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華文女作家論》研究七位女作家,胡品清(1921-2006)、陳若曦(1938-)、季季(1945-)、龍應台(1952-)、平路(1953-)、蘇偉貞(1954-)及陳燁(1959-2012)。分別探索她們的文字深層,其中最關注的主題是什麼?為何出現這些主題?以及從最初到後期的寫作主軸變化。
作者簡介:
張雪媃,,198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赴美。1984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東亞系中文碩士、1993年獲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學博士。在美先後任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講師及紐約州立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2001年回臺,任教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章節試閱
這近30年的投入和寫作,龍應台其實不斷的改變,隨著台灣政治文化景觀的不同,她一直不斷思索,不斷提出新的觀察。具體的說,她在八〇年代批判威權統治,提倡獨立思考,以西方的民主生活模式,反觀台灣的社會現狀。1987年解嚴,台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九〇年代,龍應台除了寫出她個人生養小孩的為人母經驗,比方1994年的《孩子你慢慢來》,她在德國持續觀察台灣民主。1999年,龍應台回台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2003年赴香港,之後在台港兩地教學。這期間,她早期的野火漸漸變成一種對現實的極度不安,看著台灣版民主的相貌,開始轉向另一種思考。
龍應台在1994年《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一書的序文裡,提出西德人沒有經歷共產主義,卻經歷希特勒烏托邦帝國的噩夢,因此拒絕任何信仰的誘惑。她反問,台灣人呢?這裡,她似乎暗示,台灣人經歷威權統治的愚民政策,更應該小心,不再受任何政治矇騙,任何形式的烏托邦,都令人膽寒。(龍應台,1994:15)她說:「二十世紀的人類眼睜睜看著種種烏托邦的興建──納粹帝國、共產世界、宗教原教主義、民族主義──每一個崇高的理想都變質墮落為滿嘴血腥的怪物。人的混沌一開竅,就不可復得。」(龍應台,1994:17)
台灣必須拒絕政治激情,那麼,應往哪裡走呢?義憤激昂的野火,蔓延成奇異的台灣政治舞臺,李登輝時代「新台灣人」的觀念,1996年的台海危機,2000年總統大選的國民黨敗選,經歷2000到2008的8年民進黨執政,在2009年,龍應台卻以同樣澎湃的氣勢,引來大江大海,澆熄這蔓延台灣的野火。最初點燃質疑威權火種的龍應台,卻以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立場,寫出了1949國民黨從中國大陸一路來到台灣的人群大河,苦難的壯烈交響樂。以大江大海,淹蓋台灣島的悲情小溪。
龍應台早年宣揚建立「台灣意識」,整理台灣自己的歷史。當台灣急於宣稱海洋國家,建立台灣意識和台灣歷史時,龍應台給亂象叢生的台灣政壇一帖藥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龍應台起初看似拆解國民黨的政治謊言,要建構一個大家可以安身立命的台灣小鎮,如今,她背離這個小鎮,或者說,儘管她一貫熱愛關懷社會底層卑微的「人」,她仍脫不出她的命運,那就是,無家。龍應台擁抱的仍舊是國民黨流亡政府來台人潮。她可能並不自覺,她以為自己為台灣弱勢發聲了,但是,她的核心精神從未改變,那就是大中國主義。正如劉名峰教授精闢指出:「她認同的我群是中國」,(劉名峰,2009:240)在她看來,黨外的台灣認同是「特定意識形態」,並以「某個政治結構」為目的;相對的,中國認同不是「特定的」意識形態,而具「普遍性」的價值系統。(劉名峰,2009:240-241)龍應台代表了許多失根的中國人,他們不屬於中國大陸,也不願意或無法真正融入台灣;他們不認同中國共產黨,也輕視台灣民進黨,他的文化優越感帶有先天滄桑。他被迫流浪,也習慣流浪,僅有的,是以文字詮釋歷史,為自己正身。1985年反威權框架的野火龍應台,到了21世紀初,卻把中國文化當作一個靈魂休憩的園地,悠遊其中。龍應台走入的竟然是中國文化的天河,近一百年前,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就已經批判改造了的古老框架。
這近30年的投入和寫作,龍應台其實不斷的改變,隨著台灣政治文化景觀的不同,她一直不斷思索,不斷提出新的觀察。具體的說,她在八〇年代批判威權統治,提倡獨立思考,以西方的民主生活模式,反觀台灣的社會現狀。1987年解嚴,台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九〇年代,龍應台除了寫出她個人生養小孩的為人母經驗,比方1994年的《孩子你慢慢來》,她在德國持續觀察台灣民主。1999年,龍應台回台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2003年赴香港,之後在台港兩地教學。這期間,她早期的野火漸漸變成一種對現實的極度不安,看著台灣版民主的相貌,開始轉向另一種思...
作者序
前言
離上一本評論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的出版,已經有七年了。那本書裡,我探索作家深層的自我形象,挖掘作家文字中凝結塑造的女性自我,研究對象包括冰心(1900-1999)、丁玲(1904-1986)、蕭紅(1911-1942)、張愛玲(1921-1995)、聶華苓(1925- )、施叔青(1945- )及李昂(1952- )七位作家。在這本評論集裡,承繼同樣的態度,那就是忠於作者的文字表述、絕無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力求切入核心。我試圖瞭解每一位女作家的筆下世界,使她們的文字精髓彰顯出來。更具體地說,這裡評論的重點是:(1)探索這些作家文字深層最關注的,或者說不斷重複出現的主題是什麼?(2)找出為何出現這些主題?(3)追蹤作家從最初寫作到相對後期的寫作主軸,是否有改變?為什麼?
在這本《當代華文女作家論》裡,我的研究對象有胡品清(1921-2006)、陳若曦(1938- )、季季(1945- )、龍應台(1952- )、平路(1953- )、蘇偉貞(1954- )及陳燁(1959-2012)。〈胡品清寫水晶球世界〉討論這位1962年來到臺灣的法國莎崗型女詩人,她特立獨行的生存姿態。這裡申論,胡品清大半生在文字中創造心靈花園,因為她明白宣言:寫作就是糾正原不該如此的世界。而胡品清創作的主題就是愛情,而且是姐弟戀。〈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探索陳若曦以台灣勞工階層背景的知識女性,為何在1966年進入當時絕對異域的中國大陸?這裡申論,陳若曦從少女陳秀美到作家陳若曦,她的自我畫像重複一種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知識份子精神,而她的創作主軸就是為弱勢鳴不平、為無聲的人發聲。〈讀六〇年代的季季〉討論雲林才女李瑞月1964年來到臺北,成為專業作家的早期生涯。19歲到26歲的季季,深受當時台北流行的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影響,創作主軸是愛與死,以及虛無。〈凝視龍應台:野火到大江大海〉討論當代奇女子龍應台,她從1985年的《野火集》到2009年《大江大海1949》的寫作主軸和變化。這裡分析龍應台筆下1949國民黨流亡人潮的「文化精神分裂症」。〈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討論平路明確的寫作態度:解構和遊戲。這裡申論,平路從1983年的〈玉米田之死〉到2011年的《東方之東》,寫出一個奇特的主題,那就是逃亡。平路寫逃亡,其實,她是寫自己。〈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討論蘇偉貞筆下的流浪隊伍,1949年隨國民黨來到台灣的軍人和眷屬。這裡申論,蘇偉貞小說裡那個本身不能完整的男人,他不參與ヽ不負責,以藍灰色孤獨行者姿態游走,成為她筆下的男性魅力。〈陳燁虛擬台灣家族演義〉討論陳燁寫作的台南府城世家傳奇。這裡申論,陳燁不是台灣大河小說的傳人,而是拉美作家馬奎斯魔幻現實主義的接棒者,她寫的是《百年孤寂》式的台灣家族傳奇。
在此感謝曾經直接或間接參與本書寫作及發表過程的同仁: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蔡振念教授收錄陳若曦一文於2007年出版的《台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文集》,特此致謝。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范銘如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彭小妍教授曾分別就這裏陳若曦和陳燁兩篇提出指正,深深感謝。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蘇偉貞教授讀了這裡的蘇偉貞一文,慷慨接納,特此致謝。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2011年主辦「成大文學家」會議,而有龍應台一文的催生,特此感謝賴俊雄院長。淡江大學法文系吳錫德教授惠賜《世界文學》龍應台書評指正,特此感謝。這幾年間,世新大學中文研究所吳蕙君同學和蕭怡君同學,擔任我的教學助理,協助找資料花了很多心力,謝謝她們。最後,我的爸爸老作家張放,一生勤奮讀書寫作不倦,我以此書獻給他,作為今生父女緣分的紀念。
2013年2月,臺北
前言
離上一本評論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的出版,已經有七年了。那本書裡,我探索作家深層的自我形象,挖掘作家文字中凝結塑造的女性自我,研究對象包括冰心(1900-1999)、丁玲(1904-1986)、蕭紅(1911-1942)、張愛玲(1921-1995)、聶華苓(1925- )、施叔青(1945- )及李昂(1952- )七位作家。在這本評論集裡,承繼同樣的態度,那就是忠於作者的文字表述、絕無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力求切入核心。我試圖瞭解每一位女作家的筆下世界,使她們的文字精髓彰顯出來。更具體地說,這裡評論的重點是:(...
目錄
前言
胡品清寫水晶球世界
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
讀六〇年代的季季
凝視龍應台:野火到大江大海
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
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
陳燁虛擬台灣家族演義
前言
胡品清寫水晶球世界
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
讀六〇年代的季季
凝視龍應台:野火到大江大海
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
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
陳燁虛擬台灣家族演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