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叩鳴集》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五本。每本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方便導入究竟;由淺入深地說明修行的整個次第,慢慢帶領讀者對於佛法義理的了解,逐步建立起對人生、對修行的整體概念、正確認知。
您發現了嗎,「叩鳴寶寶」從一開始的皺著眉頭、一團混亂,慢慢漸入佳境,一直到了第五本,他一派自在的神態,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遇上了一位明師(明白真理的老師),讓他從煩惱中跳脫,進而獲得自在。
明師毫不藏私的「實證」之談,在現代可說是尋不著的,尤其這本《佛乘叩鳴集5》更是善性導師對修行多年的弟子所談,如此深入剖析的理路與修行關鍵,足以省下有心修行者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世的光陰!可惜,現今社會修行者眾,識寶者寡!只要您有因緣看到,絕不會空入寶山,空手而回。
【本書內容簡介】
1.理路篇:以上中下三部華嚴經的精神為主軸,從本自具足的佛性到實踐力行的方法,揭露無遺;
2.修持篇:從正知見、信心、決心、發心、轉念、打坐,到最重要的看破現象,慢慢帶領讀者進入相應的層次;
3.身心一如篇:在修持過程中,生理、心理互為影響;氣乃身心的橋梁,在質不在強。面對身心變化應有怎麼樣的正確認知與處理方法。
本系列叢書兩大特色:
第一,這是一本「實證」書籍,有別一般文字解。佛法是講「實證」的,假設沒有實證,文字
再優美、再怎麼詮釋也搔不著癢處。現代人無論是看佛經或一般佛書,看完後常感使不上力,不知如何去修;而 善性導師的回答,在在展現佛乘大法最了義的見解,對於方便與究竟,都是一次到位。當你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究竟,自然懂得熟輕熟重,自然懂得分寸的拿捏。
第二,正因「實證」的關係,因此在實踐力行上有著非常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對於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包括習氣、煩惱等等,能做最簡潔、明確的處理。佛乘大法一開始就談到「體相一如」,也就是「空有一如」,雖然要你看破這個「相」,但我們既然活在這個現象裡,那麼就好好的從這個「相」漸漸地融入這個「體」,也就是所謂的「融相入性」,才不會偏有或偏空;相和體都要圓滿,才是真正的佛乘境界。
作者簡介:
心即法,法即心,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善性導師為佛乘宗 緣道祖師正式授記之傳法師。1993年赴美弘法、潛修,在歷經十多年的內省以及痛下功夫,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於1999年應邀返臺宏傳《佛乘大法》。
導師於生活中自然無礙地落實「嚴謹自持,身心清淨」,其提出之六字真言「去習氣、修德大」實為立身處世之圭臬,更為佛子「人成則佛成」之基本道行。
導師於實證中,領受宇宙人生之真相,因而將自身實證之體悟,於書中毫不藏私的明示。其不拘泥名相論說,直解佛法要義,不僅為現代佛教注入源頭活水,更令聽聞者見地提昇,轉化生命內涵與層次。
章節試閱
.修行人如果罹患癌症,化療是不是跟癌細胞對立?除了化療之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對待癌症呢?
思想觀念到了高層次的時候,什麼療都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到高層次的時候,那真的就是對立了。
我們上課曾講過,有一位悟達國師,他膝蓋不是長了一個人面瘡嗎?但是有人要幫他治療,他就是不願意。他為什麼不願意治療呢?就是要讓這個「業」過去,他自己要承受這個業,所以這個觀念的差別在這裡。譬如說,有的學員感冒或生病了,來問我應不應該吃藥、開刀呢?我的回答是,假設不會影響到你生命的,就可以不吃藥;會影響到你生命危險的,那不妨吃藥、開刀或者化療等等。感冒一般來講,不容易影響到你的生命,那就可以嘗試,這樣感冒就過了。
譬如說你這一生八十年,感冒的時間一共要長達兩百八十六天之久,你的因緣是這個樣子的。那你要分多少次呢?假設一次是七天,感冒可以用藥治好,你要除以七,差不多要四十次,這表示你這一生中感冒大約要四十個星期才治好,這講的都是吃藥的喔。但我就是不吃藥,我就熬——熬——熬,熬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它好了,幾次下來,那這兩百八十六天就過去了,長劫入短劫啊!各位記不記得,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上課講過很多例子,只是你們沒有把它聯想起來而已。
我們講過,龍樹菩薩曾經有一次遇到盜賊,那位盜賊要砍祂的頭;龍樹菩薩當時已是三地以上的境界,是可以質能互變的啊!所以你砍了一個頭之後,頭又長出來,你砍二十個,又長出二十個頭來,永遠也砍不死!最後,龍樹菩薩跟盜賊說:你這樣是砍不死我的,你要到某個地方去尋找一種草,然後綁在我的脖子上,還要從那草上面砍下去,這樣才可以把我砍死。世間上最傻的人就叫「龍樹菩薩」,對不對?就是因為傻才成為菩薩啊,人就是因為太聰明了,所以不能變成菩薩。結果盜賊找到了那種草,就把祂綁起來,然後把頭砍下來,龍樹菩薩那一世的因緣就此結束。誰比較傻,誰比較聰明呢?所有現象也不過是在某段時間、空間,了結那一段因緣而已,就看你怎麼樣了這一段因緣了。
所以,化療也對也不對,因為你有可能想要把生病分成好幾次,不要一次把它病完,也有人這樣的。其實這也沒什麼錯;但是基本上化療也好,或是鈷六十照射等等也好,用這些東西來殺死細菌、細胞,那當然是很大的對立。佛乘宗有很多幫助我們的方法,譬如最簡單的,喝「大自在淨水」,喝的時候可以自己用「自他療病大法」來治。
桃園有位學員得了癌症,病情時好時壞,目前榮民總醫院正把他當作特例看待。以前他來台北講堂,看了我,行了禮就走了,現在他每個月都會來看我。之前我要到醫院去看他,他都不讓我去,這種學員也不多喔,重點在於他對 祖師和導師的信心。
聽說有些治療一次要十二萬還是八萬,因為榮總把他當作專案在處理,所以是免費的。很奇怪!他為什麼有時看起來好像快死了,但是下次檢查好像又好了;有時以為好了,卻又不行了;又來檢查,又好了,怪吧!所以上次他來,聽了兩個小時的課才走。來聽課之前的一個月他來看我,他說傳過的法都忘了,所以我重新跟他講一遍「自他療病大法」,他回去就每天照做,加上每天拜懺。隔了一個月,他精神、氣色看起來就像是沒病的樣子,當然,他也有喝淨水;所以我們有很多方便法可以用,另外也可以寫張祈福單。
我們每一個方便法都有它的作用,但是我們講過這是兩方面的事情。我們佛堂不吹牛的,第一我不吹牛,我從來沒講過是出自我的力量,我沒有力量,那些都是祖師的力量;第二就是看他本身的德夠不夠。現在他的德一邊累積,一邊修行,一邊提昇對 祖師的信心,這些湊在一起就變快了,所以他的情況理論上應該越來越好。假設他能按照我們的心法這樣去做,應該會一天比一天更好。
.自己得失心重,嫉妒心也強,常覺得身心很痛苦。當念頭起來時,都沒有辦法控制,這樣的習氣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
像我看到你,都滿嫉妒的!我年輕時,就希望能夠像你一樣長這麼高,但一直長不高,這就是因緣啊!到了初三長到169.3公分,現在愈老就愈矮,所以你一站起來,就引起我的嫉妒心喔。
這仍然要從十無量相應心品下功夫,每一個「心」我們都看得懂,也很容易理解,只在於有沒有「實踐力行」而已。我們講過,貪、瞋、癡、慢、疑的源頭都是貪,雖然嫉妒心屬於疑的方面,但是它的源頭還是貪,而貪的源頭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啊。
一念無明,可以說就是眾生的天性,假設真有宿命的話,這個就是宿命,就是所謂的俱生我法二執;也就是說你一出生就已經帶來這些東西,對現象你已經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了。我們之所以會貪心,會貪、瞋、癡、慢、疑,都是因對現象不清楚、不明不白的關係。
我們要講的是源頭問題,就是你一定要了解、認清現象以後,你貪、瞋、癡、慢、疑自然而然就開始減少。假設你已真正明白了,那麼這些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沒有了,你自然就可以放下來了;你不能放下來,就是因為對現象的認知有問題,認為物質很重要。宇宙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質,包含人、事、時、地、物,全部都是物質。既然你被物質迷惑了,你意識心自然就會跟它感應上,感應上就會產生貪、瞋、癡、慢、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們對治的方法就是以十無量相應心品,用慈悲心、用平等心、用捨離心,尤其是捨離心要下功夫,但是捨離心很難下啊!如果你一下子沒有辦法在捨離心下功夫,也可以從慈悲心、歡喜心或報恩心下功夫,因為每一個心教你做的,都是要你捨離。
如果在實踐力行上,你什麼都不做,那就沒有辦法了,就會一直痛苦下去。這就是為什麼眾生會不停地輪迴,每一世都有那麼多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會一直來,就是因為你不肯去實踐力行。假設你歷劫累世修行過,那表示你實踐力行做得很少,因此這一世帶來的煩惱痛苦仍然是那麼多。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面對問題,要真正去實踐力行來解決這樣的煩惱。
假設你是個大根器的人,能看破物質現象,那更理想,能看破的話,這些問題幾乎就全部解決了。嫉妒心及得失心,我以前年輕的時候也都有,尤其是得失心非常之重啊!假設你現在沒有辦法實踐力行,可能就會走上我的路,也就是說你在人生過程裡,可能要到四十歲,可能要到五十歲,可能要到五十五歲,要到你遭受到人生一些失敗的經驗時,可能才會對你有一個大的幫助。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有很多失敗的人,也都不能記取教訓,他也不見得有因緣接觸佛法,也未必能夠真正接觸到佛乘大法這樣的正法,即使能接觸到,也不見得就能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語言,所以因緣是錯綜複雜的。
你這麼年輕就可以接觸到佛乘大法這樣的正法,算是有福報的!佛陀教導我們要自求內證、自淨其意,解決問題都是要自己解決的,而我們能幫你忙的,就是提供意見,提供真理,提供真相;至於要不要做,那得靠你自己。佛乘宗講求實修實證,佛陀告訴我們要自求內證、自淨其意,這就是實修實證真正的要義;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實踐力行,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痛苦。
假設你現在用另一種方式,解決了你得失心及嫉妒心的問題,但解決了一段時間,或者解決了一部分,這些還是會死灰復燃的,它沒有辦法真正獲得解決。唯一能解決的,就是你一定要看破現象、看破物質世界,做一個澈底的捨離,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但是,要澈底捨離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要先從看破現象下手。既然看破現象也這麼不容易,那應該怎麼辦呢?要做兩件事情,才會有很大的幫助,哪兩件呢?(去習氣、修德大!)你們已經倒背如流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背得太熟的關係,反而漸漸把它給忘了。
修德大要有很多的付出,但有些人是不肯付出的;不肯付出也沒有關係,不肯付出的人,就從去習氣下功夫。假設不肯下大功夫去習氣,又不肯修德大,那要怎麼辦呢?那我也沒辦法,我們只提供真理,提供方法,至於做不做得到,那就要靠自己了。
.很專注在打坐、念佛或練動禪的時候,只要眼睛閉起來,就可以看到有顏色的光,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光」是當你在安定狀態或者緊張狀態下,所產生的現象,平常反而不容易產生,除非是因緣來的時候。
用物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眉間的部位,也就是一般稱「第三眼」的部位,其實是松果體附近的眼脈,在放鬆與緊張的狀態下,由於部分粒子彼此碰觸,它會以光的形式釋出,只是這樣而已,沒什麼特別的。粒子有太多的種類,什麼粒子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光,這要等到未來科學可以與佛法相結合,才有辦法做比較詳細的分類。
除非你碰到 佛陀,祂就可以很清楚、很鉅細靡遺地告訴你,因為 佛陀沒有一件事不曉得,祂甚至可以告訴你,你哪個地方的哪一顆粒子和哪一顆粒子碰撞,所以產生什麼樣的光、什麼樣的顏色。但以修行的角度來講,不管產生什麼顏色,這在《金剛經關鍵密碼》裡講得很清楚,還特別把它列入修行的注意事項,那就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你經常看到光,就不能見如來,你最多見到導師就算不錯了,對不對?所以,要想辦法把那個念頭去掉。
當你第一個念頭起來,不管它是顏色、聲音或什麼東西,只要一覺察到,就趕快念九字禪把那個念頭打掉,這樣進步最快。當然,更理想的是,你要當下放空、隨時放空,但我判斷你還沒有這個能耐。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任何時間、空間產生的第一個念頭,就立刻用九字禪打掉,這是修行最快的方法。我在美國修行得力,就是用這個方法;但是剛開始很苦,起碼要苦個三天三夜,這三天三夜真的非常苦!
.靜坐、打坐、禪坐有何層次上的區別?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在打坐中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呢?
有關靜坐、打坐或禪坐,我們稱為靜禪,靜是講意識心的穩定,穩定到最高層次而進入本心的境界就叫做「禪」,靜禪可以讓我們進入這樣的境界。大部分共同名詞稱為禪定,理論上禪定就是靜禪,我們可以透過靜禪來進入禪定的境界。
禪定的境界嚴格講,一定要進入本心,平常打坐只能稱入定。過去印度佛教的初禪、二禪並沒有太高的境界,那只是色界天的境界;禪宗以後,禪的境界愈來愈高,要進入本心才算是禪定。本門的動禪、靜禪、九字禪都可以讓我們進入禪的境界。
一旦進入本心的境界,又哪需要看三世呢?看過去只會痛苦而已,因為每個眾生都有無量不堪的過去,看到過去的行為舉止只有慚愧的份啊!所以你想看過去,不如看現在及未來,尤其要把握現在,把握當下,當下努力證本心、入禪定是最重要的。
看三世是沒意義的,想看的人必然心有所期待,有期待就不可能進入禪的境界。期待與願力是不同的,尤其是發大願力,大願力就是發大心或發菩提心,意思都一樣;當你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縮小自我時,就已開始往發菩提心的道路邁進了。
如果長時間都能縮小自我,但就算僅有那麼一次做不到,也是火燒功德林啊。嚴格來講,這不只是發脾氣而已,正確的定義就是忘不了自我,總是以自我為前提,這樣無論怎麼修,都不可能成就或進入禪的境界。
綜合前面所說,即便要看三世,如果不發大願,不發菩提心,就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因為只有站在「時空統一、三世一如」的境界,才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
.腦內氣脈疏通,細胞就會不斷活化,這是否意味著,身心能達到一個階段性的進化呢?
修行以生理而言有三個關口:第一個關口是膝蓋。一般來講約在五、六十歲左右,腳就開始沒有力了,那是因為一個人的身體,開始要往「生、住、異、滅」的那個「異」變化,也就是要開始退化的時候了。變動最厲害的是從膝蓋關節這個部位開始,也就是膝蓋和後面「膕」的部位(中醫叫膕)。所以我們在教打坐時,都會特別提醒大家,膝蓋要多按摩,後面這個「膕」也要多按幾下。
第二個關口是心臟。這一關很難通過,心臟要強才能過;一般心臟強的人大都比較主動積極,心臟不強的話,修起來可能比較慢。要怎麼讓心臟強起來呢?腳和心臟有關係嗎?有關係的,人體每一個部位之間都有關係,所以中醫理論是個整體性的治療法,和西醫是不太一樣的。因此,你要了解,不論腳和頭或是腳和心臟之間也都是有關係的,一般來講,假設我們兩手、兩腳都很健康,我們心臟和很多部位自然就比較沒有問題。
第三個關口是頭。到最後是頭部的變化,頭部變化是最難通過的一關。我敢這樣跟你們講,你們到現在為止心臟這一關,甚至連腿這一關都還沒有過,更不要說頭部了。所謂「過」,不是說一定要過完膝蓋這一關,然後再過心臟,最後再過頭部,不是這樣的,而是三個地方同時進行;也就是說,你的身心變化是三個地方,以至全身都同時在進行的。
曾經有位學員問我說:「咦!我都沒有吃壞東西,也沒有幹什麼,怎麼會忽然拉肚子呢?」這也是身心變化啊,身心變化又叫做「法輪常轉」,也叫做「生生不息」,就是不停在運作而已,這個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生病,甚至是死亡,這一切全部是身心變化,只是一般人把它叫做「生病」而已。我們首先要破掉這種觀念,對修行人而言,無論生病或死亡都叫身心變化,沒有什麼生病與不生病的問題。
這觀念不破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大都停留在人的思想範圍裡,所以在觀念上沒有辦法扭轉過來。佛法講到平等心的時候,就講「善、不善法平等」,首先,你得先從「諸惡莫作」下功夫。但真正的高手會從「意」下手,一下子念頭就整個轉過來;一轉過來,語言、行為自然就會去配合,自然就不會有不好的語言、不好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高手。禪宗就是走這個路,功夫都下在這裡。
而一般人沒辦法從「意」下手,只好先從語言或是行為下手,來幫助這個意。也就是在語言上,從現在開始不講不好的話,一點點不好的都不講;在行為上,一點點不好的都不做,對眾生沒有利益的事就完全不做,要做的話一定是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便達到第二個層次「眾善奉行」。但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你的行為、語言、思想觀念出來,即便全部都是好的,這個都還不能解脫,因為還沒有達到「善、不善法平等」的階段。所以,當你持續不停地做,自然而然習氣就越來越少,德就越來越大,接下來你才有機會達到第三個階段「自淨其意」。
有些人打坐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什麼是「定」卻沒有嘗試過。什麼叫「定」呢?傳統佛教講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我們講「身定、氣定、心定」三種。
研修班學員每次上課打坐兩個小時,起碼身定過,只是身定到什麼層次而已,你沒爬起來或出去外面喘一口氣,都算是身定。更上一層的身定,就是我坐在那裡動也不動,任何事都影響不了我,慢慢這個「身定」坐得住了,才有機會「身空」。
等到有一天你打坐到身空的時候,才來談第二種「氣定」。身若不能空,根本沒有機會氣定,就算有機會氣定,也只是身體的某一小部位而已,那個嚴格講還不能算是氣定。到達氣定的階段,是隨時就能入定,那個才能叫氣定。不能穩定,就是因為氣的關係,那是因為氣隨意走,當你念頭不停地動,就會影響到你的氣,而使你不能穩定。
「氣定」接下來要進入「氣空」的階段。如果有一天,你打坐忽然什麼氣都沒有了,「氣空」甚至可以延續個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假設你能延續三個月,那就要恭喜你,就可以進入「心定」了。
心既然能定,就表示意識是真正穩定了,真正穩定的時候,你就不再受到氣的影響,這個心就會一直很穩定;連續三個月左右,你就可以進入「心空」,這就是禪宗經常講的「心空及第歸」。心空以後連續三個月,就準備要證般若、證法身了。
修行從身定、身空,氣定、氣空,到心定、心空的過程,從頭到尾大約要一年半的時間,雖然講起來很快,但做起來很慢,對不對?能否成就,就看你是否能下大決心以及有沒有足夠的恆心、毅力了。
這整個過程裡面,最後一關就是腦部,腦部的變化非常細微。從氣定開始,腦部就開始影響了,所謂的開始影響,就是講你腦部微細氣脈的暢通。我們有好幾個學員,腦部已有這些變化,這和腦細胞死亡不產生絕對關係;不要說是腦細胞死亡,和人死亡也沒有產生絕對關係。一個人死不死亡,那是因緣,你當然可以超越、突破因緣,但是和你能不能解脫,其實是不相干的。因為佛乘宗看待死亡,認為是「生死一如」的,所以根本不去擔心死亡的問題。
所以在觀念上,必須得突破所謂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觀念,觀念不突破的話,就永遠活在差別相裡。在這裡,我講的是大根器的人,至於那些小根小器,或者中根中器的人,就沒有辦法這樣了,就等著它變化,甚至煩惱它的變化,「唉!大家都進步得那麼快,為什麼我到現在還沒進步?人家證相似法身,為什麼我到現在還沒有呢?」煩惱這些事情,反而變成了副作用!
所以,身心變化也只不過就是身心變化而已,你管它做什麼呢,讓它自己變化就好了。腦部怎麼動,細胞怎麼死亡,怎麼生存,你根本不用管它,就安安穩穩的每天在六大心法、三禪一懺下功夫,把基本功課做好。
.修行人如果罹患癌症,化療是不是跟癌細胞對立?除了化療之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對待癌症呢?
思想觀念到了高層次的時候,什麼療都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到高層次的時候,那真的就是對立了。
我們上課曾講過,有一位悟達國師,他膝蓋不是長了一個人面瘡嗎?但是有人要幫他治療,他就是不願意。他為什麼不願意治療呢?就是要讓這個「業」過去,他自己要承受這個業,所以這個觀念的差別在這裡。譬如說,有的學員感冒或生病了,來問我應不應該吃藥、開刀呢?我的回答是,假設不會影響到你生命的,就可以不吃藥;會影響到你生命...
作者序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住坐臥、六識所及的生活煩惱瑣事,進至對生命真相、宇宙全貌的認知,將可事半功倍,豁然疏朗。
又內容雖屬問答形式,但因考慮讀者需求各有因緣,故將每一問答配一題號,並作篇章分類以利查索;另在重點語彙名詞處稍加註解,以便解讀酣暢;針對若干不同題號中的相互可參照內涵,亦作出參閱連結提示,俾便讀者舉一反三,心領神會。每冊書後均按筆畫順序臚列關鍵名詞索引,工器雖微,若能按圖索驥亦稱可觀。
佛法博大精微,經典浩瀚,且譯筆多簡約古直,末法眾生常歎難窺堂奧。今善性導師慈悲為念,以最平易近人的淺白話語,開導眾生了知佛法,引導學子進入信、解之門;至若登堂入室、取精用弘,則端賴修習者的行深與證入。故叩鳴實無小大之分,廣釋群疑亦僅開啟聽聞者的「自性」罷了。君不見惠能大師所言:「諸佛妙義,非關文字」,德山舉棒,臨濟一喝,莫非如是。祈與有緣讀者共勉。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
目錄
思想觀念導引一切 (理路篇)
‧九字禪 ─ 無量聖號 同歸一念
‧十大一如 ─ 佛性功能 人人本具
‧十無量相應心品 ─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禮佛拜懺文 ─ 改往修來 心空罪滅
‧皈依五寶 ─ 有限生命 換取慧命
‧門規 ─ 篤行門規 佛道自成
實踐力行 持之以恆 (修持篇)
‧正知見 ─ 避免走錯路 用錯功
‧決心 ─ 置之死地而後生
‧信心 ─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發心/願力 ─ 發心即菩提 莫忘初發心
‧看破/放下 ─ 捨貪瞋癡 得大自在
‧念頭/轉念 ─ 一念轉 自業轉
‧靜禪/打坐 ─ 意識不動 方得清淨
‧相應 ─ 以心傳心 以心印心
超越身心靈 (身心一如篇)
‧健康與病業 ─ 健康是幸福 生病也自在
‧身心變化/善根發相 ─ 多變的人生 不變的本體
‧氣/氣脈 ─ 在質不在強 能鬆才能通
索引
思想觀念導引一切 (理路篇)
‧九字禪 ─ 無量聖號 同歸一念
‧十大一如 ─ 佛性功能 人人本具
‧十無量相應心品 ─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禮佛拜懺文 ─ 改往修來 心空罪滅
‧皈依五寶 ─ 有限生命 換取慧命
‧門規 ─ 篤行門規 佛道自成
實踐力行 持之以恆 (修持篇)
‧正知見 ─ 避免走錯路 用錯功
‧決心 ─ 置之死地而後生
‧信心 ─ 佛法大海 唯信能入
‧發心/願力 ─ 發心即菩提 莫忘初發心
‧看破/放下 ─ 捨貪瞋癡 得大自在
‧念頭/轉念 ─ 一念轉 自業轉
‧靜禪/打坐 ─ 意識不動 方得清淨
‧相應 ─ 以心傳心 以心印心
超越身心靈 (身心一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