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比一比,永樂大帝樣樣不輸人!
但是這個好皇帝為什麼這麼壞?
為什麼歷史總是一筆帶過他?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多,但有個皇帝充滿傳奇卻少有人討論。
他是明成祖朱棣,後世稱他為永樂大帝。
永樂大帝一生謎團多,但他作的最奇怪的一件事是:搶了自己姪子的皇位,當上皇帝後卻片刻也沒享樂,刻苦自勵。最後還落了個過勞死。他到底圖的甚麼?
永樂可說是個好皇帝,卻又壞到骨子裡。
這個好皇帝為甚麼這麼壞?
他好在哪裡?他建樹多—遷都北京、疏通運河、建立內閣制,作的許多事情影響至今。他每天費心治國到深夜,工時之長連正月初一都開工。最後死於出征途中,名副其實的過勞死。可說是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他壞在哪裡?他搶奪皇位不擇手段,誅文官十族,設東廠,恢復錦衣衛,比起納粹有過之無不及。他沒有安全感,防衛心高,都是因為得位不正。
歷代皇帝PK戰
朱棣這個人的功績,不僅能跟秦始皇比一比,也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傑出的皇帝相比,
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殘暴指數比一比:朱棣VS秦始皇。秦始皇將誅族發揚光大成誅三族、五族、七族;朱棣一口氣誅十族。
這是中國歷史上創紀錄唯一的一次。朱棣勝 !
◇外交版圖比一比:朱棣VS漢武帝。漢武帝北伐匈奴,張騫出使西域。朱棣派陳誠出使西域,鄭和七次下西洋,
所歷三十餘國,最遠到達北非,完成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之舉。朱棣勝!
◇太平盛世比一比: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與朱棣的「永樂盛世」同為盛世,外患平定,文教復興,社會安定,但明朝於此時達鼎盛時期,是世界第一強國。朱棣勝!
◇神經兮兮比一比:朱棣VS宋太祖。宋太祖為了怕人奪他的皇位,在京城建立了禁軍。朱棣也建立了禁衛軍京師三大營,還設立東廠。朱棣勝!
◇熱愛親征比一比:朱棣VS康熙。康熙皇帝親征蒙古噶爾丹,朱棣親自率師出征蒙古,前後親征多達五次,最後死在出征途中。朱棣勝!
你所不知道的永樂大帝
第一、謎團多。生也謎團死也謎團。他身世成謎,連當上皇帝也不為自己母親正名,他死得離奇,傳聞是在出征時被野獸咬死,屍骨無存。在奪位過程中,更充滿稗官野史傳奇之說,朱棣一生可說是籠罩在迷霧中。
第二、做事多。五征漠北、遷都北京、疏通運河、建立內閣制。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所歷三十餘國,使明朝的文治武功達到世界史舞台上的高點。開創了有史以來的大盛世。卻也誅殺大儒方孝孺十族,設置東廠、恢復錦衣衛,強化專制的恐怖統治,讓明朝盛極而衰的關鍵。好事壞事都作得多!
第三、爭議多。得位不正,發起靖難之役,自其姪兒建文帝手中搶來皇位。與秦始皇並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統治者。有人說他的功績「遠邁漢唐」,但也有人說他「暴於贏秦」,是個殺人魔王。他是大冒險家鄭和背後那雙推手,也是影響中國政治制度和統治中心的創始者。但同時,他也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作者簡介:
商傳
商傳,1945年生,河北省清苑縣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明史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後在明史研究室、社會史研究室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明史研究,早期側重于政治人物與典章制度研究,後轉向社會文化史研究。現任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歷史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永樂皇帝》、《明代文化志》等。
章節試閱
凡是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人,都一定要去那裡的第一陵——長陵。這座陵墓裡就埋葬著本書的主人公——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朱棣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歷史人物。
說到永樂皇帝朱棣這個人,首先大家會想,他長得是什麼樣子的呢?
如今我們在長陵的大殿裡可以看到一尊朱棣的銅坐像——他身穿龍袍坐在皇帝寶座上,留著長鬍鬚,樣子十分威嚴。這尊雕像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按照歷代帝王畫像做出來的。那麼,朱棣本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呢?
在史書中,還真找不到關於朱棣長相的詳細記載,可是在當時來中國的外國使臣們的記述中,卻有關於他長相的記述。永樂十八年(1420)歲末,朱棣遷都北京的前夕,一批來自中亞的使臣在北京皇宮的午門,見到了朱棣。這些使臣就記下了他們見到的朱棣當時的樣子——「中等身材,面不過大,亦不過小。有鬍鬚,約二三百莖,分三四卷,長達於胸」。這些鬍鬚被放到了朱棣胸前的一個很精緻的小緞袋中,氣宇軒昂且威嚴。看來還真跟我們今天看到他坐像的樣子差不多。
我覺得這些雕像和畫像都與朱棣本人不僅形似而且還神似。他就是這麼一個不苟言笑,威嚴尚武的皇帝。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怎麼評價這位威嚴的皇帝呢?清朝皇帝曾給過他一個評價:遠邁漢唐。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朱棣生平的功業,遠遠超過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個朝代——漢朝和唐朝。我們不是經常說起“漢唐盛世”嗎?漢朝和唐朝是兩個了不起的時代,而朱棣的時代居然會遠遠超過漢唐時代。這個評價確實很高呀!
明朝開國皇帝名叫朱元璋,他的名字大家都如雷貫耳。他從小和尚一直做到皇帝,一生充滿傳奇,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很大。清朝皇帝也給了他一個評價,叫做「治隆唐宋」,就是說在他當皇帝的時代,明朝可以跟歷史上的唐朝和宋朝相媲美。可能清朝皇帝是在誇獎他,可是我倒覺得這個評價其實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說能夠跟歷史上的唐朝媲美,我覺得還不錯,可是宋朝就沒有唐朝那麼神氣了。宋朝的時候,北方先後有遼、金、元興起,對宋朝形成很大威脅,經常挨打。所以不知道清朝皇帝的這個評價到底是什麼心思,是不是說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實也跟宋朝一樣,北方還有我們大清,大清就好比是遼、金、元。清朝皇帝說我這是在表揚朱元璋,可是我總覺得對朱元璋的評價不如對朱棣的評價高。
這樣一個了不起的時代的皇帝,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遠遠超過漢、唐的盛世,可是我們許多人卻怎麼不大知道呢?
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年號永樂,所以也被稱作永樂皇帝。
這就讓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朱棣既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怎麼會當上皇帝的呢?在中國歷史上一般情況不是都由最年長的兒子太子繼承皇位的嗎?另外,朱棣怎麼成了第三代皇帝呢?那第二代皇帝又是誰呢?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名叫朱允炆。朱元璋臨死前,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孫子,沒有傳給兒子。那朱棣怎麼又當了第三代皇帝呢?朱元璋的孫子怎麼把皇位又傳給了朱元璋兒子呢?這不是亂了祖宗家法了嗎?
這確實不是一般的亂。因為朱棣的皇位不是誰傳給他的,是他自己動手搶來的,這在歷史上叫做奪位。朱棣原來是靠奪位登極的,是從他親侄子的手中硬生生搶來的皇位。朱棣發動的這場奪位戰爭,便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原來朱棣得位不正,不是通過正常程式繼承皇位的,因而名聲不好。而且他的奪位,也沒有改朝換代,是他們朱家的內鬥——親叔叔把親侄子從皇位上拽下來,這在歷史上就被說成「篡改」,再說不好聽一點,叫做「篡逆」。從別人手裡搶來皇位,這在歷史上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嚴重事件。
朱棣背上了如此一個不好的名聲,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光彩,有非議。還不僅如此,就連對他奪位以後做的事情,也有不同看法和爭議。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用硬幣正反面的原理——朱棣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殺人魔王,也有人說他功業卓著。清朝皇帝先是說他「遠邁漢唐」,這就等於是認可了他的功業,認可他創建了一個時代的盛世局面;可是同時也說他「暴于嬴秦」,也就是說他比秦始皇還殘暴,心更狠手更辣,殺人更加不眨眼。
朱棣這個人的功績,不僅能跟秦始皇比一比,也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傑出的皇帝相比,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朱棣VS秦始皇。他們之間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幹了一件引起後人強烈詬病的事情——焚書坑儒;朱棣當了皇帝之後,殺了不少朝中文臣,也引來許多人批評。他們兩個人在歷史上都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暴君的名聲。朱棣和秦始皇嬴政同時還都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沒有死在皇宮中的皇帝: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朱棣死在出征途中,因此也就都引出了一些關於他們死後埋葬的傳說。
秦始皇雖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可是他那時候建立帝制統治經驗還不夠豐富,以至於秦二世而亡。朱棣畢竟比他晚登場了一千多年,情況不一樣了,先人傳承下來的統治經驗也豐富多了,所以朱棣能使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得以延續,而且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基礎。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比秦始皇成就的統一事業要大,而且奠定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基礎。雖然這兩人都沒死在皇宮而是死在外面,但朱棣死在征途中,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這樣看來,似乎應該是朱棣死得更壯烈一些。
朱棣VS漢武帝。大家知道漢武帝的主要功績是對付北方匈奴,並且取得了很大勝利,為了對付匈奴,他還派了張騫出使西域。與之相較,朱棣不但派了陳誠出使西域,而且派了鄭和下西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之舉。朱棣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統治,那是比漢武帝要厲害多了,他不光是派遣武將出征,而且還親自率師出征;此外,他在西北設立了地方行政機構哈密衛,在東北設立了軍事機構奴兒幹都司。
朱棣VS唐太宗。朱棣自己最喜歡自比唐太宗,因為他跟唐太宗一樣,都是靠發動政變奪取了皇位。可兩者有程度與力度上的差別:唐太宗是靠一個宮廷政變就把皇位奪下來了,而反觀朱棣的奪權之路可並非一蹴而就的,他的政變是一場戰爭,是真刀真槍跟朝廷打了三年的硬仗,最終打下南京,奪得皇位。最後,唐太宗建立了一個「貞觀之治」,朱棣也打造了一個「永樂盛世」。
朱棣VS宋太祖。宋太祖要跟朱棣比,那可就不能比了。宋朝的時候,北方有遼、金、西夏,後來又有元,宋朝沒有能真正統一全國。宋太祖倒是在保皇位上下了不少工夫,為了怕人奪他的皇位,在京城建立了禁軍,《水滸》中的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宋太祖把主要軍力都集中到京畿來了,這樣做造成了宋朝內強外弱的局面。朱棣也建立了禁衛軍京師三大營,可他不只是為了加強對內統治。要知道,三大營是明朝軍隊對外出征的主力。所以在朱棣的時代,明朝的軍事力量可不弱,當時明朝也是世界第一強國呢。
朱棣VS康熙。康熙皇帝不是親征了蒙古噶爾丹嗎?可是朱棣不但親自率師出征蒙古,而且前後親征長達五次。他還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幹都司,實際控制了以女真族為主體的東北地區;他又在西北設立了哈密衛,加強了對西北的控制。此外,他也在西南建立了貴州省,在南方設置交阯省;在制度上建立內閣,完善科舉制,成就了一代的制度。
朱棣死後,他的廟號起初叫「太宗」,即明太宗。所謂廟號是指把皇帝的牌位放到太廟去的時候,那塊牌位上面寫的名號。按照中國歷史上的習慣,開國皇帝一般叫「太祖」,繼承開國皇帝的就叫「太宗」。可是因為朱棣在明朝歷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他不僅繼承了朱元璋的開國事業,而且還有開創之功。所以到了他的後世子孫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又把他的廟號改成了「成祖」,跟朱元璋一樣,成為了明朝的二祖。因此後世也叫他「明成祖」,就是說他也是一位開基立業之君。不過朱元璋是開創,而他是建成,這兩位皇帝共同完成了有明一代的開國之業。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制度中,皇帝的諡號一般都是一個字。所謂的諡號指的是皇帝死後給他的具有概括性評價的一個字。
朱棣的諡號是一個「文」字,意思是說他文治傳世。這個諡號起得有點不大對勁,其實他跟他父親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武功成就事業的。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意思是武功巨大。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年號是建文。這一回他不要武了,要文,要改變重武輕文的局面。到了第三代,朱棣的年號是永樂。既不是武,也不是文,而是一個與文武不相干的年號——永樂。「永樂」就是永遠高高興興,永遠與民同樂。這當然是一個很令人歡欣的美好願景。年號不用武,也不用文,可到了諡號還是用了個「文」字,這就表示,朱棣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事業還是在文治方面。
事實是這麼回事嗎?不是。朱棣一生,最重要的成就,還是武治。他可謂是一生戎馬,他這個皇帝的位子,都是他赤膊上陣打仗打下來的。即便是當上皇帝後,他仍在帶兵出征打仗,以致最後死在了出征途中。照這麼說,他的諡號應該是個“武”字。但為何如此一個武皇帝,得到的諡號卻是個「文」字呢?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諡號是他死了以後才有的,所以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後人的意思。他的後人希望「文」,於是諡「文」,希望「武」,則諡「武」。到了朱棣的繼承人當了皇帝,正是需要文治的時候,於是把他定位為文皇帝,以後就繼承他的文治,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把朱棣跟歷史上歷朝名帝一比,就發現他的確算得上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像他這樣一位在歷史上有影響、有作為的皇帝,為什麼大家對他瞭解得不夠多呢?我覺得一個主要原因是他不是開國皇帝,而他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名氣又太大,一說到明朝,人們一般先想到朱元璋,這樣一來,就把朱棣給壓住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得位不正。他是從侄子手裡搶來的皇位,所以批評聲多,讚揚聲少。
我把永樂皇帝朱棣這個人總結為一位「三多」皇帝,即「朱三多」。什麼叫「三多」皇帝呢?就是說他這個人一生有三種事情最多。
這「第一多」是歷史之謎多。在朱棣的一生中,有許多至今也無法解開的謎團。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死在北征回師的途中,並且被埋葬在十三陵的長陵裡面吧。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統一朝代的皇帝,沒有死在皇宮中,而是死在外出途中的實在不多,比較有名的就是他和秦始皇。這兩個皇帝都是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皇帝都殺了不少文化人,一個是焚書坑儒,一個是殺建文朝遺臣。所以後世的文人們就老說他們的壞話,甚至給他們編故事。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的,被後世杜撰的故事不少。永樂皇帝是死在出征回師途中的,因此傳聞也不少。
皇帝死在外面,在當時實在是一件突發的大事,最害怕的就是引發政局的不穩定。所以他們倆死的時候,都秘不發喪,就是不讓人知道他們的死訊。等到朝廷中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才能公開消息。這樣一來,也就引出了一些傳聞。按照史料記載,朱棣死後就埋葬在長陵之中。除了他之外,還應該埋葬著他的皇后徐氏。可是有人卻爆出朱棣並沒有埋葬在這座陵墓中的猛料,說他是在出征中打獵,被野獸咬死,屍體也被野獸叼走了,長陵其實只是他的衣冠塚。明朝有位詩人區大相曾經寫詩說:「文皇鼎成後,此地葬衣冠。」(區大相:《太史集•供事長陵詩》,轉引自《日下舊聞考》卷一三七)「文皇」,指的就是朱棣。
後來的人就說,你看,當時人的詩裡都說長陵葬衣冠了,那還不是衣冠塚嗎?其實長陵不可能是朱棣的衣冠塚。因為在明朝的史料中,不僅記載了朱棣在北征回師途中病死的過程,而且明確記述了朱棣被埋葬到長陵裡面的整個過程。有憑有據,不大可能去編造。當然,要想實實在在地證明這一點,有待於將來有朝一日打開這座陵墓,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
其實不只是對朱棣死後埋葬有這樣的傳說,他的出生也是一個歷史謎團。也就是說,他從生到死,都有歷史之謎。朱棣是怎麼出生的呢?他真正的生身母親到底是誰?是不是像官修史書中記載的,是朱元璋的皇后馬氏?關於這些謎團,野史筆記中都有著與正史不同的記載。
朱棣打敗了侄子朱允炆,奪得了皇位。他奪位以後,那個被他趕下臺的侄子建文帝到哪裡去了?是在宮中被燒死了,還是逃出皇宮藏身於寺院,還是隱居於民間?這件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大謎團。
這些歷史謎團,有的今天已經有了答案,有的至今神秘依舊,甚至成了千古之謎。
朱棣的「第二多」是他幹的事情多。咱們來看看朱棣從奪位登極,到他去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幹了多少大事吧。
首先,他派鄭和下西洋,組建了最偉大的船隊,先後七下西洋,一直航行到非洲東海岸,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航海壯舉。同時,他還派陳誠出使西域,也就是今天中國西部到中亞的地區。
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朱棣曾親自率領軍隊先後進行了五次北征,至今北方還流傳著「燕王掃北」的故事,這就是歷史上的「五征漠北」。
他在北京的北郊昌平,建了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墓——長陵。他把長陵建在昌平的時候,國都還沒有遷到北京來。他的這一用意就是讓自己死後也守衛在北方,向後世的子孫昭示對於北方邊境的關注。
朱棣還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並且為此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和北京的宮殿。為了保證國都北京的供應,他還重新疏通了大運河,利用運河開展漕運,使運河成為重要的南北運輸大動脈。
朱棣的眼界與謀略不光限於對中原地區的保護和發展上,他還關注邊疆的長治久安。例如,他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幹都司衛所,保證了對東北的管理;在西南開設了貴州省(那時叫布政使司);在今越南北方開設了交阯省。此外,他還利用對於宗教的尊崇,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控制。
比起「武」,朱棣在「文」上也有建樹,他重視文化事業,下令修纂的《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就是按照百科式的分類修纂的圖書。這部《永樂大典》與清朝人修纂的《四庫全書》不僅形式不同,目的也不同。修纂《永樂大典》並非出於文化專制的目的,而只是為了保留下更多的史書,能夠為後人所用。
在制度建設方面,朱棣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確立的內閣制度,不僅成為明朝政治體制的重要特點,而且對後來全世界的政治體制都有所影響。
以上這些大致都算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放到歷史其他一位皇帝身上,都足以傳名千古了。要不怎麼說他厲害呢,這麼多大事都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所以說,朱棣實在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
朱棣的「第三多」是爭議多。這人紅爭議自然也就多了,讓我們來看看後人對他的爭議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一條是他得位不正。他原本並不是朱元璋選定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選定的繼承人是當時的皇太孫、朱棣的親侄子朱允炆。朱棣是從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裡搶來的皇位。人們常說「成者王侯敗者賊」,朱棣雖然奪位當上了皇帝,可是被他趕下臺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史冊中並沒有被視為「賊」,倒反而是朱棣因為奪得皇位後,為了證明自己奪位有理,大肆殺戮,因而背上罪名。魯迅先生在批評那些正史中誣衊明末農民軍流寇殺人的時候,就稱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這父子倆是「坐寇」,「寇」就是「賊」。
引發對朱棣評價有爭議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他的統治手段。朱棣為了加強對全國官吏、軍民、百姓的統治,利用了身邊的宦官,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當然朱棣用太監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讓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就可以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可是他也利用宦官設立了東廠。什麼是東廠呢?就是由宦官設立的一個偵緝天下官員、軍民、百姓的特務機構。這個機構比國家憲兵警察局式的錦衣衛還厲害,想抓誰就抓誰,而且派了許多特務密探,當時就叫「番子」,到處刺探官員和百姓的隱私。就連他派出去調查別人的官員,其實也在他的秘密調查之中。這樣一來,就開創了特務政治的惡劣先例。
我覺得,主要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後人對朱棣評價的爭議。所以我們說,朱棣這個歷史人物是一個謎團多、做事多、爭議多的「朱三多」。
凡是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人,都一定要去那裡的第一陵——長陵。這座陵墓裡就埋葬著本書的主人公——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朱棣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歷史人物。說到永樂皇帝朱棣這個人,首先大家會想,他長得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今我們在長陵的大殿裡可以看到一尊朱棣的銅坐像——他身穿龍袍坐在皇帝寶座上,留著長鬍鬚,樣子十分威嚴。這尊雕像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按照歷代帝王畫像做出來的。那麼,朱棣本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呢?在史書中,還真找不到關於朱棣長相的詳細記載,可是在當時來中國的外國使臣們的...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歷史上被避而不談的盛世
朱棣這個歷史人物是一個謎團多、做事多、爭議多的「朱三多」。
第二章 生母之謎
其實朱棣的生母並不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馬皇后,那麼這個被歷史掩飾的女性又是誰呢?
第三章 封藩燕王
洪武三年(一三七○年),朱棣分封燕王,但是藩王前往封地就藩時,卻沒有他的分,難道封藩有了什麼變化嗎?
第四章 宰相造反
胡惟庸謀反,促進了朱棣立刻得以就藩。
第五章 從何時開始興起奪嫡的企圖?
一次偶然機會,朱棣遇到一個千古難遇的奇才,激發了他的奪嫡之心。
第六章 第一次率師出征
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年),朱棣第一次率師出征,這顯然是朱元璋安排的一次試驗。
第七章 太子早逝種下禍因
朱元璋本來安排長子繼承皇位,希望他將來大展宏圖,治理好天下,太子朱標卻英年早逝。
第八章 冥冥天意
冥冥之中似有一隻手在擺弄安排著這一切,將朱棣所有的競爭對手一個個地淘汰掉了。
第九章 造神運動
道士預言:「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一場生死之爭由此揭開序幕。
第十章 燕王重病不起?
就在朝廷進行削廢藩王之時,突然傳來燕王在北平重病不起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十一章 朱棣如何打一場實力懸殊的戰?
朝廷以天下之力,來對付藩王的一隅之力,朱棣憑著這麼點力量該如何迎接這場實力懸殊之戰?
第十二章 以上天之意清君側
朱棣起兵的口號:「奉天靖難」,意思是他的行動是奉上天之意,來平定國難。
第十三章 老將出馬
能夠勝任討伐燕王朱棣任務的,就只有長興侯耿炳文了。
第十四章 兩方實力懸殊
朱棣說李景隆必敗,因為他是個「寡謀驕橫、不知用兵」的「膏梁豎子」(富家小子)。
第十五章 朱棣屢戰屢勝的關鍵
朱棣起兵以來,與朝廷對戰場場勝仗,為何朱棣能屢戰屢勝呢?
第十六章 對手不堪一擊
朱棣運氣好就好在,他的對手實在是一個秀才朝廷,不具備能戰勝朱棣的軍事才能。
第十七章 兵臨城下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準備攻城,但這最後一戰的結果如何,還尚未可知。
第十八章 朱允炆下落成為歷史懸案
南京破城後,建文帝朱允炆搭上一葉小舟,開始流落江湖的生活,據說流亡雲南。
第十九章 株連十族
作為一種刑罰的滅門九族,因方孝孺的剛直不屈,被朱棣追加將其弟子友人列為一族,株他十族。
第二十章 有所作為的皇帝
朱棣想當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有作為就一定得成就大事業,於是成就了一個「永樂盛世」。
第二十一章 這個皇帝工時長
朱棣在位的八千多個日子裡,從未浪費過一天。他的所作為為,可用四個字來總結:勵精圖治。
第二十二章 內閣制的創始
朱棣設置內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種帶有根本性的制度變化,當時入閣的人,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批內閣成員。
第二十三章 東廠與錦衣衛
東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是明朝人人聞而生畏的特務憲兵機構,為禍官民。
第二十四章 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一四○五年),鄭和率領一支龐大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第二十五章 以宗教作為統治手段
朱棣推崇道教與真武大帝到了極致,還下令打造武當山這個人間仙界,期以宗教為統治政治手段。
第二十六章 永樂大典的編撰
《永樂大典》,一部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共有二二八七七卷,分為一一○九五冊,書目就占了九百卷。
第二十七章 御駕親征漠北
這部《永樂大典》巨著編成後,朱棣卻將其束之高閣,因為自這部書修成後,他便忙著騎馬打仗去了。
第二十八章 遷都北京
朱棣在北京治病的兩年期間,悟出了一個改寫歷史的道理,就是從南京遷都到鞭長莫及的北京。
第二十九章 平定西南
朱棣雖在安南國設立交趾省,卻一直沒有真正安定下來,這成為讓朱棣朝廷頭痛的事情。
第三十章 朱棣兒子們爭奪皇位繼承權
帝王家事,同時也是國家大事,就是朱棣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繼承權之事。
第三十一章 積勞成疾
史書一般只說朱棣晚年多病,但其實他一直都是個疾病纏身的人,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名副其實的「病夫治國」。
第三十二章 死於征途
朱棣雖然終生疾病纏身,晚年疾病更加嚴重,卻仍然決定多次北征,最後死於征途中。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歷史上被避而不談的盛世
朱棣這個歷史人物是一個謎團多、做事多、爭議多的「朱三多」。
第二章 生母之謎
其實朱棣的生母並不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馬皇后,那麼這個被歷史掩飾的女性又是誰呢?
第三章 封藩燕王
洪武三年(一三七○年),朱棣分封燕王,但是藩王前往封地就藩時,卻沒有他的分,難道封藩有了什麼變化嗎?
第四章 宰相造反
胡惟庸謀反,促進了朱棣立刻得以就藩。
第五章 從何時開始興起奪嫡的企圖?
一次偶然機會,朱棣遇到一個千古難遇的奇才,激發了他的奪嫡之心。
第六章 第一次率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