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藝文咖啡館、文創商店、藝文展場等通路,經常可以看見製作精美、設計特別的獨立出版刊物供旅人索取;形式不一、主題不同的獨立刊物,展現的是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不同性質的生活態度,藉由這些文字與圖像報導,旅人們可以更快速地了解當地文化樣貌與生活資訊,成為最佳的旅行指南與文化傳遞平台。
《我愛創意獨立刊》要向讀者介紹幾本分別位於台灣各地、創意及意涵不同的刊物,從刊物發行起始、刊物精神、每期企劃主題發想、製作過程、紙張選擇、美術設計風格、刊物規格、發行日期、發行價格、通路等等有詳盡報導,讓喜歡閱讀獨立刊物的讀者可以更佳了解這些刊物的背後故事,透過它們進而了解其在地的文化與生活樣貌。
另外,針對有興趣想要製作獨立刊物的人,內容中也有刊物製作的SOP可以參考,如此一來,就算不是專業編輯,也可以運用自己的創意,製作一份專屬於自己獨立刊物,既實用又有紀念意義。就讓我們為生命中熱愛的事辦刊吧!
作者簡介:
編輯部採訪小組
章節試閱
一份從三峽出發的文化刊物---甘樂報
前言:有一群人,以著滿腔熱血與勇氣,投入了昂貴的代價,只為了守護家鄉文化資產,藉由這些在地的小人物生活、認真過生活的態度,期望引起漣漪效應,在凡事講求快速的高度文明時代,省思擁有什麼,在追求中又失去了哪些。打拚了這麼久,也許,你一直想要的,其實就在你身邊。那些微不足道,卻難能可貴的感動與美好……
回鄉青年放棄家族光環的高薪工作,在一片質疑聲浪中成立文創志業
在三峽長大的林峻丞,跟許多離鄉到都市發展的年輕人一樣,懷抱著熱忱與夢想來到台北闖蕩,要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進入電視台工作後,跟著人稱舜哥的綜藝大哥--許效舜開始學習幕後、幕前、企劃等專業工作,累積了豐富經驗後轉至「瘋台灣」擔任執行製作,開始上山下海的外景工作,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台灣各地鄉鎮,了解不同社區形態面向。當時,社區發展這件事對峻丞來說雖然認為有其必要,但還不足以燃起他回鄉服務的熱情,直到老家「茶山房」手皂工廠急需要第三代接手,峻丞才毅然決然放下台北的一切,回來三峽打拚,肩負起挽救家族50幾年老店每下愈況的事業。
2006年,回到三峽的峻丞全力投入手皂事業,靠著一股不認輸的拚勁,和家族兄弟分工合作,將自己在媒體上所學的經驗與專業派上用場,除了把逾半世紀的老品牌重新定位包裝之外,也積極推廣在地文化,帶領「茶山房」一起參與關懷三峽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藉由這樣的方式,「茶山房」以全新面貌再度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此時剛好搭上講求天然無害的健康風潮,「茶山房」一舉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峻丞也成功完成使命,沒讓搖搖欲墜的老字號面臨關廠命運。
然而,2011年3月,峻丞卻選擇退出自己成功打下的輝煌戰場,另起爐灶創立「甘樂文創志業」,不少人跌破眼鏡,更對他的決定感到不可思議。
「甘樂文創」在一片反對聲浪中成立,甚至在進行過程中換來不少鄉親質疑:「少年啊有錢某愛歎!做階無耶某耶抹衝夏!」仍不改峻丞對這片土地的付出的熱愛。
「從一開始回來三峽的時候,我就決定要為這塊土地做點事情。」他說出的話如同他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一樣堅定。
他和幾個夥伴們,從2006年開始,每週三固定到山上的有木國小帶領小朋友一起種絲瓜,希望能藉由這樣的過程讓小朋友學習到不同經驗,同時也陪伴他們成長。峻丞說:「山上有些小朋友的家庭環境不是這麼好,我們希望能給予實質幫助,而且長期關懷他們。」峻丞口中這些小朋友,多是家庭不完整如單親、失親、隔代教養等等,峻丞希望能盡微薄之力協助改善小朋友們的生活環境,並且希望這樣的關懷不要隨著小朋友離開學校就無疾而終,只要「甘樂」在三峽這塊土地上的一天,這樣的陪伴就會堅持到最後一刻。
提供平台空間交流文化創意,歡迎旅人前來品嚐生活裡最真誠的感動
山上的小朋友中,其中一位小朋友的爸爸--阿賢爸,在山上種筍子獨立養活三個小朋友,他的筍子新鮮甘甜,並且堅持不用農藥及營養劑,然而,老實的他卻因為不擅言詞,經常無法如願銷售出他想要推薦給大家的好吃良心食材。峻丞和夥伴們非常不捨,認為無毒的優良作物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於是開始幫阿賢爸規劃品牌,以「竹筍博士」的名號,推廣阿賢爸種植的天然無毒的竹筍,許多人在吃過之後愛上了,紛紛打電話來訂購,阿賢爸的生意終於變好了,但他仍不改靦腆地說:「很不意思,我沒讀什麼書還跟人家叫博士…。」臉上掛著的憨厚笑容裡,有著對峻丞說不出的感謝。
隨著接觸到的社區活動愈來愈多,峻丞發現三峽有許多在地文化也很需要被關注跟保存,於是在2009年興起了開創文化志業的念頭,希望將在清水街上看中的一間廢墟老屋承租下來整修,作為文化志業的起始基地。然而,整地翻修是一筆龐大的數字,無力負擔的峻丞只好忍痛放棄,暫緩心中夢想。
期間他仍然忙碌於家族事業以及社區公益活動,直到2010年,無意間再經過清水河畔見到那間仍掛著大大招租字樣,除了屋頂已經翻修、其它地方仍殘破不堪的老房子時,擱置在心中的夢想再度沸騰起來。峻丞透過熟人聯繫上房東,一聊之下才知道房東也有所堅持,與其把房子隨隨便便租出去,他寧願放著不租,再加上他原就有意將這間房子作為藝文空間來推廣三峽事物,一拍即合之下,峻丞向銀行貸款順利承租下來,於是開始著手整地翻修,一步一步實現心中的夢想。
「甘樂文創」在峻丞的規劃中,呈現的是一個複合式多元平台,他將老房子以新建築的外觀做結合,代表著新舊融合的意味,也是他想要保留傳統文化加入新創意的最佳呈現。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欣賞許多三峽在地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參與藍染、三峽生態夜觀、無毒農市集與三鶯青年志工日的課程與活動,透過專業老師的講解與帶領,深入了解三峽文化;透過身體力行地的淨溪等活動,來表達你對生活及三峽的熱愛。不只是三峽人可以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為了讓更多外地人來到三峽駐足休憩、多花點時間體會,「甘樂」也提供美味好吃的天然健康餐飲及飲品,讓旅人們可以在這個結合舊味與新意的空間裡,享受各式各樣的文化與藝文表演。
峻丞說:「我們一直在思考多元的方向,把三峽的文化推出去,也讓外地的文化走進來,最後決定把這裡定位成一個交流平台。」
「甘樂文創」不定期安排新銳導演的電影作品在空間裡放映,邀請這些新導演和旅人面對面交流分享,除了讓這些好作品有發表的管道與機會,目的更希望鼓勵有創意的人都能夠勇敢實現夢想。因此,在「甘樂」這個空間裡你經常可以欣賞到不同形式的創作作品,更能夠被那些背後溫暖的故事及細節深深感動,激發出好好用心生活的本能。峻丞說:「那些不起眼、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生活,往往卻最能帶給人純真的感動。」
這些在不明究理的人看起來像是傻瓜在做的事,卻是「甘樂文創」想要傳遞給人們的精神。
以生活相關事物為題材發想,透過圖文報導引起社會共鳴與省思
甘樂文創的產物--甘樂報,是夥伴們當初在整體規劃時,就已經納入的其中一項發聲管道。透過免費索取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透過閱讀,了解三峽在地文化及各地藝文相關資訊。擔任總編輯的峻丞說:「甘樂報採雙月刊、兩個月一期的方式出刊,至今已出刊過六期。一開始我們採用全刊像報紙一樣的裝訂方式,後來讀者反應攜帶不方便,於是從第三期後就改成A4大小的開本。」
每一期32頁的內容,主要由峻丞、羽涵、璽民等三位編輯企劃統籌、並且一手包辦製作完成,主要內容由三峽當地的人、事、物出發,藉由這些在地觀點報導的故事,引起社會關懷或給予多一點關注在這些經常被忽略的議題上,例如偏鄉學童、農民生存、基層的聲音等等,透過文字與照片,引起社會上更多共鳴。當然,刊物版面也從不曾遺忘用力推廣勇敢面生命及各種挑戰的創作者、藝術家、音樂人作品,峻丞說:「我相信很多地方都有認真生活、用心面對生命的人,我們以三峽為主軸向外擴散,未來期望視野走到整個新北市,甚至是外縣市,把這些美好的事物與熱情,藉由報導被更多人看見,甚至想要一起投入參與。」
在開企劃會議時,三人會從生活中所聞所見開始發想,從第一期講的「草根人物」、第二期的「熱鬧」、「符號」、「信仰」、「基層」到第六期主題「找樂子」等等,報導的題材全都來自跟你我生活相關的事情,不會給人高調的距離感。
「在想主題這件事情是很好玩的,大家會針對主題天馬行空的發想,然後夥伴當中會有人修正路線,把這些創意能夠被具體化的實現。」提到創意發想的過程,一向熱血的峻丞就像被啟動按鈕機關,欣喜地講述關於甘樂報之後的夢想。「下一期我們就滿周歲了;周歲……就是台語說的『度晬』,所以我們的主題會圍繞著『度晬』這件事情上。台灣人在『度晬』時有抓周的傳統習俗,父母親慎重其事的準備很多物品讓寶貝們抓取,期盼小孩長大能成為各行業中的人中之龍。這樣的形式其實是一種父母對小孩的期望,但是,我們在這一期採訪了一位罕見疾病的小朋友,他因腦部受損導致身體行動不便,對於這些罕見疾病的小朋友而言,他的家庭對於這樣孩子滿周歲來講,父母又抱有什麼樣的期待呢?我相信他們的心情跟一般家庭的父母是非常不同的。我們想表達的是,在這片天空下,生活著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或許沒這麼幸運,更需要被幫助或關注;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鼓勵,或許對他們的生命都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意義。」
北港媽祖與阿嬤的相遇,甘樂見證信仰的力量與感動奇蹟
每一期出刊時,新舊融合風格強烈的甘樂報,鋪設在三峽、台北、高雄各地的3000份印量刊物總是很快被索取一空。這份厚度有限的刊物,在每篇報導的精采圖文背後,都是編輯們辛苦地實地走訪、在巷弄穿梭,到處蒐集資訊撰寫而成。其中,遇到過對他們的熱忱讚許有加,願意加油打氣的人,也有對他們所做之事冷眼看待的朋友,但是這並沒有澆息他們的熱情,對於這件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還是會願意繼續堅持下去。企劃羽涵說:「三峽當地居民比較保守害羞,所以最初在採訪接觸時,他們會自我保護、不太跟人交心;但是經過相處之後,你就可以看當他們純真可愛的個性,告訴你很多預期之外的故事。這過程很有趣,對我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重新學習認識在地文化的方式。」
問到甘樂團隊在這幾期刊物的製作過程中,是否曾發生過讓他們難忘或感動的事,大家認為這樣的感動是來自於跟這個空間的結合,而不是採訪過程。峻丞說:「我記得『信仰』那一期,我們還特地請了北港媽祖來這裡進駐,整個進香團大陣仗的到來,對於三峽這個小地方是一件大事!那時候在『甘樂文創』的空間裡,我們辦了很多場展覽以及表演,還結合了董事長樂團的新專輯『眾神護台灣』,非常有意思。整個大型活動圍繞著『信仰』的主題,吸引了很多人潮來參觀,也在這裡上演了好幾幕感人的故事。」
北港媽祖來到「甘樂」的時候,三峽當地有一位高齡90幾歲的阿嬤,央求她女兒無論如何一定要帶她來見媽祖一面,女兒拗不過,只好推著阿嬤坐輪椅過來。阿嬤的女兒告訴工作人員,阿嬷從小就耳聞北港媽祖的靈驗故事,無奈她老人家就是不敢坐車,因此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更別說有能耐跑到遠在雲林去參拜北港媽祖。
阿嬤到過最遠的地方也不過就是隔壁的鶯歌鎮,而且是請人家用人力拉車將她送過去的。所以,參拜北港媽祖成了她這輩子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居然在「甘樂文創」實現了。
羽涵說:「阿嬤來的時候意識是很清醒的,她知道我們是誰,點飲料時還記得囑咐我要算便宜一點……後來看她雙手合十拜拜、唸唸有詞的向媽祖祈求,那個畫面在場所有的人看了都好感動。我們真的很開心,包括她女兒也一直感謝我們幫她媽媽完成夢想。」
一個星期後,甘樂接到阿嬤離開人世的消息。大家非常難過不捨,但起碼他們知道自己為阿嬤做了一件讓她開心的事。可是胸口還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情緒,叫作五味雜陳。
在那之後,來到「甘樂」滿一個月的北港媽祖要回鑾,回到雲林北港;當天,約好載神像、神器的遊覽車及卡車,在老街外圍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跟峻丞約定好的廣場,於是只好停靠在外圍遠處的停車場,等待峻丞帶領宮廟的工作人員將媽祖及兵將請過去。在遊覽車等待的地方前面,見到一處人家搭建靈堂在辦喪事,眾人沒多想,連忙將已經遲到許久的媽祖神像趕快請上車,準備啟程。
後來,「甘樂」夥伴才聽說,原來那戶喪家就是阿嬤家。
「這一連串無法解釋的巧合聽來聳動,但其實是很溫馨的,我們都這樣相信著,或許阿嬤跟著媽祖一起回去了,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被媽祖庇佑。後來阿嬷的女兒在第六期的『找樂子』中有來投稿,幫她媽媽的生平用簡短的文字做整理紀錄,算是留下一點紀念。我覺得這種人與人之間善良的正面互動是一件很美的事情,真的很開心『甘樂』能夠有這樣的作用。」峻丞欣慰地說著。
由於刊物採免費贈閱,因此每一期的印製費用對創業維艱的「甘樂」團隊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儘管目前仍處於負債狀態,峻丞還是希望維持這樣的初衷,目的是讓「甘樂報」能夠被更多人索取傳閱,達到將文化及資訊推廣出去的意義。
從一開始在地鄉親抗拒與無法理解,到慢慢的大家看見了「甘樂」的努力,願意給予友善的回應與支持,「甘樂」團隊知道前進的這一小步得來不易,但這已足以讓他們開心並且轉化動力再前進。他們說,推動社區文化就像帶小孩一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經營,才可能看得出一點點的效果跟改變,所以並不期望很快能從中看到開花結果。但令人欣慰的是,有愈來愈多包括在地居民、新住民甚至外地旅人等等,都在這個空間裡和彼此互相成為了朋友。
透過交流,大家認為三峽其實是有在改變、有不同躍動的,有很多文化進來這個區域,對三峽的印象也不再只是老街、金牛角這些符號。而三峽特有的藍染文化、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巷弄裡的樸實小人物,其實也都可以成為代表三峽的主角,透過「甘樂文創」或「甘樂報」這個平台,繼續把屬於這塊土地上的美好讓更多人知道。
發現後山,一本很有溫度的在地刊物---o’rip
前言:這裡的節奏速度不快,所以你可以慢慢來;這裡的人很善良熱情,所以你可以開心地接受他們邀請招待。跟著o’rip,發現好吃名產及美麗海岸以外的後山,原來,在花蓮生活這麼好玩……
以「在花蓮生活」的角度,o’rip邀請你來花蓮另類小旅行
o’rip,是花蓮在地獨立刊物。o’rip,也是阿美族語的「生活」之意(正統唸法為:烏嚕撲)。封面刊頭精神標語:o’rip@Hualien,指的當然就是在花蓮的生活。
原本在誠品活動企劃組任職的玉萍,婚後跟著先生一起搬到花蓮生活,開了璞石咖啡館,然而,因為對花蓮不甚了解,所以一直沒有因為嫁來花蓮而變成花蓮人的認同感。直到生產完坐月子時,玉萍突然有個念頭:「既然不熟悉,那麼何不做一本刊物來好好介紹花蓮呢?!」
採訪報導這件事對玉萍來說原就是再熟悉不過的事,因此,她想要用這樣的方式,用有別於其它旅遊雜誌吃喝玩樂的資訊報導,以「在花蓮生活」的角度,告訴外地旅人這裡的人、這裡的生活、這裡的故事。於是,2006年6月,o’rip創刊號誕生,從此它的存在與花蓮這塊土地有了密不可分的連結,進而更影響了不少旅人看待花蓮的觀點。
因為想讓外地人了解花蓮的生活樣貌,因此刊物幾乎80%的印量都鋪放在全省誠品讓大家免費索取,o’rip相信,這裡的族群會真心願意跟著書裡的報導來一趟不一樣的旅行,所以,報導裡除了有商店資訊之外,更重要的是它還要讓你認識藏在背後的溫暖故事。
在花蓮很有名的廟口紅茶,一般觀光客對它的印象就是24小時營業,紅茶、杏仁茶飲品裝在一根一根的鋼管裡,想要飲用時,就轉開水龍頭,盛接順著鋼管而下的飲品,覺得新鮮而有趣。事實上,廟口紅茶以這種方式經營的由來,是因為它坐落的位置位於早期的紅燈區(妓女戶),每天這裡的小姐半夜下班時商店多半已經關門,經常找不到東西可以止饑,於是廟口紅茶店的老闆貼心地把營業時間往後延,讓這些小姐下班後可以買到三明治、點心、飲料,不要餓著了肚子。
只是,早年冷藏技術不似現代這麼發達,紅茶、杏仁茶經過煮沸、冷藏再運送到這裡販賣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於是老闆突發其想,把冷藏的地方置於樓上,接一根鋼管轉開水龍頭就可以飲用,對他、對客人都相當便利,於是這種販售模式才延續至今,甚至變成了一個特色奇景。
編輯則秀說:「o’rip夥伴裡的國豐也是在地花蓮人,於是他在那一期的報導裡,就用了自己的觀點角度,報導他小時候住在廟口紅茶那一區的歷史故事演變;當你了解這裡的故事後再品嚐,我相信跟只是告訴你這家商店紅茶好喝、糕餅好吃而享用,心情上是非常不一樣的。」o’rip相信,當旅人了解了故事與人的個性之後,自然而然能對於商店的經營模式多一份認同。
則秀另外舉了一個自己觀察到故事跟我們分享。她說,花蓮市自由街上有家老字號、相當有名的金城冰果室,由一位80幾歲、身軀瘦小又駝背的阿婆在經營。老舊的冰果室相當不起眼,但是它的三豆冰非常好吃,所以只有三、四張桌椅的小店經常客滿,每當放學時候,更是擠滿了花女、花中的學生來這裡滿足地享受美味點心。阿婆的紅豆、花豆都是她親手熬煮的,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如果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看見矮房子門口擺放了兩、三個碳盆,有時候上面還會放著正在熬煮的豆類……那也正是當你挖一口餡料搭配碎冰送入口時,可以吃到的微酸獨特碳火香原因。尤其入口即化的花生、紅豆,更是阿婆每天花上十個小時熬煮的精心傑作,從一早開門便為了備料忙進忙出,只為了讓金城冰果室的客人可以吃到夠水準、有誠意的阿婆招牌冰。
可是,不了解的人竟然在網路上發表了「餡料能夠煮得如此軟爛,一定是買現成罐頭才能夠有的品質」言論,一語抹煞了阿婆的努力,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阿婆或許固執,喜歡用自己習慣吃的甜度來招待客人;若兩、三個人去共點一碗也會被她碎唸,但是,如果你能了解阿婆是因為年紀大了口味比較重、而且家中的經濟來源全都得依靠她這間小小的冰店,所以才會希望客人可以多點消費,自然就會對她多一份同情,抱著不同心情來看待她的經營,而不再只是將她設定在愛碎碎唸的老人。
阿婆對冰店的用心、對冰店的感情,從她堅持不用瓦斯爐而用碳火熬煮、忠於原味地呈現幾十年來老顧客們喜歡的口感、牆壁上掛著的古老手寫價目表也捨不得擦去就不難察見,因為這是阿婆已經去逝的先生生前用油漆寫上的,擦掉它換上新的,彷彿這份感情就不在了……這些點滴故事,就是o’rip希望能忠實傳達告訴大家的,一碗好吃的三豆冰,背後蘊含意義絕對多過於眼睛看的、嘴裡吃的,用心感受,就會帶來不同的感動。
去做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凝具更多好人好事新能量
o’rip目前的編輯成員約有13人左右,但並不是每一期每個人都會參與,因為大家各自有其它主業,通常是誰的時間可以配合或者是某個主題誰適合撰寫,就會把題目分配給他。夥伴中,並不全然是在地的花蓮人,有些是曾經居住過花蓮,對花蓮比旅人更了解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報導觀點又多了一種面向,這對o’rip來說也是一件樂見的事。則秀說:「即使我自己是花蓮人,也不見得會知道太深入的故事;很多都是透過採訪過程,再不斷地去重新認識這個我從小生長的地方,對我來說,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每兩個月出刊一次的o’rip,固定在週一開會、創意發想。每次的開會過程大多是歡樂且和平的氣氛,不曾出現過爭執不下的場面。大家會針對蒐集來的創意、題目、資料交換意見,然後很透過溝通、整合、決定一些事情,接下來便各自執行、修正、討論、定案,合作默契無間,過程中充滿著有如玩樂般的開心。「我覺得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是--我們在做的都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事。」因為真心喜歡,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不管是透過誰的文、誰的照片、誰的設計風格,都無損大家對於這塊土地的熱愛。就連美術設計在編排完整本刊物設計時,神來一筆地針對每期主題精準下標如:夏豔、溪流、秋味等等,換來的也只是編輯們同意的會心一笑,而非自作主張的越權指責,這樣的和諧與自由,換來的就是o’rip親切生動的獨具風格。
跟其它經費捉襟見肘的在地刊物比起來,o’rip比較幸運的是除了有廣告收入來支付5000-8000不等的印量印刷費之外,2011年開始工作室還有了足夠經費可以支付兩位夥伴全職薪水,甚至還因此發展出其他周邊工作如辦講座、辦音樂會、出書、帶旅人組團小旅行,與公部門合作推廣開發觀光文化,僅成立四年的o’rip很快地展現力量,有著不小的影響力,連編輯則秀也開玩笑地說:「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好像大家習慣到了花蓮就會來找o’rip,這裡儼然成了『地下旅行社』。」
一開始,o’rip就清楚的設定不靠刊物賺錢但也不希望賠錢的目標,因此每一期都會找廣告主刊登,加上閱讀族群定位的關係,所以廣告主大多為飯店、民宿、名產業者。如果當期廣告收入足夠,再加上某個主題的題材很豐富的時候,o’rip會很願意花上更多篇幅來報導當地的故事,從基本的24頁增加到36頁,「當某件事情真的夠好,值得被看見的時候,我們就會彈性地去做調整,o’rip不會設限,有很多精彩的可能。」
在這些廣告收入來源中,除了典型的廣告刊登之外,另一部份則是將企業結合公益活動,讓企業、公益團體、o’rip三方都獲利,有最完美的結局。其中最讓則秀最難忘的,就是與花蓮知名的豐興餅鋪合作一年的公益合作案。在那一年中,o’rip帶領了豐興餅鋪的員工分別跟晨光育幼院的院童義賣虎皮蛋糕募款過新年;幫助受虐婦女勵馨基金會;跟黎明教養院院童一起辦耶誕晚會;四月份兒童節時,豐興暫停營業一天,出借廚房教小朋友做鳳梨酥,讓他們除了體會做糕點的樂趣經驗之外,也能從烹飪中學習事物;五月份夏天時,跟著黑潮基金會夥伴一起帶領太魯閣族的孩子們去賞鯨,這些孩子雖然住得離海洋很近,但是因為家裡狀況不是很好,不一定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所以趁這個機會完成孩子們的夢想之外,還可以教導他們海洋教育,非常有意義。
這一系列的公益活動,不但讓許多團體得到了幫助,也讓豐興的員工有機會付出愛心做公益,o’rip從中扮演串連的角色,也為自己賺到了許多學習經驗與快樂。更重要的是,下一年度則秀還接到了豐興老闆主動打來催促新年度企劃案的電話,那也意謂著,工作室的努力得到了企業主的信任,當然,也為自己帶來穩定的收入。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節奏步調,每個人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o’rip一路走來,以自己的風格,報導了花蓮許多地方溫暖的故事,凝聚起的小小力量,也為它們召來許多不可置信的好運氣。先是刊物受到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的賞識,將它推薦給嚴長壽先生,嚴先生不但親筆寫信來鼓勵o’rip團隊,還將它拿給總統夫人周美青翻閱,因此,周美青夫人為了想表達對o’rip的支持,有次馬總統到花蓮視察時,還特地親自來到o’rip工作室,受太太之托前來訂閱一年期的刊物,讓團隊們受寵若驚之外,精神上更得到莫大的鼓勵。o’rip受到的關注更多了,有了多餘的經費,他們便繼續推廣在地文化以及當地工藝創作家的展覽露出,希望把更多好東西、好生活與大家分享。
雖然向外延展的業務變多了,責任壓力也更重了。但唯一不變的,還是他們堅持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的用心。則秀說:「不管是o’rip還是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能夠用心,最後一定會被看見、可以被理解。」這樣認真的態度,也從她不厭煩、詳細地花了兩個多鐘頭跟我們分享o’rip,而不是匆匆講完重點就草草了事便可以看出,「即便報導只需要300個字,我還是應該要完整的告訴你o’rip是什麼。」
這樣的態度,其實也是則秀的「慢活哲學」。對她而言,慢活並不是慢慢的過生活,而是把事情想深、想透徹再去做,然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人或許會對慢活有誤解,認為應該要搬到一個節奏緩慢的城市,然後悠閒地什麼事都不做,事實上卻不見得如此。曾經也在台北待過七年的則秀表示,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節奏,在台北工作時,工作快、走路快,但那就是那個城市的步調,只要能夠用心融入,還是可以開心生活。現在回到花蓮,也不是什麼都不做,只是用了另一個步調在生活,「在花蓮大家都是慢慢的,所以你也沒有必要快,在那窮焦慮也沒用,要轉換步調適應這個城市的節奏。」不管身處何處,每個人總會找到一種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在花蓮這個城市,最美之處就是--善良的人民與天然環境。這裡的人因為善良,所以非常願意把每一個人都成自己的朋友或家人,招待你好玩、好吃的珍藏;而後山破壞少的天然環境,更是讓許多來到花蓮的外國觀光客深深愛上。然而,近幾年爭吵不休的蘇花高、經濟觀光議題,許多人憂心後山淨土將受污染,o’rip於是也透過報導希望在地居民及相關單位能關注這些議題,取得更好的平衡方式,則秀說:「花蓮人的經濟是需要被關注改善,但是不是一定得藉由開發、讓外來物資進來這條路可行?當這些大飯店進來之後,真正受益的不一定是當地居民,流失更多的恐怕卻是這裡的自然環境。」因為人民太過純樸,所以很容易滿足,身為在地刊物,o’rip希望能夠發揮小小影響力,守護這塊最愛的家園。
花蓮真的很美,所以o’rip要告訴你在這裡生活的人、在這裡溫暖的故事。你可以跟著o’rip的足跡來一趟花蓮自助旅行,或者也可以到「地下旅行社」跟著o’rip夥伴一起體會整地、施肥、玉米栽種;砍竹子自製碗筷、玩具;品嚐道地部落、客家美食之旅。相信透過旅程中的各種感受,我們將能更明白,原來,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就是生活。
蘑菇手帖
生活的、朋友的小故事,都是蘑菇想和你分享的最重要小事
前言:當初只是一個想要賣自己設計的T-Shirt小小心願,如今已經成為17位夥伴共同努力的事業。如果蘑菇兩個字代表著慢吞吞,那麼它一定是龜兔賽跑裡的那種慢,慢得有志氣,慢得有風格。
沒有銷售經驗的蘑菇,用好作品打開市場
走進南京西路新光三越商圈的巷子裡,出人意表的是,才拐了90度彎,風景似乎也跟著順移了一個場景,車水馬龍的喧囂聲遠遠地被拋在腦後,幽靜的小公園飄著淡淡的芬多香氣。蘑菇門市在小公園旁,站在整排老公寓中有一種質樸的時尚感;T-Shirt、包包、生活用品、雜貨……被擺放在一樓自然原味風的店面裡,這裡是一家商店,也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表達,實踐了「緩慢」的哲學,才得以細細品味眼前的一切美好。二樓是蘑菇餐廳,裝潢仍是一派簡約風,大大的黑板上寫著今日菜單,CD櫃和書架上是店家為客人精心挑選的作品,蘑菇人喜歡美食,甜點麵包都自己動手做。
2003年的蘑菇,還是一個正在起步的夢想,如今已拓展銷售點至香港、澳門、上海、澳洲等地,是一些香港和日本遊客來台灣指名造訪的景點,這個說自己是慢吞吞的蘑菇,其實早已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說起蘑菇的草創時期,可能會讓銷售達人捏一把冷汗。品牌成立後,最早開始的產品是設計T-Shirt,直到送上生產線才回頭想:要去哪裡賣?還是或者先做廣告?於是找了調性適合的平面媒體,一問之下才知道一個廣告欄位需要三、五萬!不如,把經費拿去做自己的刊物隨衣附贈吧,所以這本蘑菇手帖,原來是從廣告經費裡挪用而來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內容要寫什麼呢?創辦人之一的創意總監張嘉行說:「蘑菇有點像是慢郎中、溫吞這樣的一個形容詞,所以我們第一期就命名為《緩慢 》……介紹一些身邊的朋友,他們的生活相對講起來,比一般人緩慢一點。我們也沒有能力定出太偉大的企劃去做採訪,所以就打算純粹聊身邊人發生的事情。」
結果沒想到,因為第一批T-shirt成品完成的時候是冬天,寒流過境T恤乏人問津,贈品也跟著送不出去,也因為衣服的成本再加上手帖,售價變得太高,很快的大家就對眼前殘酷的局面開始感到擔心。果然印了800本的第一期,一開始只送出去了1、20本,而且都是親朋好友幫忙認購的,最後只好找了一個書報通路商,請他代銷剩下的500本。
開始的第一個星期,嘉行到誠品時意外發現,誠品的店員覺得這本書很奇特,還蠻喜歡的,於是把它放在收銀台最好的位置,還把300本書弄成像是暢銷商品般排成一個螺旋狀。過了不到一星期,書報商打電話來希望蘑菇趕快再版,所以第一期總共出了1600本,直到現在,每期的銷量則增至大約3800本,呈倍數成長。
蘑菇手帖不只傳達了身邊朋友的生活方式,也回過頭來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初只是非常單純的想要介紹身邊朋友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結果讀者不約而同地勾勒出蘑菇手帖的特色:一本熱愛生活、正向思考、勇於追求夢想的刊物。「我們的生活也許並沒有像文字呈現出來的這麼良善,」嘉行還原初衷說道:「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故意讓生活更符合我們所描繪的那種理想的狀態。可以說它也回過頭來,變成我們對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生活態度的一種想法和期許。然後試著往它的方向去做。 」
這本崇尚自然單純的手帖,格式從第一期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除了每期有新的主題,其他的仍然與創刊號一樣:以大幅照片加小塊文字的排版來呈現內容。然後會有兩、三篇主要關於這期主題的文字和圖片,中間再加上一些些休息頁。
從第二期開始,蘑菇有主編曾弘煒負責的音樂單元,大致上是兩頁的「好聽」,以及後來加的「好吃」、「好玩」單元。刊物販售的據點,除了自家門市之外,目前仍以誠品為主。沒有專人負責銷售事宜,仍舊委託當初的書報雜誌供應商,由該供應商全權負責對外通路接洽,不會刻意改變節奏或方式,順其自然的態度其實也可以看出蘑菇的調性。
沒有設限!所有生活議題都是蘑菇想說的主題
問總編嘉行每一期的手帖主題如何發想,他歪著頭想很久,非常緩慢地說:「主要是我們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像我很喜歡動物園,經常去各個城市的動物園,我就很想做動物園,然後我會一直想理由說服大家下一次做動物園。雖然,大家會反駁我那對整個公司的營運方向和行銷又沒什麼幫助,但我無論如何就是要做動物園,我會開始想要怎麼樣再去講通……所以應該是明年會有一季是動物園。」 像是小孩想方設法的就是要得到心愛的玩具,嘉行邊講邊露出了頑皮笑容。
看起來主題似乎不是重點,再偉大的主題,也可能內容貧乏空洞,看來不起眼的小事情,說不定饒富趣味。因為生活不外乎食衣住行加上娛樂,如何讓食衣住行都和娛樂一樣有娛樂性,就是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所謂的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問到有哪一期是做得特別痛苦或是特別有難忘的經驗?嘉行說,「我們每一期都很痛苦!每一期都嘔心瀝血,因為執行層面和時間都會帶來痛苦。有些人可以很迅速的交出稿子,可是稿子不見得符合你的期望,可是因為不能退稿,只能跟他說有些部份還可以再怎麼修?或者這個地方不夠深入要不要再試試看?另外,有些人寫東西就非常謹慎小心,一篇稿子可能要生三個月,可是交出來的東西非常完整,所以每一期都有不同狀況,每種狀況,都會帶來不同的快樂與痛苦。」
蘑菇目前17個工作人員中,真正在供應稿件的大約是5、6人;由於,每個人寫稿的速度不一,所以有時候也會有「硬性邀稿」的情節上演。例如,有一次在做《我的小baby》主題,才來上班的新會計媽媽就被「強迫」要加入寫稿,結果害她寫得很痛苦,事後還跟總編大大抗議了一番。嘉行笑說:「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視當期主題向適合的朋友邀稿,但是風格可能不一定符合,因此會需要一些時間來磨合,導致整件事情就更『蘑菇』了。」
蘑菇手帖,讓蘑菇人結交了許多朋友,圓了很多瘋狂的夢
雖然製作時的過程讓人感到痛苦,當相對的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日本有一位作家叫做松浦彌太郎,我們大夥去東京時還去參觀他的書店,覺得他是一個很有趣且了不起的人。但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會有人打電話來問我:『知不知道松浦彌太郎這個人?因為松浦先生透過他,想要來拜訪蘑菇。』當下我還心想:『怎麼可能?這麼遙不可及的人……』」嘉行想起這段故事,開心地跟我們分享。
後來才知道,松浦先生來台灣寫一篇遊記專欄,在誠品裡看到了蘑菇,剛好跟他朋友做的一本書很相似,覺得很特別,所以很想來蘑菇看看。嘉行說:「松浦先生到店裡來的時候,我們聊得蠻愉快的,他還主動問我可不可以來投稿,結果,第二天果然真的就交稿了,這種說到做到的個性真的很令人敬佩服」除此之外,松蒲先生還把這些事情都寫在自己的書裡面呢!之後,經常造訪台灣的松浦彌太郎先生只要每次來,就一定會到蘑菇來走走看看,多年來,大家也變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點也是讓嘉行非常開心的一件事,得以透過刊物結交到不同領域的優秀朋友。
蘑菇刊物的主題總是不脫生活話題,但是其中一本到日本旅遊的主題,卻是讓大家最難忘,感覺特別有意義。總監嘉行說:「其實那一期是我們公司的員工旅遊。在辛苦了一整年之後,我們提議出國好好用力去玩吧,大家真的非常投入參與、討論,從行前到旅遊過程當中都是。我們玩得非常用力,回來以後還出了一本書,賺下一趟的旅費,很棒!我覺得這也是實踐夢想的一種方式。」一旁的主編弘煒非常同意的猛點著頭。不愧是蘑菇Style,連玩耍都可以講得這麼理所當然,想必……看至於此,應該羨煞了不少員工吧!
通常,書籍企劃的主題都得小心翼翼地設定受讀者歡迎的主題,才能引發共鳴享受書籍熱賣的成果。有點不解蘑菇的員工旅遊,要如何能引起那麼多人的注意而買單呢?主編弘煒說:「那一期賣得很好,很多讀者看我們玩得這麼開心,他們也跟著開心。」 其實,正因為蘑菇是一本這麼貼近生活、講著身邊人物故事的手帖,所以,這裡的每一位員工從第一期開始就像個影子般地出現在手帖裡;大家對他們有點熟悉,卻又有點陌生,趁著這次的主題,反而可以讓讀者知道這群蘑菇人是怎麼生活、怎麼玩樂的,得到的結論是--他們對蘑菇人有興趣,而不是對旅遊地點感到新鮮。因此,即便這一期裡沒有功能性的主題或是有用的資訊,但卻是很暢銷的一期。
或許,更正確來說,蘑菇人之所以能夠那麼受歡迎,是他們幫大家實現了勇於追求並且實踐生活的一種夢想也說不一定。
美好的事物裡有包容的智慧,蘑菇人鼓勵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好生活
「生命中一定會碰到一些選擇,如果想法是總是負面,就會走向負面的結果, 如果你選擇開放一點,也許就會往不同的方向走。把眼光放大,思考如何讓你自己和旁邊的人好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嘉行這麼說著。所謂的好不是我們看起來的對或善,有時候那個好,在於你你包容了一些些的無可奈何。也許,做了選擇的當下可能會悶,但如果總體結果對未來是好的,那就是表示那是對的選擇。運用了這些哲學在蘑菇手帖,因而成就出看起來氣質不同的刊物。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手帖,因為有不同的作者與不同的文字風格,所以我覺得它的個性還蠻複雜的,不是大家想的所謂一本呈現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工作的一本雜誌,其實沒有這麼單純。」如果看仔細一點,嘉行說有的時候蘑菇也會在裡面小小惡搞一下,例如弘煒有時就會寫些小變態的文字在裡頭,紓發一些心情。
弘煒笑著自首:「在我還沒當主編的時候,嘉行會給我們提綱,我就會根據那篇提綱寫一個相反的主題交稿,後來覺得……這樣子用另一個觀點來寫也很不錯呀!」
兩個大學時代的好友,現在變成了工作好夥伴。嘉行從來不規定每個人應該要做怎樣的事情,只要文章有趣,不要偏離太遠就好。「有一次我寫的文章真的跳離框框太遠了,出刊後反應不是很好,我自己就知道該怎麼修正了,所以後面就會在框框裡面玩,一樣也可以玩得很開心。」弘煒補充說道。
過好生活,說來簡單,但要做到卻不容易。蘑菇自認並沒有這麼偉大,在向大家闡述定義如何才是好生活?好生活應該要怎麼過?他們也只是在過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把蘑菇的速度及方式,在跟讀者分享而已。因此,蘑菇手帖裡的好生活,並不見得是適合每個人的,就如同主編弘煒說的一樣,「每個人對每件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被週遭事物給影響。可以認同他人,但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咀嚼和判斷,而非一昧追求。」
蘑菇的夢想,也不見得是適合每個人做的夢,可是嘉行鼓勵大家:「每一個人都要去訂定一個目標、夢想、最想做的事,並且用盡身邊所有資源,朝自己辦得到的目標移動,用這種方式前進,自然就會出現一條路讓我們走。」
以上這些分享建議,是蘑菇生活重要推手給所有想過好生活的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分向。你,找到自己的好生活了嗎?別再蘑菇了,快好好地想一想,用力去實踐吧!
用自己的節奏感與觀點,真實呈現地方生活的各種面向---慢漫刊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刊物要取名叫慢漫?是不是在強調所謂的慢活精神?」世岸的解釋,又是一個顛覆一般人刻板印象的觀點。
所謂的「慢」,不是緩慢,也不是指相對於「快」的速度,真正的「慢」,指的是「有自己的節奏感」。提倡慢食運動的發起人佩屈尼(Carlo Petrini)也對「慢」下了定義:「如果今天我想快,我就快,如果明天我想慢,我就慢。我們所要爭取的是決定自己步調的權利。」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好笑、不置可否,為什麼連自己生活步調的快慢,都還得要去爭取?那是因為,社會體制很多時候並不太允許你用自己的生活步調來生活。又或者,一堆人盲從跟隨主流價值,以為慢活才等同於美好生活,於是便一窩蜂的跟隨。事實上,有時候真相不一定完美,很多美好生活的假象都是被創造出來的,在這個世代,樂活的名詞早已經氾濫、被消費過度。
因此,世岸對慢漫刊的期許是以直觀(註1)的角度去報導,在論述裡真實呈現。當然,在觀察中很多東西有所取捨,這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例如學經濟、學電腦的人會從專業、技術的面向看事情;但如果觀察者是一位詩人,或許他就會著眼在光線、空間感受等較細膩的東西。慢漫刊就是希望用這種緩慢、帶著自己節奏感的方式,以「在地方生活」的核心價值觀點,作為媒介平台角色,以多面向、不獨斷的方式,讓在地人、外地人旅人更了解嘉義這個城市。
不過他也坦言,慢漫刊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需要努力,「如果把嘉義的面貌赤裸裸寫出來,大概也沒有人會想來嘉義了吧!當然它一定有美好的一面大家才會留下來,只是我們不會去強調它光鮮的一面,而是在作法上更質樸、低調一些。」世岸笑著說道。
透過空間了解每個區域的在地生活、享受其中,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慢漫刊不用一般觀光手冊或者旅遊書籍的主流角度,來書寫嘉義的地方、人和生活,目的是希望讓讀者可以用不同觀點來認識嘉義。「很多觀光旅遊書會告訴你到東市場必吃哪些美食,但我們要告訴你的卻是東市場賣物品的人有什麼樣的故事、東市場的歷史,把這裡的真實生活樣貌告訴你。」由於篇幅只有有限的40頁,慢漫刊不希望浪費頁數重覆做主流價值已經在做的事,因此,出現在裡頭的文字跟照片都是篩選再篩選過的粹取,每一頁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世岸表示,一直以來,他們就是用觀察、記錄、書寫的方式在生活,並不是特別為了這個刊物才這麼做,這是他們很喜歡做的事情,因此就連他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也以「空間文本」而非本名來命名。「建築會跟這個城市、社區發生不一樣的關係。最重要是,每個人可以透過空間了解每個地區的在地生活是什麼,那是一件很棒的事。」
慢漫刊想要傳達的是,生活的真實面向不一定都是美好,而是許多喜怒哀樂的堆疊、涵括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細節。
「以協會為例,它坐落在這裡的時光,見證了這個社區的生活樣貌。隔壁的阿桑下午會在巷口轉角處賣芋粿,所以從早上開始你就可以聽到她用菜刀剁菜的聲音;隔壁有一間刻印章小店,不時傳來機器轟隆作響聲,你就可以知道他正在幫某個人刻印章,今天有生意上門;街角處手工藝了得的老師傅,他從10幾歲開始就做這份工作到現在,任何白鐵片都可以被他塑造出想要的形狀,包括澆花器、農民用的鋤頭等等,每天下午你都可以聽到他鏗鏗鏘鏘的在打鐵,知道他正辛勤地工作著;有時候光聽這些聲音,你就會知道這些人在進行著某件事,這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或者是這個社區只要有一戶人家在煮飯,飯菜香就會傳遍每一家,你就可以知道哪一家的媽媽又在做什麼好料,這樣的場景,尤其每到過年節慶更是熱鬧。就是這些生活點滴的串連,你可以從中發現很多人情味,這些東西不是優雅的誠品、熱鬧的百貨公司可以比擬的。」世岸分享著他透過協會坐落的空間,去感受到這個社區的生活面向。慢漫刊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把這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端上桌,讓每一位品嚐者享受,然後隨著記憶聯結到每個人的生活過往。
或許有一天人會隨著歲月老去,空間也將隨著時光變得殘破而老舊……但是,任何事物原就不可能永遠光鮮亮麗。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人事物,用什麼樣的觀點在城市裡生活,用「慢漫」的精神去體會,有一天,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份從三峽出發的文化刊物---甘樂報前言:有一群人,以著滿腔熱血與勇氣,投入了昂貴的代價,只為了守護家鄉文化資產,藉由這些在地的小人物生活、認真過生活的態度,期望引起漣漪效應,在凡事講求快速的高度文明時代,省思擁有什麼,在追求中又失去了哪些。打拚了這麼久,也許,你一直想要的,其實就在你身邊。那些微不足道,卻難能可貴的感動與美好……回鄉青年放棄家族光環的高薪工作,在一片質疑聲浪中成立文創志業在三峽長大的林峻丞,跟許多離鄉到都市發展的年輕人一樣,懷抱著熱忱與夢想來到台北闖蕩,要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目錄
【目錄】
》》》》PART1台灣創意刊物精選推介
甘樂報--雙月刊發行的甘樂報,以三峽地方為軸心向外推廣,除了報導這裡人、事、物主題之外,更響應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期盼透過刊物內容喚醒大家對自己生長土地的熱愛與關懷,並且以實際行動用力實踐心中的感動與夢想。(發行 ∕甘樂文創)
蘑菇手帖--擁有廣大FANS的蘑菇,除了舒適、具有設計感的T恤、好物受到大家喜愛之外,許多人對蘑菇人的生活感到羨慕與嚮往。到底,好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好生活又該如何追求?在每一期不同主題卻不脫生活範疇的蘑菇手帖,都有許多溫暖故事與觀點和大家交流。(發行 ∕蘑菇)
小小生活--永和在地的小小書房所創立的地方社區誌,由講師虹風帶領前來學習編採班的成員企劃、執行至出刊一手包辦。透過各種不同背景的學員提案企劃,有時候用不同角度來看待永和生活,反而更能得到制式印象以外的驚喜。正如同小小書房為何選擇坐落永和的原因一樣,雖然彎彎區區的小巷弄總是使人迷路,卻也因此多了許多冒險的機會,得以看到許多意外的人生風景。這是永和城市迷人之處,歡迎在地人、外來旅人,來這裡找尋、體驗精彩美好。(發行 ∕小小書房)
O’rip--阿美族語「生活」之意,也是一本報導花蓮在地生活的情報誌。用在地生活的角度,帶著旅人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花蓮,不管是店家也好、文化也罷,都以深入的角度讓旅人們了解背後的故事,因為o’rip相信,當了解人的故事之後,自然會對他所做的事情認同或者多一份包容,看待事情的深度自然也會不同,旅行中所帶來的感動,絕對會遠大於走馬看花的旅行。就跟著o’rip的腳步,來一趟不一樣的後山之旅吧!(發行 ∕O’rip)
蘭調•心生活誌--一群志同道合的宜蘭人企劃製作,以在地觀點來告訴大家蘭陽平原上的美好生活。以「走味」為精神,一步一腳印、踏實「走」訪,慢慢生活、細品滋「味」。透過刊物,他們要告訴大家,宜蘭除了有一望無際的藍天與綠油油稻田,還有著賞鯨、童玩節、綠色博覽會以外的深入在地文化可以了解。快拋開制式的旅遊行程,跟著蘭調的節奏,在下次旅行中哼出讓自己感動的歌……
(發行 ∕蘭調•心生活誌)
慢漫刊--以多元的觀點,透過貼近地方、人與生活的態度,讓更多人瞭解嘉義。書寫嘉義,紀錄這塊土地最真實的樣貌。讀完慢漫刊會讓人細細咀嚼:對於生活,有著什麼樣的期待?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我們記取了美好,還是總在遺憾中感嘆?除了用不同觀點認識嘉義之外,慢漫刊或許能讓每個人用不同角度來看待自己擁有的和失去的……
(發行 ∕嘉義慢漫刊)
路克米--以發現。觀察。報導 在地的美好生活為精神主軸,透過刊物能讓更多人看見關於台南生活切面,以及保存美好的事物與文化。如果你喜歡老房子的韻味、也喜歡舊城市的調調,那就不能錯過古都基金會發行的路克米,它帶領旅人用最深入的觀點重新認識老房子,認識百年古都--台南的城市文化與居民生活,帶著路克米來台南旅行,將能讓你重新看見不一樣的新視野……(發行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台灣好--「台灣,好」基金會,在全台各地尋找在地產業,透過基金會資源整合,舉凡跟台灣有關的好人、好事、好物都透過這個平台的推廣呈現讓更多人知道。而坐落在中山區的基金會,也發行了以四季為出版節奏,報導中山、大同區的在地生活與文化。透過刊物,旅人可以知道中山、大同區內的巷弄正上演著哪些精彩活動與展覽;沿著衣蝶商圈,旅人也可以一路從前頭區塊的潮流時尚,往內慢步欣賞到靜態的藝文、好物、活動展覽等等,巷弄生活光景非常豐富,等待著旅人們前來品嚐體驗。(發行 ∕台灣好基金會)
華山1914玩報--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歷經幾次更名,園區功能從最早的酒廠老建築慢慢轉型成為文創園區,將園區舊建築加入新創意,變成各種功能的展場,讓許多藝文表演進駐,加上近年在華山舉辦的大型活動如簡單生活節等相當受到矚目,也讓許多年輕人喜歡來華山感染文化創意氣息。華山玩報,是一本讓旅人更了解華山面貌與各項藝文活動的最佳入門導覽,也是許多在園區展覽的藝術創作表演者發聲管道,透過華山1914的玩報平台,旅人們可以在這裡得知各類藝文主題活動及藝文、生活、音樂、美食等豐富玩樂資訊,想要多了解台灣文化、創意表演的人,不妨可以從這本華山玩報入門。(發行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簡單圈--簡單生活節引起許多人迴響,讓大家正視快樂地、簡單地生活原來可以有許多面向,簡單圈刊物的發行,正是將這樣的理念藉由文字照片與更多人分享,它們要告訴大家:所謂簡單生活,最重要的精神是:『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
》》》》PART2自創一本屬於你的獨立刊物吧
STEP1 企劃
STEP2 估價
STEP3 採訪執行•撰文
STEP4 發美術設計編排
STEP5 校稿
STEP6 發廠
STEP7 看打樣
STEP8 印刷•裝訂•成書
【目錄】
》》》》PART1台灣創意刊物精選推介
甘樂報--雙月刊發行的甘樂報,以三峽地方為軸心向外推廣,除了報導這裡人、事、物主題之外,更響應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期盼透過刊物內容喚醒大家對自己生長土地的熱愛與關懷,並且以實際行動用力實踐心中的感動與夢想。(發行 ∕甘樂文創)
蘑菇手帖--擁有廣大FANS的蘑菇,除了舒適、具有設計感的T恤、好物受到大家喜愛之外,許多人對蘑菇人的生活感到羨慕與嚮往。到底,好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好生活又該如何追求?在每一期不同主題卻不脫生活範疇的蘑菇手帖,都有許多溫暖故事與觀點和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