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易經的第一步:
「易」有幾千歲的壽命,而且活得很有活力
心思欲念,存誠務實;全息觀照,內聖外王。
—《周易》六爻演卦箴言
《易經》的精神首重六爻演卦,不懂六爻演卦就不懂爻辭的意思,不懂演卦的道理和爻辭的意思,能說懂《易經》嗎?
如果你學了《易經》仍不清楚《易經》的內容,那麼你學的可能是《易》學,而非《易經》。本書可說是學《易》的必備前置課程,除了正統的六爻演卦內容外,更輯錄有作者自己學易的心得歷程與開班授課時學生的疑難詳解,不但讓你瞭解《易經》的內容,更讓你避免學《易》時的迷思,在學《易》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作者簡介:
朱恩仁
1961年生,生長於台灣的天津市人,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系畢。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青溪文藝金環獎等。著有《學易經,這本最好用》、《領先一步讀老子》、《周易形式學》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篇
一之一
期待己久的《易經》課程在朋友的熱心協助下終於開課了!第一堂課,大概提到我學《易》的過程,並且揀選了幾本各代、近代、現代比較有代表性,或者我認為比較有特色的著作,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中間休息時間,一位學員走過來翻閱桌面上成推的書說:「你看了這麼多書喔!」
「這只是一部分……」我笑著回答。
或許他還體會不到有關《易經》的著作究竟有多少,雖然我能體會,但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一個「很多」的印象。
《易經》是一本壽命很長的書,不只長命百歲、千歲,已經有了幾千歲的壽命,而且現在還活著,活得很健康,活得很有活力。古人寫他,現代人也寫他,「汗牛充棟」只是個形容詞,體會不深。這樣說吧!我寫了一本《周易形勢學》不過是把這本書投入《易》學書海當中,只聽到「噗嗵」的一聲,這樣就不難想像了吧!
雖然極盡所能,但站在《易》學長河的岸邊,我也只能挑選淺灘的位置,摸著石頭過河,不能像( )既濟爻辭「上六,濡其首,厲」。意思是說「上六,小狐渡河沾濕頭部,有危險」,一不小心就滅了頂!」當然,這樣的形容是有些誇大,除非不想踏進這個領域,不想知道《易經》是啥東西也就罷了,一旦想要投入時間金錢來學《易》,很容易落入《易》學的迷魂陣裡,被他帶來帶去,全然被動,搞不清方向;縱使可以全身而退,往往也是無功而返,這些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決定順著這次教學的過程,把我的心得感想,和學員發生的狀況,以及所提出的問題紀錄下來,提供給有志學《易》的人一個參考,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釋疑也說不定。
一之二
學《易經》不能不瞭解它的歷史。因為它的壽命太長,這麼長的時間裡參與的人太多,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思維給了它不同的面貌,不斷的論述注解,不斷的引申發揮,終究成為今日龐大的身軀,難窺全貌,這就是《易》學。不瞭解它的發展過程,就像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能說瞭解這個人嗎?當然不行。何況你把它當成朋友,當成親信,它的背景能不交待一下嗎?總得花些功夫調查一下才能安心吧!
我們承接了過去《易經》所累積的末端,何其有幸,也何其不幸。有幸的是內容太豐富了!就像進了大賣場,品類雜陳,應有盡有,任君挑選。不幸的是我們根本不清楚這麼多品類雜陳的貨品該選什麼好?因為每件商品上面都標上了《易經》兩個字,而且買錯了又不能退,只能擱置一邊。我也是一樣,有些書買了沒看完,甚至翻都懶得翻。原因就在於大家對《易經》、《易》學完全沒有概念,當然也就不清楚其中的差別。
一之三
第一堂課,自我介紹學《易》的經驗,想要表達的是,在我學《易》的漫長過程中,有很多時間是在「剝洋蔥」,一層又一層的往內剝。剝的時候也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麼,漢《易》、唐《易》、宋《易》、明《易》、清《易》……覺得這些都不是我要的答案,不滿意。第一堂課剝掉了外層,這些各朝各代所創新研發的《易》學。
那麼第二堂呢?回到源頭《周易》,我們還得繼續剝下去,《周易》的「經」、「傳」,〈卦辭〉、〈爻辭〉、〈大、小象〉傳、〈上、下彖〉傳、〈文言〉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一層層的往核心剝。
要剝到什麼程度,我才能滿意呢?要剝到( )剝卦上九爻辭所說的: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意思就是說「上九,碩大的果食未被摘食,君子能驅車濟世,小人剝落家產」。我要剝到呈現出碩果來,《周易》真正的核心價值,那個便是《周易》最基礎的東西,也是我們課程要花時間學的東西。基礎穩固了,學員再各自往興趣的方向發展。
朋友笑我:「你是在剝自己的洋蔥吧!」
此言不虛,我知道「群經之首」的《易經》是個好東西,裡頭有太多內涵,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我剝的很辛苦!這個苦自己嘗就可以了。只要花兩堂課的時間來剝《易》學這顆「洋蔥」,其他時間用來教《易經》,教學員懂得演卦,懂得運用演卦的邏輯思維,讓學員發揮學習力、領悟力體會,並加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了。讓學員學到真正的《易經》,而不是《易》學。教他們怎麼看懂《易經》這本經典,而不需要浪費寶貴的生命在漫長的摸索過程了!
第二篇
二之一
第一次感受有經濟支持的專業能力,可以輕鬆的和陌生人交談開課事宜。可以睏了才爬上床睡覺,不必擔心隔天幾點起床。可以悠哉步行到附近郵局匯款給出版社訂書,然後再步行到書局,悠哉的看著別人的心血著作。悠哉的接起同學打來的電話,約定下週一晚上的聚會。悠哉的走回住所,不因感覺肚子餓的把早午餐給省了下來。雖然還有遠慮,至少沒有近憂。這樣的心情不是過去數著銅板過日,以及血汗的保全工作可以比擬。
走在路上,想起我曾經在課程中提到:
(- -)陰、(-)陽相對二元理論在思考與行動指導容易產生盲點,尤其對於現在(已知)與未來(未知)的思考方式,四象要比(- -)陰、(-)陽相對更為客觀周密。
人可以忍受現在眼下的一切,但恐懼未來、未知的確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反應,既然普遍就當視為正常情況,探索對未來的可能性;然而卻叫人活在當下,但活在當下真能讓人心安嗎?安適也就罷了,怎知活在當下的觀念不是隱藏著逃避的心態呢?若真的如此,《易經》占卜扮演積極性的角色出來了。在過去的經驗,有的對未知的預測與後來實際的結果是吻合的,中間若多了個占卜也只是一個過程,似乎沒其必要性,可有可無。但也有的時候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卻高過於預測結果的價值。誰知道?畢竟價值如何在於個人的感覺吧!
二之二
網友貼文說:「今天《易經》老師上課的時候說『持盈保泰』……」
「沒問老師要如何持盈保泰?」我的留言。
網友回覆說:「陰陽五行、三會、六合、六沖、六害、三合、三刑,該閃的就要閃,保平安。」
網友的回覆讓我覺得像子平命學,不像是在講《易經》。「持盈保泰」無非是「避凶趨吉」,其方法也不限於占卜還是命學了,於是我留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另一位網友好心介紹某行銷公司的負責人,與我接洽在台北開課的可能性。對方想瞭解我的《易經》課程的特色,像占卜可不可以卜國運、股市、大選。說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初次接洽,理應廣結善緣,畢竟這是個好機會,然而我還是不由自主回了對方:
演卦占卜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講利害關係的,沒有相等地位與問事有利害關係的人是不宜進行占卜。有些好事者,伋伋於名利的人,事不關己,沒有相等地位,卜國運、大選,試問有幾個能有好下場?術法是一回事,必須遵守的道德操守也不能忽略。
在古代即便以國師之尊,沒有君王的授命也不敢卜國運,會掉腦袋的!若有用兵、祭祀此等國之大事,授命之後必須在廟堂上的公開場合為之,以昭烱信,以示慎重,也可避免循私舞弊。講具體一點,古之公侯將相,習《易經》、懂占卜的比比皆是,身繫國家安危的利害關係人,有疑慮的時候自行占卜,合情合理。現在不同了!雖然沒有過去威權統治的政治環境,但天理仍在,不該問的還是不要問,知道了也未必有好處。
二之三
有學員向朋友反映,課程聽不下去了!他們想要學占卜。朋友建議我明天就按《易卜家》的內容,先教快速取卦爻的方式,然後翻書知道占斷的結論便可,提升一下興趣。好是好,課程調整一下也簡單,不過有打書之嫌!再來我是擔心只學了點皮毛就幫人占卜,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會踢到鐵板,會有後遺症。剛上了兩堂課就這麼不耐煩,不知道在急什麼?
其實我也曾經有過為人占卜、四處發功的想法,即便著作接二連三出版,還是屢屢遭受心智磨難,不斷的學習省思,最終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內在修為不足,懂術法,算得精,算的準,也未必能夠持盈保泰。這些學員沒興趣去瞭解的《易經》沿革,殊不知從典籍故事當中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訊息。
懂術法的人一定要有更高的精神指導才可以,所以為什麼要靈修。所幸我行事作風向來低調保守,無形中發揮了自我保護的作用,在還沒建立正確的觀念,沒有良好的修為之前,必須特別小心謹慎為宜。因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即便術法純熟的人,知道不等於做得到,命運有時是受到思想觀念、言行舉止影響,和術法沒有直接關係。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經驗告訴學員,才算盡了老師的責任。何況把《易經》的認知定位在占卜上面,這樣的想法就不正確,要學的是《易經》的智慧,智慧從何而來?從演卦而來。這樣不致辜負先聖先賢的一片苦心!
總之,有些領悟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會有的,事先根本不是任何術法可以求之的。
二之四
三國時名聲最大的占卜家管輅,卜筮無不驗,享壽卻不過五十歲:
管輅,字公明,平原郡人,時人把他與名相士朱建平並稱「朱」、「管」。
《稱謂雜記》:管先師。君平家(算命家)莫不祀「鬼」、「管」;鬼為鬼谷,管先師則魏管輅也。
正元二年管輅的弟弟管辰問:「大將軍(司馬昭)對你很好,有希望得到富貴嗎?」管輅說:「老天不給我年壽,恐怕只能活到四十七、四十八歲之間,來不及看到兒女婚嫁。如果不是這樣,讓我做洛陽令,可以使路不拾遣,枹鼓不鳴。可惜我只能到太山去治鬼,不能治理活人。無可奈何。」那年的八月,管輅任少府丞,隔年二月過世,年四十八歲。
我常在想,管輅這般精通卜筮之道,難道不懂得避凶趨吉為自己延壽嗎?如果占卜是這樣的話,頂多也只是提早知道結果,好有個心裡準備,並沒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為。
我對《易經》演卦的瞭解,實在領悟不出斷人生死的道理,也沒有具備料事如神的功力。在研究《易經》的過程,也曾有過羨慕《易》學先賢們的事蹟(文章所載是否真實,或是過度渲染另當別論),至今所得到的結果,《易經》演卦也好,占卜也罷,並非如文章所寫的神奇,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狀況。因為某些事情的預測方式,更像是不願曝光的朋友,透過《易經》演卦在和我談論事情,這是互動的溝通方式,也可以說是指導我如何做好分析判斷,而不是結果樣樣一定是這樣,絕對是那樣,有些事情在某些條件下,我可以決定自己想怎樣。坦白說,剛開始有這樣的體悟,感覺頗為沮喪,但隨之瞭解愈深,反而更懂得「話到嘴邊留幾分」的道理。予奪生殺大權不是握在我的手上,那麼就表示這不是我能逾越的範圍,知道結果對我沒好處;不讓我瞭解太多,反而是在保護自己。即便神握有絕對的權力,有的時候,祂是在觀察我們如何做決定的過程。誠如前面所講的,神的意志並非一層不變,神也有「神氣」,也是會有情緒,神的心思也是讓人捉摸不定的。
第三篇
三之一
為了提升興趣,讓每位學員親自動手練習取卦(裝卦)。我告訴學員,正式占卜時,要專心一致的請神護祐加持、默想要問的事情;而在練習的時候,為了尊重無形界的神,輕聲或心裡默念「這是練習」,免得神白跑一趟。因為學員初次接觸,並不熟悉卦爻符號,我則採取配數的方式來取卦。果然!占卜讓大家有了參與感,兩三位學員圍在一起練習,彼此討論。我一邊巡場一邊瞭解每位學員練習情況。
「朱老師,占卜不就和玩碟仙一樣……」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學員問道。
「是有類似的地方……」
「不一樣!」還沒來得及說明,有一位學員立即幫我回應:「碟仙請的是來路不明的靈界,《易》卜請的是先聖先賢……」
這位學員也是我的師兄,他的地理風水理論與實務十分紮實,卻沒有以此為職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我回到講台前和學員分享經驗。基本上一旦啟動了取卦的動作,也就啟動了無形靈界,所以練習取卦要先說「這是練習」就是這個道理,以示對無形界的尊重,這是基本禮貌。古人更講究了!占卜前要沐浴更衣,設案焚香;而王公貴族,那規矩就更加繁瑣了。
這些有形的作為是次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意要如何與無形界溝通,這才是我們修練的重點。
當初完成《周易形勢學》之後,我想書已經寫出來了,知道《周易》演卦實際上是有一套理性思維過程,和所謂的神並無必然的關係,卻因此一度陷入無法解卦的窘境。後來才體會到,瞭解《周易》的內容是一回事,要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也是可以的,而占卜卻必須連結形而上的「道」,這個領域不是我們的智慧所能理解。這也是後來我要轉為靈修心性的原因,並不是要拉近與神之間的「距離」,而是想要透徹如何與神連結才是正確的態度?才能透過《周易》演卦的過程,以通神明之德?
接著又有學員發問:同樣一件事情可以重覆的問嗎?
我舉《周易‧蒙卦卦辭》: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意思是說接受教育的學子要像初次求筮一樣虔誠請問,我施以教誨,接二連三提出相同的問題態度不敬,不敬就不予施教。利於守持正固。
「這是態度問題。因為心態不正確,是可以不答覆所提的問題。不過有時候因為不解其意,我是會第二次問同樣的事情,但不會有第三次。通常第二次意思就已經夠明顯了。」
學員接著問:隔了一陣子再問同樣的事情可以嗎?
「可以的!形勢隨時都在轉變,一旦『觸機』,擱在心裡擺不下來就可以占卜。」
學員又問:古人主張不忠不義的事情不能占卜,為何老師認為可以占卜?
我的答覆,形勢是分析厲害關係,若真是為非作歹的情事,占卜也足以告訴我們此事不可為。想要投機取巧是經不起占卜的檢驗,反而是逃避占卜,甚至動念頭曲解占卜出來的意思,卻是常有的事。
三之二
上過如何取卦,課程直接進入《周易形勢學》導讀的部分。我說現在大家看六十四卦符號「霧煞煞」,經過我的講解,大家對六十四卦符號會有眼睛一亮的感覺。說到了演卦就是推理,對未知的事情必須要「假設」。「假設」的思維過程就是「如果……就會……所以……」,上、下卦是「我方」、「彼方」的對待關係,才起了開端,到了下課的時間。一位學員走到我面前,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剛才我又說占卜是與神明溝通的方式……我知道他聽出一點門道了,表情語氣透出意外,彷彿是說:原來《易經》真的不是只用來占卜!我笑著回答:演卦推理的目的是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孔子才會為《周易》背書為「聖人之道」,如果只是用來占卜又何必如此呢?
經過三堂課程的考驗,我明白了上課和寫書不同。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書的內容修改一下,更適合上課之用。我覺得能用圖解比文字好,畢竟閱讀文字的負擔太重,現代人愈來愈有閱讀的障礙,影音已經取代文字,成為吸取知識的主流方式。必須順應這個形勢轉變,因為我是教《易經》的老師。
第四篇
四之一
有人問:要如何學好《易經》?
我說其實也不難,只要排除不必要的干擾。
又問:把時間空下來學《易經》嗎?
誤解意思了!我指的不是生活上的干擾,而是學習上的干擾。如果說當初周文王沒有用干支、五行、六親、六獸……等等術法演卦,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如此一來我們學的就不是原來的《周易》,而是後來經過「加工」的產品。我在開課之初便想把《易經》的沿革交待清楚,主要就是釐清這個觀念。沒想到學員們對於歷史興趣缺缺,我之所以耿耿於懷是因為學員們不知道這花了我多少時間才摸清楚,才有這個能力告訴學員為何如此傳授《易經》。
我想這是神給我的訓練,讓我學習「守住」,只要「守住」就有能量。《老子道德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
致虛極,守靜篤。16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第二十八章〉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第二十八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第五十二章〉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第六十七章〉
四之二
在「Facebook」認識的網友,原本打算租借場地開《易經》課程,當他和該區圖書館接洽時,館長說《易經》是教算命的,課程性質恐怕不符合圖書館的宗旨。館長的認知我並不感到意外,就像先前曾經貼文提到:
我好像有個使命,想要擺脫《易經》就是用之占卜的刻板印象。
網友也看到了,因此會心一笑。
「《易經》是國學耶……」我很不服氣。
不懂的人可以這麼認為,既然有人已經來學《易經》了,我應該讓學員知道《易經》除了用來占卜,還有它真正博大精深的地方。今晚的課程我們就從「六爻演卦基本認識」講起……
第五篇
五之一
上一節講「六爻演卦基本認識」提到「位」(象徵空間概念),即上、下卦(象徵相對的兩大集團),還有天位、地位、人位的「三才」。「位」是固定不變、靜止不動的;而分布在六爻位上面的(- -)陰、(-)陽爻(象徵時間的變化與人事物的變遷)是跨領域的、變化的、活動的。(- -)陰、(-)陽爻的基本性情,還有「得中」、「得正(當位)」、「不正(不當位)」、「相應」、「不相應」、「親比」、「不親比」、「依附」、「不依附」,以及「前往」、「退來」、「前來」這些基本觀念之後,相信對於演卦已經有了一些基本認識,對待六十四卦符號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模糊一片。我們在往後的課程進入演卦、解卦的時候,就是把這些道理綜合發揮出來,如此而已。能夠把人事變遷的道理在六爻卦之間表現出來,這就是何以有人把《易經》稱為「範圍學」的道理所在。「範圍學」的意思就是把天地之間這麼大的範圍內,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濃縮在六爻卦裡表現出來,這樣就是發揮了《易經》的「簡易」功能。這些抽象的觀念,也必須講到這個進度,讓大家知道一些演卦的基本功,才能意會出什麼是「範圍學」、「簡易」的功能。學《易經》和其他技能一樣,必須安步就班,循序漸進,時機到了它就通了,一點也急不來。
五之二
一位女士在休息時間表示:她從上一堂課開始聽,到現在還是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很早她就有興趣想學,聽別人說《易經》很難,現在已經是五個孫子的阿嬤,不知道坐在這裡幹什麼?
我笑著說,現在聽不懂是正常的,聽的懂我反而覺得奇怪。我勸她不要急,把《易經》當成朋友對待,接觸的時間愈久,就會愈來愈瞭解它。
學了大半輩子的《易經》,卻還搞不清楚演卦道理的大有人在,正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這些基本觀念,甚至在基本觀念就出了岔。搞不通,只好東拉西扯另外搞一堆東西進來,形成了《易經》的外掛,根本沒辦法進入《易經》的精髓。
這位女士一臉愁,盯著擱在桌面的《周易形勢學》說:這本書這麼厚要怎麼看哪!?
這倒是提醒了我,當初在編寫《易經》發展歷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只是一時答不上來。下課後回到了住所,把前面寫的教材重新審視一番。
「哦!原來如此。」先前上課用的教材「《周易》的結構」沒有特別強調出來,必須在下一堂課加以補充說明。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能把《周易》「拆開來」看。並不是要學員把《周易》這本書撕開來,而是在觀念上要把理論與實作分開來。至於兩者的主從關係是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以實作為主,理論的部分可以和實作相應,能理解的則取之;不能和實作相應,又無法理解的看看就好。
我把《周易》「拆開來」的區分如下:
實作為主(演卦):六十四卦爻符號、爻辭、爻(小)象傳。
理論為輔:包含卦辭,以及其餘諸傳。
理論的部分,去瞭解內容所闡述的道理就可以了;實作的部分,必須實際進行演卦操作。就像一般自然學科有分為理論與實驗,然而在理論說的通的,未必實驗做的出來,反之亦然。我相信實際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這種情況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當初《周易》的設計慨念,就是把理論與實作的精神同時帶進來,先有了演卦的實作,再由後人的習《易》心得,寫成諸傳來補強理論這一部分。理論在熟練演卦之後就懂了,而演卦必須用到的理論我在課堂上也會提到,因此我認為理論與實作是可以分開來處理。
區分的標準和方法定出來了,作風雖然保守了些,但比較安全省時。這並不表示理論不重要,正好相反,就是因為理論太重要了,現在講不通的,以後可能講得通,現在沒道理的,未來可能言之成理。但是理論不是人人玩得起,相對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最後的結果也未必能夠發揮實際效益。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還是務實點好。先從演卦學起,可以兼收理論、實務、簡省時間等三項優點,避免太多時間花質疑困惑上面。
五之三
另一位學員提到占卜問事,他起了一卦,可不可以同時問健康與事業?
我的回答:占卜以一卦問一件事為原則,健康與事業性質不同,必須分開來。如果問題不是這麼明確,也可以問運勢此類整體面的問題,只是會得到比較概括性的答案,占卜結果仍要透過當事人省思來對應實際狀況。占卜就是這樣,端視提問的事情能夠愈具體,結果也會愈具體;提問的事情模糊,結果也就模糊。
想好下一堂課提問兩個問題,測試一下學員的學習狀況:
第一,六爻卦(- -)陰、(-)陽爻的「得正(當位)」、「不正(不當位)」根據什麼判斷的?
這個提問是依照我上課解說的方式反問,比較有深度與層次。是根據「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得來的。陰陽之位又是根據「三才」的天地人位而定的。
第二,六爻卦(- -)陰、(-)陽爻的「得中」、「得正」兩者比較那種好?為什麼?
這個提問不難回答,上課有聽就會知道。因為六爻卦(- -)陰、(-)陽爻「得中」要比「得正」的機率低,「得中」比較難得;雖然(- -)陰、(-)陽爻只要佔到二、五爻位就是「得中」,不像每個爻位必須考量「正不正」的問題,就算扣掉「不正」,總的來說,「得正」的機率還是比「得中」高,當然是「得中」比較好。
五之四
學員提的問題開始多了,這是個好現象,至少有吸收一些才會有問題產生。演卦的基本功內容還是比較枯燥,不過從學員上課的反應,我知道悟性比較高的學員,由登堂準備要入室了。雖然徹夜定稿的教材,透過投影打在白幕上清晰明瞭,畢竟寫書和講課真的差很多!就以「六爻演卦基本認識」來說吧,我特別強調「位」的觀念。「上下卦」、「三才」位、「六爻」位這些隱藏在卦爻符號裡頭「位」的觀念,是演卦綜合判斷相當重要之一環,不懂「位」的道理,卦就演不下去了。當初在寫書的時候,盡可能把這部分整裡出來,費了很多心思去寫,現在看起來不是很滿意,又根據當初寫的內容重新編排改寫,成為上課的教材。當上課的時候,又發覺不能完全跟著教材走,必須轉換文字裡的意思,而不是轉述文字,用口語的方式講的更具體、更細膩。原因就在於文字的邏輯是用眼睛在「看」,而聽講的邏輯是用嘴巴在「講」,耳朵在「聽」,傳遞與接收的方式大不相同。書寫的再詳實仍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遺憾。口語比文字表達更直接、迅速,但這方面我是不足的,必須加強的地方。
課程即將進入《周易》的主題,六十四卦的演卦方式。是要依照「序卦」逐卦解析,還是調整一下順序。思考後決定先講( )乾卦、( )坤卦,因為是《周易》為首的兩個卦,而且全陽全陰,具有代表性,也很特殊。接著講( )復卦、( )師卦、( )謙卦、( )豫卦、( )比卦、( )剝卦等,這六個卦的共同特色是五陰一陽,可以表現出很重要的演卦觀念,如果少了這個觀念,《周易》演卦就玩不下去囉!我曾經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很長的時間。
第六篇
六之一
今晚晴雨不定,然而上課出席的狀況相當踴躍。為了答謝學員們熱情參與,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盡快把「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簡要的複習一遍,再就如何判讀(- -)陰、(-)陽爻的實力強弱、所在位置的情況、整體形勢的表現方式加以講解之後,接下來就是《周易形勢學》的重頭戲,開始逐一講解六十四卦的演卦方式。起先大家對於「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還是一知半解,既然已經講到演卦這個部分,在課程結束前,就以我個人的私事,昨天進行占卜為例,請學員們就上課內容所能理解的部分來演卦,主要是想要讓學員應用發揮,驗證所學,刺激一下學習的情緒。把具體的人事問題投入抽象的符號,必須將問題轉換符號背後所隱藏的多重意涵,透過思考加以分析、綜整。大家嘗試的結果當然是優劣互見,但這只是個開頭,重點不在解卦的優劣,在於提升學習的樂趣,效果達到了!
最後我告訴學員,用來解卦的方式剛才都講過了,並沒有超出「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範圍之外,實際案例可以驗證,我講的都用的到,用不到的我不會故意拖延時間,也不會留一手(我所要講的內容已經是濃縮再濃縮,精簡再精簡,若要留一手就沒了)。原本演卦重點就擺在實際操作應用,講《周易》不講這個,還能講什麼?講了一堆《周易》外掛的東西,回過頭來《周易》的內容還是不懂。
我看見有人點著頭,有人臉上表情已經展現出信心,原本對《周易》的難,質疑學習之路遙遙無期的陰霾,今天得以撥雲見日,透出一線曙光。彷彿是在告訴我「原來《周易》並不難懂」、「原來我也懂得《周易》寫些什麼」。
我彷彿贏得了尊重,全來自學員的反應,以及對自己所學的信心。第五堂課,試問一下有人上了五堂課就懂得如何演卦嗎?我滿懷信心的告訴大家,以後的課程就是不斷的、反覆的練習這些基本觀念,加深印象,直到熟練為止。會增加的也是我指導一些實際案例,以及演卦通則;接下來的就看學員的聯想力、反應力,以及應用能力。
六之二
學員當中最年輕的年僅十七歲,跟著爸爸一同上課,我問他聽的懂嗎?他總是羞澀的點點頭。很想請他講一下感想,也許可以請他把學習心得寫下來,因為我很好奇,如果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可以聽下去,那麼久經人事的成年人沒有理由說聽不懂。一般認為學《易經》要有些人生閱歷,所以年齡層不會太低,基本上我也抱持這樣的想法,因為《易經》給人的整體觀感是難以親近,談的盡是人生大道理,非常嚴肅,令人生畏(厭),敬而遠之。記得在《周易形勢學》剛出版的時候,曾經上網查了一下國內大學、科技大學校址,寄發了一百多封自薦函,介紹自家寫的書,有社團的寄到社團,沒社團的寄到圖書館、推廣教育,結果都是「槓龜」,沒有一封回函。一百多所學校當中少數有「易學社」,更多的是紫微斗數、西洋占星術的社團,據我粗略瞭解,縱使社團掛起「易學社」的招牌,所教所學的也不是《易經》,所以我只好感嘆的說《易經》有「三不好」,不好教、不好學、不好用。成年人都學到白髮皓首,何況是這些年紀輕輕的小朋友,想到要學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出頭天,嚇也嚇跑了(我想大概是被孔子「五十以學易」這句話給嚇到了)!我幾乎要放棄年輕人,認為這不是一塊適合學習《易經》的族群,然而在課堂之中出現這樣的年輕人,與其說是樣板,不如說又燃起對這塊族群的信心。
六之三
一位學員問道:「應不應」當作何解?
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是「應不應」的關係,異性相應,同性不應,但是對於「應不應」的解釋,在過去所接觸的典籍,一直沒有合理的說法。但以爻與爻之間的「近比遠應」觀點,在基礎教材「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裡我寫了簡短的話:「『近比』著重實際層面(務實),『遠應』著重精神層面(理想)」。應,或許可以用「感應」來解釋。理想是什麼?沖天之志,不受現實環境的約束。可以感應的到,但並不表示能夠在生活面產生實質作用;也可以這麼解釋,感應的造化之功,也許大到人們幾乎忘了祂的存在。有人屈就於現實而放棄了理想,有人為了理想忍受現實的考驗;「理想」是曇花一現,還是刻骨銘心的長期磨練,放在每個人心中的天平或有輕重,但不可否認的都曾經在我們人生當中有過。也許有人比較幸運,現實的腳步一直朝向理想靠近;然而放棄了理想就是不幸嗎?這倒也不是,因為理想的好我們想到,可能伴隨而來的災厄,把不好的東西帶來,只是我們未曾在意,所以放棄了理想,並不等於放棄追求幸福人生的權利。管理學經常引用「態度決定高度」這句話,這是理想;反向思考「高度決定態度」也一樣有道理。《周易》的奧妙之處並不是要我們肯定那一方,否定那一方,而是要我們找到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讓我們在心靈與物質,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矛盾、衝突中,找出化解的方法,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六之四
另一位學員問道:占卜的時候可以把「三多凶,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當成判斷的原則嗎?
可以的!這是先賢經過演卦所歸納出來的寶貴結論,強調了「位」的特性,可以當成判斷的原則。就好比有人條件未必優越,但是他佔的「位置」有利;有人條件優越,卻處在不利的「位置」。有利的「位置」可以讓人利多於弊;不利的「位置」,曝露的是缺點而非優點,也許優點也變成了被人利用的弱點。但是「多」並非絕對,尤其「三多凶,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是綜合判斷的條件之一,若要深入解析,(- -)陰、(-)陽爻的基本性情,整體形勢環境所產生的效應,都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如果偏持某一觀點,這樣解卦的功力只會停滯,難以進步。
「二多譽,五多功」,二與五爻位,分居下、上卦的中位,都是理想的「位置」,故名「得中」。譽,精神層面多於實質層面;功,可以說精神與實質兼得,何以如此?「位置」高低有所不同。「三多凶,四多懼」,三與四爻位,分居下卦的最上爻位,以及上卦的最下爻位,也就是橫跨在兩卦之間的「人位」。凶,未知的危險;懼,已知的茫然,這都顯示在兩卦之間那條無形的界線所造成。從下卦跨越到上卦就是另一種未知的局面,然而「凶」、「懼」往往就在居位不當造成心情波動、妄動,以及客觀形勢的劇烈變動所致。
六之五
另一位學員問道:我剛才所舉例的( )革卦六二、九五爻都具有變動的條件。有何異同之處?
這也是「位置」高低產生變動的意義有所不同。九五藉九四、九三之力而來,九五為尊,所以「前來」有驅使的意思。六二藉由九三、九四之力而往,六二為卑,所以「前往」有仰賴的意思。尤其六二為(- -)陰爻,性情就是依附(-)陽爻,所以幾乎完全藉助九三、九四之力才有達成變動的可能性。
六之六
( )乾卦。從初九到上九的「爻辭」表達了「位」的觀念。在帝制時期也以「六爻位」的概念象徵人類社會階級地位:
上九,亢龍,有悔。(太上皇、社稷、宗廟、天神)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帝王)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諸侯)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三公)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卿大夫)
初九,潛龍,勿用。(士、庶民)
龍,我的解讀就是「能」。「龍」與「能」字型相似,我認為「龍」是遠古人類對於自然現象「雷電」的崇拜。閃電的形態變化莫測,來無影去無踪,就像見首不見尾的「龍」。「隆」打雷發出巨大聲響,「龍」、「隆」、「能」的發音相似。雷電帶來風雨,打在林木帶來火,氣勢雄偉、聲勢浩大,又具有無以倫比的力量,可以摧毀萬物,奪取生命,也賜予萬物生機的元素。雷電所產生的種種大能,足以震懾遠古人類的心靈深處,激發出豐富的想像力。
大氣循環理論科學證實了雷電的產生源自於地面水氣蒸發,而乾卦初九至上九的爻辭正好說明了這個現象,足見遠古人類的高智慧。所以在《周易》裡頭以「龍」來象徵(-)陽爻具備變化無窮的能量。
或者我們可以用「飛機」來比喻「龍」:
上九,亢龍,有悔。(飛機偏離理想的高度有危險)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機達到理想的高度發揮最大的效能)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飛機繼續爬升尚未達到理想的高度)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飛機脫離跑道爬升中)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機出現在跑道待命起飛)
初九,潛龍,勿用。(飛機停在機棚保修)
飛行器的條件不一,都有不同的理想高度。一般飛行器的「天」飛不出大氣層;太空梭的「天」就可以飛出大氣層;太空探測船的「天」可以穿梭太陽系的行星;「UFO(幽浮、飛碟、不明飛行物體)」的「天」可以穿梭星系。人的感應更可以超越任何物質與時空的限制。
範圍不必講的那麼不著邊際,日常事物都有「天」的概念。人的「天」在頭部,樹木的「天」在樹稍,桌子的「天」在桌面,床的「天」在床面等等。我的同學彭素蓉說「天」就是顛,頂端的意思,也是很適當的解釋。
( )乾為天,在「爻辭」卻也表達了「地」的概念,如九二的「見龍在田」。「田」就是位在地表之上。日常事物都有「地」的概念。人的「地」在腳趾,樹木的「地」在樹根,桌子的「地」在桌腳,床的「地」在床腳等等。
所以《周易》的「爻辭」善用這樣事物來表達「位」的概念。
六之七
( )坤為地。地與天相對應,沒有地的存在就不會有天的概念,反之亦然。
「地」的概念也是一樣,我們站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地」。我們在地球,地球就是我們的「地」,換了不同的星球,那個星球就是我們的「地」。
從坤卦的卦辭可以得到陰爻的屬性: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北宋呂蒙正所寫的《破窯賦》當中有這麼一句話: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意思就是必須有(-)陽爻的引動,(- -)陰爻才能具有變動的基本條件。坤卦卦辭當中的「君子」指的是(-)陽爻,陽爻具有變動的能量,陰爻跟隨其後而動,所以「後得主利」;換言之,陰爻任意亂動,沒有陽爻的引導,因此迷亂,容易出事,所以「先迷」。就像《破窯賦》提到的馬(《周易》亦以馬來比喻陰爻)雖然善於奔跑,但沒有人來引導方向,不可能到達目的地。這就是《易》理,演卦的基本原則。我們從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就可以得到答案。六十四卦當中只有坤卦六爻全陰,沒有陽爻,也就是說這個時序過程當中沒有任何可以產生改變的動能,順著這個時序走下去,踩在結霜的地面,就可以預知酷寒的冬季不久就會到來。怎麼知道?這是大自然道理,年年如此。坤卦就是順著這樣的形勢在進行發展,沒有陽爻足以左右陰爻的動向,直到走完這個時序,才會有另外一個新的局面。在全無陽爻影響的坤卦爻辭可以看出,它是在穩定的狀態下開展的: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六五,黃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初六,履霜,堅冰至。
坤卦全無動能,整體形勢呈現的是一片遲滯狀態,坤卦不好講,別說聽課的學員不帶勁,連我講的也不帶勁。說著說著就來到了六五爻辭「黃裳,元吉。」六五居中內隱,就像穿在內層的衣服,不顯外露,故「裳」。內襯的衣裙誰會翻出來外露?想著想著,突然想到了老同學常傳祿在「Facebook」的貼文:
「驕傲」就像內褲,除非你是超人,請不要隨便外露。
這樣的比喻真是太棒了!受到外在環境而不能有所發揮的時候,有本事的內隱,沒本事的藏拙,不過這個位置好,個人還是可以維持不錯的現況。
「陽放陰縮」也是(- -)陰、(-)陽爻基本性情的整體慨念,在講坤卦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補充加入基本教材裡。
六之八
正因為乾、坤二卦的特殊性,《周易》特別在兩卦的爻辭之後,分別介紹「用九」、「用六」,這是別卦所沒有的。從(- -)陰、(-)陽兩儀分化成為六十四卦,只有乾、坤二卦還保有原來的面貌;換言之,若把六十四卦還原成(- -)陰、(-)陽兩儀,也只有乾、坤二卦辦的到,別卦都沒辦法。因為兩儀的概念就是天、地嘛,演變成乾、坤二卦還是天、地,萬事萬物為天、地所變,也就是說別卦都是乾、坤二卦的(- -)陰、(-)陽交錯變化而來,乾、坤二卦具有生成萬物,產生變化的基本原理在裡頭,「用九」、「用六」就是這個基本原理,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根據這個基本原理在運作。想要瞭解這個基本原理,必須回頭講天地生成之數。《周易‧繫辭上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陽、奇)數:一、三、五、七、九。
地(陰、偶)數:二、四、六、八、十。
配上「河圖」的生成之數:
天一生之,地六成之。
地二生之,天七成之。
天三生之,地八成之。
地四生之,天九成之。
天五生之,地十成之。
「生數」是代表萬物還沒形成現象之前,那是人類智慧無法達到的領域,所以一、二、三、四、五的「生數」,對我們而言是未知數。「十」,是二進位的起始,代表另外不同的時空、境界,也是人類智慧無法達到的領域,對我們而言也是未知數。除去之後就剩下九、七、八、六的成數,這是代表萬物形成現象之後,人類智慧可以達到的領域。再根據陽順陰逆、陽放陰縮的理論,陽爻可變的極數「用九」,陽爻穩定的數是七;陰爻可變的極數「用六」,陰爻穩定的數是八。
何況天數相加為二十五,地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的總合為五十五。這個數所代表的意義更是難以形容。所以《周易》演卦如何高超,人類智慧如何高明,也只是用到九、七、八、六這四個數。面對佔了絕大部分的未知數,人類的智慧就顯得太渺小了!所以我們要謙卑,這是修養,也是本份。
我們常以為古人迷信,那是文明進步的成果,過去不可知的現在知了,過去不可解的現在解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視野更為廣闊,也才發現有更多我們不可知、不可解的事物。如果古人是透過以上的理則來對待不可知、不可解的世界,那我們是誤解了古人的迷信,他們虔誠的信念,謙卑的態度是有道理的。
能說《易經》只是用來算命的嗎?我在《易經》學到的比這個多更多。
六之九
乾為天,「天」展現的是「時間」的變化觀念,而在乾卦爻辭卻也表現了「位」的空間觀念;坤為地,「地」展現的是「空間」的變化觀念,而在坤卦爻辭卻也表現了「時」的時間觀念。天地如此,萬事萬物如此。乾、坤二卦演卦的道理如此,別卦的演卦道理亦如此。雖然道理看似簡單,其中卻深藏著變化莫測的內涵,也只有在推演的同時才會實際感受到。
推演了乾、坤二卦之後,學員就可以自行參閱「文言」傳,這是專講乾、坤二卦的篇章。其實認真講起來,光是乾、坤二卦可以講的東西太多了!但時間拖長了,要擔心的是學員不是睡翻了,就是跑光了!
第七篇
七之一
《周易》之難首推六十四卦符號,其次就是「爻辭」了。偏偏演卦正確與否必須由爻辭來驗證,所以懂得爻辭所表達的語言和邏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以下僅就個人認知,簡要說明一下爻辭的特色:
第一,爻辭保有卜辭的原貌,也就是卜辭的內容只講厲害關係,不提仁義道德。爻辭藉由人事物的現象來表達吉凶悔吝,沒有任何說教的成份。仁義道德就是意識形態,就有針對性,站在純然客觀立場的爻辭,不該也不會有這樣的表現方式。
第二,文字簡潔,一字多義,語意複雜,沒見過的文字搞不懂意思,常見的也不一定是我們現在用來表達的意思;聽說讀寫和現代人的語言文字習慣差太多了,整體感覺就是生疏、冷僻、難以親近。若要清楚爻辭的內容,也是個不輕鬆的負擔。
第三,爻辭的內容有直接肯定的答案,常用於制止、讚譽;也有間接不肯定的答案,常用於警告、敘事(講故事)。爻辭有的簡短明確,有的模稜兩可又彼此矛盾,用簡單幾個字包含這麼複雜的意思,若要正確解讀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光是瞭解爻辭的文意還不夠,因為某個爻辭講的內容又不完全針對該爻,必須與別爻作全面性的聯結,才能破解爻辭表達的意思。所以第一步就是能夠掌握爻辭語法的特性,這樣對於演卦與解卦才會有重大的突破。
總而言之,障礙重重的爻辭是《周易》的主體,最具挑戰性,演卦必經之路,必須交待清楚,而學《易》之人往往就栽在爻辭這上面,因為沒有建立正確完整的基本認識,演卦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空談罷了!
七之二
在上地理風水課程的時候,有位先生同時也是《周易》課程的學員,問我要買《周易形勢學》,上次不是買過了嗎?這位先生說他把書拿給朋友看過,是朋友要買的。我順便問了他現在課講的方式還可以吧?他說內容愈聽愈有興趣,不像講基礎課程的時候想打瞌睡。喔!六爻演卦變化多,學理有實例可供佐證,聽得懂,感興趣應該是意料中的事。或許他們還不能體會到基礎課程內容的好處,高深的學問都在裡頭,連我自己都在學習中,一輩子都在學習中。
七之三
為了精進講學內容,重新標示《周易形勢學》的重點,並且增加了一些新的體認,這又是耗費精神與時間的工作。期間發覺幾處演卦方式頗有疑義,甚是不安,想要重新解析,又恐反正為謬,左右為難之際,占卜一卦得( )地水師:「六四,師左次,无咎。」六四順著六三與九二比附、九二與初六比附之勢退來。六四陰爻陰位,雖無主張,卻是得正之位,說明我的思慮是對的。六四順著九二的引導退來,嗯!是該進行修正的工作。
發覺書中有些內容竟然沒有任何印象,不曉得是記性不可靠,還是在寫作的時候神來之筆?這本關於《易經》厚厚的書本,讀起來已經相當吃力,我是怎麼把它寫出來的?當時憑藉的又是什麼力量?覺得不可思議,即使現在的我也沒把握能夠做到。我很清楚,那股不可思議的爆發能量已經消逝無踪,今後也不可能再有類似《周易形勢學》這樣的著作。如果透過這次的重新檢視,能在燃燒過的餘燼裡撥出一些星火來,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
第一篇
一之一
期待己久的《易經》課程在朋友的熱心協助下終於開課了!第一堂課,大概提到我學《易》的過程,並且揀選了幾本各代、近代、現代比較有代表性,或者我認為比較有特色的著作,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中間休息時間,一位學員走過來翻閱桌面上成推的書說:「你看了這麼多書喔!」
「這只是一部分……」我笑著回答。
或許他還體會不到有關《易經》的著作究竟有多少,雖然我能體會,但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一個「很多」的印象。
《易經》是一本壽命很長的書,不只長命百歲、千歲,已經有了幾千歲的壽命,而且現在還活著,活得很健...
目錄
《周易》六爻演卦箴言
心思欲念、存誠務實、全息觀照、內聖外王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第十篇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教材
《周易》的結構
《周易》六爻演卦基本認識
《周易形勢學》課程重點補充
《周易形勢學》內容補充修改
《周易》六十四卦形勢圖
《周易》卦名義理簡易彙編
《周易》六爻演卦箴言
心思欲念、存誠務實、全息觀照、內聖外王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第十篇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教材
《周易》的結構
《周易》六爻演卦基本認識
《周易形勢學》課程重點補充
《周易形勢學》內容補充修改
《周易》六十四卦形勢圖
《周易》卦名義理簡易彙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