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晚清民國北京娛樂圈真人真事演繹之「社會版」小說
九十年前,原書被「書中人」焚毀殆盡
九十年後,僅存「孤本」重編,再現梅蘭芳之歌郎前史
這本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史上,自有一番奇特的命運。先是在報紙上連載,小說未完,報館已因此被毀,穆氏遠遁東北謀生。繼而奮力完成,刊行海內,不料又被人收購而焚之。歷經數十年歷史之煙雲,如今所見或僅存一本矣。故我來編此書名之曰「孤本」。-陳均
本書特色
1.晚清民國北京娛樂圈真人真事演繹之「社會版」小說
2.是晚晴民國重要戲曲史料,深入描述梨園及晚清堂子、歌郎之細事
作者簡介:
穆儒丐,中國現代史上最早的白話小說家之一和享譽一時的劇評家。一八八四年生於北京西郊香山的旗人家庭,原名穆都哩,後更名穆篤哩。穆都哩在滿語中的意思是「辰」,所以也稱為穆辰公,號穆六田。晚年取漢名寧裕之。一九○五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一九一一年回國,一九一六年至瀋陽,一九四五年返回北京,先後從事秘書、教師、報紙編輯等職業。一九五三年被聘為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五日逝世。著有數量眾多的小說、隨筆、戲曲評論和岔曲作品,但因其特殊的經歷,被後人所忽略。其作品《伶史》、《福昭創業記》、《北京》、《梅蘭芳》等漸被關注並得以「挖掘」。
編訂者
陳均,文學博士,二○○五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出版有論著《中國新詩批評觀念之建構》、《空生岩畔花狼藉——京都聆曲錄》,小說《亨亨的奇妙旅程》、詩集《亮光集》、崑曲傳記《仙樂縹緲——李淑君評傳》、《義兼崇雅 終朝采蘭——叢兆桓評傳》等,編有《京都崑曲往事》、《新詩講稿》等。
章節試閱
話說前清咸同以來,海內初平,正是中興之世。士大夫安享承平,大都以選色徵歌,為消磨歲月之計。當時北京青樓營業,不甚發達,只有西城口袋底胡同,有家女兒班子,名為售歌,實則是一種娼寮營業。只因坐落在城裏,士大夫往來多有不便。前門外的青樓,又皆卑陋不堪,人才亦欠大雅。只有像姑堂子,屋宇既極潔整,人才多有可觀,知書識字,工於繪事者,尤且不少,更兼又是極選的美童,較之青樓女子,最能博人憐愛。那時有點體面的人,大都是逛相公堂子的。再說這些像姑,來自蘇州的極多,皆因當時洪楊之亂,南方大遭兵燹,良家子弟,或往京師避難,或被人掠賣,多半淪落梨園,或入堂子當徒弟,所以人才極一時盛。
當時有個最著名的像姑,名喚梅巧玲,字慧仙,原籍蘇州,其先人亦是為髮匪亂,流落京師,無以為生,不得已把巧玲典與福勝堂私寓。該堂主人楊三,手內領著七八個徒弟,皆為一時俊秀,自得梅巧玲後,生意好不興旺。這巧玲生得肌膚豐潤,濃豔無比,性尤聰慧,能為小詩。當時士大夫莫不特加優禮。巧玲出師後,自在李鐵拐斜街營一私寓,榜曰景和堂梅,手下收著幾個徒弟,還有自己兩個兒子,大的叫大瑣字雨田,二的叫二瑣字竹芬。二瑣性溫婉,美如好女。大瑣,體癡肥,外號梅胖子,工胡琴,為第一名手。
巧玲既有這個堂子,又掌著四喜班,掙得家成業就。相傳那時有個南方客人,在京中打點差使,惑於巧玲色藝,不曉得花了多少錢。後來漸漸窮了,豪興仍然不衰,積欠景和堂的酒債,足有數千之數。又過一二年,這人竟客死京中。無錢購買棺木,同鄉數人,方躊躇議醵金,巧玲忽持券至,眾為愕然,皆以其將索宿逋也。那知梅巧玲走到死者床前,放聲大哭,既而當著大眾,把一捲債券就燈前燒毀了,向大眾說道:「死者與我有恩,如今我把這帳條子並借我的欠字全行燒了,省得死者在九泉不安。再說死者身後蕭條,連個棺材還沒有,何能歸得了故鄉?我今天對於死者無以為報,謹以白金百兩,用作賻儀。」說罷,由袖口內取出銀子,放在桌上。大家一看,又驚又愧,每人也出了幾兩銀子,才將死者盛殮起來,送回故鄉。
梅巧玲自有此舉,人咸義之。後來皆因年紀老了,不便管堂子裏事,只由他兩個兒子主持。又過一二年,巧玲一病而亡,二瑣以色藝兼全,襲了景和堂主人的稱號。這二瑣天生的弱質,禁不住操勞,再說這堂子的營業,全仗精神,講究卜日卜夜,全無半點疏懶,二瑣那樣一個瘦弱的人,如何受得禁起,那消兩三年,把個乳嫩的人,累得不成樣子,漸漸黃瘦起來,白天不思飲食,夜晚只覺發燒,眼見是個虛療之症。大瑣一見,早已著了慌,便與他請大夫來診治,誰知症候已深,醫藥罔效,過了六七個月,已然落了炕,瘦得不成人形。
二瑣自知已無生望,只得耐著限期。一日,二瑣把他哥哥大瑣叫到床前,伸出一隻枯柴一般的手,拉住大瑣,咽嗚不止。大瑣也是落淚,說:「兄弟,你有什麼話,只管說。」二瑣方要說話,又咳嗽起來,半天才向大瑣說:「哥哥,兄弟有句話,要對你說,你是千萬要記在心裏的。我想咱們這行營業,不是人幹的,雖是掙錢容易,掙的卻不是好人的錢。那些闊老,雖然說是一班風流名士,心裏卻極不正經,拏人不當人,卻用許多風雅言語來遮飾。我對於他們,是極惡嫌的,不過掙他幾個錢,不便得罪他們。如今我的病已到十成,過不去兩三天,便要死了,所以把心裏的話要對你說一說。」說到這裏,又連連咳嗽幾聲。大瑣見了,好生心焦,忙說:「你不要忙,慢慢的說。」二瑣緩了一口氣,又向大瑣道:「我死了以後,這堂子裏的買賣,你可以把他收了,別再作了。家裏這兩處房子,足夠你用的了。你那侄兒群子,你千萬好生看顧他,可憐他兩歲上,把娘沒了,如今我要死了,這孩子是個沒爹沒媽的苦孩子了,全仗你疼他。」大瑣聽到這裏,哭道:「兄弟,你如何說這些傷心話!你的兒子是我的侄兒,我能不疼他嗎?你只管放心,日後我絕不能把他看錯了。」二瑣點點頭,又接著說道:「你過日子往後若有不丁對時,寧可賣房賣地,只求你不要把群子送在堂子裏。咱們雖然是這行出身,不是不能改的。我打算教群子念幾年書,學點別的,改了這下賤營生,另換個門庭才是。再說此中甘苦,我已盡行嘗受,焉能再教孩子去受。你想開堂子的,那個能照咱們爹那麼慈善,一個個都是鐵了心的,孩子有出息還好,不然罪孽大了,所以我發願不教你侄兒再幹這個。哥哥,你是千萬聽我言語,我總在九泉,也瞑目的。」說到這裏氣息微了,不往下再說,只用兩隻深陷下去的眼睛,望著大瑣。大瑣一邊擦眼淚,一邊安慰他,教他靜養著,「你說的話我全記住了。」
話說前清咸同以來,海內初平,正是中興之世。士大夫安享承平,大都以選色徵歌,為消磨歲月之計。當時北京青樓營業,不甚發達,只有西城口袋底胡同,有家女兒班子,名為售歌,實則是一種娼寮營業。只因坐落在城裏,士大夫往來多有不便。前門外的青樓,又皆卑陋不堪,人才亦欠大雅。只有像姑堂子,屋宇既極潔整,人才多有可觀,知書識字,工於繪事者,尤且不少,更兼又是極選的美童,較之青樓女子,最能博人憐愛。那時有點體面的人,大都是逛相公堂子的。再說這些像姑,來自蘇州的極多,皆因當時洪楊之亂,南方大遭兵燹,良家子弟,或往京師避...
作者序
穆儒丐的小說《梅蘭芳》在二十世紀中國史上,自有一番奇特的命運。
先是在報紙上連載,小說未完,報館已因此被毀,穆氏遠遁東北謀生。繼而奮力完成,刊行海內,不料又被人收購而焚之。歷經數十年歷史之煙雲,如今所見或僅存一本矣。故我來編此書名之曰「孤本」。
穆儒丐之小說《梅蘭芳》原題卻是「社會小說」。「社會小說」者,蓋民國初年風行之小說文類也,其時報刊多連載之,取實事(時事)而敷演之。如穆儒丐譯《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等亦名為「社會小說」。彼時國門初開,風氣乍興,各種小說名目甚多,不可勝數,是為今人所言「被壓抑的現代性」(或曰「沒有晚晴,何來五四」)是也。
有研究者以穆氏為白話長篇小說之第一人(此第一人指最早寫白話長篇小說也,如陳衡哲乃是第一位寫白話短篇小說者,而非魯迅氏),因其於報刊連載小說早於張資平氏所出版的長篇小說也。然此論或可再議,報刊連載與單行本之概念當有所異。
但穆氏卻正是白話長篇小說(或曰「現代文學」,或曰「民國文學」)的早期作家,不僅筆撰不斷,作品甚巨,且是所謂被忽略之「文學史上的失蹤者」也。今之研究者多為滿族文學、戲曲領域,淪陷區文學、東北現代文學則漸有涉矣。
穆氏又是彼時名聲卓著之劇評家也。民初報刊初起,戲曲亦盛,故報刊多有劇評,穆氏出身旗族,本嗜戲曲,兼以賣文為生,故有此譽。其小說《北京》即彷彿自傳體,云如何至報館謀生,如何遇白牡丹而捧之,如何又為白牡丹所棄(因成名後為有力者所奪也),整整一部民初之優伶史,亦是沒落文人之傷心史也。(穆氏自云「燕趙悲歌之地,長安賣漿之家,有廢人焉。」)
穆氏又撰《伶史》,以司馬遷作《史記》之體例寫伶人,如〈程長庚本紀第一〉、〈孫菊仙本紀第二〉……〈梅巧玲世家第一〉、〈俞潤仙世家第二〉等。且以名伶之事亦有「有關政治風俗」也。
穆氏作「社會小說」《梅蘭芳》亦是為「政治風俗」也。所謂「村語俚詞,聊讬微言以諷世。」其小說之大略(如人物、故事、傳說、線索等),皆見於《伶史》之〈梅巧玲世家第一〉,事實俱在,幾乎一般無二。只不過其間夾雜小說式的細節與敍述也。
其細節亦有佳處,如初寫梅蘭芳之聲影,歷「首回」「第一回」,至第二回才現出此番風景:「少時簾子起處,只見進來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時正春天裏,見他穿件淡藍色長袍,青緞鑲邊鷺黃色圖魯坎兒,青緞靴子,腦後一條松花大辮子,襯得頭皮越青,髮光越亮,一雙笑眼兒,鼓膨膨的巴達杏核兒一般,漆黑的眼睫毛,足有兩三分長,隱著一雙秋水似瞳子,鼻樑懸得適宜,口角生得合度……」(吾讀至此,則評曰:行文至此,蘭芳方露真面矣。若驚鴻乍現。)
《梅蘭芳》 之為「焚書」,一為其述堂子歌郎事,即「梅郎前史」,為彼時所忌。一為「實名」,小說中人,皆真名或相近之化名也,如梅蘭芳等,又如馬幼偉為馮幼薇(即馮耿光,梨園人稱馮六爺)、齊東野人為齊如山等等。馮耿光之助梅蘭芳,世人皆知,其緣卻是起於堂子。《梅蘭芳》之小說,述之甚詳,而為馮氏所迫、所焚也。
我讀此書,覺其確為晚晴民國之重要戲曲史料也。其首回言堂子之變遷,雖人物、事蹟或有作者之偏見、亦有據坊間傳聞之虛構,然其言語宛然,非熟諳彼時梨園屑事之人莫能為也。其後述堂子、歌郎之細事,可謂除《品花寶鑒》後又一難得之著作也。
又,張菊玲師,精研滿族文學,曾撰《顧太清傳》。1994年自日本歸時,於日本東京都立圖書館複印穆氏之小說《梅蘭芳》,其後亦撰文考穆氏之生平與文學。么書儀師,撰《晚清戲曲之變革》,於晚清演劇與體制之關聯多有發見,且精彩紛呈,其中關於「堂子」「歌郎」之文尤為引人矚目,穆氏之《梅蘭芳》遂又聞於戲曲界矣。然多只知其名卻不得其實,故我以此書商之於蔡登山先生,乃有面世之機也。
穆儒丐小說《梅蘭芳》原文僅有句讀,不分段。我今略加點校,並依其意劃分段落,亦保留異體字,若干由於印刷而產生的明顯錯訛字則改之。另附張菊玲師、么書儀師相關著述,讀之則可明穆儒丐、梅蘭芳、堂子、歌郎之大略。亦知穆儒丐小說《梅蘭芳》之前世今生,及與讀者諸君今日之緣也。
陳均 辛卯歲暮,新曆元旦於通州
穆儒丐的小說《梅蘭芳》在二十世紀中國史上,自有一番奇特的命運。
先是在報紙上連載,小說未完,報館已因此被毀,穆氏遠遁東北謀生。繼而奮力完成,刊行海內,不料又被人收購而焚之。歷經數十年歷史之煙雲,如今所見或僅存一本矣。故我來編此書名之曰「孤本」。
穆儒丐之小說《梅蘭芳》原題卻是「社會小說」。「社會小說」者,蓋民國初年風行之小說文類也,其時報刊多連載之,取實事(時事)而敷演之。如穆儒丐譯《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等亦名為「社會小說」。彼時國門初開,風氣乍興,各種小說名目甚多,不可勝數,是為今人...
目錄
出版前記:焚書——穆儒丐《梅蘭芳》
序一(憫卿室主人)
序二(瘦吟館主)
序三(許烈公)
答曾經滄海客(代序)(穆儒丐)
首回 送楔子演說像姑堂 託微言重續伶官傳
第一回 二瑣臨終托孤兒 蘭芳奮志繼父業
第二回 露頭角蘭芳始上臺 買臉面幼偉初入幕
第三回 郭三相踏雪尋梅 馬六爺看花煮酒
第四回 聞奇變魂驚致美樓 結同心情贈珠香帕
第五回 建梅黨梨園開生面 肆筆戲文豪運匠心
第六回 挨嘴巴先生欣稱幸 奮老拳奴才很行兇
第七回 梅蘭芳初遊滬瀆 郭三相另闢桃源
第八回 表敬意蘭芳大酬勞 討沒趣癡人獨破鈔
第九回 罵蘭芳壎摧箎碎 收玉芙珠聯璧合
第十回 醜業婦誤逢姚阿順 癡姑娘思嫁梅畹華
第十一回 姚玉芙運動梳頭費 劉大人欲嘗梅舌羹
第十二回 苟蘭芳難兄難弟 覩珠帕載泣載悲
第十三回 締絲蘿好事成虛願 開菊榜大王冠頭銜
第十四回 梅蘭芳榮膺大王銜 鮮靈芝怒發獅子吼
第十五回 美優伶賣藝遊瀛島 同心友評菊話蓬窗
附錄
風雲變幻時代的旗籍作家穆儒丐(張菊玲)
穆儒丐的晚年及其它(張菊玲)
晚清京城的「男旦」和「堂子」(么書儀)
幸運的梅蘭芳(么書儀)
一幀照片的五個說明(么書儀)
「梅蘭芳」:從「人民藝術家」到「男旦」(陳均)
出版前記:焚書——穆儒丐《梅蘭芳》
序一(憫卿室主人)
序二(瘦吟館主)
序三(許烈公)
答曾經滄海客(代序)(穆儒丐)
首回 送楔子演說像姑堂 託微言重續伶官傳
第一回 二瑣臨終托孤兒 蘭芳奮志繼父業
第二回 露頭角蘭芳始上臺 買臉面幼偉初入幕
第三回 郭三相踏雪尋梅 馬六爺看花煮酒
第四回 聞奇變魂驚致美樓 結同心情贈珠香帕
第五回 建梅黨梨園開生面 肆筆戲文豪運匠心
第六回 挨嘴巴先生欣稱幸 奮老拳奴才很行兇
第七回 梅蘭芳初遊滬瀆 郭三相另闢桃源
第八回 表敬意蘭芳大酬勞 討沒趣癡人獨破鈔
第九回 罵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