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南北兩端聳立著嚴峻的南極和北極,它們始終默默俯視著人類,等待著人類,考驗著人類。人類也始終懷著一種不曾幻滅的夢想去征服它們,這是人類的抱負和雄心。為了這個躁動不安的抱負和雄心,人們可以背井離鄉,可以餐風飲露,可以流血犧牲。正因為這些百折不撓、前赴後繼的探險大軍無畏進取,人類才可能在白色的極地上點綴出豔麗的色彩,才使人類無愧於萬物之靈的稱號!他們在南北極的探險活動,不但使得人們更加真實地認識地球,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傳奇般的故事。
*鳥類學家為什麼竟潛入了深海之中?*富蘭克林北極探險隊失蹤事件 *一進沙漠不復返的植物學家*首度單身環球的人 *人類史上第一次穿越南極的紀錄
「微經典」這個概念,與前一時期相當流行的「微型小說」、「微型紀事」既有類似處,也有相異處。類似的是作者在佈局、敘事、轉折、收束之際均是力求精簡,使篇幅儘量縮小;相異的則是「微經典」是從全球各地區具代表性的各家名著中,披沙瀝金地精選出來的卓越作品,足堪稱之為經典之作,然而又因篇幅精簡,絕不致構成讀者在閱覽和品賞上的時間負擔。短短三分鐘,即可品味一位國際級名家的一篇精采代表作,而且還有文評家的導覽和賞析可供借鑑,既節省閱讀時間,又汲取心靈滋養,正是最適合現代人的文學讀本。
古今往來,有許多勇敢的探險者深入世界各地的沙漠腹地及極地之中,去尋找隱藏其中的秘密!如同唐時的玄奘千里迢迢至西方取經,他們的勇敢和無畏不僅使他們征服了浩瀚的沙海及嚴峻氣候的兩極,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險萬分的探險故事!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盛文林,原名劉曉樹。
知名圖書策劃人、作者、愛好歷史古典詩詞,擅長心理學研究。游歷大江南北,情感豐富、文筆細膩。策劃出版暢銷作品多部,最經典系列二十一部,世界文化背後的故事八部。
目錄
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之路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六○二年生於洛州緱氏一個官吏家庭。他本名叫陳禕,十二歲隨兄長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為玄奘,因他是唐代有名的和尚,後來稱他唐僧,又尊稱三藏法師。
唐初,佛教內部派別甚多,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分歧甚大,長期爭論不休。玄奘為了鑽研佛經,和他的兄長曾到河南、四川、陝西、湖北、河北等地,向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請教,成為國內有名的佛學家。但他仍深感要改變佛教界眾說紛紜的局面,必須到佛家發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經典。
由於唐初國內政局並不穩定,邊境也不安寧,尤其是西北邊境時常受到突厥族的騷擾,朝廷嚴厲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請出國,到印度研究佛學,在這種情形下未能獲得批准。
玄奘並未放棄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外籍和尚學習西域和印度的語言文字,做好出國的準備,一面耐心等待時機——唐貞觀元年,他終於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年,河南、甘肅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許多地方因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災民紛紛湧進首都長安和不少城鎮。為了緩和災情,更主要是為了減輕朝廷壓力,唐太宗發佈命令允許災民易地就食,逃荒到年收成好的地區,於是大批災民背井離鄉,外出逃荒。
玄奘獲悉這一情況,立即混入逃荒的饑民之中,偷偷離開長安,向甘肅方向前進。但是也許是他的知名度較高,朝廷很快獲悉玄奘企圖偷越國境的消息。
玄奘剛剛到達涼州,一道緊急公文由長安追到涼州,命令涼州都督李大亮立即將玄奘扣留,並將他遣送回長安。但是消息被人洩露,玄奘在當地一個熱心的僧人協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涼州關口,到達瓜州。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遠道而來的玄奘不僅熱情款待,還主動幫他打聽去印度的路線。玄奘在瓜州待了一個多月,進行長途旅行的準備,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少嚮導。就在這時,追捕玄奘的公文到達瓜州,獨孤達雖然並未為難玄奘,但也不敢挽留。玄奘焦慮萬分,這時有個名叫石槃陀的西域人,拜他為師,並自願護送他到邊界。玄奘轉憂為喜,買了馬匹,連夜出發了。
從瓜州向西,要渡過疏勒河和玉門關,沿途有五座烽火台,均有唐朝的邊防軍防守,對出入邊境的人檢查嚴格,如若未經允許越境則格殺勿論。
玄奘過疏勒河不久,石槃陀見路途遙遠,危險叢生,便中途反悔離開了玄奘,但是玄奘毅然一人策馬西行。他憑藉著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駱駝馬匹的糞便為標誌,向大漠駛去。
在到達邊關的第一座烽火台時,玄奘被發現了,頓時一陣飛箭朝他襲來。玄奘無奈只得從隱藏之處走出,向守衛邊關的士兵說明來歷和意圖。也巧,守衛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不但沒有扣留他,反而留他住宿,次日送他上路,並關照各烽火台為他放行。西行路上人為的障礙,到此總算解決了。然而,當巍峨的烽火台在大漠中消失之際,孤身一人的玄奘進入了杳無人煙的莫賀延磧,這就是今甘肅安西與新疆哈密之間廣達八百里的戈壁灘。
這裏比沙漠還要荒涼的石質戈壁灘,到處是黝黑色的礫石,寸草不生,連飛鳥也難以飛過。白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有時,狂風卷起飛沙走石,頓時天地昏暗,人馬難行。有時,沙漠上出現海市蜃樓,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飛揚,數百騎戰馬奔馳而來,彷彿是追兵跟蹤而至,轉瞬之間,又化作村和樹林,忽隱忽現,千變萬化。夜晚的戈壁灘,更是令人恐怖,磷火四處遊動,忽明忽滅,如同遊走的幽靈。不過這些對於玄奘來說,乃是早有思想準備的,最大的困難是缺水。
原來進入莫賀延磧不久,玄奘失手打翻了盛水的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飲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邊防士兵討點水,可是他當初立過誓言:「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於是,玄奘便在無水的情形下冒險闖入莫賀延磧。
一連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無際的戈壁灘,最後,終因體力不支,暈倒在地。夜晚一陣涼風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掙扎而起,繼續前行,忽然發現一片草地,還有一眼清泉。絕處逢生的玄奘驚喜萬分,人馬痛飲一番,好好休息一天,又裝滿一皮袋水,抖擻精神繼續上路。兩天後,戈壁灘被遠遠甩在後面,玄奘來到伊吾國。
當他到達伊吾國時,消息很快傳到高昌國,高昌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立即派使臣迎接玄奘,邀請玄奘到高昌講經傳道。《西遊記》中有唐僧師徒過火焰山的故事,現實中火焰山就在高昌國,不過玄奘在高昌國並未受到火焰山的阻滯,反而受到高昌國王的熱情挽留。他在這裏停留了一個月,最後當玄奘執意西行時,高昌國王送給玄奘大批衣物、盤纏、馬匹,並派幾十名和尚、民夫護送。為了方便玄奘,高昌國王特寫親筆信,派大臣護送玄奘去見西突厥最高統治者葉護可汗,還給玄奘經過的廿四個國家的國王一一寫信,請他們給玄奘提供方便。
在漫長的旅途中,有水草豐美的阿耆尼國的綠洲,也有山嶺陡峭、地形崎嶇的穆素爾嶺。在通過穆素爾嶺的冰峰雪嶺時,玄奘一行用繩索把人馬連結在一起,在崎嶇山道上小心翼翼地前行,以防滑下冰谷深淵。夜晚,寒風凜冽,也只能臥冰而睡。大聲說話是絕對禁止的,因為冰雪稍受震動就會坍塌,導致雪崩發生。然而即使如此,他們在翻越穆素爾嶺時,竟有一半的隨行人員被活活凍死了。
翻越凌山,又是另一番世界。玄奘和剩下的隨行人員經過雪山懷抱的大清池,飽覽了這兒的湖光山色。「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或名熱海,又謂鹹海,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汗,驚波汨,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玄奘在他後來寫的《大唐西域記》中這樣描寫阿塞克湖。接著,他們來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鄉素葉城,會見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
離開素葉,玄奘在葉護可汗委派的一名驛史的陪同下,出西突厥的險要關口——鐵門。這是一道縱深五百里的狹谷,中為狹窄通道,兩旁儘是陡峭的懸崖,岩石的顏色像鐵一樣,所以稱為鐵門要塞。出鐵門,又經過許多國家,玄奘一行越過比凌山還要險峻的興都庫什山,到達迦畢試國(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他到達印度時,距離開長安已有一年。
玄奘於六二八年夏末入印度,在這個佛教的發祥地度過了十五個寒暑,足跡遍及印度半島。玄奘先在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西麓的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留學兩年,向當地的佛學大師學習佛學、因明學(印度的邏輯學)、聲明學(語言文學),鑽研佛經。然後遊歷了北印度十多個小國,參觀佛教聖地,調查各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六三一年,玄奘進入中印度,沿恒河繼續訪問各地著名佛學大師,瞻仰佛教聖跡。這年他在全印度佛學中心的那爛陀寺定居下來,用了五年時間潛心鑽研佛教經典,終於成為名彌遐邇的那爛陀寺十大法師之一。
從六三八年起,這位旅行家又繼續到印度各地漫遊,先沿著恒河到達今日的孟加拉,再沿著印度關島東岸南行,到達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達羅毗茶(今印度東南部),然後折向西北,沿著印度半島西岸北上。
他曾訪問印度著名藝術寶庫——阿旃陀石窟,進入印度半島的腹地,又西進到今巴基斯坦,沿印度河北上,到達喀什米爾南面查漠附近的缽伐多。當他六四一年重回那爛陀寺時,由於在佛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被推舉為那爛陀寺的講席,他是公認的全印度最有學問的佛學大師!
他達到了來印度取經的目的,於是六四三年春天,玄奘謝絕印度友人的挽留,用大象和白馬馱著佛經、佛像和花種,離開缽羅耶伽踏上返回祖國的歸程。他返回時走的是另一條路線,即越過大雪山,由南路經蔥嶺,從疏勒、于闐、鄯善至敦煌、瓜州,和當年法顯出國的路線相近。在路上,他整整走了兩年,於六四五年(唐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玄奘雖然是出於宗教的目的前往印度的,但是和他本人的初衷不同的是,後代的學者最感興趣的還是他的旅行。在十九年中,他行程五萬里,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國家,特別回國後,應唐太宗要求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最後經玄奘親手校訂的一部偉大著作《大唐西域記》,是這位旅行家對世界探險史的重要貢獻。
這部著作共十二卷,十萬多字,真實地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傳聞得知的廿八個以上的城邦、地區的地理位置、山脈河流、地形氣候、交通城市、風土習俗、物產資源、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等情況。書中涉及的地域,從中國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南抵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北面包括現在的中亞細亞南部的阿富汗東北部,東到今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尼一帶。由於文筆嚴謹,準確樸實,這部著作問世後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被譯成多種文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南亞和中西交通史重要的文獻。
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之路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六○二年生於洛州緱氏一個官吏家庭。他本名叫陳禕,十二歲隨兄長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為玄奘,因他是唐代有名的和尚,後來稱他唐僧,又尊稱三藏法師。
唐初,佛教內部派別甚多,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分歧甚大,長期爭論不休。玄奘為了鑽研佛經,和他的兄長曾到河南、四川、陝西、湖北、河北等地,向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請教,成為國內有名的佛學家。但他仍深感要改變佛教界眾說紛紜的局面,必須到佛家發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經典。
由於唐初國內政局並不穩定,邊境也不安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