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淡泊悠遠的心靈之茶,一部處世安身的塵世經書,品李叔同,看透世間繁華,直達精神家園;悟南懷瑾,智享人間百態,收穫塵世幸福。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適應社會的手段,那麼,守護精神的家園才是最好的出發點。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為了在塵世獲得幸福,讓我們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叮嚀……
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的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靈。而南懷瑾,身在繁華又笑看繁華,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講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裏。
作者簡介:
于海英,生存於喧囂鬧市,沉迷於心靈天地,喜讀詩書,但天生愚鈍,讀書不求甚解,唯欣欣然。喜舞文弄墨,但下筆無神,弄墨成果不多,僅聊以自娛。謹借大師思想,傳世智慧,著成小書幾冊,是為《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聽南懷瑾講孟子》、《名家限中的100位中國歷史名人》,以饗讀者。
章節試閱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信中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細細品味這句話,竟有一種凝重深遠的意義。
因為懂得,天地便無擇揀,讓萬物自由生長;因為懂得,江海便不拒百川,不因孱弱而不屑,不因混濁而不納;因為懂得,佛陀便無私無畏地付出,無怨無悔地擔承……因為懂得,所以包容;因為懂得,所以寬廣;因為懂得,所以無怨。
因為懂得,所以選擇了慈悲。「存同等心,行便利事,則天下無事。懷菩提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懂得了菩提心,慈悲便成就了你我心裡的一種佛性。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某地山清水秀,道路兩旁長滿了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楊樹。每當清風吹過,總會發出簌簌聲,聽起來深遠而悠長,似乎樹木間藏著某種共同的祕密,彼此在商量一樣。傾聽風留下的痕跡,是一種很快樂的事,是只有和自然心心相惜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欣喜。然而,我們要傾聽的卻不是這楊樹間風的祕密,而是楊樹上白色的蝶的命運:
每逢雨過,地面都會鋪上一層白色的蝶。這是一種特殊的蝶,它不會飛,更像是蛾子。這種蝶平時棲息在楊樹的枝葉間,因為色澤和樹葉反面的銀光相似,所以極不易被人察覺。然而,每當風雨降臨,它們便會遭受一場滅頂之災。因天地的威力而戰慄的枝葉,將它們狠狠地抖落到地面。暴雨過後,爬行緩慢的蝶,尚來不及躲避,便被疾馳而行的自行車、悠閒踏過的腳步碾過,成為一片片壯觀的白色屍體。
蝶是可憐的,也是無辜的。但人類的眼光又怎會帶上憐憫呢?
它們的生命在你我看來太渺小了,不值得一絲絲的關注,更何況同情呢?
然而,我們應該關注,應該同情。就像弘一大師一樣。
一次,弘一大師到豐子愷家。豐子愷請他到籐椅上坐。他走了過去,先輕輕搖動了一會兒籐椅,然後才慢慢地坐下。起先豐子愷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豐子愷終於忍不住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弘一大師回答說:「這椅子裡頭,兩根籐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佛曰:「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無論生命多麼卑微,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在舉腳之時避一避,在坐下之時搖一搖,那些生命便會繼續散發迷人的氣息。去關懷生命,關懷的不僅僅是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命,而是世間萬物的生命,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螞蟻、一株還沒有發芽的小草。
滴水和尚十九歲時就上了曹源寺,拜儀山和尚為師,剛開始時,只被派去替和尚們燒水洗澡。有一次,師父洗澡時嫌水太熱,便讓他去提一桶冷水來。他便去提了涼水來,把熱水調涼了。他先把部分熱水潑在地上,又把多餘的冷水也潑在地上。
師父便罵他:「你這麼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螻蟻、草根等生命啊!這麼燙的水潑下去,會毀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涼水,澆樹多好,可活草樹。你若無慈悲之心,出家又為了什麼呀?」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只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才是作為人而存在的。」任何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關懷。世間的生命原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有著各自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諾亞造方舟時,耶和華對他說:「凡有血肉的動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當面臨天災人禍的時候,人和動物之間還會有怎樣的區別呢?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單純的人類,而是蘊涵著靈性的有血肉的生命。
在螞蟻的世界裡,每逢暴雨來臨,當蟻穴被雨水沖潰、螞蟻王國遭受滅頂之災的時候,所有的螞蟻就會抱成一個大團,在洪流之中漂浮,直至靠岸。這期間,蟻團逐漸變小,位於週邊的螞蟻一層層地葬身於無情的水波之中;鴛鴦這種可愛的小生靈,每每兩兩相伴,在愛情的世界裡共度一生,當其中有一方死亡時,另一半便開始絕食、哀鳴,最後追隨愛侶而去;南極有一種小熊,每次看到凍僵的生物,它便會跑過去,用自己絨絨的皮毛去溫暖對方……讀到這裡,你是否會心生感慨?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有無數充滿情誼的生命,或許是一隻鳥,或許是一尾魚,或許是一條蟲。我們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可能就會決定它們的生死存亡,所以,留點滴愛心對待它們,尊重所有的生命。
榮枯一樣好
世間萬物都是一種深邃的、能揭露事物真相的大智慧。趙本山在小品中說:「脫了衣服,在澡堂子裡大家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包含著個體對生活的深刻感悟,蘊涵著深深的悲天憫人情懷。
人類誕生之初,眾生平等。發展到今天,便有了高低貴賤之分,為何?因為出現了差別心。
沒有差別心,美玉便是石頭。有了差別心,石頭便不是美玉。
唐朝一位禪師與門下兩位弟子坐在山上參禪。周圍的樹木長得非常茂盛,其中卻有一棵樹枯死了。禪師想借此點化兩位徒弟,便問兩人:「樹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呢?」大徒弟說:「榮的好。」二徒弟說:「枯的好。」禪師搖了搖頭,答道:「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世間萬物本來一樣,無高低貴賤之分,草木又怎會分枯好、榮好?在李叔同的眼裡,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的身分只是人,並沒有貴人、普通人之分,也沒有道士、和尚之分。出家之前的他身為富家子弟,卻對唱戲這種「賤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指導伶人,使其藝術修為得到提高。出家以後的他,更奉行著「眾生平等」的信條,不因為信仰的不同而差別待人。
出家後的李叔同,在當時名聲很盛,他每到一處弘法,都會吸引大批的信徒。大家都很期待能親見這位禪師的風采,得到他的指點教誨。
拜訪他的人中,許多人身分很普通。一次,一個姓莊的小學校長,聽說弘一大師在淨峰寺演講,就邀請朋友一起前去。豈料,剛到山門的時候,便被大師的弟子傳貫法師攔住了。原來,這位莊校長信奉基督教,他邀來的朋友是一位傳教士。傳貫法師以宗教信仰不同為由,拒絕他們見弘一大師。兩人只好悶悶不樂地下山而去。
第二天,莊校長正在給學生講課,學生突然喧嘩起來,原來大家發現一名和尚跪在教室門口。莊校長走過去一看,竟是傳貫法師!細問之下才明白,原來弘一大師知道了昨天發生的事,認為傳貫法師沒有去掉「差別心」,在當頭棒喝後,讓他第二天前來陪禮。
弘一法師修的雖是佛法中的律宗,但在他看來,所有宗派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讓人獲得真正的智慧,正是殊途同歸。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不會只存在一種樹木、一類植物,這就是世間萬物的差異性,世界本因差異而精彩,因為差異而進步。然而世間萬物又是一個整體,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本質上依然相同。
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如何在差異中尋找平衡點呢?如何做到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需要的只是一顆平等心。
去掉差別心,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人和事,於是,一顆心變得平和了,變得開闊了,人在我眼中也變得可愛了,世界成了一片琉璃色,佛心由此而生。
寄悲憫心於物
憫人的心是常有的,憫物的心卻不常有。
佛說一切事物都有佛性,希望人們能本著一顆悲憫之心,對待世間萬物。這世間萬物,包括眼中所見的一切,身邊所擁有的一切。悲憫之心對待的,既包括所有有生命的,也包括所有無生命的,例如一塊石頭、一截柴草、一件衣物、一碗剩飯。對無生命的該怎樣做,才算是懷有一顆憫物之心呢?唯有兩個字:「愛惜」。這種愛惜是發自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毫不牽強的。
李叔同皈依佛門後,一直過著簡樸至極的生活,然而心中卻不覺清苦,只覺喜悅。
一九二四年,兵荒馬亂的時代,他住在寧波七塔寺。他的摯友夏丏尊邀他到白馬湖小住,他所帶的鋪蓋只是一床破席,衲衣為枕;洗臉的毛巾雖破舊但潔白。夏先生要替他換掉這些所攜之物,弘一法師婉言堅拒,他平淡地說:「還可以用,好好的,不需換了。」
夏先生說:「你在這裡安心住好了,每天我會差人送飯來的。」
「不必了,出家人化緣是本分。」弘一法師還是婉拒。
「那麼,下雨天就讓人送飯來吧!」夏先生還是請求說。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緊,我有木屐,可走潮地,這可是我的法寶呢!」
這是弘一法師對自己木屐的自得,非緣於吝嗇艱苦,唯緣於對萬物發自內心的愛惜,這是憫物的自得。遙想當年,未出家前的李叔同過著鮮衣駑馬、肆意揮金的生活,那時的他是沒有如今深刻的自得的。
生活中的弘一法師,穿的永遠是補丁的衲衣,經年累月。有信徒不忍,於是贈他新衣,他轉身便送了別人,對身上的舊衣卻愛惜不已,每次縫縫補補後,總為能再次穿在身上而欣喜不已。
對於食物,弘一法師亦懷有不同於普通人的態度。一次,他去看望一位道友,在道友的住處看見了幾根被扔掉的蘿蔔,他撿了起來,清洗掉上面的泥污,然後當著道友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自此以後,再不見道友丟棄食物了。
夏丏尊評價弘一法師說:「在他心目中,凡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看成是寶,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統艙、破席子、舊毛巾,白菜也好,蘿蔔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覺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說,這太苦了,他卻說這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樂!」
弘一法師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真正懂得並且做到了憫物的人,他對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珍惜至極。有句成語叫「敝帚自珍」,意思是對於自己的破掃帚很愛惜,像珍寶一樣珍惜。這便是一種佛性,佛性不是吝嗇,而是珍惜,珍惜的不僅是身邊的人,不僅是身邊的花花草草,還有身邊的一針一線、鍋碗瓢盆等沒有生命的物體。這種珍惜才算是憫物。做到憫物的人,必有博大的胸懷,必是對人生與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頓悟。做到憫物的人,也會從其中感受到純粹的喜悅,一種與萬物對話的喜悅。
融化心靈的堅冰
弘一法師曾發願:「誓捨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他說,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他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絕不畏其多苦而請旁人分任。
佛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孽,就是前世的罪過由今生償還,所以世人多苦少樂。弘一法師痛苦世人的痛苦,寧願以己身代之。然而,世間如弘一法師者畢竟極少,只希望在今世的生活中不造來世的孽,在今世的生活中,能給予他人也被他人給予慈悲心,減人生之孽,改人生之過。
人生在世,誰能無錯?古人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見,改過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的不僅是意識上的覺悟,接受錯誤的勇氣,更是改過的機會。這份機會,便孕育於他人的慈悲之中。
對於行錯之人,世人多懷嚴苛責備之心。對其中屢教不改者,更視之為不可救藥之輩,往往唾棄厭之。然而,真正的禪師卻能用自己的慈悲之心感化行錯之人。
盤珪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很多誤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獲得新生。
他的一個學生有偷竊的壞毛病,禪師多次教誨,學生卻左耳進、右耳出,不當回事。後來因為行竊被人抓住,面對找上門來的失主,禪師的眾學生感到羞愧難當,紛紛要求禪師嚴懲那個學生。但是盤珪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眾學生覺得忍無可忍,覺得為了寺院的名聲,一定要將他逐出師門。禪師不同意,於是眾人聯名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珪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他。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誰教他呢?所以,不管怎麼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他需要我的教誨!」
眾學生聽後,心中的不滿不知不覺間消散了,只覺得禪師更加令人尊敬了。而那個偷竊者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
西方文學家薩特認為他人即地獄,他人之所以會成為地獄,是因為他人少了慈悲心,為己身百般思、千般想,費盡心力攫取種種世俗之利益,由此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於是自身成為他人痛苦的來源,他人也成為自身的痛苦所在。如何免於痛苦呢?只需一顆慈悲心,捨去自身對利益的熱切,善待別人的錯誤,像弘一法師所說:「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過而能改,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予人懺悔改過的機會,其結局,多會皆大歡喜!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信中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細細品味這句話,竟有一種凝重深遠的意義。
因為懂得,天地便無擇揀,讓萬物自由生長;因為懂得,江海便不拒百川,不因孱弱而不屑,不因混濁而不納;因為懂得,佛陀便無私無畏地付出,無怨無悔地擔承……因為懂得,所以包容;因為懂得,所以寬廣;因為懂得,所以無怨。
因為懂得,所以選擇了慈悲。「存同等心,行便利事,則天下無事。懷菩提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懂得了菩提心,慈悲便成就了你我心裡的一種佛性。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某地山清水秀,...
作者序
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寶寶》一書中說:「讀書自由、私密、自說自話、自苦自樂……人生最令我們留戀的,都是一些我們也說不清楚的事吧。但是書啊,是我們塞給自己的希望,就算只是些妄想,割捨也不免惆悵。」書是我們送給自己的希望,好通透的說法啊!
書是希望,因為它有思想。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每一位大師都是思想的合集,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厚重的書,一如我們要介紹的這兩位:李叔同和南懷瑾。為何將兩人放在一起呢?記得佛家有句話說:「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卻和俗人沒有區別。兩位大師雖然一個在塵世之外,一個在塵世之內,卻都經歷過塵世的歷練,最終擺脫了塵世的糾結,達到了身心自由的境界。
所謂看破紅塵,對有些人來說只不過是不入紅塵而已。我們大多數人對紅塵都是很留戀的,即使會有很多傷痛、痠楚、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熱愛著俗世的生活。不娶妻生子的人是沒有資格講解人生的!幸好,李叔同和南懷瑾兩位大師即使經歷不同、人生看法不同,但他們都對世人充滿了愛。
愛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有愛,我們可以從他們豐富淵博的人生閱歷,和清新平實的話語中,捕捉到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諦。李叔同和南懷瑾都是佛學大師,但他們是不同的。因為禪學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人生選擇,他們被區別開來。
李叔同是關注世事,卻又遠離世事的人,他在繁華之外看繁華。所以,他多關注於人自我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他,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力量。在人世廝混許久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不曾感覺到那種純粹的、不含任何雜質的靈魂的色彩。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
南懷瑾是身在繁華而又笑看繁華的人,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如果說李叔同是隱居的禪師,那南懷瑾便是入世的佈道者。他更關注自身與外界的關係,在他看來,幸福的人生不是生存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而是融入外界,在集體中體會融洽。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裡。
在李叔同的精神家園中,我們不會嬉笑怒罵,更不會茫然徘徊。我們只會靜靜地思索,思索愛、思索人生,也思索自我。靈魂在這裡起飛,它隔絕了外界窺探的眼睛,使我們得享無人的自由和靜謐。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精神的家園是美好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對一個人而言,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不過有很多人意識不到罷了。大多數人都在茫然中失去、錯過,就彷彿凍僵的人,對自己受損的機體毫無感覺,只留有些微的刺痛或麻癢。人們在外部世界的誘惑下,從精神家園出走,只留下靈魂深處寂寞的春草,獨自寂寞生長。遠遊啊,忘記歸期!一入社會,社會便成了永久停留的第二故鄉。
這第二故鄉留下了我們奮鬥的熱情、人生的朝花夕拾。我們在此安家立業,看遍了形形色色、光怪陸離,也嘗盡了冷暖交替、高低起伏。想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無論我們生來或者後來積極還是消極,這都是人類永恆的願望。想活得好一點,就要懂得多一點,於是我們按照南懷瑾的指引,重新了解身處的社會,努力練就高手的眼光和手段,或許會多幾分機智,減少幾許脆弱和柔軟,逐漸堅強。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征服社會的手段,那麼,守護精神的家園才是最好的出發點。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為了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們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叮囑……
如果用一句話來給此書做個總結,那便是:這是一杯淡泊悠遠的心靈之茶,也是一本處世安身的塵世經書。
如果你喜歡,請傾聽它靈魂的絮語,如果不喜歡,擱置一旁,任它在歲月裡深深埋藏。
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寶寶》一書中說:「讀書自由、私密、自說自話、自苦自樂……人生最令我們留戀的,都是一些我們也說不清楚的事吧。但是書啊,是我們塞給自己的希望,就算只是些妄想,割捨也不免惆悵。」書是我們送給自己的希望,好通透的說法啊!
書是希望,因為它有思想。古往今來,歷史上的每一位大師都是思想的合集,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厚重的書,一如我們要介紹的這兩位:李叔同和南懷瑾。為何將兩人放在一起呢?記得佛家有句話說:「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目錄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小傳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榮枯一樣好
寄悲憫心於物
融化心靈的堅冰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存善念,行善行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最難得浪子回頭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三、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不以為苦便不苦
只道名利是平常
清空心靈,爭似白雲自在
空喊不如行動
更多謙卑大人物
四、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另類出家人
走自己的路
尊嚴非席,不可捲起
不做偶像的影子
寧得罪也不應酬
五、明鏡在心,時時拂拭
懺悔是一種福分
喚醒沉睡的良知
時常自省,掃卻心中塵埃
如蓮般做人
六、足過處,金石花開
疑問是成長的標志
真知從實踐中來
有一種禪心叫認真
細節成就完美
七、耕耘不息,藍田生玉
朝聞道,夕死可矣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心誠可貴寫華年
不必人人當將軍
八、清水芙蕖,性靈圓滿
「訥於言」是最好的武器
晚節最為要緊
道聽途說,是非的傳播者
管好自己的舌頭
九、悠遊世間,以慧心惠己惠人
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今昔一切如新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十、幸福之神的真容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若要常樂需知足
在勞動中品味幸福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十一、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素食中的身心修養
心中無嗔便是淨土
取捨之間,唯心而已
浮躁,靈魂的暗疾
十二、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人生因缺憾而美
緣起緣滅還自在
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別有滋味是挫折
序言:和大師去修行:活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小傳
一、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心生,蚍蜉顏開
榮枯一樣好
寄悲憫心於物
融化心靈的堅冰
菩薩慈悲,也有金剛怒目
存善念,行善行
二、清澈似水,利世而不爭
最難得浪子回頭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千教萬教,言傳身教
因為多情而出家
三、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不以為苦便不苦
只道名利是平常
清空心靈,爭似白雲自在
空喊不如行動
更多謙卑大人物
四、寧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另類出家人
走自己的路
尊嚴非席,不可捲起
不做偶像的影子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