籍和各類標本。這座博物館的收藏品緣起於一位醫生,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的個人收藏。我不知道斯隆爵士的第一件收藏品是什麼,但是我很肯定,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同樣是從第一件開始,積少成多...
作者序
究竟什麼是「當代藝術」?
坦白說,我並不想在這本書的一開頭便搬出「當代藝術」的定義,更何況,這也不是三言兩語足以交代得了的。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或許我該說,有多少人答覆,就有多少個正解。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所謂當代藝術,就是「為了解人我之別,進而與人和平共處的媒介或工具」。
當代藝術是藝術家將他們個人出生、成長的環境、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文化、歷史、宗教、政治、風俗,以及他與周遭人物或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結果。
當代藝術包含了以最直接的方式捕捉主題而創作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也包含看似寫實的抓拍(Snap photography),一些即興拍下的街景、人物攝影作品;訴求與表現形式可謂無奇不有。
我在本書第三章「不具實體的藝術作品:『一紙』大作」一節中也將談到,真正具有力道的優秀當代藝術作品,絕不僅止於「外形亮麗」而已。其中還含括了藝術家的巧思、理念、創意,以及在作品完成之前,所有對藝術家個人造成影響的時空背景,亦即前述的那些「關係」。
當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必須在有意或無意間透過比較,看出其間的差異性與共同點。唯有如此,才可能學習到從電視媒體和報章雜誌永遠學不來的許多經驗知識。
打從雷曼兄弟連動債券事件(Lehman Shock)1爆發以來,全球進入了百年來首度且最全面性的經濟大恐慌。
在那之前,亞洲各國,以中、韓兩國為首,也相繼投入前所未有、紅極一時的當代藝術市場。不過事件發生後,當代藝術市場跟著飽受重創,要想恢復當年的盛況,依舊遙遙無期。
然而當年的盛況也算是一種「泡沫」。有些作品表面上裝扮成當代藝術的模樣,骨子裡卻缺乏當代藝術最為重要的理念、訊息和背景等要素。這類號稱「現時藝術」2、其實「畫龍不點睛」(仏作って魂入れず)的作品,當時竟然也都能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天價在市場上流通。這種現象目前已經趨緩,甚至就要面臨著慘遭淘汰的命運。那種不顧品質優劣、一網打盡、砸鈔票式的收藏方式,如今已不復再見。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我不得不說,對那些心在藝術的收藏家,以及一些向來熱中當代藝術卻遲遲無力出手的朋友們,眼前正是你們以最合理的價格,入手優質藝術作品的大好時機。
二〇〇八年十月,當全球股價暴跌,美國最知名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3以「我買美股,故我存在」(Buy American. I am)為題,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他說:「我不知道這些(優良企業的)股票的短期走向。但是,倘若就十年期的走勢來看,我非常看好美國的經濟成長。」
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也是如此。我個人甚至認為,它們極可能在十年,乃至一百年後,如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和畢卡索的作品一般,搖身變成一代名作。
因此,我要在此向讀者大聲疾呼:
就趁現在,「購買當代藝術品吧!」
不過,我們的社會對於藝術收藏普遍有種嚴重誤解。許多人以為,收藏是富人的專利,是富人專屬的享受。
的確,有錢在手萬事亨通,要想擁有稍具規模的收藏品,確實免不了得花錢去換取。可是我也認為,單單有錢並不見得一定能擁有高品質的收藏品。最重要的,其實是對於藝術品的熱情,願意深入去了解,用心去感受,願意去愛。
別看我似乎有點名氣,其實不過是個平平凡凡的上班族,領來的薪水沒有比別人多;公司股票上櫃,我也沒因此增加大筆收入;我的家境小康,不可能有金湯匙可咬,更甭說有什麼突然喜從天降,獲得一筆意外遺產的可能。但是一直以來,儘管省吃儉用,我始終享受著收藏當代藝術品的樂趣,從未間斷過。
資訊科技產業有一種職務叫做「產品推廣工程師」(evangelist),是外資科技公司裡的重要職位。「evangelist」這個字的原意是「福音傳播者」,科技公司借用這個名詞來指稱那些為公司發想服務與產品的企劃行銷人員。
這本書我會用淺白易懂、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敘述方式,讓讀者了解這十五年來,我藉由收藏作品所學到的種種經驗,同時夾雜一些如今回想起來仍不禁莞爾的軼事,以及一部分我實際經歷過的慘痛教訓。
我開始收藏藝術作品之初,身邊既無前輩指引,又不得家人諒解,著實走過許多冤枉路。但是藉由對收藏的熱愛,我卻得到眾多朋友的愛顧,得到許許多多令我欣賞不已的朋友的支持,所以至今仍能樂在其中。
我之所以執筆寫下這本小書,只因為我期盼讀者能夠輕輕鬆鬆享受當代藝術,與我一同在生活中對當代藝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但願能夠與更多朋友分享當代藝術之美。正因如此,我願意主動負起「推廣工程師」一職,為大家降低收藏藝術品的門檻,快速步入收藏的殿堂。
好了,別再猶豫,我們這就一起來尋找屬於我們自己、我們個人的藝術作品吧!
1 二〇〇八年九月。――譯註
2 「現時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區別同樣也不是三言兩語足以道盡。我個人認為,所謂「現時藝術」,泛指一些不具備或欠缺時代意義和社會內涵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僅著重於眼前、此刻。
3華倫‧巴菲特二〇〇七年的資產約為六百二十億美元(以當時匯率換算,約合六兆四千三百六十億日圓),為該年的全球首富,超過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茲。儘管事業成功、坐擁萬貫家財,華倫‧巴菲特的生活從不改其儉樸習性,他將大半資產,約三百七十四億美元,分別捐贈給五個慈善機構。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一筆捐款。
【中文版序】
史上前所未見的「東日本大地震」的巨大魔爪,伴隨著福島核一廠核災事故的爆發,至今依舊虎視眈眈,覬覦、啃噬著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日本無可療癒的巨變。
在此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溫情送暖與支持鼓舞,包含台灣創紀錄的賑災捐款。在與鄰近諸國日益複雜的關係當中,這份超越捐款的深情與溫暖,我們日本人銘感於五內、由衷感謝,也絕不會忘記。
就在《用零用錢,收藏當代藝術》台灣中文版即將付梓之際,我個人也透過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舉辦的收藏展,重新認識到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友好關係。
今年三月十一日前後,我對個人的生命存在,對於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以及對於財物的認知出現了一次極大的翻轉。
這次翻轉,我想是因為我深刻且強烈地體會到,人世間沒有絕對,任何有形之物終有毀壞的一天,都不可能永遠長存。
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我將終止對短暫生命的謳歌,更不至於否定代表我個人存在理由(raison d'être)的藝術收藏任務。
相反的,今後我仍會繼續收藏當代藝術品,並在收藏的過程中繼續構築人我之間的關係,只不過,我會更加去留意那些肉眼看不見的非物質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於向來將收藏作品和與藝術家交流等同重視的我而言,這或許是個必然的結果。正因如此,除了本書裡有「不具實體的藝術作品:『一紙』大作」這一節外,我也決定把台北當代藝術館收藏展的英文標題定為:「Invisibleness is Visibleness」(看不見之物即可見之物」)1。
在台灣中文版出版之際,我由衷感謝原點出版和藝譔堂國際策展藝術有限公司(Agora Art Project X Space)等相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策展與本書出版兩大企劃負責人的羅健毓(Natasha Lo)女士,若不是她的付出與奉獻,這一切都僅是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已。
我也要藉此感謝每一位為我們提供更深、更廣的社會視野,提供優秀作品,豐富我們人生的藝術家朋友們,以及居中協調,戮力協助收藏家創造個人收藏的畫廊諸君。謝謝您們。
最後,我仍要將我由衷的感激與這本小書一同獻給生我、育我的已故祖母和病榻上的母親,以及多年來不斷支持、陪伴我的妻子。
二○一一年 初夏 於夢想之屋 宮津大輔
1 此展的中文名稱是:「癮行者―宮津大輔:一位工薪族的當代藝術收藏」,展期為二○一一年七月九日至二○一一年九月四日。
究竟什麼是「當代藝術」?
坦白說,我並不想在這本書的一開頭便搬出「當代藝術」的定義,更何況,這也不是三言兩語足以交代得了的。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或許我該說,有多少人答覆,就有多少個正解。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所謂當代藝術,就是「為了解人我之別,進而與人和平共處的媒介或工具」。
當代藝術是藝術家將他們個人出生、成長的環境、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文化、歷史、宗教、政治、風俗,以及他與周遭人物或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結果。
當代藝術包含了以最直接的方式捕捉主題而創作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
目錄
目錄Content
中文版序
譯者 3
作者序 3
目錄Content
中文版序
譯者 3
作者序 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