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傷自己的平庸;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而加以發展。(日)松下幸之助
●路是腳走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吉鴻昌)
●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法,方法對時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樟坤)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懂得領悟、挖掘、開發、妙用、把握『變』的優勢,來確實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創造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等來的,在這個急劇變化而不安的時代裡,誰能標新立異,領先變化的潮流,誰就能把握應變的主動權,開創自己有利的局面。
求變不但是立於不敗之地的生存信條,也是永續不變的人生態度。
弱者等待機會,而強者創造機會,謹把此書獻給所有不安現狀的人。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日新月異,社會顯得競爭非常的激烈,無時無刻我們能感受到任何事情都在不斷的變化。
變化沒有來臨之前,或發展條件不夠成熟時,你要盡量保持平衡的心態。我們更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傷自己的平庸;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而加以發展。
事實上,並不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勤奮工作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我建議大家在沒有捲入應變大潮中的人們,應充分享受平靜生活所帶來的樂趣,也建議那些忙得不可開交的工作者,抽出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工作思維方式,享受心神寧靜給你帶來的快樂。
這也是一種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學會以此來應變人生,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踏踏實實的行走人生旅途的表現。
鑒古知今,學習前人經驗雖然能為自己帶來有益的啟示,得到有效的幫助,但運用不好,也會出現像「東施效顰」那樣胡亂效仿,而使得效果更壞。
本書以成功學的角度,結合中外典型的成功應變故事,以及著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求變的智慧及成功經驗,闡述了人生成敗與應對變化的相對關係。解析了時代特徵及應變所需的資源基礎,指出了萬變之源─思考創新,經由一些典型的事例,介紹了善用變化的策略和實戰技巧,讓大家吸取別人經驗中變化的商機中,如何把握變化趨勢,搶得變化先機。
同時,揭示應變勝變所應掌握的不變原則和善變禁忌,希望讀者能強化自己的應變意識,提高應變能力,在學習中變化,在變化中成長,透過開創自己的事業來實現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成功,需要俱備把握命運的智慧,也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口碑,有德有智,剛勇自來。本書介紹的應變基礎、萬變之源、通變策略、勝變技巧、用變之度、常變方式、不變原則和善變禁忌同樣也遵循這一規律,希望讀者們能藉此努力來順應時代潮流,以善變大師的精神,成就變化,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作者簡介:
張先超
清華大學碩士畢,從事過媒體編輯、企業管理人員及翻譯等。對於文字有著濃厚的興趣,目前專職於寫作。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領悟通變策略
做事講求事半功倍,在應變學中,什麼時候該變,什麼情況下保持不變,怎樣贏得變化優勢,如何再創造變化機遇就是通變策略。在時機尚未成熟,應變的條件不具備時就要養精蓄銳、韜光養晦、暫避鋒芒,積極儲備應變力量;在養精蓄銳階段還要透過實際工作來充實自己,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自信、平靜的享受生活的樂趣。在變化剛剛出現倪端還不太明顯時,你要靜待旁觀,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隔岸觀火,順其自然變化,以逸待勞、從容應對,以獲漁翁之利。
積蓄應變力量
應變
如果沒有任何目的,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活而活,那活著大可不必。(俄)列夫.托爾斯泰
儲備應變力量
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要取勝就必須使自己比別人優秀,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優勢。而這種優秀和優勢不是隨心所欲、臨時發揮的,它是長期儲備、自我修煉的結果。每個人為了生存、為了應對情況的變化,適應所需,必須有養精蓄銳的意識,有儲備應變力量的習慣,增加成功的資本。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運用養精蓄銳之術,在群雄中立於不敗之地,最後平定天下。他巧用「養士」的策略,把一大批知識份子團結在自己周圍,為己所用。「養士」給朱元璋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首先,「養士」可以削弱敵人,假如「士」不為我所用,勢必會跑到敵人的陣營去或者自行糾集起來,結果對自己會不利;其次,「養士」可以安民,儒士通常知識淵博,在地方上有聲望,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地位,朱元璋用「士」,對於民心的向背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再次,「養士」有利於地方行政管理,在經濟上,儒士處於中小地主地位,擁有許多佃戶,「士」歸民歸,「士」順民順。在攻下徽州時,老儒生朱升告訴朱元璋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建議對朱元璋的事業影響很大。朱元璋按此建議,養精蓄銳。第一,鞏固後方,保存實力。他在軍事上通盤調度,統一指揮,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並使之由點成面。第二,發展生產,兵民結合。為了發展生產,他想了許多辦法,如設立營田使,實行屯田養兵;還設立「萬戶府」,加強民兵建設,把作戰力量和生產力量合二為一。第三,縮小目標,從長計議。他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當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群雄並立時,朱元璋卻實行「緩稱王」之計。當先稱王者在與元軍的廝戰時,雙雙元氣大傷時,朱元璋才揮師南征北戰,同時並進,最終統一。
韜光養晦,暫避鋒芒
韜光養晦是指暫時斂藏自己的才能,隱匿蹤跡,等待時機。韜光,即把才華掩藏起來;晦,隱晦,即瞞人耳目,不讓人知道蹤跡。
三國時期,劉備在沛城被呂布打敗後,沒有了棲身之地,只好投靠曹操。劉備既不甘居於人下,又害怕曹操謀害自己,因此裝成胸無大志的樣子,還在住處後院開墾了一塊菜園地,親自澆灌。一天曹操邀請劉備小酌,煮酒論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說:「方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與我。」劉備以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裏一驚,手中的匙箸都掉在地上。正巧當時霹靂響雷,大雨驟至,劉備隨機應變說:「迅雷風烈必變,一震之威,及至於此。」曹操聽後說:「雷及天地陰陽擊博之聲,何為驚怕?」劉備接著說:「我自幼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便只恨無處躲藏。」曹操聽罷,一聲冷笑,認為劉備是個無膽識、無眼光、無用之人,從此放鬆了對他的戒備。
劉備用韜光養晦之計,棲身曹操之下,又躲過了曹操的猜忌,平安脫險,最終成了三國鼎立之中的一方霸主。
凡事時機沒有成熟,條件不成熟或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必四處張揚,與其使人早有預聞而有準備,不如突然制勝而使人驚愕不已。這樣做,一來可以減少取勝的障礙,特別是人為的障礙;二來可以造成驚人的心理效應,增加勝利後的影響力。自古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時務,就是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認清客觀形勢和時代潮流,才是聰明能幹的人。人要想建立功業,取得出色的成就,更要認清和善於利用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因時制宜,待時而動。反之,客觀條件不具備、不允許的情況下,不講究策略,不善於韜光養晦,一味的硬拼蠻幹,卻可能一事無成,或於事無補。這也就是韜光養晦在應變中的積極意義。
不露鋒芒,並不是消蝕鋒芒,不是改變立場,而是指人應隱其鋒芒,不要恃才、恃權、恃財而咄咄逼人,盡量使個人更容易被社會、被他人所接受。其實,這也是一種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學會以此來應變人生,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踏踏實實的行走人生旅途的表現。
心神寧靜,享受生活樂趣
心神寧靜、忙閒有度是在變化時機尚未成熟時,充分享受生活樂趣的最佳時機。獲得成功是人生追求,幸福生活也是人生追求,因此在你應變之初,要透過忙閒適度來調整心態,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勢,在享受生活樂趣的同時,儲備應變的力量。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起早貪黑,東奔西走,只爭朝夕,惟恐自己落在別人後面,天天叫忙,日日喊累,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
當然生命屬於人的只有一次,時間自然是無比寶貴,我們完全有理由為了自己的前途,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刻苦奮發,爭取創造更大的人生價值。但是人是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動物,也是一個追求精神滿足的動物。在追求金錢、事業等物質財富的同時,切莫忘了我們的精神需求。
事實上,並不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勤奮工作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我建議大家在沒有捲入應變大潮中的人們,應充分享受平靜生活所帶來的樂趣,也建議那些忙得不可開交的工作者,抽出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工作思維方式,享受心神寧靜給你帶來的快樂。
在變化沒有來臨之前,或發展條件不夠成熟時,你要盡量保持平衡的心態。
自信的生活。以一個積極的形象看待自己,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自慚形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因此要鼓舞起自己生活的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用長處鼓舞自己的信心,用短處來警惕自己不要驕傲,也不要因為短處而自卑。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主宰命運,能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切記,自信是以腳踏實地的努力為起點,只有以學識為基礎,自信才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平靜的生活。心情平靜即沒有不安或動蕩,靜如湖水。想達到這種境界不容易,實際生活中激盪心情的事情時時存在,關鍵是在心情受到衝擊後能做到自我調節、化解,不去自找煩惱。以自律、自持、自足戒勉自己,平靜的生活就容易了。
有條理的生活。能做到生活安排得很有條理,這對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質很有益處。生活秩序被打亂通常是個人所為,因為困擾、混亂至使心態失去了平衡。心態保持平衡是思想成熟的表現。如果你習慣於急性的生活方式時,可能你辦事的效率高,但在待人處事上受「急性子」的支配,常常會表現出態度不冷靜,以個人標準來要求別人,甚至火爆,這樣既收不到好的效果,也表現了個人思想的不成熟,當然也影響了你的魅力和有條理的生活。
盡量使自己每天的生活達到以下要求:
1、我要盡可能的愉快;
2、我要對別人更加的友善;
3、我對他人要少苛求,對他們的錯誤、失敗、過錯要多加容忍,對他們的行動要尋求可能的最佳解釋;
4、在可能的範圍內,我的行為方式要表現得彷彿成功果實唾手可得,而且我現在的個性就是我所希望的個性,一切的行為與感覺要朝著這個性加以練習;
5、我不讓我的觀念將事實染上一層悲觀或否定的色彩;
6、我要練習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7、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的反應要盡可能的鎮定和明智;
8、對於無法改變的悲觀與否定的「事實」,永遠不去想。
一個人只有在寧靜平和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同樣,一個人不為物慾所迷惑,在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像莊子所說的「恬以養志」,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都說明了「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的道理。一個人真正的潛力大都是在這種心境下發現的。
在實際工作中訓練自己
大家都明白,應對變化、創業經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除了從書本上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外,還要在實踐生活中訓練。要把你的理想變為現實提高自己的實際能力,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為應變做好準備,你的本職工作就是你最好的實驗場地,同時本職工作還能充實你的生活,訓練你的意志。
阿賽姆是夏威夷王族的後裔,他是一個大公司在夏威夷辦事處的銷售經理。阿賽姆接受了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對他的工作既了解又掌握了熟練的技能。當然在工作中他會遇到一些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所以阿賽姆經常閱讀有關勵志的書籍。並且透過閱讀這些書籍學到了三個很重要的原則:
1、使用自我激勵警句,控制自己的心態。
2、確立目標比沒有目標,更能使你容易認識那些能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的事物。
3、在任何事情上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必要懂得那些事情的發展規律,並了解如何應用這些規律,還要定期從事建設性的思考、研究、學習和計畫。
阿賽姆相信這些原則,並親自實踐這些原則。他研究他的公司的銷售手冊,並且實習他在實際銷售中所學到的東西。他確定了他的高目標並力爭達到。每天早晨他都對自己說:「我覺得健康!我覺得愉快!我覺得大有作為!」他的確是健康、愉快和大有作為的,而他的銷售結果也的確很可觀。
當阿賽姆確信他對銷售工作熟練的時候,他就把一群銷售員召集到自己的身邊,把他所學到的經驗教給他們,並且在他的公司的訓練手冊中所提出的最新、最好的銷售方法訓練他們,讓他們建立高銷售目標,並用積極的心態去達成這個目標。
每天早晨阿賽姆的小組都會聚會一次,熱情的一同背誦:「我覺得健康!我覺得愉快!我覺得大有作為!」然後他們一起歡笑,互相拍拍背,祝賀一天的好運氣,然後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去完成他們當天的銷售業績。他們每個人都定了一個目標,目標之高,以致使美洲大陸上年齡較大的有經驗較豐富的銷售員和銷售經理都感到吃驚。
每逢週末,每個銷售員都遞交一份銷售報告,這使得阿賽姆公司的總經理和老闆都樂得合不攏嘴。
阿賽姆正是利用他的實際工作來檢驗他在書本上所學到的東西,並且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公司的員工,在實際工作中找到了一種成就感和快樂情緒,也提高了他的業務能力。試想,即使這家公司發生了意外變化,就算阿賽姆被辭退了,他也會以積極的心態和成熟的業務技能,挑戰新的變化,尋求新的發展。
尋找事半功倍的機會
應變
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塊潔白的淨土,要是想認真的完成一項必要的事實,為人既要靈活,又要有一副鐵石心腸。(俄)格拉寧
收漁翁之利
坐收漁翁之利是與坐山觀虎鬥相似的典故,大家更為熟悉,這個寓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漁翁的高明之處,如果他分別去捕鷸撈蚌,可能要費很大的周章,收穫也不一定理想。他的高明就在於能靜待旁觀,以不變應萬變,當鷸啄蚌的肉,被蚌用殼夾住鷸的嘴巴,兩者爭執不下時,方才下手,結果一舉兩得。
在歷史上這種坐收漁翁之利的政治家、軍事家也不在少數。《三十六計》這樣解釋:當敵人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便等待他發生暴亂,那時敵人內部反目為仇,勢必自行滅亡,我方應根據敵人的變動做好準備,以柔順的方式坐等有利結果。
《三國演義》記述了曹操在平定河北時,兩次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第一次是在袁紹得病身亡後,曹軍以破竹之勢攻佔了黎陽、兵臨冀州城下。袁尚、袁譚、袁熙等人合力死守,曹操連日攻打,卻難拿下,謀士郭嘉獻計說:「袁紹廢長立幼,而袁尚兄弟之間權力相爭,各樹自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曹操聽從了郭嘉的計謀。果然,曹操一撤軍,長子袁譚為了爭奪繼承權,和袁尚大動干戈,互相殘殺起來。袁譚打不過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乘機出兵北進,殺死了袁譚,打敗了袁尚和袁熙,很快便佔領了河北。
第二次是平定河北之後,當時袁氏兄弟逃往遼東投奔了公孫康。許多人對曹操進言:「遼東太守公孫康久不賓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為後患,不如乘其未動,速往征之,遼東可得也。」曹操卻笑著說:「不煩諸公操心。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眾將當時半信半疑。過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派人將袁熙和袁尚的首級送來了,眾將大驚,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說:「這也是郭嘉獻的隔岸觀火之計」。原來,袁紹在世的時候,常有吞併遼東之心,公孫康對袁氏家族恨之入骨。這次袁氏二兄弟去投奔,公孫康存心想除掉他們,但又擔心曹操引軍攻打遼東,且想利用二人助一臂之力。當公孫康打聽到「曹公兵屯易州,並無下遼東之意」時,便立即將袁氏二兄弟斬首。曹操不動刀槍便達到了目的。
以靜制動
這裏所說的「靜」就是在應對變化時保持冷靜,以自己的鎮靜來應付對手的喧嘩或浮躁不安,這就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的奇效策略。
春秋時,年輕的楚莊王登基之後便宣布:「諫言者都要處以死罪。」從此不理國政,每天沈迷於酒色,日夜狂歡。
賢臣伍舉忍無可忍,但礙於詔示,不敢用直言勸諫,於是用謎題來代替:「有一隻鳥站在山崗上,三年間既不飛又不叫,請問大王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回答:「這隻鳥雖然三年不飛不叫,但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你想說的事情,寡人不懂得,你退下去吧!」
然而,連續過了好幾個月,楚莊王不僅不收斂自己,反而變本加厲,更加放縱,一些貪圖功名的臣子為了迎合他,想出各種遊樂的名目和他共同玩樂。但並非每位臣子都如此,其中不乏不參加遊樂的人;國君耽於遊樂,他們仍然盡忠職守,剛直清廉,絲毫不因局勢而改變。
大夫蘇從非常看不過楚莊王的行為,於是當面諫言,楚莊王問:「難道你沒有看過詔示嗎?」
蘇從凜然回答:「臣當然知道。但如果這樣能使您回心轉意的話,臣死也瞑目!」
楚莊王起身下座,握著伍舉、蘇從的手:「你們說得好!」他宣布重用蘇從、伍舉,提拔那些忠於職守的官吏,而對那些取悅逢迎並和他一起玩樂的人一律免職。
原來楚莊王青年登基,很想有所作為,但此人城府極深,不願向臣下表明心願,所以想了這樣一個投石問路的辦法考驗群臣的忠奸,同時也在群臣面前樹立了威望。此後,由於楚莊王任用賢才、勵精圖治,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西漢著名軍事謀略家趙充國,一生沈穩持重,謀慮深遠。他七十六歲統兵平定西羌時,朝中上自漢宣帝,下至文武百官,幾乎都主張立刻進攻,然而,趙充國分析當時的敵方態勢認為─在諸多的羌族部落中,最強悍的是先零羌,這才是漢朝真正的敵人。而罕、開等部落比較弱小,他們受先零羌的脅迫,才會與漢朝為敵,對於他們,可以用安撫的辦法加以招降。如果急攻猛進,罕、開兩部就有可能與先零羌結成牢固聯盟,這樣反而會增加平定西羌的困難。於是,趙充國決定採取以靜待動的戰術,靜觀敵變。羌軍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卻按兵不動。敵兵屯聚日久,戒備開始鬆懈,內部矛盾也有所暴露。此時,趙充國按照預定方案,進攻先零羌,先零羌軍隊防備不及,丟棄輜重,渡湟水而逃。趙充國只讓部下士兵「徐行驅之」,不可迅速掩殺。由於道路狹窄,羌軍急切之間無法順利通過,結果擁擠中溺水而死者數百,趙充國的部隊趁機斬殺和俘虜無數敵人,繳獲得羌人馬匹牛羊十萬餘頭、戰車四千餘輛,打敗先零羌後,趙充國果然未費一兵一卒,便收服了其他羌人的部族。
順其自然,以逸待勞
順其自然看似消極應變,其實是冷靜觀變,發現應對策略的最佳手段。在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面前,迅速調節心理波動而造成的失衡狀態,平心靜氣地考慮和處理面臨的問題,才是求實、務實的處事態度。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不利於適應和處理新的情況。
順其自然同時體現了處事者靜觀發展的耐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直至最後消亡的過程。因此當事情剛剛發生,或沒有充分暴露其本質時,採取順其自然的策略,靜觀發展變化,往往是最恰當的應變方法。宋朝洪邁《夷堅三志.己》中說:「見怪不怪,其怪自壞。」也就是說,看見奇怪的事情或現象,不驚慌失措,這些事物和現象就自然失去了嚇人的作用。如果遇到不曾見過的怪異東西就驚訝不已,受其迷惑和震懾,失去心理平衡,難免陷入被動的地位。確實,處事者的心理狀態和耐性,對能否正確處理客觀事情有著重大的影響。始終保持鎮定的心態,有利於冷靜的審時度勢,妥善解決面臨的問題。
與順其自然相近的應變策略是以逸待勞。以逸待勞是指以我方的安閒、休整、養精蓄銳,來對付對手的疲勞,以便乘機出擊戰勝對手。《孫子兵法‧軍爭篇》云:「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按照孫武的意思,以逸待勞是面對強勁對手時所應採取的一種應變策略。
春秋時,齊王拜鮑叔牙為大將,率兵攻打魯國。魯莊公曾吃過齊國的敗仗,聽到齊軍又來犯,非常驚慌失措。魯國大臣施伯舉薦曹劌當隨軍參謀。兩軍對壘於長勺,齊將鮑叔牙視魯莊公為手下敗將,有輕敵之心,下令全面攻擊,想一下子把魯莊公活捉。魯莊公一見這陣勢也有些發慌,急忙下令擊鼓迎戰。曹劌立即出面制止說:「敵人的銳氣正旺盛,只可以嚴陣以待,急躁不得。」隨即要魯莊公傳令偃旗息鼓,堅守陣地,不准驚擾喧嘩,輕舉妄動。齊軍衝不動,只得退了下去。過了一會兒,齊軍再次擊鼓衝鋒,魯軍依然不動。鮑叔牙以為魯軍害怕自己,內心很是得意。於是,他又下達了第三次衝鋒的命令。
這時,齊軍的戰鼓雖然擊得很響,但由於前兩次衝鋒沒有進展,士兵的鬥志已經鬆懈了下來。曹劌聽到齊軍的第三次鼓響,便對魯莊公說:「是出擊的時候了!」魯莊公一聲令下,魯軍迅速出擊,衝向齊軍陣營,齊兵被魯軍突如其來的還擊弄得措手不及,慌忙招架,最後被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在慶功宴上,魯莊公問曹劌:「你為什麼要等敵軍三次擊鼓完才肯擊鼓出戰?」曹劌笑道:「凡打仗,全憑一股勇氣,擊鼓就是衝鋒的信號。第一次鼓響,是士氣最旺盛的時候,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萬不可攫其鋒;第二次鼓響,又碰不到對手時,士氣就開始鬆懈,鬥志逐漸下降;到了第三次鼓響,士氣已到了疲憊狀態,縱然還能鼓噪但戰鬥力也減了一大半。而我軍以逸待之,乘敵人三次鼓後出其不意,一鼓作氣,策新羈之馬,攻疲乏之敵,自然會打勝仗。」
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在任何場合,始終保持不慌不忙,鎮靜沈著是很不容易的。但成功規律啟迪我們,對人對事,如果始終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麼任何事情都能應付自如。歷史上一些優秀人物、當今一些優秀企業家,他們都能有面對突發的變故,保持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修養。古往今來,都注意「兵以靜勝」之謀略,它的意思強調,鎮靜沈著,就能克敵制勝。
三國時候,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孫權與魯肅的一席談話十分投機,從此孫權把魯肅當作良謀,言聽計從,非常信任。
有一天,孫權大會群臣之後,單獨將魯肅留下,和他合榻共飲,談論國家大事。魯肅的分析,匠心獨具,精闢而又中肯,特別是三足鼎立分天下,使孫權佩服不已。
在曹操兵臨城下,局勢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孫權忙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大家意見不一,多數將領主和,少數人主戰。魯肅為首的主戰派認為,荊州是江東的門戶,不可不爭,他力勸孫權:
「我們毗鄰荊州,那裏江山險固,沃野千里,百姓殷富。倘能把它拿到手裏,將來不難成就帝王之業。現在劉表剛死,其子劉琮和劉琦素不和睦。寄居劉表簷下的劉備,今天雖然被曹軍打得大敗,但他是當今的天下英雄,不可小看。我想藉吊喪之名,勸說劉備,叫他收撫劉表部下,和我們聯合起來,一同對付曹軍!」
而以張昭、秦松為首的主降派,被曹操的氣勢下破了膽,主張投降。向孫權說:「曹操似豺狼猛虎,挾天子而以征四方,動輒以朝廷為辟,今日拒子,事更不順。將軍從前可以憑長江之險抗拒,現在曹操佔據荊州,有了水軍,水陸並進,我們已經失去長江天險之優勢,何況雙方力量懸殊,不可相提並論,依老臣之見,只有迎降,才是上策。」
在東吳,張昭資格最老,威信極高,群臣大多隨聲附和,孫權左右為難。此時魯肅機靈的向孫權暗示一下,孫權立即以更衣為名離開,魯肅急忙跟了出來。魯肅誠懇的向孫權說:「我認為剛才子布(張昭的字)等人主張講和,一定會斷送您的前程,絕對不能依從。要說投降曹操,我魯肅還可以這麼做,我要是投降了曹操,他會把我送回家鄉,評定名位,至少還能當個縣級小官,坐著牛車帶來隨從,有了功績,還可以升到州、郡一級的官。而您投降了曹操,難道還會有今天的地位嗎?望主公三思而行,不要聽信投降的建議。」
魯肅的一番陳辭,使孫權極為感動,他把魯肅的手握得緊緊的,感嘆道:「您的想法和我一樣,感謝老天爺把您賜給我。剛才子布他們的議論使我大失所望。他們光為個人打算,哪裏是從全局著想呢?」
孫權雖然同意魯肅的主張,但考慮到戰、和問題關係到東吳的命運,故一時還不敢作出決斷。
魯肅猜透了他的心思,便又說:「曹操大兵就要來到,我們卻遲遲沒有決斷,是很不妥當的,周公瑾一貫支持您『整齊天下』的宏偉理想,為什麼不把他請回來商討呢!」孫權想起與自己志同道合而謀略又勝過自己的周瑜,臉上便充滿了希望的神情,立即將正在鄱陽湖訓練水軍的周瑜召回。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周瑜的主張和孫、魯不謀而合。在軍事會議上,周瑜力排眾議,把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剖析得十分透徹,這更加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猛力朝桌案砍去,嚴肅的說:「從今天起,有再言投降者,就會有這桌案一樣的下場!」
魯肅、周瑜堅決主戰,孫權毅然斷案。孫權立即任命周瑜為統帥,魯肅為贊軍校尉(參謀長),聯劉抗曹的決策就這樣定了下來。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周瑜率軍和劉備的軍隊會合後,在赤壁和曹軍相遇,也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重創曹軍,大獲全勝。
人人理當在複雜的情況面前,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衝動,不走極端,不慌不忙,沈著應對一切,根據事態的發展走向,發現變化的蹤跡,從容不迫把握變化的主動權,以不變應萬變靜待旁觀,收漁翁之利方是應變上策。
汲取他人經驗
應變
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傷自己的平庸;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而加以發展。(日)松下幸之助
了解中國變化歷史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中國歷史變化思想的核心,這也應該是一條真理。古往今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驗證了這一真理,時至今日已經累積了大量的「變化」思想。
孟子作為古代哲人和智者在思考問題和處理實際情況時,往往表現出一種靈活應變的智慧,他沒有局限於傳統的社會習慣和既有的規則而墨守成規,他具有極大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又說「湯執中,立賢無方」。孟子的話可以這麼理解:當做過的承諾因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無法兌現,或者兌現承諾非但無益而且有害時,有大智慧的人認為放棄承諾是必要和明智的;當已經開始的某項工作因條件的變化而無法堅持下去,或情況表明堅持這項工作已無意義時,放棄它就是明智的。這裏有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義」,即符合更高的價值準則和利益原則。在選拔人才上也絕不能拘泥於某些固定的模式和僵硬的標準,因為模式和標準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這些話充分表現了孟子通權達變的智慧。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哲學典籍,也是中國變化理論的權威代表。易經之「易」就是簡易、變易、和不易的意思,易經論述的核心就是揭示宇宙萬物變化不息的基本規律,說明世間事物經常都處在變化之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經典的理論都說明了變化的本質。研究中國變化歷史《易經》為代表之作。
孫子在《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是說,用兵的規律像水的流動,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強勢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用兵則要根據敵情而決定其取勝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和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由此可以看出,孫子提出的變化思想,即依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的採取不同的作戰方法,隨時調整作戰方略,以達取勝目的。這一思想的本質就在一個「變」字上,應變的目的在於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以變應變,因變制勝是孫子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思想。
《吳子.論將》提出,「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意即要根據敵情變化而適時變化戰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國時期的韜略家們在韜略運用中一直忌諱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照搬照抄、生吞活剝,他們倡導靈活機動、隨機應變的思想。這些韜略家們個個精通隨機應變,他們都曾成功的運用韜略中的變化原則,營造有利的條件來奪取勝利。
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在其所著:《何博士備論.霍去病論》一書中講道:「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取捨,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戾矣。」這是說,雖然兵法、兵書中有各種定論,但戰爭卻是瞬息萬變的。如果僵固的死用兵書教條,去對付不斷變化的敵人,是注定要失敗的。北宋許洞所著兵書《虎鈐經》中提出要「知變」,認為「天道變化,消長萬彙」,「用兵之術,知變為大。」強調「知變」是最大的事,只有知變,才能應變。
明人何良臣在兵書《陣紀》中指出:「所以善兵者,必因敵而用變也,因人而異施也,因地而作勢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用兵之術,惟因字最妙……用因而制勝者不可言窮矣。」強調要因敵、因地、因情而變。
借鑒國外變化理論
傑克.威爾許是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他的成功經歷讓無數人羡慕不已,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通用電氣公司和傑克.威爾許具有如此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傑克.威爾許的英明領導,與其卓越的變化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他的變化思想就是:「如何預測變化,如何迎接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如何改造一個巨大的經營多種業務的企業,最後使它變得更好。」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杜拉克說:「一個組織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視界,今天的優點和今天的成就,必然喪失其適應力。」世事滄桑,一切都在變。所以,維持現狀就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的世界裏生存,應變術就是生存術。
在國外,從古典管理學派到現代管理學派的企業管理理論,也都無不具有某種權變的風格。英國立布克集團總裁西韋爾‧史定說:「迅速應變乃是生意興隆的要訣。」另一位英國企業家則告誡人們:「不要因為某種做事方式有效就死守不渝。你應該精益求精,因為墨守成規是無形的殺手」。松下幸之助說:「通權達變並沒有很深的寓意,而是非常平凡的一件事。當你走在路上,前面有一塊大石頭走不過去的時候怎麼辦呢?從石頭上爬過去勇往直前,也是方法之一。可是這樣做相當勉強,可以繞過石頭過去啊。我認為這就是通權達變─一項非常重要的處世之道。」
以人為師
以人為師是尋找自己強項的最好辦法,一個人的知識有限、經驗有限、精力有限,這是客觀現象,但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你若刻意等到一切條件都具備了,再去行動,那麼就會落伍,事實上也不可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人為師,經常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借助別人的經驗智慧來成就自己。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透過一個人的朋友可以判斷一個人,這話一點也沒錯,一個飲食有節制的人自然不會和一個酒鬼混在一起,一個舉止優雅的人不會和一個粗魯野蠻的人交往,一個潔身自愛的人不會和一個荒淫放蕩的人做朋友。和一個墮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極低,有邪惡傾向,並且必然會把自身的品格導向墮落。如果年輕人受到良好的影響和明智的指導,小心謹慎的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就會在社會中尋找那些強於自己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努力去模仿他們。當我們與那些比自己聰明、優秀和經驗豐富的人交往,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感染和鼓舞,並且增加生活閱歷。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來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成為他們智慧的伴侶。我們可以透過他們開闊視野,從他們的經歷中受益,不僅可以從他們的成功中學到經驗,而且可以從他們的教訓中得到啟發。如果他們比自己強大,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力量。因此與那些聰明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交往,總會對品格的形成產生有益的影響─增長自己的才幹,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自己的目標,在日常事務中更加敏捷和老練。
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
有時面對困境或新的變化,一時之間總想不出良好的應對措施,或自己擬訂的方案不完善或不合適宜,這時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你有幾位優秀的好朋友,你一定要徵求他們的意見。如果你平時注意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從向別人請教中累積了諸多的方法供你借鑒,對那些新的情況的發生也就容易應對了。
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方法來得快、效果好,益處多多。
幫助自己建立新思路。應變能力強者,說明他們有成功的方法,也有失敗的經驗,那些方法和經驗都是實踐檢驗過的,同時也說明他們的觀念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聽取別人的意見後再創新,這是應變成功者普遍而有效使用的方法。從請教別人中獲得了新知,拓展了思路,並在「新知」的基礎上發揮,賦予創意,建立屬於自己的新思路,從而在複雜多變的情勢下胸有成竹,應付自如。
幫助自己把握重點。向行業內應變能力強者請教,更符合自己的實際發展,有利於獲得深層次的意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透過他們的指點,聽聽他們不同的意見便可以發現問題的核心,激發你創意的靈感。
減少變化挫折。向應變能力強者請教,知道了什麼是自己該做的和怎樣去做,什麼是自己不該做的和如何不去做,成功的方法幫助你建立信心,失敗的教訓幫助你加大措施,以更加努力的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很多事情你之所以沒有做到應對自如,是因為你沒有依據實際情況來採取針對性的應變措施,這說明了你的經驗少,研究應變成功者的情況少,因而走了彎路,當然應變成功率會低。
切忌一味效仿
成語中有句「東施效顰」,說的是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看見了,覺得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結果卻醜得可怕,後來人們把這個醜女稱做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效仿,效果很壞。在鑒古知今,學習前人經驗的時候千萬不要陷入一味效仿的迷失,如果不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硬搬硬套便很容易弄巧成拙,使自己雪上加霜,更加處於被動狀態。
時過境遷,時代的變化要求變化方式應該有所改變,從歷史經驗中汲取變化經驗一定要和現在時勢相結合;人各有別,同樣的變化方式可能適合於你的朋友,卻不一定適合你,拿別人的變化風格到自己的行為方式中,一定要運用魯迅的「拿來主義」有理智、有選擇的學習;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助於方案的完善,但如果自己缺乏主見,為了別人的意見而左右為難,猶豫不決,往往會坐失良機,即使應變能力強的人給你提出的建議,你也要把他們的意見在自己的大腦裏過濾一下,看看他們所說的是否符合你的情況,他們要求的事情你有沒有能力做到。
鑒古知今,學習前人經驗雖然能為自己帶來有益的啟示,得到有效的幫助,但運用不好,也會出現像「東施效顰」那樣胡亂效仿,而使得效果更壞。
第一章 領悟通變策略
做事講求事半功倍,在應變學中,什麼時候該變,什麼情況下保持不變,怎樣贏得變化優勢,如何再創造變化機遇就是通變策略。在時機尚未成熟,應變的條件不具備時就要養精蓄銳、韜光養晦、暫避鋒芒,積極儲備應變力量;在養精蓄銳階段還要透過實際工作來充實自己,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自信、平靜的享受生活的樂趣。在變化剛剛出現倪端還不太明顯時,你要靜待旁觀,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隔岸觀火,順其自然變化,以逸待勞、從容應對,以獲漁翁之利。
積蓄應變力量
應變
如果沒有任何目的,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活...
作者序
前言
順應時勢,主導命運;是一個令人嚮往卻又感到有挑戰壓力的話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如。把握變化、突破變化需要有通盤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具有各種的能力和一定的外部資源。應變,是一種技巧、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與成功和財富有相當重要的關係。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日新月異,社會顯得競爭非常的激烈,無時無刻我們能感受到任何事情都在不斷的變化。一個人的壽命假如以七十歲來計算,如果你現在是二十歲你就有五十年的奮鬥里程,如果你現在是三十歲就有四十年,即使你已經五十歲了,還是有二十年的人生道路,要知道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事隔一、二年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可想你剩下的人生旅途中會經歷多少的變化與挑戰。在這個社會裏人人都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生活得比別人更瀟灑,但成功率竟然只是屬於少數一部分人,所以要想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實現理想的生活,就必須學習應變的知識,適應變化的未來,領悟變化的實質,掌握變化的規律,在變化中抓住機遇,利用變化來成就自己的事業。
事實上,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限多變化理念,最權威的經典著作如:(易經)、(鬼谷子)、(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等,最典型的變化時代如春秋戰國、三國和明、清後期等,在複雜多變的戰爭中出現了無數的變化大師。但現在卻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我國的變化歷史,沒有人對傳統的變化理論來進行挖掘和創新,沒有人把變化精準與時代的商業經營和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起來,通俗解釋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知變、處變、通變、善變、用變、勝變等方面的應變技巧。
這本書我們以成功學的角度,結合古今中外典型的變化理念和日常生活中著名人士的應變經歷和成功經驗,闡述了人生成敗與應對變化的相對關係。解析了時代特徵及應變所需的資源基礎,指出了萬變之源─思考創新,經由一些典型的事例,介紹了善用變化的一些有用策略和實戰技巧,讓大家在汲取別人經驗中發現變化商機,把握變化趨勢,贏得變化優勢。同時也揭示了應變所應該掌握的不變原則和善變禁忌,並且希望讀者能強化自己的應變意識,提高應變能力,在學習中變化,在變化中學習,透過開創自己的事業來實現人生的價值。
總之,人生的成功,需要俱備把握命運的智慧,也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口碑,有德有智,剛勇自來。本書介紹的應變基礎、萬變之源、通變策略、勝變技巧、用變之度、常變方式、不變原則和善變禁忌同樣也遵循這一規律,希望讀者們能藉此努力來順應時代潮流,以善變大師的精神,成就變化,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前言
順應時勢,主導命運;是一個令人嚮往卻又感到有挑戰壓力的話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如。把握變化、突破變化需要有通盤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具有各種的能力和一定的外部資源。應變,是一種技巧、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與成功和財富有相當重要的關係。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日新月異,社會顯得競爭非常的激烈,無時無刻我們能感受到任何事情都在不斷的變化。一個人的壽命假如以七十歲來計算,如果你現在是二十歲你就有五十年的奮鬥里程,如果你現在是三十歲就有四十年,即使你已...
目錄
第一章 領悟通變策略 11
積蓄應變力量 12
尋找事半功倍的機會 21
汲取他人經驗 32
善用群體智慧 41
從失敗中發現變化轉機 46
第二章 挖掘應變資源 61
父母親的命運給我們帶來什麼? 62
愛人婚姻的促變作用 71
生存環境的用變分析 80
了解自己的性格 88
綜合素質決定成敗 101
第三章 開發萬變之源 109
學會審時度勢 110
時時注意更新觀念 119
堅定應變信念 129
自覺進行思維創新 137
第四章 妙用勝變技巧 147
領悟先變之法 148
重視時間和效率 158
妙用變化的時機 166
打破常規,超越常規 179
發揮多變才智 190
第五章 把握用變之度 203
識別變化真偽 204
如何探測變化核心 216
決策前要反覆權衡 226
第一章 領悟通變策略 11
積蓄應變力量 12
尋找事半功倍的機會 21
汲取他人經驗 32
善用群體智慧 41
從失敗中發現變化轉機 46
第二章 挖掘應變資源 61
父母親的命運給我們帶來什麼? 62
愛人婚姻的促變作用 71
生存環境的用變分析 80
了解自己的性格 88
綜合素質決定成敗 101
第三章 開發萬變之源 109
學會審時度勢 110
時時注意更新觀念 119
堅定應變信念 129
自覺進行思維創新 137
第四章 妙用勝變技巧 147
領悟先變之法 148
重視時間和效率 158
妙用變化的時機 166
打破常規,超越常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