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政治品味人生 正說歷史品誌人物
一卷在手,際會千古風雲人物;
三分天下,暢談百年不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
是一個英雄名將輩出的時代;
也是一個亂臣賊子充斥的時代!
在時代大浪的滾滾狂潮中,
有人引恨失敗,從此落寞;
有人一躍龍門,成就帝業。
在三國亂世中,
曹操靠著龐大人力財力奠定地位;
孫權擁有雄厚家世背景鞏固勢力;
劉備則憑藉超人氣的正統皇室血脈累積實力;
◎ 不可不讀的三國完全手冊!一部探討三國歷史的百科全書,一本了解三國人物的尋寶大典,也是一套充滿智慧謀略的人生寶鑑。
◎ 除了桃園三結義外,你對三國還知道什麼?除了劉關張外,你對三國到底有多了解?書中有最詳盡的三國知識,和你不知道的三國事!
◎ 書中並附有關圖表及精美人物插圖,讓你更了解三國人物與三國大事!
作者簡介:
周殿富,1951年生,吉林省人。歷任吉林省委新長征雜誌社總編輯,吉林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吉林省新聞局副局長,吉林出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從事出版工作近二十年,出版著作有《諸葛武侯全傳》、《現代領導學》、《領導藝術論》、《領袖政治學》、《第七崇拜》、《楚辭源流選集》等,半生著述達七百餘萬字。
章節試閱
◎曹操的天下是「篡」來的還是打來的?
曹操的十次災難
攻擊曹操的人說,曹魏的天下是「篡」來的,是篡奪漢室的天下。這一點是不公道的,也有違史實。事實上,曹操從洛陽接走漢獻帝到許都時,東漢天下早已完全被義軍和各地軍閥分盡了。他唯一可篡的只剩一個「位」了。但這個位他也沒篡,一直給獻帝留著,到最後他也仍是漢丞相、魏王。因而,他的半壁天下根本不是篡來的,而是自己用老命拚來的。我們來看一下他一生的軍旅生涯就很清楚了。
曹操的一生其實是很辛苦的,一直到死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我統計了一下,據正史載,他一生活了六十六歲,可是卻打了六十七次仗,小的軍事行動還不算。這樣看來,他從三十多歲起兵,平均每年至少要打兩仗。大的戰役有時要連續打幾年。比如與袁紹的戰爭,絕非是官渡一戰就把擁有四州之地、幾十萬大軍的袁紹一下子就消滅了。如果從西元二○○年官渡戰役的序幕白馬城一戰算起,到二○五年殺袁譚,二○六年征高幹,相繼平定了冀、並二州為止,還打了六年。直到二○七年,袁氏的勢力才徹底被消滅。而且在戰爭中,曹操總是親統大軍,直接指揮,且有多次幾乎被殺死,經歷了許多苦難。
曹操的第一次災難就是在董卓專政時,他被迫逃亡的途中,在中牟縣被疑為逃犯,地方便逮捕了他,而且被人認出是曹操。中牟縣的一個官員已接到董卓的追捕文書,但認為他是個英雄,所以把他放了。這就是後來戲劇《捉放曹》的歷史藍本。
曹操的第二次災難是東漢初平年間,曹真的父親曹邵隨曹操募兵到豫州,當時的州刺史黃琬想要謀害曹操,由於曹邵的捨身相救,曹操才得以逃脫。
第三次是曹操討董卓,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打了一天的苦仗,結果是寡不敵眾,曹操中了一箭受傷,馬也被射倒了。虧得從弟曹洪在身邊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又在汴水河邊找到一條破船,他才得以逃生。
第四次是征袁術被打敗後,逃到老朋友秦伯南家。秦伯南把他藏了起來。追兵隨後破門而入,追問誰是曹操,秦伯南說我就是,結果秦伯南被殺死,曹操獲救。
第五次災難是征呂布戰濮陽,被呂布用計誘入城中,一陣大火燒得曹操不知南北落荒而逃。但命不該絕,又有手下武官樓異把他救起繼續逃竄。偏偏又撞上了呂布的騎兵,騎兵問他曹操在哪兒?他指著前面一個逃跑的曹軍騎兵說:那個騎黃馬逃跑的就是。由此他才得從被大火籠罩著的城門逃出。這一仗和呂布打了一百多天,最後各自撤兵。
第六次災難是征張繡戰宛城。本來張繡已經投降,可是他一方面霸佔了人家的嬸母,一方面收買人家的大力士胡車兒,想殺死人家。所以逼反了降兵,被打得落荒而逃。一陣亂箭射來,曹操胳膊上中了一箭,自己乘騎的那匹寶馬也被射死。虧得長子曹昂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他才得以逃命。可是兒子曹昂與侄子曹安民卻戰死於亂兵之中。
第七次災難是孫策在曹操與袁紹大戰時,曾策動以東吳主力奔襲許都,端他的老巢。可是正在準備行動時,孫策卻被刺客所殺。曹操由此又躲過了一次大劫。
第八次災難是北征烏桓。大軍被困在沙漠中,史稱二百里沒水,殺一千多匹馬為糧,鑿地三十丈才見水,可見其艱難困苦之深。而此時劉備策動劉表於荊州擊許都,滅曹大本營,但劉表不同意,劉備又沒有實力,所以他又躲過一劫。
第九次災難是赤壁大戰,曹操在赤壁、華容差點被大火燒死,都得部將營救才得以逃命。
第十次災難是討馬超戰關中,曾數度遇險。有一次被打得大敗,曹操不知跑哪去了,部將四處找不到他,以為他陣亡了。後來誰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一個人跑了回來。大家竟悲喜交加痛哭流涕,可見情勢之危急。他自己也說:「今日差點被這個小兒所困住。」
除了戰爭風險的威脅外,還有五次大的劫難,其中有兩次宮廷謀殺與三次兵變:一次是漢獻帝衣帶詔謀殺;一次是伏皇后的謀殺;一次是吉太醫與耿紀、韋晃等人發動的兵變;一次是魏諷發動的兵變;還有一次是嚴才發動的叛亂,都是旨在為漢奪權,消滅曹魏,但都被曹操一一粉碎或被他躲過。也許正是上面這些災難都被曹操躲過,得以九死一生,所以人們才說「天不滅曹」的吧!至於曹操的天下是篡來的還是打來的,似乎已不言自明了。無論是篡來的還是自己打下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什麼手段得來的。
他曾對袁紹說過,他要靠任用天下智力來成就大業,但他不僅使用天下的人才智力,同時也善於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來成就事業。他正是運用了個人的和群體的兩個智慧,才成就了統一北方的大業,為全國統一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礎。
◎曹操為什麼終生只當王而不稱帝?
人們稱曹操為「奸雄」似乎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他不忠於漢室,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終其一生也不過只當王,而沒有稱帝,更沒有代漢自立。他真的不想當皇帝嗎?
對於曹操攻擊最力的,似乎多是後代那些忠於王室的人們。每當朝中有篡亂之事或奸臣誤國時,曹操就一定會成為靶子,所以他必然被射得體無完膚。也有為他開脫的。司馬光就說過:曹操的天下是從天下軍閥盜賊手裡奪來的,而不是篡之於漢室的。原話「是奪之於盜手,非取之於漢室也」,因為漢室那時已是「尺土一民,皆非漢有。」這話似乎很有道理,漢家王朝自己把天下弄丟了,群雄起而逐鹿這是正常的事。歷朝歷代莫不如此。曹操的問題是,他有篡漢之心,又沒膽量取代傀儡,一方面想利用這塊招牌號令天下,一方面又對漢室皇族採取了一種很不得人心的做法。
也有人說,曹操如果真的把漢獻帝廢掉自己當皇上,也許就沒那麼多閒話了。其實問題絕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必須看清那個時代的傳統意識形態對政治的影響。在那個時代,不管皇權怎麼腐敗,但天下歸心的仍舊是忠於王權的正統觀念。就是曹操本人從小就以離經叛道而聞名,但在骨子裡的政治傳統思想也很深。因為他是在漢王朝這個煌煌天朝的母體中長大的政治寵兒,他也許會認為當一個一統王朝中的丞相並不比一個裂土一隅自己稱王要差多少。
從本質上而言,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不想當那些名不正言不順的野王和土皇帝,他捨不得漢朝正統這個味兒。他的志向,是要當皇帝就當個一統的皇帝,而一統天下也是他一生最高遠的志向,這個志向實現不了,那麼就是讓他的兒孫們來幹,他也不屑於自己去當個半壁江山的皇帝。
更何況,曹操十分清楚那個時代的形勢,他一旦稱帝,不僅把自己打入了奸臣的行列,而且並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因為漢朝四百年的政治傳統對天下太有號召力、影響力了。這就是在三國時代劉備所以撐著漢旗不倒,曹操所以抓住漢獻帝一生不放,無非以一個「漢」字來號召天下,歸攏人心。
這一點,曹操的首席智囊荀彧講得非常清楚:獻帝於患難之中,「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如果能奉迎獻帝到「奉讓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雄」,這是一個「大順」、「大略」、「大德也」。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所以,利用漢獻帝這個招牌,首先能迎合社會在動亂中對皇室的「存本」、「感舊」的同情之心,人們的正統觀念還是以漢室為根本,奉迎獻帝可以順民心則事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其次可以「假公濟私」,以漢室名義號令諸侯;第三,以自己的仗義行為和漢皇室的金字招牌網羅天下英才俊傑之士。這是曹操一輩子沒有當皇帝只當王公的首要因素。他怕輿論的不利。而且他如果一當皇帝,馬上成為眾矢之的。而他那時還不具備征服所有軍閥的實力,自己尚時有危機發生,哪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篡漢自立呢?
那時他最怕袁紹,他在迎來漢獻帝後,曾對荀彧說過:袁紹不除,必侵擾關中,南誘巴蜀、漢中,使我獨以兗、豫二州之力而抗天下六分之五。如果這樣,那該怎麼辦呢?更何況,此時天下何止一個袁紹?所以曹操的頭腦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只能「挾天子」以行皇帝事。大權在我,早一天晚一天當皇帝又能怎樣?所以他只奪權而不篡位,這不過是他的一種政治權謀。
那麼曹操到底想不想當皇帝呢?想,很想,這是他的最高政治志向。他在官渡戰前就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什麼意思?子房是漢高祖的早期首席謀士,那麼荀彧既是張良,他曹操就是漢高祖劉邦了。後來又不斷以周公自喻。但是赤壁一戰讓他看到了吳蜀聯盟的力量,因而,他不但沒了皇帝夢,就是一片雄心也被那場恐怖的大火燒得所餘無幾了。再加上他年事已高,所以進取的雄心早非昔日可比了。所以他又說:奪取天下的事,我就做個周文王吧,滅漢登基的事還是讓我的子孫去做吧!這是他的情非得已,而非心甘情願。
他在赤壁戰後發表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倒能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問題。這篇文章是他在西元二六○年寫的。當時正是赤壁大戰敗北,朝中總有謀殺他的陰謀發生,各地軍閥拚命地攻擊此時已身為漢丞相的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有無君之心」,有「不遜之志」。因而他發表了這篇自我辯護詞。顯然,這裡既有實話也有假話。
不久,他的兒子曹丕又成了副丞相,漢獻帝又給了他許多特權。曹操做為一種回報,又策立了獻帝的四個兒子劉熙、劉懿、劉邈、劉敦分別為王。同時也為自己下一步稱王開了一個先河。這就和項羽當年想自己稱王,先封了十八個王一樣。曹操一生處處權謀、步步陰謀,所以稱他為奸雄毫不為過。
到了西元二一三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並封給他十個郡,這已等於裂土為王了。曹操開始在魏郡建起了只有皇家才可以興建的社稷壇、宗廟,並自設了尚書、侍中、大司空、大理、御史中丞等這些只有皇家才能設的官職、衙門。只不過皇朝設置九卿,他設置了六卿而已。到了西元二一六年,漢獻帝又封曹操為魏王,而且車馬儀杖警衛等禮儀上的東西都和皇帝一樣,不但立了王后,而且自立了太子。此時的曹操和皇帝的差別,只剩下一個「王」字與「帝」字的差別了。
但不管怎麼說,曹操在有生之年畢竟沒有廢帝自立。除了時勢以外,也不能完全否認曹操仍有許多心理上的障礙。
在曹操稱王之後,朝中發生了兩起謀殺他的事件,一次是西元二一八年。一幫東漢光武帝時代名臣名將的後人與吉太醫聯合起來發動兵變失敗;一次是西元二一九年,正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一個叫魏諷的朝臣與一名武官密謀乘機發動兵變,但由於被告密,
也失敗了,留守的曹丕殺死了幾千人。這兩次兵變都可以成為廢帝自立的契機,再名正言順也不過了,但曹操並沒有那樣幹。
西元二一九年冬,曹孫聯手打下荊州殺了關羽。孫權上書曹操勸他當皇帝,自己寧願稱臣。曹操同樣沒有聽信,反而說道:孫權這小子,想把我放到火爐上烤啊!此時曹操的許多部下都勸他廢漢稱帝。可是曹操的回答卻是:「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施政權在我,我就是主政者。至於稱不稱帝不過是個形式。即使我有稱帝的可能,我也不當皇帝,我至多像周文王那樣,為子孫創造好條件,而當不當皇帝,那是他們的事了。
曹操既有實力又有能力,而且又有一次次的契機,但他卻決然放棄,這絕非是不想當皇帝。費盡心機,身經百戰,征伐萬里,還不是為了一個位子?這是常人所想。但除了權力外,許多古人仍很重自己的名節。曹操就是這種什麼都不想失去的人。他已是事實的皇帝了,非要個名幹什麼?還不如留個清名更好。古人尤其是一些政治家們十分看重這一點。就是貴為帝王者,更為看重史書怎麼記載他們的言行,後世會怎麼評論他們。
另外,曹操儘管不可一世,但他畢竟出身於高層官宦世家,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是相當深重的。他出來做官,想的是做漢家的官,並不是想與漢家為敵;他的主要對手是那些政治軍事上的競爭者,而不是東漢王朝。在他心中,漢朝是他的榮耀,能當一個正統王朝的丞相、王公對於一個人而言也該滿意了。自己既然已沒有能力統一天下,何苦要一個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土皇帝」一類的名號呢?曹操本身就沒有逃脫皇權正統的網羅。正因為他有這份正統的皇權觀念,那麼對於正統皇權自然有一份崇拜敬畏心理。
儘管曹操擁帝自重,秉持國政,一切政令均由己出,獻帝已不過是牌位,但他同樣心存畏懼。更何況漢獻帝隨著年事日長,並不完全是當年的小孩子了。有一次上殿奏事,漢獻帝就突然對他說道:「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捨。」用白話說就是:「您若能誠心輔佐我,請你待我好一些,不然,請你把我廢掉,也算是你開恩了。」這是曹操既無心理準備也想不到的。因為他把漢獻帝接到許都時,獻帝也不過才十五歲,可是曹操那一年已四十二歲,至少比獻帝年長近三十歲,幾乎一切都隨他擺佈,只有獻帝怕他的時候,哪有他怕獻帝的時候?可是獻帝這一發怒,卻令曹操如雷擊頂,冷不防抽手當頭一棒,一時間不知所措,一改平日倨傲無理之態,連連屈身告退。而且不斷地偷看兩旁持兵刃站立的宮廷衛士,汗流浹背,直到出宮仍驚魂未定。竟從此絕不上殿奏事。也不再去朝見獻帝,只在鄴城遙控朝廷。
在西元二一六年時,曹操被封為魏王後,又將自己的三個女兒一齊送給漢獻帝,這似乎於情於理都說不通。自己既已為王,還用得著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一個傀儡皇帝嗎?最大的好處是,他的女兒可以母儀天下當個皇后,他自己成了皇上的岳父,一切都更名正言順。其實,這些都可能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曹操思想深處的皇權之重,正統觀念之深。
如果純粹從封建政治姻親的角度來看問題,曹操已根本不需要靠這種辦法來解決問題。惟一的解釋就是為了一個正統皇權的名分,這也是他一生不肯放棄的東西,這種東西的分量在他的心中似乎比自己當皇帝還要重。當漢獻帝派大臣去鄴城下聘禮的次年,便封曹操的三個女兒並為貴人後,曹操還專門發了一個《內誡令》稱:「今貴人貴為貴人,金印藍綬,女人爵位之極。」由此可見曹操在骨子裡追求的是什麼。
◎曹操的成功術
先說曹操的基本人才戰略。早在他剛剛起兵討董卓時,他便已經確立了一個十分明晰的人才戰略。《三國志》中這樣記錄了他與袁紹在討董卓時的一段對話: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濟),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在討伐董卓的各路大軍會盟之初,袁紹問曹操如果失敗了,你準備佔據哪裡呢?曹操反問道,您想怎麼辦呢?袁紹說,我將南以黃河為憑藉,佔領河北之地,再兼併西北的少數民族地區,然後向南擴張以爭天下,這是可以成事吧?可是曹操卻回答道:我會任用天下賢才的智力,用科學的方法來調動驅使他們去為我奪取天下。如此我相信沒有什麼是辦不到的。
只此一問一答便已見勝負了。曹操一生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業,確實與他極特殊的人才思想有關。而「任天下之智力」是他所有人才思想的一個基礎。事實上古今中外,所有得天下的英明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先攬盡天下人才的。尤其戰亂年代非得天下人才不足以得天下;治也則無以治天下。
他是一個具有大略宏圖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具有天生的人才感覺本能,因而在三國中,曹魏政權的人才最為眾多,且人才齊備,各色人等決不乏類,文武將帥綽綽有餘。這除了與他畢生以漢朝的旗號廣招天下英才的政治優勢有關外,也與他個人的人才思想有關。
首先,他具有豔羨人才,愛慕人才,以人才為寶物的天然感覺,他不是愛財如命,而是愛才如命。這決定了他一生的成就。洛陽、長安兩都被焚沒聽見他有過一聲嘆息,但他所仰羨的人才一旦為他人所用,他便像丟失了什麼寶物一樣地嘆息。
他也寵愛資財貨寶,不惜鉅資建銅雀台,他喜歡戰馬,但這些東西與人才比起來,在曹操眼中根本不算什麼。他很喜歡諸葛亮,便三次派人去請,而且還給諸葛亮送禮,送的是一種叫「雞舌香」的東西,一送就是幾斤。但諸葛亮一跑到劉備那裡,讓他吃了敗仗就大罵「諸葛村夫」,而且在戰爭中派人去抄他的老家,想把他的家屬捉住來要脅他。
後人評價他用人「唯才是舉」,他在求賢令中也自稱「惟才是舉」。他一生中至少發了三道求賢令,不拘一格,廣攬天下人才。縱觀他的實踐,在用人上確實「不拘一格」,但又絕對「拘於一格」;他重視才能,但又絕非「惟才是舉」。
他「不拘一格」是不問出身,不問品行,只要有才能便可重用;他所嚴拘的「一格」則是必須為我所用,對我絕對忠誠,必須順從我的政治意志,不能反對我,你得有才能,又不能不尊重我或超過我,否則便殺了你。這就是曹操對待人才終生不變的原則。
◎曹操的天下是「篡」來的還是打來的?
曹操的十次災難
攻擊曹操的人說,曹魏的天下是「篡」來的,是篡奪漢室的天下。這一點是不公道的,也有違史實。事實上,曹操從洛陽接走漢獻帝到許都時,東漢天下早已完全被義軍和各地軍閥分盡了。他唯一可篡的只剩一個「位」了。但這個位他也沒篡,一直給獻帝留著,到最後他也仍是漢丞相、魏王。因而,他的半壁天下根本不是篡來的,而是自己用老命拚來的。我們來看一下他一生的軍旅生涯就很清楚了。
曹操的一生其實是很辛苦的,一直到死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我統計了一下,據正史載,他一生活了...
目錄
各據一方的三大巨頭,
將怎樣在瞬息萬變的三國亂局中爭奪天下?
又如何在濤濤狂瀾的歷史洪流中鼎立中原?
◎「寧可我負人,不使人負我」——亂世奸雄曹操的真實形象
◎曹操的天下是「篡」來的還是打來的?為何他只當王不稱帝?
◎「天下英雄,一世所憚」——亂世英雄劉備的本來面目
◎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嗎?
◎「生子當如孫仲謀」——亂世梟雄孫權的七十年生涯
◎周瑜「美人計」的真相與「借荊州」借的是何處?
各據一方的三大巨頭,
將怎樣在瞬息萬變的三國亂局中爭奪天下?
又如何在濤濤狂瀾的歷史洪流中鼎立中原?
◎「寧可我負人,不使人負我」——亂世奸雄曹操的真實形象
◎曹操的天下是「篡」來的還是打來的?為何他只當王不稱帝?
◎「天下英雄,一世所憚」——亂世英雄劉備的本來面目
◎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嗎?
◎「生子當如孫仲謀」——亂世梟雄孫權的七十年生涯
◎周瑜「美人計」的真相與「借荊州」借的是何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