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芝山巖學堂、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一脈相承再擴展出來的各類學校,就是臺灣近代學校教育的源頭。北師校史不僅是臺灣教育史的核心,同時也建構出臺灣美術史、文學史、音樂史、政治社會運動史中最重要的篇章。歷史經驗的教訓是奮發向前的動力,也是未來發展的指南針,精彩圖輯最能鮮活大家過往的歷史記憶。讓本書以圖從頭說起北師這個金字招牌的光榮事蹟,以及臺北教育大學淵遠流長的故事。
本書特色
詳盡敘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從始至今的創校史。
作者簡介:
何義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簡宏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系博士班)
蕭柏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江杰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許嘉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林智遠(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友服務中心秘書)
殷婉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章節試閱
1.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896
1.1. (本時期校史概說)
1894夏天,清朝與日本為了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隔年兩國簽訂馬關條約,明定臺灣、澎湖成為日本之領土。在此之前,日本並沒有治理海外殖民地之經驗,為了統治這個異民族居住的島嶼,日本政府積極籌畫。日軍來台之初,雖曾遭逢各地民眾的抵抗,但因武力懸殊,北部地區很快就被控制。1895年6月17日,日軍在臺北城內舉行了始政儀式,開始著手建立其統治體制,同時也逐步導入完整的近代新式教育制度。
臺灣總督府體制下,負責建立近代教育制度的是民政局代理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依照日本著名教育家伊澤的規劃,臺灣教育事業大致可分為緊要事業與永久事業兩部分,前者目標在於培育當局急需的語言人才,包括臺日籍教師與官吏,後者目標則是創設國語學校與師範學校。依照原定計畫,國語學校培育日籍教師與新領土統治工作者,師範學校則是培育臺籍教師的機構。為了培養語言人才,1895年7月12日,伊澤領導學務部員在芝山巖開漳聖王廟,開始進行臺灣語言研究,並積極推動國語傳習工作,這就是最初的「芝山巖學堂」。在邊上課邊摸索研究臺日語言教材編纂的情況下,四個月後學堂有了第一批畢業生,而臺灣史上第一本日語教科書《日本語教授書》也在此時誕生。
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公布直轄學校官制,芝山巖學堂改名「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巖學堂」,而隨後開設的國語學校本部則置於臺北城內。學校成立之初,暫用城內房舍應急,1897年4月16日,借用艋舺祖師廟廟舍上課,學生由首任校長町田則文親赴日本招募而來,同年新校舍落成,10月20日舉行創校典禮,校址坐落於舊臺北城的南門旁。國語學校分為「講習科」、「師範部」與「語學部」,語學部底下又分成「土語(臺語)學科」與「國語學科」。因學校設有師範部,按日本文部省規定,另設三所附屬初等學校。加上其他各類附屬部、科之班別不斷地擴展,因此國語學校不僅是本校的起源,也是台灣近代學校之源頭。
國語學校之班別初期變動較頻繁,1900年國語學校實驗性地設立鐵道與電信兩科,招收國語部三年級之志願者,同年總督府修訂國語學校規則,增設中學部,並將師範部分為甲、乙兩部,甲部專收日本人,乙部專收臺灣人,包括被廢校的原臺北、臺中與臺南師範學校臺籍學生。1902年獨立設置實業部,除原鐵道科與電信科外又增加農業科,利用臺北農事試驗場從事實習。1907年,最後一屆農業部學生畢業後,雖然實業部之編制仍在,但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此外,1910年增設小學師範部,以培養小學校日籍師資為目標。
1919年1月總督府頒佈「臺灣教育令」,統整規範學校體制,4月1日「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公布,原本的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此時,校內的分科也有一些變化,首先是只存空殼編制的實業部,同年被廢除。1922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國語部也被廢除,另外「師範部乙科」則改稱「本科」,另設置修業一年的「豫科」,而原培養公學校日籍師資的「師範部甲科」則改為「公學師範部」。
從芝山巖學堂到臺北師範學校,象徵日本統治當局從剛開始的實驗與摸索中,逐漸發展出完整而近代化的學校教育體制。這段期間,國語學校則承擔了師資培育的重責大任,養成大量的臺籍與日籍之初等教育教師。因此,這所學校在臺灣近代教育史上,確實擁有無可取代的開創性歷史地位。
伊澤修二(1895-1896)。長野縣人,在渡台之前就已經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家,1895年6月率日籍教師六人,設國語學堂於士林,6月遷至芝山巖開漳聖王廟,稱為芝山巖學堂。他主張同化台灣人為日本人的教育政策成為日本統治台灣的基本方針。
町田則文(1896-6-2~1900-4-23)。茨城縣人,1878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渡台前曾在日本本土擔任師範學校校長。主持芝山巖學堂遷移至城內改制為總督府國語學校,是國語學校第一任校長。返日後曾任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京盲啞學校校長。1900年離任後曾由教授本田嘉種代理三個月,但沒有真除。
田中敬一(1900-8-28~1906-9-17)。岡山縣人,任內國語研究會改組為日本時代台灣主要的教育研究機構「台灣教育會」,以及台中、台南兩師範學校併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他也主張用法國新式的直接教學法在公學校教授台灣人日語,決定未來在台日語主要教學法。
持地六三郎(1906-9-17~1907-5-21)。福島縣人,法學士,曾在日本中央政府各省廳擔任官僚,在台期間也曾擔任總督府內各種高階文官職位,涉及多種行政領域。持地六三郎對台灣統治的看法與伊澤修二不同,對同化和推行日語的政策並不積極。1906年以總督府總務局學務課參事官代理國語學校校長一年。1907年2月曾帶領國語學校師生赴大屯山賞雪。
本莊太一郎(1907-5-20~1911-2-17)。島根縣人,渡台前已經在日本發表多種教學法專論,並在日本引介美國教育家Charles De Garmo 的新式教學法。1907年起同時兼任國語學校和台北中學校校長,1911年因病辭職。卸任後曾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台灣教育問題〉,主張教授日語同化台灣人的策略。
隈本繁吉(1911-2-17~1919-6-30)。福岡縣人,文學士,曾任朝鮮總督府學務課長,1911年調任台灣總督府學務課長並兼任國語學校校長,1919年改制臺北師範學校後繼續主持校務三個月。隈本繁吉主管台灣教育長達九年,在台灣教育令制定時扮演與日本中央官僚溝通的重要角色。連同在朝鮮的三年,長達十二年的殖民地教育經驗,被認為是日本殖民地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1-1-2 伊澤修二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1-3 町田則文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1-4 田中敬一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1-5 持地六三郎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1-6 本莊太一郎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1-7 隈本繁吉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2. 校史從芝山巖開始
1895年5月21日,伊澤修二出任總督府民政局代理學務部長,6月17日始政儀式後,於臺北大稻埕開始學務部業務,負責規劃殖民地的教育政策。因大稻埕艋舺一帶紳商在日軍入城之時紛紛避難他處,是以7月12日學務部遷移到芝山巖的開漳聖王廟。學務部首要任務為培養翻譯人材的國語傳習工作,經過一番努力,到9月20日止共招募到21名學生,而後分成三組授課,這就是日人對臺人教育的開端。另一方面,伊澤修二也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研究,致力改進教學方式與編纂教科書。8月30日,學務部出版《日本語教授書》,這是最初的臺人日語教科書。同年10月19日,第一屆的7名學生畢業,並獲得臺語教師候補之資格。
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北部地區仍然潛伏了不少抗日勢力,1896年1月1日,六名由學務部長伊澤修二親自招募來芝山岩學堂任教的日籍老師,一同前往總督府參加新年慶祝會,途中遭遇騷亂,在折返山上學堂途中遭到抗日鄉勇襲擊,據說當時每砍下一名日人首級就可以得到高額賞金,因此六名教師全都被斬首,學務部之部分設備也遭到焚毀。
事件後,總督府極力試圖追捕兇手並追究責任,當地保良局長潘光松因而被處死。此外,官方不僅厚葬六位殉職教師於芝山岩山頂,往後還積極建構其標榜之教化精神。同年7月與1903年,總督府兩次在墓旁立碑,包括建立由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題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而後逐步擴展為紀念所有為教育而犧牲的教師之聖地。1929年,新建之芝山巖神社落成,官方明定每年2月1日為神社的例祭日。透過教科書與祭祀活動之宣揚,當局將遇難的「六氏先生」轉化為日本在臺教育者的典範,如此為教育而犧牲的精神就稱為「芝山巖精神」。
戰後芝山巖神社與相關碑文、墳墓等,都遭到國民黨政府毀壞。解嚴之後的1995年,士林國小百年校慶時,校友們於芝山巖山頂重新建立六氏先生之墓,相關單位也陸續復原了舊石碑,但也有反對者來此噴漆破壞。2006年,臺北市政府原擬拆遷芝山巖事件相關遺跡,因而引起了學界的論戰,贊成者認為此舉在匡正被美化的日本殖民史,反對者則認為不該破壞珍貴歷史遺跡,所有的歷史都應該保留證據,交由後世民眾去解讀。
「六氏先生」是為了臺灣教育而犧牲?還是為了日本殖民擴張事業而枉死?奮起抗爭的民眾是義勇軍?還是殺人的土匪?如何論斷「芝山巖學堂」在臺灣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歷史的是非黑白,似乎沒有這麼容易就能下定論。
1-2-1 芝山巖遠景。 1934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1-2-2 惠濟宮開漳聖王廟。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2-3 芝山巖第一回祭典。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2-4 東方白的小說《頭》
1.3. 總督府國語學校
經歷半年多的嘗試與實驗與慘烈的芝山巖事件後,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頒佈「臺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開始著手設立「國語學校」與「國語傳習所」的相關事宜,同年5月21日頒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的名稱位置」,決定將國語學校設置在臺北城內,因設有師範部,依照當時日本文部省的規定,另設立三所附屬學校提供學生作為實習之用,並做為區域內其他小學校的模範。分別為位於原芝山巖學堂之第一附屬學校,整修艋舺學海書院後設立之第二附屬學校,與原訂設立於大稻埕,因找不到合適地點而改借用大龍峒保安宮的廟社作為校舍的第三附屬學校,皆為以臺人子弟對象之初等教育機構。
1896年6月1日國語學校成立,當時民政局事務官町田則文擔任首任校長,臨時事務所設於第一附屬學校,7月11日事務所遷移到第二附屬學校所在的艋舺學海書院,展開籌備建校工作,9月25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頒布,招收學生分為師範部與語學部,同年12月於臺北城南門街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隔年1月4日,因學海書院建築本就老舊殘破,臨時校舍跟著第二附屬學校遷移至赴近的艋舺清水祖師廟。1897年9月11日新校舍完工,10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學校就位在臺北城南門前,後方則是總督官邸與臺北新公園,另一邊為總督府法院本院,一牆之隔的城門外則是當時的專賣局,從學校所在地居於中央官廳之旁的位置,可以看出當局對國語學校重視的程度。
1-3-1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3-2 1897年3月至10月國語學校臨時校舍艋舺祖師廟。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3 1897年10月20日國語學校新築落成式。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4 1901年國語學校全景與周邊環境。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5 1901年國語學校全景與周邊環境。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6 1901年國語學校校庭。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7 1899年國語學校外與南門。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896年9月25日總督府頒佈「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新設立的國語學校分為師範部與語學部,語學部底下又分為土語(臺語)科與國語科,修業年限皆為三年。土語科專收15到25歲小學校畢業以上的日本人,國語科則提供附屬學校或國語傳習所畢業的臺灣人,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治理臺灣所需的人才。1898年土語科改制為土語專修科,1902年時被廢除。
師範部最初入學資格限制為18到30歲,中學四年級以上學歷之日本人,目的在培育台灣各地國語傳習所、師範學校等教育師資,修業年限兩年。1902年7月6日總督府修訂國語學校規則,將師範部分為甲乙兩科,甲科維持培育日籍教師,乙科則將被廢校的臺北、臺中兩所師範學校學生併入,專門培育臺籍公學校教師,同時也將原本第四附屬學校的中學部併入,國語學校因而有了自己的中學部。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師範部或是語學部,臺灣語文的教學都在課程中佔有相當的份量,根據現存課表,最初師範部每週三十四節課,土語課就佔了十節,加上當時每週兩節的漢文課,實際上就是以臺語句讀來朗誦中國古文,所以課程相當於每週有十二節課是在研究臺語,土語科當然就更不用說。雖說背後目的是為了殖民需求,但可看出日治初期總督府當局對臺灣語文研究的重視。
1-3-8 1900年3月語學部國語科畢業紀念,臺籍學生尚未有制服。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9 1902年7月師範部甲科、土語部、國語部畢業紀念。本年度有42人畢業,從服制和髮式可以看出不同籍別的學生。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10 1912年3月公學師範部乙科暨國語部畢業紀念,臺籍學生穿上制服制帽,但有許多人背後仍留著髮辮。 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寫真帖
1-3-11 1903年7月6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卒業生分發。圖中四人皆分發至臺北廳任教。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896
1.1. (本時期校史概說)
1894夏天,清朝與日本為了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隔年兩國簽訂馬關條約,明定臺灣、澎湖成為日本之領土。在此之前,日本並沒有治理海外殖民地之經驗,為了統治這個異民族居住的島嶼,日本政府積極籌畫。日軍來台之初,雖曾遭逢各地民眾的抵抗,但因武力懸殊,北部地區很快就被控制。1895年6月17日,日軍在臺北城內舉行了始政儀式,開始著手建立其統治體制,同時也逐步導入完整的近代新式教育制度。
臺灣總督府體制下,負責建立近代教育制度的是民政局代理學...
目錄
序
圖說臺北師範校史(一~三章)
目錄
1 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896
1.1. (本時期校史概說)
1.2. 校史從芝山巖開始
1.3. 總督府國語學校開校
1.4.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1.5. 女子師範教育的先聲
1.6. 郊區的大安公學校
2. 宏業:台北師範學校1919-1927
2.1. (本時期校史概說)
2.2. 臺灣教育體系的制度化
2.3. 文武町,三線道,大南門大學校
2.4. 1920年代師範學校的學生生活
2.5. 入學的窄門
2.6. 北師學潮拔刀事件
2.7. 大安公學校裡的國師校友
3. 薪傳: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成立與合併1927-1945
3.1. (本時期校史概說)
3.2. 下內埔芳蘭之丘的北二師
3.3. 萬中選一的入學試驗
3.4. 在教室與學寮間度過的青春歲月
3.5. 武裝化的學生身體
3.6. 鍛鍊身心的競技與課外活動
3.7. 邁向廣大的教育現場
3.8.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3.9. 北二師學生騷動
3.10. 一二師合併,戰時女子部疏散
序
圖說臺北師範校史(一~三章)
目錄
1 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896
1.1. (本時期校史概說)
1.2. 校史從芝山巖開始
1.3. 總督府國語學校開校
1.4.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1.5. 女子師範教育的先聲
1.6. 郊區的大安公學校
2. 宏業:台北師範學校1919-1927
2.1. (本時期校史概說)
2.2. 臺灣教育體系的制度化
2.3. 文武町,三線道,大南門大學校
2.4. 1920年代師範學校的學生生活
2.5. 入學的窄門
2.6. 北師學潮拔刀事件
2.7. 大安公學校裡的國師校友
3. 薪傳:臺北第二師範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