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言志詩與西方模仿文學互照互識出發,用符號─結構方法重構文學現象,本書指出不存在泛泛而論的文學風格,任何文學風格總是以文本為切分單位的文本現象。而且,這種文本風格不是渾然無序的,而是包含最小文學手法、文本手法統一體、文本純文學風格、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四個結構層級之整體。
作者簡介:
蘇敏,1982年獲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學士。1990-1991年前蘇聯訪問學者,研究俄蘇詩學。2000-200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研究先秦詩歌、哲學。2008年獲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博士,博士論文《文學審美風格論》。
章節試閱
問題意識,是一切學問的開始。雖然學術活動存在它自己的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但是,其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不是絕對封閉的,它同時與當時具體歷史時空社會需要存在這種那種聯繫。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到康德的哲學革命以及黑格爾的體系以及胡塞爾現象學、伽達默爾闡釋學,從孔子的儒家哲學的創立,到朱熹的理學以及新儒家,精神科學的學術創造和發展的動力都來自各自具體歷史時空存在的問題。當下具體歷史時空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切學術創新中最重要開端,正是在具體歷史時空的生命體驗孕育的研究動機,選擇了具體研究對象。任何學術研究,既要瞭解學術發展過程以及學術前沿,同時,更要關注當下自己所在具體歷史時空所存在的問題。研究主體從當下歷史時空「問題」意識出發言之有據的研究,雖然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使其學術研究帶上自己具體歷史時空獨特的視域侷限,但另方面,也使其研究烙印上具體歷史時空人類靈性與理智的獨特價值,並以此融入人類精神世界。
文學審美風格理論,肇始於筆者1982年在師範學院中文系講授外國文學課程時碰到的問題,即按照現實主義典型化創作原則,或者當時流行的「性格二重組合論」,雨果、拉辛、莫里哀的文學成就不如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然而,在外國文學實際教學中,或者說,在外國文學作品實際接受活動中,文學作品給人的生命體驗並不存在這種「理論」人為劃分的高低之別,拉辛、莫里哀、雨果等人的作品給人的強烈藝術震撼,絲毫不亞於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
面對當下以西方學術為龍頭的當代學術前沿,這個問題或許根本沒有對話的價值。而且,即使就中國學界而言,這個問題似乎也在過時,現在中國的文藝理論專著或教材中似乎也已在淡化現實主義規律問題。但是,把某種文學類型人為規定為文學規律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是否可以把某種具體歷史時空存在過的文學類型或者價值尺度作為文學規律或者絕對價值尺度看待,或者說,文學活動中是否存在絕對價值尺度,這個問題並沒有在理論上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
要指出的是,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中國文學理論界存在的特殊問題,國外學界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因為這樣的觀點在國外不是出於國家意識形態的規定,沒有被作為統一教材的觀點固定下來,因此,這種觀點在國外不存在中國這樣尖銳的理論與現實之衝突。譬如,韋勒克就希望在批評史中尋找某種具有普遍性的文學價值判斷標準。 再如,伽達默爾關於理解的歷史視域中提出一種普遍性的、更正確的大視域,在方法論上,與韋勒克關於普遍性的文學價值判斷標準相近相通。
韋勒克關於文學絕對價值尺度探尋、伽達默爾關於大視域的提出,不存在非學術研究因素的影響。因此,從方法論看,在精神文化中是否存在一種超越歷史具體時空而絕對正確的大視域、在文學審美活動中,是否存在一種超出歷史之外的絕對價值尺度,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研究或者說文學本體研究不應該而且也不能夠迴避的重要問題。
問題意識,是一切學問的開始。雖然學術活動存在它自己的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但是,其自主自足演化過程不是絕對封閉的,它同時與當時具體歷史時空社會需要存在這種那種聯繫。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到康德的哲學革命以及黑格爾的體系以及胡塞爾現象學、伽達默爾闡釋學,從孔子的儒家哲學的創立,到朱熹的理學以及新儒家,精神科學的學術創造和發展的動力都來自各自具體歷史時空存在的問題。當下具體歷史時空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切學術創新中最重要開端,正是在具體歷史時空的生命體驗孕育的研究動機,選擇了具體研究對象。任何學術...
作者序
1883年,德國狄爾泰(1833-1911)《精神科學引論》反思康得或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形而上學的弊端,提出精神科學的歷史理性批判立場,即在人文學科中倡導經驗事實與邏輯推演重構文化系統整體相結合的方法。狄爾泰主張概念不再來自於先驗假設或者推論,而是來自活生生的經驗,來自個體意志自由為前提的對人類意志、人類心靈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洞察;主張人文科學研究領悟藝術、宗教等既存在於心靈之中,又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精神生活實體化歷史過程,其為人文科學在西方傳統學術與現代科學方法結合上提供的認識論基礎,將人文科學的支撐點從傳統形而上學的先驗假定概念、或者實證主義的歷史細節考察,轉移到歷史探討與系統探討相結合方法,可謂開科學人文學科之先河。
大體同時,俄國維謝洛夫斯基(1838─1906)《歷史詩學》(1870─1906)倡導在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制約下,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文學過程的歷史比較方法,倡導在各個民族自古至今的文學現象和過程基礎上,揭示人類文學藝術形式發展的共同規律的歷史的、歸納的詩學,可謂開科學詩學之先河。
在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基礎上,1921年,日爾蒙斯基(1891─1971)《詩學的任務》使用符號學整體思維方式,將文學現象視為一個整體,明確提出風格是各種手法統一體之功能,並明確提出從素材─手法─風格建構科學的詩學體系,可謂文學符號學之萌芽。1968年,索科洛夫(1895─1970)《風格理論》是日爾蒙斯基關於建構以風格為核心的科學詩學理論假設的嘗試之一,只不過索科洛夫把日爾蒙斯基的「手法」改為「形式」。
由維謝洛夫斯基開啟的20世紀俄蘇詩學在文學實證基礎上界定了文學基本概念文學手法、文學審美風格等,並借助符號整體性思維方式討論了文學手法與文學風格之間的關係。遺憾的是,由於俄蘇詩學沒有嚴格按照符號結構方法闡釋文學經驗事實,比如缺乏建構意義性理論體系必須完成的研究起點、單位等基本規定,因而沒有成功建構邏輯一貫到底的文學符號學。
與索科洛夫《風格理論》大體同時,法國羅蘭‧巴特(1815─1980)《符號學原理》(1964)《文學批評文集》(1964)《S/Z》(1970)等雖然使用符號學方法研究文學現象,並在葉姆斯列夫基礎上提出文學符號屬於第二性附加意義系統,符號意指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等重要觀點。但是,相對於俄蘇詩學而言,羅蘭‧巴特的文學符號研究沒有明晰的文藝學概念界定以及文藝學理論框架,文學符號第二性附加意義系統究竟怎樣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並沒有說清楚,文學實證基礎也缺乏俄蘇詩學的大量文學作品考察。
本書是筆者三十餘年研究的成果之一。在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羅蘭‧巴特第二性附加意義系統基礎上,筆者還借助於皮亞傑結構層級、貝塔蘭菲開放系統展開推演文學符號結構層級,從文學符號的起點、單位開始,邏輯一貫到底地討論文學符號連續構成過程,從符號─結構角度闡釋自然語言與文學、文學手法與文學風格、文學客體與文學主體、文學活動與其他精神文化活動之間的關係。
在西方模仿文學系統與中國言志詩系統經典作品文本考察基礎上,筆者發現,文學符號內在結構構造過程不限於兩個結構層級,而是一個多結構層級整體;文學符號多結構層級整體,即俄蘇詩學曾經討論過的包括文學手法到文學風格的整體,它是一個包括四個結構層級嵌套關係之整體:最小文學手法、文本文學手法統一體、文本純文學風格、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人生有涯,學海無涯。筆者只期望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參與嚴謹的文學符號學理論建構。學力、精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癸已年(2013年)正月初八,心遠齋
1883年,德國狄爾泰(1833-1911)《精神科學引論》反思康得或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形而上學的弊端,提出精神科學的歷史理性批判立場,即在人文學科中倡導經驗事實與邏輯推演重構文化系統整體相結合的方法。狄爾泰主張概念不再來自於先驗假設或者推論,而是來自活生生的經驗,來自個體意志自由為前提的對人類意志、人類心靈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洞察;主張人文科學研究領悟藝術、宗教等既存在於心靈之中,又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精神生活實體化歷史過程,其為人文科學在西方傳統學術與現代科學方法結合上提供的認識論基礎,將人文科學的支撐點從...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1.問題的提出
1.1.2.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3.文學審美風格論的基本概念
1.2.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學術研究的嚴謹客觀原則
1.2.3.詩學模子雙線並進尋根探固方法
1.3.符號-結構方法:文學審美風格命題邏輯推演的方法
1.3.1.符號學的歷史回顧
1.3.2.符號學的基本概念
1.4.文學審美風格論研究的起點、單位
1.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起點
1.4.2.文學審美風格的切分單位
第二章 中西文藝學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2.1.西方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
2.1.1.「風格」在英語中的詞源及含義
2.1.2.在西方文藝學中風格理論研究的歷史
2.2.中國「體」論研究的歷史
2.2.1.中國古代的相關話語
2.2.2.《文心雕龍》的「體」論
2.3.20世紀中西風格理論研究
2.3.1.20世紀西方風格理論研究
2.3.2.20世紀中國風格理論研究
第三章 最小文學手法
3.1.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
3.1.1.最小文學手法的定義
3.1.2.研究最小文學手法的雙重單位
3.1.3.文學作品中的最小文學手法考察
3.2.最小文學手法的構成
3.2.1.最小文學手法的能指:自然語言橫組合片段
3.2.2.最小文學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學想像具象
3.3.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1.什麼是最小文學手法的兩次結構轉換
3.3.2.最小文學手法第一次結構轉換的三種意義
3.3.3.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一:造型性
3.3.4.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的意義之二:虛構性
3.4.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類型
3.4.1.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三大類型
3.4.2.最小文學手法縱聚合三大類型在文學作品中的考察
3.4.3.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類型的「價值」
3.4.4.最小文學手法橫組合的自由與縱聚合的不自由
3.5.最小文學手法的結構特徵
3.5.1.最小文學手法的整體性
3.5.2.最小文學手法的轉換性
3.5.3.最小文學手法的自我調整性
3.6.最小文學手法的文學性
3.6.1 關於文學性、文學手法相關研究
3.6.2.從最小文學手法看文學性
3.6.3.最小文學手法基本意義
3.6.4.最小文學手法的基本意義與具體意義、潛在意義
第四章 文學審美風格個體
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相關概念
4.1.1.文學審美風格結構等級序列
4.1.2.文學風格的「言語」
4.1.3.自然語言與文學的「言語-語言」辨析
4.2.文本手法統一體
4.2.1.文本手法統一體概說
4.2.2.文本手法的文學性
4.2.3.文本手法統一體的文學性
4.3.文本純文學風格
4.3.1.文本純文學風格概說
4.3.2.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所指
4.3.3.文本純文學風格橫組合構成意義
4.3.4.文本純文學風格縱聚合類型
4.3.5.文本純文學風格的意旨作用
4.4.文本文學審美風格
4.4.1.相關研究
4.4.2.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構成
4.4.3.文本文學審美風格所指
4.4.4.文本審美理想縱聚合兩大類型
4.4.5.文本文學審美風格必然所屬物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1.問題的提出
1.1.2.文學審美風格的研究對象
1.1.3.文學審美風格論的基本概念
1.2.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學術研究的嚴謹客觀原則
1.2.3.詩學模子雙線並進尋根探固方法
1.3.符號-結構方法:文學審美風格命題邏輯推演的方法
1.3.1.符號學的歷史回顧
1.3.2.符號學的基本概念
1.4.文學審美風格論研究的起點、單位
1.4.1.文學審美風格研究的起點
1.4.2.文學審美風格的切分單位
第二章 中西...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