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天底下沒有盡善盡美的管教方法,也沒有哪種一方法能夠完全掌握孩子。孩子很快就長大了,父母必須在他們離家獨立前,確定他們擁有穩定且健康的人格與價值觀,確定知道世界如何運作。
好的管教方法能幫助你,在不動怒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本書共分成七大章節,並提供了以下的「不動怒」教養技巧。
1. 八種提升親子關係的技巧
2. 七種避免親子角力戰爭技巧
3. 五種不作缺席父母的技巧
4. 十種有效溝通的技巧
5. 十種處理憤怒情緒的技巧
6. 八種具有有效管教的技巧
章節試閱
一、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儘管我們喜歡把家庭或學校當成民主的系統,但孩子卻能意識到,這個系統中存在著上下層的權力關係,而他們必須適應。
1.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絕大多數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希望能夠採取「民主」的態度,但最後往往發現它其實窒礙難行。當做父母的過於強調「民主」教養方式時,他們會備感罪惡,並且執意的想要達成這個堅難的任務;而孩子在這種「民主」教養的過程中,他們所得的並不是滿滿的自信,而是重重的壓力與不安、困惑。
親子關係畢竟不同於婚姻關係,無法像婚姻關係一樣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即使家庭和學校努力的想要以民主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但在孩子的觀念裡,它們永遠存在著上下層的權力關係,也必須去適應這樣的關係。因此,儘管大多數的孩子會以不同的程度去挑戰父母的權威,但是只要父母「發威」,孩子就會乖乖的收斂自己的行為。
可見,在家庭結構中,親子的權利位置並不平等,也不應該平等。在家中,孩子擁有被愛、被尊重與被照顧的權利;但這並不表示當遇到問題時,他也能夠擁有做決策、訂定方向的權利。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並非孩子可以樣樣以自由選擇的,所面對的所有問題也不是都可以坐下來商量的,孩子可以做什麼樣的選擇與決策,必須依視他們的心智成熟度與社會化程度而定。
孩子雖然擁有被愛和被照顧的權利,但他們也需要被保護、教導、指引和約束。套句老話,他們需要教養。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才是當家作主的人,但這並不意謂著父母會用獨裁和控制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而是意謂著父母提供孩子對家庭的需求;當孩子遇到危險、困難時,父母會挺身幫孩子度過難關;當孩子面臨人生重大事件時,父母能夠幫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進而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可見,基於實際、健康和安全的理由,父母絕對不可以讓孩子搶了你們的權仗。至於那些被孩子搶走權杖的父母,不論他們當初的出發點是否良善,最終會招致更多的衝突,帶來更多的不安,導致親子之間的問題日益增加與嚴重。
就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無法完整表達情緒、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性情衝動且任性。這並不是指他們「不好」,而是指這原本就是他們的天性,因為他們就只是個孩子,這些行為都是正常、可以被接受的。相信所有做父母的都明白,孩子需要的是接受教育,學習負責、適當的行為;良好的判斷能力和社交技巧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必須經過學習與體驗而得到的,因此在未成年之前,他們都必須接受父母親的管教與約束。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是老師、是上司、是指導者,但絕對不是平起平坐的朋友。在孩子成年之前,他們需要的絕對不是朋友,而是比朋友更重要的角色──父母。在塑造孩子成熟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要投入大量的關懷與注意,既要有愛心,也要訂定紀律,約束行為,並且要持續執行,幫助孩子學習各種知識與技巧,幫助他們社會化;而孩子得學會尊重規範和權威,學會計畫、思考的技巧,學會忍受無法隨心所欲,學會為日後遠大的目標而努力,學會體讓並尊重他人的權利。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雖然他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但父母才是唯一掌控權利的人。
2. 不要想當完美的父母
許多書籍、雜誌與電視節目,都不停的強調「完美父母」的重要性,教導爸爸、媽媽們要如何當個「好父母」,它們為「完美父母」畫出了一個美麗的畫面:父母慈愛、孩子孝順又用功,一家人快樂和諧,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而當父母長期遭受這些媒體的轟炸後,他們會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父母」的要求,而漸漸的開始產生罰惡感,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無法有效的教養孩子。
其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理想的家庭」,「完美父母」只是種假象,所以爸爸媽媽們不需要去追求那些永遠都無法達成的標準,也不需要為了無法當個完美父母而心生內疚。許多還沒有當父母的人,總會信誓旦旦的說:「我以後絕對不要像我的父母那樣,我要做個完美的父母。」但是,一等他們當上了父母,他們的表現往往與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樣。完美父母只是我們心中的幻想,那與我們實際表現出來的樣子有著極大的落差。完美父母只是個假象,它不但不會讓親子關係變美好,反而還會傷害了親子關係。請你仔細的檢視自己,是否也陷入下列這些完美父母的假象中。
完美父母相信能夠營造高品質家庭時間
營造高品質家庭時間是所有父母的理想,如果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父母的心中往往會產生愧疚感,然而,何謂高品質家庭時間呢?父母心中的高品質家庭時間會是孩子所需要的嗎?
高品質家庭時間的首要條件是,不論規劃的內容為何,它都必須是所有家庭成員能夠樂在其中的活動,但是要符合這個條件實在太困難了。當你費盡心思規劃出你心中理想的高品質家庭時間後,卻發現你的孩子不願意配合時,這個規劃不但為你和孩子帶來壓力,也破壞了你和孩子日常的和諧生活,而鬧得家庭氣氛不愉快也不想參與。
完美父母能夠與孩子達成公平協議
在擁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裡,父母一定經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不公平」的話。孩子之間幾乎什麼事情都要計較,他們會計較誰吃了比較多的蛋糕,誰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多,誰得到的禮物比較多或比較昂貴。有位母親還曾經表示過,每次全家去度假結束後,她的女兒就會計算她在度假照片上出現的次數,看看哪個孩子出現的次數最多。
這種抱怨是無法避免,也永遠無法停息的,你只能接受它,因為不論你怎麼做,孩子就是會抱怨、會計較,而盡你所能的要做到一切公平,那只是在浪費時間吧了。
完美父母會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
只要有兄弟姐妹的人都知道,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態度都不一樣;而身為父母者也很清楚,他們無法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人格都不同,有的特別活潑、有的特別安靜害羞,有的勤快、有的懶散……,自然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教養孩子。雖然父母因孩子的獨特而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也知道不該偏愛某個孩子,但是難免還是會比較喜歡某個孩子,尤其當那個孩子特則貼心、好相處的時候。
完美父母相信,孩子會以全部的愛來回報他們
許多父母一心追求完美父母的境界,想以民主、自由、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互動,於是,因為擔心會給孩子帶來一時的不快樂,不想讓孩子感到掃興,總是不忍心對孩子說「不」,也很難對孩子設立「規則」,但不幸的,這卻正好是父母的責職所在,他們必須經常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掃興的人」。不論父母扮演的角色取悅孩子掃孩子的興,他們總是無私無我的為孩子奉獻,但孩子卻往往把這樣的奉獻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對父母表達感激之意。他們用民主、自由、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但孩子卻覺得他們一點都不民主,也不覺得他們是自己的朋友。
追求完美父母的結果是,你的人心將充滿罪惡感與自責。其實,你真正該追求的目標是,當一個「不完美」、「剛剛好」的父母,才能教出真正懂得愛你的孩子。
3. 要當不專制但有威信的父母
父母一旦失去了權威,孩子就會爬到父母的頭上,但父母若過度的權威,只會教養出無法獨立自主與思考的孩子。因此,父母在掌握權威的同時,必須兼顧到如何滿足孩子對自由的需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們必須逐步的學會自主的處理自己的問題。至於,哪些事情是孩子能夠自主的,哪些事情該由父母來決定,得視孩子的年齡與心智成熟度而定。在決定孩子可以擁有多大的自由度上,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然決定的過程當中是可以和孩子討論協商的,但最後父母還是要依孩子的最大利益作判斷。這麼做完全是基於父母負責的態度,與專制無關。
不專制不代表放棄權威,寬容也不代表孩子就能真正學會民主的真義。有些父母怕自己太專制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所以處處自我懷疑,最後反而演變成對孩子的作為過分寬容,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日益消極。這種過度寬容型的父母,常常因為罪惡感所致,逃避任何可能會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機會。只是,從這樣的互動關係中,孩子們很快的就掌握到與父母爭權的訣竅,他們只要在父母身上製造罪惡感,或者和父母吵鬧,最後一定能目的得逞。父母以「公平」和「支持」的善意出發,結果卻演變成一場長期抗戰,孩子不但無法學會尊重、服從長輩的品德,還會把長輩視為競爭的同儕,長期惡性循環下,將演變出更具操控性、壓力和製造罪惡感的把戲。這種關係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沒有好處。
為孩子訂定規則、限制是父母的責任。雖然孩子渴望自由,討厭被約束,會想盡辦法逃避這些規則與限制,但是為了保謢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得以安全、快樂的成長,訂定規則、限制是必要的。父母無法強迫孩子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事情,無法強迫孩子體諒他們訂定規則的苦心,甚至孩子還會覺得他們是個專制的父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訂定規則、限制,可以讓你在對待孩子時具有威信,不會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
父母要懂得善用威信,但也要懂得自重且不專制、不縱容,這樣才能讓孩子尊重你的權威。在與許多家庭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尊重父母,往往是因為父母有罪惡感,對自己的角色缺乏信心,不敢做出積極的回應。這些父母所不了解的是,有威信的父母不代表就是專制的父母,或是會虐待孩子的父母。有威信的父母對待孩子是愛之深、責之切,努力積極的正向引導孩子;而有罪惡感的父母則會以消極的方式對待孩子,親子關係充滿著散漫的氣氛,導致孩子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
4. 威脅、恐嚇是沒有用的
在教導孩子時,許多父母都成了『威脅』和『恐嚇』的專家,尤其是母親。他們往往不是展現適當的威信,而使用恐嚇、恐嚇和專制的手段,讓孩子感到害怕,或是讓孩子產生罪惡感,以迫使他們乖乖的聽話行事。舉個我們最常看見的例子,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母親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或者,「你再哭鬧的話,我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如果恐嚇、威脅的話只是純粹警告之用,也許可能收到某種程度的效果。孩子的確因為害怕而向媽媽求救,而母親的心裡也得到了滿足。然而,這種教養方式其實是非常不當的,對孩子只有傷害而毫無利益,因為威脅、恐嚇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與自我價值,導致孩子以妥協和消極反抗的方式來回應父母。然而,許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威脅已經成為父母動手打孩子的前奏。當父母見到孩子對自己的恐嚇、威脅不以為意時,便會進一步的採取毆打的手段來規範孩子。
孩子是的很聰明的,他們懂得觀察父母,當發現父母一味張牙舞爪的威脅、恐嚇,而無法徹底執行他所說的話時,便不再把父母的警告放在眼裡。例如,在答應兒子和朋友出去玩的時候,爸爸警告兒子:「十點以前要回到家,否則你就要被禁足一個星期。」通常,孩子一定會伺機試探,心想,爸爸也許只是口頭上說說罷了。但是,如果孩子從先前的經驗中得到教訓,知道爸爸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便不敢以身試法。
父母若過度依賴威脅的手段,動不動就出言恐嚇,孩子難免心生不滿,甚至以充耳不聞作為消極抵抗,尤其以正處於叛逆階段的青春期孩子最為嚴重。十六歲的瑞德是個高一學生。他爸爸宣稱,如果瑞德的成績無法保持在前三名,就要取消他暑期出國遊學的經費。瑞德對爸爸的威脅手段感到氣憤難當,心生報復:「哼,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子,我絕不讓他以為嚇到我了。我偏偏要讓成績掉到三名以外,讓他看看我是不吃這一套的,看他以後還敢不敢威脅我。」
恐嚇、威脅型的父母,凡事要求孩子要按照自己意願去做,在決定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時,也不會考量到孩子的最大利益,這自然不是一個負責的父母應有的態度。一般而言,這類型的父母,其本身就有自卑的問題需要克服,他們不像威信型的父母,在決定關於孩子的事情時,會以孩子的最大利益作考量,並且在這樣的前提下,與孩子採取最好的互動模式,讓孩子覺得他們的處理方式合於情理,如此父母能夠堅持自己的態弁,孩子也不會因為怨懟而心生反抗。
5. 孩子就是需要約束
孩子有權利得到父母的愛、照顧與保護,但他們同時也必需要接受父母的教導、指引和約束。總之,孩子就是需要約束與教養。
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父母就是當家作主的人,孩子必須接受父母的約束與教導。當然,所謂的「當家作主」並不是指父母會以獨裁和控制的手段對待孩子,而是當孩子面臨危險和困難時,父母會挺身而出陪伴孩子走過難關,並且在家庭遇到重大問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解決。
基於實際、健康和安全的理由,父母有責任訂定適當的規則,但是那些規則並非完全不可商量。關乎孩子的安全、健康與基本價值觀的規則,自然沒有商量的餘地;但若是關係孩子個人的選擇與喜好時,還是有妥協的空間。如果親子雙方在這一點上能夠建立共識,雙方的配合與信任關係便會日益堅固。至於那些放棄當家作主的權利的父母,不管日後他們多麼用心想要教導和約束孩子,最終都只會招致更多的衝突與不安,也會導致更多也更嚴重的親子問題。有了清楚、合理的規則與界限,加上家庭生活氣氛得宜時,孩子就會活在安全感中。只要他們遵守規則與界限,並不自找麻煩,就會覺得快樂、自由、被接納。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天性就是凡事以自我中心、衝動、任性,而且情緒表達不夠成熟。這無關乎孩子好或不好,只是表示孩子就是孩子。但是,如果大人表現出自私、衝動、情緒化的行為時,我們會說他真像個「孩子」,這就是在批評大人「不好」。在青春期結束之前,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也能被大家接受。孩子並非天生就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和社交技巧,所以他們需要接受教育,學習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養孩子的過程還包括教授他們各種知識和技巧。孩子需要學習尊重規則和權威,學習計畫、思考的能力,學習忍受先付出再獲得的道理,學習設定更目標並為努力的態度,還要學習尊重他人的權益。在這個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得付出極大的心力,不但要訂定規則以約束孩子的行為,及堅定持續執行規則,還要給予孩子大量的關注與愛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像個指導者,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
6. 明訂規範才能保護他
孩子需要規範和限制,而作為父母,訂定合適的規範則是你的責任之一,因為如此才能真正的保護孩子,幫助孩子更順利成長。只是,這也是你接受挑戰的開始,因為孩子通常不樂意被約束,會不停的抱怨你有多麼的不公平,會覺得他朋友的父母都沒有像你這麼「低級」!
雖然如此,但是為了孩子的長遠利益,你還是得明確的訂定規範。想想看,如果你凡事都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那麼後果會是什麼呢?可以預見的,你會發現孩子可能三餐都吃垃圾食物,每天熬夜不睡覺的打電動玩具或玩電玩遊戲,或者電視節目看夠癮了才願意去做功課,更別妄想他們還會幫忙你做家事……。凡事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相對的,你就變成了一個失職的父母。因此,父母要善盡對孩子指導監督的責任,適當的約束孩子完成他們本分內該做的事。
保護、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對孩子訂定規範就是保護、教育他們的好方法,父母絕對不要小看規範的重要性,也不必為了訂定規範而對孩子感到歉疚。所有的孩子都需仰賴父母的照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生活上,他們仰賴父母提供食、衣、住、行、娛樂;心理上,他們仰賴父母給予他們關懷與愛。一旦孩子所仰賴的這些需求消失了,他們便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又無所適從,很容易因而踏上歧途。
為了確保孩子能夠健康且安全的成長,同時建立家庭穩定的生活秩序,父母有責任對孩子訂定適當的規則。不過,當你在執行規則時,也應該堅持之中保有彈性。畢竟,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根本毫無商量的餘地,有些卻有討論的空間,當你仔細回想每次發生爭吵的行為時,你會發現它們並不是全都那麼毫無彈性。例如,當你所訂定的規則與個人的選擇、興趣或方便性有關時,它們是可以有彈性空間的;但當規則涉及安全、健康等問題時,當然就毫無討論的空間。
不同規則有其不同的達成方法。當你讓孩子自己決定要用什麼方式達成目標時,他會因為擁有掌控權而比較不會心生反抗。例如,每晚到了該上床睡覺時,他就喊著說他不累,抗拒著不想睡覺,這時你不妨順著他的意願,不強迫他一定得睡覺,但要求他只能躺在床上安靜的看書,等他夠累了,情緒也安靜下來後,自然而然就會睡著了。當天氣明顯轉冷了,但孩子卻堅持不願穿上厚重的外套時,你可以讓他把外套裝在提袋裡隨身攜帶,等他覺得冷時再穿上。
在執行規則時,你的語氣和用詞必須柔和,也不能因為孩子的反抗而動怒。不適當的語氣和用詞,容易導致親子間發生憤怒的權力拔河。在對孩子陳述規則時,千萬不要以命令式的憤怒語氣和孩子溝通,而要以柔和的語氣,堅定且清楚的陳述規則。命令且憤怒的語氣和用詞,只會讓孩子反抗你所傳達的訊息。
處理親子間的權力戰爭問題需要努力和耐心,尤其是當你又忙又累時,或孩子意志堅定的反抗規則時,為了避免發生爭執,你就很容易想要讓步,然而一旦你放棄堅持規則,日子久了,孩子就會爬到你的頭上,這對親子雙方將會都造成傷害。在日常生活事物上,如果你能夠孩子一些自由和彈性,你會發現,他愈來愈能夠接受自己做決定的挑戰,也學會謹慎的選擇自己的挑戰,並且能夠看到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對於無法商量的規則,你則必須堅守到底,如此不但可以減輕你的壓力,也能讓孩子懂得自律。
一、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儘管我們喜歡把家庭或學校當成民主的系統,但孩子卻能意識到,這個系統中存在著上下層的權力關係,而他們必須適應。
1.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絕大多數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希望能夠採取「民主」的態度,但最後往往發現它其實窒礙難行。當做父母的過於強調「民主」教養方式時,他們會備感罪惡,並且執意的想要達成這個堅難的任務;而孩子在這種「民主」教養的過程中,他們所得的並不是滿滿的自信,而是重重的壓力與不安、困惑。
親子關係畢竟不同於婚姻關係,無法像婚姻關係一樣建立在平...
目錄
前言 動怒無法教好孩子
一、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1.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2. 不要想當完美的父母
完美父母相信能夠營造高品質家庭時間
完美父母能夠與孩子達成公平協議
完美父母會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
完美父母相信,孩子會以全部的愛來回報他們
3. 要當不專制但有威信的父母
4. 威脅、恐嚇是沒有用的
5. 孩子就是需要約束
6. 明訂規範才能保護他
7. 別製造孩子的罪惡感
8. 設定界限與挑選戰場
二、親子角力戰爭
9. 親子角力不必大小聲
10. 不要假意接受孩子的行為
11. 解決衝突不要論「輸贏」
12. 別把衝突愈搞愈大
與孩子爭辯
對孩子讓步
對孩子說教
13. 不要陷入親子戰爭的陷阱
14. 把對抗扭轉為合作
15.不要阻擋孩子尋求自立
約束青春期的孩子
三、不作缺席的父母
16. 不作缺席的父母
工作狂型父母
自戀型的父母
婚姻困難型父母
健康不佳型的父母
17. 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陪伴時間的質與量
18. 做個能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避免權力區分式教養
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19. 建立家人的親密感情
談天說地
休閒活動
幽默與歡笑
20. 建立家庭的共同價值觀
全心接納
尊重彼此
相互支持
四、有效的溝通技巧
21. 依孩子的年齡作溝通
22. 正確的溝通技巧
提出問題
練習傾聽
摘要重點
引導
23. 有效的非口語溝通
24. 觀察孩子的天生性情
衝動、攻擊型孩子
緊張、敏感型孩子
羞怯、依戀型孩子
乖順、平和型的孩子
25. 在孩子情緒失控前採取行動
預想孩子慣有的反應,,在事發前先行介入
想辦法讓自己和孩子先冷靜下來
教導孩子換個方法處理狀況
26. 引導孩子自行解決問題
說故事
給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空間
27. 教導正向的溝通方式
幫助孩子說出心裡話
幫助孩子講實話
28. 不要處罰講實話的孩子
29. 別作獨裁父母
讓孩子參與決議
30. 鼓勵家人凝聚共識
五、有效處理憤怒情緒
31. 傾聽與回應
32. 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33. 給他說話的機會
34. 不要壓抑憤怒的情緒
感受並接納憤怒
不要處罰憤怒的情緒
35. 以建設性的態度處理憤怒
發洩不完的憤怒
建設性的處理
36.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
37. 拒絕孩子不當的要求
拒絕的方法
38. 不要被孩子的要求所操縱
39. 重視孩子的情緒健康
讓孩子感覺被重視
40. 成為孩子的諮詢專家
瞭解孩子的差異性
讓孩子做自己
六、要管教,不要處罰
41. 紀律就是成功
42. 選擇正面的管教方式
與孩子的溝通
檢視你的管教規則
培養思考技巧
採取積極行動
43. 處理孩子的越軌行為
44. 棒下無法出好孩子
45. 不要把處罰當成管教
46. 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較
47. 避免常見的錯誤管教
48. 處罰的適當時機
採取行動
設定後果
取消特權
七、關愛,是孩子生命的力量
49. 先愛,再要求順從
50. 關愛,生命才有力量
前言 動怒無法教好孩子
一、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1. 別讓孩子爬到你的頭上
2. 不要想當完美的父母
完美父母相信能夠營造高品質家庭時間
完美父母能夠與孩子達成公平協議
完美父母會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
完美父母相信,孩子會以全部的愛來回報他們
3. 要當不專制但有威信的父母
4. 威脅、恐嚇是沒有用的
5. 孩子就是需要約束
6. 明訂規範才能保護他
7. 別製造孩子的罪惡感
8. 設定界限與挑選戰場
二、親子角力戰爭
9. 親子角力不必大小聲
10. 不要假意接受孩子的行為
11. 解決衝突不要論「輸贏」
12. 別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