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從生活和分享中認識世界 賴進貴
「地球,我們的家」,這原本是環保運動常用的口號,近年來卻成為越來越貼近於生活的事實。檢視我們的日常生活,吃的蘋果可能來自於南美洲的智利;穿的牛仔褲可能是美國公司設在越南的工廠縫製的;家具使用的木材可能來自於印尼;所搭的公車可能是韓國製的。此外,春天發生於蒙古高原的沙塵暴,可以飄洋過海到台灣,造成空氣汙染問題;而美國小麥產區的收成如果不理想,我們的麵包和陽春麵可能因而漲價……。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終老一生的活動範圍可能都在所居住的村莊,大部分生活需求也都能就近獲得滿足。現在的我們,生活物質來自於全球各地,求學、工作、旅遊的活動範圍也可能觸及世界不同角落。為了生活需求,或是滿足好奇心,我們都需要認識世界。
《我的地理小百科》是一本帶領讀者認識世界的書。以小百科的方式呈現山脈、河川、氣候、物產、動植物等。就內容的取材而言,這本書其實和中小學的社會或地理課本非常雷同,都是在介紹地球的環境,讓我們認識不同地方和國家的特色。不過在主題的呈現方式上,《我的地理小百科》其實有幾項吸引人的特色:生活化、具體化、動手做。
書本中所呈現的題材往往是由生活經驗切入,再適度引入進一步的知識與概念。以「糖是從哪裡來?」為例,以小朋有興趣的糖為主題,介紹甘蔗和甜菜的差別,介紹完兩者的型態、外觀、處理方法之後,進一步透過地圖顯示兩者產地的差異,帶出地方特色和差異的概念。在「具體化」部分,概念的介紹嘗試使用小朋友所熟悉的經驗來帶出,例如:有關地球大小的說明,「每天走40公里,2年半才能走完地球一圈」的說明方式,要比「地球赤道周長40000公里」更易於讓小讀者體會它的長度。在「動手做」部分,本書字裡行間帶出了「動手做」的重要。例如:地球的大小主題中,我們讀到「看著球體時,只能看到它的一半……所以要旋轉地球儀,才有辦法看到地球的所有陸地和海洋。」原來地球儀不是擺著看的,是需要翻轉著看,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如果《我的地理小百科》的內容值得小朋友閱讀,那麼這本書的呈現方式也值得老師和家長們參考。從具體的生活經驗切入主題,讓小朋友易於理解、感受;配合插畫和地圖,讓小朋友樂於閱讀、易於吸收。小朋友可以邀請老師或爸媽一起閱讀,一起討論。從小朋友熟悉的經驗切入,大人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只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尊重。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