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托認為藝術終結就是藝術史的終結,因為出現了跟日常事物沒有分別的作品。藝術終結有兩個後果:一個是我們可以成功定義藝術,因為藝術的本質在藝術終結之時才會呈現;另一個是多元主義,因為藝術終結之後藝術再沒有發展的方向。另外,丹托認為從正確的藝術定義才可得到正確評價藝術的標準。如果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成立的話,藝術定義和藝術評價這兩個基本的美學問題都得到解答;但他真的成功嗎?
本書特色
本書討論丹托的藝術理論,包括藝術終結、藝術定義、藝術評價和多元主義。針對他的主張作出批評,及討論藝術定義和評價的問題。另外,探討丹托的多元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寫作方式以釐清概念為主,比較不同主張的理據,盼能對丹托的理論作出合理的評價,在這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有關的問題。
作者簡介:
梁光耀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目前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專職教授邏輯、倫理學和美學。出版《藝術死亡》、《思考方法淺論》、《思考方法與藝術評論》、《圖解思考方法》、《圖解實用倫理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丹托(Arthur C. Danto)是一位多產,而且具原創性的當代哲學家。卡若(Noel Carroll)對丹托的地位有以下的評論:
丹托在分析哲學的傳統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最近還為國家雜誌擔任藝評家,他在其學問領域內每一方面都有實質的貢獻。很多讀者都會熟悉他的第一本書《歷史的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他的三本書《平凡事物的轉化》(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哲學對藝術的剝奪》(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之國度》(The State of The Art)展示出他對藝術理論的廣泛關注。
但卡若的話仍不足說明丹托的學術成就,因為丹托的著作也涉及知識論、行為理論、歐陸哲學以及東方神祕主義,學識較一般分析哲學家廣博。
丹托於一九八四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提出了藝術終結的論旨, 同期還有兩篇文章跟藝術終結有關,分別是〈哲學對藝術的剝奪〉(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和〈藝術、進化和歷史意識〉(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這三篇文章都收錄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一書中。丹托的論旨引來了很多的批評及回應,大部分都收錄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和《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 1997)這兩本書中。其後丹托寫了《藝術終結之後》(After the End of Art, 1997)一書,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出補充。而針對這本書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umber 4, December 1998)。值得注意的是,丹托後來寫了另一本書《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 2004),在書中他有一種轉向,就是重新檢視審美性質與藝術的關係,有別於他以前對藝術定義和藝術評價的看法。
丹托的理論不但在學術圈引發很多的討論,對藝術家的實踐也可能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做為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我認為他的理論有很大的啟發性。但正如楊格(James O. Young)所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 本書嘗試對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做出全面的分析,包括它帶來後果,並討論有關的批評。
一 藝術終結的三個不同意思
未討論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之前,讓我們先釐清一下「藝術終結」的不同意思。據我了解,「藝術終結」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意思。第一個意思是達達主義(dadaism)所講的反藝術,藝術終結的意思就是要消滅藝術;第二個意思是指類似達達主義這類現代藝術根本欠缺審美價值,藝術的整體質素變得越來越差;第三個意思是指藝術史發展的結束,這才是丹托的意思。以下我會先簡單解釋前兩種藝術終結論。
上個世紀初,西方出現了很多藝術運動。例如未來主義(futurism)、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立體派(cubism)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等,它們大都宣稱自己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但同時又出現了反藝術的達達主義。林頓(Norbert Lynton)在《現代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Modern Art)一書對達達主義有下的評論:
他們斥責所有藝術,甚至是前衛性藝術,特別是表現主義……此外,他們還發表反對象徵主義、未來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宣言,並大力抨擊某些特定的目標。
達達主義否定藝術的價值和意義,試圖攻擊藝術的主要元素如美、技巧和獨一性等。達達主義認為藝術根本沒有什麼重要的價值,主張廢除藝術,並且通過達達主義式的創作來推翻藝術。此派有些藝術家採用自動技法,目的就是要摧毀藝術的法則。例如阿爾普(Hans Arp)將紙片隨意地散落在畫板上,就自動成為他的作品。由此可見,達達主義的藝術終結論既是一種價值判斷(認為藝術沒有價值),也是一種實際行動。表面上看來,達達主義有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它以藝術創作來反藝術,似有自我推翻之嫌;但其實不然,因為達達主義藝術的價值就在於推翻藝術,如果它成功的話,也不需要繼續進行達達主義的創作。
但諷刺的是,達達主義不但沒有成功,反而發展出更多藝術表達的形式。例如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和大地藝術(earth art)等。達達主義要消除藝術雖然失敗,但它否定藝術背後其實有著政治的動機。
現代主義的另一個名稱是前衛(avant-garde)藝術,「前衛」這個詞本身就有著激進的政治意味, 達達主義可以說是這方面的表表者。它的反藝術不只對藝術的批判,也是政治上的批判;它不但要求藝術上的解放,也要求政治上的解放;攻擊資產階級的審美觀同時就是要破除所有階級。讓我們回顧達達在一九一九年的口號,就會很清楚他們的政治立場。
達達
站在
革命的無產階級那一邊
終於打開了
你的腦袋
讓它自由地
為了
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
打倒藝術
打倒
資產階級的智性主義
藝術已死
長存
的是塔特林(Tatlin)的機器藝術
達達
是
資產階級意識
的
自發破壞
達達主義要批評的正是藝術的自主性。由於藝術的自主性(或者為藝術而藝術)造成了藝術與生活的疏離,達達主義的作品採用大量現成物就是試圖打破藝術和生活的距離。而藝術的自主性來自藝術體制,藝術體制則是資產階級的產物。 所以,達達主義很多作品是試圖攻擊藝術體制,其中最著名的是杜象的〈噴泉〉,杜象在作品上的假簽名是諷刺藝術體制只看重藝術家的名氣而不重視作品本身的質素。試圖透過攻擊藝術體制來顛覆資本主義制度,我認為這就是達達主義反藝術背後的政治意圖。
至於第二種藝術終結論,代表人物是古斯德(Donald Kuspit),他也正好寫了一本叫《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的書。他說:
藝術終結並不表示不再可以創作藝術,只是這些藝術對人類再沒有重要的用處:它們不再進一步延續人的自主性和批判的自由,及強化自我抵抗社會超我和本能。這樣會抑制個體,加強了服從性……由嚴肅藝術墮落為非藝術就是藝術的終結。
為什麼藝術會變為非藝術呢?他認為這是由於杜象等人將審美從藝術品和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排斥出來所致。 〈噴泉〉根本沒有審美性質,跟日常事物也沒有分別,令藝術變得平凡,失去了過往嚴肅藝術的價值。古斯德稱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為「後藝術」(post-art),例如偶發藝術(happenings)和概念藝術。他認為這些後藝術只淪為日常事物和日常行為,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審美經驗。
為什麼他那麼看重審美經驗呢?因為由於社會生存而出現的強制性行為使人失去了個性和真實性,審美經驗的重要性在於使我們重新獲得個性和真實性。 他以迪克斯(Otto Dix)的畫為例,指出審美經驗如何提升人的精神,保存人的自主性。 他說:
總而言之,審美自主性引導出個人自主性,也是它的基礎。沒有審美經驗的話,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但古斯德沒有說明清楚為什麼審美經驗會有這樣的功能,我認為他的說法跟盧卡奇對審美經驗的解釋有相似之處。
古斯德認為現代藝術的創造根源是無意識。 梵谷(Vincent van Gogh)、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ch)和蒙得利安(Piet Mondrian)的藝術都追求表現內在的真實,超現實主義更直接將無意識視為創造的根源。但「後藝術」卻沒有這種創造性,意識型態和理論取代了無意識, 例如杜象的〈噴泉〉就需要透過理論和意識型態的觀點來說明。古斯德認為當藝術發展成跟日常事物沒有分別的時候,它就失去了創造性,他直斥偶發藝術毫無意義, 「後藝術」是空洞的。 但古斯德認為,藝術雖然終結,還有重生的可能,因為有一些新舊大師(New Old Masters)能為藝術的未來提供新的出路。 他指出新舊大師有高超的技藝,熟知傳統和現代藝術,他們不是傳統的模仿者,也不是後現代的胡亂拼湊,他們能使藝術重新成為提供審美經驗和批判意識的媒介。
古斯德這種藝術終結論也是一種價值判斷,因為從他的角度看,像〈噴泉〉這類現代藝術已失去藝術應有的價值(例如提供審美經驗),應該予以排斥。而丹托則指出,必須將這種藝術終結論跟他所講的做出區分,以免混淆。
有人可能會將藝術終結當做一種批評判斷(critical judgment),表示他對〈布瑞洛盒〉及所有普普藝術的藐視。但是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一種批判,而是一種客觀的歷史判斷(historical judgment)。
丹托所講的藝術終結是一種屬於歷史的事實判斷。藝術終結是指藝術史發展的結束,並不主張藝術終結之後沒有藝術存在,也不表示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質素下降。雖然古斯德所講的藝術終結包含著價值判斷,但也不可以說它不可能是事實判斷,因為如果古斯德是對的話,藝術應該具有某些價值,而這些價值的消失也可以是一個事實。當然,跟丹托的理論相比的話,他欠缺一個清晰的藝術史觀。
我認為古斯德所講的藝術終結帶有狹隘的價值判斷,他只看到某些現代藝術喪失了某些重要的價值,卻看不到這些新藝術的價值所在。正如前面所言,達達主義推翻了一些傳統藝術的價值,如美和技巧,開創了更多的可能性。以杜象的〈噴泉〉為例,在古斯德眼中,它是毫無美感的平常事物,使藝術庸俗化;但對丹托來說,〈噴泉〉在藝術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就是它排斥了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不但加深我們對藝術的了解,也打破了某些限制,使藝術有進一步的發展。 丹托說:
在本書的以後篇章中,我要說明的是在十八世紀發展到顛峰的那種美的觀點,並不適用於我所講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一九六○年代晚期之後的藝術創作。而在「藝術時代」之前和之後都有藝術這點,正顯示出藝術與美的聯繫只是歷史上的偶然,而非藝術本質的一部分。
當然,我同意古斯德說審美經驗的重要性,而很多現代藝術也正缺乏審美的價值。
第一章 導論
丹托(Arthur C. Danto)是一位多產,而且具原創性的當代哲學家。卡若(Noel Carroll)對丹托的地位有以下的評論:
丹托在分析哲學的傳統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最近還為國家雜誌擔任藝評家,他在其學問領域內每一方面都有實質的貢獻。很多讀者都會熟悉他的第一本書《歷史的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他的三本書《平凡事物的轉化》(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哲學對藝術的剝奪》(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之國度》(The State of The Art)...
目錄
序
致謝
推薦序──藝術終結的迷思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藝術史模式
第三章 藝術終結的批評
第四章 藝術定義
第五章 多元主義
第六章 藝術評論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藝術
第八章 總結
附錄
序
致謝
推薦序──藝術終結的迷思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藝術史模式
第三章 藝術終結的批評
第四章 藝術定義
第五章 多元主義
第六章 藝術評論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藝術
第八章 總結
附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