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理論不好教授,寫來也不容易,想要以平實的語言描述,是ㄧ個很大的挑戰。
本書希望以學生學習立場出發,將ㄧ些主要諮商流派做簡單介紹,特別是每一學派的主要立論與觀點。所以本書是從國內諮商的景況開始,敘及諮商師培育過程與專業倫理,以及準諮商師的擔心,接著就不同的主要流派(精神分析、人本、認知行為、後現代等)做介紹,然後是以生態諮商做結,最後ㄧ章則是對準諮商師的一些提醒,希望對讀者能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邱珍琬
台灣花蓮人
現職: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
高師大教育研究所肄業
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
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
經歷:國、高中教師
建國中學輔導教師
美國心理診所心理師
台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新竹師院、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台北生命線、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講師與團體領導
筆名仞岡,已出版「狗狗心理學-以狗為師」、「諮商技術與實務」、「遇見諮商」、「留學紀事」、「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我們的父親母親」,「要愛不要傷害-家庭溝通宅急便」、「尋回失落的一角」、「A+大學生的42把關鍵鑰匙」、「成長書」、「親職教育」、「做個諮商人」、「作自己的諮商師」、「心理衛生」、「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對應策略」、「甜蜜的婚姻書」、「我的家缺角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觀察」、「完美的分手—失去,沒甚麼大不了」、「有情人生」、「簡簡單單的生活哲學」、「仞岡散文」、「背景」、「短歌吟」、「ㄧ位心理學博士給外甥的五十封信」、「生命是很棒的禮物」、「生活的道理」等。合著作品見於「圍爐夜話」、「飲冰室夜話」數集,「這會是一季美好的冬」、「生命果真如此輕易」、「貼近每一顆溫柔的心」。譯作有「傾聽」、「教養新好男孩」、「人格心理學」、「焦點諮商在國高中的運用」等。專文連載有「人間失格」等,其他學術著作見專業期刊。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諮商師的準備
諮商是一門助人專業,是藝術也是科學(Nystul, 2006),除了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教育與訓練之外,還需要透過科學驗證的結果、對人性了解與互動的方式進行實務治療。作為一個諮商師的準備工作,在我國除了要先取得碩士以上相關諮商學門的資格之外,還需要通過國家考試,這些標準基本上是沿襲美國諮商師學會的傳統,也因為諮商源自於美國本土(尤其是人本學派),而向專業助人者求助也較為大眾所接受,其在法律上及其他心理衛生專業的倫理與立法亦較為周全,不少國家的心理衛生專業的相關倫理約束與立法也都會參考美國的情況。當然,無論是哪一種社會學理論,到了不同國度與文化,總是需要嘗試錯誤與做必要的修正,才可以更契合當事人的需求,這也是我們本土諮商專業正在努力的方向。
我國諮商師證照制度
我國自90年「心理諮商師法」通過之後,翌年起就將諮商師證照考試列為基本資格考,也就是準諮商師必須要在諮商或輔導相關研究所畢業(其中包含第三年的「全職實習」)之後,才取得報考資格。在心理師法成立之後的最初幾年,為了讓一些已經修過相關課程、卻沒有按照新規定的「已然」諮商師有機會取得正式身分,所以舉辦了「特考」,倘若這些「緩衝期」過了,依然沒有參加諮商師證照考試的諮商師,就必須要補修必要學分,才可以參加考試。儘管諮商師立法以來經過這些年,有照的諮商師已經劇增,在大專院校的任職名額也達到飽和階段,但是還是有許多有志於此志業的民眾正努力朝諮商師這個專業挺進,因而往社區諮商的相關機構任職已成為一趨勢。「諮商」當然也可以是生活技能之ㄧ,而學習諮商最先的受益者通常是學習諮商的個人,因此我也希望「求助專業」可以被普羅大眾接受,讓我們的社會邁向更健康、正向與和諧。
我國目前沒有依照不同領域(如學校、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族群(如成人、障礙者、青少年、兒童或老人)或呈現問題(如上癮行為、職業生涯、情緒疾患)或不同取向(如精神分析、後現代、認知行為)而分科的考試或認證訓練,因此許多的諮商師為了專業與市場的需求,自己必須要針對自己想要服務的族群或領域做進修,然而隨著諮商專業與需求的進展,相信不久的將來,針對不同族群或是困擾的專業諮商領域也會慢慢出現。加上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建立不易,各領域的專業人員還是獨立作業的多,而且在諮商領域也不免有不同的看法與歧異,目前已有許多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企圖結合不同領域、做團隊系統的合作,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但不可否認的也是當然的趨勢。此外,諮商師法與實際的法律之間依然有距離,許多違反專業倫理與執業行為的諮商師依然可以持續執業、不受法律約束,讓法律與專業倫理緊扣,也是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目標。
國家考試的項目,最初還是直接沿襲美國諮商師學會的作法,規定準諮商師要有八大領域(包括人類成長與發展、社會與文化基礎、助人關係、團體實務、生活方式與生涯發展、諮商理論與實務、專業倫理與專業導向、心理測驗與評鑑)的基本知識,考試科目原本為六項(人類行為與發展、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包括諮商倫理】、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心理測驗與評量、以及心理衛生【包括變態心理學】),但是自102年起,修改為以下六項:(一)諮商的心理學基礎(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三)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與專業倫理;(四)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五)個案評估與衡鑑;(六)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兩者的差別只在於分類的部分,內容還是一樣,考試類型為申論與選擇題兩類。
原先在討論諮商師證照考試時,還有學者堅持要加上「臨場測試」這個項目,但是後來反對聲浪很大,加上評分標準如何界定、耗時與人力的考量,因此此案就被駁回。然而不加入在證照考試裡,不是表示「臨床」經驗不重要,諮商師發現最重要的老師就是當事人,理論需要許多的實務經驗來印證與修正,諮商師會隨著臨床實務經驗與進修的增加而磨銳自己的專業,然而影響其業務的衰盛還是以市場來做決定。
市場機制與現況
通過國家考試只是諮商師執業的第一步,接下來需要經過市場機制的篩選,才可以決定諮商師的專業聲望。大部分的諮商師在大學以上的校園裡工作,可能不只是臨床實務的要求外,還需要有策畫活動、擬定與執行計畫,甚至撰寫研究計畫與評估結果的能力。許多研究生在完成碩士論文之後,以為以後再也不必觸碰論文或研究報告,因此在研究所課程內很少修習方法論的相關課程,其實也是一大損失!只是許多研究所課程中,關於研究法的部分沒有硬性規定的「最低標準」,也導致產出的諮商師學習背景有差異;而專業諮商師不僅要會做研究(或執行方案計畫)、會寫報告,在專業生涯裡很重要的是持續進修,閱讀相關論文與報告就是最便捷之道,倘若諮商師自視其短、拒絕新資訊的吸收,不給自己學會閱讀數據或報告的能力,也可能斷了許多自我與專業成長及發展的機會。
現在許多大學裡的諮商師都已經額滿,不少有照的諮商師就轉戰成為「行動諮商師」(free-lance counselor),雖然是按照鐘點計費,但是也接了不少政府機構或是私人機構的契約案件,可見諮商師的需求依然很多,然而現在的諮商師可能不只是需要臨床的專業而已,許多諮商師需要接一些研究案或計畫,因此也必須要有做研究的能力,這在目前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系所是最為缺乏的。許多大學已經不再要求大學部學生一定要修論文的課、甚至完成代表性著作,然而這些準諮商師ㄧ旦進入研究所,發現自己還要完成論文才可以畢業,而許多諮商相關研究所也要求研究生在提口試計畫之前就要有專業論文發表或論文出版(或發表)的先決條件,這也是因應時勢所趨,畢竟像諮商師之類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不僅需要在臨床經驗上有精進,還願意與同業共享資訊、彼此提攜,此外諮商師若是定期參與個案報告、或是自己提出個案報告,也是自我評估與進修很重要的一項。倘若諮商師專注於臨床,可能就少了理論與研究的更新與支持,而擔任諮商師培育的教師(或「諮商師教育者」,counselor educators),也可能因為囿於教學、荒於臨床經驗,這樣所培育出來的準諮商師品質就會受到影響,因此若能臨床與理論兩者都顧及,持續臨床實務、做研究與參與個案報告是便捷之道!
諮商師的培育過程與準備
知汝自己──諮商師的價值觀與偏見
成為一個諮商師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模樣」(your way of being, Corey, 2001, p.25),知道自己是誰也是發展自己獨特諮商型態的起點。而擔任諮商工作,不僅可以面對自己許多未探索的障礙,如權力、性慾、價值觀,或一些存在議題,如孤單、死亡與意義(Corey, 2001, p.113),也可以藉由進一步的覺察與行動,讓自己的專業與生命品質更佳!Jacobs(cited in Whitmore, 2004, pp.67-68) 認為成熟的諮商師應該展現以下的特色:了解人類成長與發展、心理病理學、不同理論與取向的理論與實務、研究方法與覺察;成熟的判斷力與做決定(評量與治療過程)的自信、與做評估的能力;在與當事人接觸或焦慮時還能同時去思考與聚焦;能評估諮商過程(包括自我評估、監控自己的判斷、與發展一個「內在督導」);對督導的態度(不只是訓練之必要,也是深入了解與發展實務的重要諮詢來源);藉由不防衛地對實務做反省,從錯誤中學習;對學習開放(統整知識與實務);能夠工作,隨經驗拓展個案源與脈絡;對「未知」覺得坦然,有能力放棄威權的需求、也對自己能力更有自信;對自己能力的真誠謙卑,也讓當事人可以更認可助人專業;自我接納、有自信地自我呈現、一致的承諾,與當事人工作時展現出效率與專業;從不同經驗裡持續的自我發展與增進自我知識;隨時間而增加的效率,有機會與不同的當事人工作,統整理論與實務,也可以發展劃時代的新理論。
理論是提供處理問題的一個系統取向、也是有效治療的根基,理論取向的不同,主要是因為每個取向對於人性與問題的解釋及處理不同;精神分析取向認為人性是生物決定論(受驅力與本能所影響),人本取向則是相信人性本善、人有自我實現之潛能,行為取向則是認為人受制於環境、人與環境是互動的,認知取向對人性持較為中立的看法,從此延伸對問題的認定與治療方式也殊異,基本上其共同點在於「行為是可以改變的」(George & Cristiani, 1995)。理論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僵固結構,而是一個大概的架構,可以讓諮商師將諮商過程的許多面向合理化、賦予意義,提供諮商師該如何進行助人工作的藍圖(Corey, 2001, p.3)。不同的理論架構是提供諮商師「解釋」或「理解」當事人所帶來關切的議題,因此對於同一問題或是困擾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與可能歸因,而這些就影響諮商師下一步的處置計畫與動作。
諮商師的價值觀也影響其對於助人專業所要成就的為何(Corey & Corey, 2011, p.26)?畢竟,專業助人者也是一種行業,而每個人想要從工作中創造與衍生的意義不同,因此也需要檢視自己為何想要從事這一行?你是希望賺錢、有權力、成就感或聲望地位?還是因為工作的穩定性、變化與創意、責任的承擔、展現獨立或與人合作?你希望可以與家人相聚時間多少、有機會服務他人、還是希望可以促進生活品質、有繼續學習的機會?還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冒險性、喜歡智性的挑戰與競爭、或是追求內在的和諧?你對於與你價值觀不同的人有何看法?你可以忍受他人與你不同的價值觀或堅持、仍保持開放的心態嗎?
此外,每一個諮商理論與運作都有其價值觀涵蘊在裡面(Corey & Corey, 2011, p. 41),因此所有的諮商理論都不是「價值中立」(value-neutral)的,而每一個理論都只解釋了「部分」的事實,因此在學習諮商理論的同時,不要忘記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理解。在諮商過程中,也不能免於價值的影響,但是有效能的諮商師會注意到當事人的價值觀、也不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當事人身上,只是或多或少、有意無意之間,都不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傳達給當事人知道,而諮商師的工作不是去批判當事人的價值觀,而是協助當事人探索與釐清信念、運用在問題解決上(Corey & Corey, 2011, p. 43),因此Corey與Corey (2011)協助助人專業者檢視了幾個面向的價值觀:不同性取向、性別角色、家庭、宗教與靈性、生命相關議題(如墮胎、性行為、終結生命的決定)等,當然諮商師所面對的價值觀不僅這些,也都需要治療師敏銳的自我覺察與可能的警覺。
諮商師不是以「諮商技巧」取勝,許多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技術還是要經過學習者的練習、熟鍊之後,才可以運用在當事人身上。而要使諮商效果好,諮商技巧與過程就必須要適合當事人個殊的價值觀、生命經驗與文化背景(Corey, 2001, p.92)。偏見與成見可能是因為資訊不足、或是原先未驗證的刻板印象,導致諮商師在面對有些當事人或是議題時,已經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而帶著這些有色眼鏡做治療工作,可能就會妨礙或危及當事人福祉。有些偏見或是迷信也可能是潛隱在諮商師的認知中,倘若沒有第一類接觸、或是拓展自己視野的積極性,也許錯誤就一直存在、很難發覺。像是國人不喜歡黑貓、或是腳掌有白毛的狗,認為這些不吉利、甚至會帶來厄運,但是我會問同學:「黑貓或是這些腳上有白毛的狗狗,是自己選擇要這些顏色的嗎?」藉此可以順便檢視我們一般人對待膚色、種族、語言、不同文化、或是生活習慣的人的態度或想法,是不是有失公平?
諮商專業訓練課程
美國一般的諮商師養成課程科目包含:人類成長與發展、社會與文化基礎、助人關係與團體工作技巧、生涯與生活型態發展、評鑑、研究與專業取向(professional orientation),而體驗內容主要是放在課堂上的角色扮演以及後來的校內與校外實習(Hazler & Kottler, 1994)。自105年起,證照考試規定必須修習以下七個類別的專業科目,分別是:(一)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領域課程(包括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理論);(二)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領域課程(包括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與諮商技術);(三)諮商倫理與法規領域課程(包括諮商倫理與法規、諮商專業倫理、與諮商倫理或諮商與心理治療倫理);(四)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領域課程(包括心理衛生、變態心理學、與心理病理學);(五)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領域課程(包括心理測驗或心理評量、心理測驗與衡鑑、及心理衡鑑或心理評估);(六)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課程(包括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或團體諮商理論與技術、團體諮商、與團體心理治療);(七)諮商兼職(課程)實習領域課程(包括諮商實習或諮商與心理治療實習、諮商專業實習、與諮商心理實習)。
專業課程是一般諮商相關研究所會提供的內涵,研究生在學校學習的第一、二年,基本上就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如果非本科系大學畢業,可能會要求學生往下(大學部)修習一些預備課程(如輔導原理、心理測驗與統計)來補足。而在研究所第一年下,許多學校都會開始安排研究生進入實務現場去見習與實習,碩二就要開始兼職的實習(或稱「在校實習」,practicum,不管是在學校或是社區心理健康機構),碩三就要做「全職實習」(internship),像正式上班族一樣朝九晚五,有「駐校督導」(學校老師)與「駐地督導」(機構督導)一起協助實習生在臨床經驗的增進與理論實務的結合。通常在碩四那一年,研究生會將心力放在論文的執行與完成上,碩四畢業後參加每年一次的諮商師高考,通過之後就取得諮商師執業資格。目前美國許多諮商師訓練機構已經擺脫傳統、只聚焦在某個特別取向或理論,提供了更多的取向供學生選擇,甚至被迫要以當下最熱門的取向來吸引學生,然而正式課程的學習還是不夠周全,因為其目標是提供學習者入門的知能而已,無法提供準諮商師足夠的能力去因應職場的需求,也因此準諮商師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汲取其他相關資訊與經驗(Kottler & Hazler, 1997)。
目前我國有二十八個諮商相關研究所在做諮商師培育的訓練,儘管有考試科目的規定,但是課程、教師與學生素質還是有差異,因此教育部在近年可能仿照美國「CACREP」(the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Counseling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或CORE (the Council on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的評估制度,以課程認證的方式來做證照考試的先行條件(Hazler & Kottler, 1994)。
了解不同學派或取向的世界觀
每一個學派都有不同的「世界觀」(worldview),指的是對於人性、社會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間與活動取向等,都有不同的看法(Nystul, 2006, p.165),尤其是對於問題的產生與定義有不同的觀點,這些就會與準諮商師的一些既定信念有交會或衝突,因此諮商師選擇的諮商理論或取向,可能是與自己個性、經驗相符合,或是可以說服自己去解釋相關的生命經驗,此外就是對於問題之所以會發生的理由與解釋。準諮商師對於某些特定的學派可能會較喜歡,也許是這個(些)理論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映照、或是足以解釋準諮商師的生命經驗,也因此,倘若諮商師要以某些取向為自己執業的基礎,也必須要自己先相信、接著才會在生活與實務中履行與實踐。
實習
諮商師養成過程基本上在國內是經過三至四年的培養,除了要修習諮商專業相關課程之外,還要通過全職實習一年,然後完成論文、通過口試,這才取得諮商師證照考試的資格,接著通過諮商心理師高考與專業執業證照,就可以進行諮商師的工作。諮商師養成的專業課程(基本上吻合證照考試科目)包括有幾個領域,前面已經介紹過,這些領域原本是我們自美國諮商師證照考試移植過來。專業訓練課程中最重要的包括第三年的全職實習(或校外實習),這也是一般準諮商師認為對其專業最受用的部分,在此之前有所謂的「在校實習」,其實也不是在本校內實習,而是在校外機構擔任實務工作,也就是可以實際接觸到當事人與諮商相關事務。一般說來,絕大多數學校對於「在校實習」的規定只有上、下學期(基本是放在碩二課程內)六個學分,就可以滿足規定,但是我個人在美國學習的經驗,「在校實習」只規定一個「下限」(可能是一學習),但是沒有上限,因此多半同學都會修習兩次以上的實習,我甚至選修了四個學期,因為我認為實習是增進我實務經驗的不二法門,而老師們也贊成這樣的作法。我在擔任諮商師訓練課程時,因為系裡只有「在校實習」的最低規定,目前為止沒有人願意多修,況且課程是安排在碩二,其實碩一同學已經可以擔任類似義工的工作,而鄰近學校也歡迎碩生同學可以前往協助,因此只要該校(不管是國小或國、高中)有合格的駐地督導(也就是已經有合格諮商師證照者),我就願意擔任義務的在校督導,放手讓研究生去從事社區服務。也許有些專業人士認為這樣豈不是「非法」行為、也可能造成傷害,但是即便碩二生做校內實習,不也是「做中學」?甚至是在嘗試錯誤中學習?但是至少有督導可以隨時請益,主要是駐地督導願不願意多花一點功夫來指導或監督碩生的工作而已!許多的義務督導也都是帶著「傳承」的理念,希望可以對新入門的準諮商師有更多的經驗分享與貢獻。
以前即使是碩二生做校內實習,實習的學校督導也曾經向我反映說「學生訓練不足」、潛在危險性高,因此較有心的駐地督導會花一、兩個月時間先「培訓」碩二生,然後才慢慢讓研究生接案,這當然也是很好的作法。擔任諮商助人專業,當事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願意讓我們從新手、慢慢歷練成熟手,因此我的想法是:只要有足夠勝任的督導,是可以讓研究生從義工服務中,漸漸去了解其所服務的對象、接觸不同的生活困擾,也在遭遇瓶頸時,願意諮詢督導或諮商師,同時也要自己主動去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許多合格機構接受「校內實習」的研究生並沒有設定一個「篩選」機制,似乎只要申請、有合格督導就可以進入實習,美國有些學校或機構在接受「校內實習」的研究生時,其遴選制度是與「校外實習」同等級的,而實習的主要目的是「看到研究生臨床經驗與專業的進步」,但是許多研究生都誤解了實習的目的。在帶領研究生實習的經驗裡,即使從第一堂上課起就提醒學生──「實習是希望看見你們的進步」,但是許多研究生還是有非理性的信念認為「我應該要表現得很好、讓當事人與督導滿意」才算是「實習成功」,因此即使有些意見與督導不同、或是被誤解,也不敢提出,甚至造成後來的嚴重後果!即便是督導,也是從生澀的實習生慢慢一路走來,同樣也犯過錯誤,但是有督導與前輩的引領,可以修補錯誤、下一回有更好的因應策略,而不是在實習時怕影響自己的實習分數,而文過或委過,這樣所造成的錯誤更為棘手!
諮商相關科系大學部的學生通常在大四時會開設一門「諮商實習」的課程。「諮商實習」一般分(一)、(二)兩部分,分別在大四上下學期開課,但是許多科系只將「諮商實習」(一)列為必修,沒有要求學生也必須修習「諮商實習」(二)),我在屏東教育大學任教十多年來,也只記得開設過兩次「諮商實習」(二),但是來修課的同學基本上是相當有熱誠的,而絕大多數也進軍研究所、投考諮商師執照。雖然大學部同學在專業理論與技巧上都還在學習階段,可能不夠純熟,但是可以藉由「實習」與當事人做第一類接觸,其實是專業成長最重要的途徑、也是相當寶貴的經驗。當然除了正式的「實習」課程,大學部學生也不應該自嘆弗如,可以參與校外的訓練(如張老師訓練)或活動(相關研習或演講)、從事義工工作(包括認輔、服務等),也都可以拓展自己與人接觸的經驗與視野,對自己的專業與成長都是加數,也對申請研究所過程有加分效果!
實習過程中,新手諮商師不免會有一些焦慮或擔心,像是不清楚督導過程、擔心督導的評估、擔心督導關係、受督者未解決的衝突或個人議題等(引自許韶玲,2003),而這些都是專業養成之路必然出現的情況,其實不必過度焦慮,不妨將其視為挑戰與要克服的課題,即便是資深諮商師面對的也是新的當事人與議題,也依然會有焦慮或是陌生感,卻不會因此而減少助人的熱誠與努力。
督導角色
實習過程中,在校督導與駐地督導會做密切聯繫、了解學生實習的情況,「在校督導」還負有「守門人」(gatekeeper)的職責,也就是實習學生的情況會影響日後該機構是否願意繼續接受我們系所的實習生?而「駐地督導」因為事關其機構或學校內學生的福祉,更是會謹慎小心!不同學派或背景的督導,可能有不同的督導風格與重視事項,但是一般說來督導除了「監督指導」實習生的工作之外,還兼負著其他角色,包括老師、諮詢顧問、諮商師、教練、楷模或父母的角色,受督導的實習學生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也以督導作為學習的楷模,不要將自己侷限在小小的輔導室裡,而是願意踏出去、接觸不同的個體與人群,也宣導諮商專業,讓助人專業可以更被一般大眾接受。
第一章 諮商師的準備
諮商是一門助人專業,是藝術也是科學(Nystul, 2006),除了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教育與訓練之外,還需要透過科學驗證的結果、對人性了解與互動的方式進行實務治療。作為一個諮商師的準備工作,在我國除了要先取得碩士以上相關諮商學門的資格之外,還需要通過國家考試,這些標準基本上是沿襲美國諮商師學會的傳統,也因為諮商源自於美國本土(尤其是人本學派),而向專業助人者求助也較為大眾所接受,其在法律上及其他心理衛生專業的倫理與立法亦較為周全,不少國家的心理衛生專業的相關倫理約束與立法也都會參考美國...
目錄
第一章 諮商師的準備
第二章 諮商倫理與實務
第三章 動力取向的諮商理論──精神分析學派、新佛洛伊德學派、與心理動力治療
第四章 動力取向的諮商理論──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派
第五章 關係與體驗取向的諮商理論──人本中心學派與阿德勒心理學派
第六章 體驗與關係取向的諮商理論──完形學派與存在主義諮商
第七章 行為取向的諮商理論──行為主義治療與BASIC I.D.
第八章 認知取向的諮商理論──理情行為治療學派與認知治療
第九章 認知行為取向諮商──溝通交流分析與現實治療
第十章 後現代取向的諮商理論──敘事治療與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第十一章 後現代取向的諮商理論──女性主義治療
第十二章 生態脈絡取向的諮商理論──生態諮商、社區諮商與多元文化諮商
第十三章 生態脈絡取向的諮商理論──家族治療
第十四章 總結:對準諮商師的提醒
參考書目
第一章 諮商師的準備
第二章 諮商倫理與實務
第三章 動力取向的諮商理論──精神分析學派、新佛洛伊德學派、與心理動力治療
第四章 動力取向的諮商理論──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派
第五章 關係與體驗取向的諮商理論──人本中心學派與阿德勒心理學派
第六章 體驗與關係取向的諮商理論──完形學派與存在主義諮商
第七章 行為取向的諮商理論──行為主義治療與BASIC I.D.
第八章 認知取向的諮商理論──理情行為治療學派與認知治療
第九章 認知行為取向諮商──溝通交流分析與現實治療
第十章 後現代取向的諮商理論──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