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遊》到《鳳凰臺》到這本《將進酒》
以小說寫作為職的張大春,為何暫時放下現代小說
投注大量創作時間浸泡在唐朝歷史詩文中
當他選擇說書體,選擇尋訪唐詩興盛的起源
選擇梳理文人、科舉選才與時代權力的關係時
他只是以肉身時間向養育他的無形文化血脈深深致敬
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將進酒〉
李白要世人聽什麼呢?
一心嚮往入朝的他,終於要遭遇通曉六國語言、豪情四海的安祿山 同樣來自塞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
然而,時代錯過前者,對後者無盡寵愛……
張大春從歷史材料中打開李白生命中最糾結的這一段
將進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的仕途不順,原來,是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關於李白的傳說,終於傳到前宰相孫女許宛耳裡──有人說他是個行商,車馬籠篋之中滿是無數契券。有人說他是個道者,隨身行囊所攜,正是天台山白雲宮信物,奉司馬老道君旨諭,周遊天下名山,交盟各地道流。還有人說他是個劍客,少年時在蜀中便使氣橫行,仗義殺人,只今袖藏一劍,浪跡江湖,猶時時赴歌舞之地,與遊俠人物通往來……然而一曲〈閨情〉,又讓許宛如何悟出,這是李白的兩地相思之詩?詩心所寄,另有其人?
開元十五年冬,二十六歲的李白以商賈身份初抵廣陵,結識「維揚十友」。在商賈陣中,他依然沒有道侶,在士人行中,他仍舊沒有地位。儘管道教上人司馬承禎一心一意將李白送入朝中,他卻不願穿上「紫綺裘」;所謂「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又是怎麼一回事,讓他寫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之千古名句?
另一方面,北方崛起的部族之子安祿山,不甘牧民之地與卑微處境,立下揚名天下之心,南行準備一展身手。這一刻起,李白與安祿山又將如何狹路相逢?同樣來自塞外的兩人,他們一個自認太白金星下凡,一個是突厥巫女向光明、戰鬥之神求來的子嗣同樣膽識過人,卻有者不同命運,真的是性格決定他們的命運嗎?且看時代又是如何錯過李白,把大唐帝國的命運交棒給安祿山……
◎關於「大唐李白」系列──
西元701年始之後的半世紀,是大唐帝國立國後變動最劇烈之時,也是社會各階層攀附求名最激烈的時間,歷史上所謂的盛唐,更與李白的一生疊合。這期間在文學史上早已被定位為一個詩的盛世,詩仙李白則是唐詩時代最閃亮的明星。然而讀唐詩更寫唐詩的張大春卻認為「名滿天下的李白,並不是真正的李白。」為此,他開始踏上追尋李白創作啟源的長路,並大膽用非制式的小說筆法叩問「李白為什麼詩無敵」。他認為答案並不在《唐詩三百首》創作裡,而在天寶年間盛唐社會的名利遊戲中。
◎究竟,李白怎麼錯過了時代,時代又怎麼錯過了他?/
繼《城邦暴力團》、《認得幾個字》、《送給孩子的字》之後,張大春再探漢文字的精華:詩。擺脫西方小說制式寫法,企圖將中文最極致的藝術形式──-詩,融入中式小說。未曾看過的大唐,前所未見的詩仙李白,都在這本企圖心驚人的傳奇作品裡。全套《大唐李白》預計四部:《少年遊》、《鳳凰臺》、《將進酒》、《捉月歌》。
《少年遊》寫少年李白,身為商人之子,家庭背景使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流連市井,不知未來。隱者趙蕤,飽讀詩書、能醫能巫,看透唐代天下讀書人汲汲功名利祿,本已不問世事。收李白為弟子,意欲讓少年李白走出不同於時人之路。榮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好書、中時開卷2013年度好書、新浪網2014一月好書首選。
《鳳凰臺》的李白時年二十四歲,再度離家,展開一段徹底訣別的浪遊。為讀者揭開文采不凡的一代詩人,為什麼會寫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原本是一個詩的盛世
(編者案)《大唐李白》連續拿下中時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影響力中文創作、新浪網一月好書獎後,書評人出版人顏擇雅與張大春在台北舉辦對談。兩人長年在電台談書論事,常常意見不同卻彼此欣賞。敢於提論並作新解的顏擇雅將《大唐李白》看成一套繼向傳統中國小說致敬又挑戰傳統寫法的好看作品。講座內容(摘錄)如下:
顏擇雅:不管有沒有看過大春的其他作品,在閱讀《大唐李白》時,可以感受到這次他想做很不一樣的事。如果看過他的作品,光是拿來跟上一本小說《城邦暴力團》比就 很不同。這書解答了我一個長久的疑惑,這本書裡融合了大春長年以來的研究、古詩、筆記閱讀等等材料,這些年來我以為大春 會寫出他自己的管錐篇或詩話,但他交出來目前兩冊《大唐李白》。我先提一個問題:小說寫作中要放入驅動力,驅動讀者進行 閱讀。但是當一本書融入這麼大量的知識材料,會讓小說的驅動力不見。國外也有融入大量知識的小說,像艾可的《玫瑰的名字》、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都是透過一個追追追的懸疑驚悚手法,驅動讀者閱讀不容易一次消化的知識材料。以我對大春的判斷,他絕對有能力寫這種作品,但是他放棄這個手法,而情願冒「沒有一本小說是這樣寫的」風險。雖然我閱讀的時候,並不覺得完全失去驅動力。我最後再說我認為原因是甚麼。
《大唐李白》是本以人名為書名的小說,一般來說這種書名取法就是傳記類小說。像《約翰克里斯多夫》《湯姆梭耶爾》等等,但大春不是要寫李白的傳記,李白甚 至不是這本書的主角,主角可以說應該是大唐的文學環境。這說起來應該是論文寫作題目,但整本書又不是論文解析的形式,它 並沒有分章去比較宗教、科考和民間娛樂事業如何影響詩。
目前 我從《大唐李白》兩冊讀下來發現,它講的就是一個帝國邊陲的年輕人的故事。在西方文學上有個母題,就是外省來的年輕人,例如《紅與黑》、《高老頭》、《大亨小傳》等等,這種小說通常一開始就會點出主角想追求甚麼?像《大亨小傳》裡蓋茲比想追求黛西,或者其他追求名利等。《大唐李白》也沒有這麼寫,兩本書讀下來,我們甚至不知道李白想要甚麼。
此外,我在讀這兩本書的時候,經常要去查google,讀得很認真。我常停下來去找去對照歷史真有 這樣的材料嗎?比方說,大春寫鳳凰臺這個詞要從臺城說起,南齊的皇帝蕭寶卷在臺城這個地方先蓋了芳樂苑,這地方可以做買賣,有各種活動,簡直就像現代的迪士尼世界、環球影城。宮女在裡面表演買賣、皇帝自己去切肉販賣、還有各種娛樂活動,簡 直匪夷所思,所以我就去查,史書上居然有這個記載。
除了 這種段落,大春還會寫到各種各樣的掌故,甚至誇張到寫李白遊歷,大春會去算他走水路陸路的方法分別要多少時間。
所以我真要說這本小說不簡單。我原本預設自己要看的像錢鍾書《管錐篇》那樣艱澀用典、一天讀不了三頁的書,沒想到很容易看,我一天看個一百頁也沒問題。錢 鍾書學問好,但寫的東西不易看。曾經葉恭綽就批評他最大的缺點是:散錢無串。大春做到了錢鍾書沒做到的事,他找到一條縄子,把唐朝跟李白的事情全部都串起來了,把想寫的,全都寫 進去了;例如如何講詩,如何講文學。
這類在小說裡顯示才學的故事,以前也有人寫,就是清代的才學小說,代表作是《鏡花緣》。但如果看過這本書就會曉得,這本小說後 五十回是不用看的。後面是武則天如何選才女,如何寫詩評比,但寫得很零散,就是一頓頓飯局作詩比才學,情 節卡著全沒動。大春是個熟悉小說章法的人。說小說 沒有驅動力,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在小說裡放驅動力,而是他不想用傳統的做法。但他還是善用草蛇灰線,在敘事中後事前敍,前 事後敍。讓讀者對將來發生的事有所期待。比方說第一冊少年遊裡一開頭就寫到綿州刺史會神仙,這事情中斷到書中第三十回150頁後又再度出現。前面29回 都在準備這個高潮,埋下這個伏筆。再比方說,第二冊的鳳凰臺,大春寫李白身邊有個朋友吳指南,不斷說吳將要死、會死,說了十多次。敢這樣寫讓人不斷等著要發生的事情,表示刻意製造讀者期 待,那件事情真來時,你最好寫得很好,它 也真的很重要。才能說得過去,我看吳指南死那場戲,果如其然,大春作到了。
對我來說,大春找到一根繩線把他的唐代散錢串起來。這個繩線是甚麼?是李白的一生。
張大春:到底我給大唐李白的驅動力是甚麼?這是個漂亮的問題。
我選擇李白的一生,就選擇了一個讀者已經大概知道的進程,從他出生寫到他死,我不用多交代,讀者自己就有好奇,因為他是一個 太有名的人,這就解決了驅動力的問題。但李白又不是我們知道的李白,你說他浪漫,不完全是。說他是個逢迎求名的人,也不是。他就是個「傻逼小青年,進城翻白眼」,確實就是從鄉下到城裡的年輕人。他拿了作生意的爸爸不名譽的一筆錢,踏上離家 路途,本來從三峽到九江,他應該把錢分給在當地的幫忙作生意的哥哥和弟弟,但他沒有。他自己拿著錢去散盡天下,交遊各種 人。李白是個賤商之子,沒有機會當官,所以他一生有個作官夢,除此之外,他還有個夢,是神仙道士之夢。
先是他的做官夢,為了能跟士族門第結交,李白甚至在27歲結了一個他自覺委屈的婚,所謂的不廟見婚。他為了去掉賤商身分,經過道士上清派集團的引介,讓步跟一個前朝宰相許圉師的曾孫女成親,是那種娶了妻子但不代妻子拜公婆的婚姻,這是很少見的婚姻。且這個太太過世之後,他又同樣的情況娶了另一個高門第的女兒,他自己說是久隱安祿,蹉跎十年。看的出來他在婚姻中倍感挫折。
三十歲時他到了長安,結識的都是道士,還受上清派人介紹住進玉真公主別館。傳聞王維因此跟他有情仇,其實應該沒有,李白連玉 真公主應該都沒見到過。到了第三卷<將進酒>,我還會寫到他的生活中除了干謁(結交)大小官員,尋求機會,可能還從事另一個活動。他極可能是個大酒樓(商)的投資人。怎麼看呢?
李白 寫過很多跟酒有關的詩,一般都說他愛喝酒染上酒癮,但恐怕不只這樣。你看他寫「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這已經很明顯,再仔細看他的詩常 常寫到道教儀式、煉丹,其實那些都跟造酒有關。又比如李白寫「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一般人看這詩聖賢指的 就是孔孟先賢,我看不止。聖跟賢其實就是兩種酒,濁酒稱為聖;清酒白酒稱為賢。所以這聖賢酒不過是酒,但要靠喝酒的名人 將其流傳出去。李白那些詩,說穿了可能都是他替自家酒樓釀的酒寫推薦語。他就是個代言人,他在努力擴大消費。
這一點來看唐朝,還可以跟我們今天所處的經濟環境對照看。
開元前唐高宗以後天下呈平:物資豐沛,消費富足,但貨幣流通不足。宋璟、蘇頲等人以擴大消費來解決通貨緊縮。民間改善通貨緊 縮的方式比較活潑,以借據、契券、信用狀,經濟學來說,叫信用寬鬆。也突顯民間通貨流通的問題。每一家店鋪都可以扮演銀 行,也算是地下經濟了。
通貨不足,這要在現代國家就印鈔票,但唐朝用的是銅錢,沒辦法平白生出多的銅礦,民間開始出現摻雜質的假錢還有成色不佳的盜鑄錢。當時蘇頲想了個方法回收這些劣幣,請民間拿手上的劣幣來換國庫裡的良幣,五個換一個,結果越換劣幣越多,這個政策 後來搞得他自己被貶到去蜀中當大都督。
李白的遊歷行跡,基本上跟整個帝國的經濟動線,人多的地方事也多。李白最擅長一件事。也是他的好友吳指南說過他「大話欺人」。李白最擅長的就是:吹牛。所以他砍過一個人,卻在詩上說:手刃數人,有點錢揮霍,就寫出千金散去還復來這種。他這個性格還表現在寫詩到處分人看,他在朝中當翰林供奉,覺得不受尊重,會寫抱怨文章抄發給同僚,官場上不是人人都看他順眼的。
顏擇雅:剛剛大春解「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以看出來大春作了很多變化翻新古書之事。他剛剛已經告訴我們李白的寫酒其實可能是廣告文案,我另外想舉幾個例子。
一個是大春解「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般解法是說君子憂慮隨著年歲增長,而自己卻沒有能留名的作為。大春的說法是,這個 君子擔心隨年歲增加而累積的盛名,其實自己配不上。
另一個例子,大春在少年遊寫到有一鵠國人,身形很小僅七吋,喜歡讀書,最怕鶴,其實鵠國人被鶴吃掉後並不會死,但很痛苦,因 為他們在鶴的肚子裡無書可讀。所以他們會咿咿呀呀回憶以前讀過的書。所以後人形容人讀書不精,便稱「鶴吞」。我很吃驚, 想說這個詞我居然沒聽過,便去查證,發現故事真有來歷,典 出東方朔的《神異經》,但古書只寫到鶴吞鵠,沒有在肚子裡 讀書那一段,當然也沒有「鶴吞」這個詞。
大春又寫李白遇到侯矩,這人跟他說個故事,說南夷有一種人頭會飛,半夜頭離身,到外面吃蟲吃樹葉,吃得飽飽的回來,妻子擔 心,還會守在一旁。甚至有時後手也會飛出去,但沒飛回來。所以那裡有很多人沒有手。當時的突厥人聽說南夷有這樣的人種, 就想派人去聘請這群人來當軍事上的奸細,打探軍情。
我再查書。發現這個南夷人種在<太平廣記>筆記裡是有的,但只寫到頭會飛、妻子會守、脖子上會有紅線……等等,至於突厥人那一段。歷史材料上沒有,那個故事是大春延伸發明的。還有很多例子,像<少年遊>提到西域征戰的故事,奇妙的不得了。都是大春在古上創新路的做法。
幾年前大春跟我說《大唐李白》全部要寫百萬字,寫個一千頁。我當時想一個歷史上資料這麼少的李白,怎麼可能寫成百萬字。如今 我看他透過解詩、透過創新古老故事、透過他對唐朝環境細節的重構,當然可能了。
最後回答我認為這本小說的驅動力在哪裡?
大唐李白如果類比西洋小說,我會覺得它像格列佛遊記這樣的惡棍小說,是種旅程小說。這種故事通常主角隨命運安排,主角自己沒 有內在動力,但隨著故事呈現各種遊歷和知識,這種寫法要每一個段落就出現新事情(something new),這些事情夠好看就是閱讀這種小說的趨動力。大春會安排小人物事件,然後又讓這些有趣的人事 在不同的地方重新登場,發生新的情節事物。
張大春:重點是結構。就像契科夫說的:如果故事裡出現了槍,就得扳動板機。後面有的劇情,前面就得埋伏筆。後面的劇情,都能對應到前面的典故。
(補充說明:本整理文字經過兩位講者同意。文稿非原音照抄錄。最後的問答也省略不收。)
作者簡介:
張大春
1957年出生,山東濟南人。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碩士。作品以小說為主,已陸續在臺灣、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日本等地出版。
張大春的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在張大春的小說裡,充斥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八零年代以來,評家、讀者們跟著張大春走過早期驚艷、融入時事、以文字顛覆政治的新聞寫作時期、經歷過風靡一時的「大頭春生活周記」暢銷現象、一路來到張大春為現代武俠小說開創新局的長篇代表作《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堅持為自己寫作、獨樹風骨的創作姿態,對臺灣文壇起著現今仍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聆聽父親》入選中國「2008年度十大好書」,《認得幾個字》再次入選「2009年度十大好書」,成為唯一連續兩年獲此殊榮的作家。《認得幾個字》更入選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的「2010年度大眾最喜愛的50種圖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閱讀《大唐李白》時,可以感受到張大春想做很不一樣的事。如果類比西洋小說,我會覺得它像《格列佛遊記》這種旅程小說。這種故事通常主角隨命運安排,主角自己沒有內在動力,但隨著故事呈現各種遊歷和知識。這種寫法要每一個段落就出現新事情(something new) ,這些事情夠好看成了閱讀這種小說的趨動力:張大春找到一條縄子,把唐朝跟李白的事情全部都串起來了;透過解詩、透過創新古老故事、透過他,對唐朝環境細節的重構。所以我真要說這小說不簡單。」──顏擇雅(作家)
「以小說形式,寫出唐朝詩人李白的非凡才氣。整本書獨創夾注夾敘的結構,利用許多筆記與傳說,重建唐代詩學。張大春展現他讀詩賞詩解詩的能力,化龐大知識於輕鬆敘述之中,兼具史學深度與文學高度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教授)
「我認為《大唐李白》這樣的小說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許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歷史』去編織李白這個傳奇人物的周遭故事,還因為它用了詩這種朦朧的材料去逆推回當時的創作情境,並且試著讓那個情境(時代的、社會的、個人的)重新活現,這毋寧對小說家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與滿足。因此這部書也可以說是一部考據、一部詩論、一部記錄片,當然還是一部新形式的、極度考驗讀者的小說。」──吳明益(作家,東華大學教授)
「在小說與歷史之間, 張大春寫李白。讀這篇小說有一定古典詩詞素養,讀起來會更有意味。首部《少年遊》透過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蹤遊歷,為讀者解開詩人的身世、師從之謎,勾勒出盛唐時代的斑斕世相。」──止庵(作家)
媒體推薦:
讀者好評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張大春現代小說技藝與古典文化素養集大成之作品,擬以百萬字篇幅再造詩仙李白的一生、大唐盛世的興衰。首部曲《少年遊》透過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蹤遊歷,為讀者解開詩人的身世、師從之謎,勾勒出盛唐時代的斑斕世相。
★張大春的《大唐李白》藉由詩人的一生經歷,旁徵博引地納入更多唐代生活的史料細節,進而意圖讓讀者吞下璀璨豐盛的大唐文學史。
★《大唐李白》前二卷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李白個人發展中的性情變遷;其二、敘述大唐社會經濟制度,及制度與人的制約關係。小說抑前揚後,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刻意壓低情節、故事的功能性,而將答案付諸於第二點。說白了,全書就是在講李白,作為一個極富才氣的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打磨取捨,作為人如何在制度下伸展,並如何將自己交付給時代。整本看下來,全書是個漏斗,三棱鏡倒過來用,五顏六色進來,一道白光出去。
名人推薦:「閱讀《大唐李白》時,可以感受到張大春想做很不一樣的事。如果類比西洋小說,我會覺得它像《格列佛遊記》這種旅程小說。這種故事通常主角隨命運安排,主角自己沒有內在動力,但隨著故事呈現各種遊歷和知識。這種寫法要每一個段落就出現新事情(something new) ,這些事情夠好看成了閱讀這種小說的趨動力:張大春找到一條縄子,把唐朝跟李白的事情全部都串起來了;透過解詩、透過創新古老故事、透過他,對唐朝環境細節的重構。所以我真要說這小說不簡單。」──顏擇雅(作家)
「以小說形式,寫出唐朝詩人李白的非凡才氣。整本...
章節試閱
1 一面紅妝惱殺人
(中略)
天子物色專寵的謠言沒有斷過──特別是在距離京城極為遙遠的南方。就在李白沿江而下、遊歷廣陵的同時,到處都爭傳著中使選妃的大事。據聞:高力士在閩地莆田相中了一個醫者江仲遜的女兒,小字采蘋,年方十五。
此女姿容秀麗,性情溫柔,一向淡妝素服,拔出俗豔;難得的是她自幼好攻書、能文字,九歲通《詩》,能誦〈周南〉、〈召南〉。還跟父親說:「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於是給起了「采蘋」的名字,就是從〈召南〉詩:「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字句得來。這女兒十歲能作賦,稍稍寓目之文,即可心摹手追,辭旨宛然,意境清遠。許多士子為了一睹芳容,常假意稱病,登門求診。醫者濟世活人,交接廣眾,無論怎麼護藏女兒的形跡,都止不住道聽途說,卻越發挑起了好事者窺探渲染。高力士風聞而至,銜聖命徵辟入宮,江仲遜雖然萬般捨不得,也只好無奈依從。
高力士到了閩地,駐留不過一日,便載得美人而歸,其間還有一個緣故。原來江采蘋不僅工詩能文,還精通樂器,擅吹一枝白玉笛。高力士尚未及門,就遠遠地聽見一陣婉轉悠揚的笛聲,入耳驚心。
原來開元天子也吹笛子,隨身一枝玉笛,日夜不離身,且無論是不是在思慮、議論國政的時候,也時時把玩著那玉笛,有一說形容得相當傳神:「座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上下尋之,非不安也。」堪見皇帝每每上下其手,若有所失,即使出於無意,也非得執笛在手,不能神魂安頓。及至玉笛不離左右,皇帝更常分心把弄,雖然不至於當場吹奏起來,但是貼身近臣都看得出:皇帝一面議政,一面分心摸索著笛身孔竅,默識其聲節—他是在作曲!
傳說中的高力士萬里風塵,來到甫田鄉里之間,乍睹伊人,身在梅樹之下,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簡直不可方物。便覺這一趟承命出宮,迢遞萬里,彷彿就是專為此女而來。
風聞順理成章,江采蘋日後受到聖人的專寵,且受封為妃子,這一番際遇,原本不見於史籍。可是天下爭傳許久,寖成掌故,更有為作《梅妃傳》以附會者;實則《梅妃傳》所述之事,非但可能只是眾口渲染而成,並無本事。畢竟,在睿宗以前,後宮僅設貴、淑、德、賢四妃。玄宗踐祚,冊封董良娣為貴妃,楊良娣為淑妃,武良媛為賢妃。開元之後,玄宗又改四妃為惠、麗、華三妃。
王皇后既廢,玄宗才特賜武氏為惠妃。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逝後,即使專寵那國色天香的楊玉環,也一直沒有特殊妃號。直到天寶四年,始冊封楊氏為貴妃。梅妃之名,可想而知,恐怕即是虛構;而附會在她身上的一切傳奇,是經由數十年甚至更長久的宮闈想像、秘辛與佳話交織而成,「梅妃」二字可能根本就是千百無名宮人、眾多哀宛故事的一個代稱。
無可諱言,有些事物、有些情狀、有些言談,說不定還是從貴妃楊玉環身上奪來。不過,當時的楊玉環還不叫楊玉環,人呼小字,就叫「玉奴」。
傳聞高力士徵秀選美的這一節固然無稽,還只有八歲的玉奴卻聽說過這許多的故事,只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逆料:日後鬨傳於世間、踵事增華的梅妃佳話,竟有些是她自己的經歷。這種顛倒錯亂,殆因二十八年之後的天寶之亂,楊玉環紅顏禍國之名,狼藉已甚,傳說遂扭折原貌,使梅妃成了一個被楊玉環侵凌恩寵、橫奪雨露的弱質才女,就連楊玉環的妙語柔情,也轉嫁給梅妃了。
楊玉奴,是開元七年生,誕於虢州閿(讀音若文)鄉宦家。三代祖楊汪曾經擔任隋之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為李氏所誅殺。父親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在開元十七年—也就是傳言高力士出宮尋訪美人之後的兩年,楊玄琰就因罪下獄而死。十歲的玉奴頓失所依,被送往洛陽,寄養在她的三叔楊玄璬的家裡。
楊玄璬時為河南府士曹參軍,這個官職只有從七品,秩卑勢微,在士大夫陣中,無論是實權前景,皆無足觀;這種人甚至沒有真正的職事可言,不過是食祿備位而已—昔年的詩人宋之問流落此職,受上官府州刺史屈侮,淪落到為其家妓、妾婢教習歌唱的,所謂「日執笏立簾外,唱吟自如」者,亦有之。其淪落不堪,一至於此。然而,楊玄璬儘管蹭蹬不濟,卻慨然肩負起撫孤恤寒的家族大任,將哥哥的兒子楊仲嗣、楊仲昌、以及玉奴和她的三個姊姊都接納在家,除了供應衣食,還到處奔波,為仲嗣、仲昌營謀仕宦的機會。
楊家姊妹自幼即好聞宮中事,從蜀中移家河南府,宮廷即在密邇,年幼時聞聽人口中的種種奇談,倏忽之間已不再縹緲、不再遙迢,而來到了眼前。她們的相貌都十分出眾,也都相信:身為一個女子,如果能夠明曉禮儀、通識文字,兼之熟翫音律,嫻習歌舞,甚至還有親近顯貴、宮廷的機會。
這不只是稚齡姊妹們童騃而奢遠的想望,也是收養他們的三叔竊心自安的抱負。尤其是音容笑貌都極其出眾的玉奴,儘管尚在稚齡,楊玄璬已然經常刻意提攜安排,逞其驕人之色,迷人之姿,不時串訪那些家中有聲伎樂伶的貴盛之家,一面使之留心聲曲,勤學歌舞;一面也讓人口耳爭傳:楊氏有女,資賦非凡。諸如此類的交際拜謁,以曲以樂、載歌載舞,看來沒有弄權干勢的用心。廣結緣會而大顯聲名,卻不至於為任何人忌憚。
當然,近幾代以來,家族大人的慘酷經歷也時時在提醒著楊家的少女們:自己的身份有如懸絲縋器,只消楊玄璬惹上了擔待不起的罪過,她們還是可以在一夕之間斷碎沉淪,萬劫畢至,至若為妾為婢,為奴為娼,而無以恢復,也尋常得很。
洛陽本是隋朝東京,為秦王府所在;唐太宗即位,名洛陽宮。皇帝行在,即是朝廷,全等京師。到了唐高宗顯慶元年,洛陽正式成為東都。自此,三省六部皆分衙於此。顯慶年間之後,歷經武氏當國,長達四十四年的歲月,直到李白出生的那一年為止,洛陽可以說已經取代了長安的地位。
就軍事考量而言,洛陽雖然險固,河南畢竟是四戰之地,於李唐王朝而言,本非開國立基之處。只是緣於地理之便,多方引進河洛、山東之地的新人才、新門第,以壓抑立朝以來關隴舊臣的聲勢,卻恰合於武氏的私衷。加之以藉助於縱橫如阡陌的運河渠道,輸運東南糧穀、供應中樞,洛中更有其便宜之利。然而,就如同天下庶民的閒言碎語,楊氏姊妹最津津樂道的,還是長安宮廷之中出現幽靈的故事,她們從小就聽說:則天聖后晝夜為鬼物纏祟,寢食難安,終於決議再一次遷都。
李白謫仙降世、到楊玉奴出生的前一年,復經十八春秋,其間西京長安近畿各州連連發生洪水、乾旱、地震和饑饉,動輒便使為數以十計的州郡盡為天災所荼毒。無論是恢復地力、賑濟災荒,都顯得無比艱鉅。開元元年,李隆基初即位,就曾經考慮再一次遷都洛陽,卻不料為太平公主之亂所阻撓。
到了開元五年,由於宰相姚崇一句「王者以四海為家」的鼓舞,皇帝終於依照先前擘劃,行幸洛陽,雖然在經過崤谷的時候,遇上道路崩塌,旅次險阻,終於在二十四天之後,抵達東都,而在洛陽前後待了將近兩年。從此以後的二十年裡,朝廷東來西往將近十次,隨駕定都,成為常態。皇帝大約有一半的日子是在這座牡丹花城之中度過的。
迄於開元二十四年十月,聖駕返蹕回長安,楊玉奴也跟著去長安了。一路錦茵軟輿,賞雪觀梅而行;彼歲之秋,她剛過十七歲,已經出嫁兩年,是為玄宗皇帝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此後又經過將近十年,直到她受封為玄宗的貴妃,形同國母,儀仗步輦,又遠非昔日可以比攀;每每回首前塵往事,她卻總不會忘記這第一趟西京之行。途中她曾問身邊的十八皇子:
「長安牡丹,何似洛陽?」
「長安淒緊,花不繁密。」
這是玉奴尚在蜀中之時就聽說過的,說是則天聖后在西京時,於臘月天設宴賞花,先在宮廷軒廊外以巨鐺沸水,引蒸騰之氣入殿,催促百花盡得春陽之暖。一夕群芳競豔,奼紫嫣紅,嬌麗萬端。唯獨那牡丹不從慈命,遲遲未開。於是天后下詔,就像是斥逐那些個不能應命成事的僚屬一般,將牡丹「貶去洛陽」。孰料,到了洛陽之後,數以千計的牡丹卻像是重獲生機,一株株開苞吐蕊,大放異彩,前後竟綻放了二十四天。
這還不算,洛陽當地之人盛稱:天后隨即知道牡丹有心違命,更不肯放過,急忙派遣中貴人赴東都,焦燒繁花木本。不意來年冬末春初,洛陽依舊牡丹滿城,那些經過火焚之後的花朵竟然開得比前一年還要鮮豔、還要壯麗了。
「宮中卻也如此?」玉奴問的是花,所思所念所憂慮的,則是無從捉摸想像的殿宇宮室。
皇子笑著輕聲答道:「人如故,花常新。」
這話她記得了,然而,記得反倒是深哀。
(未完)
1 一面紅妝惱殺人
(中略)
天子物色專寵的謠言沒有斷過──特別是在距離京城極為遙遠的南方。就在李白沿江而下、遊歷廣陵的同時,到處都爭傳著中使選妃的大事。據聞:高力士在閩地莆田相中了一個醫者江仲遜的女兒,小字采蘋,年方十五。
此女姿容秀麗,性情溫柔,一向淡妝素服,拔出俗豔;難得的是她自幼好攻書、能文字,九歲通《詩》,能誦〈周南〉、〈召南〉。還跟父親說:「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於是給起了「采蘋」的名字,就是從〈召南〉詩:「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字句得來。這女兒十歲能作賦,稍稍寓目...
目錄
1一面紅妝惱殺人 2仙人浩歌望我來 3剪竹掃天花 4 採藥窮山川 5便睹廣陵濤
6西憶故人不可見 7寶鏡掛秋水 8百鎰黃金空 9冶遊方及時 10相思在何處
11愴然低迴而不能去 12當年意氣不肯傾 13明朝廣陵道 14豈如東海婦 15殺氣赫長虹
16月行卻與人相隨 17濯纓掬清泚 18揮鞭直就胡姬飲 19會桃李之芳園 20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
21喜見春風還 22瀟湘江北早鴻飛 23纏綿亦如之 24誰明此胡是仙真 25炎州逐翠遭網羅
26胡雛飲馬天津水 27魚龍奔走安得寧 28浮雲遊子意 29此淫昏之鬼 30始聞鍊氣飡金液
31曲盡情未終 32從君萬曲梁塵飛 33應是天仙狂醉
附錄:從李白到一個詩的時代
1一面紅妝惱殺人 2仙人浩歌望我來 3剪竹掃天花 4 採藥窮山川 5便睹廣陵濤
6西憶故人不可見 7寶鏡掛秋水 8百鎰黃金空 9冶遊方及時 10相思在何處
11愴然低迴而不能去 12當年意氣不肯傾 13明朝廣陵道 14豈如東海婦 15殺氣赫長虹
16月行卻與人相隨 17濯纓掬清泚 18揮鞭直就胡姬飲 19會桃李之芳園 20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
21喜見春風還 22瀟湘江北早鴻飛 23纏綿亦如之 24誰明此胡是仙真 25炎州逐翠遭網羅
26胡雛飲馬天津水 27魚龍奔走安得寧 28浮雲遊子意 29此淫昏之鬼 30始聞鍊氣飡金液
31曲盡情未終 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