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一九四二年接受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的任務,一九四三年三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在我生命的長河中,一大半獻給了敦煌,獻給我所熱愛和嚮往的敦煌事業。無論是在戈壁敦煌,還是在異國他鄉,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牽夢繞的就是你──敦煌。
本書是「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先生自剖其一生及其與藝術的淵源。留學法國時精進於油畫的技藝,卻在塞納河畔的舊書攤,驚訝地發現中國古藝術的珍寶:敦煌石窟壁畫。他在一九四三年遂其心願抵達敦煌,於隔年出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長達五十年的光陰,在國共時局交替的艱困下,他致力於敦煌藝術的探勘、描摹、修護和文獻整理,並將之付諸於出版、展覽,使世人重新發現此世界級遺產的瑰麗。凡此種種,透過常書鴻先生的自述紀錄,顯得格外的真實與珍貴。
本書特色:
為常書鴻先生自述其一生,尤其是保存敦煌藝術最真實的紀錄。讀者可透過本書,了解常書鴻等人是如何被保存中國珍貴的藝術遺產──敦煌石窟並將其發揚至世界。
作者簡介:
常書鴻(一九○四─一九九四)中國當代畫家、敦煌藝術研究家。一九二七年赴法國留學,學習油畫。一九三六年回國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一九三六年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主任。一九四三年抵敦煌。一九四四年後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一九八二年任國家文物局顧問、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因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被人稱作「敦煌的守護神」。有《常書鴻油畫集》、《常書鴻繪畫作品集》、《敦煌藝術》等行世。
章節試閱
新奇的發現──《敦煌圖錄》
有一天我從盧浮宮出來,經過盧森堡公園,根據多年在巴黎散步的習慣,總要經過聖傑曼大道,順便遛到塞納河畔舊書攤去流覽一下內容豐富的書籍。今天為了留一點參觀盧浮宮的古代美術傑作的紀念,我特意去美術圖片之部找尋……忽然發現了一部由六本小冊子裝訂的《敦煌圖錄》。我打開了盒裝的書殼,看到裡面是甘肅敦煌千佛洞壁畫和塑像圖片三百餘幅,那是我陌生的東西。目錄、序言說明這些圖片是一九○七年伯希和從中國甘肅敦煌石窟中拍攝來的。這是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前後一千年中的創作。這些壁畫和雕塑的圖片雖然沒有顏色,但那大幅大幅的佛教畫,尤其是五世紀北魏早期壁畫,氣勢雄偉的構圖像西方拜占廷基督教繪畫那樣,人物刻畫生動有力,其筆觸的奔放甚至於比現代野獸派的畫還要粗野。這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畫,使我十分驚異,甚至不能相信。我愛不釋手地翻著、看著那二三百幅壁畫的照片及各種藏文和蒙文的題字。這是多麼新奇的發現啊!半個鐘點、一個鐘點過去了,這時巴黎晚秋傍晚的夜色已徐徐降臨,塞納河畔黃昏的煙霧也慢慢濃起來了,是收拾舊書攤的時候了!書攤的主認看我手不釋卷的樣子,便問:「是不是想買這部書?」我說:「我是中國人,這本書就是一本介紹中國敦煌石窟古代壁畫和塑像的照相圖冊。我很想買它,但不知要多少錢?」他回答說:「要一百個法郎。」那時我身邊沒有這麼多錢,正在猶豫著。賣書的人看我捨不得離開的樣子,就說:「還有許多敦煌彩色的絹畫資料,都存在離此地不遠的吉美博物館。你不必買它了,還是親自去看看再說吧!」
第二天一早,我來到吉美博物館。那裡展出著許多伯希和於一九○七年從敦煌盜來的大量唐代大幅絹畫。有一幅是7世紀敦煌佛教信徒捐獻給敦煌寺院的《父母恩重經》,時代早於文藝復興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先驅者喬托七百年;早於油畫的創始者文藝復興佛拉蒙學派的大師梵愛克八百年;早於長期僑居於義大利的法國學院派祖師波生一千年。這一事實使我看到,拿遠古的西洋文藝發展的早期歷史與我們敦煌石窟藝術相比較,無論在時代上或在藝術表現技法上,敦煌藝術更顯出先進的技術水準。這對於當時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因為我是一個傾倒在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自豪地以蒙巴拿斯的畫家自居,言必稱希臘、羅馬的人,現在面對祖國如此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自責自己數典忘祖,真是慚愧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上面的比較,使我驚奇地發現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發展有如此不同的差距,看到了我國光輝燦爛的過去。我默默思忖著:對待祖國遺產的虛無主義態度,實在是數典忘祖。回憶在艱難困苦中漂洋過海來到巴黎這個世界藝術中心,十年來差不多都沉浸在希臘、羅馬美術歷史理論與實踐中,竟成長發展到如此的地步。在這一事實前面,我對巴黎藝壇的現狀深感不滿,決心離開巴黎,而等待著我的,當然不是塔西堤,而是蘊藏著四~十四世紀民族藝術的敦煌寶庫。
就在我打算要離開巴黎之前,接到了南京國民黨教育部長王世傑的電報,聘請我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教授,並要我從速返國任職。我接受了他的邀請。
新奇的發現──《敦煌圖錄》
有一天我從盧浮宮出來,經過盧森堡公園,根據多年在巴黎散步的習慣,總要經過聖傑曼大道,順便遛到塞納河畔舊書攤去流覽一下內容豐富的書籍。今天為了留一點參觀盧浮宮的古代美術傑作的紀念,我特意去美術圖片之部找尋……忽然發現了一部由六本小冊子裝訂的《敦煌圖錄》。我打開了盒裝的書殼,看到裡面是甘肅敦煌千佛洞壁畫和塑像圖片三百餘幅,那是我陌生的東西。目錄、序言說明這些圖片是一九○七年伯希和從中國甘肅敦煌石窟中拍攝來的。這是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前後一千年中的創作。這些壁畫和雕塑的圖片...
作者序
新版前言
常書鴻先生《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新版即將與讀者見面的前夕,友人們希望我能介紹一點關於這本書形成的過程。我腦海中浮現出我與先生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四十八年一幕一幕的往事,心潮起伏,但又不知從何談起。我非常笨拙,就簡略談一點吧!
在與先生共同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日子裡,我深深感到先生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一位經歷了清朝、民國到新中國的三朝人物。在中國戊戌以來翻天覆地的歷史洪流中,他像一塊頑石,由黃河源頭隨著這條母親河浪濤翻騰、衝擊、滾跌以及河水的撫慰,而形成了一塊奇石,一個奇石式的人物。
先生一生,堪稱戲劇性的一生,充滿了矛盾,經歷了極度困難和坎坷。他的生活經歷,他走的路,往往形成兩個極端。他出生在一個滿族享受皇餉的駐防杭州的小軍官──世襲雲騎尉的封建家庭,但他卻漂洋過海到法國追求西洋教育;他崇拜西方美術,在法國勤奮學習,獲得得過金質、銀質獎,被評選為法國美術家協會超選會員,肖像畫協會會員,在法國過著安逸舒適的畫家生活,但他卻在見到伯希和《敦煌圖錄》和吉美博物館的敦煌絹畫以後毅然回到祖國,到敦煌從事祖國藝術瑰寶──敦煌藝術的保護與研究,終身不移;他生長在山青水秀,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西子湖畔,但他卻一頭紮進荒漠戈壁,在這人跡衡少的敦煌莫高窟,一耽就是半個世紀;他是一個熱情洋溢、感情豐富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對認定要做的事非常自信,鍥而不捨,保持了「杭鐵頭」特性的人。在敦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堪稱是一位工作狂式的敦煌癡人。他不抽煙不喝酒,從來不貪圖清閒安逸,除到國外出訪有些遊覽安排外,在國內他從不遊山玩水。一九五一年,我們住在天安門內西朝房,開了住房的門即可隨便進出中山公園,但他從不去逛。「文革」前出差到北京,我們總是住在故宮,好幾次就住在故宮禦膳房午門內東側小屋子,進出午門卻從來未去過景山公園,至今我還不知道景山公署內是一種什麼景象。
一九八二年,先生和我遷居北京。他人在京城,心在敦煌。家中掛了好幾個鈴鐺,微風一吹,叮叮噹噹,他感到自己又像是回到了敦煌,九層樓的鐵馬叮噹,時時呼喚著他。直到一九九四年春節,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來家探望先生時,他還表達了要繼續敦煌研究的心願。當晚,他伏案疾書,寫了一封致江澤民主席的信。信中說:
東京一晤經年有餘,自感深蒙黨和人民厚愛。余致力敦煌文物五十年,尚覺未竟之事倍矣,然贏弱之軀力有不逮。
憶及當年受周總理「敦煌工作一輩子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之重托,現吾妻承仙、小兒嘉煌均有志繼承我的事業,……吾心稍安。
先生的心裡,裝的只有敦煌。他病重期間,全身浮腫,呼吸困難,低燒不退,但他對病痛隻字不提,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敦煌。他忘記了自己的九十高齡和病重之軀,還在時時關心著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憧憬著敦煌美好的未來。對於他來講,敦煌就是生命,敦煌就是一切。他是在對敦煌和敦煌藝術的深切懷戀中,離開我們,離開人世的。
先生魂系敦煌。
關於先生寫回憶錄的由來,還要從一九七五年談起。是年底,先生和我應蘭州中川機場邀請,為機場創作一幅長六米、高三米的油畫《劉家峽》,又名《激流頌》。這時正好《人民中國》主編康大川同志向先生約稿。先生就把他「文革」中寫的十多萬字的自題為《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檢討材料搬到中川機場,白天作畫,晚上整理材料,於是寫成題為《敦煌的風鈴──三十六年敦煌話滄桑》一文,後在《人民中國》上連載七期。
一九七九年,在全國政協出版社工作的賀捷生同志(賀龍長女)向先生約稿。她說,過去政協出版的文史資料很有特色,但戊戌以來的文化人包括不進去,因而決定出版《語言化史料叢刊》。第一輯刊登歐陽予倩、白玉霜、常書鴻、程硯秋等六人的傳記性文章。該輯出版後,讀者反應良好,據說常書鴻寫的那篇尤其受歡迎。
一九八一年,《人民日報》在日本的發行人秋岡家榮先生,翻譯了常書鴻的自傳本作品《鐵馬叮噹》,由日本學研社出版。
日本國際文化教育交流財團石阪紀念演講,自一九七八年起,每年邀請世界上一位科學文化界知名人士做演講。一九八三年,常書鴻先生是第六位演講者。先生作了題為《我與敦煌》和《敦煌藝術》的講演。在日本留學的兒子嘉煌根據先生的講演錄音整理後,題名《我與敦煌──四十年面壁荒沙裡》,由日本SIMVL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二年,在母校浙江大學路甬祥校長(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等領導的熱情支持和鼓勵下,先生開始在上述已有傳記性文字的基礎上,重新整理文稿。以後幾次因病住院,他就把材料帶到醫院,一面接受治療,一面抱病撰寫回憶錄。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李硯祖博士幫助下,終於完成文稿整理工作,並在先生九十誕辰之際,於一九九四年四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初版時,先生考慮到書稿編得倉促,決定先少印一點;印出來的書,也主要用於向國內外各界親朋好友贈送,並未面向社會發行。有鑑於此,朋友們建議,把這部書稍作修訂,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浙江省博物館「常書鴻美術館」揭幕前再印一次,以滿足讀者的需要,同時也是對先生的一種紀念。就在這件事情醞釀的過程中,西北師範大學正式成立敦煌藝術學院,下設「常書鴻敦煌藝術工作室」,並把整理、研究常書鴻著作,弘揚敦煌藝術優良傳統納入工作計畫。我想,杭州是先生的故鄉,浙江大學是先生的母校,他的回憶錄初版本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先生的榮幸。但同時,敦煌又是先生為之奮鬥了半個世紀的地方,也是先生的故鄉,而且摯愛至深;先生五六十年代曾在原蘭州藝術學院任院長兼教授,該院美術系當時設有「常書鴻畫室」;一九六二年蘭州藝術學院撤銷,美術系重又劃歸西北師範大學。所以西北師範大學可以說也是先生的母校。現在先生的回憶錄要出新版,在甘肅出,也在情理之中;先生在天有靈,定會為之欣慰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有關方面的協商,決定新版《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放在甘肅出版。這個決定得到了西北師範大學和甘肅文化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浙江大學出版社的理解和同意。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常書鴻敦煌藝術工作室」和絲綢之路雜誌社的同志們,還承擔了書稿的文字修訂、編排和印刷出版中的許多具體工作。在這裡,我謹向以上有關領導、朋友和同志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李承仙
1999年10月29日
新版前言
常書鴻先生《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新版即將與讀者見面的前夕,友人們希望我能介紹一點關於這本書形成的過程。我腦海中浮現出我與先生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四十八年一幕一幕的往事,心潮起伏,但又不知從何談起。我非常笨拙,就簡略談一點吧!
在與先生共同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日子裡,我深深感到先生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一位經歷了清朝、民國到新中國的三朝人物。在中國戊戌以來翻天覆地的歷史洪流中,他像一塊頑石,由黃河源頭隨著這條母親河浪濤翻騰、衝擊、滾跌以及河水的撫慰,而形成了一塊奇石,一個奇石...
目錄
目錄
季羨林先生的賀詞
初版前言/路甬祥
新版前言/李承仙
第一章 人生初途
1.童年生活
2.園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學法國
1.巴黎學子
2.藝術上的彷徨
3.新奇的發現──《敦煌圖錄》
4.在巴黎—北平的國際列車上
第三章 西行前記
1.回國後的遭遇
2.大後方的風塵
3.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遇敦煌
1.沿著河西走廊前進
2.致禮莫高窟
3.戰風沙 築圍牆
4.樂在苦中
第五章 艱難歲月
1.心血瀝瀝
2.苦度難關
3.父女畫展
4.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國寶之光
1.歡慶解放
2.籌備京展
3.接待周總理參觀展覽
4.人民的表彰
第七章 保護與研究
1.出訪印度和緬甸
2.考察麥積山、炳靈寺和新疆石窟
3.保護敦煌明珠
4.大規模的臨摹與研究
第八章 飛天傳友誼
1.敦煌藝術展在日本
2.難忘的回憶
附錄一 年表/李硯祖 輯錄
附錄二 參考文章
從敦煌近事說到千佛洞的危機
喜鵲的故事──敦煌散記之一
敦煌抒感
美與創造的世界──常書鴻與池田大作對談錄(摘錄)
「敦煌守護神」的回答/柴劍虹
初版後記
新版後記
目錄
季羨林先生的賀詞
初版前言/路甬祥
新版前言/李承仙
第一章 人生初途
1.童年生活
2.園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學法國
1.巴黎學子
2.藝術上的彷徨
3.新奇的發現──《敦煌圖錄》
4.在巴黎—北平的國際列車上
第三章 西行前記
1.回國後的遭遇
2.大後方的風塵
3.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遇敦煌
1.沿著河西走廊前進
2.致禮莫高窟
3.戰風沙 築圍牆
4.樂在苦中
第五章 艱難歲月
1.心血瀝瀝
2.苦度難關
3.父女畫展
4.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國寶之光
1.歡慶解放
2.籌備京展
3.接待周總理參觀展覽
4.人民的表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