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管投票給誰,總是無法選出誠實的政府?
為什麼謊言會成為全球元首共通的語言?
在政府公信力日益透支的今日,
你我又如何避免成為愚民政策下的犧牲者?
本書即將揭曉政府最常使用的7種政治謊言,
剖析其背後的策略與意圖,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與危機。
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我們必須將海珊送上斷頭台──小布希
美艦遭到北越巡邏艇無故攻擊,國會必須支持美國加入越戰──詹森
德軍對美國船隻主動開火,參與二次世界大戰勢在必行──小羅斯福
這些全是政府的謊言!
本書即將揭曉歷史上最重大的政治謊言,
深入探討謊言為何成為古今中外領導人共用的治國策略?
這些遮蔽真相、散布恐懼的工具,
具有怎樣的政治價值,又必須付出哪些代價?
深受政府謊言威脅的你我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
美國知名國際關係理論家,溫德爾.哈里森傑出貢獻(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政治學教授,身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國際安全政策計畫(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cy)的共同主持人。著作包括《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該書榮獲約瑟夫.列普格德圖書獎(Joseph Lepgold Book Prize);以及《紐約時報》暢銷書《以色列遊說集團與美國對外政策》(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該書已經翻譯成十九種語言。
譯者簡介:
彭玲林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碩士,主修Speech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現為中英韓文教學老師及翻譯,曾譯有《再貴也能賣到缺貨的祕密》、《Google化的危機》、《趨勢專家沒有告訴你的真相》、《15招搞定辦公室裡的鴨霸王》、《血型小將ABO》、《總經理治國》、《讓錢包變厚的祕密》等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推薦】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世民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鄧中堅
【國外好評】
「神話製造者小心了!用字活躍又簡約的約翰.米爾斯海默開創了新局,將這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置於系統的審視之下。」
──傑克‧史奈德(Jack Snyder),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國際關係貝爾福講座教授
「說謊在國際政治中是可恥的行為,還是有用的治國工具?什麼時候是領導人對自己人民說謊的好時機?在國際政治中的謊言是太多──還是太少?約翰.米爾斯海默以其眾所周知的大膽與原創性回答了這些與其他類似的爆炸性問題。這是由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所寫,極具洞察力的小品,讀起來非常迷人。」
──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前總編輯
「此項對國際政治中說謊的開創性研究充滿了驚奇。世界領導人可能對彼此說謊而不會受嚴重的後果所苦,卻不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時常這麼做。然而,當領導人對自己的民眾說關於外交政策行為的謊言時,就可能導致重大的傷害──尤其是民主國家。約翰.米爾斯海默在此一具洞察力的分析中,將不同類型的謊言分類,並衡量說這些謊所承擔的風險,非常適合我們這個時代。」
──詹姆斯‧霍奇(James F. Hoge, Jr),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主席,《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前主編
「在這本迷人的小書中,約翰.米爾斯海默主張對外交政策說謊是民主生活固有的一部分。對那些希望避免受到領導人哄騙的民主國家大眾而言,這是個重要的訊息。」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伍德羅‧威爾遜公共暨國際事務學院(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推薦序】
謊言不能成為侵略別國的手段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雖然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說真話,但活得越久,我們越知道講真話的世界並不存在。當代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也指出,人類在形成語言機制的同時就已學會講謊話。我們也知道,講真話的人,天堂可能會為他們預留位置;但講謊話的人,必可在現世坐到更高的位置。腓特烈‧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也承認,「說謊乃生命之必須」。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理解到說謊欺騙的普遍,從為了搞好人際關係而說出無傷大雅的善意謊言,到為了不當私欲而說謊騙人,以及為了貪圖私利或掩飾真相而說謊。稍早前,德州大學兩位心理學教授蓓拉‧迪波洛(Bella DePaulo)和德博拉‧凱希(Deborah A. Kashy)做過一項調查,發現人類的人際互動裡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互動涉及說謊欺騙。正因說謊欺騙如此常見,因而馬克吐溫(Mark Twain)當年就說過:「說謊普遍到我們都在做,也必須做,因此最好的方法乃是訓練自己講聰明的謊話。」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說謊,在政治上說謊欺騙也不少見。尤其是美國水門案後,人們已察覺到政治謊言可謂多不勝數,只是政治謊言一旦被戳破,就要付出極慘痛的代價,像水門案就造成總統下台。因此政治謊言多半不是容易被揭穿的直接謊言,而是透過選擇性地編造故事、隱藏事實等玩弄語言遊戲的方式而為之。台灣政客經常胡言亂語,在出事之後諉罪「媒體謊報」,或是東拉西扯模糊焦點,這些在嚴格意義上都是在說謊,只是這種謊乃是一種更高級的騙術而已。
說謊裡最複雜的一種乃是國際性的謊。國際社會有如馬基維利的世界,充滿爾虞我詐;國際社會也像霍布斯式的野蠻叢林,而且欺騙的主要對象多半是敵國。這種關係的特殊性,很容易讓政府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名而自以為說謊有理,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人殘忍」這種態度來合理化說謊;而國際社會這種弱肉強食的本質,易產生成敗論英雄的荒謬價值,如果欺騙說謊能夠帶來成功,民眾就很容易寬恕政府說謊的過程。就以布希政府編造謊言入侵伊拉克而言,美國專欄作家理查‧科恩(Richard Cohen)即說過:「要是戰爭能夠製造出一個更好、更民主的中東地區的話,大家幾乎就會原諒布希總統以不實或錯誤的藉口發動戰爭了。」
這本《為什麼你的政府會說謊?》就是在探討國際上的說謊欺騙,本書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是個現實主義者,因而多少有點成王敗寇的思想,但近代國際政治上,說謊欺騙已不能那麼隨心所欲,因此諸如醜化敵人、散布恐懼、掩飾真相,還是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反彈回自己的國家。因此,政府若要以說謊欺騙來做為國際政治的處事手段,的確應該收斂。
馬克吐溫是個現實主義者,儘管他承認說謊在一般狀況下有用,但他還是說:「有八百六十九種不同的謊,但有一種絕對禁止,那就是不能作偽證害你的鄰居。」他的說謊底線是說謊不容傷害人的基本信任。同理,儘管國際社會爾虞我詐,但說謊也應有底線,那就是不可以用說謊為手段去侵略別國,這乃是我讀此書後的感觸!
【推薦序】
高道德要求下的執政者處境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世民
本書乃第一本對國際政治中的說謊現象,做有系統的學術研究之作。本書之源起顯然和二○○三年的美伊戰爭有關,當時美國不顧國際上龐大的反戰聲浪執意出兵,並以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出兵藉口,後來已被證實是謊言,這對美國的國際形象造成重大傷害。
本書作者是知名國際關係學者,曾著有「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二○○一年出版)一書,主張國際關係即權力鬥爭,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的自助體系下,獲取權力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國家會設法提升其在國際權力分配中所佔的比例,以追求國家安全及確保國家生存。
誠如作者所言,本書完全是從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國際謊言,從眾多的歷史案例中可以發現,藉由說謊來爭取人民或他國對其外交政策的支持,經常出現於民主國家的國家安全論述中,並以國家利益為正當化謊言的理由。因此,以道德觀點全面譴責政府謊言實無必要,只要決策者並非為了私利,大家其實可以用平常心面對,並試圖理性探究政府說謊背後的理由。
這本小書乃第一本將說謊做為部分治國工具的系統性分析,我國受儒家傳統聖君觀念的影響,對領導者常賦予高標準的道德要求,然而這反而可能限縮了執政者的政策選擇空間。近年來國內新聞媒體在收視率競爭下,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嚴重不足,令人對國人國際觀的培養感到擔憂,個人十分高興看到此一有趣書籍在國內的翻譯及出版,對於國內有意擴展國際視野的人,尤其從政者,這實在是值得花點時間一讀的好書,告訴我們每個國家的民眾都面對著會說謊的政府,而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立場與認知。
【推薦序】
道者,可以同生共死,而不畏危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鄧中堅
著名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約翰‧米爾斯海默出版了此本通俗的政治著作《為什麼你的政府會說謊?》,深入淺出地探討政府的謊言。作者帶你眺望政府說謊的曾經與未來,走在這樣的時光隧道裡,可以了解政府為什麼要說謊?說謊的結果在國際社會會產生何種衝擊?對國內民眾又有何影響?書中分成三個主要方向:首先探討現實主義與國際謊言,其次談論五種重要的國際謊言,最後回歸道德議題的核心價值。
◆ 現實主義與國際謊言:國家利益與安全至上
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基礎,引經據典,並輔以國際政治的案例,說明政府所說的謊言。最重要的是,他以現實主義為其論述的主要依據,強調國家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且國家領袖會運用所有的手段,來維護國家的利益。其次,作者提出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強調國際社會並沒有最高權威存在,所以國家必須仰賴自己的努力來追求並維繫國家的利益。第三,作者強調國家所謂最高道德就是維持該國的國家利益,國家間的道德自然不同於一般認知的個人道德。作者將這些重要觀念融入全書論述之中。
基於現實主義的考量,作者特別提出國家領導人應有更高的責任維護國家的安全,尤其在國際無中央政府的狀況下,國家當自立自強,因此「必須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如果那意味著必須說謊與欺騙,也就無法避免了。」然而,這樣的觀點難道就能為一切政府領導人說謊的問題找到正當性與合理化嗎?這也是本書想要提供的思維,並為此尋求確切的答案。
為便於分析政府說謊的問題,本書首先釐清了四個主要的概念,包括欺騙、說謊、隱匿和編造,後三者都屬於欺騙的形式。作者認為,隱匿和編造並未涉及製造不實的陳述,也未訴說不實的結論,所以在國內或國際政治上通常被視為合法的行為。作者進一步指陳對於「說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論點,一為絕對論,另一為實用主義;前者主張「說謊永遠是錯的」,後者則以為說謊有時候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滿足某種有用的社會目的。
◆ 五種國際謊言:政府合理化的論述
在外交領域上,米爾斯海默羅列出五種國際性的謊言:國家之間的謊言、散布恐懼、策略性掩飾、民族主義神話和自由主義的謊言。他對「國家之間的謊言」之主張悖離一般的認知,認為政治領導人與其外交代表更常彼此說實話,而非說謊話,因為領導人很難將自己的謊言隱藏得很好,而且謊言的代價通常遠超過所得。
米爾斯海默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看到威脅出現時,經常訴諸於欺騙行為之一的「散布恐懼」。在過去七十年間,這種欺騙行為在美國外交政策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九四一年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關於格里爾號(USS Greer)事件的謊言就是一種「散布恐懼」,意圖讓美國更深入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但對美國民眾幾乎沒有產生預期的影響。一九六四年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表示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USS Maddox)在東京灣遭受北越巡邏艇攻擊;以及二○○三年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且與蓋達組織有關連,發動對伊之戰爭,都是典型「散布恐懼」的例子,然而這兩個決策帶來的卻是延宕冗長的戰爭(越戰及伊拉克戰爭),和無數家庭的傷痛。
國家領導人為了保護國家利益,以「策略性掩飾」來遮蔽出了大差錯和具爭議性的政策,這一方面是針對國內,另一方面也是針對其他國家。然而,作者認為這樣的掩飾帶有重大的風險,很可能危害國內的日常生活,例如法國在一次大戰期間掩飾法軍最高統帥霞飛元帥(Marshal Joseph Joffre)對一九一六年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處置失當和最後的失利,以免影響民心士氣。
為了加強群體的身分認同和團結,政治菁英主宰國家的論述,創造了「民族主義神話」。書中以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德國為例,說明是外交政策行為驅使民族主義神話的創造,這使得德國一直糾纏於和歐洲其他強權的戰爭漩渦中,直到二次大戰結束才得以脫困,始邁向工業大國的道路。
「自由主義的謊言」是領導者將自己描述成負責任且守法的國際社會成員,俾在外國取得合法地位,以極大化自己國家的安全,例如,美國在冷戰期間決定對蘇聯採取圍堵政策和一九九一年對伊拉克發動波斯灣戰爭,就是以道德及策略性理由加以辯解。
◆ 國際謊言與道德:謊言終究會付出代價
究竟政府的謊話在國際政治方面有何助益?或許我們會想到現實主義的核心觀點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或目的,政府領導人可以不擇手段,且引用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在《君王論》(The Prince)中的主張。然而,米爾斯海默認為,不論是哪一種謊言,不但有可能適得其反,還會產生「逆向效果」,對自己的國內生活或國際聲譽造成損害。
最後,他借箸代籌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建言,認為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應當具有「道德以及策略性的責任」,以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更確立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中國偉大的戰略家孫子曾云:「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其精義乃在於身為上位者,應該了解「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的歷史殷鑑,判斷是否能在錯綜複雜的競爭中求勝,自己有沒有能力處理國內與國際事務及談判,而不是一味以謊言來掩飾。更重要的是:君主和民眾的目標應相同,方能統一意志,倘如是,則可以與民眾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此亦為米爾斯海默本書論點之精髓。
名人推薦:【國內推薦】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世民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鄧中堅
【國外好評】
「神話製造者小心了!用字活躍又簡約的約翰.米爾斯海默開創了新局,將這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置於系統的審視之下。」
──傑克‧史奈德(Jack Snyder),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國際關係貝爾福講座教授
「說謊在國際政治中是可恥的行為,還是有用的治國工具?什麼時候是領導人對自己人民說謊的好時機?...
章節試閱
為了民眾而傷害民眾:散布恐懼
散布恐懼發生於當國家領導人看到威脅出現,卻認為不訴諸於欺騙的行動,就無法讓民眾看到門後的大野狼時。
在一九四○年代末期,國務卿迪恩.艾奇遜(Dean Acheson)擔憂美國人民可能不完全了解蘇聯所造成的危險,主張美國領導人必須讓自己的主張「比真相更清楚」,不然民眾不會支持領導人認為處理威脅時的必要手段。他們不僅欺騙路上的普通人,也針對受過教育的菁英,包括外部專家,因為外部專家可能傾向於低估相關威脅而帶來危險。這種散布恐懼的行動甚至可能針對政府官員,因為政府官員可能傾向於淡化處理領導人認為特別險惡的威脅。
儘管這種行為可能令人厭惡,但領導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會滿足民眾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剝削自己的同胞。凱末爾.阿塔蒂爾克(Kemal Atatürk)的名言抓住了散布恐懼的精髓:「為了民眾,卻不顧民眾。」
散布恐懼的領導人可能計畫創造根本不存在於民眾腦中的威脅,或者更可能的是,他們會誇大或炒作在政界之外未造成多大恐慌的確定威脅,其最終目標可能是讓圍堵政策贏得支持,讓民眾支持增加的國防開支、加入軍隊,或者支持徵兵。膨脹威脅也可能用在動員支持對危險的對手發動戰爭時。雖然散布恐懼通常發生在平時,但如果領導人覺得民眾或軍隊對該戰爭的決心有些動搖時,也可能使用在戰爭當中。
全民恐懼揭開二次大戰的序幕
在過去七十年間,散布恐懼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確,有三任政府就使用過這個策略,希望將不情願的美國民眾捲入戰爭之中。一如前面所述,一九四一年夏末,小羅斯福總統說了關於美國格里爾號事件的謊,以動員輿論對抗德國,並期望能讓美國加入二次世界大戰。
格里爾號是一艘在北大西洋作業的美國驅逐艦,與一架正在追捕德國潛艇的英國軍用飛機會合。該飛機最後投下了深水炸彈,但當時卻因為燃料不夠而必須返回基地。不過,格里爾號卻繼續追捕那艘未因為英國飛機的深水炸彈而失去能力的潛艇。該潛艇於是對格里爾號發射魚雷,而格里爾號則以深水炸彈還擊。雙方都未擊中目標。數個小時之後,格里爾號與德國潛艇進行最後的交戰,但兩者依舊都沒有擊中對方。
一個星期之後,小羅斯福總統在廣播中對美國民眾說了三個關於格里爾號事件的謊言。他很明顯地暗示,該次對格里爾號的攻擊是無端的攻擊。他並未提到那架英國飛機,更沒提到格里爾號正與英國飛機一起追捕德國潛艇,而且在德國潛艇對格里爾號開火之前,英國飛機就對德國潛艇投下了深水炸彈。他反而只簡單地說,那艘德國潛艇在美國的「防守水域」中,「未加警告,就先對這艘美國驅逐艦開火,而且蓄意要擊沉該驅逐艦」。他說,這次攻擊就是「海盜行為──法律上與道義上的海盜行為」。
此外,小羅斯福總統堅稱德國潛艇「不會弄錯」格里爾號的美國身分。事實上,海軍官員在兩天之前就告訴小羅斯福總統:「並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該潛艇知道自己所射擊的這艘船隻的國籍。」最後,小羅斯福總統宣布:「我們並非尋求與希特勒作戰。我們現在並不想要打仗。」事實上,他在前一個月(八月)與邱吉爾首相見過面,而且依據這位英國首相的說法,小羅斯福總統「說過他會發動戰爭,但卻不宣戰,而且他會變得越來越挑釁……做每件事情的目的都是要迫使『事件』發生。……總統……清楚表示他期望有個『事件』,能讓他有正當理由開啟戰端。」
格里爾號顯然提供了所需要的事件,不過卻未引導美國進入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攻擊珍珠港(Pearl Harbor),加上四天之後希特勒對美國宣戰,因而讓美國加入了二次世界大戰。
將美國推入越戰的謊言稻草
一九六四年八月初,詹森總統與其主要外交政策顧問群在惡名昭彰的東京灣事件中,極度類似小羅斯福總統在格里爾號事件中的所作所為。
對美國而言,當時南越的情勢越來越糟。詹森總統期望藉由明顯提升對北越的戰鬥,以解救情勢,但他意識到美國民眾對在東南亞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缺乏熱情。因此,詹森總統得到的結論是他需要國會授權,批准對北越使用大規模且長時間的武力。
一九六四年八月四日,當華盛頓收到訊息,指出北越巡邏艇在東京灣攻擊了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時,出現了機會,讓國會支持詹森總統可能採取的任何進一步動作。八月七日,詹森總統利用這個事件,在國會強行通過東京灣決議案(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此舉等於全權委託詹森總統對北越發動戰爭。
關於在北越海岸外的水域發生了什麼事,詹森政府說了兩個謊言。
第一個謊言,詹森總統與其幕僚故意給予大眾一種印象,那就是八月四日的攻擊毫無疑問地發生了。例如,八月七日,詹森總統回應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正式抗議,說有著「完整且無可辯駁的證據」顯示北越曾經攻擊馬多克斯號。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在八月四日告訴愛荷華州共和黨籍參議員伯克.希肯路波(Bourke Hickenlooper):「關於攻擊的證據非常明顯。」詹森政府在八月五日送給國會山莊的決議案中,很有自信地表明北越「故意且不斷地攻擊美國海軍艦艇」。
事實上,在據傳攻擊的數小時內,馬多克斯號指揮官回報,有充分的理由質疑是否真的發生過攻擊。依據歷史學家佛萊德瑞克.羅格沃(Fredrik Logevall)的說法,八月四日,詹森總統對麥克納馬拉施壓,要他「找到該事件……的證明」,無疑是因為他知道有人懷疑攻擊是否曾經發生過。
第二天早上,詹森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克喬治.邦迪(McGeorge Bundy)告訴自己的手下:「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證據數量比昨天還少。」第二天(八月六日),邦迪的副手沃爾特.羅斯托(Walt Rostow)在國務院的午餐會上說:「在八月四日……似乎不太可能真的發生過攻擊。」當邦迪聽到羅斯托的談話時,他說應該叫他的副手「閉嘴」。簡言之,表示或甚至暗示美國毫不懷疑馬多克斯號在八月四日遭到攻擊,就是在說假話。
第二個謊言是關於詹森政府聲稱馬多克斯號在東京灣從事「例行巡邏」,而且所謂的攻擊是「蓄意且無端的攻擊」。事實上,馬多克斯號在那些水域的理由之一就是要蒐集情報,以支持當時正在攻擊北越海岸的南越軍隊;而且不意外的是,幾乎每個美國高階決策者都了解河內會視馬多克斯號為那些攻擊隊伍的一部分。
雖然證據並非無懈可擊,但是合理的情況可能是美國企圖激怒北越去攻擊馬多克斯號。不論如何,羅伯特.麥克納馬拉顯然在說謊,當他在八月四日告訴參議院:「我們的海軍絕對沒有參與,也與這件事沒有關聯,更不知道任何南越的行動,如果有任何行動的話……我可以斬釘截鐵地這麼說。這是事實。」
送海珊上斷頭台的四個關鍵謊言
在美國於二○○三年三月十九日攻擊伊拉克之前,布希政府就在散布恐懼。毫無疑問,布希總統與其主要顧問群真的相信海珊是危險的威脅,必須盡早去職。同時,他們了解在廣大的民眾都對入侵伊拉克缺乏熱情。此外,美國軍隊、情報界、國務院,以及美國國會並不熱衷於戰爭。為了克服此種不情願攻擊伊拉克的氛圍,布希政府發動欺騙行動,以膨脹海珊所造成的威脅。這包括了對美國人民編造、隱匿,以及說謊。我將描述這四個關鍵性謊言。
第一個謊言發生在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國防部長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說他擁有「確鑿」的證據顯示海珊是賓拉登的密切盟友。事實上,二○○四年十月四日,當他告訴外交關係委員會:「據我所知,我並未看到任何強烈的真憑實據,將兩者連結在一起」時,承認自己並沒有這樣的證據。
同樣地,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在戰前聲稱賓拉登「與伊拉克為夥伴關係」,而且「伊拉克與蓋達基地恐怖組織之間存在著邪惡的勾結」,卻在二○○四年一月承認:「關於其中的關聯,我並未見到有力的證據或具體的證據,但我認為此種關聯的可能性的確存在,而且我們當時這麼考慮是很謹慎的。」
在戰前,布希政府確實擁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海珊與賓拉登並未合作。一如前面所敘述,在九一一之後被捕的兩個蓋達基地組織高階人員分別告訴自己的審訊者,海珊與賓拉登之間並沒有關聯。此外,不論是中央情報局或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DIA)在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前,都未能找到決定性證據,以證明賓拉登與海珊之間存在著有意義的關聯。就連九一一委員會也未能發現這兩個領導人之間「合作關係」的證據。
第二個謊言是,戰爭的創造者通常聲稱美國肯定知道伊拉克擁有特別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力,實際上那卻不是真的。當然,有良好的理由懷疑海珊可能擁有化學與生物武器,但是,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他擁有這些能力。其實,二○○二年九月六日,當倫斯斐與湯米.法蘭克斯(Tommy Franks)將軍向布希總統簡報時,法蘭克斯就說:「總統先生,我們找了十年的飛毛腿飛彈(Scud missile)與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什麼都還沒有找到,所以,我無法告訴你我知道在任何地方存在著任何的特定武器。我還沒看到任何的飛毛腿飛彈。」
情報機構也沒有真憑實據顯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此外,在二○○二年十一月到二○○三年三月之間,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都未能找到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儘管他們可以自由在伊拉克境內查看任何地方。還有,如果美國政府知道那些武器在哪裡的話,他們當然可以提醒聯合國核查人員,並協助他們找到那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儘管缺乏真憑實據,二○○二年八月底,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仍告訴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Veterans of Foreign Wars):「毫無疑問,海珊現在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毫無疑問,他正在大量囤積,以用於對抗我們的朋友,對抗我們的盟友,還有對抗我們。」國務卿鮑威爾在一個月後說:「毫無疑問,他擁有化學武器庫存。」在二○○三年二月五日,他告訴聯合國:「絕無疑問,海珊擁有生物武器以及製造很多生物武器的能力。」布希總統也如法炮製,在二○○三年三月十七日說:「本政府與其他政府所蒐集的情報顯示,毫無疑問,伊拉克政權持續擁有並隱匿某些有史以來最致命的武器。」在同一個月,國防部長倫斯斐甚至更進一步地說,美國之所以知道海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因為「我們知道它們在哪裡」。
另一個此種欺騙的例子是副總統錢尼在二○○二年九月八日主張:「我們的確知道,確定知道他(海珊)正在使用他的採購系統以取得他所需要的設備,以便濃縮鈾,建立核子武器。」錢尼所指的設備就是受到廣泛討論的伊拉克從國外採購的鋁管。然而,關於那些管子的最終目的,在情報界存在著強烈的分歧。有些分析師主張它們是設計來當成離心機,協助製造核子武器;但是其他人,包括對該主題擁有最高技術專長的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專家,則(正確地)相信那些會用於火箭炮。更常見的是,關於海珊是否重建他的核子武器計畫,在情報界存在著強烈的懷疑。簡言之,我們當時並不「確定」知道伊拉克正企圖採購鋁管以濃縮鈾。
第三個謊言,布希政府在戰前發表了無數的聲明,用意在暗示海珊在某種程度上要為九一一攻擊負責。但是,布希總統與其顧問群從未明白說過海珊與那些事件有關。當然,其目的在於引導美國民眾得到關於海珊的不實結論,自己卻不需要明確說出那個結論。
毫不意外,當戰爭於二○○三年三月中旬開打時,大約有半數的美國人相信那個伊拉克獨裁者協助摧毀了世貿中心。然而,當直接面對這個議題時,總統布希、副總統錢尼、國家安全顧問康德黎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國防部長倫斯斐,以及副國防部長保羅‧沃夫維茲(Paul Wolfowitz)全都承認並無證據顯示海珊涉及九一一攻擊。
即使有那樣的證據,該政府依舊大費周章在美國人民的心中製造此種不實的關聯。例如,二○○二年九月十九日,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籍參議員馬克.戴頓(Mark Dayton)要倫斯斐說明為什麼要「在現在迫使我們草率決定並草率行動」以對抗伊拉克,而更早的時候卻不覺得被迫這麼做,對方便答道:「(現在和先前)有哪裡不一樣了?不一樣的是有三千人被殺了……新的發現是,像蓋達基地組織這樣的恐怖分子組織與像伊拉克這樣的恐怖主義國家之間的勾結。」在二○○三年三月十八日致國會信函中,布希總統說明了入侵伊拉克的正當理由,他寫著美國是在其合法權利之內,「採取必要的行動,以對抗國際恐怖分子與恐怖組織,包括那些計畫、組織、獻身或協助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發生的恐怖攻擊的國家、組織或個人」。
即使在巴格達於二○○三年四月淪陷之後,布希與其幕僚仍繼續暗示伊拉克戰爭與九一一直接相關。例如,二○○三年五月一日,當布希總統在美國亞伯拉罕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的甲板上發表演說時,他對聽眾說:「伊拉克戰役是反恐戰爭的一大勝利,該戰爭開始於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而且還在持續當中。」他接著說:「伊拉克的解放是反恐行動的關鍵性進展。我們已經移除蓋達基地組織的盟友之一,並切斷恐怖主義資金的來源之一……我們並未忘記九一一的受害者,最後的通話,對兒童的冷血謀殺,還有在瓦礫堆中的搜尋。藉由那些攻擊,恐怖分子與他們的支持者對美國宣戰,那就給他們戰爭。」
副總統錢尼在散布這些假話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在二○○三年九月十四日說,如果美國在伊拉克戰勝,「我們就會對基地的核心給予重重的一擊,也可以說是那些恐怖分子的地理基地,多年來那些恐怖分子都在攻擊我們,尤其是在九月十一日。」再一次,並沒有證據顯示海珊與賓拉登共謀,更不用說他以任何方式在九月十一日幫助過蓋達基地組織。布希政府顯然依舊操弄著這個偽造的故事,以維持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因為到了二○○三年夏末,伊拉克戰爭已經開始出問題了。
第四個謊言是,在戰爭的前一年,布希總統與其顧問群經常說他們期望替伊拉克危機找到和平的解決方式,而且戰爭是最後的選擇。例如,二○○三年一月三十日,布希總統告訴義大利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他尚未決定是否要對伊拉克使用武力,然後由貝盧斯科尼陪同,他告訴美國人民依舊可以避免打仗,不過時間不多了。第二個星期在慕尼黑,倫斯斐公開表示:「我們仍然希望不需用到武力就可以解除海珊的武裝……我要明確地說:沒有人想要戰爭。」
事實上,到了二○○二年夏天時,布希政府一心想打仗,而且二○○二年九月決定將海珊送交聯合國處理,用意在提供外交掩飾,而非避免戰爭。例如,國務院政策制定主管理查.哈斯(Richard Haass)說二○○二年七月初與國家安全顧問萊斯見面之後,他就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他問萊斯這樣是否有道理,「有鑒於反恐戰爭與其他的議題,在此時此刻讓伊拉克變成焦點。而她說,基本上那個決定已經定案,不要再浪費唇舌了。」
在大約同樣時間,英國決策者的結論是華盛頓一心想對伊拉克開戰。他們的想法概述在一份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由英國首相湯尼‧布萊爾(Tony Blair)主持的會議摘要中。其內容為:「C(英國祕密情報局首長)報告了他最近與美國的談話,可以察覺到對方態度的轉變。軍事行動現在被視為不可避免。布希想要透過軍事行動剷除海珊,並以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合加以合理化。」接著寫到:「外相(Foreign Secretary)說他這個星期會跟科林.鮑威爾討論這件事。似乎很明顯,布希已經下定決心要採取軍事行動,即使尚未決定時間。」
最後,布希與科林.鮑威爾於二○○三年一月十三日見面,並告訴鮑威爾他已經決定要對伊拉克開戰。那次見面發生的時間是在布希告訴美國民眾及貝盧斯科尼依舊可以避免對海珊使用武力的幾個星期之前,以及倫斯斐告訴慕尼黑聽眾戰爭並非不可避免的幾個星期之前。
為了民眾而傷害民眾:散布恐懼
散布恐懼發生於當國家領導人看到威脅出現,卻認為不訴諸於欺騙的行動,就無法讓民眾看到門後的大野狼時。
在一九四○年代末期,國務卿迪恩.艾奇遜(Dean Acheson)擔憂美國人民可能不完全了解蘇聯所造成的危險,主張美國領導人必須讓自己的主張「比真相更清楚」,不然民眾不會支持領導人認為處理威脅時的必要手段。他們不僅欺騙路上的普通人,也針對受過教育的菁英,包括外部專家,因為外部專家可能傾向於低估相關威脅而帶來危險。這種散布恐懼的行動甚至可能針對政府官員,因為政府官員可能傾向於淡化...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謊言不能成為侵略別國的手段/南方朔
推薦序 高道德要求下的執政者處境/陳世民
推薦序 道者,可以同生共死,而不畏危/鄧中堅
作者序 你我為什麼對謊言感興趣?
前 言 說謊是必然策略還是背德行為?
第一章 欺騙的三種形式
政治中的欺騙涵括說謊、編造以及隱匿三種類型,而說謊正是其中最難以察覺,因而也最為人所詬病的行為。然而,說謊也難逃東窗事發的窘境,因此往往是政府領導人的最後一個選擇……
第二章 政府常說的七種謊言
根據不同的目的與對象,領導人最常使用的謊言共可分為七種。除了某些卑劣的掩飾行為,其中大部分的謊言與一般人的認知相反,政府是出於促進大眾福祉而撒謊,只是因為謊言的擴散效應,往往產生許多非預期的結果……
第三章 偽裝成謊言的真心話:國家之間的謊言
外交政治往往被視為充滿謊言的場域,然而從史上國家互動的文獻紀錄,卻幾乎很難找到各國彼此瞞騙的證據!唯有當危機當頭,國家之間利害分明,謊言才容易成為拉攏同盟、誆騙敵人的政治工具……
第四章 為了民眾而傷害民眾:散布恐懼
伊拉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越戰,都是在美國三任政府的謊言之下成真的戰局!政府領導人虛構甚至膨脹潛在的威脅,讓全民處於對抗威脅的氛圍下,推拱領導人擔任先鋒,開啟一場為了民眾、卻傷害民眾的戰鬥……
第五章 隱藏無能與爭議:策略性掩飾
利用謊言來掩蓋政府作為,有兩個主要的對象──錯誤的政策與睿智的政策。錯誤的政策會造成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向他國自暴其短;那麼睿智的政策呢?當領導人認為政策本身無懈可擊,但會導致民眾反彈的話,謊言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第六章 建立在假象上的團結:民族主義神話
以色列驅逐了七十萬名巴勒斯坦人,在他們的土地上創建新國度,卻創造了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代罪羔羊的民族神話,獲得美國的奧援,提升國際的信譽,甚而凝聚了國內的團結,把自身描述成穿戴閃亮盔甲的騎士,敵人則是魔鬼的化身……
第七章 將行為正當化的工具:自由主義的謊言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和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攜手合作,因而用盡謊言來美化史達林的殘暴,以及蘇聯並非民主國家的負面形象,以正當化自身的策略行動,直到爆發了卡廷森林大屠殺事件……
第八章 政治謊言的弊害
政治謊言難以避免會對於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除了破壞既有關係中的信任,更有可能適得其反,讓謊言非但無法贏得預期的利益,反而要付出難以估計的代價……
第九章 結論:散布恐懼將付出最大的代價
說謊可能帶來龐大利益,因此向來是歷屆政府視為實用的治國工具,但歷史上也不乏領導人的失算,造成災難性後果的結局,而其中又以散布恐懼與策略性掩飾最為危險,卻最有可能影響未來的你我……
【目錄】
推薦序 謊言不能成為侵略別國的手段/南方朔
推薦序 高道德要求下的執政者處境/陳世民
推薦序 道者,可以同生共死,而不畏危/鄧中堅
作者序 你我為什麼對謊言感興趣?
前 言 說謊是必然策略還是背德行為?
第一章 欺騙的三種形式
政治中的欺騙涵括說謊、編造以及隱匿三種類型,而說謊正是其中最難以察覺,因而也最為人所詬病的行為。然而,說謊也難逃東窗事發的窘境,因此往往是政府領導人的最後一個選擇……
第二章 政府常說的七種謊言
根據不同的目的與對象,領導人最常使用的謊言共可分為七種。除了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