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從哲學與文化高度省思教育問題
臨觀之義,或予或求
從哲學與文化高度省思與參與
教育總是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學習的契機
但結果總是有不同的改變
第一封信:唯深、唯幾、唯神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同人卦: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讀到嚴長壽先生的《教育應該不一樣》,有一股衝動,想寫一本《教育總是大同小異》,各位無須誤解,並非要與嚴總裁打對台。在《易經》上,陰陽總是對立,但和諧共存。嚴先生對教育問題有深度要求,想要提醒大家一起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而本書則是一位剛退休的資深教授自我反省,並提出正面且實際的建言,兩者如《易經》所言「臨」「觀」兩卦般互補,所謂「臨觀之義或予或求」,嚴先生的「觀」是風在地面上吹,廣泛觀察遍及萬物,明察秋毫是要求;而本書的「臨」是給予,以教養為念,啟發創意,並能包容各種可能的聲音,直接給予教育界參考的作法。這些內容奠基在易經上所謂的「三唯」上,即唯深、唯幾和唯神,是《易經》繫辭傳中很重要的一個智慧觀點。本書即以六十四封公開信表達我的建言和做法。
《易經.同人卦》: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火同人,上天下火,天下光明,天在上,天之氣上升;火在下,火氣向上燃燒,與天屬性相似,表示人性相同,象徵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大放異彩。嚴長壽先生的《教育應該不一樣》,是領域外一般非從事專業教育人士恨鐵不成鋼給予的諍言;《教育總是大同和小異》是專業教育工作者領域內自我的反省和改善。人本來就應該廣闊交遊,為了教育,不同領域的人士,物以類聚,終於找到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朋友。
《繫辭傳》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嚴先生對教育現況極深而研機,故能唯神而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將其所闡述 的理念快速的傳播到全台灣,甚至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華文教育圈。
《教育總是大同和小異》則再度踏入教育界,將個人幾十年的實務及理念提供出來。我很自信,這些內容不欠缺雲端的高度。六十四封信,以具體的建言當出發,但具有唯深、唯幾和唯神的結構。此結構相似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將其結合成八個重點深入詮釋,也就是從八個層面談教育,並把易經文化內涵融入於其中。總論有十封信環繞在整體的概念上;主體有八項:
壹、 教育風氣與校風
貳、 學生本位的教育
参、 老師輔助的角色
肆、 課程和教材的結構
伍、 教對的事,把事教對
陸、 階段性的教育
柒、 出神入化的「教與學」
捌、 教育的本質
每項各有六封信,最後有衍生思考,也有六封信,總數六十四,模仿《易經》的卦數。
既然下定決心要為教育盡責,不能只是默默的做,更必須善盡言責。有必要強調,教育需要消除絆腳石。
教育的現實環境中,總是摻雜一些自視甚高的「教育家」,但卻很少積極實際參與教育,他們總是以個人片段的生活經驗和成見指揮教育事業。本書付梓前夕,見到林百里先生提出恨他母系台大電機系的言論,這是最為負面的教育示範。「教育事業」,終究是要「教育歸教育」,不能再是外行領導內行。人的生命有限,由於認同教育,愛護教育,堅持它在這片土地上應享有的權益和尊嚴,我也要花費精神灌溉、施肥及除草。我不覺苦,總樂於看到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最後開花結果。相信這種結合感性、知性及理性的情懷,讓我能對文化和教育有所堅持和執著。雖然未來將長久面對艱難困阨的客觀環境挑戰,仍義無反顧。我個人不能再像以往,總是侷限在自我教學的領域上。今天要在藍天白雲下墾殖,與有心人一起耕耘教育的一片天地!希望我的經驗得以傳承,教育的專業得以受到重視。當然更需要外界給予我鼓勵。
筆者已過古稀之年,更要抓緊時光,從哲學的高度、系統的思考著眼,對教育作全盤的分析。我開始重視教育「整體」和「想像」的空間,同時,提出融合易經元素的教學模式,供大家參考。因為我已有很多的案例,能幫忙我達成。我想要達成使命,相信許多我教過的學生,也會認同我今天異於往日謙讓的作法。
出身師範教育,有五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現在應該擴充領域以教育事業涵蓋的主客體、現實環境、教育宗旨、課程結構、教學方法等許許多多的面向,投入時間;也把教育的各個要素加以組合。最大的阻礙來自於部份主觀的教育決策者、師生、家長以及一些對於教育有興趣但主觀強烈的有力人士,這些人的意見可能讓教育再度迷失,在加以譴責的同時,希望我們能共同面對,教育必須成為一種專業,知識的專業、職業倫理的專業。
專業者具有三唯:唯深、唯幾、唯神。有永遠成長的心態,終身不受制約,是永遠的贏家。天與火,同仁,所有關心教育工作者屬性相似,都在為我們的下一代盡心盡力。
第十六封信:哲思策略
教育是常識性的,
因為每個人一輩子都與教育相關;
但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是那些具有哲思策略的教育家。
單一的教育目的是白痴的自然顯現
嚴長壽先生的共錯結構定義得很好,我也被捲入了。
教育的共錯結構,來自大家所站的平台不夠高;家長對於升學主義的膜拜來自人云亦云;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未知《易經》有一句「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名言;單一的教育目的是白痴現象的自然顯現,總而言之,不從人類整體生活的高度著眼,這些速立、速成,齊一從眾的教育,年復一年,奢談改革。
我們必須學習從文化與哲學的高度觀察事物。這就是哲思的策略。哲思是從哲學的高度去闡明世界普遍聯繫的方式,同時揭示事物及其系統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
嚴謹的定義固然是求真的不二法則;但輕鬆詼諧的話語反而有想像的空間;有時意想不到的,更有實際行動的表現。
哲學是什麼?不如說,誰是哲學家?哲學家是那一群對於眾多事物知道得愈來愈少,終至裝聾作啞,一無所知的人。
哲學家是一群對於越來越少的事物,知道得越來越深入的人,最終能無中生有。是真理,而非專論是非的八卦新聞。
哲學家那是一群敢在黑房中尋找不存在黑貓的人。
第二十封信:戲於經,遊於藝
《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寓教育於遊戲,玩創易讀經典。
人往高處爬,
如何讓我們的每個孩子成龍成鳳
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多元化的社會,對於龍鳳的標準就無所謂的對與錯問題存在,但肯定的,以成績的高低為單一標準的龍鳳定義是大錯特錯。論述一個問題必須從概念開始,經過判斷、推理的過程後,才能做合理的論證。強為紛歧的概念作無謂的論判是永遠得不到結果的。以讀經為例,據統計,台灣有超過200萬以上的人口在國中以前就背誦過經典,是對是錯莫衷一是。
老師是溫和的一群,是感性的,但有時還是得知性且理性的對一些不尊重教育專業的人士說一些重話。究竟還是有很少數不專業、不盡責的校長,校長如果無法延聘優秀的師資,就應當負起辦學不力的重責大任,當老師的應該有無形的督導力量。如果當老師的不專業,自己無法規劃全盤性的課程,不懂得採用良好的教學方法,那就不是能勝任愉快的專業老師。
要推敲教育的思想問題,當然不止於老師這一要素,也不能祇苛責老師,還必須從一連串的人際關係去考慮。為什麼教育決策者、家長、社會人士、老師和學生彼此間常有不同的看法?人 性有共相,基本原因是:
欠缺高度,自以為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以讀經為例,贊成者認為透過幼小記憶力超強的時候,背誦經典,陶冶品德。反對者認為強調背誦,扼殺創意,而背誦經典與品德教育不見得有正面相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何不更全面的認識教育的本質。
不懂得由個人組成的團體、團隊、組織等人際關係是遞迴式的成長。每個人自以為是的從個人或小團體的立場貫徹全民的活動。多元化的社會要有多元化的活動。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主張,卻不可以利用公權力和不公正的資源,強力推動自己的主張。民主教育是在公平的基礎上推動自己的理念。不過有一不變的律則是所有的活動,應該在情意的基礎上讓肢體、感官、和腦力、活動三者皆有均衡的發展。
欠缺高度,自以為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是人性的通病,《易經》中,稱其為過度的主觀。客觀是站在環境的高度看事物;主觀是自己作主看事物。當老師的吸收多方面的知識,按照專業的方式以愛心去經營自己的班級,就可以不必接受以常識當專業的短視家長及強烈主觀意識的社會人士所左右。
社會關係是由個人、團體、團隊組成的內涵遞迴增加而形成,由個人往組織的方向發展,內涵就越增加。
個人獨處的社會最單純,孤家寡人一個,除去內心對別人的主動關懷外,具體的社會面上是無拘無束的。兩個以上的人群就成為社會,儘管彼此間沒有任何的關懷,只要知道彼此已共同存在,就應該注意到彼此間會有些相同的感受,重視自己,也尊重別人,由相似而相識這就是團體,團體是最不受約束、最單純的社會組織單位。團體中的成員為了共同的願景而增加彼此間的共同目標,就成為團隊,團隊中的成員既然有共同的目標,如何共同努力去達成,成為團隊成員間重要的約束力。學校,不只是團體,還應是團隊。
當團隊成員由相似而相識時,彼此間的凝聚力愈來愈大,單獨的依賴彼此間的內心動力已嫌不足,這時必須加上外在制度和規章約束,也就成了真正的社會組織了。學校中有個人、團體、團隊的屬性,本身更是有嚴謹的制度和嚴密規章的組成。 在學校中學習和社會上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常常被忽略,社會很多糾紛都是由這種因素產生。
只要有許多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社會性。學生本位的教育,學生間彼此有個人、團體、團隊和組識的人際關係存在;老師彼此間;家長彼此間;教育決策群;社會人士間也莫不如是。要為孩子成龍成鳳最需要的就是群策群力的培養這種社會風氣。校風的形成,就是由社會遞迴式成長觀念逐步建立起來的。
校風的養成雖然由教育工作者的引導而開始,但風氣的形成像風一樣,是空氣的流動產生的。風又能促使乾冷和暖溼的空氣發生交流。教育的風氣主體在學生,不只是校長和老師,每個學生像風一樣,因為不同的環境有各自獨特的聲音;其獨特性來自其單純個體的本性及環境的配合而產生。當眾多學生的聲音和學校的目標融合在一起時,一旦成為風氣、怒吼時,像呼嘯的風勢;小的和聲又是那麼的諧和。
從現在開始我要和有教育專業的老師團結在一起,我們不隨波逐流,任由一些自以為是的家長頤指氣使指東問西;我們一起規勸強勢的家長一起聽一聽學校當局和老師的辦學理念和心聲。許多攸關學生本位的教育內涵在教育體制中,將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要素。學生本位的教育在21世紀已是時代的趨勢,是現在自然形成的潮流,順著正當的潮流走,是我們的任務。這是教育的大同趨勢。
在學生本位的教育上,我的團隊亦有推動的案例,那就是「創易活動」。
首先要聲明,幾年來,通契範創易團隊的推行,無權力利用公權力,亦無來自全民的資源,一點一滴來自志同道合企業人士及團隊成員的縮衣節食。小小的心願是:戲於經,遊於藝。
今日藉用此的著作,抒發團隊的理念,提供關心教育人士的另類參考。
我們是一群愛好經典教育者,但深信經典教育可以和科技教育相對話,因為藉助五經之首的易經當平台,人文與科技可以相互交流。
我們不反對背誦經典,但不認為孩子在不知意義下背誦是正確的教育活動。 我們以《易經》當平台,讓家長與孩子在此平台上進行有創意的活動。
我們贊成「勤有功」但不認為盲目的勤能真正的補拙,教學是要講究方法。
我們不贊成「戲無益」,除非此「戲」專指不正當的「戲」;否則,我們提供有一套「戲於經,遊於藝」的親子同樂的創易聯課活動,把許多不同的科目融合在一起,共同遊戲、共同創意、共同讀經。
我們深信,這套聯課活動可以發揮易經固有文化,開創科技嶄新技能。當然還得接受賢明家長及教育人士的考驗。再一次聲明,我們的主張只是準備讓孩子成龍成鳳的選項之一。對於我們而言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對孩子而言,我們努力實現「寓教育於遊戲,玩創易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