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如果在你眼裡,倫敦就是大笨鐘、倫敦塔橋、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哈洛德百貨…… 那麼你該跟隨本書,重新認識這座全球最佳旅遊城市! 用最舒服自在的散步方式,細細品味最新穎有趣又多元經典的英倫設計! 整座城市就像一本大畫冊,設計不夜城──倫敦,等你來發掘! ◆漫步在美麗的設計之都,用全新視角重新發現英倫獨有的設計文化!
◆古典vs創新、傳統vs前衛、固有歷史vs大膽嘗試,多元化vs個性化,互相撞擊,完美交融!
◆看設計師和品牌如何在各個場域盡情揮灑演繹各自的設計理念:百年雨傘品牌James Smith & Sons、英國經典設計紀念郵票、伯明罕玩具展&Hamleys玩具城、倫敦設計節、毛線偶設計師Donna Wilson、手工藝公司Bobby Dazzler、JAMdesign設計集團、陶藝器皿品牌Esther Coombs,泰特現代美術館、波托貝羅碼頭區、設計師Tom Dixon、建築師Richard Rogers、設計博物館、V & A博物館、「Museumaker」計畫、「藝術與工藝運動」創始者William Morris、「代謝城市」計畫、鮮果汁品牌Innocent、鞋子品牌Clarks、Terra Plana、Worn Again、廚具品牌Joseph Joseph、青苔設計師Anna Garforth、塗鴉大師Banksy和街頭藝術、字型設計師Marion Deuchars、開放工作室、倫敦設計節……
◆作者身兼設計師和博物館設計部門負責人的官方身分,既是藝術家,也有經營管理學位,看待設計的視角,並舉新舊融合典範的倫敦為例,或可提供國內推動文創發展的產官學界省思和參考。
新舊多元共冶一爐的倫敦,是「設計源自生活,生活啟發設計」的絕佳場域,孕育出Apple首席設計師強納生‧伊夫(Jonathan Paul Ive)、極簡主義大師賈斯柏‧莫里森(Jasper Morrison)、倫敦地鐵圖設計師哈利‧貝克(Harry Beck)等世界級頂尖設計師。
倫敦為何能引領全世界的設計潮流?讓我們跟隨本書,一起進入倫敦設計創造的多采多姿世界去尋找答案吧!
從生活出發、富含文化底蘊、充滿創意驚喜的倫敦設計 2000年以上的歷史古都,倫敦,依舊洋溢活力與生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這座城市共同生活,使多采多姿的文化相融。除了國家或城市主導的活動,民間團體也舉辦大小市集,不同背景的設計師更是發揮所長,互相交流。除了目前倫敦最受矚目的服裝設計師約翰森‧桑德斯(Jonathan Saunders)的個人工作室,成長中的小規模工作室裡,設計師們熱烈討論與分工。開放工作室的活動,讓設計師與民眾面對面溝通,完成一件好的設計。而設計的真正力量,來自於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聚集全世界設計大師的倫敦設計節,活動期間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座大型展覽館,市民熱情參與。日常使用的廚房用品也能爆發想像力,廚具品牌Joseph Joseph讓料理變成有趣的事。為灰暗的都市生活點綴繽紛亮麗,就是倫敦設計。
用散步方式,細看設計文化 倫敦設計講求融合現代感與古老文物,思考人類的幸福與都市的未來,對所處的社會進行反思。閱讀本書就像在泰晤士河畔散步一樣,跟隨書中的設計河流一起漫步。本書共分三章,第一章「雋永美好的老東西」,介紹倫敦的英國傳統遺產所延伸發展的新設計;第二章「崇尚人文環境的設計哲學」,介紹不光追求外貌,也有益人類及周遭環境的設計價值;第三章「設計不夜城」,介紹許多不同背景、風格獨特、努力自我創造的設計師,探索他們的倫敦工作室與設計活動。從書中可以體驗到倫敦整體的設計文化,尊重彼此多元背景,也重視調和與分工。
連結舊與新的都市設計 真正的倫敦人,不會將壞掉的東西輕易糟蹋或丟棄。他們堅守傳統,也勇於創新。當然,倫敦也與大多數都市一樣,陷入保存與開發的兩難困境。而要在這兩者中間取得平衡的重要關鍵,正是「設計」。倫敦的設計,是為歷史悠久的都市遺產,注入新鮮現代的活水。透過設計師的巧思,原本荒廢無用的發電廠,變成每年有500萬人參觀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原本丟棄的器皿,在設計師Esther Coombs的巧手下,再次復活成有用的茶杯。《倫敦!慢慢走玩設計》介紹的不是輕率虛無的設計,而是透過引領世界永續發展的倫敦設計,去思考在都市與生活發展的前景中,設計所扮演的角色。也讓生活在每日更迭的新潮華麗設計洪流中的我們,思索並品味設計的價值。
作者簡介:
金志爰 從事多年日常用品開發設計,深信用真心製作的成品,就會獲得使用者珍視愛惜。因此在設計這條路上,有自己一貫幾近挑剔的堅持。認為在現今機械化量產的社會,生活中有許多產品是輕率製造出來的,使用沒多久就壞掉。因此在如此惡性循環的環境下,設計師必須具備某些「執著」。 大學主修視覺設計,畢業後擔任牽牛花(Morning Glory)設計研究所主任。後取得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經營學碩士和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設計學碩士學位。赴倫敦研修設計學時,擔任韓國網路雜誌《設計叢林》(Design Jungle)駐外記者。 目前擔任韓國國家博物館文化基金會(Cultur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文化商品開發部主任。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以輕鬆又充滿趣味的方式了解設計,因此動念撰寫本書,希望藉由設計,大家能更貼近體會傳統文化生活。
譯者簡介:
林芳伃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業,於在學期間赴韓國慶星大學交換學生一年。曾任韓文著作版權代理業務。目前為韓語專職工作者,從事韓語書籍翻譯及校稿等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約翰.伍德(John Wood,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榮譽教授) 即使是在倫敦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倫敦人,讀了這本書也會不自覺地會心一笑。越深入閱讀,越能體悟一張張照片內蘊的深意,並為之著迷。《倫敦!慢慢走玩設計》不僅提供了讀者設計資訊和閱讀樂趣,也鼓勵設計師勇敢游向設計的深海領域。 ◆李燦熙(設計文化雜誌《G:Colon》總編輯) 本書關注設計的著眼角度很平易近人,就像作者金志爰站在身旁導覽一般。不去探討瑣碎的理論,將重點放在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簡單來說,「生活、文化、歷史、生命」就是設計。設計不只是裝飾性的美感,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在這本《倫敦!慢慢走玩設計》要告訴我們的是:「設計的本質,是為了讓人生活更便利舒適。」 ◆金賢旭(韓國設計與數位匯流網路雜誌「Design Log」負責人) 一開始直覺以為《倫敦!慢慢走玩設計》只是一本平凡的城市設計旅遊指南罷了,但是一看到封面和內頁的瞬間,就像被棒槌一把敲醒,猛地振奮起來,心中升起一股井底之蛙的羞愧感。作者以感性真摯的情感和恬淡直樸的筆調,娓娓道來許多新穎的靈感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讀者彷彿就站在倫敦某個角落,隨著作者一起散步,用呼吸和身體去感受倫敦,並將記憶永存腦海。書中彌漫著強烈的設計情感,以及隱藏在深處無法盡覽全貌的本質,宛如催化劑般,催促我也出發去旅行,探索有趣的空間和未知的世界。[推薦序] 寫給倫敦的情書 約翰.伍德(John Wood,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榮譽教授) 翻閱這本《倫敦!慢慢走玩設計》,馬上就被書裡的照片意境給深深吸引。你一看即可知,這不只是另一本介紹倫敦這座知名城市的旅遊指南。這本書承載了作者豐沛的情感,宛如一封寫給倫敦的情書。它充滿個人風格,彷彿瞬間變出魔法,向也愛戀過這座城市的人分享種種祕密。 即便是在倫敦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倫敦人,讀了本書也會不由會心一笑。我越探究,就越浸淫在書中照片所呈現的深刻意涵裡。遠離大自然讓這個世界充滿危機,也讓許多人對於「膚淺」設計產生懷疑。他們覺得設計應不只是營造迷人的場景,以及可愛討喜的紀念品,也不該只把設計當成趨動經濟成長的催化劑。儘管我們已如此看重設計,它可能還是被當成問題,而非解決之道。這樣令人心痛的謬論,可以回溯到倫敦的商業發展史──從在肥沃土地上栽種商業用園藝植物、燃燒煤礦的工廠、可恥的奴役制度,再到銀行、金融貿易和觀光。然而,這些發展也引領出「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 ,發現了禮讚生命的新方式,創造出一些偉大的創意。 設計師是被低估的,但是因為他們經常接觸傑出藝術、文學、電影和時尚,因此有足夠的智慧看到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選擇繼續支持輕率的消費和利潤制度,也可以選擇建立引領世界的新秩序,將設計再重新設計。 身為世界知名博物館的設計負責人,金志爰的任務是讓嚴肅的學者與感性的遊客產生交集。也因此她從這樣獨特的視角,同時看到了挑戰和機會。 《倫敦!慢慢走玩設計》不僅成功地提供讀者資訊和樂趣,也鼓勵設計師勇敢邁向更深的領域。我在此謝謝作者,祝福本書能幸運站上現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典範轉移浪潮前端。很榮幸我能夠參與其中,也希望作者的努力獲得成功。
名人推薦:◆約翰.伍德(John Wood,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榮譽教授) 即使是在倫敦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倫敦人,讀了這本書也會不自覺地會心一笑。越深入閱讀,越能體悟一張張照片內蘊的深意,並為之著迷。《倫敦!慢慢走玩設計》不僅提供了讀者設計資訊和閱讀樂趣,也鼓勵設計師勇敢游向設計的深海領域。 ◆李燦熙(設計文化雜誌《G:Colon》總編輯) 本書關注設計的著眼角度很平易近人,就像作者金志爰站在身旁導覽一般。不去探討瑣碎的理論,將重點放在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簡單來說,「生活、文化、歷史、生命」就是設計。設計不只是...
章節試閱
織品設計師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 P.25圖 天空下起了彩虹雨。織品設計師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的毛線化成一道道雨絲落下,她將這些雨珠收集起來,編織成色彩豔麗的故事,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雨傘承載著市民形形色色的故事,在陽光的照耀下蒸發成水蒸汽,再次形成白雲或是烏雲。 P.26圖 化成雨滴落入人間的小妖怪應該就是長這個樣子吧?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滴落在窗戶上的雨滴妖怪,應該就像朵娜的娃娃們一樣,每個都獨具個性,卻又柔軟逗趣得令人愛不釋手。 P.27 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是蘇格蘭農夫的女兒,從小就在廣闊的草原盡情奔跑玩耍。長大後的朵娜,其設計風格,就像可以自由聚集再分散的水珠,又像色彩繽紛的彩虹。她奶奶教她編織技藝,將大自然事物用自己的風格一一展現出來,她做來毫不遜色。朵娜的每件作品都是從一球球毛線編織成小零件,再把各式各樣的小零件組合成充滿趣味的完成品。這樣的過程是不是就像收集散落世界的小故事,再重新編織成有趣童話?而她就是說故事的人。 所有娃娃中,朵娜最喜歡有著大尾巴的松鼠狐狸希瑞爾(Cyril)。 「牠總是用尖尖鼻子聞東聞西,什麼事都要插一腳的調皮鬼,但總能為周遭的人帶來歡笑。」 希瑞爾就像她用微笑一點一滴滋潤著全世界,如同蜜一般的小雨珠。 P.28 她的設計巧妙揉合大自然的自由奔放、織品的細膩情感和溫馨特性,時常拿來與英國知名設計師凱絲‧基斯頓(Cath Kidston)和歐拉‧奇利(Orla Kiely)相比較。雖然與凱絲‧基斯頓復古華麗的甜美花樣或是歐拉‧奇利自然中又帶點幾何學的設計相比,朵娜的作品顯得有些幼稚,但是每一件都堅持純手工縫製編織,令人無比舒服親切。 「雖然喜歡我設計的人越來越多,我能夠親手製作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但我仍然不希望機械化大量生產來迅速擴展事業。比起成功的事業,我更希望盡可能親手製作東西與人分享快樂。我們在倫敦工作室完成設計後,再交給蘇格蘭的小工廠去製作。雖然小工廠的生產力仍然不足,但是沒有什麼東西比我們親自用雙手製作的成品更能讓人感到幸福的了。」 朵娜還經常舉辦一般民眾也能參與的設計體驗活動,在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創作上有疑問時給予幫助,讓他們建立信心。 「用自己的雙手做東西,真的是件很開心的事!祖先流傳下來的工藝技術,製作出來的東西,有著誰都模仿不來的特殊價值。我們有責任再次恢復這樣的文化與傳統,加以發揚光大。」 我問她未來的計畫,她露出春風般的和煦微笑,答道: 「製作能讓人展露笑容,新鮮又有創意的東西囉!」 英國皇家郵政&郵筒 P.30圖 靜謐的倫敦街道上,郵筒帶了頂跟郵差先生一樣的帽子,靜靜地矗立一旁。這個郵筒從愛德華七世起,已在這裡屹立了100年之久。近代郵便制度就是從英國開始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郵筒,可說是英國的象徵。 P.31圖 從郵筒上標記的縮寫就可以知道它設置的年代。「EIIR」的意思就是現任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時期設立的。標記「GR」的藍色郵筒則是喬治五世(1865-1936)在位時設立的,算是70歲左右的老爺爺了。 P.32 走在倫敦街道,隨處可見紅色和藍色郵筒。仔細觀察,大小也有些不同。現在還有很多人會去使用郵筒嗎?有必要到處設置這些與人一般高的柱狀郵筒嗎?到處都是,一個郵筒旁又有另一個郵筒。在韓國,大部分郵筒都因為都市更新而遭拆除,這裡的郵筒還真是生命力頑強啊!英國郵筒有「GR」、「EIIR」、「VR」等不同的縮寫標記,代表當時設立的在位君王或女王。所以郵筒本身就散發著王室不可侵犯的威嚴氣息。 郵筒設立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屬於英國皇家郵政公司(Royal Mail)所有。從「皇家」這個字眼即可知,郵務服務原本是皇室專屬,直到1850年代才開放給大眾使用,並在全國各地廣設郵筒。現今我們所看到的郵筒大多已是100歲以上。照理說,這麼古老的東西應該收集起來放到博物館好好保存才是,卻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無論網路傳遞訊息多麼普及,倫敦每天依舊郵遞許多物品信件。一般郵件也許不像電子郵件有那麼多附加功能,卻承載著無盡的情感。在信紙上工整寫下密密麻麻的心意,謹慎地封起信封,再貼上郵票。擔心地址是否正確?有寄送到嗎?對方是否確切了解我的心意?從擔憂到等待回信的心情,雖然很難熬,卻記錄了隱藏其中的情感及珍貴的心路歷程,增添了回憶。這些四處設立的圓柱型郵筒,如今看來似乎也為這座冷寂都市帶來些許暖意。 P.33圖 上午11點,這個時間絕對能在街上遇到背著紅包包的郵差。不論颳風下雨,都會出來傳遞消息的使者,在街上遇見他們,心情總會不由快樂起來。郵差先生說近幾年的郵件量減少,書和包裹等較重的東西卻變多,還是很辛苦。但是傳遞訊息和心意的郵差先生卻仍面帶溫暖的微笑,是因為背負著傳遞幸福的使命感嗎? 生活空間─英國庭園文化 P.59上圖 不論在庭院還是公園,走路的規則是不存在的。 在令人窒息的都市裡,公園給人脫離規律生活的自由。 只有大自然能慰藉人類的生活疲勞。 P.59下圖 曾經只有貴族才擁有的庭園文化,不久前才變成所有市民都能享有的空間。工業化興起,演變為公民社會後,市民也開始享有個人的休閒生活。 P.60 看到這片綠油油的草地,我自以為這裡的樹木也一定會長得枝繁葉茂。然而,一位雕刻家朋友卻對我說:「肥沃的土地反而長不出茂盛的大樹,因為根扎不深。」。 星期日傍晚,在社區公園悠閒散步,看著這些樹木長高茁壯,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冷冽刺骨的倫敦冬季離去,春天再次降臨。 冬季時蕭瑟的小樹也冒出嫩綠新芽。 再過一兩個月,就能長出能為行人遮蔽陽光的茂密綠葉了吧。 四季不那麼分明的倫敦,今年的春花依然準時綻放,樹葉在季節更替中漸漸長大。 P.62 我們追求的基本生活品質,不外乎是有好空氣、新鮮豐足的食物、乾淨舒適的床等,如此平凡的生活條件。那麼,不需刻意尋找就能在都市中心聽見鳥鳴,有許多可以悠閒散步的公園,就是英國的一大優點。雖然興建建築物能夠賺取更多金錢,但是廣闊的綠地才是祖先與後世子孫真正共有的資產。 風和日麗的週末,與愛犬在遼闊的公園散步,或是準備一些食物飲料,和親朋好友在自家後院共度的晚餐聚會,這就是英國人的日常生活。 院子裡沒有言語爭論,飲食之間充滿愉快談天的氛圍。圍籬圈起的小天地,是孩子們在大自然懷抱下盡情玩耍的遊樂場,是行動不便的長者親近四季與自然的地方。 英國的庭院是大家的生活空間。 P.64 反觀韓國,在一棟棟公寓大廈興起之前,家家戶戶的傳統韓式住宅中央都有一塊四方形小中庭,即使有圍牆隔著,高聲一呼還是能和鄰居聊天,互通有無。而韓式住宅中庭的真正用途,是祖先製作生活用具和烹煮食物的多功能空間。醃製泡菜的時節,鄉里的婆婆媽媽就會聚集到其中一戶人家的庭院一起分工合作。到了節慶時,村民也會聚在一起搗年糕、玩尤茨遊戲 或舉辦喜宴。平日,則由綿長屋簷與周遭樹木的樹蔭,以及來去的風兒來填補這個空間。過去,我們的生活環境被群山與田地環繞,也就不需要將自然圍困在自家之中。 但是英國卻不同,這裡缺少環繞的大自然,庭院因此應運而生。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國人將大自然縮小安置在自己的生活中,維護它們,同時也受它們保護,庭園就是他們努力開墾下的產物。 由於思考方式和生活上的差異,韓國房屋講求與周邊環境和鄰居的共處,重視寬廣的前院空間。相反地,英國人注重個人隱私,享受獨處的悠閒時光,甚至會穿著睡衣在庭院中拔雜草、看書,因此發展出隱密的後院空間。 P.65圖 英國設計中,庭園文化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看出英國人是以人文的角度在觀看大自然。 英國人嚮往大自然並努力與之共處,在在投映在他們設計的物品上。 陶藝器皿品牌Esther Coombs P.79文 在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與艾絲特見面後數個月的某一天,艾絲特寄來幾張照片。是她認為很有倫敦味道的茶杯組照片。在圖樣細膩但有點退流行的瓷器上,用灰色線條畫出建築圖案,邊緣用各式華麗花朵裝飾成圈。宛如在令人生活疲憊的都市中,闢建了一處給人喘息的場所。 艾絲特是插畫家,也是升級再造(upcycling)陶瓷藝術家,她用自己的名字創立了Esther Coombs這個品牌,將回收的東西再活用,製作成有故事的實用器具。她的設計作品雖然有一些使用痕跡,卻充滿了人情味。 感受器皿盛裝食物的餘味,以及老東西特有的真誠,腦海中也浮現設計師充滿感情碰觸這些舊器皿的模樣。她在被丟棄的器皿上畫出故事,使它再次綻放新的生命,這些作品盛裝著飲食的快樂,還有器皿各自的歷史。 P.79圖 艾絲特說:「仔細想一想,倫敦這樣的大都市裡,存在許多其實不需要破壞也能展現新穎面貌的地方。我們過度開發生產太多美麗的物品,對我們的土地其實也是一種負擔。」 P.80 艾絲特希望守護已經充斥許多東西的飽和地球,利用廢棄物再加工,賦予物品新的功用,延長使用壽命。我們周遭有許多被遺忘卻依舊美麗的事物,艾絲特的工作就是讓這些還有價值的東西,再次找回魅力。我想除了設計師,稱呼她「物品醫生」或「魔術師」似乎更貼切。 不同時期製造的各種器皿的樣貌,也散發著不同時期茶杯特有的情感。她在愛心商店或二手商店收集一些老器皿,雖然這些東西歷經歲月的滄桑,也許在你不知道的過去,它們也曾經是流行的物品呢! 它曾經在什麼時候被誰使用過呢?在艾絲特的茶杯注入紅茶,一邊享用,腦海一邊浮現各種思緒,就算一個人喝紅茶也不孤單,而和朋友一起享用也很適合。就算因年齡差距而沒有共同話題,杯盤上的倫敦風情和四季花草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P.81圖 傳統與現代,都會風情與古典意象在倫敦相互輝映,懷抱著希望美麗花朵重新在城市綻放的心情。在瓷器和茶杯上重生的艾絲特的倫敦橋。 老空間再造─倫敦東區 P.110 倫敦東區的德福高街,橫跨格林威治(Greenwich)、路易斯翰(Lewisham)、新十字(New Cross)三個區域。這裡曾經是河岸碼頭,也是倫敦最古老的地區之一,還是1768年庫克船長(James Cook)展開航海探險的出發地;除了他之外,還有無數航海探險家從這裡出發,展開探索大陸的航海旅程,位處歷史悠久的地理位置。這裡也是早期搭乘火車前往倫敦市中心的地方,有倫敦最古老、人潮眾多的德福市場,也是許多藝術家聚集的創意空間。德福車站除了可以搭乘輕軌火車,也可以轉搭巴士,生活便利,卻總是被人遺忘。車站是否會因為這樣而重建,目前還是未知數。 國際知名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負責改造的康伏伊碼頭(Convoys Wharf)是一項都市更新的綜合建設計畫,沿著泰晤士河將北邊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南邊的德福高街,東邊的格林威治串連起來。這樣的空間重新規畫建設後,將為未來河畔的經濟成長帶來極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希望德福地區繼續扮演藝術產業集散地的角色,當地設計師還發起「德福計畫」(The Deptford Project)的創意社區計畫,把當地廢棄的1960年代老火車廂搬進社區,開了一家德福計畫咖啡館,放映「德福計畫」精神的復古默片,是當地居民的休閒空間。火車廂搬運的時間是2008年情人節,就像是獻給深愛的社區的情人節禮物。 P.111圖 德福計畫咖啡館全部採用當地種植的食材,價格合理,提供社區福利餐點。清新的咖啡館空間也時常舉辦一些小活動。口耳相傳下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特地來訪的觀光客也漸漸增加。但最重要的是,不讓這裡沾染上商業氣息及喧鬧氣氛,是提供居民和藝術家創作靈感的場所。 P.112 火車咖啡屋真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所有變化都得經歷一些過程。想要將只有需求的都市,轉變為具有生產機能的空間,而先設立了這處示範空間,推廣理念並觀察成效。讓新文化慢慢散播傳遞,使居民自然而然同化。不論用什麼方式,生活品質提升與文化均衡發展都是必要的嗎?德福已經成為成功的商業區域,還需要再改變嗎?邀請所有居民一同來思考這些問題。都市正以自身的方式在進化,然而外在環境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難道不會影響到我們嗎?我想未必!那得看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什麼了。都市更新的商業區增加,房價水漲船高,貧窮的藝術家又得像候鳥般遷徙到其他適合居住的地方。 對首爾弘益大學前「最想漫步的街道」街道重整計畫,遭到當時西橋365番地 當地居民、商家反對重建聲浪有印象的人,大概就能更理解德福所面臨的處境。商業地區一旦增加,都市環境變得複雜,藝術家就得再重新尋找另一處幽靜閒散的地方。藝術家扮演著重建再生各地區的催化劑角色,然而當都市最周圍也開始活絡時,他們卻總是被迫放棄居住的地方。德福地區是否能夠始終保持它的優點,成為一塊豐饒安逸的樂土呢?
織品設計師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 P.25圖 天空下起了彩虹雨。織品設計師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的毛線化成一道道雨絲落下,她將這些雨珠收集起來,編織成色彩豔麗的故事,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雨傘承載著市民形形色色的故事,在陽光的照耀下蒸發成水蒸汽,再次形成白雲或是烏雲。 P.26圖 化成雨滴落入人間的小妖怪應該就是長這個樣子吧?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滴落在窗戶上的雨滴妖怪,應該就像朵娜的娃娃們一樣,每個都獨具個性,卻又柔軟逗趣得令人愛不釋手。 P.27 朵娜‧威爾森(Donna Wilson)是蘇格蘭農夫的女兒,從...
作者序
漫步倫敦街頭 這是剛到倫敦時發生的事。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讓我迷了路。為了躲雨,匆匆鑽進一條陌生的巷弄裡,迎面而來的陌生語言和陌生人,頓時令我感到驚慌。不過是一個轉角的距離而已……這是什麼地方?我又站在哪裡?我想像中的英國景致──濃霧壟罩的灰色城市、聳立的大笨鐘、穿梭街道的紅色雙層巴士和黑色計程車,卻與此刻的景象截然不同。當下倫敦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就像一部電影集錦,由主題一致但風格迥異的數個短片集合而成。 倫敦,有250個以上的語言以及相應的外來文化在此兼容並蓄,是一座容易在多元但相異的文化衝擊中迷失自我的都市。在倫敦很難看到純正的英國風貌,倫敦的文化發展與保存就像人的兩隻腳,不停拉鋸向外伸展,還要兼顧雙邊的平衡,「多樣性」與「多元文化」的雨珠也乘風飄落下來慢慢侵入。倫敦也是一座散發成熟美的先進都市,容許了年輕的自由,卻也堅守著傳統,看似活力,毫無秩序,卻又相當重視固有的體制,也具有尊重他人獨特性格的智慧。倫敦的設計便是由這些錯綜複雜的多元要素組合而成,不斷地摸索,追求最佳的共存方式。 希望讀者在《倫敦!慢慢走玩設計》一書中,發現並體會倫敦這座城市與我們生活之間的差異,感受如雨般的共鳴和靜謐的感動。廢棄工廠蛻變成亮眼美術館的有趣過程,倫敦人看待老東西的態度,從這些故事中獲得反思。書的內容有別於設計專刊,以淺顯語言、清新詼諧文字和生活風格構成,希望讓讀者讀來就像散步般悠閒沒有負擔。對於難以用文字敘述的部分則附上大量照片,讓人就像親臨倫敦般直接感受。建議讀者可以先欣賞一遍本書中的照片,解放平時被壓抑的想像力。再閱讀文章中介紹的倫敦設計的特別之處和主觀思考。我在書中呈現在英國陌生巷弄感受到的愉快衝擊,更希望帶給讀者我所體會到的慵懶閒適。如果你對於「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為什麼會在這裡?」暫時感到迷網的話,帶著這本書出門去散散步吧!也許你就能找回被你放棄、遺忘還有夢想的東西。運用設計的雙眼觀賞日常生活,感受它傳達的美妙共鳴吧。
漫步倫敦街頭 這是剛到倫敦時發生的事。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讓我迷了路。為了躲雨,匆匆鑽進一條陌生的巷弄裡,迎面而來的陌生語言和陌生人,頓時令我感到驚慌。不過是一個轉角的距離而已……這是什麼地方?我又站在哪裡?我想像中的英國景致──濃霧壟罩的灰色城市、聳立的大笨鐘、穿梭街道的紅色雙層巴士和黑色計程車,卻與此刻的景象截然不同。當下倫敦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就像一部電影集錦,由主題一致但風格迥異的數個短片集合而成。 倫敦,有250個以上的語言以及相應的外來文化在此兼容並蓄,是一座容易在多元但相異的文化...
目錄
Contents 推薦序 寫給倫敦的情書 約翰.伍德(John Wood,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榮譽教授) 自序 漫步倫敦街頭 Part 1 雋永美好的老東西∣OLDIES BUT GOODIES 1-1雨中即景∣Street in the Rain 有趣的日常生活用品∣Pleasure in everyday life objects 1-2友誼長存∣Durable Friendship 歲月流逝也依然受到喜愛的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 being loved ever after 1-3生活空間∣Room for Life 在城市花園放鬆心情∣Feeling relaxed in a garden in the city 1-4來杯茶嗎?∣Fancy a cuppa? 在茶杯裡發現日常生活故事∣Finding day to day stories in a cup of tea 1-5不要拆除∣Not Knocking Down 老空間再造∣Regenerating old spaces 1-6博物館的進化∣Evolution of Museums 博物館擁抱未來∣Museums bear the future Part 2 崇尚人文環境的設計哲學∣DESIGN PHILOSOPHY IN FAVOR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1冬夜∣A Winter Night 企鵝出版,為大眾設計∣Design for the Public, Penguin Books 2-2倫敦的雙腳∣The Legs of London 連結人與空間的倫敦大眾運輸∣London transportation connecting people and space 2-3威廉‧莫里斯故居∣The House of William Morris 藝術與工藝進入日常生活∣Arts and crafts come into the daily life 2-4實用與普及∣Utility and Universality 簡單設計的價值∣Designing the value of the ordinary 2-5解救城市的天使∣Angels that Save the City 設計改善環境∣Design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 2-6大自然的色彩∣Colours of Nature 大自然,設計的靈感泉源∣Nature, a source of design inspiration Part 3 設計不夜城∣THE SLEEPLESS CITY OF DESIGN 3-1整座城市就是一本大畫冊∣The City is a Sketchbook 像公共設計的街頭藝術∣Street art as public design 3-2組合物的元件∣Pieces of Patchwork 片段組成獨特作品∣Fragments make up for one unique piece 3-3縫接界限∣Sewing Boundaries 遊走在數位和類比之間的設計師∣Designers on the border between digital and analogue 3-4倫敦的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 in London 體驗創作的過程∣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3-5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 躍動和諧的設計∣Dynamic harmony in design 後記 走在首爾街上 附錄 倫敦設計資訊
Contents 推薦序 寫給倫敦的情書 約翰.伍德(John Wood,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榮譽教授) 自序 漫步倫敦街頭 Part 1 雋永美好的老東西∣OLDIES BUT GOODIES 1-1雨中即景∣Street in the Rain 有趣的日常生活用品∣Pleasure in everyday life objects 1-2友誼長存∣Durable Friendship 歲月流逝也依然受到喜愛的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 being loved ever after 1-3生活空間∣Room for Life 在城市花園放鬆心情∣Feeling relaxed in a garden in the city 1-4來杯茶嗎?∣Fancy a cuppa? 在茶杯裡發現日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