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三篇十七章:
第一篇為:人、土地資源與環境的關係。各章內容為:人與土地資源及環境,人口問題與土地資源及環境。
第二篇為:土地資源與環境的經濟分析。各章內容為: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地租理論,土地使用的區位理論,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 用,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不動產市場,資源稀少與資源保育,資源保育與可持續發展,水資源與土地使用,能源與土地使用。
第三篇為土地資源的制度與規劃。各章內容為:土地使用的制度因素,土地資源財產權,不動產市場與估價,土地財產稅,土地使用規劃與我們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包含土地資源環境經濟學多方面的基本概念。
※因應現代思潮趨勢,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能源經濟學,與土地經濟學的研究相結合。
※現代人須要瞭解如何善用土地與自然資源,並保育自然與人造環境,以達到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境界。
※本書符合現代土地資源學術的需要。可以作為大學及研究所程度的教科書,或作為準備各類考試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韓乾
現職: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系兼任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資源經濟學博士
經歷:逢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主任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交換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交換教授
南京農業大學訪問教授及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客座副教授
歷任考試院典試委員
土地估價學會理事長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
不動產協進會監事
浙江大學訪問教授
東北農學大學訪問教授
北京大學訪問教授
著作:研究方法原理
翻譯:都市土地經濟學
審定:研究設計與社會量測
章節試閱
能源與土地使用的問題
我們在第 9 章討論了資源的稀少性與資源保育,能源在今天的經濟社會裡,當然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稀少的資源。所謂稀少,就是我們所有的需要,必須要以犧牲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才能獲得滿足。這種說法也符合演化理論(evolutionary theory),如果世界上的資源無限,也就無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了。所以,無論我們決定如何使用任何資源,都會經過一個競爭的過程。也就是說,人們使用資源,並不限於他自己所生產的東西,而且要在競爭的過程中,並且能獲得他人所生產的資源。這就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這也就是亞當斯密所說,一隻看不見的手所造就的經濟模式。也是最可能引導,使社會福利最大化,提升生活水平的經濟模式。對能源與土地資源的使用,也應作如是觀。
能源是從地球本身發掘出來的礦物資源,如石油、煤、鐵、銅,以及其它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物質,供人類使用,但是它們的供給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這些資源的終極來源都是太陽,太陽的能源是無限的,但是其供給,因為地球表面可供人類使用的土地面積有限,所以太陽能的供給也受到限制。再加上人們對能源稀少性的認識,政府的能源政策與工業界對能源的使用,以及能源與土地使用規劃之間的關係,都是我們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單就能源與土地使用來看,土地的使用與開發,除了區位與地點的選擇、公共設施的便利與否,法規的限制等,至少到目前為止,很少有對能源的使用加以考慮的。當我們開發新的住宅時,對外觀的美質與內部的功能,要比是否節省能源更受到重視。對於非住宅的開發,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有如公園似的工業園區,所注重的是樣式,而非能源使用的功能與效率。再者,我們幾乎沒有聽到政府官員,為了節約能源而限制都會區向外蔓延發展的想法。
這一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對能源與土地使用的關係,建立一個基本的基礎概念。能源與土地使用的關係,可以定義作:土地的使用要增進能源的供給,同時減少對能源的需求。這種要求必須認識到:(1) 過去土地開發趨勢的倒錯及其影響;(2) 過去的趨勢必須加以重新導向。再者,各級政府的土地使用計畫,必須以能源的需求與供給為主要的考量因素,而加以管制。
在政策的大方向決定之後,對會影響到能源供給與需求的空間,以及建築物結構的問題,也必須考慮。現行管制土地使用的法律工具,也必須加以分析與檢驗。
確定在某一方面節省能源的方法,不至於造成另一方面能源的耗用。例如:種樹可以減少夏季的炎熱,但是也會妨礙冬天從陽光取暖;裝置太陽能集光板的空間,可能影響建築物的最適空間密度(高樓 vs. 透天厝)。
基本上,能源與土地使用,可以做為影響都會區、城市、以及里鄰地區能源供給與節約的主要考慮因素。展望未來,能源的消費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未來土地使用與人造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開發與管制,必須考慮此一趨勢。不過學者的研究顯示,人們的土地使用與生活方式,只會作一些不關痛癢的改變。
1. 因為法規或消費者的要求,建築業者會提供節省能源的材料與建築方法,但是會避免昂貴的材料與建築方法。
2. 小型與獨棟或連棟的住宅與花園式的公寓,仍然會在城市郊區興建。
3. 除了對郊區的影響之外,為了節省開車至郊區購物中心的旅程能源耗用,也會鼓勵人口與經濟功能重回城市。
在說明了能源與土地使用的一般關係之後,我們將依序從以下四個特定主題,討論能源與土地使用的問題,它們是:
1. 能源與都會區的發展;
2. 土地使用與能源的消費及供給;
3. 能源與土地使用的方向與策略;
4. 我們需要怎樣的現代能源政策?
能源與都會區的發展
從歷史上看,廉價與充沛的能源的離心力,造就了今天城市的擴張發展。自從1973 年 OPEC 國家的石油禁運,造成能源危機之後,才使大家覺醒,開始討論以能源為誘因,遏阻城市的繼續蔓延,鼓勵城市的緊湊(compact)發展。這種能源會鼓勵人們重回城市的前提,是認為城市的建築及中,可以使能源的使用比較有效率。因為:
1. 都市的住宅密度高而且緊湊,會消費較少的能源。因為密度高或為集合住宅,交通運輸與其他目的的活動,對能源的需求會比較少。
2. 城市比較有利於運輸與通勤。因為城市的緊湊性,居民不需要長途跋涉去工作、購物、與休閒娛樂,而且易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加上汽油價格不斷上揚,使用小汽車作為交通工具,通勤花費節節升高。
3. 城市能具體地發展有效率的能源使用系統。共生(cogeneration)與分區(district)能源系統技術都需要高密度與混合的土地使用。
但是在另一方面,關於都市住宅是否能源使用效率更高,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些研究指出都市住宅多數老舊,無法適應氣候變化保持適當的冷暖溫度。要改善這些缺點,也需要金錢的花費。至於城市是否有相當的運輸與通訊的利益問題,也有研究指出,近年來由於企業與工作機會的郊區化與分散化,以及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郊區的居民並不需要每天通勤到市中心來工作。關於是否城市有利於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問題?就太陽能來說,平屋頂比較普遍,而且樹蔭無法遮蓋,都有利於太陽能的收集。然而,由於城市的建築物密集,對太陽能的需求,可能大於其收集的能力。再者,要在老舊的建築物上裝置太陽能設備,要比裝置在新而且低矮的建築物上困難而且昂貴。
許多重新評估城市能源優勢的研究,指出影響都會區發展的社會力量更為重要。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外移至郊區以脫離城市的貧窮、汙染、擁擠。這種力量往往大於人們重返城市的意願。總而言之,對於城市是否有利於能源技術的發展,有正反兩面的說法。不過這些研究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心城市的功能,包括:通勤成本、小汽車的使用、都市住宅的角色,以及評估新能源系統的空間需求等問題。
土地使用與能源的消費及供給
關於此一問題,我們將討論兩個相對的問題。一個是能源使用如何影響土地使用,另一個問題是土地使用如何能促進能源節約。
1. 能源使用如何影響土地使用
這方面的研究,最初注意到的土地使用變數,是都市蔓延的成本。包括:
「低密度獨棟住宅區的蔓延」,「高密度有計畫的蔓延」(集合住宅、連棟住宅等)。研究的結果顯示,高密度有計畫的蔓延」要比「低密度獨棟住宅區的蔓延」,節省 40% 的能源。但是也有學者質疑此一研究的方法,認為過於簡單而且與實際情況不盡相符。之後的研究顯示,能源的消費與家庭所得有高度相關,當然家庭的大小也影響能源的消費,此外,也有對住宅型態與能源消費的研究。
第二代的研究則比較注重能源與土地使用之間的動態關係。學者試圖建立某種模式,來追蹤能源與土地使用的關係,包括土地使用的改變,影響能源消費的大小,以及土地使用形態、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與能源使用的關係等。
2. 土地使用如何促進能源節約
這方面的研究,認為能源節約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源策略,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節約能源可以減少 30% 到 40% 的能源消費。
3 而且節約能源不必倚賴任何技術上的突破,也不必顧慮核能、煤炭對人身的安全與環境的災難。大多
數對節約能源的研究,都認為土地使用與建築管制的機制,能夠促進能源的節約。在交通運輸方面,從倚賴小汽車轉向大眾運輸工具,也能節約能源的使用。這也需要土地使用的管制,促進緊湊而非蔓延式的都市發展。
3. 土地使用與能源的供給
關於土地使用與能源的供給,我們將討論土地使用對能源生產,與能源設施成本影響的問題,以及能源技術創新的問題。
(1) 土地使用與能源生產/設施
能源生產與設施對土地使用影響最大的就是煤礦的開採,其主要的問題是地表的挖掘與復原。這些工作包括:恢復地表的地形、移填表土、植栽與恢復土地的生產使用。無論是作農耕、住宅、商用或遊憩使用,都需要有成本的考量。第一、地表煤礦的開採,在有意無意之間,都會影響鄰近的其它土地使用。這種情形就會影響鄰近土地使用生產與消費函數的價值,這種成本即是外部成本。通常這種問題,就需要政府土地使用分區(zoning)的規範。能源設施的建設,往往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也要受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法規的規範。特別是受濕地、海岸地區、景觀河流等環境敏感土地使用管制的影響。
第二個造成土地使用爭議的問題,是土地的開發形態與周邊的環境並不相容,又不易回復原狀,以至於無法作所希望的未來使用。假使能夠及早注意到不同土地開發的機會成本,也許可以避免此種爭議。例如:土地做戶外遊憩,或保留做科學研究使用,其自然狀態的價值,當然無法與私有權的市場價值,或需求的機會成本相提並論。因此,私有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自然無法提供社會最適的(optimal)自然環境,而需要政府干預來矯正市場的失靈。不過在台灣,情形剛好相反,台灣是政府出售國有土地,帶頭炒作地皮,以賺錢為目的,大量開發綠地、林地、濕地、空地,甚至農地。
第三個造成土地使用爭議的問題,就是在土地的開發與保育之間,技術與時俱進所造成的不同影響也必須考慮。自然資源的開發,通常都是為了提供原物料。對原物料需求的增加,提高的供給價格,往往會引來替代品。假使技術的進步帶來更多、更廉價的替代品,原來開發的產品價格也會跟著變動。不過,在另一方面,自然資源保育所提供的財貨與服務,往往是無法由科技生產的,供給也不會增加。如果需求增加,自然資源的價格也會提高,開發自然土地的機會成本也會增加。假使開發行為的結果是無法逆轉的(irreversible),這種土地資源的錯誤配置,問題就更嚴重了。其他開發行為,如伐木、水力發電等,問題也莫不如是。
能源與土地使用的問題
我們在第 9 章討論了資源的稀少性與資源保育,能源在今天的經濟社會裡,當然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稀少的資源。所謂稀少,就是我們所有的需要,必須要以犧牲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才能獲得滿足。這種說法也符合演化理論(evolutionary theory),如果世界上的資源無限,也就無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了。所以,無論我們決定如何使用任何資源,都會經過一個競爭的過程。也就是說,人們使用資源,並不限於他自己所生產的東西,而且要在競爭的過程中,並且能獲得他人所生產的資源。這就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作者序
序
第一篇 人、土地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1
1 人與土地資源及環境 3
2 人口與土地資源及環境 23
第二篇 土地資源與環境的經濟分析 55
3 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 57
4 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83
5 土地資源的經濟報酬--地租 105
6 土地使用的區位因素 145
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177
8 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不動產市場 213
9 資源稀少與資源保育 247
10 資源保育與可持續發展 271
11 水資源與土地使用 295
12 能源與土地使用 321
第三篇 土地資源制度與規劃 337
13 土地使用的制度因素 339
14 土地資源財產權 359
15 土地資源、不動產與環境估價 383
16 土地財產稅 415
17 土地使用規劃與我們的未來 439
序
第一篇 人、土地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1
1 人與土地資源及環境 3
2 人口與土地資源及環境 23
第二篇 土地資源與環境的經濟分析 55
3 經濟體系與資源配置 57
4 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83
5 土地資源的經濟報酬--地租 105
6 土地使用的區位因素 145
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177
8 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不動產市場 213
9 資源稀少與資源保育 247
10 資源保育與可持續發展 271
11 水資源與土地使用 295
12 能源與土地使用 321
第三篇 土地資源制度與規劃 337
13 土地使用的制度因素 339
14 土地資源財產權 359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