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種常見中藥材介紹‧202道美味藥膳食譜
深入淺出認識中藥,養生食療最佳選擇
體會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
本書精選113種中藥材,讓您深入淺出的認識中藥,搭配簡單、美味的藥膳食譜,是您養生保健必備的參考書。
◎輕鬆建立醫藥基礎
從藥草起源、中藥方劑學、問答、配伍等,鉅細靡遺地介紹中藥知識,讓讀者輕鬆奠定基本的醫藥理論基礎。
◎202道食療藥膳
藥食同源,中藥不但有滋補、調養及保健的功能,亦可與食材結合做成美味料理,全書收錄202道藥膳料理,簡單可口又養生。
◎113種常見中藥材
精選113種常見實用中藥材,每種藥材分列性味、歸經、功效、選購等各項說明,在日常生活中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發現中藥之美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氣,草木得天地之偏氣,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藉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偏性。
把中醫的理論學好了,隨手拈來全是藥,無論綠豆、黑豆、黃豆,都是中藥。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按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劃分期陰陽五行歸屬的。
比如,根莖的藥可以鑽透土地,所以有通裡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發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更大於皮類;花有宣散鬱結的作用(如月桂);果實生在高處卻終要下落,故而有使氣下行的作用。
總之那些發現中藥之美的神農們是優雅而安閒的君子,他們和四季一同生長和收藏,他們在大自然中尋找著美麗和健康。
人是自然的產物,只要人的自然屬性還在,人的生存和健康就離不開自然的因素,如空氣、水、陽光、糧食和藥。現在人們對化學食物避之惟恐不及,對化學藥物卻沒有這樣的自覺,而藥物的危害要遠遠大於食物。
隨著西方醫學的發展,文明國家用藥越來越謹慎。我們現在是初級階段,剛吃飽了就想追求長壽,然後別人說什麼好就蜂擁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條件下,只要注重科學養生,頤養天年是沒有問題的。天年就是父母給你的年歲,你就應該活的到那個壽數。
在養生的問題上,中醫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養生法,道家有道家的養生法,佛家有佛家的養生法,這本書便是告訴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運用中藥,達到食療養生目的。
中國中醫藥大學名教授 曲黎敏
老祖宗的飲食保健智慧
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使得西方醫學也隨之快速發展,因而人們也就錯誤的認為所有疾病應該是可以治癒的,但事實上恰好相反。直至今日我們還是有太多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高血壓、糖尿病、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等,依然只是停留再控制其疾病的惡化與發展;加上人口的老年化,使得一些退化性疾病更為增多,我們想要去尋求能有效預防疾病,又能延緩衰老的藥物或食品,此時又想起了中國傳統的中藥。
運用中藥來養生,可以說是結合老祖宗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一種智慧結晶成果。雖然也曾受到西方醫學的質疑,但經過科學的實驗與驗證,卻一次又一次證實其功效,中藥材不但是大自然的恩賜,如能精確、靈活的運用,更是養生治病的珍寶。
本書詳細介紹常用中藥,及現代中醫研究的情況,且每味藥還附有健康藥膳製作方法,圖文並茂,實用性極高,料理美味可口、食補養身,充分展現中藥「藥食同源」的特殊性,除了能有效改善疾病,還具有防病、健康養生、延年益壽等作用,對廣大讀者非常有幫助。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 葉翹
藥食同源,吃出健康
藥膳是我國特有的一項烹調料理技術,就是中藥材和食物併用,然後經烹調精製成美味的佳餚,食物便因為中藥材賦予了特殊的香氣和口味,而增加了藥物的滋補調養功效。
藥食同源,食物同中藥材一樣是經過醫家諸多的實踐、經驗累積後,我們才了解到它特有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味)、歸經(治療的部位)及功效,加上原本我們對食物屬性及功效的認識,便可以用各種食物單獨使用或與藥物做合適搭配,來達到調理或預防疾病的功效。
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運用藥膳時,通常會考慮患病的性質、個人體質、季節時令或地理環境等,而如果想在治療或預防疾病時運用它來調理,就得注意與中藥的使用相同,最好經醫師的辨證施治辨別體質或疾病證型後再食用,以免有時部分食療偏方不僅服用達不到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了解患病的性質,再運用合適的藥膳調理,可以平衡身體的虛損、改善身體的血循及氣機或抵禦外邪的侵襲,但不能因此只服用藥膳來調理身體,而不願服用藥物來治療身體,這是本末倒置的觀念喔!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醫師 鄭婷宜
名人推薦:發現中藥之美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氣,草木得天地之偏氣,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藉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偏性。
把中醫的理論學好了,隨手拈來全是藥,無論綠豆、黑豆、黃豆,都是中藥。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按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劃分期陰陽五行歸屬的。
比如,根莖的藥可以鑽透土地,所以有通裡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發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更大於皮類;花有...
章節試閱
中藥起源
中藥起源可追溯自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生活經驗和醫療經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淮南子.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記.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中藥的上、中、下品
中藥現存最早專著當推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約西元200年),該書記載中藥365種,之後明代李時珍所編著《本草綱目》(西元1578年)更增至1892種,至清乾隆三十年趙學敏所編著《本草綱目拾遺》(西元1765年)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更增加新藥716種,故中藥種類非常豐富。其中《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性能和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種 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是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品:120種 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品:125種 下藥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中藥方劑學
講到中藥,相信各位常會聽到方劑一詞。所謂方劑,是指依病情需要,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根據組方的原則,選用適當藥物,酌定適當的劑量和劑型的藥方,也是實施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方劑的組成,既非簡單藥物的堆砌,也不是簡單藥效的相加,而是有一定的原則,亦即方劑組成的原則。
方劑的組成原則,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分為主藥(君)、輔藥(臣)、佐藥(佐)及使藥(使)四個部分。君為方劑之主藥;臣為輔助藥,幫助主藥,增加或促進主藥的效果;佐藥用以協助主藥作用或治療次要兼證或減除主藥之副作用;使藥是引導各藥到達疾病部位或調和各藥的藥性。
君臣佐使的方劑組成原則
君:即方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為一方中的核心。如麻黃湯中的麻黃、白虎湯中的石膏等。
臣:有兩種意義: 1 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2 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桂枝、白虎湯中的知母等。
佐:其義有三: 1 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症狀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杏仁、銀翹散中的牛蒡子以及桔梗等。 2 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如大烏頭煎中的蜂蜜、小青龍湯中的五味子。
3 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亦可理解為在治純寒證時,於熱劑中稍加寒品,以免熱性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膽汁童便於熱藥中,引入肝腎之類;治純熱證時,於寒劑中稍加熱藥,以行散之,以免凝閉鬱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吳茱萸。其他如為避免病勢格拒,寒藥熱服,熱藥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使:有兩個含義: 1 調和諸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甘草。 2 引經藥,即引藥直達病所的藥物。如八正散中的燈心草。
可見臨床處方用藥,決定何藥為君,何藥為臣,何藥佐使,必須以證候、治法為依據,以藥物對證候所起作用的主次為準則。能治療病因主證者,就定為君藥,反之,則依次定為臣藥或佐使藥。至於君、臣、佐、使藥味的數目,並無硬性的規定,但在一般方劑中,君藥只有一味,在較複雜的方劑中也只有二至三味;臣、佐藥三至五味;使藥一般是一味,也有二味者。
中藥方劑常用劑型
中醫通常在確診了病證、審訂了治法的基礎上,根據病情的需要,按照組方的原則,選擇適當的藥物,定出適宜的分量(劑量),配成適當的劑型(如湯劑、散劑、丸劑、丹劑、膏劑等),這就是方劑組成的過程。而方劑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藥味加減:是在主證未變的情況下,隨病情的變化,加入某些與病情相適應的藥物,或減去與病情不適應的藥物。中醫稱此為「隨證加減」,即君藥及主證不變,隨次要症狀或兼證增減方中的次要配伍藥味,用以適應病情需要,如桂枝湯加減成桂枝加葛根湯。
調整藥量:藥物組成相同的方劑,由於藥量的增減,而使主藥與輔藥的地位改變,其功效、主治、方名隨之改變。如均由大黃、枳實、厚朴組成的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等。
改變配伍:方劑的方藥不變,而配伍的其他藥物改變,有時可直接影響該方的功效和主治。如苦寒清熱的黃連,配用辛溫降逆的吳茱萸,名叫「左金丸」,用於治胃腹脹痛、噯腐吐酸;若黃連配用行氣除滿的木香,方名香連丸,用於治療濕熱下痢腹痛的病人;若黃連配溫陽辛熱的肉桂,方名叫交泰丸,主治心腎不交、心悸失眠等病證。
改變劑型:同一方劑,劑型不同,如丸、散、膏、丹、湯等劑型的改變,作用也就不同。如化濕消導用保和丸一般作用慢而力緩;重證改用保和湯,則作用快而峻,臨床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相應的劑型。
由此可知,方劑的變化,既有嚴謹的規則,又有靈活的權宜可變通,在臨床運用中,可以有一種或是兩種及兩種以上的變化,熟悉常用方劑、中藥,遵循以上規律,才能靈活變通、治療臨床上千變萬化的疾病。
中藥如何命名
中藥的命名,除了少數不明原意的名稱外,絕大多數名字都有一定的來歷和意義,我們大致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以地道藥材的產地而命名:
如黨參以上黨所產者佳而得名,川芎、川貝、川連等都因產於四川而得名,阿膠原產地在山東阿縣;此外,尚有巴豆、蜀椒及遼細辛等,也都是因產地而命名。 以顏色而命名:
中藥多為原料生藥,具有各種天然顏色,因此得名。以色白得名如白芷、白薇;以色青得名如青蒿、青黛;以色赤得名如赤芍、紅花;以色黑得名如玄參、黑芝麻;以色黃得名如黃連、大黃等。 以形態而命名:
因原植物或生藥的形態不同命名,如牛膝因其莖節膨大如牛的膝關節而得名;白頭翁因其莖葉有白毛如老人白髮而得名;人參因其根像人形而得名;大腹皮形似大腹,善治大腹水腫。 以氣味而命名:
不少中藥具有特殊的香氣和滋味,有的常根據其氣味的特點而命名,如木香、茴香、丁香;還有苦參之苦,細辛之辛以及酸棗仁、苦菜、甘草、五味子等都因其味而得名。
以生長特性而命名:
如夏枯草,夏至後花葉會枯萎;忍冬的葉,經冬不凋;半夏的塊莖成熟於仲夏;桑寄生在桑樹上寄生。 以性能功效而命名:
有些中藥是根據其性能的特點命名的。如防風能防治諸種風病;益母草效能針對婦女的某些疾病;續斷可續筋骨,多用於筋骨扭傷等。 以入藥部位而命名:
中藥雖有用全株的、但大多僅使用其花、葉、根、莖、果實或種子入藥,因而在植物方面,花朵入藥有金銀花、菊花、槐花;以葉片部位入藥有紫蘇葉、淡竹葉、冬桑葉、枇杷葉;以根部入藥有葛根、芫花根;以種子果實入藥有蓮子、枸杞子;以莖枝部位入藥有桂枝、桑枝。其他在動物方面有:蟬蛻、蛇蛻、鱉甲、鹿茸、海馬、蛤蟆油、猴棗等。 以人名而命名:
一部分中藥以發現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姓名作為藥名。如古時有個叫杜仲的人經常服用此藥而得道成仙,因而得名;有一醫生為郭使君,因善用此藥材幫小孩子治病,所以稱使君子。 沿用譯名:
如訶黎勒、曼陀羅、婆羅得、菴摩勒等。但也有冠以番、胡字樣的,如番木鱉、胡椒等,其用意似在表明這些藥當初並非國產。
*常見中藥簡介及藥膳食譜*
人 參
禁忌:實證、熱證忌服,陰虛乾咳、吐血者須慎用。
不要用鐵製的鍋具煮人參。
不可大量服用,不可與藜蘆、五靈脂配伍使用,不宜與黑豆、皂莢同食。 別名:白參、生曬參、生曬山參、紅參、石柱參、朝鮮參、野山參、土精、神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溫 歸經:歸脾、肺經
【本草成分】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乾燥根,野生者名為「山參」,人工培植者為「園參」,而人工栽培需栽植六、七年後方可採挖。人參含有人參皂J、生物鹼、胺基酸、維生素、有機酸、醣類、微量元素等成分。 【功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藥性論》:「主五職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人參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抗疲勞、抗衰老、調節免疫,以增強為主、促進造血、雙向調節血糖、雙向調節血壓、強心、鎮靜、益智、增強記憶、保肝、促進蛋白質合成、抗癌、抗輻射、促進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等作用。 【主治】
可治療虛損元氣不足、食慾不振、肺虛久咳喘、失眠、健忘、血虛、陽痿等。 臨床上常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不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老年痴呆、神經衰弱、營養不良、貧血等病。 【選購保存】
圓參以身長、支大、蘆(根莖)長者為佳,蘆短、支瘦小、含糖多者次之;野山參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 須保存在密封箱中,置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以防潮、防霉、防蛀。
【搭配宜忌】
宜
人參+乳鴿:能益氣生肌扶弱。對形體消瘦者療效頗佳。
人參+龍眼肉:能補氣養血安神,對用腦過度所致失眠、健忘很有助益。
人參+鹿茸:可益氣壯陽,對年老陽痿、精子數量少、活動力差有效。
人參+炮附子:能強心、升壓,常用於虛脫症。
忌
人參+茶或白蘿蔔:會破壞人參的有效成分,進而降低補氣的功效。
養身藥膳食譜
人參豬腰 材料:人參15克、豬腰1只、當歸身15克 作法:將豬腰洗淨切細,加750c.c.的水與人參、當歸一起煮,用小火燉至豬腰熟爛即可。 吃法:吃豬腰時,須搭配湯汁服用,連續服數日。
養身功效
益氣養血,寧神定志。主治貧血、婦女更年期症候群,屬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怔忡、自汗頻出者。
人參煮羊肉 材料:人參50克、枸杞30克、肉蓯蓉15克、羊肉250克 調味料:蔥白適量、豆豉汁適量 作法:
1 先把人參、枸杞、肉蓯蓉刨成細末,再用1500c.c.的水浸泡兩天。 2 去渣濾出1000c.c.藥汁,加入羊肉和蔥白、豆豉汁,燉煮至羊肉爛熟即可。
養身功效
益氣血,補脾腎。主治低血壓,屬脾腎陽虛證,如頭暈目眩、體倦無力、腰痠腿軟、小便頻數、大便溏瀉者。
三七
禁忌:孕婦忌服,外用也須慎重。
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
別名:參三七、田七、田三七、山漆
性味:味甘苦,性溫
歸經:歸肝、胃經
【本草成分】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於秋季花開前採挖。
它含有三七醇、三七皂、黃酮、槲皮素、五加A素、β-穀甾醇、澱粉、油脂等成分。
【功效】 可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本草綱目》:「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三七具有促進凝血過程、抗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保護心肌缺血損傷、抗腦缺血、擴張血管、降血壓、抗心律不整、消炎、鎮痛、雙向調節血糖、抗腫瘤、保肝、益智、抗衰老等作用。
【主治】 可治各種出血、疼痛等症。臨床上常治療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咯血、顱內出血、腦血管栓塞、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病。
【禁忌】 有表邪者慎用。 【選購保存】 以質地堅實、體重皮細、斷面處呈棕黑色、無裂痕、味苦回甜者為佳。密封後,應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霉、防蟲蛀。
【搭配宜忌】
宜
三七+白芨:對胃潰瘍出血有止血的作用。
三七+花旗參:二者搭配有益氣行血的功效,能改善全身乏力、頭暈目眩的不適症狀。
三七+川芎:能活血行氣、驅風止痛,對吹風受寒頭痛、風濕關節痛、痛經、骨折疼痛有效。
忌
三七+花茶:每種花草茶中都含有各自的性味,不同的性味很容易產生對身體有害的副作用。
養身藥膳食譜
三七人參雞 材料:雞肉90克,三七10克,人參6克,全當歸12克,生薑適量 調味料:鹽適量 作法:
1 將雞肉洗淨,切小塊;三七洗淨、拍碎,人參切片,當歸、生薑洗淨。 2 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養身功效
活血通竅,安神增智。主治老年性痴呆、瘀阻清竅、健忘失眠、神志呆滯、表情遲鈍、茫然若失、失眠多夢、耳鳴耳聾等。
三七藕蛋羹 材料:新鮮藕汁50c.c.,三七粉8克,雞蛋1顆 調味料:鹽、麻油各少許 作法:
1 雞蛋去殼,打入碗內,與三七粉、新鮮藕汁攪勻。 2 加少許麻油、鹽,加熱煮成湯羹。
吃法:每天2次,佐餐食用。
養身功效
益氣養血,雙補肺腎。主治肺結核有肺腎兩虛證,咳嗽咳血,神疲氣短,腰痠腿軟等。
中藥起源
中藥起源可追溯自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生活經驗和醫療經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淮南子.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記.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中藥的上、中、下品
中藥現存最早專著當推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約西元200年),該書記載中藥365種,之後明代李時珍所編著《本草綱目》(西元1578年)更增至1892種,至清乾隆三十年趙學敏所編著《本草綱目拾遺》(西元1765年)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更增加新藥71...
目錄
第一篇 中藥材活用概論
中藥起源
中藥方劑學
中藥如何命名
藥物之性味
證型與基本用藥原則
服中藥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你最關心的中藥10個問題
常見中藥五性歸類表
常見中藥功能一覽表
第二篇 藥膳養生堂
【二劃】
丁香
丁香鴨/丁香雪梨
人參
人參豬腰/人參煮羊肉
【三劃】
三七
三七人參雞/三七藕蛋羹
女貞子
女貞桂圓豬肉湯/女貞芝麻瘦肉湯
山楂
山楂粥/山楂降脂飲
山藥
山藥天花粉湯/山藥茯苓包
川貝母
川貝蜜/貝母粥
川芎
川芎篳拔燉魚頭/川芎酒
【四劃】
太子參
太子參烏梅飲/太子參百合田雞湯
巴戟天
巴戟蚌肉湯/巴戟燉豬大腸
丹參
丹參茶/丹參當歸煲牛腿
五加皮
五加皮酒/五加皮燉瘦肉
五味子
五味枸杞飲/五味子湯
天門冬
天門冬粥/天冬玉竹蒸海參
天麻
天麻鯽魚/天麻鉤藤甜蜜飲
牛膝
牛膝大豆酒/牛膝粥
牛蒡子
【五劃】
半枝蓮
石斛
石斛枸杞茶/石斛粥
仙茅
仙茅金櫻燉雞肉/複方仙茅湯
白芍
白芍燉梨/白芍鹽水豬肝
白芷
川芎白芷燉魚頭/白芷薄荷酒
冬蟲夏草
蟲草蒸老鴨/蟲草汽鍋雞
玄參
甘草
玉竹
玉竹粥/玉竹豬心
生地黃
生地黃粥/生地黃雞
白木耳
銀耳參棗羹/銀耳杜仲羹
白朮
楂朮膏/白朮鯽魚湯
白果
白果雞/白果薏仁肚
白花蛇舌草
蛇草薏仁粥/蛇草銀花地芎粥
白茅根
茅根鹽水鴨/茅根燉豬皮
【六劃】
百合
百合冬瓜湯/百合糙米粥
肉桂
甘草肉桂牛肉/肉桂雞肝
肉蓯蓉
蓯蓉羊肉/蓯蓉雞肉湯
西洋參
洋參糙米粥/西洋參燉烏雞
【七劃】
何首烏
何首烏粥/何首烏煨雞
杏仁
桑杏飲/杏仁粥
杜仲
杜仲荷葉煨豬腎/杜仲煨鴨肉
沙參
沙參粥/沙參心肺湯
決明子
車前子
牡丹皮
丹皮芋頭羹/雙皮燉雞
【八劃】
阿膠
阿膠蛋羹/阿膠燉肉
狗脊
狗脊蒸豬腰/狗脊豬脊湯
使君子
東洋參
枇杷葉
花椒
玫瑰
玫瑰花烤羊心/玫代二花棗
金銀花
金銀花粥/銀花山楂糖水
芡實
芡實核桃糊/芡實燉老鴨
金櫻子
【九劃】
厚朴
故紙花
香附
枸杞
枸杞肉絲/枸杞子酒
紅花
紅花陳皮飲/當歸紅花酒
紅棗
紅杞雞蛋/當歸紅棗粥
胖大海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麥冬飲
胡桃
胡桃蓮肉煲豬骨/胡桃牛乳飲
胡椒
蓽拔胡椒鯽魚羹/白胡椒煨豬肚
【十劃】
海馬
海馬燉雞/龍馬童子雞
夏枯草
夏金茶/夏枯草雞肉湯
桂枝
桂杜牛膝薏仁粥/桂枝燉羊肉
桑寄生
桑寄生豬腳湯/桑寄生燉豬腰
桑葉
桑葉菊花湯/桑杏烏龍茶
桑椹
桑椹烏骨雞/桑椹糖
柴胡
柴胡魚頭湯/調神攻堅湯
烏梅
烏梅草薑湯/烏梅薑茶飲
益母草
益母草汁粥/益母草地黃藕汁
荔枝核
茴香
茵陳蒿
金錢敗醬茵陳茶/茵陳雞
茯苓
茯苓益智補腦方/茯苓羊肉包子
【十一劃】
鹿茸
鹿茸燉雞/鹿茸粥
雪蛤
銀耳雪蛤湯/雪蛤燉木瓜
乾薑
乾薑豬腎/乾薑粥
淡竹葉
通草
荷葉
藿香荷葉粥/荷葉肉
陳皮
陳皮炒雞蛋/陳皮瘦肉粥
魚腥草
麥芽
麥門冬
麥門冬知母蜂蜜水/麥門冬粥
【十二劃】
紫蘇葉
紫蘇飲/紫蘇粥
菊花
菊花雞/菊花粥
菟絲子
壯陽鴨肉/菟絲子飲
黃耆
黃耆紅棗湯/黃耆陳皮豬腸
黃連
黃連二豆湯/黃連雞子黃湯
黃精
黃精粥/黃精蜜汁
黑木耳
黑木耳蒸鯽魚/黑木耳紅棗湯
黑芝麻
黑芝麻拌枸杞/芝麻溜帶魚
黑棗
雙棗燉鯉魚/黑棗枸杞雞
【十三劃】
當歸
當歸火鍋/當歸羊肉
【十四劃】
綠豆
綠豆桔皮粥/紅棗綠豆湯
酸棗仁
酸棗仁煎餅/酸棗仁粥
【十五劃】
墨旱蓮
旱蓮枸杞煲/烏髮益壽酒
廣藿香
蓽拔
熟地黃
熟地鵝肉/地黃核桃豬腸湯
蓮子
蓮子龍眼湯/蓮粉鵝
【十六劃】
龍眼肉
龍眼蒸棗豆/龍眼枸杞粥
蕎麥
燈心草
【十七劃】
薄荷
薄荷糖/薄荷粥
薏仁
薏仁防風茶/薏仁冬瓜雞肉湯
【十八劃】
鎖陽
鎖陽粥/鎖陽萸肉雞肉湯
【十九劃】
羅漢果
羅漢白果羹/菊花蘿漢果飲
藕節
桂花蜜藕/藕節紅棗煎
【二十劃】
黨參
黨參雞肉冬瓜湯/黨參當歸燉豬心
【二十四劃】
靈芝
靈芝薏仁羹/靈芝三七山楂飲
鬱金
鬱金鴨/佛手鬱金粥
【附錄】 中醫學生理、治法、病證常見詞語釋義
第一篇 中藥材活用概論
中藥起源
中藥方劑學
中藥如何命名
藥物之性味
證型與基本用藥原則
服中藥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你最關心的中藥10個問題
常見中藥五性歸類表
常見中藥功能一覽表
第二篇 藥膳養生堂
【二劃】
丁香
丁香鴨/丁香雪梨
人參
人參豬腰/人參煮羊肉
【三劃】
三七
三七人參雞/三七藕蛋羹
女貞子
女貞桂圓豬肉湯/女貞芝麻瘦肉湯
山楂
山楂粥/山楂降脂飲
山藥
山藥天花粉湯/山藥茯苓包
川貝母
川貝蜜/貝母粥
川芎
川芎篳拔燉魚頭/川芎酒
【四劃】
太子參
太子參烏梅飲/太子參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