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中國人學習傳統文化往往自《詩經》始。
《詩經》大部分作品具有歌謠性質,它的押韻和節奏更多的倚重複遝的形式。出於體驗和鑒賞的角度,我們不主張默讀,而是鼓勵誦讀。
文學作品的欣賞需要再現,聯想,移情。前提是閱讀者與作品在文化上要熟悉而不陌生,能交融而不疏離。力求淺顯地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力求從文學和文化兩個角度對於讀者的閱讀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于天池,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明清小說研究》、《宋金說唱伎藝》、《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中國文言小說叢稿》、《李長之和他的朋友們》等。
李書,九三學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員。與于天池合作編輯《李長之文集》。
章節試閱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選自《周南》
這是一首賀婚歌。詩中的淑女和君子沒有具體的指代對象,是廣義的婚愛戀歌。
因為它是《詩經》的第一篇,歷代對它的評價都非常高。比如孔子:「《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毛詩》序:「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而「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好合」也成為慣用的辭彙。但五四時期,由於對傳統文化的評價不高,連帶著對這首詩的評價也發生了點變化,比如魯迅就說:「假如現在的詩人作這樣的「白話詩」,「十分之九是要被編輯者塞進字紙簍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爺的好一對兒;』什麼話呢?」(《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七》)。
一種文化的發現,其價值和意義既在於被發現者,也在於發現者。所以,孔子看到的,毛鄭看到的,現代人魯迅看到的,並不一樣。從一種角度看,《關雎》確實是很普通的詩歌,沒有什麼神秘。不過,假如我們站在民俗學的立場上,把它放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會發現這首詩反映了中國古代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之始這個觀念,那麼其隱含的意義就相當豐富了。
首先,它表達了男性的追求是以婚姻為目的,是組織家庭,而家庭的出現是古代社會的一種進步。其次,它表達的是貴族小姐和君子的禮儀及其情感。其中透現著的是高雅、和諧——即使浸透著真摯的愛,也是古典的,理智的,有距離的,所謂「樂而不淫」——這恰恰是中國古代儒家所追求的審美情感。
從中國古代文化的角度,理解在宗法制度的社會裏中,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婚姻是家庭的起始,那麼,《毛序》說《關雎》一詩是「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就不是很過分了。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選自《周南》
這是一首賀婚歌。詩中的淑女和君子沒有具體的指代對象,是廣義的婚愛戀歌。
因為它是《詩經》的第一篇,歷代對它的評價都非常高。比如孔子:「《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毛詩》序:「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而「君子好逑」,「窈窕淑女...
作者序
按照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從史的角度看,《詩經》是先秦文化中最可靠的史料;從文學的角度看,《詩經》是先秦文化中最美的文字;從經的角度看,《詩經》又是所有先秦經典之首 。所以,如果不學傳統文化便罷,如果學習,就應該從《詩經》入手。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實踐中,《詩經》也的確是入門的最基礎的經典。如果看看小說《紅樓夢》第九回便可知道此言不虛。
一、詩經之前的詩歌
有比較才有鑒別,要瞭解《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首先要弄明白《詩經》之前的詩歌是什麽樣子。
根據現有的文獻:遠古時期曾有許多詩歌流傳,比如相傳葛天氏時代的《葛天氏之歌》,伏羲時代地《網罟歌》、神農時代地《豐年詠》等等,但雖有題目,歌詞卻都散失了。
在大禹時代,大禹的妻子塗山氏懷念外出治水的大禹,傳說曾有《候人》詩:「候人兮猗」,這大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抒情詩了;又傳說禹的兒子啓在夢中來到天上,聽到了《九辯》、《九歌》、回到地上,他創作了《九韶》,但詩句沒有流傳下來。《九辯》、《九歌》、《九韶》大概是現存最早的宗教歌曲,也是屈原楚辭中《九歌》的前身。
後來,甲骨蔔辭中有很多類似歌謠的作品,如《卜辭通纂》第三百七十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再比如,《周易》爻辭中也有許多歌謠,比如《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比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斑如,非寇婚媾」,它們很形象,句式參差有致,但基本上是斷章殘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
《詩經》之前還有所謂的古逸詩,傳説是《詩經》之前的詩歌,但被後人證實是假的,系後人偽造。比如流傳很廣的伯夷叔齊臨餓死時唱的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籲嗟且兮,命之衰矣。」這首詩見於《史記》的《伯夷叔齊列傳》,但十分不可靠。因為首先是,商周時代是西元前十二世紀的事,按照文學發生學的觀點,不可能出現西元前四世紀屈原時代才有的楚辭的詩歌形式。其次是,歌頌神農是戰國時代的事情,頌揚虞夏為儒家經典產生之後的思潮,反對「以暴易暴」也為戰國時代的政治思想,在伯夷叔齊時代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詩歌的。
所以,《詩經》之前的詩歌從文化學的意義上說確實不足道,無論從量,從質,從可靠性上,談中國的詩歌便不能不從《詩經》開始。也就是說,有了《詩經》,中國文化史上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詩歌。《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清代沈德潛《古詩源》,民國朱自清《古逸歌謠集說》收羅了《詩經》之前的詩歌並進行了研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看。
二、《詩經》產生的時代和地域
《詩經》最早並不稱經,只是稱《詩》,《詩三百》,比如《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稱經是戰國後期的事,《荀子》,《莊子》兩書也都提到了《詩經》,比如《莊子》:「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而直稱《詩經》則為司馬遷《史記‧儒林傳》:「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
《詩經》作爲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有三百零五篇,涵蓋的年代起碼有六百年,也就是從西元前十二世紀到西元前六世紀這段時間。時代之長,相當於唐宋兩個朝代。
按照一般的説法,《詩經》中最早的詩歌不會超出周初,也許有幾篇在周公的時代,比如《豳風‧破斧》明說「周公東征」,那是西元前一一一五年的事;《詩經》中有案可稽最遲的事發生在西元前五○六年,即《秦風‧無衣》。按照王夫之的說法,這首詩是講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秦襄公為他作詩言志。按照《韓詩外傳》的說法,《邶風‧燕燕》載許穆夫人的事發生在西元前五五八年;按《毛序》的說法,《陳風‧株林》所載陳國君臣淫亂是發生在西元前五九八年的事等等。從《詩經》總體上說,《商頌》最早,是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雅》、《檜風》、《唐風》、《魏風》次之,是西週末到春秋初期的產品。《周南》、《召南》、《王風》、《鄭風》、《齊風》、《秦風》、《陳風》、《曹風》、《豳風》、《衛風》較晚,是春秋時代的產品。其中篇幅最多,所占比重最大,是春秋時代的作品(見梁啟超《古書真僞及其年代》卷二分論)。在這同一時期,西方出現《荷馬史詩》(西元前九至八世紀),可資比較。
《詩經》的地域涵蓋了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甚至四川一帶,基本上在黃河流域,也就是周朝的政治勢力所及的地帶。就地域論,《詩經》理應有語言音韻上的差異,但事實上差異不大。當然文化上還是有比較明顯差異的。比如《鄭風》、《鄘風》、《衛風》、《邶風》可能代表了文化經濟發展較高的地帶。《唐風》、《魏風》代表了勤勉儉嗇而無暇談情説愛的地帶,《秦風》代表了尚武的地帶,《周南》、《召南》、《陳風》代表了接近於後來楚辭文化產生的地帶等等。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即《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有一六○篇;雅分《大雅》、《小雅》,共一○五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合計四十篇。總共三○五篇。尚有一些笙詩。它們在當日有聲文無辭,後來連聲也丟失了。何謂風、雅、頌?歷代有爭議。近代學者比較一致同意宋代鄭樵的意見:「鄉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昆蟲草木略》)認為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風是地方樂調,雅是中原正聲,頌是宗廟樂歌。雅在音樂上有繁簡之分,簡者為《小雅》,繁者為《大雅》。從內容上說,頌是祭祀宗廟的詩;雅同政治時事聯係比較緊,風詩則吟詠性情。它們反映了周朝春秋時期的社會、政治、道德及風尚。
這個時期已經屬於奴隸社會時期,但也有小部分尚屬於原始公社時期。基本政治經濟背景是這樣的:西元前十二世紀,西周開始建國。周對農業特別重視。《詩經‧大雅》裏的〈生民〉和《豳風》裏的〈七月〉就是寫周朝的農事的。不過這時主要的生產是奴隸生產,規模大,效率低。由於生產技術還不十分發達,二人合耕是經常的事,也就是「千耦其耘」(《周頌‧載殳》)。就是到了孔子的時代,長沮、矍溺也還「耦而耕」呢。商業也有一些,小商人居多,就是像《衛風》裏的《氓》所說的「抱布貿絲」一類的人吧。在這個時代的後期,都市有了一定程度的發達,從《鄭風‧出其東門》看,東門之外是「有女如雲」的,那就是士女眾多的商業區,從詩人想到自己的妻子是「縞衣綦巾」的對照看,那些士女一定打扮得十分華麗。社會上已有顯著的貧富反差,《魏風》中的〈碩鼠〉、〈伐檀〉可以代表人民對剝削者的仇恨。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域還過著比較原始的畜牧或打獵的生活,比如〈野有死麇〉。這就是那時的社會基本情況。
三《詩經》的內容和藝術
如果單從內容分類,包含三○五篇詩歌的《詩經》大致可以分為「祭祀」、「頌贊」、「怨刺」、「婚戀」、「徵役」五大類。
「祭祀」類詩歌全部收在「頌」之中:歌頌祖先的美德武功,祈求對後世子孫的護佑。這些詩往往流於概念化,莊嚴神秘,言辭整飭,但缺乏真情實感,文學價值不高。其中像〈臣工〉、〈噫嘻〉、〈豐年〉、〈載殳〉、〈良耜〉等再現了西周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情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頌贊」類詩歌在《詩經》中數量較多,約占四分之一以上。頌贊的對象很複雜,有讚美祖先功德的,有讚頌文臣武將功業的,有稱揚某種品德或技藝的,也有讚美帥哥靚妹的,篇目分佈較雜,大部分集中在「雅」之中。頌贊類詩歌和祭祀類詩歌有共同點,那就是都具有讚美的成分,但也有不同點。祭祀類詩歌對象單純,面對的是祖先,而頌贊類的對象非常寬泛,並不限於祖先。即使同是稱揚祖先功德,頌贊類詩歌演唱的地點不在宗廟而在朝廷,其創作動機不是為了祭祀而是借頌贊先族歷史和功業之名,行教育後代繼承守業之實;在文學表現上,頌贊類詩歌也擺脫了頌詩的呆板的程式,不再是平面的羅列而多為生動地敍事,語言也口語化了。《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緜〉、〈皇矣〉、〈大明〉是這方面的代表。頌贊文臣武將功業的優秀詩篇是收在「小雅」裏的三首敍事詩〈出車〉、〈六月〉、〈採芑〉。稱揚某種技藝或品德的詩歌題材豐富多樣,大都集中在《小雅》中,有歌頌血緣之情的如〈棠棣〉;有歌頌宴飲之美的如〈鹿鳴〉;有歌頌宮室建築之美的如〈斯幹〉;有歌頌畜牧業之繁盛的如〈無羊〉。而《風》詩中歌頌帥哥的如〈叔於田〉、〈淇奧〉,歌頌美女的如〈碩人〉,尤其膾炙人口。這些詩歌對於中華民族的品德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很大。
「怨刺」類的詩歌,是事關政治的詩歌。所謂怨,就是不滿的意思;刺,就是諷刺的意思。怨刺詩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政治上出現了昏庸腐敗現象,另一方面卻也是政治理念的覺醒和進步,所謂「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漢書‧禮樂志》)。這些詩大都集中在大小雅裏。就創作時間而言,這些詩大部分出於周厲王周幽王 之時,少部分作於東周初年。就創作者而言,《大雅》中的怨刺作者多是王室重臣或上層貴族,其詩說理多於諷刺,類似於參政議政的建議書,代表作是〈民勞〉。《小雅》中的怨刺者多是身份較低的中下級官僚,詩歌多是哀怨的憤悱之作,代表作如〈節南山〉、〈青蠅〉、〈小弁〉、〈巷伯〉。除去大小「雅」之外,《國風》裏也有部分民間的怨刺詩。與大小「雅」不同,這些詩沒有諄諄說理,沒有聲聲哀怨,而是對統治者的剝削和社會的醜惡現象直接進行了大膽的抨擊和辛辣的諷刺。比如〈伐檀〉、〈碩鼠〉、〈黃鳥〉、〈牆有茨〉、〈黍離〉等。
婚戀題材的詩歌在《詩經》中數量最多,文學價值也最高,除去散見於《小雅》的個別篇章之外,絕大多數存在於《國風》中。這些婚戀詩歌內容豐富,感情真摯,語言通俗,生動活潑,幾乎囊括了人類愛情生活的各個側面和所有的階段,或纏綿,或熱烈,或哀怨,或感傷,至今讀起來仍回氣斷腸,感同身受。比如描寫相識相約初始階段的〈野有死麇〉、〈靜女〉、〈溱洧〉、〈野有蔓草〉、〈將仲子〉,描寫愛情深入一層的〈伯兮〉、〈出其東門〉、〈蒹葭〉、〈月出〉、〈狡童〉;詠歎婚姻家庭的〈關雎〉、〈大車〉、〈桃夭〉、〈女曰雞鳴〉、〈柏舟〉,描寫婚姻不幸的〈中穀有蓷〉、〈氓〉、〈穀風〉等。
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詩經》裏表現徵役類的詩歌也很多。從內容上可分為兵役和徭役兩類,散見於《風》、《雅》之中。這些作品大都有重大的歷史事件做背景,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且其情哀,其怨深,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比如反映徭役的〈何草不黃〉、〈陟岵〉,反映兵役的〈采薇〉、〈破斧〉等等。
當然,分類只是一種便於說明內容的方法,很難概括《詩經》的全部內容。比如著名的〈七月〉,它只是客觀而溫馨地敍述一年四季的農事,歸於什麼類呢?何況,在這五類內容之中,又有相當多的詩歌在分類上有交叉重疊。比如〈君子於役〉,可以放在婚戀生活類,也可以放在徵役類,假如強調「怨而不怒」的風格,放在怨刺類也無大錯。所以,分類敍述總是有局限的。漢代的何休在《春秋公羊傳注疏》中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來說明《詩經》的內容,雖簡約,但更為概括。
《詩經》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體制模式。
在這之前,由於古代的逸詩大都是有目無詩,片言隻語,沒有體式可尋。《詩經》則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體詩,由此建立了中國四言的詩歌體式。在這個基礎上,後來中國的古代詩歌才相繼有了五言和七言的詩歌體式。
在章法上,《詩經》有著濃鬱的民歌特色,大都採用重章複遝,反復詠歎,中間只是調換少量辭彙,既便於記憶,又一唱三歎,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美,也由此奠定了中國歌謠的章法。
《詩經》的用韻,自然和諧,如從口出,雖然當時沒有形成嚴密的格式,大體來說有句尾韻或句中韻,一韻到底或中間換韻,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等種種形式,含有某些規律性的格式為後人所取法。後代詩歌的用韻格律在《詩經》中大體都可以找到它們的淵源。
《詩經》在描寫手法上對於後代文學影響極大。後人把它們總結為賦、比、興。關於賦、比、興,歷代說法很多,南宋朱熹的說法最為通俗簡明。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這三者當中,賦,指的是對於所描寫的對象要準確生動,予以再現,這是對於語言功能的基本要求。比興,則關乎意象修辭和描寫的技巧,直接是針對語言的詩性的或者文學性的。具體的例子,如〈關雎〉篇用水鳥的和鳴興起人們對於美滿婚姻的聯想,〈柏舟〉中連用「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比喻情感的堅貞不移。賦比興的寫作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詩文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後代所謂「托物寄情」,「觸物言情」,「由此及彼」等抒情方式都是從《詩經》的比興手法中孕育出來的。
四、學習《詩經》的方法
《詩經》的閱讀和學習,有兩種方式,即專業學習和一般學習。兩者區別很大。如何進行專業的學習,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因為這是很專門的學問。如果求其入門,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關於《詩經》的說明大概是最切實可行的了。
這本小冊子要講的是一般地學習,也就是現代人從理解和鑒賞的角度學習。
一般地學習沒有必要去讀《十三經》注疏本的《毛詩鄭箋》,也沒有必要去讀朱熹的《詩集傳》,儘管它們都曾是《詩經》的權威讀本。
現在的《詩經》讀本很多,各有特點(似乎都顯得厚重了些)。讀者可以憑著興趣和愛好任選一種,開券有益。
建議先泛讀《詩經》的全本,因為這會給你一個完整的印象。《詩經》三百多篇,每篇都不是很長,只看正文的話,加在一起,不過萬把字左右。有些篇章通俗易懂,容易誦讀,且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就難易的程度來說,「風」、「雅」、「頌」的順序,正好可以作為閱讀《詩經》的自然順序,符合從簡到繁,從難到易,從與現代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作品到相對疏離的作品的入手原則。在閱讀中,假如碰到一些距離現代生活比較遠,字詞又晦澀的篇章,可以不求甚解,略過去就是了。泛讀之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比較深入地閱讀喜愛的作品了。
就具體閱讀和欣賞某首詩而言,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
什麼困難比較大呢?有人說是字詞訓詁方面的困難。因為《詩經》中有的字我們認得,有的字不認識;有的字在現代漢語中仍然使用,但有的已經不用了;有的字雖然在現代漢語中還在使用著,但意思或讀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詞語生僻古舊,不知所云。這都確實是問題。建議手頭備一部《新華字典》,有條件的備一部《詞源》,一定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要注意有的字詞古今各家解釋並不一致。在一般情況下,屬於字詞的訓詁,《毛詩鄭箋》比較可靠。清人在訓詁方面成績大,時有精義,可以擇善而從。現代的《詩經》選本往往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甄別工作,閱讀理解應該問題不會太大。
也有人說詩歌是要押韻的,由於古今音韻的不同,很多詩歌在今天讀起來已經不押韻了,這讓我們很難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這也確實是個問題。據清代的江永在《古韻標準》裏統計,《詩經》用韻方法有數十種之多。例如間句韻、三句韻、四句韻、五句韻、隔數句韻、交錯韻等。那麼要不要在閱讀的時候恢復古韻呢?顯然沒有必要。因為古韻的恢復閱讀是一個體系,不是單純的個別字詞的句尾押韻的問題。你不可以把別的字都讀今音,單單句尾的字詞讀古音以押韻,這就好像唱古裝戲只穿古代的靴子而周身服飾是現代服裝一樣的可笑。音韻的古今變化,專業的研究是一碼事,普通的朗讀鑒賞又是一碼事。對於一般的閱讀而言,由於古今音韻的變化所造成的不再押韻的問題只能暫時擱置。何況在詩歌的韻律形式美中,押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詩經》中的詩歌很多是歌謠,它的押韻和節奏更多地倚重複遝的形式,因此,押韻的問題在《詩經》中的音樂節奏美中只占一部分,甚至並不特別重要 。三十年代周作人、朱自清、董作賓、朱光潛等先生對於中國民間歌謠的研究,對於我們把握《詩經》的音韻節奏的賞析有很多有益的啟示。
現代人理解欣賞《詩經》之難,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都是徒詩,也就是純文本的形式,而當日《詩經》中的詩歌是配樂,甚至是配有舞蹈的 。這對我們整體地欣賞它造成了很大困難。大家知道,詩樂舞本為一體,缺乏相關音樂配合,任何詩歌都會有所遜色。比如,單純從純文本的角度閱讀〈青藏高原〉這首現代詩,當然也會覺得好。但是如果同時有音樂,特別是聽到通俗歌手李娜的演唱,那麼,你就會對〈青藏高原〉這首詩歌那種遼闊、高遠、神秘、宗教的氛圍就會有更強烈的感受;再比如,你在欣賞〈紅塵滾滾〉這首現代詩的時候,固然你會感動於它對於人生無常的深情、無奈以及渴望抓住現實及時行樂的喟歎,但假如你在音樂響起來的時侯,同時又看到了葉倩文邊唱邊舞的演繹,那麼你對於這首詩的理解就會更感性而更深入一層。閱讀古代的《詩經》也是如此。由於當日與《詩經》相配的音樂和舞蹈的散佚缺失,我們無法獲得像當日季劄、孔子那個時代閱讀《詩經》時的感受了,這是時代的缺陷,無法彌補。我們只能在閱讀時憑著感受,發揮想像,彌補這一缺憾。
其二是,歷史文化上的隔膜。這對於我們閱讀《詩經》大概困難最大,也最關鍵。詩歌的欣賞需要再現,聯想、移情,前提是閱讀者與作品在文化上要熟悉而不陌生,能交融而不疏離。《詩經》中有的詩歌雖然產生的年代久遠,但現代人讀起來依然感同身受,一點也不陌生。比如〈將仲子〉、〈狡童〉、〈子衿〉、〈伐檀〉、〈碩鼠〉等。但有些則由於歷史文化上的斷裂磨損,已經很難再激動我們,引起聯想和移情了。比如《詩經‧周南》最後一首詩是〈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麟,就是麒麟,在古代是一種家喻戶曉的仁德之獸,《詩經》引以為喻貴公子。當時的人視這種比喻為尊貴,覺得很自然。可對於現代的人來說就不一樣了。麒麟,有人說是長頸鹿,有人説是四不像,現在的人假如以麒麟喻人,由於時過境遷,被比喻的人就會覺得莫名其妙。不信,你說某某是四不像或長頸鹿,一試便知。像這樣的詩歌,難點不在字詞,而是難以複製的文化和民俗感覺。
有的作品,表面上看不需要太多的文化民俗背景的介紹,似乎難解之處在訓詁,甚至有時字詞也並沒有太大的障礙,覺得閱讀理解不難而實則不然。比如〈七月〉開頭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般人關注「流火」的解釋,因為不懂,因為古今語詞歧義大,而對於「授衣」就比較輕視,認為好理解。其實這兩句的重心在「授衣」。而「授衣」也「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而是指此時婦女們開始裁製越冬所穿的衣服。這裏只有將彼時的氣象條件,生存條件和手工製衣的艱苦講清楚,今天的讀者才會對這兩句乃至全詩關於古代生活的衣、食、住的厚重描寫有深切體會。再比如,〈君子於役〉所描寫的羊、牛、雞,都是習見之物,但在城市生活的人與在農村生活的人對這首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必須把農村的田園生活和古代的徭役制度講清楚,才會對詩歌之佳有深入一層的體會。再比如,《詩經》中〈有女同車〉講「佩玉瓊琚」,「佩玉鏘鏘」。玉,現在也並非罕見之物,但在生活和文化上的意義有了很大的古今差異,只有把先秦時代玉文化的意義講清楚,才會對《有女同車》中以玉象徵所崇拜女性的內涵有真正的理解。像這樣的詩,《詩經》中最多,最容易被「不求甚解」,最需要對於相關的文化背景多瞭解一些,多體察一些,才能避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錯誤的出現。《教你讀詩經》這個小冊子解釋的重點正是在此,力求從文學和文化兩個角度對讀者的閲讀有所裨益。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我們閱讀《詩經》的確存在許多困難,但上個世紀「五四」以來許多學者在傳統的基礎上也有許多長足地突破,比如根據考古和金文的研究,於省吾、林義光等先生在名物和訓詁方面有許多新的發明;依據西方詩學和歌謠理論,周作人、朱光潛、朱自清等先生在音韻和詩歌的形式方面有許多探求;依據社會的發展和民俗學的理論,顧頡剛、鄭振鐸、聞一多等在詩歌的內容上有許多新解。改革開放以來,聶石樵、程俊英先生、上海辭書出版社關於《詩經》的專著則是近時期研究成果的總結,他們的研究無論在總體上還是具體篇目上都給我們以啟示。如果想進一步深入研究,夏傳才的《詩經研究史概要》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詩經》歷代的研究成果,指出並介紹了其中的名著對閱讀也很有用。
出於體驗和鑒賞《詩經》的角度,在閱讀《詩經》作品的時候,我們不主張默讀,而是鼓勵誦讀。詩歌與一般文學作品的區別之一,就是它們與音樂聯繫得非常緊密。因此,出聲誦讀,對於理解和欣賞詩歌的音韻節奏非常重要。《詩經》大部分作品具有歌謠性質,誦讀更是不能或缺。
假如有喜歡寫詩的讀者,我們更是希望他們把感興趣的作品翻譯成白話詩歌。這一做法,不僅對於學詩的人在寫作上有莫大的助益,而且對於一般的理解和欣賞也提供了一個入門的路徑和很有趣的角度。上個世紀的一些詩人像郭沫若、劉大白、李長之等先生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先導。德國學者洪波爾特說,一種語言的學習,不啻一種新的世界觀的獲得。這個觀點,對於不同語種來說是真理,對於同一個漢語語種的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互動,似乎也是這樣呢。
按照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從史的角度看,《詩經》是先秦文化中最可靠的史料;從文學的角度看,《詩經》是先秦文化中最美的文字;從經的角度看,《詩經》又是所有先秦經典之首 。所以,如果不學傳統文化便罷,如果學習,就應該從《詩經》入手。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實踐中,《詩經》也的確是入門的最基礎的經典。如果看看小說《紅樓夢》第九回便可知道此言不虛。
一、詩經之前的詩歌
有比較才有鑒別,要瞭解《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首先要弄明白《詩經》之前的詩歌是什...
目錄
目次
前言
周南篇
關雎
葛覃
卷耳
桃夭
芣苢
漢廣
甘棠
召南篇
摽有梅
江有汜
野有死麕
邶風篇
綠衣
燕燕
終風
凱風
匏有苦葉
穀風
靜女
新台
鄘風篇
柏舟
牆有茨
桑中
載馳
衛風篇
淇奧
碩人
氓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風篇
黍離
君子於役
中穀有蓷
葛藟
采葛
大車
鄭風篇
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遵大路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蘀兮
狡童
褰裳
豐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齊風篇
雞鳴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魏風篇
陟岵
伐檀
碩鼠
唐風篇
山有樞
綢繆
鴇羽
葛生
秦風篇
蒹葭
黃鳥
無衣
渭陽
陳風篇
宛丘
衡門
月出
檜風篇
曹風篇
豳風篇
七月
鴟鴞
東山
小雅篇
常棣
伐木
采薇
鶴鳴
無羊
大雅篇
生民
頌篇
有瞽(共81首)
後記
目次
前言
周南篇
關雎
葛覃
卷耳
桃夭
芣苢
漢廣
甘棠
召南篇
摽有梅
江有汜
野有死麕
邶風篇
綠衣
燕燕
終風
凱風
匏有苦葉
穀風
靜女
新台
鄘風篇
柏舟
牆有茨
桑中
載馳
衛風篇
淇奧
碩人
氓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風篇
黍離
君子於役
中穀有蓷
葛藟
采葛
大車
鄭風篇
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遵大路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蘀兮
狡童
褰裳
豐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齊風篇
雞鳴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魏風篇
陟岵
伐檀
碩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